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机械性取栓联合腔内成型术治疗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疗效观察 被引量:1
1
作者 叶贤德 龚溪明 《海南医学》 CAS 2021年第3期316-319,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下肢动脉栓塞行机械性取栓(PMT)联合腔内成形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因急性下肢动脉栓塞在上海浦东新区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9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58例和对照组38例。观... 目的探讨急性下肢动脉栓塞行机械性取栓(PMT)联合腔内成形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因急性下肢动脉栓塞在上海浦东新区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9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58例和对照组38例。观察组行机械性取栓联合腔内成型术,对照组行介入溶栓联合腔内成型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复通成功率、治疗相关指标、踝肱指数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复通成功率(89.66%vs 73.68%)、术后3个月一期通畅率(87.93%vs 71.05%)比较,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3个月再狭窄率(12.07%vs 28.95%)、术后3个月二次干预率(12.07%vs 28.9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44%vs 18.42%)比较,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6月截肢率分别为3.45%和5.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前踝肱指数分别为(0.21±0.04)和(0.22±0.0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24 h、1个月、3个月及6个月后的踝肱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MT在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的治疗中具有切口创伤小、成功率高等优点,疗效确切且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下肢动脉栓塞 机械取栓 介入溶栓 成型 疗效
下载PDF
药物涂层球囊治疗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经皮穿刺血管腔内成型术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疗效及安全性 被引量:18
2
作者 蔺松若 唐文贤 +1 位作者 姜伟庆 杨力 《海南医学》 CAS 2022年第11期1375-1378,共4页
目的研究药物涂层球囊治疗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经皮穿刺血管腔内成型术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期间收治的150例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 目的研究药物涂层球囊治疗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经皮穿刺血管腔内成型术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期间收治的150例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7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球囊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药物涂层球囊治疗。两组患者均进行经皮穿刺血管腔内成型术,术后1年进行随访,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一期通畅率、靶病变处血运重建率、再狭窄率、治疗前后踝肱指数、靶动脉血管狭窄程度、靶动脉血管内径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的一期通畅率、靶病变处血运重建率分别为93.33%、8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6.67%、60.00%,再狭窄率为8.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3.