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73篇文章
< 1 2 4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荒漠草地4种灌木生物量分配特征 被引量:100
1
作者 杨昊天 李新荣 +4 位作者 刘立超 贾荣亮 王增如 李小军 李刚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340-1348,共9页
生物量是植物积累能量的主要体现,其在各器官中的分配是植物对环境适应的结果,反映了植物的生长策略。生物量分配会影响不同碳库之间的碳周转,进而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选取腾格里沙漠东南缘荒漠草地的4种优势灌木种,采用全挖法在... 生物量是植物积累能量的主要体现,其在各器官中的分配是植物对环境适应的结果,反映了植物的生长策略。生物量分配会影响不同碳库之间的碳周转,进而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选取腾格里沙漠东南缘荒漠草地的4种优势灌木种,采用全挖法在个体水平上研究了各器官的生物量以及地下-地上生物量关系(根冠比R/S),试图揭示生物量在各器官中以及地下-地上的分配格局。结果表明:不同物种生物量在地上部分各器官中的分配策略不同;R/S也不相同,其中红砂(Reaumuria soongarica)最大(中值为0.972),珍珠(Salsola passerina)(中值为0.744)和驼绒藜(Ceratoides latens)(中值为0.670)次之,盐爪爪(Kalidium foliatum)最小(中值为0.179),这表明4种灌木具有各自独特的生长策略。随着灌木的生长,冠幅和生物量不断增大,R/S呈下降趋势,说明植物在开始生长阶段对限制性的水分和养分可能有更高的竞争需求。4种灌木的根系分布在不同种间也存在差异,盐爪爪根系较浅(主要分布在0~30cm土层),其次是珍珠(主要分布在0~50cm土层),驼绒藜和红砂的根系分布较深(主要分布在0~70cm土层)。驼绒藜、红砂和珍珠的地下-地上生物量分配模式支持等速生长假说,而盐爪爪的地下-地上生物量分配模式则不支持该假说。4种灌木的地上生物量与地下生物量(经对数转换)均呈极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p〈0.001),决定系数介于0.81~0.93之间,这一相关关系可以应用于对荒漠草地地下生物量的估算。本结果有助于进一步研究荒漠生态系统的生物量分配格局和碳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地上生物量比 生物量分配 荒漠草地 等速生长 腾格里沙漠
原文传递
腾格里沙漠人工固沙植被区生物土壤结皮对降水的拦截作用 被引量:76
2
作者 李守中 肖洪浪 +2 位作者 宋耀选 李金贵 刘立超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612-616,共5页
在沙坡头人工植被区对人工模拟降水及天然降水后生物土壤结皮层含水率进行了动态定位监测 ,并分析了生物土壤结皮拦截降水的作用。结果表明 :①生物土壤结皮的发育改变了原来沙丘剖面的水分分配格局 ,1 0 %~ 40 %的年降水量被拦截到结... 在沙坡头人工植被区对人工模拟降水及天然降水后生物土壤结皮层含水率进行了动态定位监测 ,并分析了生物土壤结皮拦截降水的作用。结果表明 :①生物土壤结皮的发育改变了原来沙丘剖面的水分分配格局 ,1 0 %~ 40 %的年降水量被拦截到结皮层 ;②随固沙年限的增加 ,生物土壤结皮的进一步发育和演变 ,其对降水的拦截能力也进一步提高 ;③生物土壤结皮对降水的拦截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7~ 1 0月份平均拦截雨量比 4~ 6月份平均高出 1 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土壤结皮 降水拦截 腾格里沙漠 人工固沙植被
下载PDF
沙坡头地区新月形沙丘粒度特征 被引量:68
3
作者 哈斯 王贵勇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71-275,共5页
