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自动阈值夺获和自动模式转换双腔起搏器的临床应用
1
作者 周可 徐亚伟 +3 位作者 陈艳清 杨海燕 张戟 侯磊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04年第2期118-120,123,共4页
目的 评价具有自动阈值夺获和自动模式转换功能的双腔起搏器的有效性及随访情况。方法  2 1例患者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植入具有自动阈值夺获和自动模式转换功能的PacesetterENTITYTMModelDC 5 2 2 6型双腔起搏器 ,其... 目的 评价具有自动阈值夺获和自动模式转换功能的双腔起搏器的有效性及随访情况。方法  2 1例患者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植入具有自动阈值夺获和自动模式转换功能的PacesetterENTITYTMModelDC 5 2 2 6型双腔起搏器 ,其中 15例有阵发性快速房性心律失常 ,随访 3月~ 2年 ,测试植入术中及术后的起搏阈值 ,阻抗 ,心室除极波 (evokedresponse ,ER) ,极化电位 ,术后 3d心电监护 ,结合EKG和HOLTER检查 ,回顾自动模式转换功能 (AMS)的启动情况。结果 除 1例外其余 2 0例自动阈值夺获 (autocapture,AC)功能运行良好。应用EKG ,HOLTER评价AMS工作情况 ,15例患者术后 3d 5 13次启动了自动模式转换 (automaticmodeswitch ,AMS)功能 ,总检测失败率为 4 .87% (2 6 / 5 34) ,误检率 0 .97% (5 / 5 13)。发现AMS功能误检率低 ,成功率高 ,安全可靠。结论 具有自动阈值夺获和自动模式转换功能的双腔起搏器安全 ,可靠 ,使用寿命长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腔起搏器 自动 自动模式转换 快速房性心律失常
下载PDF
具有自动夺获功能起搏器刺激除极波振幅的影响因素及远期随访 被引量:2
2
作者 杨艳敏 朱俊 +7 位作者 宋有城 谭慧琼 李建冬 袁贤奇 王国干 康连鸣 贺丽霞 章晏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2年第1期25-27,共3页
观察刺激除极波 (evokeresponse,ER)振幅及极化电位在远期随访中的稳定性及不同体位对其的影响 ,分析ER振幅与起搏器一般工作参数的关系。对 1996年 12月~ 1998年 12月之间收治的 2 4例埋置了RegencySC +2 40 2L永久起搏器的患者进行 2... 观察刺激除极波 (evokeresponse,ER)振幅及极化电位在远期随访中的稳定性及不同体位对其的影响 ,分析ER振幅与起搏器一般工作参数的关系。对 1996年 12月~ 1998年 12月之间收治的 2 4例埋置了RegencySC +2 40 2L永久起搏器的患者进行 2 .43± 0 .6 2 (2~ 3.5 )年的随访观察。结果 :ER振幅及极化电位在随访期间是稳定的 ,平卧位时ER振幅最低为 8.5 0± 3.0 2mV ,立位时最高达 9.32± 2 .95mV ,两者有统计学差异 ,P <0 .0 5。其他体位之间无差异。极化电位与体位变化无关。 2 / 2 4例分别因极化电位升高、ER振幅降低同时伴极化电位升高 ,而至自动夺获功能不能工作。ER振幅与起搏器一般工作参数无相关性。结论 :ER及极化电位在随访期间是稳定的 ,体位对ER振幅有一定影响 ,个别病例出现ER及 /或极化电位的变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博器 自动 刺激除极波 极化电位 影响因素 随访 振幅
下载PDF
Affinity系列和Kappa700系列起搏器自动夺获功能不同特点的观察 被引量:2
3
作者 黄新平 洪云飞 +4 位作者 张荣华 李慧娟 孙琳 杨红玲 刘帆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19-121,共3页