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踝肱指数、靶动脉血管狭窄程度、靶动脉血管内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踝肱指数、靶动脉血管狭窄程度、靶动脉血管内径分别为0.72±0.16、(25.03±5.78)%、(7.92±0.06)mm,对照组患者的踝肱指数、靶动脉血管狭窄程度、靶动脉血管内径分别为0.49±0.18、(58.62±6.12)%、(7.21±0.16)mm,两组患者的踝肱指数、靶动脉血管内径均明显升高,且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靶动脉血管狭窄程度明显降低,且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为4.00%,略低于对照组的9.3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药物涂层球囊治疗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经皮穿刺血管腔内成型术术后支架内再狭窄可有效地改善患者的一期通畅率、靶病变处血运重建率,降低患者的再狭窄率,且安全性高,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涂层球囊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经皮穿刺血管成型 再狭窄率 疗效 安全性
下载PDF
心脏康复的中心作用 被引量:4
3
作者 励建安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07年第10期594-596,共3页
心脏康复是指综合采用主动积极的身体、心理、行为和社会活动的训练与再训练,帮助患者缓解症状,改善心血管功能,在生理、心理、社会、职业和娱乐等方面达到理想状态,提高生存质量。同时强调积极干预心脏病危险因素,阻止或延缓疾病... 心脏康复是指综合采用主动积极的身体、心理、行为和社会活动的训练与再训练,帮助患者缓解症状,改善心血管功能,在生理、心理、社会、职业和娱乐等方面达到理想状态,提高生存质量。同时强调积极干预心脏病危险因素,阻止或延缓疾病的发展过程,减轻残疾和减少再次发作的危险。心脏康复涵盖心肌梗死、心绞痛、隐性冠心病、冠状动脉分流术(CABG)后和冠状动脉腔内成型术(PTCA)后、其他类型的心脏病等。心脏康复治疗措施会影响其周围人群对心脏病风险因素的认识,从而有利于尚未患心脏病的人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达到防止疾病发生的目的。所以从实质上,心脏康复的措施可扩展到尚未发病的人群。心脏康复的主要疾病是冠心病。本文重点介绍心脏康复的中心作用以及临床应用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康复治疗 冠状动脉成型 冠状动脉分流术 隐性冠心病 疾病发生 周围人群 心血管功能 心脏病
原文传递
膝下动脉腔内成形术治疗重症糖尿病肢体血管病变 被引量:3
4
作者 鞠上 杨博华 +3 位作者 林冬阳 李友山 路红 刘凤桐 《疑难病杂志》 CAS 2008年第7期394-396,共3页
目的观察膝下动脉腔内成形术治疗重症糖尿病肢体血管病变的近期疗效,初步评估其临床价值。方法29例重症糖尿病肢体血管病变患者采用INVATEC-DEEP球囊进行膝下动脉腔内成形,观察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踝肱指数(ABI)、肢端的经皮氧分压(T... 目的观察膝下动脉腔内成形术治疗重症糖尿病肢体血管病变的近期疗效,初步评估其临床价值。方法29例重症糖尿病肢体血管病变患者采用INVATEC-DEEP球囊进行膝下动脉腔内成形,观察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踝肱指数(ABI)、肢端的经皮氧分压(TcPO2)并进行随访。结果29例患者(共29条肢体),术后即刻影像学成功率62.1%。全部随访6个月,手术未成功的患者6个月存活率88.9%,肢体存活率83.3%;手术未成功的患者6个月存活率72.7%,肢体存活率27.3%,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糖尿病重症肢体血管病变患者,膝下动脉腔内成形术具有一定的成功率,能够提高保肢率和降低病死率,是值得尝试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成型 膝下动脉 糖尿病 肢体血管病变 微创
下载PDF
二氧化硅镀膜的特性研究及其对内皮细胞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李新娟 魏江南 薛建华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 CAS 2003年第4期19-23,66,共6页
研究了沉积在玻璃基体上二氧化硅薄膜表面改性对内皮细胞生长的影响。二氧化硅薄膜的制备采用了离子束辅助沉积法,薄膜的厚度为2000 左右,薄膜成分利用X射线光电子谱仪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薄膜成分为纯二氧化硅。在二氧化硅薄膜上进... 研究了沉积在玻璃基体上二氧化硅薄膜表面改性对内皮细胞生长的影响。二氧化硅薄膜的制备采用了离子束辅助沉积法,薄膜的厚度为2000 左右,薄膜成分利用X射线光电子谱仪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薄膜成分为纯二氧化硅。在二氧化硅薄膜上进行牛主动脉内皮细胞培养,观察细胞突起生长情况,并用MTT方法检验细胞活力。结果发现对照组细胞突起生长明显,而在二氧化硅薄膜作用下,样品组细胞突起生长不那么明显,OD值由0 574下降到了0 465(p<0 001),说明氧化硅薄膜对内皮细胞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硅镀膜 皮细胞 活性 玻璃基体 离子束辅助沉积法 细胞培养 冠状动脉成型 厚度分析
下载PDF
冠脉内药物支架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2
6
作者 林英忠 《广西医学》 CAS 2005年第3期314-315,共2页
关键词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药物支架 经皮冠状动脉成型 冠脉 血管平滑肌细胞 介入治疗技术 手术成功率 治疗器械 临床应用 弹性回缩 血管重塑 血栓形成 过度增生 再狭窄 适应证