由腾格里沙漠东南缘沙坡头附近新月形沙丘表面沉积物的系统采集分析结果 ,发现从北部沙漠主体向黄河南岸 ,沙丘沙平均粒径变细但分选变差。同时 ,粒径及分选性在沙丘断面出现两种变化模式 ,其一是沙漠主体新月形沙丘由两侧坡部向丘顶区... 由腾格里沙漠东南缘沙坡头附近新月形沙丘表面沉积物的系统采集分析结果 ,发现从北部沙漠主体向黄河南岸 ,沙丘沙平均粒径变细但分选变差。同时 ,粒径及分选性在沙丘断面出现两种变化模式 ,其一是沙漠主体新月形沙丘由两侧坡部向丘顶区域粒径变细分选变好 ;其二为黄河两岸阶地和湖盆滩地的新月形沙丘丘顶沙粒粗于其它部位但分选仍然最好。根据粒度参数间的相互关系和其它环境条件的分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月形沙丘 粒径 分选参数 沙坡头 腾格里沙漠 表面沉积物
下载PDF
沙坡头地区土壤结皮形成机理的研究 被引量:58
4
作者 段争虎 刘新民 屈建军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31-36,共6页
本文通过大量的事实和依据论述了结皮形成的物质来源和结皮的形成与土壤性质的关系,表明了粉粒(0.05—0.01mm)含量是结皮形成的关键,并从结皮的发育过程、剖面变化、地理位置和养分含量等方面说明了粉粒的分选和聚积过程... 本文通过大量的事实和依据论述了结皮形成的物质来源和结皮的形成与土壤性质的关系,表明了粉粒(0.05—0.01mm)含量是结皮形成的关键,并从结皮的发育过程、剖面变化、地理位置和养分含量等方面说明了粉粒的分选和聚积过程,进而论述了粉植的累积机理、结皮的形成过程及结皮形成──破碎的动态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腾格里沙漠 土壤 发生 结皮 形成
原文传递
腾格里沙漠东南缘沙丘表面气流与坡面形态的关系 被引量:54
5
作者 哈斯 董光荣 王贵勇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5,共5页
对腾格里沙漠东南缘格状沙丘主、副梁和新月形沙丘断面风速的野外观测结果表明,迎风坡风速放大率、背风坡气流的方向和强度随区域气流、坡面形态而不同。迎风坡风速放大率对沙丘形态的作用在于增加丘顶区域的输沙率和活动性;背风坡气... 对腾格里沙漠东南缘格状沙丘主、副梁和新月形沙丘断面风速的野外观测结果表明,迎风坡风速放大率、背风坡气流的方向和强度随区域气流、坡面形态而不同。迎风坡风速放大率对沙丘形态的作用在于增加丘顶区域的输沙率和活动性;背风坡气流不仅影响沙丘形态而且控制沙丘动力学过程。在横向气流条件下,风速放大率使沙丘迎风坡随区域气流强度的增加变长变缓,背风坡受分离流控制使沙丘迁移;在双向-斜向气流条件下,沙丘丘顶处于侵蚀亚环境而两坡变陡变短,背风坡受附着偏向流控制使沙丘纵向延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腾格里沙漠 表面气流 沙丘形态 坡面形态 气流
下载PDF
腾格里沙漠东南缘格状沙丘粒度特征与成因探讨 被引量:55
6
作者 哈斯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78-184,共7页
腾格里沙漠南缘格状沙丘表面沉积物的系统采样分析结果表明,粒径与分选参数在沙丘断面具有规律变化是形态—气流相互作用的结果。文中根据沙丘形态和气流状况,对格状沙丘成因及类型归属等问题作了探讨。认为格状沙丘发育在双向低风能... 腾格里沙漠南缘格状沙丘表面沉积物的系统采样分析结果表明,粒径与分选参数在沙丘断面具有规律变化是形态—气流相互作用的结果。文中根据沙丘形态和气流状况,对格状沙丘成因及类型归属等问题作了探讨。认为格状沙丘发育在双向低风能环境,其中主梁为主风(西北风)作用下形成的横向沙丘,副梁则发育在主梁基础上并受制于主风和次主风(东北风)交替作用,在形态,沉积和动力学方面具有纵向要素特征。因此,该区格状沙丘属纵向要素叠置于横向沙丘之上的一种复杂型沙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状沙丘 粒径 沙漠 沙丘 腾格里沙漠 粒度特征
下载PDF
距今42~18ka腾格里沙漠古湖泊及古环境 被引量:47
7
作者 张虎才 马玉贞 +9 位作者 彭金兰 李吉均 曹继秀 祁元 陈光杰 方红兵 穆德芬 H.J.Pachur B.Wünnemann 冯兆东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4期1847-1857,共11页
