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川西北地区双鱼石区块栖霞组膝折褶皱的发现及其油气意义 被引量:6
1
作者 梁瀚 冉崎 +3 位作者 狄贵东 曾鸣 韩嵩 王跃翔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19年第4期1-7,共7页
四川盆地西北部中二叠统栖霞组台缘滩相白云岩储层广泛发育,油气储集条件好,新近发现①号断层下盘的隐伏构造带可延续并包含了双鱼石构造,栖霞组勘探有利面积增大,是四川盆地勘探开发领域的战略接替区。但隐伏构造带的构造变形机制复杂... 四川盆地西北部中二叠统栖霞组台缘滩相白云岩储层广泛发育,油气储集条件好,新近发现①号断层下盘的隐伏构造带可延续并包含了双鱼石构造,栖霞组勘探有利面积增大,是四川盆地勘探开发领域的战略接替区。但隐伏构造带的构造变形机制复杂,以前仅有地震资料,没有实钻井钻进隐伏构造带的复杂翼部,故认为背斜-向斜之间发育高角度逆冲断层,栖霞组气藏是断块型气藏,该认识限制了对栖霞组气藏的整体认识和油气勘探开发部署。但近期,构造复杂带双鱼石区块的实钻井倾角测井和高分辨地震精细成像攻关结果表明:①川西北地区隐伏构造带栖霞组大范围发育膝折褶皱,褶皱之间以高角度膝折带相连,并不发育大规模、延伸远的高角度逆冲断层;②膝折带为构造剪切带,膝折带内的储层裂缝发育,连通性强,是背斜和向斜的栖霞组储层的良好沟通渠道;③不仅双鱼石构造,整个①号断层下盘的栖霞组储层都具有连片分布的地质特征。结论认为:川西北地区隐伏构造带栖霞组气藏具备形成大型岩性-构造整装气藏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冲断块 构造变形 中二叠世 整装气藏 四川盆地 双鱼石区块 龙门山前
下载PDF
渝东南地区南川区块膝折构造模式解析
2
作者 倪锋 朱峰 孟庆利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73-381,共9页
近年来,南川区块逆冲推覆构造带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气勘探开发取得重大突破。截至2022年底,南川区块已完钻170口井,累计产气量51.6×10^(8) m^(3)。随着滚动开发的逐步推进,开发区域也由主体构造简单区向两翼构造复杂区过渡,前期... 近年来,南川区块逆冲推覆构造带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气勘探开发取得重大突破。截至2022年底,南川区块已完钻170口井,累计产气量51.6×10^(8) m^(3)。随着滚动开发的逐步推进,开发区域也由主体构造简单区向两翼构造复杂区过渡,前期的构造解释方案将南川区块各构造单元解释为大断距逆断层夹持的断背斜,并没有深入分析整个构造带的构造变形特征,因此,近年部署的几口扩边评价井存在较大的井震矛盾,造成了多口井的钻探失利,限制了页岩气开发产建的进程。综合前期钻探认识及正演模拟分析,认为南川区块龙马溪组地震剖面上显示的大断距高角度逆冲断层多为构造假象,断裂区多为高陡膝折构造,断距小、地层陡。通过高陡构造假象分析与识别,结合断层相关褶皱理论完善解释成果,井震联合构造建模逐步落实了南川区块龙马溪组气藏的构造特征,进而提出了高陡膝折带是龙马溪组页岩气勘探开发的潜在有利目标,在此基础上部署的5口评价井,均取得了较好的测试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震矛盾 断展褶皱 构造假象 地震正演
下载PDF
下花园地区下马岭组第三段中尖棱褶皱特征及地质意义
3
作者 王士德 石如璠 方邦德 《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 1988年第3期27-39,115-116,共15页
尖棱褶皱是在下列特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构造变动比较强烈的地区;构成尖棱褶皱的介质是以层理发育的薄层脆性岩层为主,间夹塑性较大的薄层页岩,尖棱褶皱的底部和上部要有较厚的塑性较大的页岩层;形成尖棱褶皱的应力方式为主压应力平行... 尖棱褶皱是在下列特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构造变动比较强烈的地区;构成尖棱褶皱的介质是以层理发育的薄层脆性岩层为主,间夹塑性较大的薄层页岩,尖棱褶皱的底部和上部要有较厚的塑性较大的页岩层;形成尖棱褶皱的应力方式为主压应力平行或近于平行层理。