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观察术前给予超声引导下三点法阻滞(低位前锯肌阻滞、肋缘下腹横肌平面阻滞和腹直肌后鞘阻滞)或单侧胸椎旁阻滞对肝胆手术患者术后镇痛及相关围术期转归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右上腹部切口行肝胆手术的患者95例,男69例,女26例,年龄18...目的观察术前给予超声引导下三点法阻滞(低位前锯肌阻滞、肋缘下腹横肌平面阻滞和腹直肌后鞘阻滞)或单侧胸椎旁阻滞对肝胆手术患者术后镇痛及相关围术期转归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右上腹部切口行肝胆手术的患者95例,男69例,女26例,年龄18~65岁,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三点组(n=48)和椎旁组(n=47)。三点组患者入室后采用0.375%罗哌卡因行超声引导下低位前锯肌阻滞(10 ml)、肋缘下腹横肌平面阻滞(15 ml)复合腹直肌后鞘阻滞(15 ml),椎旁组采用0.375%罗哌卡因20 ml行超声引导下T7-9椎旁阻滞。记录术后24 h舒芬太尼用量;记录切皮前、切皮后1和5 min时HR和SBP的变化、麻醉后恢复室内和术后24 h VAS疼痛评分,以及患者过敏、局麻药中毒、穿刺损伤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24 h内舒芬太尼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98±0.33)μg/kg vs (0.95±0.28)μg/kg]。患者麻醉后恢复室内和术后24 h VAS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椎旁组术中低血压发生率31例(66.0%) vs 11例(22.9%)和去甲肾上腺素用量[(3.5±1.6)μg/kg vs (1.2±0.4)μg/kg]明显高于三点组(P<0.01)。两组患者均未见过敏、局麻药中毒、穿刺损伤等不良反应。结论低位前锯肌阻滞、肋缘下腹横肌平面阻滞、腹直肌后鞘阻滞三点阻滞复合可以产生与单侧椎旁阻滞相当的术中和术后镇痛作用,而且前者的低血压发生率明显低于椎旁阻滞,是一种可供临床选择的上腹部神经阻滞方式。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全麻复合超声引导下双侧腹直肌后鞘、腹横肌平面阻滞在超低位直肠癌患者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月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64例择期拟行开腹结直肠切除术的超低位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目的:探讨全麻复合超声引导下双侧腹直肌后鞘、腹横肌平面阻滞在超低位直肠癌患者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月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64例择期拟行开腹结直肠切除术的超低位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2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全麻方案,观察组患者采取全麻复合超声引导下双侧腹直肌后鞘、腹横肌平面阻滞麻醉方案。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相关指标(镇痛泵按压次数、肛门排气恢复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以术后4 h (T1)、术后8 h (T2)、术后16 h (T3)、术后24 h (T4)为时间节点比较两组患者静息状态、运动状态下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段(术后0~12 h、12~24 h、24~36 h、36~48h)舒芬太尼消耗量。以麻醉前(t0)、术后2 h (t1)、术后24 h (t2)为时间节点比较两组患者免疫功能指标(CD3+、CD4+、CD8+)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镇痛泵按压次数少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肛门排气恢复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119、-3.277、-14.938,P<0.05)。T1~T3时间段,观察组患者静息状态、运动状态下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7.183、-10.620、-14.045、-22.556、-16.659、-24.800,P<0.001)。术后0~12 h、12~24 h,观察组患者舒芬太尼消耗量及总消耗量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3.316、-25.440、-40.104,P<0.001)。t2时间点,观察组患者CD3+、CD4+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CD8+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999、4.128、2.050,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74,P>0.05)。结论:全麻复合超声引导下双侧腹直肌后鞘、腹横肌平面阻滞应用于超低位直肠癌患者麻醉中,可有效提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观察术前给予超声引导下三点法阻滞(低位前锯肌阻滞、肋缘下腹横肌平面阻滞和腹直肌后鞘阻滞)或单侧胸椎旁阻滞对肝胆手术患者术后镇痛及相关围术期转归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右上腹部切口行肝胆手术的患者95例,男69例,女26例,年龄18~65岁,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三点组(n=48)和椎旁组(n=47)。三点组患者入室后采用0.375%罗哌卡因行超声引导下低位前锯肌阻滞(10 ml)、肋缘下腹横肌平面阻滞(15 ml)复合腹直肌后鞘阻滞(15 ml),椎旁组采用0.375%罗哌卡因20 ml行超声引导下T7-9椎旁阻滞。记录术后24 h舒芬太尼用量;记录切皮前、切皮后1和5 min时HR和SBP的变化、麻醉后恢复室内和术后24 h VAS疼痛评分,以及患者过敏、局麻药中毒、穿刺损伤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24 h内舒芬太尼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98±0.33)μg/kg vs (0.95±0.28)μg/kg]。患者麻醉后恢复室内和术后24 h VAS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椎旁组术中低血压发生率31例(66.0%) vs 11例(22.9%)和去甲肾上腺素用量[(3.5±1.6)μg/kg vs (1.2±0.4)μg/kg]明显高于三点组(P<0.01)。两组患者均未见过敏、局麻药中毒、穿刺损伤等不良反应。结论低位前锯肌阻滞、肋缘下腹横肌平面阻滞、腹直肌后鞘阻滞三点阻滞复合可以产生与单侧椎旁阻滞相当的术中和术后镇痛作用,而且前者的低血压发生率明显低于椎旁阻滞,是一种可供临床选择的上腹部神经阻滞方式。
文摘目的:探讨全麻复合超声引导下双侧腹直肌后鞘、腹横肌平面阻滞在超低位直肠癌患者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月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64例择期拟行开腹结直肠切除术的超低位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2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全麻方案,观察组患者采取全麻复合超声引导下双侧腹直肌后鞘、腹横肌平面阻滞麻醉方案。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相关指标(镇痛泵按压次数、肛门排气恢复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以术后4 h (T1)、术后8 h (T2)、术后16 h (T3)、术后24 h (T4)为时间节点比较两组患者静息状态、运动状态下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段(术后0~12 h、12~24 h、24~36 h、36~48h)舒芬太尼消耗量。以麻醉前(t0)、术后2 h (t1)、术后24 h (t2)为时间节点比较两组患者免疫功能指标(CD3+、CD4+、CD8+)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镇痛泵按压次数少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肛门排气恢复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119、-3.277、-14.938,P<0.05)。T1~T3时间段,观察组患者静息状态、运动状态下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7.183、-10.620、-14.045、-22.556、-16.659、-24.800,P<0.001)。术后0~12 h、12~24 h,观察组患者舒芬太尼消耗量及总消耗量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3.316、-25.440、-40.104,P<0.001)。t2时间点,观察组患者CD3+、CD4+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CD8+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999、4.128、2.050,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74,P>0.05)。结论:全麻复合超声引导下双侧腹直肌后鞘、腹横肌平面阻滞应用于超低位直肠癌患者麻醉中,可有效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