腾格里沙漠在距今约42-18 14C kaBP曾形成总面积超过20000 km2的湖泊.古湖泊的形成开始于42-37 kaBP;在35-22 kaBP期间古湖泊出现最高水位且居高波动,形成“腾格里大湖期”.22-20 kaBP期间湖水位一度下降,但在20-18.6 kaBP湖面再次有所... 腾格里沙漠在距今约42-18 14C kaBP曾形成总面积超过20000 km2的湖泊.古湖泊的形成开始于42-37 kaBP;在35-22 kaBP期间古湖泊出现最高水位且居高波动,形成“腾格里大湖期”.22-20 kaBP期间湖水位一度下降,但在20-18.6 kaBP湖面再次有所升高,之后水位下降,至18 kaBP大面积湖泊消失.大湖期湖泊以淡水至微成水为特征,推测当时腾格里沙漠及邻区降水量显著增加;年均降水量比现今高250-350 mm,年均气温较现今高1.5-3.0℃,为一较温暖的半湿润气候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2-18ka 腾格里沙漠 古湖泊 古环境 古气候 水位 降水量 大气环流 水文循环
原文传递
腾格里沙漠东南缘降尘粒度特征和沉积速率 被引量:46
8
作者 肖洪浪 张继贤 李金贵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27-132,共6页
从多年降尘实测资料入手,分析了粉尘粒度特征、沉积速率和时变过程。提出了气象要素相关估测模型.确定0.25mm为本区粉尘沉积粒径上限。周围沙漠是粉尘沉积细砂部分的尘源,粉砂和粘土部分沉积来自一个较大的时空范围,二者几乎... 从多年降尘实测资料入手,分析了粉尘粒度特征、沉积速率和时变过程。提出了气象要素相关估测模型.确定0.25mm为本区粉尘沉积粒径上限。周围沙漠是粉尘沉积细砂部分的尘源,粉砂和粘土部分沉积来自一个较大的时空范围,二者几乎各占降尘量的1/2。研究区年平均粉尘沉积速率4358kg/hm2,每年5月的季风转期具有年内最大沉积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漠 降尘粒度 沉积速率 腾格里沙漠 尘源
下载PDF
腾格里沙漠东南缘沙丘表面风沙流结构变异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50
9
作者 哈斯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1099-1104,共6页
对腾格里沙漠东南缘沙丘表面各部位输沙量观测数据的分析结果发现,风力作用下的沙粒在沙丘表面上、下坡运动时,其输沙量垂线分布出现明显的变异.在距沙面0~20cm高度范围内,沙丘迎风坡各部位和丘顶输沙量垂线分布均符合单一指数递... 对腾格里沙漠东南缘沙丘表面各部位输沙量观测数据的分析结果发现,风力作用下的沙粒在沙丘表面上、下坡运动时,其输沙量垂线分布出现明显的变异.在距沙面0~20cm高度范围内,沙丘迎风坡各部位和丘顶输沙量垂线分布均符合单一指数递减规律;沙丘背风坡输沙量垂线分布出现两个不同的变化区间,多数以距沙面8~12cm高度为界,下部输沙量随高度呈指数函数形式递减,上部为幂函数规律减少.在沙丘迎风坡,由于上坡运动沙粒跃移轨迹长度沿坡向上减小,随着风速和总输沙量向丘顶方向增加,风沙流上层输沙量趋于相对减少;在背风坡,下坡运动的跃移沙粒起跳高度和轨迹长度增加使风沙流上层输沙量相对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腾格里沙漠 沙丘 风沙流 结构变异 输沙量垂线分布 迎风坡 背风坡 拟合关系
原文传递
中国干旱沙区的生态重建与恢复:沙坡头站60年重要研究进展综述 被引量:50
10
作者 李新荣 周海燕 +7 位作者 王新平 刘立超 张景光 陈国雄 张志山 刘玉冰 谭会娟 高艳红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47-264,共18页
中国科学院沙坡头沙漠研究试验站建站60年来,服务于国家需求,推动了沙漠科学的发展。在沙害治理、沙漠生态重建与恢复、荒漠生态系统长期生态学、沙地生态水文学、人工植被稳定性及干旱胁迫生理生态学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解决了在降水... 中国科学院沙坡头沙漠研究试验站建站60年来,服务于国家需求,推动了沙漠科学的发展。