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91篇文章
< 1 2 4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商洛野生猴头菌资源分布特点的调查 被引量:3
1
作者 李胜奇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19-122,共4页
依据商洛市森林的分布情况及地形、地势特点,采用线路调查和样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调查了商南、丹凤、柞水、镇安等县天然林区的野生猴头菌天然分布情况。调查表明,商洛富产野生猴头菌,并主要分布在中山半阳坡的中部和上部,以栎类为建... 依据商洛市森林的分布情况及地形、地势特点,采用线路调查和样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调查了商南、丹凤、柞水、镇安等县天然林区的野生猴头菌天然分布情况。调查表明,商洛富产野生猴头菌,并主要分布在中山半阳坡的中部和上部,以栎类为建群树种,树龄在30 a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猴头菌 资源 分布 腐生 商洛
下载PDF
蛙粪霉属一新记录 被引量:2
2
作者 黄耀坚 郑本暖 尤华明 《福建林学院学报》 CSCD 1989年第2期118-121,共4页
利用枝粪霉分生孢子主动弹射的特点,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上分离到一株来自蛙粪中的蛙粪霉。该菌分生孢子球形,有一锥状乳突,通过火箭方式主动弹射,23.2~49.8×21.6~46.5μm,固着性分生孢子在分生孢子萌发的纤细芽管上形成,... 利用枝粪霉分生孢子主动弹射的特点,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上分离到一株来自蛙粪中的蛙粪霉。该菌分生孢子球形,有一锥状乳突,通过火箭方式主动弹射,23.2~49.8×21.6~46.5μm,固着性分生孢子在分生孢子萌发的纤细芽管上形成,棱形、香肠形或长窄梨形,长34.2~78.0μm。休眠孢子易于大量形成,成熟时外壁波浪状,平均31.4±4.2×29.1±3.4μm,该菌生长迅速同时产生强烈的“666”味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蛙类 蛙类霉属 蛙类霉 腐生
下载PDF
羊肚菌营养类型及其在人工栽培中的应用 被引量:2
3
作者 郭相 刘蓓 +1 位作者 马明 马绍宾 《中国食用菌》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1-13,共3页
通过对羊肚菌营养类型进行综述和分析,目前已有的资料对羊肚菌的营养类型存在争议,认为是腐生、共生、兼性共生者都有,但从研究结果看,倾向于认为是腐生,因此,在羊肚菌人工栽培中无需使用菌根化苗。
关键词 羊肚菌 营养类型 腐生 共生
下载PDF
ANALYSIS OF EVOLUTIONARY RELATIONSHIP BETWEEN ASTASIA LONGA AND EUGLENA GRACILIS BY USING RAPD TECHNIQUE AND CLADISTIC ANALYSIS 被引量:1
4
作者 王江新 施之新 +1 位作者 甘小妮 谢树莲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01年第1期40-50,共11页
Although both Astasia longa and Euglena gracilis belong to different genera, they share many morphological characters except that A. longa has no chloroplast. In the 1940’s, on the basis of the finding that in darkne... Although both Astasia longa and Euglena gracilis belong to different genera, they share many morphological characters except that A. longa has no chloroplast. In the 1940’s, on the basis of the finding that in darkness or upon addition of some chemicals, E. gracilis would fade reversibly or irreversibly, some scholars hypothesised that A. longa evolved from E. gracilis