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腹部二次手术经原切口两种手术入路对照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赵玉洲 韩广森 +2 位作者 任莹坤 鲁朝敏 顾焱晖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577-1578,共2页
目的比较腹部二次手术行改良腹直肌后鞘入路较直接经腹直肌后鞘入路的效果。方法2008年11月至2010年11月河南省肿瘤医院普外科68例胃肠道肿瘤术后二次手术探查患者随机分为改良腹直肌后鞘入路和直接经腹直肌后鞘入路二组,对照研究两组... 目的比较腹部二次手术行改良腹直肌后鞘入路较直接经腹直肌后鞘入路的效果。方法2008年11月至2010年11月河南省肿瘤医院普外科68例胃肠道肿瘤术后二次手术探查患者随机分为改良腹直肌后鞘入路和直接经腹直肌后鞘入路二组,对照研究两组进腹出血量,进腹手术时间,肠管损伤例数,术后排气时间,切口疝和粘连性肠梗阻发生率等指标。结果改良腹直肌后鞘入路组在进腹出血量、进腹手术时间和肠管损伤例数方面均少于直接经腹直肌后鞘入路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排气时间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未有切口疝及粘连性肠梗阻发生。结论改良腹直肌后鞘入路较直接腹直肌后鞘入路分离腹腔粘连更具操作简单、出血少、损伤小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粘连 二次手术
原文传递
斜行腹直肌后鞘入路在分离腹部二次手术腹腔粘连中的应用
2
作者 马鹏飞 韩广森 +2 位作者 赵玉洲 顾焱晖 任莹坤 《中国医药指南》 2012年第31期16-16,18,共2页
目的探讨斜行腹直肌后鞘入路在分离腹部二次手术腹腔粘连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至2011年5月期间河南省肿瘤医院普外科70例胃肠道肿瘤术后接受二次手术探查的患者资料,比较斜行腹直肌后鞘入路组(观察组)和常规入路组(对照... 目的探讨斜行腹直肌后鞘入路在分离腹部二次手术腹腔粘连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至2011年5月期间河南省肿瘤医院普外科70例胃肠道肿瘤术后接受二次手术探查的患者资料,比较斜行腹直肌后鞘入路组(观察组)和常规入路组(对照组)进腹手术时间,进腹出血量,肠管损伤例数,术后排气时间,切口疝等指标。结果斜行腹直肌后鞘入路组在进腹手术时间,进腹出血量,肠管损伤例数和术后排气时间等方面均少于常规入路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均未有切口疝的发生。结论斜行腹直肌后鞘入路可有效提高腹部二次手术进腹的安全性,具有操作简单、进腹快、进腹出血量少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粘连 斜行 二次手术入路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腹直肌后鞘阻滞联合腹横肌阻滞对开腹结直肠癌术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16
3
作者 朱利君 俞玉龙 +3 位作者 王钰 饶素欢 李军 陈怡博 《中华全科医学》 2019年第9期1515-1517,共3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腹直肌后鞘阻滞联合腹横肌阻滞在开腹结直肠癌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对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8年6月开腹结直肠癌术患者8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给予全身麻醉,观察组...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腹直肌后鞘阻滞联合腹横肌阻滞在开腹结直肠癌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对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8年6月开腹结直肠癌术患者8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给予全身麻醉,观察组全身麻醉复合超声引导下腹直肌后鞘阻滞联合腹横肌阻滞,手术完毕对患者麻醉效果进行评估。统计2组镇痛泵按压次数、舒芬太尼总用量、肛门排气时间、开始下床活动时间;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患者血清皮质醇(CORT)、儿茶酚胺(CA)、血浆谷氨酸(GLU)水平;统计并记录2组恶心呕吐、肝挫伤、脾挫伤、穿刺点感染、寒战及心动过缓发生率。结果观察组镇痛泵按压次数、舒芬太尼总用量、肛门排气时间、开始下床活动时间,均少(短)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T1、T2时间点CORT、CA、GLU水平均高于T0时间点(均P<0.05);观察组T1、T2时间点CORT、CA、GLU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麻醉后恶心呕吐、头痛眩晕、穿刺点感染、寒战及心动过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腹直肌后鞘阻滞联合腹横肌阻滞在开腹结直肠癌术患者中能缩短症状改善时间,降低舒芬太尼药物使用剂量及应激反应,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引导 阻滞 阻滞 肠癌术 应激反应
原文传递
超声引导下三点阻滞与椎旁阻滞用于剖腹肝胆手术术后镇痛的比较 被引量:15
4
作者 王永徽 刘广林 +3 位作者 董海龙 王丽妮 赵婷 路志红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21-424,共4页