目的:观察Affinity系列和Kappa 700系列起搏器自动夺获(AC)功能的不同特点。方法:对置入Kappa700系列43例和Affinity系列30例起搏器进行术中测试和术后6个月的随访,程控监测其AC功能的工作状况。结果:起搏阈值:在术中,术后1个月、3个月... 目的:观察Affinity系列和Kappa 700系列起搏器自动夺获(AC)功能的不同特点。方法:对置入Kappa700系列43例和Affinity系列30例起搏器进行术中测试和术后6个月的随访,程控监测其AC功能的工作状况。结果:起搏阈值:在术中,术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时,Kappa700系列分别为(0.37士0.02)、(0.87士0.02)、(0.63士0.02)和(0.53士0.04)V,Affinity系列分别为(0.36±0.08)、(0.69±0.17)、(0.81±0.14)和(0.68±0.11)V。心室起搏输出:在术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时,Kappa 700系列分别为(2.25士0.72)、(1.86土0.41)和(1.55士0.22)V,Affinity系列分别为(1.17±0.16)、(1.05±0.15)和(0.91±0.13)V。AC功能:在Kappa 700系列,只需将起搏器的心室夺获管理设定为"Adaptive"即可开启,再设定阈值的安全范围和最小适应性电压后,即能正常工作;在Affinity系列,则需另行测试ER信号、极化电位和ER感知灵敏度等,并满足相关要求,方能开启AC功能并使其正常工作。结论:Affinity系列起搏器节能精确,但程控操作复杂;Kappa 700系列起搏器使用简便,更适合于不便紧密随访的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搏器 自动 刺激除极波 极化电位
原文传递
心脏起搏器的自动化诊断功能 被引量:1
4
作者 魏子秀 孙晓斐 《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 2004年第1期28-31,共4页
现代起搏器可对起搏、感知或其他功能涉及到的诸多参数和状态进行自动、合理的调整,而该功能的实现有赖于自动化的诊断功能。现就起搏器几项重要的自动化诊断功能作一简单阐述。
关键词 心脏起搏器 自动化诊断功能 自动 刺激除极波 自动模式转换
下载PDF
具有阈值夺获功能的双腔起搏器临床应用及观察 被引量:1
5
作者 韩雪更 徐亚伟 +3 位作者 陈艳清 杨海燕 于学靖 周可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03年第6期483-485,共3页
目的 观察具有阈值夺获功能的双腔起搏器参数变化,提取储存数据协助临床诊断并评估其安全性。方法2001年12月-2002年10月植入具有阈值夺获功能的双腔起搏器20例,观察术中、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参数,包括心室阈值、输出电压、阻抗、... 目的 观察具有阈值夺获功能的双腔起搏器参数变化,提取储存数据协助临床诊断并评估其安全性。方法2001年12月-2002年10月植入具有阈值夺获功能的双腔起搏器20例,观察术中、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参数,包括心室阈值、输出电压、阻抗、心室除极波的感知值(ER振幅)、极化电位,自动模式转换功能,心率事件统计,睡眠功能等。结果 18例能打开自动阈值夺获功能,使输出电压在0.96±0.18 v左右,6个月中各项参数变化平稳,随访期间功能正常,无起搏脱落现象;1例术中极化电位正常,能打开这一功能,术后一周发现极化电位升高,以后未能打开这项功能;1例频发室早、房颤,心房感知不良。6例发生房颤,持续时间1min至3h不等,均转为DDI模式;观察到窦房结变时性功能不良10例;静息频率工作状态时患者无不适。结论 自动阈值夺获功能双腔起搏器节约能量寿命延长,安全可靠,符合患者生理需要;具有多种功能,提供相关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腔起搏器 自动 自动模式转换
下载PDF
积极开展和认真对待心律失常的非药物治疗 被引量:1
6
作者 王方正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1998年第3期163-164,共2页
