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2篇文章
< 1 2 2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胃湿热证肠道菌群的变化 被引量:74
1
作者 江月斐 劳绍贤 +2 位作者 邝枣园 傅肖岩 卞兆祥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18-220,共3页
目的观察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胃湿热证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方法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胃湿热证患者(简称脾胃湿热证,21例)粪便中7种常见肠道细菌(肠杆菌、肠球菌、酵母菌、双岐杆菌、乳杆菌、拟杆菌、消化球菌)的分布变化进行观察,... 目的观察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胃湿热证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方法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胃湿热证患者(简称脾胃湿热证,21例)粪便中7种常见肠道细菌(肠杆菌、肠球菌、酵母菌、双岐杆菌、乳杆菌、拟杆菌、消化球菌)的分布变化进行观察,并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虚证患者(简称脾虚证,22例)及健康人(25名)作对照。结果与健康人比较,脾胃湿热证患者肠杆菌、肠球菌明显增多(P<0.01),双岐杆菌、乳杆菌、消化球菌明显减少(P<0.01);酵母菌、拟杆菌无明显改变。与脾虚证比较,脾胃湿热证患者肠杆菌、肠球菌、双岐杆菌、乳杆菌、拟杆菌、消化球菌明显增多(P<0.05或P<0.01),而酵母菌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胃湿热证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易激综合征 脾胃湿热 肠道菌群
下载PDF
连朴饮合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脾胃湿热证慢性浅表性胃炎疗效及对血清SOD的影响 被引量:51
2
作者 李小梅 李雯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17年第1期54-56,共3页
目的观察连朴饮合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CSG)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的影响。方法将80例脾胃湿热证CSG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2组均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连朴饮合半夏... 目的观察连朴饮合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CSG)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的影响。方法将80例脾胃湿热证CSG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2组均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连朴饮合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每日1剂,疗程均为4周。观察2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血清SOD水平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临床愈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各项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均<0.05),对照组仅胃脘不适、嗳气欲呕证候积分较治疗前降低(P均<0.05),治疗组各项中医证候积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后2组SOD含量均显著升高(P均<0.05),内镜分级显著下降(P均<0.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结论连朴饮合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CSG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改善中医症候,其机制可能与促进机体自由基清除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浅表性胃炎 脾胃湿热 连朴饮 半夏泻心汤 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
下载PDF
中药对脾胃湿热证患者胃黏膜水通道蛋白3、4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9
3
作者 陈更新 劳绍贤 +5 位作者 黄志新 胡玲 胡斌 张诗军 黄列平 罗琦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99-202,共4页