此外,①尖棱褶皱的空间分布反映较大规模的构造型式。②各部位尖棱褶皱的轴面走向和枢纽延伸方向与所在部位的大褶皱的轴面走向和枢纽延伸方向,以及逆断层的走向基本一致,尖棱褶皱与所在部位大规模同形褶皱的枢纽倾伏方向也近似一致.③各部位尖棱褶皱的变动强度,膝折带的应变大小及小断层的发育情况,反映了所在部位的较大规模构造变动的强烈程度.④在同样构造力的作用下,薄的脆性岩层比厚的脆性岩层更易形成尖棱褶皱和膝折褶皱。尖棱褶皱、膝折褶皱和共轭褶皱常共生在一起,说明它们的形成机制是相同的,箱状褶皱的共轭膝折面所夹钝角在110°—120°之间,其平分线方位与同期形成的大规模构造受力方向是一致的.⑤膝折带不仅能在低温高压地质条件下形成,在低温低压的地质条件下也能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马岭组 下花园 褶皱 延伸方向 共轭褶皱 构造变动 箱状褶皱 层理面 逆断层
下载PDF
十三间房探区滑脱构造的特征及形成演化
4
作者 姜素华 张凯 赵斐宇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5年第1期44-48,共5页
为了研究十三间房探区构造特征,利用地质及钻井资料,对研究区地震剖面进行精细构造解释。在分析该区两大局部构造(七克台构造和房1井背斜)及撕裂断层特点的基础上,认为滑脱因素在其构造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通过划分出房1井背斜和七... 为了研究十三间房探区构造特征,利用地质及钻井资料,对研究区地震剖面进行精细构造解释。在分析该区两大局部构造(七克台构造和房1井背斜)及撕裂断层特点的基础上,认为滑脱因素在其构造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通过划分出房1井背斜和七克台构造的生长地层得知,构造的形成北早南晚。同时,识别出房1井背斜生长地层的变形方式为生长三角楔和倾斜扇,进而确定该背斜形成机制为膝折带迁移和翼部旋转联合作用。最后建立起研究区整体构造形成的三期滑动模型,这对研究区的构造解释及油气成藏都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脱褶皱 滑脱断层 生长地层 翼部旋转
下载PDF
日本海扩张所引起的西南日本弧的变形和水平压曲
5
作者 柳井修一 彭伟欣 《海洋石油》 CAS 1989年第4期23-31,共9页
伴随弧后海盆的扩张而旋转的岛弧发生了变形。最近在西南日本外带发现的巨膝折带是西南日本弧旋转的根源。基于通过对巨膝折带调查而推测出古区域应力场、缩短量的分布,来研讨日本海扩张的力学过程。然而,通过复原日本海扩张前、后的西... 伴随弧后海盆的扩张而旋转的岛弧发生了变形。最近在西南日本外带发现的巨膝折带是西南日本弧旋转的根源。基于通过对巨膝折带调查而推测出古区域应力场、缩短量的分布,来研讨日本海扩张的力学过程。然而,通过复原日本海扩张前、后的西南日本弧的变形过程,以研究其扩张运动的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组 弧后扩张 区域应力场 中央构造线 俯冲作用 侵入活动 层应力 直立褶皱 花岗岩体
下载PDF
利用河流阶地限定活动褶皱的类型和生长机制:运动学模型 被引量:20
6
作者 陈杰 Scharer K M +1 位作者 Burbank D W 王昌盛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13-529,共17页
与生长地层类似,在活动褶皱生长发育过程中形成的河流阶地堆积、阶地面与褶皱陡坎记录了褶皱发育的详细过程,其基本几何结构主要受控于下伏褶皱生长的机制与类型。文中讨论了简单膝折带迁移(恒定翼间角)生长断弯褶皱与断展褶皱、翼旋转... 与生长地层类似,在活动褶皱生长发育过程中形成的河流阶地堆积、阶地面与褶皱陡坎记录了褶皱发育的详细过程,其基本几何结构主要受控于下伏褶皱生长的机制与类型。文中讨论了简单膝折带迁移(恒定翼间角)生长断弯褶皱与断展褶皱、翼旋转(恒定翼长)滑脱褶皱、膝折带迁移滑脱褶皱、膝折带迁移-翼旋转联合作用以及弧形弯曲枢纽膝折带迁移褶皱作用下河流阶地的几何结构以及阶地面与下伏基座岩层间的角度关系,提出了这几类褶皱生长与河流阶地相互关系的运动学模型,同时考虑了河流加积和下切侵蚀作用对河流阶地最终几何结构的影响。在这些模型中,变形河流阶地和褶皱陡坎的基本几何结构既具有相似之处,也有截然不同之处。因此,通过对河流阶地和褶皱陡坎的细致填图、测量和测年,不仅可推断其下伏活动褶皱的生长变形机制,而且可以估算褶皱的隆升速率和控制褶皱生长的断层的滑动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相关褶皱 运动学模型 河流阶地褶皱陡坎翼旋转 迁移 生长地层
