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unctional findings in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被引量:9
1
作者 Iris Posserud Amanda Ersryd Magnus Simrén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06年第18期2830-2838,共9页
The pathophysiology of IBS is complex and still incompletely known. Both central and peripheral factors, including psychosocial factors, abnormal GI motility and secretion, and visceral hypersensitivity, are thought t... The pathophysiology of IBS is complex and still incompletely known. Both central and peripheral factors, including psychosocial factors, abnormal GI motility and secretion, and visceral hypersensitivity, are thought to contribute to the symptoms of IBS. Several studies have demonstrated altered GI motor function in IBS patients and the pattern differs between IBS subgroups based on the predominant bowel pattern. Few studies have so far addressed GI secretion in IBS, but there are some evidence supporting altered secretion in the small intestine of IBS patients. Visceral hypersensitivity is currently considered to be perhaps the most important pathophysiological factor in IBS. Importantly, several external and internal factors can modulate visceral sensitivity, as well as GI motility, and enhanced responsiveness within the GI tract to for instance stress and nutrients has been demonstrated in IBS patients. Today IBS is viewed upon as a disorder of dysregulation of the so-called brain-gut axis, involving abnormal function in the enteric, autonomic and/or central nervous systems, with peripheral alterations probably dominating in some patients and disturbed central processing of signals from the periphery in oth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BS Gastrointestinal motility Visceral hypersensitivity Gastrointestinal secretion Intestinal gas Brain-gut axis Brain imaging Autonomic nervous system
下载PDF
偶氮染料及其代谢产物的化学结构与毒性关系的回顾与前瞻 被引量:69
2
作者 钟金汤 《环境与职业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58-62,共5页
偶氮染料用途广泛。当它们进入人体后 ,会被肠道细菌的偶氮还原酶分解成芳香胺。许多食物因子会影响偶氮还原酶的活性。许多芳香胺具有致突变性和致癌性。作者发现只有在分子结构上含有对苯二胺(p_phenylenediamine)或联苯胺(benzidine... 偶氮染料用途广泛。当它们进入人体后 ,会被肠道细菌的偶氮还原酶分解成芳香胺。许多食物因子会影响偶氮还原酶的活性。许多芳香胺具有致突变性和致癌性。作者发现只有在分子结构上含有对苯二胺(p_phenylenediamine)或联苯胺(benzidine)的偶氮染料才会因代谢而具有致突变性或致癌性。因此 ,对苯二胺和联苯胺便是偶氮染料之主要致突变成分。这类芳香胺都需要代谢活化才能表现其致突变性。如在其分子结构上多加一个亚硝基(_NO2)或氯基(_Cl) ,会使其变为直接诱变剂。在苯环上如有甲基(_CH 3)或胺基(_NH 2)也会影响这些芳香胺的致突变力。分子轨道能如thehighestoccupiedmolecularorbitalenergy(E HOMO),thelowestunoccupiedmolecularorbitalenergy(ELUMO) ,和亲脂性与致突变力有直接相关性。突变性芳香胺会被代谢活化成为高活性的亲电子产物与DNA结合成DNA加合物而诱发突变。这些芳香胺也可能被氧化产生自由基 ,进而再与体内物质代谢产生一系列的活性氧 (ROS)。ROS攻击DNA造成DNA之氧化损伤而发生突变。作者推测有些芳香胺也可能被代谢活化后与DNA相互吸引 ,诱导DNA从正常的“B”态变成有抗原性的“Z”态 ,因而引发体内的“B”细胞产生抗体与本身之DNA或其核内的成分形成一种免疫复合物 ,堆积于微血管引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偶氮染料 代谢产物 化学结构 毒性 自发免疫性疾病 偶氮还原酶 对苯二胺 联苯胺
下载PDF
细胞焦亡效应机制及相关疾病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3
作者 雷倩 易焘 陈灿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48-652,共5页
细胞焦亡是新近发现的一种程序性细胞死亡形式,与感染性疾病、自发炎症性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休戚相关,Gasdermin-D(GSDMD)是细胞焦亡的效应分子。炎性半胱天冬酶(caspases)通过裂解GSDMD,打破其结构自抑制,激活GSDMD的打孔活性。GSDM... 细胞焦亡是新近发现的一种程序性细胞死亡形式,与感染性疾病、自发炎症性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休戚相关,Gasdermin-D(GSDMD)是细胞焦亡的效应分子。炎性半胱天冬酶(caspases)通过裂解GSDMD,打破其结构自抑制,激活GSDMD的打孔活性。GSDMD的活性形式GSDMD-N端结构域在细胞膜上聚合形成一个中空的环状低聚物,形成孔道。细胞焦亡与程序性细胞坏死相似,两者均能在细胞膜上形成孔道。文章就细胞焦亡的研究进展、GSDMD参与细胞焦亡的分子机制、细胞焦亡与程序性细胞死亡的辨别及与细胞焦亡相关的疾病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焦亡 GSDMD 成孔蛋白 自发炎症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
下载PDF
自发性结肠穿孔12例诊疗体会 被引量:3