心律失常的非药物治疗是目前心血管病领域内最活跃的一个方面。对有症状的严重心动过缓,永久性起搏器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手段。起搏技术进展迅速,起搏器的设计和制造工艺日趋完善和精巧,起搏器治疗的适应证也有了新的涵义,已不限于传... 心律失常的非药物治疗是目前心血管病领域内最活跃的一个方面。对有症状的严重心动过缓,永久性起搏器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手段。起搏技术进展迅速,起搏器的设计和制造工艺日趋完善和精巧,起搏器治疗的适应证也有了新的涵义,已不限于传导系统病变和心动过缓。起搏器的一些新功能,诸如工作方式自动转换、自动夺获自动阈值测试、房室间期动态自动改变,使心脏起搏更符合生理性、更安全和节省电池能源,大大提高了心脏起搏技术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药物治疗 永久性起搏器 心律失常 心动过缓 心脏起搏 自动 房室间期 严重 治疗手段 心血管病
原文传递
圣犹达起搏器的自动夺获功能(一)
7
作者 杨亚莉 张余斌 +1 位作者 吉亚军 陈顾江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18年第1期88-91,共4页
自动夺获(AutoCapture^(TM))起搏系统是最早的心室自动化阈值管理功能,应用于圣犹达公司的Regency系列(2402L、2400L)和MicronyⅡSR+(2525T)系列单腔起搏器。具有每搏监测,失夺获时发放备用脉冲保证夺获,确认失夺获后自动夺获恢复,自动... 自动夺获(AutoCapture^(TM))起搏系统是最早的心室自动化阈值管理功能,应用于圣犹达公司的Regency系列(2402L、2400L)和MicronyⅡSR+(2525T)系列单腔起搏器。具有每搏监测,失夺获时发放备用脉冲保证夺获,确认失夺获后自动夺获恢复,自动测试起搏阈值并自动调整心室起搏电压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自动 综述 起搏器 心律失常 电生理
原文传递
自动阈值夺获型起搏器临床初步应用
8
作者 许波宁 高明 +2 位作者 霍星 刘长芹 徐俊华 《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 1999年第4期198-201,共4页
目的:评价自动夺获型心室起搏器的功效和安全性。方法:8 例患者,5 例三度房室阻滞,2 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1 例慢性心房颤动伴RR 长间歇。均植入Regency SC+ 2402L(VVI) 起搏器。结果:起搏器植入后随访... 目的:评价自动夺获型心室起搏器的功效和安全性。方法:8 例患者,5 例三度房室阻滞,2 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1 例慢性心房颤动伴RR 长间歇。均植入Regency SC+ 2402L(VVI) 起搏器。结果:起搏器植入后随访1 ~6 个月,起搏器工作良好,QRS(R) 振幅10-21 ±3-41 m V,ER 振幅8-45 ±2-21 m V,两者相关系数(r) 为0-21(n = 60) 。应用VARIO 方法和自动夺获法测定的起搏阈值均为0-9 ~1-5 V 之间,两者相关系数为0-92(n = 51) 。极化电位低于1 m V 者占全部测定例次的25 % ,高于1 m V 的极化电位振幅为1-35 ±0-15 m V(n = 40) 。结论:具有自动夺获功能的起搏器寿命长,起搏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搏器 自动 刺激除极波 应用
下载PDF
自动夺获功能起搏器的临床应用
9
作者 盛晓东 高顺忠 +4 位作者 范韬 沈卫星 金骁琦 顾涌藻 祁平东 《临床荟萃》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32-33,共2页
关键词 起搏器 人工 自动
下载PDF
具有自动夺获功能的心室起搏器临床应用 被引量:14
10
作者 郭继鸿 许原 +3 位作者 张海澄 李学斌 金华 陈冰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1997年第2期83-87,共5页
