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临界变压运行直流锅炉内螺纹管螺旋管圈水冷壁的传热特性研究 被引量:30
1
作者 唐人虎 尹飞 陈听宽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6期90-95,共6页
在压力9~28MPa,质量流速600~1200kg/(m2s),内壁热负荷200~500kW/m2的工况范围内,研究了φ38.1×7.5mm倾斜上升内螺纹管(倾角α=19.5°)中水的传热特性.试验结果表明:在亚临界压力区,内螺纹管传热强化作用明显,有效地抑制了... 在压力9~28MPa,质量流速600~1200kg/(m2s),内壁热负荷200~500kW/m2的工况范围内,研究了φ38.1×7.5mm倾斜上升内螺纹管(倾角α=19.5°)中水的传热特性.试验结果表明:在亚临界压力区,内螺纹管传热强化作用明显,有效地抑制了膜态沸腾的发生,但在近临界压力区此传热强化作用有所减弱.超临界压力区拟临界温度附近,内螺纹管内壁面与流体之间的温差较之前有所增加,但是此增幅远没有亚临界压力区发生传热后的壁温飞升幅度大.随着系统压力接近临界压力,拟临界点附近管壁与工质的温差显著增加.在超临界压力区,不同的质量流速与热负荷比例下,在大比热区内螺纹管内流体传热可能被强化也可能被恶化.在超临界压力下,由于螺旋内槽的旋流作用减弱了自然对流的影响,倾斜上升内螺纹管内壁温度的周向分布比较均匀.在高焓值区内螺纹管的周向最大温差只有10℃左右.文中提出了在考虑大比热区工质物性剧烈变化对传热影响的情况下,倾斜上升内螺纹管项部内壁传热系数的试验关联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能动力工程 传热 超临界锅炉 内螺纹管 沸腾
下载PDF
高温表面喷雾冷却传热系数的理论分析 被引量:24
2
作者 梅国晖 孟红记 +2 位作者 武荣阳 次英 谢植 《冶金能源》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8-22,30,共6页
以池内膜态沸腾为基础 ,将喷雾颗粒的冲击作为一种扰动 ,对喷雾冷却过程进行了建模 ,分析了水流密度、高温表面温度、雾滴尺寸、雾滴冲击速度对喷雾冷却换热系数的影响。并以一种全锥喷嘴为例 ,利用该模型进行了计算、分析 ,结果证实该... 以池内膜态沸腾为基础 ,将喷雾颗粒的冲击作为一种扰动 ,对喷雾冷却过程进行了建模 ,分析了水流密度、高温表面温度、雾滴尺寸、雾滴冲击速度对喷雾冷却换热系数的影响。并以一种全锥喷嘴为例 ,利用该模型进行了计算、分析 ,结果证实该模型对实际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雾冷却 沸腾 水流密度 换热系数 传热系数 喷嘴 雾滴 用具 高温
下载PDF
喷射方向对喷雾冷却换热的影响 被引量:15
3
作者 梅国晖 孟红记 谢植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74-377,共4页
以池内膜态沸腾为基础,将喷雾颗粒的冲击作为一种扰动,建立了喷雾冷却模型·模型中考虑了水流密度、喷雾水滴的大小、冲击力的影响·分析认为喷射方向上水膜厚度的差异是喷射方向影响铸坯表面传热系数的主要因素·将水膜厚... 以池内膜态沸腾为基础,将喷雾颗粒的冲击作为一种扰动,建立了喷雾冷却模型·模型中考虑了水流密度、喷雾水滴的大小、冲击力的影响·分析认为喷射方向上水膜厚度的差异是喷射方向影响铸坯表面传热系数的主要因素·将水膜厚度因素引入该模型中,进而计算分析出喷射方向对传热系数的影响状况·计算结果认为,在低水流密度下,90°处喷雾传热系数最大,其他喷射角度的传热系数大致以90°处对称·在高水流密度下,随喷射角度增加而显著增加·该理论分析结果与已有研究结果基本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雾冷却 沸腾 喷射方向 传热系数 水流密度
下载PDF
长寿高炉炉缸冷却系统的深入探讨 被引量:10
4
作者 焦克新 张建良 +2 位作者 左海滨 苗广志 李玉贵 《中国冶金》 CAS 2014年第4期16-21,共6页
合理的炉缸冷却制度是保证高炉长寿的重要基础,从传热学的角度上对高炉冷却系统进行了深入探讨,分析了高炉炉缸传热数学模型的局限性,根据一维径向传热模型计算表明,增大冷却水流量可降低冷却水温差,但对增强炉缸冷却强度效果甚微。分... 合理的炉缸冷却制度是保证高炉长寿的重要基础,从传热学的角度上对高炉冷却系统进行了深入探讨,分析了高炉炉缸传热数学模型的局限性,根据一维径向传热模型计算表明,增大冷却水流量可降低冷却水温差,但对增强炉缸冷却强度效果甚微。分析了冷却水对高炉炉缸的重要作用在于提高临界热流强度,防止出现核态沸腾和膜态沸腾。在炉缸结构一定的条件下,炉缸导出的热量主要取决于铁水的流动状态及铁水温度,最后给出炉缸砖衬出现缝隙的判定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炉缸 冷却系统 冷却原理 沸腾 气隙