下载PDF
同沉积褶皱生长地层中沉积与构造关系 被引量:15
7
作者 郭卫星 漆家福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20-524,共5页
生长地层详细记录了褶皱变形的运动学特征及发展演化过程。对同沉积褶皱的生长地层进行详细的几何学分析,结合地层年代学资料,可以揭示沉积与构造的相互影响,确定沉积速率与构造抬升速率的细微变化,及褶皱的活动期次。构造抬升速率和沉... 生长地层详细记录了褶皱变形的运动学特征及发展演化过程。对同沉积褶皱的生长地层进行详细的几何学分析,结合地层年代学资料,可以揭示沉积与构造的相互影响,确定沉积速率与构造抬升速率的细微变化,及褶皱的活动期次。构造抬升速率和沉积速率的变化,可引起生长地层的上超、超覆和退覆。褶皱的形成可分为膝折带迁移和翼部旋转2种模式。以膝折带迁移为变形机制的褶皱,发展过程中翼部倾角不变,褶皱顶部与翼部的抬升速率相同,形成翼部平行状生长地层;以翼部旋转为变形机制的褶皱,发展过程中翼部长度不变,沿翼部各点的抬升速率呈线性变化,形成翼部楔状的生长地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长地层 迁移 翼部旋转 构造抬升速率 沉积速率
下载PDF
西南天山明尧勒背斜的第四纪滑脱褶皱作用 被引量:12
8
作者 陈杰 Scharer K M +2 位作者 Burbank D W Heermance R 王昌盛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30-547,共18页
通过对明尧勒活动背斜喀浪勾律克河剖面生长前地层和翼部生长地层几何结构的填图以及变形河流阶地的系统测量,结合磁性地层及释光年代学研究,认为该背斜的滑脱褶皱作用起始于距今约1·6Ma,其总体几何结构形成于褶皱作用的早期,但其... 通过对明尧勒活动背斜喀浪勾律克河剖面生长前地层和翼部生长地层几何结构的填图以及变形河流阶地的系统测量,结合磁性地层及释光年代学研究,认为该背斜的滑脱褶皱作用起始于距今约1·6Ma,其总体几何结构形成于褶皱作用的早期,但其生长扩展并不完全遵从自相似性特征。持续的缩短作用部分被褶皱翼部陡倾膝折带的加长所吸收(由此导致背斜波幅的增加),另一部分可能是通过不同时期褶皱翼部不同膝折带组的旋转和迁移来实现的。明尧勒背斜的持续构造抬升是背斜区河流下切形成多级基座阶地的主因。晚第四纪褶皱的生长以背斜的垂直抬升为主,主要集中在北翼近核部,背斜宽度变化不大。背斜不同时期的抬升量和抬升速率均大于其缩短量和缩短速率,表明明尧勒背斜的变形以翼旋转为主(Pobletet al.,1996)。背斜自形成以来缩短速率和抬升速率均有减小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 滑脱褶皱 生长地层 磁性地层 河流阶地 翼旋转 迁移
下载PDF
新疆巴楚地区共轭膝折带的物理模拟研究 被引量:12
9
作者 闫淑玉 张进江 +2 位作者 张波 孟树 王晓先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4-31,共8页
本文以塔里木地区巴楚隆起地层及构造为原型,设计了3层结构模型:底部为黄油层,作为滑脱层;中间为黏土层,模拟该地区膝折发育的地层;上部为细砂层,模拟上部松散沉积。研究了挤压速率、黄油层厚度、砂层厚度等因素对共轭膝折带形成的影响... 本文以塔里木地区巴楚隆起地层及构造为原型,设计了3层结构模型:底部为黄油层,作为滑脱层;中间为黏土层,模拟该地区膝折发育的地层;上部为细砂层,模拟上部松散沉积。研究了挤压速率、黄油层厚度、砂层厚度等因素对共轭膝折带形成的影响,对共轭膝折带的形成和演化阶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形成膝折带的有利条件是较厚的基底滑脱单元、上覆压力,中等挤压速率;在基底滑脱单元较厚的条件下,首先在能干单元的边部发育逆冲断裂体系,随后在能干单元的中央位置发育膝折型褶皱;膝折构造产生之后,随着挤压变形的持续进行,将产生调节断裂;在持续的挤压应变环境中,膝折型褶皱的演变基本经历了宽缓褶皱→紧闭褶皱→突起构造变形或断层调节变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楚地区 共轭 物理模拟
下载PDF
生长褶皱发育模式 被引量:7
10