目的观察术前给予超声引导下三点法阻滞(低位前锯肌阻滞、肋缘下腹横肌平面阻滞和腹直肌后鞘阻滞)或单侧胸椎旁阻滞对肝胆手术患者术后镇痛及相关围术期转归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右上腹部切口行肝胆手术的患者95例,男69例,女26例,年龄18... 目的观察术前给予超声引导下三点法阻滞(低位前锯肌阻滞、肋缘下腹横肌平面阻滞和腹直肌后鞘阻滞)或单侧胸椎旁阻滞对肝胆手术患者术后镇痛及相关围术期转归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右上腹部切口行肝胆手术的患者95例,男69例,女26例,年龄18~65岁,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三点组(n=48)和椎旁组(n=47)。三点组患者入室后采用0.375%罗哌卡因行超声引导下低位前锯肌阻滞(10 ml)、肋缘下腹横肌平面阻滞(15 ml)复合腹直肌后鞘阻滞(15 ml),椎旁组采用0.375%罗哌卡因20 ml行超声引导下T7-9椎旁阻滞。记录术后24 h舒芬太尼用量;记录切皮前、切皮后1和5 min时HR和SBP的变化、麻醉后恢复室内和术后24 h VAS疼痛评分,以及患者过敏、局麻药中毒、穿刺损伤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24 h内舒芬太尼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98±0.33)μg/kg vs (0.95±0.28)μg/kg]。患者麻醉后恢复室内和术后24 h VAS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椎旁组术中低血压发生率31例(66.0%) vs 11例(22.9%)和去甲肾上腺素用量[(3.5±1.6)μg/kg vs (1.2±0.4)μg/kg]明显高于三点组(P<0.01)。两组患者均未见过敏、局麻药中毒、穿刺损伤等不良反应。结论低位前锯肌阻滞、肋缘下腹横肌平面阻滞、腹直肌后鞘阻滞三点阻滞复合可以产生与单侧椎旁阻滞相当的术中和术后镇痛作用,而且前者的低血压发生率明显低于椎旁阻滞,是一种可供临床选择的上腹部神经阻滞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位前锯阻滞 肋缘下平面阻滞 阻滞 椎旁阻滞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联合腹直肌后鞘阻滞在妇科开腹手术术后镇痛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5
作者 龚涛武 赵楠 +2 位作者 覃涵睿 朱宇航 朱昭琼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8年第19期140-142,共3页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联合腹直肌后鞘阻滞在妇科开腹手术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择期全身麻醉下行妇科开腹手术的患者64例,ASAⅠ~Ⅱ级,年龄18~65岁,随机分为实验组(T组)与对照组(C组),T组全身麻醉后超声引导下行双侧腹...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联合腹直肌后鞘阻滞在妇科开腹手术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择期全身麻醉下行妇科开腹手术的患者64例,ASAⅠ~Ⅱ级,年龄18~65岁,随机分为实验组(T组)与对照组(C组),T组全身麻醉后超声引导下行双侧腹横肌平面阻滞联合腹直肌后鞘阻滞,共注射0.3%罗哌卡因100mg,C组不行神经阻滞;术后均行PCIA,术后随访并记录两组拔管后10min、2、6、12、24h的VAS评分和Ramsay镇静评分,记录患者术后镇痛满意度镇、痛泵按压次数、恶心呕吐及神经阻滞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与C组比较,T组拔管后10min、2、6、12h的VAS评分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组镇痛泵按压次数明显减少,镇痛满意度明显升高,与C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均未发生呼吸抑制、瘙痒等不良反应,T组随访未发现神经阻滞相关并发症。结论: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联合腹直肌后鞘阻滞用于妇科开腹手术术后镇痛减少了术后阿片类镇痛药的用量,增强了术后镇痛效果,患者满意度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引导 阻滞 平面阻滞 妇科手术 镇痛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神经阻滞麻醉与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在肾功能衰竭患者腹膜透析置管术中的应用比较 被引量:10
6
作者 姚立勇 龙宏杰 +1 位作者 陈敏 姚筱 《云南医药》 CAS 2020年第4期332-334,共3页
肾功能衰竭是各种原因所致慢性进行性肾实质损害,目前,腹膜透析是主要肾脏替代疗法,而腹膜透析置管术可建立腹腔透析液出入腹腔通路,是确保腹膜透析顺利进行的关键步骤[1]。外科切开法是腹膜透析置管术主要方式,手术过程剧烈疼痛,患者... 肾功能衰竭是各种原因所致慢性进行性肾实质损害,目前,腹膜透析是主要肾脏替代疗法,而腹膜透析置管术可建立腹腔透析液出入腹腔通路,是确保腹膜透析顺利进行的关键步骤[1]。外科切开法是腹膜透析置管术主要方式,手术过程剧烈疼痛,患者应激反应强烈,需应用良好麻醉,以减轻疼痛,降低应激创伤[2]。近年来,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是腹膜透析置管术中常用麻醉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管插管全身麻醉 平面+神经阻滞麻醉 肾功能衰竭 膜透析置管术
下载PDF