原文传递
液体火箭发动机自然循环回路预冷非稳态数学模型 被引量:9
5
作者 陈二锋 厉彦忠 +1 位作者 程向华 余锋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127-1131,共5页
针对液体火箭发动机自然循环回路预冷过程中的非稳态流动与传热问题,构建了一组涵盖主要传热工况的管壁与低温流体间的传热模型,耦合了循环回路的释热方程和低温流体间的流动传热方程,并采用二分法迭代求解自然循环回路预冷过程中的非... 针对液体火箭发动机自然循环回路预冷过程中的非稳态流动与传热问题,构建了一组涵盖主要传热工况的管壁与低温流体间的传热模型,耦合了循环回路的释热方程和低温流体间的流动传热方程,并采用二分法迭代求解自然循环回路预冷过程中的非稳态循环流量,建立了液体火箭发动机自然循环回路预冷的一维非稳态均相流动数学模型.与已有传热模型相比,在膜态沸腾阶段引入了反环状流膜态沸腾模型和弥散流膜态沸腾模型,保证了膜态沸腾从全液相到全气相过渡过程中物理意义上的逻辑自洽性,并以输送管为例,验证了液体火箭发动机自然循环回路预冷模型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体火箭发动机 自然循环 回路预冷 沸腾
下载PDF
液体火箭发动机自然循环预冷回路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陈二锋 厉彦忠 程向华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698-704,共7页
针对低温液体火箭发动机预冷自然循环回路的流动与传热过程,建立了一维非稳态均相流数学模型,采用反环状流和弥散流两种流型描述膜态沸腾流型及传热特性.数值计算结果表明:自然循环预冷回路中推进剂流量的不稳定特性是由驱动力——循环... 针对低温液体火箭发动机预冷自然循环回路的流动与传热过程,建立了一维非稳态均相流数学模型,采用反环状流和弥散流两种流型描述膜态沸腾流型及传热特性.数值计算结果表明:自然循环预冷回路中推进剂流量的不稳定特性是由驱动力——循环回路释热量的不稳定性造成的;预冷过程约80%的管路壁面温度下降由膜态沸腾所引起;反环状流和弥散流膜态沸腾流型的引入,可较好解释回流管壁面温度在预冷过程中的逆向分布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液体火箭发动机 自然循环 沸腾 流动与传热
原文传递
低温微量润滑切削技术及其应用 被引量:8
7
作者 牛晓钦 王春燕 《机械工程与自动化》 2011年第1期212-214,共3页
针对传统的大量浇注式切削加工存在切削液浪费大、冷却润滑效果不好、成本高、污染环境、危害个人健康等问题,介绍了一种新的润滑冷却方式,即低温微量润滑(MQL)技术。通过微观角度研究传统浇注式和M QL切削加工中切削液的作用机理和相... 针对传统的大量浇注式切削加工存在切削液浪费大、冷却润滑效果不好、成本高、污染环境、危害个人健康等问题,介绍了一种新的润滑冷却方式,即低温微量润滑(MQL)技术。通过微观角度研究传统浇注式和M QL切削加工中切削液的作用机理和相关的实验结果,对比发现低温微量润滑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很多方面的优势,这项技术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比较符合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沸腾 边界润滑 低温微量润滑 切削
下载PDF
超临界变压运行锅炉垂直上升内螺纹管的传热特性 被引量:7
8
作者 于猛 俞谷颖 +2 位作者 张富祥 杨勇 朱才广 《动力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21-324,共4页