by losing chloroplast. The authors’ use of RAPD and cladistic analyses in a study on the evolutionary relationship between A .longa and E. gracilis showed that the A. longa ’s relationship with E. gracilis was closer than that with other green euglenoids. This proves the hypothesis that A. longa evolved from E. gracilis is reasonable.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uggest that saprophytic colorless euglenoids were transformed from green euglenoids by losing their choroplas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 longa Euglena gracilis cladistic analysis molecular evolution RAPD
下载PDF
术后腐生葡萄球菌败血症2例
5
作者 贾俊英 刘启武 张志新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1996年第2期76-77,共2页
例1,男,67岁。以右上腹痛伴寒战高热4天住院。体查:体温40培℃,右上腹局限性压痛,墨菲氏征阳性。B超报告为胆囊炎、胆总管结石。静脉用氨苄青毒索、庆大霉索、氟美松治疗6天后症状缓解,体温降至37℃,行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 例1,男,67岁。以右上腹痛伴寒战高热4天住院。体查:体温40培℃,右上腹局限性压痛,墨菲氏征阳性。B超报告为胆囊炎、胆总管结石。静脉用氨苄青毒索、庆大霉索、氟美松治疗6天后症状缓解,体温降至37℃,行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及“T”型管引流术。术后持续发热,间断出现寒战、大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球菌败血症 术后 “T”型管引流术 胆总管切开取石 腐生 局限性压痛 胆总管结石 右上腹痛 症状缓解 胆囊切除 持续发热 胆囊炎 静脉用 庆大霉 氟美松 寒战 体温
全文增补中
中国江西爱氏霉属三个新种
6
作者 马建 徐昭焕 +2 位作者 张凯 张修国 邱玲 《菌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846-1853,共8页
对江西省植物凋落物上的暗色丝孢真菌进行了调查研究,自植物枯枝上发现爱氏霉属3个新种——江西爱氏霉、井冈山爱氏霉和庐山爱氏霉,根据采集材料对其进行了详细的形态描述和显微拍照。爱氏霉属迄今已报道69个种。该属广布全球,多数种腐... 对江西省植物凋落物上的暗色丝孢真菌进行了调查研究,自植物枯枝上发现爱氏霉属3个新种——江西爱氏霉、井冈山爱氏霉和庐山爱氏霉,根据采集材料对其进行了详细的形态描述和显微拍照。爱氏霉属迄今已报道69个种。该属广布全球,多数种腐生于植物凋落物或沉水腐木上,未见作为植物病原菌引起植物病害的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性态真菌 丝孢菌 腐生 分类
原文传递
商洛地区野生猴头菌资源调查初报
7
作者 李胜奇 《商洛学院学报》 1997年第2期28-33,共6页
采用线路调查法。根据商洛地区森林的分布情况、地形、地势特点,按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相结合的原则选设路线。详细地调查了商南、丹凤、柞水、镇安等县的野生猴头菌天然分布情况。调查表明,商洛地区富产野生猴头菌。主要分布在中山地区... 采用线路调查法。根据商洛地区森林的分布情况、地形、地势特点,按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相结合的原则选设路线。详细地调查了商南、丹凤、柞水、镇安等县的野生猴头菌天然分布情况。调查表明,商洛地区富产野生猴头菌。主要分布在中山地区的中坡和上坡,以栎类为建群树种,树龄在三十年以上。通过调查,初步模清了野生猴头菌的种类和寄主的生长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猴头菌 线路调查 腐生
下载PDF
油田注入水中细菌的类型及危害 被引量:36
8
作者 张志远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3年第2期188-192,共5页
