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03篇文章
< 1 2 3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创腰椎椎间融合技术及其临床应用进展 被引量:14
1
作者 方晓辉 丁亮华 何双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62-366,共5页
腰椎椎间融合术是治疗腰椎退变性不稳、滑脱及椎间盘源性疼痛的经典手术方法。传统腰椎椎间融合手术需要广泛剥离及长时间牵拉肌肉,容易引起软组织损伤。
关键词 腰椎 融合技术 临床应用 盘源性疼痛 微创 退变性不稳 融合术 软组织损伤
下载PDF
腰椎椎间小关节退行性变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2
作者 蒋欣 谭明生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11期869-871,共3页
关键词 腰椎 关节退行性变 小关节 小关节骨质增生 盘退变 腰椎退行性变 生物力学 代偿性增生
下载PDF
腰椎椎间孔镜微创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5
3
作者 相东刚 《中国当代医药》 2019年第16期125-127,131,共4页
目的探讨腰椎椎间孔镜微创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0月~2018年10月收治的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0例)与微创组(3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经后路开放式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腰椎椎间孔镜微创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0月~2018年10月收治的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0例)与微创组(3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经后路开放式手术治疗,微创组采取腰椎椎间孔镜微创手术治疗。对患者进行2个月的回访,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术后离床活动时间、术前及术后1周的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住院期间并发症的发生率、术前及术后2个月的Fugl-Meyer下肢评分和腰部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结果微创组的手术时长、术后离床活动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术后1周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微创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3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患者术后2个月的Fugl-Meyer下肢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ODI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治疗中采取腰椎间孔镜微创手术,手术用时短,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术后并发症较少,恢复迅速,且疼痛较轻,利于下肢功能与腰部功能恢复,效果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孔镜微创 盘突出 腰部功能评分
下载PDF
腰椎椎间盘MRIT_2加权信号强度变化的探讨 被引量:2
4
作者 李克 罗辉 +2 位作者 米志奎 梁宗辉 陈星荣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1996年第1期39-41,共3页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T2加权MRI信号变化与年龄、椎间隙位置和椎间盘突出的关系。材料和方法:本文收集了165例患者(825只腰椎间盘),其中正常619只,突出206只,201只手术证实。患者分为正常和突出两组,每组分6...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T2加权MRI信号变化与年龄、椎间隙位置和椎间盘突出的关系。材料和方法:本文收集了165例患者(825只腰椎间盘),其中正常619只,突出206只,201只手术证实。患者分为正常和突出两组,每组分6个年龄段;信号强度分为三型:强、不规则和低三型。检查方法均采用SE程序(TR2000ms,TE40,80ms)。全部资料经统计学处理。结果:在正常椎间盘,年龄影响主要在20岁组与30岁至70岁以上组,30岁组与50至70岁以上组之间;椎间隙位置影响主要在腰(4-5)与腰(1-2,2-3,3-4),腰5骶1与腰1-2,2-3,3-4之间。在伴有突出的椎间盘,年龄影响主要在20岁组与30,60及70岁以上组之间:椎间隙位置影响主要在腰(4-5)与腰5骶1之间。结论:两组椎间盘信号变化均与年龄和椎间隙位置有关,各型信号的椎间盘均可发生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信号强度 盘突出 NMR 成像
下载PDF
小切口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围术期护理
5
作者 王飞 朱红芳 卢惠娟 《护理研究(下旬版)》 2010年第9期2499-2500,共2页
关键词 腰椎退变性疾病 围术期护理 双侧小切口 融合治疗 腰椎 后路腰椎 弓根螺钉系统 融合术
下载PDF
腰椎椎间梭形镶嵌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失稳症 被引量:1
6
作者 吴建斌 魏明和 连伟飞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5年第6期402-403,共2页
关键词 腰椎失稳症 植骨融合术 腰椎 治疗 梭形 2004年 2000年
下载PDF
腰椎椎间关节成形术的临床应用进展
7
作者 许俊杰 王志运 +1 位作者 尹庆水 夏远军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845-1847,共3页
脊柱椎间关节成形术借鉴于人工关节成形/置换术,旨在恢复脊柱节段的活动和负载功能,防止临近节段退变的加速,从而使术后的脊柱更符合人体的解剖生理要求。目前脊柱关节成形术包括:(1)人工全椎间盘置换;(2)人工髓核置换;(3)关节... 脊柱椎间关节成形术借鉴于人工关节成形/置换术,旨在恢复脊柱节段的活动和负载功能,防止临近节段退变的加速,从而使术后的脊柱更符合人体的解剖生理要求。目前脊柱关节成形术包括:(1)人工全椎间盘置换;(2)人工髓核置换;(3)关节突关节置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关节成形术 临床应用 腰椎 人工髓核置换 脊柱节段 盘置换 解剖生理 关节置换
下载PDF
腰椎椎间孔狭窄症及其影像学研究进展
8