在沙害治理、沙漠生态重建与恢复、荒漠生态系统长期生态学、沙地生态水文学、人工植被稳定性及干旱胁迫生理生态学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解决了在降水量小于200mm的干旱沙漠地区植被建设的关键技术,证实了通过人为促进生态恢复是可行的,创造了人类活动(治理和利用)与沙漠自然和谐持续发展的模式;探讨了干旱沙区土壤水循环的植被调控机理,提出了生态恢复的关键技术及其应用模式;理论上探明了人工植被稳定性维持的生态学机理,提出了荒漠系统生态恢复的理论模型;揭示了荒漠生态系统碳、氮循环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引领了生物土壤结皮的生理生态功能及其水文学研究;拓展了干旱逆境生理生态学的研究。沙坡头站已成为国际沙漠科学与荒漠长期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腾格里沙漠 荒漠生态系统 长期生态学 生态重建与恢复 沙害治理
原文传递
沙漠地区风沙活动特征——以中国科学院风沙观测场为例 被引量:49
11
作者 张正偲 董治宝 +3 位作者 赵爱国 韩兰英 钱广强 罗万银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50-555,共6页
运用中国科学院风沙科学观测场的实测资料,对腾格里沙漠风沙环境特征进行初步分析,内容包括起沙风、风沙活动强度、风沙流结构和沙漠边界层的风速廓线。该地区的起沙风以6~8m/s为主,占总起沙风的71.63%,其次为8~10m/s,占19... 运用中国科学院风沙科学观测场的实测资料,对腾格里沙漠风沙环境特征进行初步分析,内容包括起沙风、风沙活动强度、风沙流结构和沙漠边界层的风速廓线。该地区的起沙风以6~8m/s为主,占总起沙风的71.63%,其次为8~10m/s,占19.24%,两者之和占90.87%;大风日数为4天;风向以W—N组风向为主;占全年的53.14%。年输沙势为36.56VU,风能属于低风能环境,单一主风向和单风态风环境。风沙流主要集中在地表的0.1m,占总输沙量的95.46%。观测场近地层厚度大于50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沙活动 起沙风 输沙势 风沙流结构 风速廓线 腾格里沙漠
原文传递
沙尘气溶胶对直接太阳辐射的衰减研究 被引量:43
12
作者 辛金元 张文煜 +1 位作者 袁九毅 刘立超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11-315,共5页
基于在腾格里沙漠东南端进行的太阳辐射与气象要素观测,探讨晴空无云时沙尘气溶胶对直接太阳辐射的衰减;并利用太阳辐射观测资料,给出沙漠边缘垂直上空的大气混浊度的变化。根据4月份至9月份的观测资料,只选取天空无云(可测的太阳辐射)... 基于在腾格里沙漠东南端进行的太阳辐射与气象要素观测,探讨晴空无云时沙尘气溶胶对直接太阳辐射的衰减;并利用太阳辐射观测资料,给出沙漠边缘垂直上空的大气混浊度的变化。根据4月份至9月份的观测资料,只选取天空无云(可测的太阳辐射)的气象条件,研究沙尘气溶胶造成的直接太阳辐射的衰减。结果表明,在晴好天气约为47.0%~2.6%,平均衰减约为16.9%;在沙尘天气约为90%~10%,平均衰减约为38%;沙尘天气气溶胶对太阳辐射衰减变化较大。大气混浊度(atmosphericturbidity:τa)在晴好天气下约为0.048~0.631,平均约为0.260;沙尘天气约为0.177~2.475,平均约为0.74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腾格里沙漠 沙尘气溶胶 太阳辐射 大气混浊度 直接太阳辐射 气象条件
下载PDF
包兰铁路沙坡头段风沙运动规律及其与防护体系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45
13
作者 屈建军 凌裕泉 +2 位作者 井哲帆 张克存 俎瑞平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29-533,共5页