详细介绍了油田注入水中细菌的类型,分析了各种不同类型的细菌对注入水系统的危害,研究了各种类型细菌的损害机理,最后研究了杀菌剂的类型和作用机理,并展望了油田注水用杀菌剂研究与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 注水 微生物 细菌 硫酸盐还原菌 铁细菌 腐生 杀菌剂
下载PDF
切开拖线祛腐生肌法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148例 被引量:50
9
作者 唐汉钧 阙华发 +5 位作者 陈红风 刘胜 程亦勤 黄铮 向环宇 郑勇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99-100,共2页
采用切开、拖线、祛腐、生肌等法,内外合治浆细胞性乳腺炎148例,其中外治采用切开法148例,拖线法58例,垫棉绑缚法98例,挂线法16例,乳头楔形切开法107例,祛腐生肌法148例。内治法分为肝经郁热,余毒未清,痰瘀凝滞三型辨证治疗。结果治愈14... 采用切开、拖线、祛腐、生肌等法,内外合治浆细胞性乳腺炎148例,其中外治采用切开法148例,拖线法58例,垫棉绑缚法98例,挂线法16例,乳头楔形切开法107例,祛腐生肌法148例。内治法分为肝经郁热,余毒未清,痰瘀凝滞三型辨证治疗。结果治愈140例(95.2%),好转8例(4.8%),随访6~12月,复发12例(8.1%),经再次治疗而愈,平均疗程48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炎 中医药疗法 腐生 浆细胞性
下载PDF
中医祛腐生肌法换药促进肛周脓肿、肛瘘术后患者创面愈合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48
10
作者 赵永娇 何颖华 +4 位作者 智建文 李佳楠 聂伟健 袁亮 寇玉明 《北京中医药》 2011年第3期203-204,共2页
目的观察中医祛腐生肌法换药促进肛周脓肿、肛瘘术后患者创面愈合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肛周脓肿、肛瘘术后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运用祛腐生肌法换药,即在换药初期应用生肌红粉膏纱条换药,待腐肉脱落、创面红活后改用生肌玉红膏... 目的观察中医祛腐生肌法换药促进肛周脓肿、肛瘘术后患者创面愈合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肛周脓肿、肛瘘术后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运用祛腐生肌法换药,即在换药初期应用生肌红粉膏纱条换药,待腐肉脱落、创面红活后改用生肌玉红膏纱条换药。对照组30例始终使用生肌玉红膏纱条换药。疗程均为4周。结果治疗组痊愈28例(93.3%),显效2例(6.7%);对照组痊愈24例(80%),显效6例(20%)。治疗组创面腐肉脱落时间、14天创面面积减小率及创面愈合天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术后初期应用生肌红粉膏换药,能明显促进感染性创面的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肛周脓肿 肛瘘 手术后 腐生肌法 换药 创面愈合
下载PDF
清热解毒活血通络法治疗糖尿病足的研究 被引量:41
11
作者 王自辉 王晓媛 +2 位作者 张雅兰 赵玲 李红霞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80-483,共4页
目的探讨清热解毒活血通络法治疗糖尿病足的作用机制。方法将60例糖尿病足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在相同基础治疗下,治疗组采用中药清解通络方口服+中药外洗+祛腐生肌药捻换药,对照组西医常规无菌换药治疗。3个月为1个疗... 目的探讨清热解毒活血通络法治疗糖尿病足的作用机制。方法将60例糖尿病足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在相同基础治疗下,治疗组采用中药清解通络方口服+中药外洗+祛腐生肌药捻换药,对照组西医常规无菌换药治疗。