在压力为10~28 MPa、质量流速为500~1 220 kg/(m2.s)、热负荷为140~400 kW/m2的工况范围内,在试验台上进行了直径38.1 mm、厚度7.5 mm垂直上升内螺纹管的传热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在亚临界压力区,内螺纹管的旋流作用使内螺纹管具有明... 在压力为10~28 MPa、质量流速为500~1 220 kg/(m2.s)、热负荷为140~400 kW/m2的工况范围内,在试验台上进行了直径38.1 mm、厚度7.5 mm垂直上升内螺纹管的传热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在亚临界压力区,内螺纹管的旋流作用使内螺纹管具有明显的传热强化效果;随着压力的升高,特别是在近临界压力区,由于汽-液比体积的差值减小,内螺纹管的旋流作用降低,所以强化传热效果降低.在超临界压力区,管内流体属于单相流体,当管中心处工质温度与贴壁处工质温度均低于拟临界温度时,管中心工质与管内贴壁处工质之间的比体积相差很小,使得内螺纹管的旋流作用降低,管壁温度升高较快,传热恶化;当管中心工质温度低于拟临界温度、而贴壁处工质温度高于拟临界温度时,两处工质之间的比体积差增大,使得内螺纹管的旋流作用增强,传热强化,壁温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变压运行锅炉 垂直内螺纹管 旋流作用 传热特性 沸腾
下载PDF
油雾碰撞高温壁面的油滴分裂及与热壁间换热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赵治国 解茂昭 王翠华 《热能动力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98-602,共5页
为研究喷雾油束碰撞高温壁面发生膜态沸腾时,油滴的形态变化及与热壁面之间的换热,改进了油滴碰撞高温壁面的碰撞模型,碰壁换热模型源于相关实验的经验模型。Kiva-3V程序结合此碰撞模型和换热模型,对喷雾油束垂直碰撞高温壁面进行数值计... 为研究喷雾油束碰撞高温壁面发生膜态沸腾时,油滴的形态变化及与热壁面之间的换热,改进了油滴碰撞高温壁面的碰撞模型,碰壁换热模型源于相关实验的经验模型。Kiva-3V程序结合此碰撞模型和换热模型,对喷雾油束垂直碰撞高温壁面进行数值计算,计算结果表明,此碰撞模型和换热模型能够预测出油滴碰壁发生膜态沸腾时,油滴运动轨迹的变化及油滴与热壁面之间的换热。为检验数值模型的合理性,针对文献中的实验条件进行了相应的数值计算,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得很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雾油束 沸腾 分裂 碰撞模型 换热模型
下载PDF
高炉风口小套设计的理论思考与建议 被引量:3
10
作者 宋怀凤 贾继华 +2 位作者 杨金 陈学英 金秀璋 《河北理工学院学报》 2000年第1期19-24,共6页
利用计算机风口烧损过程数模 ,对市场现有几种典型风口小套进行了简单剖析 ,提出了烧损风口小套的“铁水流股寿命”和“铁水流股破坏能力”的概念 ,分析了二者对风口烧损过程的作用机理及二者在实际高炉冶炼过程中的存在规律 ,在此基础... 利用计算机风口烧损过程数模 ,对市场现有几种典型风口小套进行了简单剖析 ,提出了烧损风口小套的“铁水流股寿命”和“铁水流股破坏能力”的概念 ,分析了二者对风口烧损过程的作用机理及二者在实际高炉冶炼过程中的存在规律 ,在此基础上设计的折流式风口小套在数十个厂家的应用中取得了理想效果 ,为炼铁厂在不投资改造给水设备的条件下 ,设计低成本长寿风口提供了参考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口寿命 折流 沸腾 高炉 风口小套 设计
下载PDF
基于GOTHIC 3D的内置冷却管双坩埚堆芯捕集器瞬态模拟研究
11
作者 刘卓 元一单 +1 位作者 贾凝晰 靳愚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970-1981,共12页
为进一步探究内置冷却管的双坩埚式堆芯捕集器在给定冷却壁面热流密度瞬态分布的边界条件下,自冷却水灌注冷却流道起始,至形成稳定两相流自然循环并达到热平衡阶段的瞬态三维冷却性能,开发了基于安全壳热工水力学信息生成(GOTHIC)的三... 为进一步探究内置冷却管的双坩埚式堆芯捕集器在给定冷却壁面热流密度瞬态分布的边界条件下,自冷却水灌注冷却流道起始,至形成稳定两相流自然循环并达到热平衡阶段的瞬态三维冷却性能,开发了基于安全壳热工水力学信息生成(GOTHIC)的三维分布参数热工水力模型。通过使用不同形状封堵及开孔模块的搭建和分布参数热构件依异形表面的贴覆,实现了双坩埚捕集器异形流道三维流动换热过程的瞬态模拟。通过模拟分析、计算结果的后处理及相关模型分析,证实了该双坩埚捕集器在两相流自然循环启动后,形成了良好的带热能力,在假定条件下,其带热能力提升至13.4 MW;三维计算结果亦可为该捕集器的优化设计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同时亦证实了GOTHIC 3D程序对于三维两相流热工水力问题的模拟分析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堆芯捕集器 GOTHIC 两相流自然循环 可冷却性 沸腾