作者 曲德鑫 刘旭林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0年第9期159-160,共2页
腰椎椎间孔作为腰神经根的出口通道.其周围多种组织结构病变可造成椎间孔狭窄,压迫神经根,引起下肢放射性疼痛、麻木及功能障碍,即腰椎椎间孔狭窄症(lumbar foramen stenosis,LFS),是腰腿痛常见病因之一。本文就腰椎椎间孔狭窄症的相关... 腰椎椎间孔作为腰神经根的出口通道.其周围多种组织结构病变可造成椎间孔狭窄,压迫神经根,引起下肢放射性疼痛、麻木及功能障碍,即腰椎椎间孔狭窄症(lumbar foramen stenosis,LFS),是腰腿痛常见病因之一。本文就腰椎椎间孔狭窄症的相关因素及影像学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孔狭窄症 影像学 研究进展
下载PDF
微创Wiltse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手术治疗双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74
9
作者 黎庆初 尹刚辉 +3 位作者 张忠民 闫慧博 刘则征 金大地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812-817,共6页
目的:比较微创Wiltse入路与传统后正中人路手术治疗双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2006年3月~2011年6月手术治疗215例双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其中113例采用微创Wihse人路经椎间孔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手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 目的:比较微创Wiltse入路与传统后正中人路手术治疗双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2006年3月~2011年6月手术治疗215例双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其中113例采用微创Wihse人路经椎间孔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手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A组),男54例,女59例,L2/3~L3/46例,L3,4~L4/527例,IA/5.L5/S180例,年龄43~84岁,平均57岁;术前ODI为(59.16±21.47)%,腰痛VAS评分6.1±3.0分.腿痛VAS评分4.1±2.3分。102例采用传统后正中人路椎板切除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手术(posteriorlumbarinterbodyfusion,PLIF,B组),男50例,女52例,L2/3~L3/45例,L3/4~L4/530例,L4/5~L5/S167例,年龄48~76岁,平均55岁;术前ODI为(53.14±20.32)%,腰痛VAS评分5.4±2.9分,腿痛VAS评分4.3±2.2分。记录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随访患者腰痛和腿痛VAS评分和ODI改善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结构、性别比例、手术节段构成比、术前ODI和腰腿痛VAS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平均随访19个月,B组平均随访21个月,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伶0.05)。A组手术时间、术后末次随访时ODI和腿痛VAS评分分别为140~190min(165±37min)、(13.20±7.9)%和1.1±0.9分;B组分别为130~220min(155±46min)、(15.20±6.72)%和1.3±1.1分,两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末次随访时腰背痛残留率和腰痛VAS评分分别为4~5em(4.5±1.1cm)、140~400ml(260±215m1)、1.2±1.1分和2.7%,B组分别11~18em(14.2±2.4em)、300~1200m1(420±437m1)、1.9±1.5分和18.6%,A组均明显优于B组(P〈0.05)。两组术后ODI和腰腿痛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改善(P〈0.05)。结论:微创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管狭窄症 微创 Wiltse入路 腰椎融合术 后路腰椎融合术
下载PDF
微创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管狭窄合并腰椎不稳症 被引量:50
10
作者 顾广飞 张海龙 +5 位作者 贺石生 顾昕 张立国 丁悦 贾建波 周旭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081-1085,共5页
目的探讨微创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MIS-TLIF)治疗腰椎管狭窄合并腰椎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0年3月至2011年1月42例微创通道下行单侧入路双侧减压加MIS—TLIF手术治疗的腰椎管狭窄合并腰椎不稳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18例... 目的探讨微创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MIS-TLIF)治疗腰椎管狭窄合并腰椎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0年3月至2011年1月42例微创通道下行单侧入路双侧减压加MIS—TLIF手术治疗的腰椎管狭窄合并腰椎不稳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18例,女性24例,年龄48~79岁,平均61.7岁。病变节段为L3-4例,L4~5 26例,L5—S1 12例;其中间歇性跛行伴单侧下肢症状24例,伴双侧下肢症状18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手术并发症的情况。患者术前、术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分别对腰痛及下肢痛进行评分;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腰椎功能情况及Bridwell方法评价腰椎融合情况;术后末次随访时采用MacNab标准评价疗效。结果手术时间120~170min,平均150.4min;术中出血50-400ml,平均147.1ml,无输血病例;术后住院天数5~18d,平均8.8d;术中1例出现硬膜囊撕裂,1例骨质疏松患者行椎间融合时融合器打入上位椎体中,术后3例发生切口愈合不良。随访6~14个月,平均11个月。