超声引导双侧腹直肌后鞘联合腹横肌平面阻滞对腹腔镜手术镇痛效果和术后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9
7
作者 蔡雪峰 王远彬 +3 位作者 刘盼盼 徐鹏 叶润娣 雷湘宁 《现代临床医学》 2020年第2期81-84,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行双侧腹直肌后鞘(PRSB)联合腹横肌平面阻滞(TAPB)对腹部腔腔镜手术镇痛效果及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行全麻腹腔镜手术的患者90例,ASAⅠ~Ⅱ级,随机均分为3组:PRSB+TAPB组(A组)、TAPB组(B组)及不阻滞组(C组)。A、...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行双侧腹直肌后鞘(PRSB)联合腹横肌平面阻滞(TAPB)对腹部腔腔镜手术镇痛效果及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行全麻腹腔镜手术的患者90例,ASAⅠ~Ⅱ级,随机均分为3组:PRSB+TAPB组(A组)、TAPB组(B组)及不阻滞组(C组)。A、B组于术前分别在超声引导下行相应区域阻滞。记录3组患者术中术后镇痛指标、围术期舒芬太尼用量、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及术后康复指标。结果:A组各镇痛指标优于B、C组(P<0.05);A组围术期舒芬太尼用量小于B、C组(P<0.05);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B、C组(P<0.05);A组术后康复指标最优(P<0.05)。结论:PRSB联合TAPB能增强腹腔镜手术术中、术后镇痛效果,减少麻醉性镇痛药用量及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滞 平面阻滞 腔镜手术 镇痛 康复
下载PDF
超声引导双侧腹直肌后鞘联合双侧腹横肌平面阻滞对腹腔镜手术镇痛的影响 被引量:5
8
作者 王远彬 蔡雪峰 +2 位作者 刘盼盼 叶润娣 徐鹏 《中国乡村医药》 2020年第11期3-5,共3页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行双侧腹直肌后鞘联合双侧腹横肌平面阻滞对腹腔镜胃穿孔修补术的镇痛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2017年10月1日至2018年12月1日该院拟行腔镜胃穿孔修补术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A组、B组与C组各30例。三组均采用气管插管全身...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行双侧腹直肌后鞘联合双侧腹横肌平面阻滞对腹腔镜胃穿孔修补术的镇痛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2017年10月1日至2018年12月1日该院拟行腔镜胃穿孔修补术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A组、B组与C组各30例。三组均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A组于术前超声引导下行双侧腹直肌后鞘+双侧腹横肌平面阻滞,B组于术前超声引导下行双侧腹横肌平面阻滞,C组不进行阻滞。记录比较:三组麻醉前(T1)、腹腔穿刺器置入时(T2)、腹腔穿刺器拔出时(T3)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的变化;三组在麻醉后恢复室(PACU)时,VAS评分≥3分静脉予舒芬太尼镇痛及恶心呕吐发生情况;三组术后随访6小时,VAS评分≥3分须静脉予氟比洛芬酯辅助镇痛情况。结果T2、T3时A组HR、MAP水平低于另两组,在PACU时予舒芬太尼镇痛率、恶心呕吐发生率(13.3%、16.7%)明显低于B组(36.7%、33.3%)和C组(73.3%、53.3%),术后随访6小时予氟比洛芬酯辅助镇痛率(13.3%)低于B组(33.3%)和C组(6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双侧腹直肌后鞘阻滞联合双侧腹横肌平面阻滞应用于行腹腔镜手术的患者,有助于术中循环稳定,减轻术后疼痛,进而降低镇痛药使用率,明显减少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腔镜手术 平面阻滞 超声 阻滞 镇痛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复合腹直肌后鞘阻滞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5
9
作者 黎罗三 银含素 +1 位作者 覃雪芳 卢广德 《微创医学》 2019年第4期526-528,共3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复合腹直肌后鞘阻滞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方法选择拟接受妇科腹腔镜手术的12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阻滞组和对照组各63例,两组患者均行术前常规检查,采用静脉注射芬太尼、丙泊酚、罗库溴铵进行...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复合腹直肌后鞘阻滞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方法选择拟接受妇科腹腔镜手术的12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阻滞组和对照组各63例,两组患者均行术前常规检查,采用静脉注射芬太尼、丙泊酚、罗库溴铵进行诱导麻醉。阻滞组在超声引导中行腹横肌平面阻滞复合腹直肌后鞘阻滞,对照组仅行腹直肌后鞘阻滞。