下载PDF
引入固体颗粒强化膜态沸腾换热的机理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金建国 任吉堂 +4 位作者 陈连生 田广志 徐树成 王翠苹 田志强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820-822,共3页
本文针对热轧棒材生产过程中穿水冷为背景,以热力学分析为基础,讨论了冷却介质中掺入固体颗粒后出现的强化沸腾换热的机理。认为固相颗粒的引入在汽化和凝结过程中形成了非均态核化中心,增加了核化几率,提高了膜内的扩散速率;固体颗粒... 本文针对热轧棒材生产过程中穿水冷为背景,以热力学分析为基础,讨论了冷却介质中掺入固体颗粒后出现的强化沸腾换热的机理。认为固相颗粒的引入在汽化和凝结过程中形成了非均态核化中心,增加了核化几率,提高了膜内的扩散速率;固体颗粒的存在使得水膜减薄,汽泡的寿命缩短,甚至改变局部传热状态由膜态沸腾转变为核态沸腾。得出了固体颗粒携带水膜穿入蒸汽膜的必要条件是水与固体颗粒的润湿角θ<7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沸腾 固体颗粒 沸腾 核化速率 润湿
下载PDF
超疏水表面膜态池沸腾传热实验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李佳琦 苏悠悠 +3 位作者 范利武 籍婷 王幻利 俞自涛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769-1773,共5页
通过纳米颗粒沉积法在不锈钢球上制备了静态接触角大于160°的超疏水表面,并采用淬火法对该不锈钢球在过冷度为0℃~25℃的去离子水中的瞬态池沸腾传热过程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由于表面的超疏水特性,整个瞬态沸腾过程直至极低... 通过纳米颗粒沉积法在不锈钢球上制备了静态接触角大于160°的超疏水表面,并采用淬火法对该不锈钢球在过冷度为0℃~25℃的去离子水中的瞬态池沸腾传热过程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由于表面的超疏水特性,整个瞬态沸腾过程直至极低表面过热度时始终处于膜态沸腾状态。不锈钢球的冷却速率随着过冷度的增大而提高,其膜态沸腾的热流密度和平均努塞尔数也随着过冷度的增加而近似呈线性增长的趋势。对汽膜演化过程的可视化观察发现,在过冷度较大时蒸汽产生量减少,导致汽膜层扰动减弱、汽液相界面趋于平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疏水表面 沸腾 沸腾 过冷度 淬火
原文传递
火箭发动机液氢预冷回路非稳态传热特性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王磊 厉彦忠 +2 位作者 李翠 陈二锋 程向华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20-124,共5页
针对液氢预冷火箭发动机自然循环回路的流动与传热过程,建立了一维非稳态均相模型来研究预冷过程中管路的温降特性.在膜态沸腾阶段引入过渡膜态沸腾,保证了弥散流膜态沸腾向反环状流膜态沸腾的合理过渡.一般流体的膜态沸腾起始壁温TL大... 针对液氢预冷火箭发动机自然循环回路的流动与传热过程,建立了一维非稳态均相模型来研究预冷过程中管路的温降特性.在膜态沸腾阶段引入过渡膜态沸腾,保证了弥散流膜态沸腾向反环状流膜态沸腾的合理过渡.一般流体的膜态沸腾起始壁温TL大于核态沸腾最高壁温TCHF,而氢的TL小于TCHF,使得氢的沸腾曲线不同于其他流体,造成计算时传热与流型转换的不连续,因此考虑以TCHF作为膜态沸腾起始壁温,以TL作为核态沸腾最高壁温,通过增加过渡沸腾区来确保计算顺利进行.计算发现:预冷过程中,回路管壁温沿流动方向表现出从高到低的逆向分布规律,最高壁温点位于反环状流向弥散流过渡区间处,最高壁温点位置随时间逐渐向下游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循环 沸腾 液体火箭 预冷