下载PDF
Deep球囊在糖尿病足经皮血管腔内成型术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
7
作者 刘建平 刘凤恩 +3 位作者 谢斌辉 王小农 钟宝元 段青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8期3402-3403,共2页
目的:观察使用Deep球囊经皮血管腔内成型术(PTA)治疗重症糖尿病足的近期疗效,初步评估其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4例糖尿病足患者采用Deep球囊进行膝下动脉腔内成形术,观察治疗前后的静息痛、溃疡、踝肱指数(ABI)等结果并进行随访,所... 目的:观察使用Deep球囊经皮血管腔内成型术(PTA)治疗重症糖尿病足的近期疗效,初步评估其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4例糖尿病足患者采用Deep球囊进行膝下动脉腔内成形术,观察治疗前后的静息痛、溃疡、踝肱指数(ABI)等结果并进行随访,所有患者均有静息痛(30条肢体),足部溃疡14条肢体,足端坏疽6条肢体,术前踝/肱指数(ABI)为(0.22±0.19)。结果:24例患者(30条肢体)术后静息痛消失16条肢体(53.3%),明显缓解8条肢体(26.6%);足部溃疡愈合10条肢体(71.4%),膝下截肢2条肢体(6.6%),半足切除4条肢体(13.3%),术后两周踝/肱指数(ABI)为0.73±0.12,较术前显著提高(P<0.01)。结论:对于糖尿病足患者,Deep球囊经皮腔内扩张成型术短期疗效显著,可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糖尿病足的首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足 Deep球囊 血管成型
下载PDF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治疗新进展 被引量:1
8
作者 冯旭阳 李成祥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9年第7期774-776,共3页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是临床上常见的急症,早期再灌注治疗可以有效挽救生命,改善预后。再灌注治疗的方法主要有溶栓治疗和急诊介入治疗即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型术(PTCA)和支架置入术,本文就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的新进展进行...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是临床上常见的急症,早期再灌注治疗可以有效挽救生命,改善预后。再灌注治疗的方法主要有溶栓治疗和急诊介入治疗即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型术(PTCA)和支架置入术,本文就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的新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 溶栓治疗 经皮冠状动脉成型
下载PDF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型术对左室舒张功能近期及远期影响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谷素洁 杨庭树 《中华临床医药杂志(北京)》 CAS 2002年第4期29-31,共3页
目的:评定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对左室舒张功能近期及远期的影响。方法:采用经胸超声心动图分别于PTCA术前,术后3天,3个月,6个月对41例PTCA患者进行左室舒张功能测定。并采用心导管法记录PTCA术前及术后即刻的左室舒张... 目的:评定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对左室舒张功能近期及远期的影响。方法:采用经胸超声心动图分别于PTCA术前,术后3天,3个月,6个月对41例PTCA患者进行左室舒张功能测定。并采用心导管法记录PTCA术前及术后即刻的左室舒张功能。结果:研究显示PTCA术前较PTCA成功后即刻心导管各指标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3天与术前比较,除个别左室舒张功能指标有改善外,整体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而术后3个月,6个月左室舒张功能指标较术前及术后3天改善明显,尤其是术后6个月更为显著,表现为EPV增加,APV减少,E/A>1,AETp缩短,AETp-AET负值增大(P<0.05)。结论:PTCA能改善远期左室舒张功能,且疗效与时间成正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左心室舒张功能 超声心动描记术 PTCA 经皮冠状动脉成型
下载PDF
经皮穿冠脉血管腔内成型术时冠状动脉急性闭塞的处理
10
作者 谢伯雅 张利华 +2 位作者 柳荫 王毅 罗景兰 《心功能杂志》 1999年第2期134-135,共2页
经皮穿冠脉血管腔内成型术(PTCA)是恢复因冠脉狭窄导致的心肌缺血最有效的治疗,但PTCA引发狭窄冠脉急性闭塞是其严重并发症之一。处理不及时或处理不当可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或心源性休克。重者甚至发生猝死,危及患者生命安全... 经皮穿冠脉血管腔内成型术(PTCA)是恢复因冠脉狭窄导致的心肌缺血最有效的治疗,但PTCA引发狭窄冠脉急性闭塞是其严重并发症之一。处理不及时或处理不当可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或心源性休克。重者甚至发生猝死,危及患者生命安全。我们自开展PTCA以来,共发生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冠脉成型 冠状动脉 急性闭塞