记录两组芬太尼使用量、苏醒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以及两组患者术后1h、6h、12h及24h的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阻滞组的芬太尼用量为(172.36±41.28)μg,少于对照组的(283.46±39.76)μg(P<0.05);阻滞组苏醒时间及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分别为(6.42±1.59)min、(3.41±0.74)min,低于对照组的(8.06±1.64)min、(5.22±0.92)min(P<0.05);阻滞组术后1h、6h、12h及24h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复合腹直肌后鞘阻滞可减少妇科腹腔镜手术中使用的麻醉药物剂量,同时缩短苏醒时间及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减轻患者痛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引导 平面阻滞 阻滞 腔镜手术 妇科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前锯肌平面阻滞联合腹直肌后鞘阻滞对肝胆手术患者术后疼痛、安全性的影响
10
作者 鄢平花 杨彤霞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年第11期18-23,共6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前锯肌平面阻滞(serratus anterior plane block,SAPB)联合腹直肌后鞘阻滞(rectus sheath block,RSB)对肝胆手术患者术后疼痛、安全性的影响。方法:选取丰城市人民医院2019年12月—2022年12月收治的肝胆手术患者118...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前锯肌平面阻滞(serratus anterior plane block,SAPB)联合腹直肌后鞘阻滞(rectus sheath block,RSB)对肝胆手术患者术后疼痛、安全性的影响。方法:选取丰城市人民医院2019年12月—2022年12月收治的肝胆手术患者118例,根据随机抽签方式,分成ST组与SR组,各59例。ST组采用SAPB联合腹横肌平面阻滞(transverse abdominal plane block,TAPB),SR组采用SAPB联合RSB。比较两组术后2、6、12、24、48 h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及神经阻滞操作时间、起效时间,并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48 h镇痛泵按压次数、舒芬太尼使用剂量、补救镇痛率、住院时间。分别在术前及术后12、24、48 h检测血清皮质醇(cortisol,Cor)、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水平,记录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SR组术后2、6、12、24、48 h的VAS评分均低于S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神经阻滞操作时间、起效时间及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R组补救镇痛率为11.86%,与ST组的15.2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R组镇痛泵按压次数、舒芬太尼用量均少于ST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早于S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R组术后12、24、48 h血清Cor、NE水平均低于S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R组恶心呕吐、呼吸抑制、嗜睡、低氧血症发生率与ST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SAPB联合TAPB相比,SAPB联合RSB在肝胆手术中的镇痛效果更好,能进一步缓解术后疼痛,减少舒芬太尼用量和镇痛泵按压次数,减轻应激反应,缩短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且用药安全,未增加不良反应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锯平面阻滞 平面阻滞 阻滞 肝胆手术 疼痛
下载PDF
全麻复合超声引导下双侧腹直肌后鞘、腹横肌平面阻滞在超低位直肠癌患者麻醉中的应用分析
11
作者 张明阳 《黑龙江医学》 2024年第19期2311-2314,共4页
目的:探讨全麻复合超声引导下双侧腹直肌后鞘、腹横肌平面阻滞在超低位直肠癌患者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月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64例择期拟行开腹结直肠切除术的超低位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 目的:探讨全麻复合超声引导下双侧腹直肌后鞘、腹横肌平面阻滞在超低位直肠癌患者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月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64例择期拟行开腹结直肠切除术的超低位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2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全麻方案,观察组患者采取全麻复合超声引导下双侧腹直肌后鞘、腹横肌平面阻滞麻醉方案。