术前腰痛VAS评分为7.3±1.0,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分别为2.9±0.8和2.0±0.8,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改善(t=25.319和29.334,P〈0.01);术前下肢痛VAS评分为7.9±0.7,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分别为2.0±0.5和1.0±0.7,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改善(t=49.584和41.885,P〈0.01);ODI评分术前为75%±6%,术后3个月随访时为16%±6%,末次随访时为12%±5%,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675和56.323,P〈0.01)。末次随访时,根据Bridwell椎间融合评价标准,I级和Ⅱ级为40例(95.3%),无螺钉断裂及松动发生;采用MacNab标准评价临床效果,其中优16例,良22例,可4例。结论MIS—TLIF手术是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合并腰椎不稳的一种理想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狭窄 外科手术 微创性 腰椎不稳 腰椎融合术
原文传递
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8
11
作者 赵志刚 刘晓光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71-375,共5页
腰椎退行性病变所致腰腿痛是目前老龄化社会中常见的疾病,腰椎椎间融合术是治疗此类疾病的经典术式,且疗效确切.目前最常用的腰椎椎间融合术式包括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 腰椎退行性病变所致腰腿痛是目前老龄化社会中常见的疾病,腰椎椎间融合术是治疗此类疾病的经典术式,且疗效确切.目前最常用的腰椎椎间融合术式包括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等.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由Foley等在2003年首次提出,利用特殊工作套管,经肌间隙入路切除一侧小关节并暴露椎间隙的后外侧来完成病变节段的减压及融合,获得脊柱手术的微创效果.笔者就MIS-TLIF的适应证与禁忌证、手术方式及椎间融合器的选择、手术效果、手术并发症等方面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退行性疾病 孔入路 融合术 微创效果 治疗 后路腰椎融合术 腰椎退行性病变 腰椎融合
下载PDF
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神经根孔狭窄的短期疗效观察 被引量:29
12
作者 行勇刚 田伟 +2 位作者 何达 肖斌 郎昭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45-448,454,共5页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神经根孔狭窄的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5年6月因单侧单节段腰椎神经根孔狭窄手术治疗的42例资料,其中椎间孔镜组21例,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vertebral fusion,...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神经根孔狭窄的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5年6月因单侧单节段腰椎神经根孔狭窄手术治疗的42例资料,其中椎间孔镜组21例,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vertebral fusion,TLIF)21例,2组术前下肢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腰椎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比较2组间及同组手术前和术后3个月下肢疼痛VAS评分、ODI评分、腰椎JOA评分差异。结果与TLIF组比较,椎间孔镜组出血量少[(94.3±67.7)ml vs.(371.4±164.8)ml,t=-7.130,P=0.000],住院时间短[(6.2±2.0)d vs.(10.5±2.9)d,t=-5.611,P=0.000],但手术时间长[(161.9±44.5)min vs.(111.7±28.0)min,t=4.375,P=0.000]。2组术后3个月下肢疼痛VAS评分、ODI评分、腰椎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2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和TLIF在治疗神经根孔狭窄中均能得到良好的临床效果。经皮椎间孔镜术中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但手术时间长,可能与初期经验不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孔镜 孔成形术 融合 腰椎孔狭窄
下载PDF
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后早期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30
13
作者 姚晓光 申勇 +3 位作者 张英泽 丁文元 董玉昌 张为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12期910-914,共5页
目的:探讨后路腰椎椎间融合(PLIF)术后早期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相关因素。方法:2004年1月~2007年1月我院共有1196例患者行PLIF手术,其中29例患者术后1个月内并发症状性DVT,对术后并发DVT组和未并发DVT组患者的年龄、体重、合并... 目的:探讨后路腰椎椎间融合(PLIF)术后早期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相关因素。方法:2004年1月~2007年1月我院共有1196例患者行PLIF手术,其中29例患者术后1个月内并发症状性DVT,对术后并发DVT组和未并发DVT组患者的年龄、体重、合并症、术前凝血四项、D-二聚体、固定融合节段数、手术时间、输血情况、麻醉方式、术后卧床时间、术后双下肢主被动功能锻炼情况、术后抗血栓药物应用情况进行Logistic多变量回归分析,探讨DVT的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结果:高龄、肥胖、合并症、术前凝血功能亢进、D-二聚体增高、双节段以上固定融合、手术时间长、全身麻醉、输血及术后卧床时间长是PLIF手术后发生DVT的危险因素,其OR值分别为4.075、7.803、46.176、0.101、0.082、5.219、9.628、0.121、5.068和5.199(P<0.05);硬膜外麻醉、术后双下肢主被动功能锻炼及术后抗血栓药物应用可使术后发生DVT的风险降低,其OR值分别为0.121、0.114和0.093(P<0.05)。结论:PLIF术后早期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应通过加大保护因素的作用来预防DVT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路腰椎融合 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关因素