目的探讨脾胃湿热证与胃黏膜水通道蛋白 (AQP) 3、4基因表达的关系及中药清热化湿方对其影响。方法选择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 6 8例 ,属脾胃湿热证者 5 3例 (其中湿重于热 19例 ,热重于湿 14例 ,湿热并重 2 0例 ) ,脾虚证者 15例。脾胃湿... 目的探讨脾胃湿热证与胃黏膜水通道蛋白 (AQP) 3、4基因表达的关系及中药清热化湿方对其影响。方法选择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 6 8例 ,属脾胃湿热证者 5 3例 (其中湿重于热 19例 ,热重于湿 14例 ,湿热并重 2 0例 ) ,脾虚证者 15例。脾胃湿热证患者予中药清热化湿方治疗。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胃黏膜AQP 3、4的基因表达。结果脾胃湿热证组患者AQP 3基因表达的水平高于健康人组 (10名 )和脾虚证组 ,但 3者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AQP 4基因表达的水平则显著高于健康人组和脾虚证组 (P <0 .0 5或P <0 .0 1) ;脾虚证组与健康人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脾胃湿热证各亚型之间比较呈湿重于热 >湿热并重 >热重于湿的趋势 ;治疗后脾胃湿热证患者及湿重于热亚型AQP 3、4的基因表达水平显著下降 (P <0 0 1) ,接近健康人组及脾虚证组水平。结论AQP 3、4的异常表达可能是脾胃湿热证的发生机制之一 ,中药可能通过影响AQP 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脾胃湿热 胃黏膜水通道蛋白3 胃黏膜水通道蛋白4 基因表达 中医药疗法
下载PDF
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湿热证临床研究 被引量:46
4
作者 王艳威 季杰 +1 位作者 巩子汉 孙学东 《陕西中医》 2020年第4期499-501,537,共4页
目的:评价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脾胃湿热证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00例脾胃湿热证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比较两组患者研究前后主要中医证候积分、血清指标变化(IL-2、IL-6、... 目的:评价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脾胃湿热证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00例脾胃湿热证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比较两组患者研究前后主要中医证候积分、血清指标变化(IL-2、IL-6、G-17、ET、EGF)、证候临床疗效、HP清除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12周后主要中医证候积分均有所下降,观察组治疗后证候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后胃泌素G-17较前明显升高,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IL-2及IL-6、EGF、ET均较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证候临床疗效,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0%,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0%,观察组证候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有89.1%患者HP转阴,对照组为77.3%,观察组HP清除率较对照组高;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对照组为6.0%;以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半夏泻心汤可提高脾胃湿热证CAG患者机体免疫功能,改善胃黏膜炎性反应,并改善患者的临床证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夏泻心汤 脾胃湿热 慢性萎缩性胃炎 免疫功能 炎性反应 安全性
下载PDF
脾胃湿热证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 被引量:44
5
作者 张声生 +2 位作者 黄恒青 方文怡 李世琪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987-990,共4页
脾胃湿热是中医脾胃理论的重要内容,脾胃湿热证是临床常见的脾胃实证。元代朱丹溪指出“六气之中,湿热为病,十居八九”,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湿热证在普通人群中患病率为10.55%。脾胃湿热证涉及中医学7个系统的43种内科疾病,以脾胃... 脾胃湿热是中医脾胃理论的重要内容,脾胃湿热证是临床常见的脾胃实证。元代朱丹溪指出“六气之中,湿热为病,十居八九”,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湿热证在普通人群中患病率为10.55%。脾胃湿热证涉及中医学7个系统的43种内科疾病,以脾胃病占首位;涉及西医学11个系统72种内科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占第一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胃湿热 中医诊疗 共识意见 消化系统疾病 专家 流行病学调查 内科疾病 脾胃理论
原文传递
清热化湿方药对以消化不良为主要表现的脾胃湿热证患者血清胃肠激素及细胞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34
6
作者 郭彦清 姚树坤 +3 位作者 范海燕 田元祥 黄世玉 冯丽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1期63-66,共4页
