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药注射剂致敏成分筛查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李汉成 吴青业 +2 位作者 傅钧庭 罗佳波 谭晓梅 《中药药理与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39-141,共3页
目的:本文以血栓通注射液为例,筛选其内在致敏原,并试图探寻一种系统、可靠的中药注射剂致敏成分筛查方法,为其它中药注射剂致敏成分筛查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利用P815细胞体外脱颗粒模型对血栓通注射液分离成分进行过敏筛查;通过小鼠... 目的:本文以血栓通注射液为例,筛选其内在致敏原,并试图探寻一种系统、可靠的中药注射剂致敏成分筛查方法,为其它中药注射剂致敏成分筛查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利用P815细胞体外脱颗粒模型对血栓通注射液分离成分进行过敏筛查;通过小鼠直接腘窝淋巴结实验模型对血栓通注射液分离成分进行过敏筛查验证;分析并结合此两种筛查方法试验结果,综合评判血栓通注射液内在成分的致敏潜能。结果:P815细胞脱颗粒模型:血栓通注射液、三七总皂苷、人参皂苷Rb1组胺释放量、β-氨基己糖酶释放率和细胞脱颗粒率三项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人参皂苷Rg1组胺释放量、脱颗粒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直接腘窝淋巴结实验模型:三七总皂苷组、单体人参皂苷Rb1及人参皂苷Rg1均WI>2,CI>5。结论:人参皂苷Rb1和Rg1可能是导致血栓通注射液临床过敏的内在因素。建议:结合体内外两种过敏筛查模型,综合评判中药注射液致敏潜能,探寻一种由体外细胞实验初步筛选到体内动物实验进一步验证的更加可靠、有效的中药注射剂致敏成分筛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通注射液 过敏反应 P815细胞 淋巴结
原文传递
小鼠腘窝淋巴结称重试验的改进及其在移植免疫学研究中的应用
2
作者 蒋红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CAS 1984年第3期106-108,后插二,共4页
关键词 小鼠 淋巴结 称重 试验 改进 移植 免疫学研究 APPLICATION
原文传递
小腿及足恶性上皮样血管内皮瘤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3
作者 高洪波 刘晓航 周良平 《肿瘤影像学》 2015年第2期104-106,共3页
资料患者男性,21岁,未婚。于2011年6月发现左小腿前方有一蚕豆样大小无痛性肿块,未治疗。2011年8月于当地医院就诊,行肿瘤切除术,术中证实为血肿并炎症,病理不详。同时发现左足趾多发性黑色肿块,初期为血泡样,逐渐硬化结痂,进行性生长,... 资料患者男性,21岁,未婚。于2011年6月发现左小腿前方有一蚕豆样大小无痛性肿块,未治疗。2011年8月于当地医院就诊,行肿瘤切除术,术中证实为血肿并炎症,病理不详。同时发现左足趾多发性黑色肿块,初期为血泡样,逐渐硬化结痂,进行性生长,无红肿及疼痛,无破溃。近期肿瘤明显增大。2012年3月外院胸部CT提示两肺多有发转移灶,遂来我院就诊,行腿部、足部MRI检查。查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瘤 无痛性肿块 肿瘤切除术 边缘浸润 截肢术 肿瘤实质部分 不均匀强化 肺转移 交界性肿瘤 淋巴结
下载PDF
C57BL/6J小鼠胭窝淋巴结试验评价注射用双黄连的致敏性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刘兆华 程芳 +1 位作者 周庚寅 刘兆平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64-67,共4页
