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4篇文章
< 1 2 2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腹腔镜巨脾切除加断流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27例分析 被引量:29
1
作者 马万里 谢永铮 +2 位作者 张军杰 王晨宇 任学群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48-349,共2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巨脾切除加断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该院收治的确诊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患者55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研究与对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根据患者不同的手术方式分为传统开腹组(26例),即行开...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巨脾切除加断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该院收治的确诊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患者55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研究与对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根据患者不同的手术方式分为传统开腹组(26例),即行开腹巨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腹腔镜组(27例),即腹腔镜下巨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对比两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腹腔引流管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等指标,评价腹腔镜下巨脾切除加断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腹腔镜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腹腔引流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少于传统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费用方面,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一种患者可能同时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并发症,按发病人次计算,腹腔镜组发热、腹水、胸腔积液以及门静脉系统血栓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开腹组,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巨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效果优于传统开腹手术,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检查 切除术 断流术 高血压 门静脉
下载PDF
巨脾切除12例体会 被引量:24
2
作者 乔海泉 姜洪池 +1 位作者 代文杰 孙备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4期368-370,共3页
目的 总结 12例巨脾切除体会。方法 对 1997年 10月~ 1999年 10月间收治的12例巨脾切除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 12例 ,11例获得治愈 ,其中 1例术后腹腔内出血再次手术证实线结滑脱 ,重新结扎 ,痊愈出院。 1例因创面顽固性渗... 目的 总结 12例巨脾切除体会。方法 对 1997年 10月~ 1999年 10月间收治的12例巨脾切除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 12例 ,11例获得治愈 ,其中 1例术后腹腔内出血再次手术证实线结滑脱 ,重新结扎 ,痊愈出院。 1例因创面顽固性渗血并DIC术后死亡。结论 行巨脾切除时 ,应充分考虑到巨脾引起的局部解剖结构变异和周身生理的代偿性改变。为此 ,作者认为 ,手术操作的规范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学 切除术 病因学
下载PDF
腹腔镜部分脾切除术的手术策略与技巧 被引量:12
3
作者 展翰翔 徐建威 胡三元 《腹腔镜外科杂志》 2016年第8期570-572,共3页
1549年意大利Adriano Zaccaria教授为1例脾大患者施行了开腹脾切除术[1],开启了脾脏外科手术的纪元。随着对脾蒂解剖结构的认识及脾脏功能的深入研究,脾切除治疗脾脏疾病的理念发生了根本性改变,由之前的"脾切除无害,随意切脾",发展... 1549年意大利Adriano Zaccaria教授为1例脾大患者施行了开腹脾切除术[1],开启了脾脏外科手术的纪元。随着对脾蒂解剖结构的认识及脾脏功能的深入研究,脾切除治疗脾脏疾病的理念发生了根本性改变,由之前的"脾切除无害,随意切脾",发展至现在的"选择性保留脾脏"。而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脾脏外科已进入微创时代,1991年澳大利亚学者Delaitre等首次报道了腹腔镜脾切除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除术 脏功能 脏外科 手术策略 微创时代 脏疾病 损伤 腔镜技术
下载PDF
特发性非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4
作者 刘海博 张博静 +1 位作者 吕勇 韩国宏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7年第2期348-353,共6页
特发性非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INCPH)是一种罕见疾病,其特点是肝内门静脉高压,且无肝硬化或者其他肝脏疾病以及门静脉、肝静脉血栓的表现。目前对于INCPH的病因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免疫系统疾病、慢性感染、接触药物或毒物、遗传性倾向、促... 特发性非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INCPH)是一种罕见疾病,其特点是肝内门静脉高压,且无肝硬化或者其他肝脏疾病以及门静脉、肝静脉血栓的表现。目前对于INCPH的病因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免疫系统疾病、慢性感染、接触药物或毒物、遗传性倾向、促血栓或高凝状态几个方面。INCPH临床表现的主要特点为门静脉高压、脾大或巨脾以及脾功能亢进,而肝损伤、腹水以及肝性脑病较少见。目前,对INCPH的诊断尚无统一标准,还是以排除性诊断为主。治疗方面,最新的BavenoⅥ共识对于INCPH的推荐治疗方法还是参照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治疗指南。由于大部分INCPH患者的肝功能良好,所以其预后比相同门静脉压力的肝硬化患者好,但也有少部分患者可进展至肝衰竭,并需要肝移植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门静脉 综述
下载PDF
微波定量消融脾组织治疗脾大脾亢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2
5
作者 段雅琦 高永艳 +4 位作者 于晓玲 倪晓霞 王旸 冯蕾 梁萍 《肝胆胰外科杂志》 CAS 2009年第2期113-117,共5页
