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自体肝脏移植治疗终末期肝泡型包虫病合并继发性门静脉海绵样变 被引量:6
1
作者 孔俊杰 沈舒 +7 位作者 黄斌 冯曦 杨先伟 邱逸闻 赵继春 魏永刚 王文涛 严律南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CAS 2018年第7期846-851,共6页
目的探索自体肝脏移植治疗终末期肝泡型包虫病合并继发性门静脉海绵样变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对1例诊断为终末期肝泡型包虫病合并继发性门静脉海绵样变的患者,术前经过CT、MRI及超声检查评价肝脏占位病灶大小、范围及血管侵犯情况,使... 目的探索自体肝脏移植治疗终末期肝泡型包虫病合并继发性门静脉海绵样变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对1例诊断为终末期肝泡型包虫病合并继发性门静脉海绵样变的患者,术前经过CT、MRI及超声检查评价肝脏占位病灶大小、范围及血管侵犯情况,使用IQQA肝脏系统(EDDA Technology,Inc.USA)重建肝脏模型,测量并记录剩余肝脏体积及第1肝门侵犯程度,经多学科协作讨论后拟采用自体肝脏移植对其进行治疗。结果经过充分术前评估,明确患者肝内病灶147 mm×134 mm×165 mm大,严重侵犯肝后下腔静脉及肝右和肝中静脉并造成三者闭塞,肝左静脉部分受侵,伴有门静脉海绵样变,剩余肝脏体积约912 m L,剩余肝脏体积与标准肝脏体积比为0.81,术前肝脏功能Child-Pugh评分为A级。按预期方案行自体肝脏移植术,术中应用患者自身大隐静脉做移植物重建部分流入及流出道,下腔静脉未予以重建,术后患者恢复良好并于术后第20天顺利出院。结论自体肝脏移植可成功治疗终末期肝泡型包虫病合并继发性门静脉海绵样变,其中充分的术前评估和第一肝门的处理是手术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肝脏移植 门静脉海绵样变 终末期肝泡型包虫病
原文传递
多种血管材料重建肝静脉在离体肝脏切除联合自体肝脏移植治疗晚期肝包虫病中的应用 被引量:3
2
作者 黄良 张娜 +6 位作者 杨冲 田明武 庞北川 廖玉波 杨文昊 袁承祥 张宇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CAS 2022年第9期1169-1173,共5页
目的总结多种血管材料重建肝静脉在离体肝脏切除联合自体肝脏移植(ex-vivo liver resection and autologous liver transplantation,ELRA)治疗晚期肝泡型棘球蚴病(hepatic alveolar echinococcosis,HAE)中的手术要点及疗效。方法回顾性... 目的总结多种血管材料重建肝静脉在离体肝脏切除联合自体肝脏移植(ex-vivo liver resection and autologous liver transplantation,ELRA)治疗晚期肝泡型棘球蚴病(hepatic alveolar echinococcosis,HAE)中的手术要点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例行ELRA联合复杂肝静脉重建的晚期HAE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患者为一60岁男性,因巨大HAE入院,患者体质量60 kg,标准肝脏体积为1024.5 mL。影像学检查提示包虫病灶侵犯第一、二肝门、肝中静脉、肝左静脉及肝后下腔静脉,CT三维重建提示残余肝脏体积为1270.6 mL。患者入院后予以支持治疗并严格评估后行ELRA,术中发现多支肝静脉及肝后下腔静脉广泛受侵,在“在体优先”原则下,在体劈裂肝脏结合离体切除包块,选取同种异体静脉、自体肠系膜下静脉及肝圆韧带将肝静脉修补重建为一广口流出道,将修补重建的肝静脉与下腔静脉人工血管行端侧吻合,残余肝脏行自体肝脏移植术。手术时间16 h,术中出血约2000 mL。术后予以他克莫司口服,24 h后予以低分子肝素抗凝。患者于术后第6天转回普通病房,复查增强CT提示重建的肝脏流出道通畅、无狭窄及血栓形成,术后18 d顺利出院。术后病理学诊断:肝泡型棘球蚴病。结论从本病例结果看,多种血管材料联合重建静脉流出道是ELRA治疗晚期HAE重建肝静脉的可选术式,严格的术前评估、成熟的血管吻合技术以及术后抗凝是维持术后重建血管通畅的重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泡型棘球蚴病 肝静脉流出道重建 在体优先 自体肝脏移植 离体肝脏切除
原文传递
小檗碱对大鼠自体原位肝脏移植肾脏损伤的影响
3
作者 刘文娜 杜洪印 +3 位作者 喻文立 翁亦齐 王永旺 王玉亮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2015年第2期97-100,共4页
目的:探讨小檗碱对大鼠自体原位肝脏移植引起的肾脏损伤的保护作用及Akt信号通路在该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组)、自体原位肝脏移植组(AT组)、自体原位肝脏移植模型+小檗碱处理组(BBR组),每组8只。S... 目的:探讨小檗碱对大鼠自体原位肝脏移植引起的肾脏损伤的保护作用及Akt信号通路在该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组)、自体原位肝脏移植组(AT组)、自体原位肝脏移植模型+小檗碱处理组(BBR组),每组8只。S组接受麻醉后仅开腹,游离肝脏周围血管及韧带,关腹。AT组采用自体肝脏移植模型。BBR组大鼠术前连续灌胃7 d[200 mg/(kg·d)],手术操作同AT组。分别于再灌注8 h经下腔静脉取血,留取肾脏组织,比较各组之间的肾脏功能(BUN、Cr),肾脏组织形态学变化,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p-Akt蛋白表达水平和凋亡细胞计数结果。结果:AT和BBR组BUN、Cr、MDA水平,p-Akt蛋白表达水平和凋亡细胞计数均高于S组。AT组BUN、Cr、MDA水平和凋亡细胞计数均高于BBR组,p-Akt蛋白表达水平低于BBR组。AT和BBR组肾脏组织SOD水平均低于S组,AT组较BBR组降低更明显。S组肾脏组织形态结构未见异常,AT组和BBR组损伤明显,BBR组损伤较AT组减轻。结论:小檗碱可能通过激活Akt信号通路抑制大鼠自体原位肝脏移植引起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檗碱 自体原位肝脏移植 肾脏 AKT信号通路 大鼠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