目的 :探讨以消化不良为主要表现的脾胃湿热证患者血清胃泌素 (GAS)、胃动素 (MTL)、肿瘤坏死因子 α1(TNF α1)、白细胞介素 10 (IL 10 )水平 ,并观察清热化湿方药对其影响与临床疗效。方法 :消化不良为主要表现的脾胃湿热证患者 6 0... 目的 :探讨以消化不良为主要表现的脾胃湿热证患者血清胃泌素 (GAS)、胃动素 (MTL)、肿瘤坏死因子 α1(TNF α1)、白细胞介素 10 (IL 10 )水平 ,并观察清热化湿方药对其影响与临床疗效。方法 :消化不良为主要表现的脾胃湿热证患者 6 0例 ,随机分清热化湿方药组及多潘立酮组 ,两周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放免法 (RIA)分别测定治疗前后血清GAS、MTL及TNF α1、IL 10水平并与 2 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结果 :脾胃湿热证患者血清GAS ,MTL水平高于正常组 ;中药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明显下降 ;多潘立酮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明显下降 ,中药组下降水平比多潘立酮组明显 ;脾胃湿热证患者TNF α1高于正常组 ,IL 10低于正常组 ;治疗后中药组TNF α1与治疗前相比明显降低 ,IL 10明显升高但未自调节至正常水平 ;多潘立酮组TNF α1、IL 10虽有变化 ,但与治疗前相比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均有显著差异 ,中药组疗效优于多潘立酮组。结论 :以消化不良为主要表现的脾胃湿热证患者血清胃动素、胃泌素、肿瘤坏死因子 α1、白介素 10的水平有明显变化 ,清热化湿方药对其有明显调节作用 ;清热化湿方药的临床疗效优于多潘立酮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热化湿方药 消化不良 脾胃湿热 血清 胃肠激素 细胞因子 肿瘤坏死因子 胃动素
下载PDF
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胃粘膜病理、幽门螺杆菌感染及胃粘膜分泌特点 被引量:33
7
作者 冯春霞 劳绍贤 +1 位作者 黄志新 周福生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03年第3期187-190,共4页
[目的]探讨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与胃粘膜的病理改变、胃粘膜分泌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及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方法]选择55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为观察对象,其中脾胃湿热... [目的]探讨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与胃粘膜的病理改变、胃粘膜分泌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及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方法]选择55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为观察对象,其中脾胃湿热证35例,脾虚证20例,并设无临床症状者15例为正常对照组,检测胃粘膜病理组织学改变,观察胃粘膜组织中IL-8、TNF-α和sIgA水平以及HP感染情况。[结果]脾胃湿热证患者的HP感染率、胃粘膜炎症程度要高于脾虚证组和正常组(P<0.05或P<0.01);脾胃湿热证胃粘膜组织中的IL-8、TNF-α要高于脾虚证组(P<0.05或P<0.01),而sIgA却低于脾虚证组(P<0.01);在脾胃湿热证中,HP阳性者的胃粘膜炎症程度明显重于阴性者(P<0.01),且HP阳性者胃粘膜组织中的IL-8、TNF-α要高于阴性者(P<0.05),而sIgA在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脾胃湿热证的胃粘膜呈现一种活动性炎症改变,这可能与局部炎症因子(IL-8、TNF-α)分泌增加、防御因子(sIgA)分泌减少有关;而HP感染可能是引起和加重脾胃湿热证内在病理变化的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浅表性胃炎 脾胃湿热 胃粘膜 病理特点 幽门螺杆菌
下载PDF
清利化浊方联合铋剂四联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脾胃湿热证40例临床观察 被引量:44
8
作者 邱新萍 王洪 +1 位作者 邹济源 刘畅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05-408,共4页
目的观察清利化浊方联合铋剂四联治疗幽门螺杆菌(Hp)相关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80例Hp相关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口服铋剂四联治疗(雷贝拉唑肠溶胶囊,每次20 mg;阿... 目的观察清利化浊方联合铋剂四联治疗幽门螺杆菌(Hp)相关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80例Hp相关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口服铋剂四联治疗(雷贝拉唑肠溶胶囊,每次20 mg;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分散片,每次914 mg;甲硝唑,每次200 mg;胶体果胶铋胶囊,每次200 mg,均每日2次),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清利化浊方,每日1剂。两组均治疗14天。治疗前后观察两组患者胃镜下胃黏膜改变及病理变化、中医主要症状(包括胃脘痛、上腹胀满、口苦、反酸、大便黏滞)积分及Hp根除率,判定临床疗效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5%(P<0.05)。