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相关指标(镇痛泵按压次数、肛门排气恢复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以术后4 h (T1)、术后8 h (T2)、术后16 h (T3)、术后24 h (T4)为时间节点比较两组患者静息状态、运动状态下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段(术后0~12 h、12~24 h、24~36 h、36~48h)舒芬太尼消耗量。以麻醉前(t0)、术后2 h (t1)、术后24 h (t2)为时间节点比较两组患者免疫功能指标(CD3+、CD4+、CD8+)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镇痛泵按压次数少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肛门排气恢复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119、-3.277、-14.938,P<0.05)。T1~T3时间段,观察组患者静息状态、运动状态下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7.183、-10.620、-14.045、-22.556、-16.659、-24.800,P<0.001)。术后0~12 h、12~24 h,观察组患者舒芬太尼消耗量及总消耗量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3.316、-25.440、-40.104,P<0.001)。t2时间点,观察组患者CD3+、CD4+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CD8+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999、4.128、2.050,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74,P>0.05)。结论:全麻复合超声引导下双侧腹直肌后鞘、腹横肌平面阻滞应用于超低位直肠癌患者麻醉中,可有效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身麻醉 阻滞 平面阻滞 超低位肠癌
下载PDF
全身麻醉联合前锯肌平面阻滞和腹直肌后鞘阻滞处置外科手术治疗的肝内胆管结石患者镇痛效果研究
12
作者 韩洋 张莉莉 +1 位作者 王雨峰 贾倩倩 《实用肝脏病杂志》 CAS 2024年第6期943-946,共4页
目的探讨采用全身麻醉联合前锯肌平面阻滞和腹直肌后鞘阻滞处理外科手术治疗的肝内胆管结石(IHS)患者术后镇痛效果。方法2020年4月~2024年1月我院收治的60例IHS患者,均接受外科手术切除含有结石的肝组织。在麻醉镇痛时,将患者分成两组,... 目的探讨采用全身麻醉联合前锯肌平面阻滞和腹直肌后鞘阻滞处理外科手术治疗的肝内胆管结石(IHS)患者术后镇痛效果。方法2020年4月~2024年1月我院收治的60例IHS患者,均接受外科手术切除含有结石的肝组织。在麻醉镇痛时,将患者分成两组,其中在28例对照组采用胸椎旁神经阻滞,在32例观察组采用前锯肌平面阻滞和腹直肌后鞘阻滞,比较两组包括麻醉恢复室(PACU)停留时间等手术指标,采用Ramsay镇静评分及静息和活动时视觉模拟评分(VAS),采用术后恢复质量量表(QoR-40)评估恢复质量。结果观察组PACU停留时间为(35.1±2.0)min,显著短于对照组【(40.3±2.1)min,P<0.05】;在术后2 h和24 h时,观察组静息VAS评分分别为(2.9±1.4)分和(2.5±1.1)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3.7±1.7)分和(3.3±1.4)分,P<0.05】,活动VAS评分分别为(3.7±1.6)分和(2.9±1.5)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4.4±1.5)分和(3.6±1.4)分,P<0.05】;观察组疼痛感受、身体舒适度和QoR-40总分分别为(35.3±1.2)分、(52.8±2.3)分和(175.0±8.0)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28.4±1.5)分、(45.8±2.8)分和(165.1±9.7)分,P<0.05】。结论在行外科手术切除HIS患者肝内结石时,采用全身麻醉联合前锯肌平面阻滞和腹直肌后鞘阻滞的镇痛效果比较好,可以提高患者舒适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内胆管结石 前锯平面阻滞 阻滞 全身麻醉 镇痛
下载PDF
腹直肌后鞘神经阻滞联合TAP在腹膜透析置管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4
13
作者 杨娜 姜华 夏克枢 《实用器官移植电子杂志》 2021年第4期314-317,共4页
目的探讨腹直肌后鞘神经阻滞联合TAP在腹膜透析置管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6月—2020年7月在本院住院部需要进行腹膜透析置管的患者146例,将其分为对照组(C组)及实验组(T组),每组73例患者,C组患者采用腹直肌后鞘神经阻滞方式,T组... 目的探讨腹直肌后鞘神经阻滞联合TAP在腹膜透析置管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6月—2020年7月在本院住院部需要进行腹膜透析置管的患者146例,将其分为对照组(C组)及实验组(T组),每组73例患者,C组患者采用腹直肌后鞘神经阻滞方式,T组患者采用腹直肌后鞘神经阻滞联合TAP方式。比较两组患者术中疼痛度、抢救性镇痛次数及手术并发症,比较两组患者及外科医生满意度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成功进行腹膜透析置管,成功率100%。相比于C组,T组术中疼痛评分降低(P<0.05),抢救性镇痛次数减少(P<0.05),患者及外科医生满意度增加(P<0.05),且两组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直肌后鞘神经阻滞联合TAP是腹膜透析置管术的一种麻醉方式,安全有效,且不增加手术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阻滞 TAP 膜透析置管术