4
作者 刘根祥 时坤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3年第24期156-156,160,共2页
自发性结肠穿孔是指正常的结肠在无病变(如肿瘤、炎症、粘连、憩室等)或外伤情况下突然发生的穿孔,并进一步继发弥漫性腹膜炎和感染性休克。该病临床较为少见,缺乏特异性表现,
关键词 结肠穿孔 自发疾病 诊治
下载PDF
幼龄SD大鼠自发性病变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黄暨生 吴淑仪 +1 位作者 詹锦河 倪庆纯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CAS 2020年第2期128-135,共8页
目的研究幼龄SPF级SD大鼠自发性病变的发生情况,为药物临床前安全性评价研究特别是儿科药物临床前评价研究提供资料。方法收集近2年幼龄SD大鼠药物重复给药毒性研究试验中出生51 d(PND51)、出生65 d(PND65)、出生111 d(PND111)、出生139... 目的研究幼龄SPF级SD大鼠自发性病变的发生情况,为药物临床前安全性评价研究特别是儿科药物临床前评价研究提供资料。方法收集近2年幼龄SD大鼠药物重复给药毒性研究试验中出生51 d(PND51)、出生65 d(PND65)、出生111 d(PND111)、出生139 d(PND139)阴性对照组大鼠,制作病理切片,光学显微镜下观察SD大鼠病变的种类及组织形态学特点,并统计其病变发生率。结果分析报告了幼龄SPF级SD大鼠发育不同时间的自发性病变,主要有心脏、肝脏、肾脏等脏器病变,其中肝脏、心脏、肾脏自发性病变发生率及程度随着大鼠的发育有所提高和加深。结论幼龄SPF级SD大鼠发育不同时间的自发性病变及其发生率可为药物重复给药毒性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幼龄动物 SD大鼠 发育毒性 自发疾病 组织病理学
下载PDF
不同周龄SPF级SD大鼠胰腺自发性病变的组织学观察 被引量:3
6
作者 胡建廷 英永 +3 位作者 邱波 王韶艳 屈卉锦 王凤乾 《动物医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65-68,共4页
研究不同周龄SPF级SD大鼠胰腺自发性病变的种类及其病变发生率,为药物安全性评价提供背景资料。收集3年安评试验中11、19、31周龄试验对照组大鼠胰腺制作病理切片,光学显微镜下观察SD大鼠胰腺病变的种类及组织形态学特点,并统计其病变... 研究不同周龄SPF级SD大鼠胰腺自发性病变的种类及其病变发生率,为药物安全性评价提供背景资料。收集3年安评试验中11、19、31周龄试验对照组大鼠胰腺制作病理切片,光学显微镜下观察SD大鼠胰腺病变的种类及组织形态学特点,并统计其病变发生率。结果显示,大鼠胰腺主要出现了以下病变:①单核细胞浸润:11周龄大鼠该病变的总体发生率为0.6%,其中雌性为0,雄性为1.25%;19周龄大鼠该病变的总体发生率为1.0%,其中雌性为1.0%,雄性为1.0%;31周龄大鼠该病变的总体发生率为1.0%,其中雌性为0,雄性为1.96%。②腺泡细胞空泡变性:11周龄大鼠未观察到该病变的发生;19周龄大鼠该病变的总体发生率为1.0%,其中雌性为0,雄性为2.0%;31周龄大鼠该病变的总体发生率为3%,其中雌性为2.1%,雄性为3.9%。③腺泡细胞萎缩、腺管增生:11周龄大鼠未观察到该病变的发生;19周龄大鼠该病变的总体发生率为0.5%,其中雌性为0,雄性为1.0%;31周龄大鼠该病变的总体发生率为3.0%,其中雌性为1.0%,雄性为4.9%。结果表明,SPF级大鼠胰腺可发生单核细胞浸润、腺泡细胞空泡变性、腺泡细胞萎缩及腺管增生等自发性病变,且病变发生率可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 组织病理学 自发疾病 SD大鼠
下载PDF
老年自发性乙状结肠穿孔11例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赵新磊 《中国当代医药》 2011年第24期255-256,共2页
目的:探讨老年自发性乙状结肠穿孔的病因、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方法:对本院收治的11例老年自发性乙状结肠穿孔患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手术方式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术前确诊2例(17%),误诊9例(83%)。行结肠穿孔处修补并... 目的:探讨老年自发性乙状结肠穿孔的病因、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方法:对本院收治的11例老年自发性乙状结肠穿孔患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手术方式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术前确诊2例(17%),误诊9例(83%)。行结肠穿孔处修补并近段双腔造瘘3例,穿孔段肠管外置造瘘1例,病变肠管切除、远端封闭加近段结肠造瘘(hartmann术)7例。结论:对老年自发性乙状结肠穿孔患者,准确把握探查指征、选择合理术式、正确处理穿孔、彻底清洗腹腔及引流、加强围术期治疗是提高老年人自发性乙状结肠穿孔治愈率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状结肠穿孔 自发疾病 诊治 临床分析
下载PDF
40例自发性气胸患者中西医结合护理分析
8
作者 许晓敬 《内蒙古中医药》 2017年第18期174-175,共2页
目的:分析中西医结合护理在自发性气胸治疗期间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40例自发性气胸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护理)与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各20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与平均住院时间。结果:研究组治愈11例,好转4例,无... 目的:分析中西医结合护理在自发性气胸治疗期间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40例自发性气胸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护理)与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各20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与平均住院时间。结果:研究组治愈11例,好转4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75%;对照组治愈3例,好转5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4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14.21±5.40)d,对照组为(22.48±6.70)d,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护理模式在自发性气胸患者治疗期间的应用,能够最大限度优化临床治疗效果,减缩患者住院时间,降低其经济压力,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与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发性气胸疾病 中西医结合护理模式 临床效果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