包兰铁路沙坡头段是穿越流动沙丘最长,受到风沙危害最为严重的路段,自建成运营45a以来,其有效而稳定的防护体系受到世人的关注和公认。通过前期23a的防沙实践和后期22a的监测证实:①该地区存在着一个较为稳定的风沙流场,具有三组... 包兰铁路沙坡头段是穿越流动沙丘最长,受到风沙危害最为严重的路段,自建成运营45a以来,其有效而稳定的防护体系受到世人的关注和公认。通过前期23a的防沙实践和后期22a的监测证实:①该地区存在着一个较为稳定的风沙流场,具有三组不同风向,主风向为W-NNW,次主风向为NE—E、WSW—S,此种风沙流场格局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是塑造格状沙丘形态和造成对铁路危害的重要因素。②沙丘移动过程表现为格状沙丘主梁沿主风向前后摆动,以缓慢的速度向前推移,其移动量为2~5m·a^-1,造成风沙危害的最直接的原因是格状沙丘副梁的迅速前移,22a平均移动速度为0.527m·a^-1。合成移动方向为318.6°(NW→SE)。③从理论上考虑,前移的沙体是一种对防护体系的潜在威胁,即可能在固沙带前缘形成高大的沙堤掩埋防护体系。可是,实际上随着防护体系的建立和逐步的完善,不但有效的保障铁路的安全,而且同时也抑制了年总输沙量的25%;并改变了风沙流场的某些性质或作用,进而控制了风沙活动的方向与活动强度。在迎风坡的风蚀和背风坡的积沙致使沙丘高度相应的降低,这种变化规律具有从流沙区向固沙区逐渐衰减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腾格里沙漠 风沙流场 最大可能合成输沙强度 合成输沙方向 防护体系
下载PDF
腾格里沙漠沙坡头地区植物生长与水分平衡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41
14
作者 陈荷生 康跃虎 冯今朝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1-10,共10页
沙坡头地区降水是水份的主要补给来源,占补给总量的98.3%;凝结水仅对一年生短命植物有作用,无明显实际意义,尤其对灌木和半灌木。沙地蒸发散量是主要的消耗项,其占年降水的89.7—112.8%,有负亏缺现象,特别是固沙年代较长地区,人工防... 沙坡头地区降水是水份的主要补给来源,占补给总量的98.3%;凝结水仅对一年生短命植物有作用,无明显实际意义,尤其对灌木和半灌木。沙地蒸发散量是主要的消耗项,其占年降水的89.7—112.8%,有负亏缺现象,特别是固沙年代较长地区,人工防护体系发生变化和演替,水分不足是主要原因。热量变化是沙地水分运动的主要动力条件,容积热容量、导热系数、热扩散量是沙地热力学运动的基础参数,它与土壤水分和干容重相互制约,壤中热流和壤中水流耦合运动研究将进一步揭示水分运动规律的实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水量平衡 植物 腾格里沙漠
下载PDF
腾格里沙漠东南缘荒漠植被盖度月变化特征及生态恢复 被引量:40
15
作者 满多清 吴春荣 +3 位作者 徐先英 杨自辉 丁峰 魏怀东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40-144,共5页
研究表明:封育区植被盖度一年四季大于未封育区,在正常年份的生长季内前者植被盖度为17 89%~29 39%,后者为11 60%~16 05%。封育区和未封育区150m样线上的灌木植物在70~90株(丛)和60~70株(丛)之间,基本保持稳定;草本植物个体数月变... 研究表明:封育区植被盖度一年四季大于未封育区,在正常年份的生长季内前者植被盖度为17 89%~29 39%,后者为11 60%~16 05%。封育区和未封育区150m样线上的灌木植物在70~90株(丛)和60~70株(丛)之间,基本保持稳定;草本植物个体数月变化则显著,未封育区从4月份以后数量递增,7、8月显著增加,8月底达到最大值,而封育区则表现为4、5月增加,6月减少,7、8、9月线性增加,达到最大值,且未封育区草本植物的数量少于封育区。未封育区由于植被盖度低,灌丛分布不均匀,沙面裸露多,地面风沙流活动强烈,白刺沙包风蚀严重;而封育区植被盖度较大,灌丛分布较均匀,风沙流活动弱,白刺沙包稳定,形成了较为稳定的自然植被生态系统。试验表明,在当地气候和地理条件下,通过封育或避免人为干预,荒漠区生态植被的自然恢复,可大大增加防风固沙能力,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封育 植被盖度 白刺 灌丛 草本植物 月变化 生长季 腾格里沙漠 风沙流 地气
下载PDF
腾格里沙漠东南缘横向沙丘粒度变化及其与坡面形态的关系 被引量:42
16
作者 哈斯 王贵勇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215-220,共6页