下载PDF
MIS-TLIF手术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8
14
作者 郑铁钢 蒋帅 +2 位作者 刘宝平 徐文彦 高岩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9年第7期694-697,共4页
目的比较分析微创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MIS-TLIF)与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01-2016-12诊治的141例老年退行性腰椎滑脱症,78例行MIS-TLIF手术治疗(MIS-TLIF组),63例行PLIF手术... 目的比较分析微创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MIS-TLIF)与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01-2016-12诊治的141例老年退行性腰椎滑脱症,78例行MIS-TLIF手术治疗(MIS-TLIF组),63例行PLIF手术治疗(PLIF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腰背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ODI指数、手术节段矢状面Cobb角、滑脱角、椎体滑移度、椎间隙高度。结果 141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7.4(13~37)个月。MIS-TLIF组手术时间较PLIF组短,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较PLIF组少,术后1、3个月腰背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及ODI指数低于P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术后6、12个月腰背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ODI指数,以及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Cobb角、滑脱角、椎体滑移度、椎间隙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IS-TLIF手术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滑脱症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可保留脊柱后方骨性稳定结构等优点,能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退行性腰椎滑脱症 腰椎融合术 微创 后路腰椎融合术
原文传递
症状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应用腰椎过伸过屈位MRI的诊断价值及手术治疗效果 被引量:26
15
作者 段亮 范亚一 +4 位作者 徐洪海 祁洁 弓立群 赵伟 邹泽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9年第9期911-914,共4页
目的探讨腰椎过伸过屈位MRI在症状型腰椎间盘突出诊疗中的应用价值,以及后路改良小切口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transfor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联合对侧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治疗症状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腰... 目的探讨腰椎过伸过屈位MRI在症状型腰椎间盘突出诊疗中的应用价值,以及后路改良小切口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transfor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联合对侧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治疗症状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腰椎MRI平扫未发现明显腰椎间盘突出症表现腰腿痛患者12例,均行过伸过屈位腰椎MRI扫描,发现腰椎间盘突出症征象,并依据过伸过屈位腰椎MRI检查结果制订手术方案。12例于全身麻醉下行后路改良小切口TLIF术联合对侧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比较术前、术后2周及1、6个月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腰椎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dic Association,JOA)评分、直腿抬高试验角度。结果12例手术时间(76.00±16.37)min,术中出血量(46±15)mL,术后住院时间(7±2)d;1例麻醉清醒后12h无症状侧直腿抬高试验约30°阳性,行三维CT检查示1枚螺钉螺纹切割内侧皮质边缘,急诊局部麻醉下取出健侧钉棒,直腿抬高试验即刻转阴;术后2周及1、3个月,VAS[(2.00±0.58)、(0.71±0.50)、(0.75±0.60)分]、ODI评分[(12.08±0.76)、(5.06±0.58)、(5.08±0.64)分]较术前[(7.00±0.71)、(44.83±1.82)分]降低,JOA评分[(23.17±3.31)、(25.67±0.94)、(25.67±0.94)分]较术前[(12.67±1.49)分]增高,直腿抬高试验角度[(67.08±12.65)°、(70.42±5.94)°、(70.50±6.00)°]较术前[(20.33±7.31)°]增大(P<0.05);随访8~50(29±2)个月,均未出现腰椎失稳及内固定失效等并发症。结论过伸过屈位腰椎MRI在症状性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并可为手术方案制订提供依据;后路改良小切口TLIF联合对侧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治疗症状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症状型腰椎盘突出症 腰椎过伸过屈位MRI 孔入路腰椎融合术 对侧经皮弓根螺钉固定术
原文传递
MIS-TLIF与TLIF手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疗效比较 被引量:23
16
作者 高金伟 梁伟之 常甲楠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20年第11期1121-1124,共4页