目的:评定15例心室起搏器的自动夺获功能的功效和安全性。方法:15例患者,男性9例,女性6例,年龄37~81岁,均有器质性心脏病,基础心律:10例为慢性心房颤动伴 RR 长间歇,4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其中2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1例三度房室阻滞。1... 目的:评定15例心室起搏器的自动夺获功能的功效和安全性。方法:15例患者,男性9例,女性6例,年龄37~81岁,均有器质性心脏病,基础心律:10例为慢性心房颤动伴 RR 长间歇,4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其中2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1例三度房室阻滞。11例植入 Regency SC+型 VVI 起搏器,4例植入 Regency SR+型 VVIR 起搏器。结果:起搏器植入后随访1~13个月,起搏器工作良好,QRS(R)振幅9.65±2.55 mV,ER 振幅7.85±3.87 mV,两者相关系数(r)为0.15(n=55)。应用 VARIO方法和自动夺获法测定的起搏阈值均在0.3~1.5 V 之间,两者相关系数为0.99(n=46)。极化电位低于1 mV 者占全部测定例次的24%,高于1 mV 的极化电位幅度为1.38±0.13 mV(n=37)。结论:与普通 VVI(R)起搏器相比,具有自动夺获功能的 VVI(R)起搏器功耗低,预计使用寿命长,起搏安全可靠,随访省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VI起搏器 自动功能 临床应用 心室起搏 VVI 随访 窦房结 三度房室阻滞 QRS 起搏阈值
原文传递
植入有自动夺获功能的起搏器临床观察 被引量:9
11
作者 华伟 王方正 +6 位作者 余培贞 张奎俊 王锦志 马坚 李一石 孙瑞龙 陈新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1997年第2期88-90,共3页
目的:观察有自动夺获功能起搏器的自动起搏能量测定、能量输出和后备起博功能。方法:8例患者,男性6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62.8岁,均值入了具有自动夺获功能的心室起搏器(RegencySC+,VVI)。此种起搏器在确认起搏丧失夺获后,自动发放一个高... 目的:观察有自动夺获功能起搏器的自动起搏能量测定、能量输出和后备起博功能。方法:8例患者,男性6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62.8岁,均值入了具有自动夺获功能的心室起搏器(RegencySC+,VVI)。此种起搏器在确认起搏丧失夺获后,自动发放一个高能量的后备脉沖,以确保起搏的安全性。患者植入起搏器后一周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以观察后备起搏功能,并通过体外程控的方法调出起搏器储存的阈值曲线观察其能量输出。结果:8例患者,动态心电图记录总起搏心搏为490 450个,后备脉冲为372次,占0.08%,后备脉冲中,融合波和伪融合波是导致其发放的主要原因,共有305个(82%)后备起搏脉冲是由(伪)融合波触发的。未见丧失夺获而无后备脉冲发放的情况。起搏器储存的一周输出能量曲线显示,起搏器阈值在植入后较为平稳,波动在0.6~1.2 V 之间,起搏器实际输出电压在0.9~1.5 V。结论:带有自动夺获功能的起搏器为患者提供了最大的安全性,并节省输出能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搏器 自动功能 植入 患者 临床观察 发放 VVI 24小时动态心电图 高能量 心室起搏
原文传递
起搏器自动夺获功能中备用脉冲发放情况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7
12
作者 王立群 郭继鸿 +1 位作者 许原 赵京 《临床心电学杂志》 2004年第3期172-175,共4页