下载PDF
超声引导腹直肌后鞘阻滞在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患者中加速康复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
14
作者 范祥春 李利 +2 位作者 罗婉飞 陈守坚 梁玉英 《中国医药科学》 2021年第5期177-181,共5页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腹直肌后鞘阻滞在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患者中加速康复的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东莞市清溪医院择期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治疗异位妊娠、卵巢囊肿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将手术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A、B、C...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腹直肌后鞘阻滞在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患者中加速康复的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东莞市清溪医院择期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治疗异位妊娠、卵巢囊肿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将手术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A、B、C三组。均用相同麻醉方案行全身麻醉,A组术后给予静脉镇痛泵:舒芬太尼150μg+托烷司琼10 mg配至100 ml。B组手术结束后行超声引导(索诺声便携式超声M-TURBO)双侧腹直肌后鞘阻滞,每侧0.25%罗哌卡因20 ml。C组手术结束时直接0.25%罗哌卡因切口局部注射。疼痛补救均采用西乐葆200 mg口服。比较观察各组术后生命体征变化、镇痛效果、静脉泵按压次数或疼痛补救次数、不良反应和术后下地活动时间,所有数据采SPSS20软件分析,探讨最优镇痛模式。结果术后0 h三组患者的MAP、HR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在术后2 h、6 h时的MAP、HR较拔管后显著下降,其中B组术后2 h、6 h的HR均高于A、C两组,MAP低于A、C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即刻0 h、2 h、4 h、三组患者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术后8 h、12 h、24 h时,A、B组VAS评分水平明显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A组与B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A、C两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VAS评分与A组相比差别不大;另外B组术后下地活动时间较A、C两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超声引导腹直肌后鞘阻滞在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患者中,较既往依靠解剖和手感定位的穿刺技术而言,安全,精准,损伤小,可使患者提前下床活动,符合目前加速康复外科理念,节约医疗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引导 阻滞 经脐单孔腔镜手术 加速康复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联合腹直肌后鞘阻滞在开腹宫颈癌根治术术后镇痛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15
作者 沈嗣龙 林怡哲 尹卫国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3年第5期23-25,共3页
分析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联合腹直肌后鞘阻滞在开腹宫颈癌根治术术后镇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60例在我院进行开腹宫颈癌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3组,采用不同的麻醉止痛方法,对比术后镇痛效果。结果 将1组与其他两组... 分析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联合腹直肌后鞘阻滞在开腹宫颈癌根治术术后镇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60例在我院进行开腹宫颈癌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3组,采用不同的麻醉止痛方法,对比术后镇痛效果。结果 将1组与其他两组进行对比,患者心率,舒张压以及收缩压没有显著差异,1组T3的各项指标均比其他两组低(P<0.05);将第2组与第3组进行数据对比,两组数据没有明显差异。1组术后2小时、6小时、12小时的静态 VAS和动态 VAS得分均比1组和2组低 P<0.05。将1组患者在手术之后不同时间的镇静评分与二组的数据进行对比,二者之间无明显差异,且低于3组,1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的舒适度干预2组和3组P〈0.05,具有统计学有意义。2组和3组中的PCI按压次数和噻哌苯胺使用次数均大于第1组,D1/D2的按压比例相较于2组和3组来说比较高(P<0.05),数据具有显著性差异。1组和2组患者经手术治疗结束之后,其住院时间,尿管拔除时间等数据均没有明显差异,但1组和2组比3组更低,P〈0.05。结论 开腹宫颈癌根治术应用超声引导下行腹横肌平面阻滞联合腹直肌后鞘阻滞,此种治疗方法能够有效缓解患者身体上的疼痛,有效降低麻醉性镇痛药物的用量和不良反应率,提高患者手术治疗的舒适度、镇痛完善,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引导 平面阻滞 阻滞 宫颈癌根治术 镇痛效果