目的比较注射用双黄连和致敏物引起的腘窝淋巴结(popliteal lymph node,PLN)反应,探讨注射用双黄连的致敏潜能。方法雌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Veh)组、苯巴比妥(PB)组(1 mg/只)、HgCl_2组(50μg/只)和D-青霉胺(D-pen)组(2 mg/... 目的比较注射用双黄连和致敏物引起的腘窝淋巴结(popliteal lymph node,PLN)反应,探讨注射用双黄连的致敏潜能。方法雌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Veh)组、苯巴比妥(PB)组(1 mg/只)、HgCl_2组(50μg/只)和D-青霉胺(D-pen)组(2 mg/只)、注射用双黄连低剂量组(L组,1 mg/只)和高剂量组(H组,5 mg/只),每组10只。小鼠一侧足趾部皮下给予受试物,第8天处死动物,摘取两侧PLN,称重,计算质量指数(mass index,MI);每组将4只小鼠的PLN以4%中性多聚甲醛固定用于病理学检查,其余6只制备单细胞悬液,计算细胞指数(cells index,CI),比较PLN的变化。结果H组MI、CI较Veh组升高(P<0.05),MI≥2和CI≥5。病理检查,PLN体积变大,生发中心明显,副皮质区内高内皮静脉(HEV)横断面增多。结论注射用双黄连可诱导C57BL/6J小鼠产生明显的PLN反应,提示它具有一定的致敏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结试验 注射用双黄连 致敏性评价
下载PDF
探讨几种中药注射剂对腘窝淋巴结免疫细胞表面分子的影响及其致敏性 被引量:8
5
作者 黄路芬 董燕 +2 位作者 王青 周联 王培训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77-881,共5页
目的分析中药注射剂(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injection,TCMI)对腘窝淋巴结免疫细胞与致敏相关的三类10余种表面分子表达的影响,探讨其用于评价TCMI致敏的可行性。方法选用♀BALB/c小鼠,选取临床上报道有过敏病例发生的痰热清等11... 目的分析中药注射剂(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injection,TCMI)对腘窝淋巴结免疫细胞与致敏相关的三类10余种表面分子表达的影响,探讨其用于评价TCMI致敏的可行性。方法选用♀BALB/c小鼠,选取临床上报道有过敏病例发生的痰热清等11种TCMI,后肢足趾部注射免疫动物1次,5 d后处死动物,流式细胞术检测注射侧腘窝淋巴结效应T细胞、B细胞、抗原提呈细胞及早期活化分子CD69+、MHCⅡ、协同刺激分子CD86+、CD40+等3类10余种表面分子的变化。结果痰热清、苦碟子、脉络宁注射液引起三类表面分子明显变化,具有较大的致敏潜能。柴胡、炎琥宁、刺五加等注射液所致的相应变化不明显。结论对免疫细胞三类表面分子变化的综合考察可以初步判断TCMI致敏潜能的强弱,结果与现有不良反应报道具有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注射剂 评价 不良反应 致敏性 淋巴结实验 流式细胞术 免疫细胞 表面分子
下载PDF
腘窝淋巴结免疫细胞多种表面分子在PLNA评价致敏性中的综合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黄路芬 董燕 +2 位作者 王青 周联 王培训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510-1514,共5页
目的利用腘窝淋巴结实验(popliteal lymph node as-say,PLNA)分析腘窝淋巴结免疫细胞多个表面分子在PLNA评价致敏性中的综合变化,旨在提高PLNA的可靠性和灵敏性。方法选用♀BALB/c小鼠,选取具有致敏潜能物质氯化汞(HgCl2)、链脲佐菌素(S... 目的利用腘窝淋巴结实验(popliteal lymph node as-say,PLNA)分析腘窝淋巴结免疫细胞多个表面分子在PLNA评价致敏性中的综合变化,旨在提高PLNA的可靠性和灵敏性。方法选用♀BALB/c小鼠,选取具有致敏潜能物质氯化汞(HgCl2)、链脲佐菌素(STZ)、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和D-青霉胺(D-pen)为供试品,后肢足趾部注射免疫动物1次,5 d后处死动物,取注射侧腘窝淋巴结制备细胞悬液,流式细胞术检测腘窝淋巴结淋巴细胞、效应T细胞、抗原提呈细胞及其MHCⅡ、协同刺激和早期活化等十余种表面分子的变化,探讨这些表面分子在供试品致敏后的综合改变。结果 HgCl2和TNBS引起腘窝免疫细胞多种表面分子明显变化,D-pen和STZ所致的相应变化不明显。结论腘窝淋巴结免疫细胞表面分子变化的综合分析可以判断供试品的致敏潜能;不同供试品引起表面分子变化的种类和强弱有所不同,在致敏性评价中应综合考察各细胞表面分子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式细胞术 淋巴结实验 免疫细胞表面分子 致敏性评价 氯化汞 2 4 6-三硝基苯磺酸 D-青霉胺 链脲佐菌素
下载PDF
小鼠腘窝淋巴结模型评价3种中药注射液的潜在免疫毒性 被引量:3