作者 郭卫星 漆家福 +1 位作者 李明刚 李艳友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6,共6页
根据褶皱形成的运动学特征,对膝折带迁移、翼部旋转和混合生长3种模式的沉积与抬升关系进行探讨,并针对3种褶皱发育模式提出利用生长地层厚度推测褶皱抬升速率与褶皱过程的方法。研究表明:以膝折带迁移为变形机制的褶皱,发育过程中翼部... 根据褶皱形成的运动学特征,对膝折带迁移、翼部旋转和混合生长3种模式的沉积与抬升关系进行探讨,并针对3种褶皱发育模式提出利用生长地层厚度推测褶皱抬升速率与褶皱过程的方法。研究表明:以膝折带迁移为变形机制的褶皱,发育过程中翼部倾角不变,褶皱顶部与翼部的抬升速率相同,形成翼部平行状生长地层;以翼部旋转为变形机制的褶皱,发育过程中翼部长度不变,沿翼部各点的抬升速率呈线性变化,形成翼部楔状的生长地层;以混合生长为变形机制的褶皱,发育过程中翼长和翼部倾角都发生变化,部分生长地层呈平行状,反映了膝折带迁移的特征,部分生长地层呈楔状,各点的抬升速率仍呈线性变化,反映了翼部旋转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抬升速率 沉积速率 迁移模式 翼部旋转模式 混合生长模式
下载PDF
利用河流阶地限定活动逆断层相关褶皱晚第四纪变形机制和速率:方法与认识 被引量:5
11
作者 李涛 陈杰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78-488,共11页
发育在褶皱区的河流阶地作为一种发育广泛、易于定年的被动变形的地貌标志物,已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活动逆断层相关褶皱晚第四纪变形的研究中;结合前生长地层和生长地层,可限定褶皱缩短总量和变形起始时间等参数,恢复从开始生长至晚第四... 发育在褶皱区的河流阶地作为一种发育广泛、易于定年的被动变形的地貌标志物,已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活动逆断层相关褶皱晚第四纪变形的研究中;结合前生长地层和生长地层,可限定褶皱缩短总量和变形起始时间等参数,恢复从开始生长至晚第四纪以来完整的生长演化历史。文中对正弦曲线状和尖棱状弯滑褶皱模型、经典断弯褶皱模型和纯剪切断顶褶皱模型进行了总结和讨论。这些模型的提出为限定褶皱变形提供了很好的方法,但不能完全概括自然界中的褶皱模型,这就需要更多的野外地质、数值模拟和实验模拟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断层相关褶皱 河流阶地 速率 翼旋转 迁移 褶皱陡坎 晚第四纪
下载PDF
库车再生前陆逆冲带生长褶皱的倾斜剪切恢复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胜利 卢华复 陈剑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8-22,共5页
去褶皱倾斜剪切恢复是褶皱作用的逆过程。利用生长地层可以恢复褶皱不同生长阶段的几何形态 ,建立一系列的不同时期褶皱的几何形态。分析褶皱翼长、褶皱翼倾角、轴面倾角的变化 ,可以得出褶皱生长机制 ,同时也用于判断对于地表地质、钻... 去褶皱倾斜剪切恢复是褶皱作用的逆过程。利用生长地层可以恢复褶皱不同生长阶段的几何形态 ,建立一系列的不同时期褶皱的几何形态。分析褶皱翼长、褶皱翼倾角、轴面倾角的变化 ,可以得出褶皱生长机制 ,同时也用于判断对于地表地质、钻井资料以及地震剖面的解释是否正确。生长褶皱恢复过程中必须遵循地质平衡的准则 ,同时每一步恢复后的剖面在地质上应该是合理的。用倾斜剪切恢复技术对库车再生前陆逆冲带的生长褶皱进行了系统的恢复。恢复结果表明 ,米斯布拉克背斜是通过翼旋转发育的 ,发育过程中背斜顶部逐步少量地进入前翼 ;依奇克里克背斜是通过膝折带迁移的机制发育的 ,发育过程中翼倾角不变 ,翼长逐渐增加 ;大宛其背斜是通过翼旋转的机制生长的 ,生长过程中翼长几乎没有发生变化 ,前翼与向斜的水平地层之间的夹角逐渐减小。这说明库车再生前陆逆冲带是通过翼旋转和膝折带迁移两种机制变形的。褶皱的生长时间、生长机制与烃类的聚集有紧密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地质 塔里木盆地 库车再生前陆逆冲 生长褶皱 倾斜剪切恢复 迁移 翼旋转
下载PDF
西藏冈底斯中段南缘叶巴岩群膝折构造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
13