下载PDF
抗血小板药物在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前的应用
11
作者 张莉莉 贾国良 《医学争鸣》 北大核心 2002年第S1期53-55,共3页
由冠脉阻塞所致的缺血型心脏病在临床上较为常见,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型术(PTCA)是冠心病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是在PTCA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介入技术,其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介入技术对于血管病变的临床价值,但无... 由冠脉阻塞所致的缺血型心脏病在临床上较为常见,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型术(PTCA)是冠心病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是在PTCA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介入技术,其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介入技术对于血管病变的临床价值,但无论是PTCA还是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均面临着急性血管闭塞和再狭窄难题,特别是冠状动脉腔内治疗术能显著激活血小板而增加了急性期或亚急性期血栓形成的风险,目前主要预防措施是应用抗血小板和抗凝药物治疗,以减少血栓形成。本文主要针对抗血小板药物在药理学预防血栓形成的疗效以及副作用的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血小板 经皮冠状动脉成型 冠状动脉 架植入术 支架血栓开成再狭窄
下载PDF
急诊PTCA加支架植入的护理体会
12
作者 何晓芳 《浙江医学》 CAS 2010年第6期980-981,共2页
AMI急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型术(PTCA)加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是AMI最直接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扩张冠状动脉内径解除其狭窄,增加相应的心肌供血,缩小坏死面积,改善心功能,缓解症状.我院近年来对AMI患者施行急诊PTCA加支架植入术,取得... AMI急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型术(PTCA)加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是AMI最直接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扩张冠状动脉内径解除其狭窄,增加相应的心肌供血,缩小坏死面积,改善心功能,缓解症状.我院近年来对AMI患者施行急诊PTCA加支架植入术,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术中护理体会总结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 急诊PTCA 术中护理 经皮冠状动脉成型 AMI患者 治疗方法 动脉 心肌供血
下载PDF
1092例冠心病患者介入术后并发症分析
13
作者 李素芬 王卫民 《中国乡村医药》 2005年第9期12-13,共2页
关键词 并发症分析 冠心病患者 介入术后 经皮冠状动脉成型 冠心病介入治疗 冠脉支架置入 冠状动脉造影 直接支架置入 冠脉介入治疗
下载PDF
不同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对QT离散度的影响
14
作者 吴连拼 陈鹏 +2 位作者 官学强 杨鹏麟 孙成超 《温州医学院学报》 CAS 2002年第6期396-397,共2页
目的 :阐明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型术 (PTCA)与冠状动脉搭桥术 (CABG)对QT离散度 (QTd)的影响 ,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近几年来行PTCA术 39例与CABG术 37例冠心病患者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的心电图 ,测定其QTd和心率校正的Q... 目的 :阐明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型术 (PTCA)与冠状动脉搭桥术 (CABG)对QT离散度 (QTd)的影响 ,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近几年来行PTCA术 39例与CABG术 37例冠心病患者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的心电图 ,测定其QTd和心率校正的QT离散度 (QTcd)。结果 :所有病人术前QTd和QTcd均明显高于正常 ,而术后 1w及 2w均明显减少 ,而PTCA与CABG两组病人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不同的血运重建术能有效地增加心肌血供 ,使心肌细胞复极趋向同一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QT离散度 皮冠状动脉成型 冠状动脉搭桥术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PTCA术后再灌注性心律失常与心室复极离散度的关系