7
作者 林琳 范潇予 +5 位作者 李恩灿 凌亚豪 臧清策 林生 贺玖明 靳洪涛 《癌变.畸变.突变》 CAS CSCD 2018年第4期275-278,285,共5页
目的:利用小鼠直接腘窝淋巴结(D-PLNA)和报告抗原腘窝淋巴结(RA-PLNA)对脉络宁、生脉、丹香冠心3种中药注射液的免疫毒性进行评价。方法:D-PLNA模型中设脉络宁、生脉、丹香冠心3种中药注射液,生理盐水对照组和阳性药物苯妥英钠对照组;RA... 目的:利用小鼠直接腘窝淋巴结(D-PLNA)和报告抗原腘窝淋巴结(RA-PLNA)对脉络宁、生脉、丹香冠心3种中药注射液的免疫毒性进行评价。方法:D-PLNA模型中设脉络宁、生脉、丹香冠心3种中药注射液,生理盐水对照组和阳性药物苯妥英钠对照组;RA-PLNA模型中上述各组分别加入报告抗原三硝基苯基聚蔗糖(TNP-Ficoll)和三硝基苯基卵蛋白(TNP-OVA),每组8只BALB/c小鼠,于左足趾部给药50μL。第7天处死小鼠分离腘窝淋巴结,研磨制备淋巴单细胞悬液并进行细胞计数,计算细胞指数;将细胞悬液培养于96孔板中,加入刺激剂共孵育后,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细胞上清液中免疫球蛋白Ig E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含量。结果: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小鼠D-PLNA模型中,仅丹香冠心注射液组腘窝淋巴结细胞数显著增加(P<0.05);小鼠RA-PLNA模型中,各给药组与TNP-Ficoll作用时,细胞数目和MCP-1浓度均显著升高(P<0.05),各给药组与TNP-OVA作用时,脉络宁注射液能显著刺激IgE分泌,同时丹香冠心注射液IgE和MCP-1含量均显著升高(P均<0.05)。结论:脉络宁和生脉注射液仅在加入报告抗原后引起小鼠淋巴结阳性反应,说明两者中可能存在作为半抗原的小分子物质诱发Ⅰ型超敏反应,而丹香冠心注射液成分复杂,可能直接诱导Ⅰ型超敏反应,也可能存在新的抗原或表位诱发免疫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结模型 中药注射液 免疫毒性 小分子物质
下载PDF
报告抗原腘窝淋巴结试验评价注射用双黄连的致敏性 被引量:3
8
作者 刘兆华 姚景春 +2 位作者 孙蓉 郭岩乳 曾繁光 《中国药物警戒》 2017年第1期4-9,共6页
目的利用报告抗原腘窝淋巴结试验(reporter antigen popliteal lymph node assay,RA-PLNA)评价注射用双黄连(Shuanghuanglian for injection,SHLI)的致敏性,并探讨其发生机制。方法 SPF级7~8周雌性BALB/c小鼠,按体重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空... 目的利用报告抗原腘窝淋巴结试验(reporter antigen popliteal lymph node assay,RA-PLNA)评价注射用双黄连(Shuanghuanglian for injection,SHLI)的致敏性,并探讨其发生机制。方法 SPF级7~8周雌性BALB/c小鼠,按体重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空白对照组(Veh)、D-盐酸青霉胺阳性对照组(D-pen,1 mg/只)、SHLI高剂量组(H,5 mg/只)和低剂量组(L,1 mg/只),共4组,6只/组。将受试物分别与TNP-OVA(10μg/只)混合,右侧足趾部皮下注射给予小鼠,终体积50μL/只。药后7天处死动物,摘取两侧腘窝淋巴结(popliteal lymph node,PLN),称重,计算重量指数(weight index,WI);制备单细胞悬液,计算细胞指数(cells index,CI),比较各组的RA-PLNA反应。ELISPOT检测PLN中的TNP特异性抗体分泌细胞(AFC)的数量和类型,流式细胞术检测PLN中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数量。与TNP-Ficoll混合时,另取小鼠,方法同上。结果分别与两种报告抗原一起注射后,高剂量的SHLI诱导明显的RA-PLNA阳性反应(组平均WI≥2或CI≥5);ELISPOT检测发现,仅高剂量SHLI和TNP-OVA一起注射明显增加TNP特异性AFC的数量,且分泌各类抗体的AFC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现高剂量SHLI与TNP-OVA一起可升高PLN中巨噬细胞的数量(P<0.05)。结论在BALB/c小鼠体内SHLI不会形成新的抗原表位,也不会活化特异性T细胞,提示SHLI本身可能不具有致敏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报告抗原淋巴结试验 注射用双黄连 超敏反应