目的研究患者日常活动时,植入的起搏器自动夺获功能工作中备用脉冲的发放。方法对15例植入Affinity系列起搏器的患者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记录,采取人工逐跳分析的人机对话方法对发放的备用起搏脉冲进行计数及分类。结果本组患者随访前... 目的研究患者日常活动时,植入的起搏器自动夺获功能工作中备用脉冲的发放。方法对15例植入Affinity系列起搏器的患者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记录,采取人工逐跳分析的人机对话方法对发放的备用起搏脉冲进行计数及分类。结果本组患者随访前一个月的起搏阈值0.62±0.26V~1.17±0.55V,随访当日的自动起搏电压1.06±0.29V。15例患者(100%)在真性或假性心室融合波后有备用脉冲的发放,1例(6.7%)因未检测到ER波(EvokedResponse)而发放,2例(13.3%)因自动输出的起搏电压不能夺获心室而发放,1例(6.7%)因感知不良,起搏脉冲落在自身心室除极后未夺获心室发放。没有发现自动输出电压起搏心室失败又无备用脉冲发放的情况。结论自动阈值检测及备用脉冲的发放受真性或假性心室融合波,以及快速心律失常的影响,高于起搏阈值0.25V的实际起搏电压能够有效起搏心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室 起搏器 患者 发放 自动功能 假性 随访 临床观察 真性 24小时动态心电图
下载PDF
最新自动心脏起搏器功能进展及原理 被引量:4
13
作者 辛学刚 聂邦畿 《现代医学仪器与应用》 2003年第2期7-9,共3页
介绍了自动夺获、自动传感灵敏度控制、频率应答等起搏器自动功能的最新进展,并对这些功能的算法原理、优缺点、发展前景等逐一进行了介绍.可帮助生物医学工程人员了解心脏起搏器最新功能的算法原理,也可使临床医务工作者对心脏起搏器... 介绍了自动夺获、自动传感灵敏度控制、频率应答等起搏器自动功能的最新进展,并对这些功能的算法原理、优缺点、发展前景等逐一进行了介绍.可帮助生物医学工程人员了解心脏起搏器最新功能的算法原理,也可使临床医务工作者对心脏起搏器最新功能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并在临床实践中更好地运用这些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动心脏起搏器 原理 自动功能 频率应答自动控制功能 自动传感灵敏度控制功能
下载PDF
Regency SC+或SR+起搏器的自动夺获功能评定 被引量:2
14
作者 汪康平 刘志华 +7 位作者 宋建平 陈文 蒋文平 王福兴 杨松 卢全兴 邓文宪 高顺忠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1997年第2期91-93,共3页
目的:研究有自动夺获功能的心室起搏器的优越性和可靠性。方法:1997年4月至9月共植入有自动夺获功能的心室起搏器7台,术后用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进行随访观察。结果:7例患者,植入时起搏阈值平均0.34±0.07 V,自身 R 波振幅平均11.8&#... 目的:研究有自动夺获功能的心室起搏器的优越性和可靠性。方法:1997年4月至9月共植入有自动夺获功能的心室起搏器7台,术后用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进行随访观察。结果:7例患者,植入时起搏阈值平均0.34±0.07 V,自身 R 波振幅平均11.8±2.4 mV,阻抗平均651±53Ω,植入后平均随访107±60天,VARIO 自动测定的阈值平均0.80±0.4 V,自动夺获测定的阈值平均0.90±0.4V,两者相关性好。刺激脉冲电压平均1.2±0.5 V,脉冲电流平均2.2±1.2 mA,脉冲能量平均0.99±1.0μJ,刺激除极波(ER)稳定性良好。平均12.4±2.0 mV,自身 R 波平均14.2±2.7 mV,7例均无高极化现象,自动夺获功能均正常。结论:有自动夺获功能的心室起搏器耗能低,且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动功能 心室起搏 起搏器 R波 随访观察 刺激除极波 起搏阈值 正常 动态心电图 患者
原文传递
Kappa700型双腔起搏器的临床随访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帆 黄新平 +2 位作者 孙琳 何亚磊 杨红玲 《中国实用医药》 2009年第27期63-64,共2页