下载PDF
腹腔镜腹直肌后鞘-腹横肌前腹膜外隧道造口术预防造口旁疝的初步报告
16
作者 李泽雨 王奔 +1 位作者 郑波波 邱健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481-485,共5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腹直肌后鞘-腹横肌前腹膜外隧道乙状结肠造口术预防术后造口旁疝的初步效果。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纳入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因低位直肠癌在陕西省人民医院普外一科接受腹腔镜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术及腹腔镜... 目的探讨腹腔镜腹直肌后鞘-腹横肌前腹膜外隧道乙状结肠造口术预防术后造口旁疝的初步效果。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纳入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因低位直肠癌在陕西省人民医院普外一科接受腹腔镜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术及腹腔镜腹直肌后鞘-腹横肌前腹膜外乙状结肠隧道造口术的患者,收集其临床资料及术后随访资料。分析腹直肌后鞘-腹横肌前腹膜外隧道造口术的手术时间、造口时间和术后并发症,初步报告该术式预防造口旁疝的效果。结果共入组6例患者,男性3例,女性3例,年龄72.5(19.5)岁[M(IQR)](范围:55~79岁)。手术时间250(48)min(范围:190~275 min),预建造口隧道时间27.5(10.7)min(范围:21~37 min),术中出血量30(35)ml(范围:15~80 ml)。所有患者术后未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随访136(105)d(范围:98~279 d),体检和腹部CT均未发现造口旁疝。结论利用腹腔镜腹直肌后鞘-腹横肌前腹膜外隧道造口的方法,可较安全地完成乙状结肠永久造口,对造口旁疝的发生可能具有预防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腔镜检查 肠肿瘤 膜外造口 - 造口旁疝
原文传递
超声引导下腹直肌后鞘阻滞联合静脉镇痛泵在脊柱后突患者术后腹部镇痛的优势
17
作者 刘曌宇 王煜 《贵州医药》 CAS 2023年第5期758-760,共3页
目的 分析超声引导下腹直肌后鞘阻滞联合静脉镇痛泵在脊柱后突患者术后腹部镇痛的优势。方法 选取进行手术治疗的脊柱后突患者6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研究组采取超声引导下腹直肌后鞘阻滞联合静脉镇痛泵改善腹部疼痛问题... 目的 分析超声引导下腹直肌后鞘阻滞联合静脉镇痛泵在脊柱后突患者术后腹部镇痛的优势。方法 选取进行手术治疗的脊柱后突患者6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研究组采取超声引导下腹直肌后鞘阻滞联合静脉镇痛泵改善腹部疼痛问题,对照组采取单独静脉镇痛泵,比较两组术后腹部疼痛情况、应激水平、不良反应。结果 研究组术后4 h、8 h、12 h、24 h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相应时间VAS评分(P<0.05);而术后24 h两组患者Cor、CA、Glu水平均升高,但研究组小于对照组(P<0.05);术后3 h研究组患者Ramsay评分高于对照组,12 h Ramsay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24 h、48 h两组患者Ramsey评分无差异(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腹直肌后鞘阻滞联合静脉镇痛泵,可有效减轻患者脊柱后突矫正术后腹部疼痛程度,减轻全身应激反应,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应用价值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引导 阻滞 静脉镇痛泵 脊柱 部镇痛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联合腹直肌后鞘阻滞在 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
18
作者 何颖 张玉清 +1 位作者 蒋朝霞 廉慧亭 《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 2022年第20期8-10,共3页
目的探究分析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联合腹直肌后鞘阻滞在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60例行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治疗患者,遵循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术后行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 