治疗组治疗后中医各主要症状积分均明显下降,且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治疗组Hp根除率92.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5%(P<0.05)。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清利化浊方联合铋剂四联治疗Hp相关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患者疗效确切,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提高Hp根除率,安全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 幽门螺杆菌 清利化浊方 脾胃湿热
原文传递
正气散加减治疗慢性胃炎对患者生活质量、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43
9
作者 刘新桥 王玲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81-185,共5页
慢性胃炎是一种由多种病因导致的慢性胃黏膜炎症病变,肠化生是指胃黏膜上皮细胞转变成含有帕内特或杯状细胞的小/大肠黏膜上皮组织。慢性胃炎是胃发病率最高的疾病类型,而肠化生是慢性胃炎进展严重的表现。该实验通过探究正气散加减治... 慢性胃炎是一种由多种病因导致的慢性胃黏膜炎症病变,肠化生是指胃黏膜上皮细胞转变成含有帕内特或杯状细胞的小/大肠黏膜上皮组织。慢性胃炎是胃发病率最高的疾病类型,而肠化生是慢性胃炎进展严重的表现。该实验通过探究正气散加减治疗慢性胃炎轻度肠上皮化生的疗效以及对患者生活质量和机体炎症反应的影响,分析中药方剂治疗的效果和作用机制。笔者抽选2016年4月—2017年4月收治的慢性胃炎轻度肠上皮化生患者120例作为实验对象,按照信封法分成2组,对照组患者(60例)使用法莫西丁治疗,观察组患者(60例)采用正气散加减治疗,连续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3.3%,远高于对照组的80.0%;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证候积分、肠上皮化生、健康调查表(SF-36)、血清中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8(IL-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变化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证实,正气散加减治疗慢性胃炎伴轻度肠化生效果显著,临床症状和肠化生病变改善明显,机体炎性因子清除效果显著,还能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胃炎 脾胃湿热 肠上皮化生 正气散加减 生活质量 细胞因子
原文传递
肠道微生态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研究概况 被引量:39
10
作者 吴佳佳 李晓娟 陈家旭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4期1247-1251,共5页
人体肠道微生态系统是一个由多种微生物群体组成的生态系统,各微生物群体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维持着该系统的动态平衡。分析肠道微生态的平衡与失调情况,综述肠道微生态与脾虚证、脾胃湿热证、肾阳虚证、胃肠积热证之间的关系,... 人体肠道微生态系统是一个由多种微生物群体组成的生态系统,各微生物群体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维持着该系统的动态平衡。分析肠道微生态的平衡与失调情况,综述肠道微生态与脾虚证、脾胃湿热证、肾阳虚证、胃肠积热证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今后肠道微生态与中医证候研究方向应包括开展肝脾相关证候与肠道微生态变化规律的研究、"以方测证"探究中药复方与肠道微生态的相互作用、建立肠道微生态与中医证候的动态联系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微生态 中医 脾虚 脾胃湿热 肾阳虚 胃肠积热
原文传递
黄连温胆汤治疗脾胃湿热型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36
11
作者 孙靖若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07年第9期1952-1953,共2页
目的:观察黄连温胆汤治疗脾胃湿热型幽门螺旋杆菌(Hp)阳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Hp阳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口服黄连温胆汤治疗,对照组口服果胶铋胶囊,疗程为4周,对照组疗程第1周同时口服阿莫西林... 目的:观察黄连温胆汤治疗脾胃湿热型幽门螺旋杆菌(Hp)阳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Hp阳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口服黄连温胆汤治疗,对照组口服果胶铋胶囊,疗程为4周,对照组疗程第1周同时口服阿莫西林胶囊,甲硝唑片。比较患者的临床疗效、胃镜表现、病理观察、Hp的根除的结果。结果:临床观察结果显示,治疗组相对于对照组能够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P(0.05),减轻胃镜下胃黏膜炎症(P(0.05)。治疗组能够改善胃黏膜病理、根除Hp,但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黄连温胆汤能明显改善脾胃湿热型Hp阳性浅表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胃镜下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出血点及组织病理学炎症的损害,并能根除H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连温胆汤 慢性浅表性胃炎 脾胃湿热 幽门螺旋杆菌