下载PDF
应用小鼠腘窝淋巴结试验评价5种清热类中药注射液致敏潜能 被引量:2
9
作者 刘沙沙 龙晓英 +5 位作者 罗佳波 谭晓梅 路新华 李志亨 王槾 胡旭光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94-198,共5页
目的:评价5种清热类中药注射液(TCMI)引起的BALB/c小鼠腘窝淋巴结反应,探讨清热类注射液潜在的致敏性。方法:70只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阳性致敏组(氯化汞),阴性对照组(生理盐水)及各中药注射液组,每组10只。实验第1天,小鼠一侧单次足... 目的:评价5种清热类中药注射液(TCMI)引起的BALB/c小鼠腘窝淋巴结反应,探讨清热类注射液潜在的致敏性。方法:70只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阳性致敏组(氯化汞),阴性对照组(生理盐水)及各中药注射液组,每组10只。实验第1天,小鼠一侧单次足跖部sc 50μL/只生理盐水或50μg/只氯化汞,各中药注射液组按临床高剂量的4倍给药,sc于小鼠一侧足跖部分别为清开灵注射液0.96 mL·kg-1、穿心莲注射液0.96 mL·kg-1、肿节风注射液1.92 mL·kg-1、柴胡注射液0.96 mL·kg-1、板蓝根注射液0.48 mL·kg-1;6 d后处死,摘取两侧腘窝淋巴结(PLN),称重,计算质量指数(weights index,WI);每组将4只小鼠的PLN用于病理学检查,其余6只制备单细胞悬液,计算细胞指数(cells index,CI),比较PLN的变化。结果:与小鼠未处理侧淋巴结相比,氯化汞组(WI=3.82±0.93,CI=7.40±0.63),肿节风注射液(WI=2.21±0.15,CI=5.23±0.18),清开灵注射液(WI=2.13±0.10,CI=5.17±0.18)及穿心莲注射液组(WI=2.06±0.14,CI=5.04±0.27),与小鼠未处理侧淋巴结相比,均可引起显著的腘窝淋巴结反应,且WI>2和CI>5(P<0.05或P<0.01);与生理盐水组(WI=1.10±0.14,CI=1.23±0.11)比较,PLN质量及细胞计数显著升高,且足跖肿胀明显(P<0.05或P<0.01);病理学检查,生发中心明显,副皮质区内高内皮质静脉(HEV)横断面增多。而柴胡组(WI=1.39±0.16,CI=3.15±0.21)和板蓝根组(WI=1.38±0.13,CI=3.25±0.36)相应的变化不明显,反应未达到阳性标准。结论:肿节风、清开灵及穿心莲注射液具有潜在致敏性;柴胡及板蓝根注射液无潜在的致敏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热类中药注射液 淋巴结试验 氯化汞 致敏性
原文传递
基于小鼠腘窝淋巴结模型对疫苗用辅料蔗糖中不溶性微粒激发免疫应答风险的评估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珏 江颖 +3 位作者 沈雁 肖新月 杨锐 孙会敏 《药物生物技术》 CAS 2022年第3期234-238,共5页
疫苗安全性近年来受到极大关注,疫苗用辅料的安全性也因此受到挑战。尽管生物制品中不溶性微粒受到严格的监管,但关于其是否来源于辅料或辅料在其中贡献大小的研究仍很少。文章为探究疫苗中常用保护剂蔗糖引入的不溶性微粒及其安全性风... 疫苗安全性近年来受到极大关注,疫苗用辅料的安全性也因此受到挑战。尽管生物制品中不溶性微粒受到严格的监管,但关于其是否来源于辅料或辅料在其中贡献大小的研究仍很少。文章为探究疫苗中常用保护剂蔗糖引入的不溶性微粒及其安全性风险,用超滤法提取制备了蔗糖中的不溶性微粒并用纳米颗粒追踪技术对其进行颗粒计数和粒径分析,用扫描电镜对其进行微观形貌表征,结果表明该微粒粒径为100~300 nm,不同厂家蔗糖的不溶性微粒在大小和数量上均存在差异。采用小鼠腘窝淋巴结模型对蔗糖中不溶性微粒激发免疫应答风险进行评估,小鼠足趾厚度、淋巴结细胞计数及淋巴结细胞中IgE和MCPL-1诱导表达的结果表明蔗糖中不溶性微粒存在引发速发型过敏反应并诱导Th2免疫反应的风险;CCK8法测定不溶性微粒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微粒能直接作用于脾淋巴细胞,提高其增殖能力;而不同厂家的蔗糖产品显示出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不同程度的影响,作用程度与产品中不溶性微粒的数目有关。以上研究结果提示,当蔗糖用于疫苗注射剂时应关注其中的不溶性微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结模型 疫苗 辅料 蔗糖 微粒 免疫应答 风险评估