腾格里沙漠东南缘的横向沙丘因断面形态不同可分为凸形和凹形两种类型。横向沙丘丘顶至落沙坡为风沙堆积区,沙粒沿滑落面作重力下滑时,较粗颗粒先到坡脚,背风坡的沉积物下粗上细。沙丘迎风坡则因断面形态不同而影响沙丘表面过程。其... 腾格里沙漠东南缘的横向沙丘因断面形态不同可分为凸形和凹形两种类型。横向沙丘丘顶至落沙坡为风沙堆积区,沙粒沿滑落面作重力下滑时,较粗颗粒先到坡脚,背风坡的沉积物下粗上细。沙丘迎风坡则因断面形态不同而影响沙丘表面过程。其中,凸形沙丘迎风坡为高饱和风沙流环境,下部有大量蚀余粗颗粒,上部发生加积,故下粗上细;而凹形沙丘的迎风坡则为低饱和风沙流环境,表面普遍风蚀,前积纹层出露表面,沉积物下粗上细,实际上是背风坡沉积物重力分异结果的重现。沙丘高度与平均粒径和分选参数之间具有良好的一致性。风成床面作为一种地形,对风沙地貌表面过程产生了重要影响,这是风沙地貌尚须努力开拓的领域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腾格里沙漠 沙丘 粒度特征 坡面形态 侵蚀 堆积
下载PDF
腾格里沙漠东南缘格状沙丘表面气流及其地貌学意义 被引量:37
17
作者 哈斯 王贵勇 董光荣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30-34,共5页
对腾格里沙漠东南缘沙丘形态与区域气流的分析表明 ,格状沙丘发育在双向低风能环境。沙丘表面气流及沉积过程的观测结果 ,主梁长期处在横向气流环境 ,其形态主要受背风坡分离气流控制 ,并以迎风坡侵蚀、背风坡净堆积形式顺主风向迁移。... 对腾格里沙漠东南缘沙丘形态与区域气流的分析表明 ,格状沙丘发育在双向低风能环境。沙丘表面气流及沉积过程的观测结果 ,主梁长期处在横向气流环境 ,其形态主要受背风坡分离气流控制 ,并以迎风坡侵蚀、背风坡净堆积形式顺主风向迁移。副梁处在双向 -斜向气流环境 ,背风坡的附体偏向气流控制其形态和动力学过程 ,而且其强度是原始风入射角余弦的对数函数。在斜向风作用下 ,副梁迎风坡侵蚀的同时 ,背风坡中下部也发生沙粒的纵向输移且堆积于主梁背风坡 ,从而导致副梁沿年合成输沙方向延伸。由此认为 ,格状沙丘的主梁形成于主风—西北风的作用 ,而副梁是在主梁基础上并在主风和次风—东北风的交替作用下形成的 ;其形态动力学类型应属纵向沙丘置于横向沙丘之上一种复杂型沙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腾格里沙漠 格状沙丘 表面气流 动力学 地貌学
下载PDF
腾格里沙漠东南缘沙漠演化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7
18
作者 阎满存 董光荣 +2 位作者 李保生 李华梅 杨龙江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11-117,共7页
根据不同地貌单元地层沉积相组合、典型剖面热释光和14C测年以及粒度、孢粉和化学元素等资料分析,重建了腾格里沙漠东南缘沙漠演化的过程。进而讨论了沙漠演化与冰期气候波动和东亚季风环流盛衰变化的耦合关系。
关键词 腾格里沙漠 地层沉积相 沙漠演化模式 古季风
下载PD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recovery in the wind-blown sand hazard areas of northern China: relationship between soil water and carrying capacity for vegetation in the Tengger Desert 被引量:43
19
作者 LI XinRong ZHANG ZhiShan +3 位作者 TAN HuiJuan GAO YanHong LIU LiChao WANG XinPing 《Science China(Life Sciences)》 SCIE CAS 2014年第5期539-548,共10页
The mai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area for wind-blown sand hazards in northern China is about 320000 km2 in size and includes sandlands to the east of the Helan Mountain and sandy deserts and desert-steppe transitional ... The mai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area for wind-blown sand hazards in northern China is about 320000 km2 in size