目的观察具有心室自动夺获功能(AC)的双腔起搏器(Kappa700)置入后参数的变化情况和安全性。方法随访56例置入Kappa700型起搏器患者,观察术后1周及术后1、3、6个月心室起搏阈值、输出电压等参数的变化。结果56例患者于术后1周打开心室自... 目的观察具有心室自动夺获功能(AC)的双腔起搏器(Kappa700)置入后参数的变化情况和安全性。方法随访56例置入Kappa700型起搏器患者,观察术后1周及术后1、3、6个月心室起搏阈值、输出电压等参数的变化。结果56例患者于术后1周打开心室自动夺获功能,心室起搏阈值在术后1周达到最大值,由植入时的(0.40±0.05)V升至(0.75±0.22)V,1~6个月后逐渐下降稳定于(0.61±0.31)V。心室起搏输出电压也随之升高而后逐渐下降稳定于(1.22±0.42)V,明显低于普通起搏器的输出电压(2.5~4.5V)。该起搏器由于具有电压4.5V,脉宽0.49ms的备用脉冲,保证了当心室失夺获时起搏的安全性。结论具有AC功能的Kappa700型双腔起搏器输出能耗低、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腔起搏 自动功能 安全性
下载PDF
连续夺获阈值监测与自动调节起搏器刺激输出——MICRONY SR+起搏器多中心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Malcolm Clarke Bo Liu +5 位作者 Hans Schller Ludwig Binner Charles Kennergren Modesto Guerola Peter Weinmann Ole Jorgen Ohm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1997年第2期94-100,共7页
目的:本研究评价具有心室自动夺获功能的 Microny 起搏器的安全性及功效。方法:自1994年11月至1996年9月欧洲国家的16个医学中心,共有113例植入 Microny 起搏器的患者进入了研究。所有植入的起搏器采用了 Pacesetter 的低极化、双极电... 目的:本研究评价具有心室自动夺获功能的 Microny 起搏器的安全性及功效。方法:自1994年11月至1996年9月欧洲国家的16个医学中心,共有113例植入 Microny 起搏器的患者进入了研究。所有植入的起搏器采用了 Pacesetter 的低极化、双极电极导线(Membrane 1402 T)。患者在出院时及出院后1、3、6、12个月分别进行随访。结果:在植入后1个月的随访中,动态心电图显示所有未夺获的心搏均有后备起搏脉冲(4.5 V/0.49 ms)出现。植入时测试自身 R 波高度为14.7±7.4 mV,刺激除极波高度(ER)为10.2±4.8 mV。这些数值随时间推移保持稳定,但二者无相关性(r=0.29),植入时,由VARIO 功能测试的起搏阈值为0.5±0.2 V,由自动夺获功能测试的阈值为0.6±0.3 V。两种方法测试的起搏阈值在各次随访中相关性较好(r=0.79),平均差异为0.11 V。后备起搏脉冲占起搏刺激的1.1%。发放后备起搏脉冲的原因为未能夺获(7.1%);(伪)融合波(87.0%);ER 感知低下(0.5%)和QRS 感知低下(4.1%)。在自动夺获功能打开时,起搏电流总消耗为1.4 A。结论:本研究证明了自动夺获功能根据当时的起搏阈值安全和可靠地调节起搏器的输出,为患者提供最大的安全性并延长起搏器的使用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搏器 自动功能 起搏阈值 植入 患者 刺激 多中心研究 ER 监测 相关性
原文传递
自动夺获起搏器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琪 章隆泉 +3 位作者 周哲慧 刘辉 刘建平 王彬尧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0年第2期132-134,共3页
0的观察8例具有自动夺获功能的单心脏起搏器的各种参数特点及程控功能。方法8例患者,植入Regency SC+型VVI起搏器6例,Regency SR+型VVIR起搏器2例,随访1~18个月,检查动态。b电图并通过程控观察... 0的观察8例具有自动夺获功能的单心脏起搏器的各种参数特点及程控功能。方法8例患者,植入Regency SC+型VVI起搏器6例,Regency SR+型VVIR起搏器2例,随访1~18个月,检查动态。b电图并通过程控观察起搏阈值、ER值及极化电位的变化。结果8例患者起搏功能良好,6例ER值及极化电位良好而打开自动夺获功能,起搏阈值稳定在0.9~1.5mV间,可见后备脉冲多为融合波触发。1例因ER值较低(1.5mV),另1例ER值偏低(3.3mV)且极化电位大于ER的60%,未能打开自动夺获功能。结论 具有自动夺获功能的起搏器安全可靠,但有赖于良好的ER值、极化电位和感知安全度。ER值可能与心肌病变有关。调整ER感知灵敏度可能获得较好的ER信号及感知安全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动功能 心脏起搏器 临床应用