原文传递
硫普罗宁注射液腘窝淋巴结试验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朱爱民 李昇刚 +4 位作者 孙振平 方选 邵磊 扆雪涛 杨鹃 《中国药事》 CAS 2011年第7期652-654,共3页
目的用小鼠腘窝淋巴结试验(Popliteal lymph node assay,PLNA)以及检测淋巴细胞表面分子(CD4+/CD8+)来评价硫普罗宁注射液的免疫毒性。方法将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2只,设阳性对照组(盐酸氯丙嗪20.83mg.kg-1BW)、阴性对照组(氯化... 目的用小鼠腘窝淋巴结试验(Popliteal lymph node assay,PLNA)以及检测淋巴细胞表面分子(CD4+/CD8+)来评价硫普罗宁注射液的免疫毒性。方法将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2只,设阳性对照组(盐酸氯丙嗪20.83mg.kg-1BW)、阴性对照组(氯化钠注射液)和硫普罗宁注射液(3.33、13.33、53.33mg.kg-1BW)3个剂量组,采用小鼠腘窝淋巴结试验方法测定腘窝淋巴结重量及细胞指数,淋巴细胞亚群测定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法,观察不同剂量组与对照组的差别。结果小鼠分别给予不同剂量的硫普罗宁注射液后,PLN(腘窝淋巴结)重量指数、细胞指数未见统计学意义的改变,但随用药剂量的增大而表现为增加的趋势。CD4+/CD8+淋巴细胞的比例无明显变化。结论硫普罗宁注射液有引起小鼠淋巴结肿大、增殖细胞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普罗宁注射液 淋巴结试验 免疫毒性
下载PDF
人免疫系统重建NPG小鼠不能诱发直接腘窝淋巴结试验阳性反应
12
作者 郭岩乳 曾繁光 +2 位作者 姚景春 孙蓉 刘兆华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839-847,共9页
目的观察阳性药物D-盐酸青霉胺(D-pen)和链脲佐菌素(STZ)诱发的人免疫系统重建NPG(hu-NPG)小鼠的直接腘窝淋巴结试验(d-PLNA)反应,并比较其与NPG和BALB/c小鼠反应的异同,探索可提高药物超敏反应预测价值的模型动物。方法雌性NPG小鼠,1.8... 目的观察阳性药物D-盐酸青霉胺(D-pen)和链脲佐菌素(STZ)诱发的人免疫系统重建NPG(hu-NPG)小鼠的直接腘窝淋巴结试验(d-PLNA)反应,并比较其与NPG和BALB/c小鼠反应的异同,探索可提高药物超敏反应预测价值的模型动物。方法雌性NPG小鼠,1.8 Gy的X线辐照后,植入人脐血造血干细胞,制备hu-NPG小鼠,取外周血,进行淋巴细胞表型分析及淋巴细胞增殖实验。hu-NPG,NPG和BALB/c小鼠各10只,每种小鼠随机分成D-pen和STZ组,每组5只。各组分别在右后肢足趾部sc给予D-pen每只1 mg或STZ 0.75 mg,左后肢不做处理作为对照。注射后7 d处死小鼠,取左、右侧腘窝淋巴结称重,计算质量指数;将淋巴结制成单细胞悬液,计算细胞指数,并对部分淋巴结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以比较d-PLNA反应。结果注射阳性药物D-pen和STZ后,各组小鼠一般状态良好,均未见全身毒性,且至处死时局部炎性刺激症状消失。D-pen和STZ均能诱导BALB/c小鼠出现典型的d-PLNA阳性反应,表现为注射侧淋巴结质量和细胞数量比对照侧增加,平均质量指数≥2或平均细胞指数≥5。而NPG小鼠和hu-NPG小鼠均未出现阳性反应。病理学检查发现,NPG和hu-NPG小鼠的腘窝淋巴结体积明显小于BALB/c小鼠,发育不完善。淋巴细胞表型分析发现,NPG小鼠仅有少量淋巴细胞,而hu-NPG小鼠外周血中人源性淋巴细胞以CD45^+CD19^+的B细胞为主,CD45^+CD3^+T细胞较少,且丝裂原不能刺激NPG和hu-NPG小鼠体内的人源或鼠源性淋巴细胞增殖。结论 D-pen和STZ所致的小鼠d-PLNA阳性反应依赖于体内正常的淋巴细胞数量及功能。NPG小鼠缺乏正常淋巴细胞,d-PLNA反应阴性。hu-NPG小鼠体内的人淋巴细胞功能不全,也不能诱发阳性反应。因此,hu-NPG小鼠尚不能成为d-PLNA的敏感动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超敏反应 直接淋巴结试验 人源化小鼠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