目的探究分析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联合腹直肌后鞘阻滞在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60例行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治疗患者,遵循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术后行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研究组行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联合腹直肌后鞘阻滞,比较两组麻醉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术后2、4、8、12、24 h的移动状态下疼痛程度(M-VAS)与静息状态下疼痛程度(R-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镇痛泵的按压总次数(3.61±0.51)次、有效次数(3.52±0.47)次均少于对照组的(12.28±1.02)、(9.27±0.86)次,首次按压时间(15.28±1.63)h长于对照组的(5.81±0.75)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患者应用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联合腹直肌后鞘阻滞,可显著的减轻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减少患者术后镇痛泵的使用频次,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腔镜下子宫切除术 超声引导 平面阻滞 阻滞 疼痛程度
下载PDF
基于超声引导下的腹横肌平面阻滞联合腹直肌后鞘阻滞在妇科开腹手术术后镇痛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19
作者 王治国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1年第6期104-105,共2页
研究超声引导下的腹横肌平面阻滞联合腹直肌后鞘阻滞在妇科开腹手术术后镇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分组,观察组在妇科开腹手术术后镇痛中应用超声引导下的腹横肌平面阻滞联合腹直肌后鞘阻滞麻醉方法,对照组在妇科开腹手术术后镇痛中... 研究超声引导下的腹横肌平面阻滞联合腹直肌后鞘阻滞在妇科开腹手术术后镇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分组,观察组在妇科开腹手术术后镇痛中应用超声引导下的腹横肌平面阻滞联合腹直肌后鞘阻滞麻醉方法,对照组在妇科开腹手术术后镇痛中只采用静脉麻醉而不采用神经阻滞麻醉方法,对比两组妇科开腹手术患者的临床手术指标、疼痛VAS评分、镇痛泵按压次数、镇痛满意度、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妇科开腹手术患者失血量和手术时间指标对比结果差异显著(P<0.05);两组疼痛VAS评分对比结果差异显著(P<0.05);两组妇科开腹手术患者镇痛泵按压次数和镇痛满意度对比结果差异显著(P<0.05);两组妇科开腹手术患者并发症对比结果差异显著(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的腹横肌平面阻滞联合腹直肌后鞘阻滞在妇科开腹手术术后镇痛中的应用效果更加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引导 妇科开手术 平面阻滞 阻滞
下载PDF
胸横肌联合腹直肌后鞘神经阻滞对瓣膜置换术后镇痛影响
20
作者 朱光桥 李丽 +1 位作者 周莉萍 杨克 《云南医药》 CAS 2022年第6期46-48,共3页
目的评估经超声引导下胸横肌平面联合腹直肌后鞘平面神经阻滞对开胸心脏瓣膜置换术后镇痛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正中开胸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50例。使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胸横肌平面联合腹直肌后鞘平面神经阻滞组(T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25... 目的评估经超声引导下胸横肌平面联合腹直肌后鞘平面神经阻滞对开胸心脏瓣膜置换术后镇痛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正中开胸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50例。使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胸横肌平面联合腹直肌后鞘平面神经阻滞组(T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25例。全麻诱导后,T组行超声引导下行双侧胸横肌平面联合腹直肌后鞘平面神经阻滞0.33%罗哌卡因30 mL,C组注入等量的0.9%生理盐水。录入术中舒芬太尼、右美托咪定、丙泊酚用量,术后6、12h VAS疼痛评分,术后12h有效按压镇痛泵次数,术后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等。结果T组舒芬太尼、右美托咪定、丙泊酚用量明显少于C组(P<0.05),术后6、12h VAS疼痛评分,T组明显低于C组(P<0.05),术后12 h,T组有效按压镇痛泵次数少于C组(P<0.05),T组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少于C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胸横肌平面联合腹直肌后鞘平面神经阻滞用于开胸心脏瓣膜置换术,可减少术中全麻药物用量,提供更满意的术后镇痛,减少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减少ICU存留时间,利于患者快速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横平面阻滞 阻滞 瓣膜置换 镇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