目的比较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MIS-TLIF)与开放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01—2018-10诊治的40例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18例采用MIS-TLIF治疗(MIS-TLIF组),22... 目的比较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MIS-TLIF)与开放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01—2018-10诊治的40例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18例采用MIS-TLIF治疗(MIS-TLIF组),22例采用TLIF治疗(TLIF组)。比较2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X线照射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以及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与ODI指数,比较2组术后1年椎间植骨融合情况。结果40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10~36个月,平均18.4个月。MIS-TLIF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较TILF组小,手术时间、X线照射时间较TLIF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MIS-TLIF组疼痛VAS评分较TLIF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2组疼痛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MIS-TLIF组的ODI指数较TLIF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2组ODI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2组椎间融合等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IS-TLIF手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能够获得与TLIF相似的临床疗效,而且对椎旁肌的损伤更小,术后恢复更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退行性疾病 微创经孔入路腰椎融合术 开放经腰椎融合术
原文传递
砭石穴位按摩预防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后便秘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26
17
作者 叶菀 庞书勤 +4 位作者 丁玉兰 张琳 郑蓉婷 杨春练 陈培英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47-350,共4页
[目的]探讨砭石按摩对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后便秘的早期预防效果。[方法]将93例病人随机分为手指按摩组、砭石按摩组和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给予骨科术后常规护理,手指按摩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手指按摩支沟、中脘、天枢、气海、足三里,砭... [目的]探讨砭石按摩对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后便秘的早期预防效果。[方法]将93例病人随机分为手指按摩组、砭石按摩组和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给予骨科术后常规护理,手指按摩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手指按摩支沟、中脘、天枢、气海、足三里,砭石按摩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砭棒的砭尖按摩支沟、中脘、天枢、气海、足三里,手指按摩组和砭石按摩组从术前1 d起每日均予按摩2次,每次每穴按摩3 min,全程21 min,持续按摩8 d。比较3组病人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排便时间的差异。在术前、术后第3天和术后第6天比较3组病人的便秘症状总积分。[结果]手指按摩组和砭石按摩组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均早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手指按摩组与砭石按摩组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砭石按摩组术后首次肛门排便时间早于手指按摩组和对照组,手指按摩组与对照组、砭石按摩组与对照组、手指按摩组与砭石按摩组术后首次肛门排便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第3天、术后第6天3组病人的便秘症状总积分比较,时间效应差异、组间效应差异、交互效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砭石穴位按摩和手指穴位按摩均可使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后病人的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提前,砭石穴位按摩可使病人术后首次肛门排便时间提前,改善便秘症状总积分,预防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后便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砭石 穴位按摩 便秘 后路腰椎融合术 中医外治 护理
下载PDF
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与P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比较 被引量:24
18
作者 张伟彬 陈扬 +4 位作者 杨欣建 钱文彬 杨泽雨 夏晓龙 蓝涛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6年第1期13-15,共3页
