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自噬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被引量:1
1
作者 杨施蔚(综述) 李明意(审校) 《海南医学》 CAS 2020年第22期2971-2974,共4页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以弥漫性肝细胞脂肪变性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包括单纯性脂肪性肝病以及由其演变的脂肪性肝炎、脂肪性肝纤维化和肝硬化。原有的“两次打击”学说不能完全解释其发病机制,涉及多种因素的多重打击学...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以弥漫性肝细胞脂肪变性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包括单纯性脂肪性肝病以及由其演变的脂肪性肝炎、脂肪性肝纤维化和肝硬化。原有的“两次打击”学说不能完全解释其发病机制,涉及多种因素的多重打击学说提供了更全面的描述,包括脂质毒性、炎症反应、纤维化和基因表达改变。自噬是溶酶体对胞浆成分降解的一种代谢途径。自噬参与该病多种发病机制,导致细胞脂质堆积、炎症反应和纤维化。本篇综述总结了Unc-51样自噬激活激酶1、腺苷酸激活蛋白酶、哺乳动物雷帕霉素复合物1与自噬的关系,并详细描述了自噬如何参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自噬 Unc-51样自噬激活1 腺苷酸激活蛋白 哺乳动物雷帕霉素复合物1
下载PDF
腺苷酸激活蛋白酶介导糖尿病大鼠心肌线粒体自噬的机制与TSC2的关系研究
2
作者 宋春晖 纪云西 龚志刚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38-342,共5页
目的:探讨腺苷酸激活蛋白酶(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介导糖尿病大鼠心肌线粒体自噬的机制与结节性硬化复合物-2(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2,TSC2)的关系。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模型+AMPK激... 目的:探讨腺苷酸激活蛋白酶(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介导糖尿病大鼠心肌线粒体自噬的机制与结节性硬化复合物-2(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2,TSC2)的关系。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模型+AMPK激动剂AICAR组(AICAR组)。采用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建立大鼠糖尿病大鼠模型。AICAR组大鼠连续皮下注射AICAR 12周。采用超声诊断仪检测所有大鼠的心功能: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volume,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eft ventricular end-systolic volume,LVESV)、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心率(heart rate,HR)、舒张早期血流峰值速度(peak velocity of early diastolic flow,E)、舒张晚期血流峰值速度(peak velocity of late diastolic flow,A)、E/A。取心肌组织,采用免疫共沉淀法检测AMPK和TSC2的结合水平;Western blot检测AMPK、TSC2、p-TSC2、LC3-Ⅱ、LC3-Ⅰ、Beclin-1和P62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AICAR组LVEDV、LVEF、E和E/A均高于模型组,而A低于模型组(P=0.004,P=0.001,P=0.000,P=0.011,P=0.027);AICAR组AMPK和TSC2蛋白表达水平高于模型组(0.71±0.06 vs.0.36±0.09,P=0.003;0.80±0.02 vs.0.40±0.05,P=0.017);AICAR组结合水平高于模型组(0.49±0.09 vs.0.23±0.03,P=0.002);AICAR组p-TSC2蛋白水平高于模型组(1.48±0.07 vs.0.92±0.07,P=0.029);AICAR组LC3-Ⅱ/LC3-Ⅰ、Beclin-1和P62均高于模型组(P<0.05)。结论:AMPK介导糖尿病大鼠心肌线粒体自噬的机制可能与其对TSC2的磷酸化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大鼠 线粒体自噬 腺苷酸激活蛋白 结节性硬化复合物-2 心功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