作者 西洛郎杰 王根厚 +6 位作者 曾庆高 冯翼鹏 次旦 韩宁 张培烈 魏延嵩 王伟屹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38-352,共15页
位于冈底斯南缘的叶巴岩群内发育着复杂的构造变形,是典型的构造转换带,已有证据表明这些复杂的构造变形与发育在叶巴岩群中的驱龙、甲玛等大型矿床的形成密切相关,其中大量发育的膝折构造是脆-韧性转换构造带中的代表。此次研究工作的... 位于冈底斯南缘的叶巴岩群内发育着复杂的构造变形,是典型的构造转换带,已有证据表明这些复杂的构造变形与发育在叶巴岩群中的驱龙、甲玛等大型矿床的形成密切相关,其中大量发育的膝折构造是脆-韧性转换构造带中的代表。此次研究工作的主要对象为叶巴岩群内部的膝折构造,研究其分布特征、变形及扩容方式,分析其运动学特征及温度环境,结合构造变形时代探究其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绿泥石温度计及方解石e双晶特征实验结果显示研究区膝折构造形成温度环境在170~299℃之间,表明研究区膝折构造形成的过程伴随着构造抬升。根据宏观露头及显微视域对于膝折构造的运动学特征分析,判断主压应力方向为自上而下(铅直向下),这一以垂向挤压的重力为主的主应力方向与该时期的冈底斯南缘大规模南北向滑覆构造的主压应力一致,研究结果认为发育于叶巴岩群内部的浅部膝折构造为25 Ma以来南拉萨地体伸展滑覆构造背景之下的变形作用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冈底斯 叶巴岩群 构造 共轭 温度环境
下载PDF
巨型膝折带:塔中油田奥陶系沉积的构造控制 被引量:2
14
作者 申银民 李越 +4 位作者 李猛 刘永福 李启剑 胡太平 董立胜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97-302,共6页
在对塔中北部构造变形特征分析的基础上,首次以巨型膝折带模式论述塔中低凸起的演化历史和对奥陶系碳酸盐岩沉积的控制,有别于以往多用与断层及其相关构造来解释沉积序列和圈闭机制的观点。塔中在古生代至少经历过3期重要的变形阶段,特... 在对塔中北部构造变形特征分析的基础上,首次以巨型膝折带模式论述塔中低凸起的演化历史和对奥陶系碳酸盐岩沉积的控制,有别于以往多用与断层及其相关构造来解释沉积序列和圈闭机制的观点。塔中在古生代至少经历过3期重要的变形阶段,特别是加里东中期的1幕形成的对称共轭膝折带和箱状背斜控制了奥陶纪的沉积格局,造成早奥陶世晚期的孤立台地和南北对称、但坡度有别的两个边缘坡折。台地边缘的碳酸盐岩与斜坡带烃源岩构成空间配置,台地区沉降速度与沉积补偿速度基本均衡的构造背景下沉积了奥陶系鹰山组和良里塔格组浅海相碳酸盐岩,特别在奥陶纪晚期良里塔格组出现台地边缘较厚的生物礁滩沉积建造。塔中北坡下—中奥陶统鹰山组和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顶部的喀斯特型风化壳型储层构成了塔中油气勘探的重点目的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地层 巨型 构造控制 碳酸盐岩沉积 奥陶系 塔中低凸起 塔里木板块 新疆
原文传递
共轭膝折带的成因及成矿意义
15
作者 杜静国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2年第7期240-,253,共2页
本文主要对存在于地质学领域中一直备受争议的课题——共轭膝折带的成因机制,进行讨论和总结。主要包括共轭膝折带的形态、应力方式及最大主应力的方向。并结合国外与国内的相关模拟数据和理论,对共轭膝折带的成因和地质意义进行阐述。
关键词 共轭 成因 意义
原文传递
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内韧性剪切带的地质特征及其意义 被引量:13
16
作者 吴新国 孙立新 +1 位作者 郭金城 张振利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98-203,共6页
阐述了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内发现的巨型韧性剪切带的规模、构造分带性及其地质特征,指出了膝折构造带与低温高压变质带以及韧性剪切带的成因关系,阐明了缝合带内韧性剪切带在板块俯冲时的空间位置及其构造地质意义。
关键词 板块缝合 韧性剪切 构造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