目的 比较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MIS-TLIF)与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评价MIS-TLIF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选取自2013-06—2015-01诊治且符合纳入标准的5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进行研究,PLIF... 目的 比较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MIS-TLIF)与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评价MIS-TLIF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选取自2013-06—2015-01诊治且符合纳入标准的5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进行研究,PLIF组34例,MIS-TLIF组22例。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前及术后1周ODI评分,术前与术后1周腰、腿痛VAS评分。结果 2组切口均一期愈合。56例均获得8~14(11.2±2.3)个月的随访。与PLIF组相比,MIS-TLIF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更少,术后1周VAS评分及ODI评分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1周腰痛、腿痛VAS评分及ODI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MIS-TLIF与传统开放P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均能获得理想临床疗效,但是MIS-TLIF在术中减少组织创伤及术后恢复方面明显优于PLI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盘突出症 微创经腰椎融合术 后路腰椎融合术 疼痛
原文传递
机器人辅助与徒手置入椎弓根螺钉在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中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24
19
作者 茅剑平 张琦 +8 位作者 范明星 韩晓光 肖斌 行勇刚 刘波 胡临 袁强 孙宇庆 田伟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481-484,489,共5页
目的比较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中机器人辅助(robot-assisted,RA)与徒手(free-hand,FH)置入椎弓根螺钉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法,共纳入2016年6月~2018年6月TLIF... 目的比较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中机器人辅助(robot-assisted,RA)与徒手(free-hand,FH)置入椎弓根螺钉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法,共纳入2016年6月~2018年6月TLIF手术116例,由患者选择手术方式,其中RA 57例,FH 59例。比较置钉准确性和围手术期相关指标。根据Gertzbein-Robbins量表和小关节侵犯,评价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准确性。围手术期相关指标主要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辐射暴露和是否翻修等。结果在RA组234枚螺钉中,A级220枚,B级10枚,C级3枚,D级1枚;在FH组的278枚螺钉中,A级244枚,B级20枚,C级10枚,D级2枚,E级2枚。RA组螺钉位置优秀(A级)率高于FH组[94. 0%(220/234) vs.87. 8%(244/278),χ^2=5. 837,P=0. 016]。RA组螺钉的临床可接受(A+B级)率高于FH组[98. 3%(230/234) vs. 95. 0%(264/278),χ^2=4. 145,P=0. 042]。RA组螺钉侵犯近端小关节更少[1. 7%(4/234) vs. 6. 5%(18/278),χ^2=7. 016,P=0. 008]。RA组辐射剂量更低[(33. 3±24. 4)μSv vs.(56. 8±30. 9)μSv,t=-4. 563,P=0. 000]。FH组2枚螺钉需要二次手术翻修,RA组无螺钉需要翻修(P=0. 503)。结论与徒手置钉相比,骨科机器人辅助TLIF腰椎置钉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人 徒手 弓根螺钉 腰椎融合术 队列研究
下载PDF
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后椎间融合的X线片及三维CT评价 被引量:22
20
作者 郑燕平 刘新宇 +2 位作者 贾龙 王延国 黎君彦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104-1108,共5页
目的 探讨X线片和三维CT(3D-CT)在判定单节段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后椎间融合情况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接受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并随访1年以上的患者43例,男19例,女24例;年龄16~74岁,平均47.2岁.峡部裂性滑脱21例,退变性滑脱15例,腰椎间... 目的 探讨X线片和三维CT(3D-CT)在判定单节段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后椎间融合情况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接受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并随访1年以上的患者43例,男19例,女24例;年龄16~74岁,平均47.2岁.峡部裂性滑脱21例,退变性滑脱15例,腰椎间盘突出并不稳症3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复发3例,极外侧椎间盘突出症1例.单纯骨粒植骨26例,骨粒加椎间融合器17例.单节段内固定24例,双节段内固定19例.均为单节段椎间融合,其中L3,4,6例,L4,5,17例,L5 S1 20例.应用改良Brantigan评分判定腰椎正侧位X线片及3D-CT扫描所示椎间融合程度;动力位X线片判断椎间稳定性.结果 随访12~85个月,平均18个月.末次随访时X线片及3D-CT所示椎间融合率分别为64%(28/43例)和40%(17/43例).3D-CT的Brantigan评分小于正侧位X线片(P<0.05).根据诊断、固定节段及融合方式不同分组,各组3D-CT评分均低于正侧位X线片(P<0.05).动力位X线片示椎间不稳定者仅3例(7%).结论 腰椎3D-CT能更准确地评价椎间融合情况.拆除内固定前进行3D-CT检查非常必要.拆除内固定前摄动力位X线片对判定椎体间融合的临床意义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路腰椎融合 后路融合 术后 三维 computed tomography THREE 3D-CT internal fixation disc herniation 腰椎融合术 腰椎盘突出症 节段内固定 clinical application 动力位 单节段 THREE dimensional dynamic 随访 评分 判定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