15
作者 田小园 胡雪松 +1 位作者 衣为民 刘幼文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01年第2期94-95,共2页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型术 (PTCA)后出现的再灌注性心律失常 (RA)与心室复极离散度 (QTd)的关系。方法与结果 对 36例AMI行PTCA手术患者术前术后 12导联心电图同步监测描记 ,发现 :①PTCA术后出现RA...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型术 (PTCA)后出现的再灌注性心律失常 (RA)与心室复极离散度 (QTd)的关系。方法与结果 对 36例AMI行PTCA手术患者术前术后 12导联心电图同步监测描记 ,发现 :①PTCA术后出现RA时 ,心电图上QTd值比术前有明显延长 (P <0 0 1)。②PTCA 1h后心电图QTd较术前缩短者 ,心律失常发生明显减少 (P <0 0 1)。结论 ①PTCA术后出现RA与QTd延长有关 ;②成功的PTCA 1h后心律失常的减少与QTd缩短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成型 心室复极离散度 再灌注性心律失常
下载PDF
PTCA联合ICS治疗冠心病73例临床疗效观察
16
作者 袁国裕 沈凯 +3 位作者 俞晓军 李略 吴海宏 陈国雄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01年第4期16-17,20,共3页
目的 观察冠心病患者 PTCA和 ICS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 73例 PTCA和 ICS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评价其手术疗效及并发症。结果  73例患者行 PTCA1 1 2次 ,成功率 95 .89% ,68例置入支架 94枚 ,成功率 98.9%。死亡 1例 (1 .4% ) ,心绞... 目的 观察冠心病患者 PTCA和 ICS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 73例 PTCA和 ICS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评价其手术疗效及并发症。结果  73例患者行 PTCA1 1 2次 ,成功率 95 .89% ,68例置入支架 94枚 ,成功率 98.9%。死亡 1例 (1 .4% ) ,心绞痛治疗有效率 96.5 % ,随访 1~ 3 6个月 (2 0 .1± 1 0 .5月 ) ,心绞痛复发率 8.2 %。结论  PTCA结合 ICS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和心肌梗塞成功率高 ,疗效显著。 PTCA手术并发症和 ICS术后冠脉再狭窄是最重要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TCA ICS 治疗 冠心病 疗效观察 经皮冠状动脉成型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腔内介入治疗内瘘血管狭窄 被引量:36
17
作者 张树超 胡为民 +3 位作者 冯剑 陆明晰 李华 叶有新 《中国血液净化》 2016年第11期631-634,共4页
目的探讨B超监测下经皮穿刺腔内血管成型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angioplasty,PTA)治疗动静脉内瘘血管狭窄的效果。方法动静脉内瘘血管经过CT血管造影证实,狭窄发生于四肢血管,狭窄程度≥50%,或血管内径绝对值≤2.5mm,作为B超监测... 目的探讨B超监测下经皮穿刺腔内血管成型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angioplasty,PTA)治疗动静脉内瘘血管狭窄的效果。方法动静脉内瘘血管经过CT血管造影证实,狭窄发生于四肢血管,狭窄程度≥50%,或血管内径绝对值≤2.5mm,作为B超监测下PTA治疗对象。在B超引导下,沿超滑导丝将扩张球囊送到狭窄血管部位。压力泵以每2秒增加1个大气压的速度向球囊内缓慢注入生理盐水至狭窄消除。结果自2009年6月至2015年12月,共569例患者,进行了1244例次B超监测下PTA,技术成功率98%,临床成功率98%。狭窄血管平均内径,PTA前为(2.094±0.599)mm,PTA后为(3.916±0.720)mm,两者对比有显著差异(t=20.933,P<0.001)。有10例次患者在PTA后出现局部肿胀瘀斑形成,予以弹力绑带轻度加压包扎后消退。未出现血管破裂,血栓形成并发症。结论用B超代替放射监测进行PTA,对设备和场所要求较低,无辐射伤害,亦无需造影剂,同时可实时观察导丝和球囊行进情况和动静脉内瘘血管血流和管腔的变化,是治疗动静脉内瘘狭窄简便、安全、有效的方法。它的主要局限性是只能用于浅表血管,无法对深部血管进行显像引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瘘血管狭窄 血管成型 B超监测下
下载PDF
药物涂层球囊PTA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被引量:23
18
作者 谈洪统 李威 +3 位作者 郭欢庆 满文玲 陈薇 杨坡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709-712,共4页