3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前后检测患肢创面面积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含量、周围血管和神经传导功能,并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治愈15例(50.0%),显效12例,有效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7%;对照组分别依次为9(30.0%)、6、8、7例,总有效率76.7%;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治疗后创面bFGF和VEGF含量均明显增高(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治疗后足背动脉血流速度、足背动脉血管内径及腓总神经传导速度均有改善(P<0.05,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清解通络方口服与外洗相结合,配合祛腐生肌药捻换药,可以促进糖尿病足溃疡愈合,血管和神经功能改善,疗效优于西医常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足 清热解毒活血通络 腐生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下载PDF
腐生菌对水解聚丙烯酰胺降解过程的研究 被引量:30
12
作者 黄峰 卢献忠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5-8,共4页
水解聚丙烯酰胺被广泛应用于油田以提高原油的采收率。在实验室模拟油田的二元复合聚合物驱的条件研究腐生菌(简称TGB)在碱-聚合物驱中的生长情况,讨论改变溶液pH值、TGB初始接种量、培养时间、连续活化次数对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溶液... 水解聚丙烯酰胺被广泛应用于油田以提高原油的采收率。在实验室模拟油田的二元复合聚合物驱的条件研究腐生菌(简称TGB)在碱-聚合物驱中的生长情况,讨论改变溶液pH值、TGB初始接种量、培养时间、连续活化次数对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溶液粘度的影响。研究表明,连续活化5次的TGB在1000mg/L的HPAM中恒温培养7d,可使溶液粘度损失率达11.2%。通过SPS100型高效液相色谱仪测接种TGB前后HPAM的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分布,探讨HPAM溶液粘度的损失机理,初步认为是由于在TGB的作用下,HPAM的高分子链断裂发生生物降解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腐生 水解聚丙烯酰胺 降解过程 研究 生物降解 粘度 油田化学剂
下载PDF
祛腐生肌软膏对疮疡模型大鼠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2
13
作者 罗宇慧 韩晓明 +2 位作者 常复蓉 叶其正 石磊 《中国中医药科技》 CAS 2002年第5期283-284,共2页
目的 :研究祛腐生肌软膏对疮疡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 :采用金黄色葡萄球菌 (皮下注射悬液 )和化脓性链球菌 (涂布伤口 )感染制作大鼠疮疡模型 ,观察对各项相关指标的影响。结果 :祛腐生肌软膏对疮疡模型大鼠具有降低疮口愈合积分值... 目的 :研究祛腐生肌软膏对疮疡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 :采用金黄色葡萄球菌 (皮下注射悬液 )和化脓性链球菌 (涂布伤口 )感染制作大鼠疮疡模型 ,观察对各项相关指标的影响。结果 :祛腐生肌软膏对疮疡模型大鼠具有降低疮口愈合积分值、增加补体C3 及IgA、IgM含量、增加脓性分泌物中溶菌酶含量、增加胸腺指数及脾脏指数的作用 (P <0 0 5~P <0 0 0 1) ,且作用优于阳性对照组 (P <0 0 5 )。结论 :该药的主要作用机制是促进伤口愈合、抗菌消炎、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具有祛腐生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症 中医药疗法 腐生肌软膏 治疗应用 大鼠
下载PDF
“去腐生新膏”治疗慢性皮肤溃疡临床与实验研究 被引量:32
14
作者 龚旭初 吴娓星 +9 位作者 李虹 马培德 陆杰 赵爱民 顾海琳 许建华 丁小雯 方勇 张勇军 汪芹 《江苏中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3-26,共4页