下载PDF
具有自动夺获功能起搏器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
18
作者 杨艳敏 朱俊 +7 位作者 宋有城 袁贤奇 谭慧琼 贺丽霞 章友华 李建冬 章晏 刘玉芝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20-122,共3页
目的为评价具有自动夺获功能起搏器临床应用的初步结果。方法9例患者安装了具有自动夺获功能的起搏器(RegencySC+2402L),观察术后早期(术后1~2天)、术后1周、2周及术后远期(1~4个月)的起搏阈值、输出电... 目的为评价具有自动夺获功能起搏器临床应用的初步结果。方法9例患者安装了具有自动夺获功能的起搏器(RegencySC+2402L),观察术后早期(术后1~2天)、术后1周、2周及术后远期(1~4个月)的起搏阈值、输出电压、ER振幅、阻抗及极化电位等参数变化。结果8例均能以自动夺获方式工作,输出电压随起搏阈值变化而变化。1例因自身心律与起搏心律形成融合波而致感知不足,导致“起搏阈值波动”。1例因极化电位升高而致自动夺获功能无法工作。结论具有自动夺获功能起搏器的临床应用表明其具有安全、省电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律失常 心脏起搏器 自动功能
原文传递
起搏器自动夺获功能失活的观察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慧 屈百鸣 +2 位作者 吴立萱 王长华 洪银维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5年第3期197-199,共3页
观察分析自动夺获(AC)功能无法正常工作的原因。41例患者置入具有AC功能的起搏器,术后1周、1个月、3个月随访体表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应用程控仪进行遥测和程控,测定刺激除极波(ER)振幅、极化电位(PS)等参数,观察AC功能的工作情况。结果... 观察分析自动夺获(AC)功能无法正常工作的原因。41例患者置入具有AC功能的起搏器,术后1周、1个月、3个月随访体表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应用程控仪进行遥测和程控,测定刺激除极波(ER)振幅、极化电位(PS)等参数,观察AC功能的工作情况。结果:41例经术后随访起搏器功能正常。5例(12.2%)在术中虽经多次调整电极位置,也无法术中使用AC功能。4例ER值始终低,极化电位较高(ER/PS<1.5);1例因噪声干扰太大,术中无法测试ER振幅。5例术中未能打开AC功能者,其中4例于1个月后随访时,ER/PS≥2,将AC功能打开。1例术中起搏电极位置在右室基底部者,R波感知>10mV,ER始终小于2.4mV,多次随访均无法安全使用AC功能。术中打开AC功能的36例中,术后随访时5例需关闭AC功能,其原因:①起搏阈值超高≥4.5V(1例),②大量室性融合波导致频繁后备脉冲释放(2例),③后备脉冲(4.5V/0.5ms)工作时的不适感觉(1例,伴室性融合波导致频繁后备脉冲释放),④局部肌肉抽动引起噪声干扰无法进行ER振幅测试(2例)。结论:多种因素都能影响起搏器AC功能。为保障起搏器可靠安全,低耗能状态,近期的随访观察尤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自动功能 起搏器 刺激除极波 随访
下载PDF
圣犹达起搏器的自动夺获功能(二) 被引量:1
20
作者 吉亚军 吴师伟 +1 位作者 陈顾江 冯莉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18年第2期174-182,共9页
自动夺获功能(Auto Capture)算法是圣犹达公司在早期单腔起搏器自动夺获功能基础上改进而来,应用于圣犹达公司的单、双腔起搏器(型号5xxx、PMxxxx),同样具有自动确认起搏夺获,自动保护性起搏,自动测定起搏阈值,自动设置起搏电压功能。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起搏器 综述 自动功能 心律失常 电生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