目的观察药物涂层球囊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EAOD)的临床效果。方法将43例LEAOD患者(43条患肢)随机分为观察组(21例)和对照组(22例)。对观察组给予药物涂层球囊PTA治疗,对照组行普通球囊PTA。记录2组患者术... 目的观察药物涂层球囊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EAOD)的临床效果。方法将43例LEAOD患者(43条患肢)随机分为观察组(21例)和对照组(22例)。对观察组给予药物涂层球囊PTA治疗,对照组行普通球囊PTA。记录2组患者术前及术后7天Fontaine分期,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3、6个月统计靶动脉段股浅动脉血管内径、再狭窄率及踝肱指数(ABI),术后6个月时靶动脉段股浅动脉血管狭窄情况。结果术后7天2组Fontaine分期均较术前降低(P均<0.05)。观察组术后1、3、6个月时靶动脉段股浅动脉内径均大于对照组(P均<0.05),再狭窄率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术后3、6个月观察组ABI均大于对照组(P均<0.05)。术后6个月时,观察组14例靶动脉段股浅动脉血管狭窄率<30%、4例30%~50%、3例>50%(无100%者),对照组2例狭窄率<30%、10例狭窄率30%~50%、10例>50%(2例10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药物涂层球囊PTA治疗LEAOD安全、有效,能够降低再狭窄率,且近期疗效优于普通球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血管疾病 下肢 闭塞性动脉硬化 血管成型 球囊
下载PDF
腔内血管成型术治疗动静脉内瘘狭窄 被引量:18
19
作者 叶有新 胡为民 +2 位作者 冯剑 蒋欣欣 应迎娟 《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42-244,共3页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腔内血管成型术治疗血液透析用动静脉内瘘狭窄的效果。方法:经血管造影或CT血管造影检查,慢性维持血液透析患者的动静脉内瘘狭窄超过50%,或狭窄部位血管内径<2.5mm作为治疗对象。按扩张后的目标血管内径与球囊直径1...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腔内血管成型术治疗血液透析用动静脉内瘘狭窄的效果。方法:经血管造影或CT血管造影检查,慢性维持血液透析患者的动静脉内瘘狭窄超过50%,或狭窄部位血管内径<2.5mm作为治疗对象。按扩张后的目标血管内径与球囊直径1∶1.1的比例,选用相应直径的扩张球囊。局麻下,经皮穿刺建立血管通道,在放射监测下将扩张球囊置于狭窄部位,缓慢充气至目标值后,保留30s后缓慢放气。21例符合上述条件的患者共进行46例次治疗。结果:技术和临床成功率均为100%。狭窄部位血管内径均扩张至与之相连的正常血管内径。近动脉吻合处狭窄的患者,血流量由扩张前的(157.46±26.43)ml/min增加至(353.26±16.73)ml/min。静脉吻合口狭窄的患者,在血流量为250ml/min时,静脉压由扩张前的(211.33±14.18)mmHg降至扩张后的(102.12±12.42)mmHg。无血管破裂、出血和血栓形成并发症出现。结论:用扩张球囊经皮穿刺腔内血管成型术是治疗动静脉内瘘狭窄安全、有效的方法,它的临床应用将会显著提高血液透析用动静脉内瘘开通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净化 动静脉 狭窄 血管成型
下载PDF
经皮血管腔内成型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叶海东 《医学研究杂志》 2012年第8期166-169,共4页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血管腔内成型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ther-oselerosis obliterans,ASO)的安全性、有效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2008年7月我院收治并行PTA术的ASO患者4...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血管腔内成型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ther-oselerosis obliterans,ASO)的安全性、有效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2008年7月我院收治并行PTA术的ASO患者46例,其中TASCⅡC型24例,TASCⅡD型22例。评价患者术前术后踝肱指数(ABI)、累计通畅率和围手术期并发症。结果 6例患者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13.0%;术后ABI较术前明显升高(0.36±0.15 vs 0.75±0.75,t=10.93,P<0.0001);40例患者完成12个月随访,术后12个月累计通畅率为87.5%;TASCⅡC与TASCⅡD两组患者比较随访期间再发动脉闭塞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R=1.13,P=0.85);结论 PTA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安全且临床疗效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硬化闭塞症 经皮穿刺血管成型 临床疗效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