下载PDF
环形炉膛锅炉亚临界及近临界压力区低质量流率内螺纹管传热特性 被引量:5
15
作者 沈植 杨冬 +1 位作者 姜勇 王少飞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947-1953,共7页
在低质量流率条件下,对垂直上升内螺纹管在亚临界和近临界压力区的传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参数范围为压力p=12-22.5 MPa,质量流率G=170-420 kg/(m^2·s),内壁热负荷q=150-366 k W/m^2。实验结果表明:在亚临界压力区,垂直... 在低质量流率条件下,对垂直上升内螺纹管在亚临界和近临界压力区的传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参数范围为压力p=12-22.5 MPa,质量流率G=170-420 kg/(m^2·s),内壁热负荷q=150-366 k W/m^2。实验结果表明:在亚临界压力区,垂直上升内螺纹管发生了第二类传热恶化,即干涸(dryout)。内壁热负荷和压力的增大,均会导致干涸点的提前以及干涸后内壁温度的峰值增大。质量流率对干涸点的影响呈现非单调性,存在一界限质量流率。当质量流率小于界限质量流率时,干涸点随质量流率的增加而提前;当质量流率大于界限质量流率时,干涸点随质量流率的增加而推迟。在近临界压力区的亚临界压力部分,内壁热负荷较高时容易发生第一类传热恶化,即膜态沸腾(DNB)。内壁热负荷的增大和质量流率的减小,均会导致传热恶化的提前以及膜态沸腾后的温度飞升值增加。在近临界压力区的超临界压力部分,内螺纹管传热良好,在拟临界区域出现一定程度的传热强化,其传热特性和亚临界压力区的传热特性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质量流率 亚临界及近临界压力 内螺纹管 传热特性 干涸 沸腾 环形炉膛锅炉
下载PDF
高温球体与水的沸腾传热特性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沈正祥 李金柱 +1 位作者 吕中杰 黄风雷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45-449,共5页
为研究高温流体与水的传热特性,采用理论分析与自由界面追踪数值技术对高温球体表面的沸腾传热过程进行研究,得到球体表面传热特性的变化规律.分析结果表明,当球体温度不变时,蒸气膜层厚度自前滞点往后逐渐增大,膜层内温度呈非线性分布... 为研究高温流体与水的传热特性,采用理论分析与自由界面追踪数值技术对高温球体表面的沸腾传热过程进行研究,得到球体表面传热特性的变化规律.分析结果表明,当球体温度不变时,蒸气膜层厚度自前滞点往后逐渐增大,膜层内温度呈非线性分布降低,速率呈抛物型分布.当球体温度提高时蒸气膜层厚度变大,相应的蒸气速率峰值也变大,球面传热系数却变小.数值仿真结果显示了气-液界面上不稳定性波动发展和气泡成长过程,较为真实地反映出沸腾传热的动态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沸腾 蒸气 热辐射 不稳定性波动
下载PDF
熔融液柱与冷却剂作用中液柱碎化预测
17
作者 李爽岚 刘鹏飞 +1 位作者 贺隆坤 匡波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88-997,共10页
液柱碎化是熔融物和冷却剂相互作用(FCI)粗混合阶段的关键物理现象,在安全分析时需建立液柱碎化模型。本文将实验验证和理论分析相结合,开展了高温熔融液柱与冷却剂相互作用实验;建立了不同沸腾条件下的液柱表面膜态沸腾模型和液柱表面... 液柱碎化是熔融物和冷却剂相互作用(FCI)粗混合阶段的关键物理现象,在安全分析时需建立液柱碎化模型。本文将实验验证和理论分析相结合,开展了高温熔融液柱与冷却剂相互作用实验;建立了不同沸腾条件下的液柱表面膜态沸腾模型和液柱表面不稳定波生长模型;再考虑不稳定波断裂和熔融物的脱离,构建起完整的熔融液柱水力学碎化模型。用该水力学碎化模型对不同沸腾条件下的熔融液柱碎化行为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表明,实验得到的碎片中位直径和碎裂长度与模型预测结果符合较好,且能进一步应用于典型反应堆原型材料FCI实验的液柱碎化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柱碎化 沸腾 不稳定波断裂 燃料和冷却剂相互作用
下载PDF
某商用车汽油机的EGR仿真与试验