下载PDF
慢性腹泻脾胃湿热证与肠道菌群的关系 被引量:35
12
作者 付肖岩 劳绍贤 +2 位作者 黄志新 邝枣园 卞兆祥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CAS 2005年第4期223-225,共3页
[目的]研究慢性腹泻脾胃湿热证与肠道菌群的关系。[方法]用选择性培养基对慢性腹泻脾胃湿热证及脾虚证患者和正常人大便肠杆菌、肠球菌、酵母菌、双岐杆菌、乳杆菌、拟杆菌、消化球菌等进行培养,同时计算双岐杆菌和肠杆菌比值(B/E)。[结... [目的]研究慢性腹泻脾胃湿热证与肠道菌群的关系。[方法]用选择性培养基对慢性腹泻脾胃湿热证及脾虚证患者和正常人大便肠杆菌、肠球菌、酵母菌、双岐杆菌、乳杆菌、拟杆菌、消化球菌等进行培养,同时计算双岐杆菌和肠杆菌比值(B/E)。[结果]与脾虚证组比较,脾胃湿热证组肠道需氧菌肠杆菌、肠球菌、B/E比值及厌氧菌双岐杆菌、乳杆菌均升高。[结论]慢性腹泻脾胃湿热证与脾虚证患者存在不同的肠道菌群失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泻 脾胃湿热 脾虚 肠道菌群
原文传递
连朴饮合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脾胃湿热证慢性浅表性胃炎55例 被引量:36
13
作者 李兴华 江玉 郝小鹰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5期293-297,共5页
目的:观察连朴饮合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脾胃湿热证慢性浅表性胃炎(CSG)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影响。方法:110例CSG(脾胃湿热证)患者随机按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对照组口服施维舒胶囊,1粒/次,3次/d。观察组... 目的:观察连朴饮合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脾胃湿热证慢性浅表性胃炎(CSG)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影响。方法:110例CSG(脾胃湿热证)患者随机按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对照组口服施维舒胶囊,1粒/次,3次/d。观察组采用连朴饮合半夏泻心汤加减,1剂/d,常规水煎分2次服用,两组疗程均为8周。进行治疗前后胃镜检查,观察脾胃湿热证积分及幽门螺旋杆菌(HP)清除率,并检测治疗前后血清SOD水平。结果:对照组内镜下胃黏膜疗效总有效率为81.8%,观察组为96.4%,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胃黏膜组织学疗效总有效率为78.2%,观察组为96.4%,观察组优于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脾胃湿热证积分均明显降低,并低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76.4%,观察组为98.2%,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餐后饱胀不适、早饱感和上腹部疼痛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1.1%、90.9%和90.4%均优于对照组的67.4%、64.3%和75.0%(P<0.01);对照组HP清除率65.9%,观察组清除率8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血清SOD水平明显上升,并高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复发率66.7%,观察组复发率39.4%,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连朴饮合半夏泻心汤加减能明显减轻CSG(脾胃湿热证)的临床症状,临床疗效好,并能杀灭HP,提高血清SOD,降低复发率,值得临床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浅表性胃炎 脾胃湿热 连朴饮 半夏泻心汤 临床疗效
原文传递
连朴饮加减联合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脾胃湿热证临床研究 被引量:32
14
作者 田光芳 刘敏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15年第3期32-35,共4页
目的探讨连朴饮加减联合标准四联疗法对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按照随机、对照、双盲的设计原则,将118例Hp相关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患者随机分为西药组39例、中西药组79例。西药组予标准四联疗法(质子泵... 目的探讨连朴饮加减联合标准四联疗法对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按照随机、对照、双盲的设计原则,将118例Hp相关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患者随机分为西药组39例、中西药组79例。西药组予标准四联疗法(质子泵抑制剂+铋剂+2种抗生素),中西药组在此基础上予连朴饮加减,疗程均为2周。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行电子胃镜、胃镜下快速尿素酶试验及病理切片检查,观察临床疗效、中医症状积分及Hp根除率。结果西药组临床有效率为76.9%(30/39),中西药组为94.9%(75/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西药组Hp清除率为87.2%(34/39),中西药组为97.5%(77/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药组脾胃湿热证各项症状改善均明显优于西药组(P<0.05)。结论连朴饮加减联合标准四联疗法可显著提高Hp相关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临床疗效,同时改善中医各项临床症状,有效提高Hp根除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 脾胃湿热 连朴饮 标准四联疗法 临床随机对照试验