目的:探讨传统效方去腐生新膏治疗慢性皮肤溃疡的效果及作用机理。方法:将慢性皮肤溃疡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各50例,分别用去腐生新膏和生肌玉红膏换药观察疡面愈合情况。实验部分用家兔45只,分为3组,制成溃疡模型,分别涂用... 目的:探讨传统效方去腐生新膏治疗慢性皮肤溃疡的效果及作用机理。方法:将慢性皮肤溃疡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各50例,分别用去腐生新膏和生肌玉红膏换药观察疡面愈合情况。实验部分用家兔45只,分为3组,制成溃疡模型,分别涂用去腐生新膏、生肌玉红膏和赋形剂,于给药4、7、11天取全层溃疡组织,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经Ridit分析两组间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说明去腐生新膏疗效优于生肌玉红膏。在改善溃疡主证、腐肉净化时间、生肌时间、愈合时间上,二组作t检验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表明去腐生新膏较生肌玉红膏在改善溃疡主证、缩短腐烂、生肌和痊愈时间方面为优。实验研究中去腐生新膏组肉芽组织厚度、VEGF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说明两组药物均能促进肉芽、血管生长,但去腐生新膏组强于生肌玉红膏组。结论:去腐生新膏对慢性皮肤溃疡具有良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腐生新膏 慢性皮肤溃疡 临床研究 实验研究
下载PDF
腐生真菌在有机质分解过程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7
15
作者 于淑玲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3年第5期519-522,共4页
论述了腐生真菌对有机质分解的一般规律 ,讨论了分解木材的 3种真菌 ,即白腐真菌、软腐真菌和褐腐真菌 .阐述了 3种真菌分解木材的特点 ,对木材、落叶分解的演替现象 ,对动物粪便分解的规律 .介绍了腐生真菌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
关键词 腐生真菌 有机质分解 白腐真菌 软腐真菌 褐腐真菌 分解规律 土壤微生物 木材 落叶 动物粪便
下载PDF
生肌玉红膏治疗下肢慢性溃疡祛腐生肌疗效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9
16
作者 尹恒 应语 +5 位作者 姚昶 卞卫和 张晓清 张晶 邵大畏 李晨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21-124,共4页
目地通过双盲、随机、对照研究,评价生肌玉红膏对下肢慢性溃疡创面脓腐坏死分泌物的作用。方法 257例下肢慢性溃疡患者通过非中心随机双盲入实验组与对照组,制定下肢创面标准化临床路径,记录患者创面脓腐分泌物临床量化积分变化数据及... 目地通过双盲、随机、对照研究,评价生肌玉红膏对下肢慢性溃疡创面脓腐坏死分泌物的作用。方法 257例下肢慢性溃疡患者通过非中心随机双盲入实验组与对照组,制定下肢创面标准化临床路径,记录患者创面脓腐分泌物临床量化积分变化数据及创面面积,数据由临床研究人员传输至第三方数据管理机构。结果揭盲后显示2组患者治疗前在性别构成比、病程、病因、发病部位及创面面积大小各方面分布均衡一致;创面坏死脓腐组织脱落比较,实验组积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束时对照组达实验组的1.4倍(P<0.01);创面渗出液的形质、色泽、气味、性状及渗液量积分改善,实验组优于对照组,治疗后第14天,P<0.05,第21天,P<0.01;实验组患者疼痛程度显著改善(P<0.01);实验组创面铜绿假单胞菌与其他未分类细菌感染率显著降低(P<0.05);治疗第3天起实验组创面愈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结束时,实验组创面平均愈合了80%左右,对照组平均愈合了30%。结论生肌玉红膏通过祛腐生肌作用良性干预下肢慢性创面的炎症反应而促进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肌玉红膏 慢性溃疡 腐生
下载PDF
祛腐生肌系列局部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6
17
作者 王建春 蔡炳勤 曾晔 《中医外治杂志》 2001年第6期6-7,共2页
目的:研究祛腐生肌系列治疗糖尿病足的疗效;方法:糖尿病足局部症状主要表现为感染、坏疽、溃疡三个环节,针对这三个环节,我们将中成药双黄连液及传统外用药化管药条、祛腐生肌膏(合称为祛腐生肌系列疗法)运用于糖尿病足的治疗,观察其... 目的:研究祛腐生肌系列治疗糖尿病足的疗效;方法:糖尿病足局部症状主要表现为感染、坏疽、溃疡三个环节,针对这三个环节,我们将中成药双黄连液及传统外用药化管药条、祛腐生肌膏(合称为祛腐生肌系列疗法)运用于糖尿病足的治疗,观察其疗效;结果:共观察60例,随机分为四组,每组15例,一个疗程后,四组均无无效病例,治疗后疗效比较,A组与D组比较.P<0.01,有显著性差异,表明A组疗效较D组明显;A组与B组及C组分别比较,P<0.05,有显著性差异,表明A组疗效较B组及C组明显,B组与C组比较,P>0.05,无显著性差异,表明B组与C组疗效差异不明显;结论:治疗糖尿病足临床疗效以祛腐生肌系列方案为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史 中医外治 腐生