18
作者 张蒙 赵金旋 +2 位作者 李腾 刘伟 朱康 《小型内燃机与车辆技术》 CAS 2023年第3期17-20,共4页
在某商用车汽油机上增设EGR模块,根据确定的边界条件,对EGR冷却器进行CFD仿真计算,分析EGR冷却器的温度场、压力场分布,确定冷却器的换热功率。利用软件进行EGR模块的三维布置,并计算整体模态,最后进行台架实验,分析对比增设EGR模块前... 在某商用车汽油机上增设EGR模块,根据确定的边界条件,对EGR冷却器进行CFD仿真计算,分析EGR冷却器的温度场、压力场分布,确定冷却器的换热功率。利用软件进行EGR模块的三维布置,并计算整体模态,最后进行台架实验,分析对比增设EGR模块前后发动机油耗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GR冷却器 CFD 沸腾 油耗
下载PDF
基于RELAP5的窄缝通道再淹没模型适应性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曾未 余红星 +1 位作者 孙玉发 李锋 《核动力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0-57,共8页
基于Saxena窄缝通道再淹没实验,评价RELAP5再淹没模型对窄缝通道的适用性。研究表明,现有的RELAP5程序高估了骤冷前沿推进速率,对于壁面温度的预测也存在较大偏差。结合国内外对窄缝通道临界后热工水力特性的认识,从热工水力机理出发分... 基于Saxena窄缝通道再淹没实验,评价RELAP5再淹没模型对窄缝通道的适用性。研究表明,现有的RELAP5程序高估了骤冷前沿推进速率,对于壁面温度的预测也存在较大偏差。结合国内外对窄缝通道临界后热工水力特性的认识,从热工水力机理出发分别对RELAP5再淹没相间摩擦、单相蒸汽传热、膜态沸腾传热、临界热流密度等模型进行修改,初步建立窄缝通道再淹没计算模型。该模型计算结果与Saxena实验结果符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窄缝通道 再淹没 RELAP5 沸腾
下载PDF
5×5均匀加热棒束底部再淹没实验研究及热工安全分析程序评价
20
作者 刘伟华 吴攀 +3 位作者 冯民 汤霆辉 单建强 桂淼 《核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12-122,共11页
核反应堆安全分析中的冷却剂丧失事故(Loss of Coolant Accident,LOCA)是反应堆安全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LOCA事故中的再淹没阶段棒束通道内的热工水力行为是其中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利用西安交通大学核安全与运行研究室的膜态沸腾实验... 核反应堆安全分析中的冷却剂丧失事故(Loss of Coolant Accident,LOCA)是反应堆安全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LOCA事故中的再淹没阶段棒束通道内的热工水力行为是其中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利用西安交通大学核安全与运行研究室的膜态沸腾实验平台,本文开展了对5×5均匀加热棒束开展了底部再淹没实验研究。通过求解一维瞬态逆导热问题获得再淹没过程中加热棒束的表面参数,探究了不同实验条件对骤冷前沿推进速度的影响,使用热工安全分析程序RELAP5对实验结果进行对比计算,总结了其在模拟再淹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1)再淹没过程中高进口流量、高入口过冷度和低功率密度更有利于骤冷前沿的推进;2)RELAP5模拟的骤冷时间总均方根误差40.994 s;包壳峰值温度(Peak Cladding Temperature,PCT)总均方根误差61.465 K。模拟值在后临界热流密度(Critical Heat Flux,CHF)换热阶段与实验值相比误差较大,问题主要集中在沸腾模式判断和膜态沸腾换热模型上。本文中的实验数据可为再淹没过程的流动传热预测模型提供新的验证数据,也可用于评价和优化热工安全分析程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部再淹没实验 棒束通道 逆导热问题 沸腾 热工安全分析程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