下载PDF
中焦湿热证与胃肠道微生态关系刍议 被引量:31
15
作者 张玉佩 杨钦河 +2 位作者 邓远军 何毅芳 孔怡琳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4期2094-2096,共3页
中焦湿热证是温病三焦辨证的重要证型之一,在消化系统疾病中占有重要地位。胃肠道微生态失衡引起的消化道临床症状与中焦湿热证的中医证候表现存在相似性。现代研究表明,胃肠道菌群失衡与易位可能是中焦湿热证的发病基础。临床上清热利... 中焦湿热证是温病三焦辨证的重要证型之一,在消化系统疾病中占有重要地位。胃肠道微生态失衡引起的消化道临床症状与中焦湿热证的中医证候表现存在相似性。现代研究表明,胃肠道菌群失衡与易位可能是中焦湿热证的发病基础。临床上清热利湿中药防治中焦湿热证疗效确切,其机制可能通过多靶点、多途径的整体调控方式来实现胃肠道微生态的平衡。我们推测中焦湿热证的证候本质是胃肠道微生态失衡的重要体现,二者可能存在共同的微观物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微生态 中焦湿热 脾胃湿热 清热利湿
原文传递
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红细胞膜Na^+K^+-ATPase与血清DBHase关系探讨 被引量:21
16
作者 祁建生 杨春波 +1 位作者 汪碧萍 吴作干 《新中医》 CAS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0期30-31,共2页
目的:探讨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红细胞膜Na+K+-ATPase活性变化相关因素。方法:测定68例慢性胃炎病人和32例正常人红细胞膜Na+K+-ATPase活力、红细胞ATP含量和血清多巴胺β-羟化酶(DBHase)活力。结果: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患者Na+K+-ATPase... 目的:探讨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红细胞膜Na+K+-ATPase活性变化相关因素。方法:测定68例慢性胃炎病人和32例正常人红细胞膜Na+K+-ATPase活力、红细胞ATP含量和血清多巴胺β-羟化酶(DBHase)活力。结果: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患者Na+K+-ATPase活力、ATP含量和DBHase活力均明显增加,脾胃气虚证患者3项指标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交感神经中枢→交感神经→组织细胞代谢呈代谢性亢进特征,脾胃气虚证这种特征已明显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炎 湿热 微观辨 Na^+K^+转运ATP酶 多巴胺Β羟化酶 慢性胃炎 脾胃湿热 中医药疗法
下载PDF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胃湿热证与脾气虚证肠道微生态初步研究 被引量:26
17
作者 江月斐 劳绍贤 +2 位作者 邝枣园 傅肖岩 卞兆祥 《福建中医学院学报》 2005年第2期1-3,共3页
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胃湿热证2 1例,脾气虚证2 2例,及健康人2 5例肠道微生态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胃湿热证患者与正常组比较:①在肠道细菌比例中,湿热证革兰阳性杆菌比例明显下降,而革兰阴性杆菌及革兰阳性球... 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胃湿热证2 1例,脾气虚证2 2例,及健康人2 5例肠道微生态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胃湿热证患者与正常组比较:①在肠道细菌比例中,湿热证革兰阳性杆菌比例明显下降,而革兰阴性杆菌及革兰阳性球菌比例明显上升;②肠道菌群密集度,湿热组与正常组无明显差异;③肠道菌群多样性,湿热型与正常组无明显差异。与脾气虚证比较:①在肠道细菌比例方面,湿热证革兰阳性杆菌比例明显升高;②肠道菌群密集度,湿热证明显高于脾气虚证;③菌群多样性,湿热证与脾气虚证组无明显差异。结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存在肠道菌群失调趋势,且脾胃湿热证与脾气虚证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易激综合 脾胃湿热 脾气虚 肠道微生态
下载PDF
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湿热证和脾胃虚寒证患者的血浆代谢组学特征 被引量:30
18