下载PDF
中国传统酸肉中葡萄球菌的分离鉴定与应用研究 被引量:22
18
作者 李宗军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2006年第3期77-80,92,共5页
对我国传统酸肉中的葡萄球菌进行了首次研究,结果表明:葡萄球菌是中国传统酸肉中的重要微生物类群之一,在140个MSA培养物中有101株葡萄球菌,微球菌27株,其它杆菌和H2O2-球菌12株,所有葡萄球菌中有64%对新生霉素有抗性,属腐生葡萄球菌群... 对我国传统酸肉中的葡萄球菌进行了首次研究,结果表明:葡萄球菌是中国传统酸肉中的重要微生物类群之一,在140个MSA培养物中有101株葡萄球菌,微球菌27株,其它杆菌和H2O2-球菌12株,所有葡萄球菌中有64%对新生霉素有抗性,属腐生葡萄球菌群及相关种群。生物培养法测定到腐生型葡萄球菌、木糖葡萄球菌和肉葡萄球菌对肌原纤维蛋白有不同程度的水解能力,可以开发成肉类专用发酵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肉制品 肉类发酵剂 腐生型葡萄球菌 木糖葡萄球菌
下载PDF
中药去腐生肌散等促进动物实验性皮肤溃疡修复作用的病理观察 被引量:23
19
作者 魏振东 郝泗城 +3 位作者 孙建华 宇克莉 夏文 毕平 《天津医药》 CAS 1990年第9期547-548,共2页
祖国医学认为“腐去肌生”是体表溃疡愈合的客观规律。我们依据“去腐生肌法”的治则,选用红升丹、轻粉、冰片等疡科药物配伍制成去腐生肌散1~5号,结合生肌玉红膏和生肌象皮膏辨证施治,用于实验性动物皮肤溃疡收到较好效果。为了深入... 祖国医学认为“腐去肌生”是体表溃疡愈合的客观规律。我们依据“去腐生肌法”的治则,选用红升丹、轻粉、冰片等疡科药物配伍制成去腐生肌散1~5号,结合生肌玉红膏和生肌象皮膏辨证施治,用于实验性动物皮肤溃疡收到较好效果。为了深入了解去腐生肌散等药物在溃疡修复过程中的作用机理,进行了病理学观察,结果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腐生肌散 皮肤溃疡 中药
下载PDF
10种植物精油对腐生葡萄球菌抑制效果比较及肉桂精油抑菌机制分析 被引量:26
20
作者 蓝蔚青 刘嘉莉 +2 位作者 翁忠铭 陈梦玲 谢晶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9期38-44,共7页
为研究10种植物精油对腐生葡萄球菌的抑菌效果,本实验通过抑菌圈与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10种植物精油对菌体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与最小杀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筛选作用效果... 为研究10种植物精油对腐生葡萄球菌的抑菌效果,本实验通过抑菌圈与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10种植物精油对菌体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与最小杀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筛选作用效果最佳的植物精油,进一步分析其对腐生葡萄球菌的作用机制。结果显示,肉桂精油对腐生葡萄球菌的作用效果最佳,其抑菌圈直径为(24.10±2.55)mm,MIC与MBC均为1 mg/mL。腐生葡萄球菌经MIC与2 MIC肉桂精油处理后,其在5 h时生长被完全抑制。肉桂精油对腐生葡萄球菌的细胞膜完整性破坏作用明显,使菌体胞外介质中的碱性磷酸酶活力升高,导致蛋白质外泄,对菌体细胞壁与细胞膜的完整性和代谢系统产生一定影响,其作用效果与质量浓度正相关。腐生葡萄球菌经肉桂精油处理后,菌体表面出现明显皱缩,表面不再致密,并出现溶解与黏聚现象,部分菌体破裂,且有内容物溢出,使其外膜脱落,最终导致菌体死亡。综上所述,肉桂精油对腐生葡萄球菌作用效果显著,其可通过破坏菌体细胞壁与细胞膜抑制生物膜形成,实现其抑菌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精油 肉桂精油 腐生葡萄球菌 抑菌机制 生物膜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