and includes sandlands to the east of the Helan Mountain and sandy deserts and desert-steppe transitional regions to the west of the Helan Mountain.Vegetation recovery and restoration is an important and effective approach for constraining wind-blown sand hazards in these areas.After more than 50 years of long-term ecological studies in the Shapotou region of the Tengger Desert,we found that revegetation changed the hydrological processes of the original sand dune system through the utilization and space-time redistribution of soil water.The spatiotemporal dynamics of soil water was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the dynamics of the replanted vegetation for a given regional precipitation condition.The long-term changes in hydrological processes in desert areas also drive replanted vegetation succession.The soil water carrying capacity of vegetation and the model for sand fixation by revegetation in aeolian desert areas where precipitation levels are less than 200 mm are also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sert areas sand fixation by plant succession of the artificial vegetation soil water dynamics carrying capacity forvegetation
原文传递
腾格里沙漠晚更新世孢粉植物群与气候环境演变 被引量:32
20
作者 马玉贞 张虎才 +1 位作者 李吉均 PachurHJ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1998年第9期871-879,共9页
根据腾格里沙漠断头梁人工开挖剖面距今约42000~23000aBP(晚更新世)的孢粉分析结果,可将该期植被和气候演化划分为5个阶段(组合带):阶段Ⅰ,约42000~38000aBP,此段孢粉组合特征显示出,在现今为戈... 根据腾格里沙漠断头梁人工开挖剖面距今约42000~23000aBP(晚更新世)的孢粉分析结果,可将该期植被和气候演化划分为5个阶段(组合带):阶段Ⅰ,约42000~38000aBP,此段孢粉组合特征显示出,在现今为戈壁荒漠的山地丘陵上,当时发育着针阔混交林,在古湖边缘上发育着杨柳林和草原,气候较温暖湿润;阶段Ⅱ,约38000~31000aBP,气候温暖湿润,地带性植被为以温带、暖温带阔叶林为主的针阔混交林,湖畔河边发育着草甸植被;阶段Ⅲ,约31000~30000aBP,为针叶林和寒温性高山柳丛大发展时期,气候寒温,为一冷期;阶段Ⅳ,约30000~28000aBP,为冷期过后的升温期,也是湖面扩大期,孢粉组合中藻类含量高,为草甸和沼泽植被;阶段Ⅴ,28000~23000aBP,孢粉组合显示出丘陵山地上发育温带柏和桦为主的针阔混交林,平原上生长着草原植被,湖畔、河边有柳林分布,气候较温暖湿润,但较阶段Ⅰ略干。此剖面孢粉组合所反映的气候变化特征与古里雅及格陵兰冰芯δ18O所记录的同期气候变化特征具有良好的可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粉 植被 气候 晚更新世 腾格里沙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