作者 王亮 曹云 +7 位作者 李中峰 陈建新 王佳婕 符欣 黄佳钦 冯晶华 王冬梅 李志红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31-136,共6页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虚寒证和脾胃湿热证患者血浆代谢组学特征。方法收集4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其中脾胃湿热证28例,脾胃虚寒证17例,另选取4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收集各组受试者肘静脉血5 ml,运用核磁共振氢谱(1H-NMR)定量检...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虚寒证和脾胃湿热证患者血浆代谢组学特征。方法收集4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其中脾胃湿热证28例,脾胃虚寒证17例,另选取4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收集各组受试者肘静脉血5 ml,运用核磁共振氢谱(1H-NMR)定量检测血浆代谢物含量,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PLS-DA)及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OPLS-DA)进行多元统计分析。结果筛选出潜在生物标志物11种,其中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血浆中葡萄糖、丙氨酸、缬氨酸等含量高于健康人,而谷氨酸、甘氨酸、乳酸、甜菜碱等水平低于健康人。脾胃湿热证组患者缬氨酸、乳果糖水平高于脾胃虚寒证组,而异丁酸、甲酸、肌肽含量低于脾胃虚寒证组。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虚寒证和脾胃湿热证患者存在较为明显的糖代谢、氨基酸分解代谢紊乱,且两种证型在糖代谢、脂代谢、氨基酸代谢、核酸代谢方面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萎缩性胃炎 脾胃湿热 脾胃虚寒 代谢组学 核磁共振氢谱
原文传递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胃湿热证舌苔微生态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5
19
作者 江月斐 劳绍贤 +2 位作者 邝枣园 傅肖岩 卞兆祥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5年第2期5-8,共4页
目的通过观察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胃湿热证患者舌苔微生态变化,为中医辨证论治提出重要依据。方法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胃湿热证2 1例,脾虚证2 2例,及健康人2 5例舌苔微生态进行对比测定。结果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胃湿热证病人与正... 目的通过观察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胃湿热证患者舌苔微生态变化,为中医辨证论治提出重要依据。方法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胃湿热证2 1例,脾虚证2 2例,及健康人2 5例舌苔微生态进行对比测定。结果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胃湿热证病人与正常组比较:( 1 )在舌苔细菌比例中,湿热证组革兰阴性杆菌和阴性球菌明显高于正常组,而革兰阳性杆菌、阳性球菌明显低于正常组;( 2在舌苔菌群密集度方面,湿热证组明显高于正常组;( 3)在舌苔菌群多样性方面,湿热证组明显高于正常组。与脾虚证组比较:( 1 )在舌苔细菌比例中,湿热证组革兰阳性杆菌和革兰阳性球菌明显下降,而革兰阴性杆菌和革兰阴性球菌明显上升;( 2 )在舌苔菌群密集度方面,湿热证组明显高于脾虚证组;( 3)在舌苔菌群多样性方面,湿热证明显高于脾虚证组。结论说明脾胃湿热证舌苔存在菌群失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易激综合征 脾胃湿热 舌苔微生态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中医“湿热生虫”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28
20
作者 刘斌斌 胡运莲 +2 位作者 林敏 文娜 王永霞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094-1096,共3页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中医辨证分型之间的关系。方法:将244例经胃镜、14C尿素呼气试验诊断为Hp阳性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者,按照中医辨证分型分为脾胃虚弱证、脾胃湿热证、胃阴不足证、胃络瘀阻证、肝胃不和证,统计比...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中医辨证分型之间的关系。方法:将244例经胃镜、14C尿素呼气试验诊断为Hp阳性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者,按照中医辨证分型分为脾胃虚弱证、脾胃湿热证、胃阴不足证、胃络瘀阻证、肝胃不和证,统计比较不同证型感染幽门螺杆菌患者所占比例。结果:经过统计分析后,脾胃湿热证、肝胃不和证、脾胃虚弱证、胃阴不足证、胃络瘀阻证所占百分比分别为43.0%、35.7%、16.0%、3.7%、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脾胃湿热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的慢性胃炎有较为紧密的关系,幽门螺杆菌感染与中医"湿热生虫"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脾胃湿热 中医辨 湿热生虫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