目的 探讨脾大、脾亢微波部分消融脾脏组织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脾大、脾亢患者在腹腔镜下或超声引导下经皮行脾组织微波定量消融治疗,治疗前、后分别检测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B淋巴细胞及NK细胞。结果 治疗后1个月外周... 目的 探讨脾大、脾亢微波部分消融脾脏组织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脾大、脾亢患者在腹腔镜下或超声引导下经皮行脾组织微波定量消融治疗,治疗前、后分别检测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B淋巴细胞及NK细胞。结果 治疗后1个月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细胞水平明显升高。B细胞水平每个检测时间点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脾脏微波消融体积≤20%组CD3,CD4^+细胞水平治疗后1个月较治疗前升高,治疗后3个月时较1个月有所下降;CD8^+细胞水平治疗后1个月、3个月均高于治疗前;CD4^+/CD8^+比值治疗后呈下降趋势;B淋巴细胞水平呈上升趋势;NK细胞治疗后较治疗前降低。脾脏微波消融体积20%~40%组CD3、CD4^+、CD4^+/CD8^+比值、B细胞、NK细胞水平治疗后1个月、3个月均高于治疗前水平,呈上升趋势;CD8^+细胞水平治疗后1个月、3个月低于治疗前水平,并一直呈下降趋势。其中治疗后3个月,该组CD4^+ T淋巴细胞水平明显高于消融体积≤20%组。结论 微波定量消融脾脏治疗脾大、脾亢的疗法是一种微创的相当于部分手术切除脾脏的治疗方法,不仅维持了脾脏免疫功能还可提高机体免疫水平; 微波消融脾脏体积大小与治疗后机体免疫功能的恢复和维持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消融 免疫功能
下载PDF
伴有血液学异常的植物固醇血症20例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12
6
作者 曹丽娟 余自强 +5 位作者 江淼 白霞 苏健 戴兰 阮长耿 王兆钺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6期1226-1231,共6页
目的分析伴有血液学异常的植物固醇血症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至2017年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20例植物固醇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外周血细胞、血脂分析、红细胞渗透脆性实验;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血清中豆固... 目的分析伴有血液学异常的植物固醇血症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至2017年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20例植物固醇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外周血细胞、血脂分析、红细胞渗透脆性实验;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血清中豆固醇、二氢胆固醇和谷固醇含量;PCR扩增先证者和家系成员ABCG5/8基因外显子及侧翼序列并结合测序分析突变情况。结果20例植物固醇患者均曾被误诊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或Evans综合征。所有患者均有脾肿大切除史,其中17例患者以血小板减少就诊并伴有不同程度的黄褐瘤,部分患者存在肝功能异常(9例)、早发型动脉粥样硬化(5例)及关节炎(4例)等。外周血溶血检查发现红细胞脆性增加,血涂片分析发现所有患者血小板大小不等、总体偏大,口形红细胞增多。患者血清谷固醇和豆固醇含量分别为331.05(276.00,670.20)mg/L和244.60(193.78,399.40)mg/L,约为健康人的10倍及24倍。测序分析共发现了ABCG5/8基因中14种突变,2/3位ABCG5基因[(E22X)、p.(R446X)、g.ISV7+3G>A、p.(R446X)、p.(R419H)、g.ISV7+3G>A、p.(G90E)、p.(R389H)及g.7+2G>A];而1/3位ABCG8基因[p.(M614-K628del)、p.(E25X)、p.(L86P fs X185)、p.(R263Q)、p.(E500D fs X604)、p.(G674R)],其中ABCG5 p.(R446X)突变有重现性。结论血小板减少、口形红细胞增多及脾大是植物固醇血症患者特殊的临床表现,外周血小板及红细胞形态变化是该类患者典型的特征,临床确诊需进行ABCG5/8基因分析及血清植物固醇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甾醇类 血小板减少 异常红细胞 基因 突变
原文传递
腹腔镜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 被引量:11
7
作者 钟新华 刘媛 +1 位作者 刘波 胡昆鹏 《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 CAS 2015年第3期154-156,共3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断流术)在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中的安全性和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2011年11月至2013年11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岭南医院接受腹腔镜断流术的32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临床资料。... 目的探讨腹腔镜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断流术)在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中的安全性和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2011年11月至2013年11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岭南医院接受腹腔镜断流术的32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6例,女6例;年龄40~69岁,中位年龄53岁。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患者在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下行腹腔镜断流术。术前1周戒烟、戒酒,行呼吸功能训练和床上排便训练。术后严密监测生命体征,观察引流量等情况。结果全部患者腹腔镜断流术均成功完成。平均手术时间为(110±15)min,术中出血量(200±52)ml,住院时间(7±2)d。术后3个月内定期行凝血功能和门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术后发生门静脉血栓7例,根据血小板和血栓情况给予调整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后治愈。围手术期无发生死亡、大出血、消化道瘘及感染。结论腹腔镜断流术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一种安全、有效方法,严密的围手术期处理可以为手术安全提供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门静脉 切除术 腹腔镜
原文传递
诊断性脾切除术对不明原因发热伴脾肿大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0
8
作者 杨志英 韩冰 +5 位作者 杨缇 高维生 桑新亭 段明辉 赵永强 沈悌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8期3385-3388,共4页
目的探讨不明原因发热伴脾肿大行诊断性脾切除术的临床意义及可能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了我院20年来因不明原因发热、脾肿大行剖腹探查加诊断性脾切除术的5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病理检查结果,并对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54例... 目的探讨不明原因发热伴脾肿大行诊断性脾切除术的临床意义及可能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了我院20年来因不明原因发热、脾肿大行剖腹探查加诊断性脾切除术的5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病理检查结果,并对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54例患者手术后经病理确诊39例,病理诊断率为72.2%(39/54),其中恶性淋巴瘤32例(59.3%,32/54)。25.9%的(14/54)患者出现手术并发症,并发症发生依次主要为:术后感染、出血、心功能衰竭、肝功能衰竭及膈下积液。9例(16.7%)患者围手术期死亡,死亡原因主要为:严重感染、术后出血、本身疾病恶化、心功能衰竭、肝功能衰竭及猝死。在相关危险因素中,有、无浆膜腔积液组死亡率分别为46.2%和7.5%(P=0.011);脾脏重量≤500g,500—1500g及≥1500g组围手术期死亡率分别为0%、11.8%、50.0%(后2组比较,P=0.01);有无黄疸、血三系减少、转氨酶升高及乳酸脱氢酶升高及病程长短与围手术期死亡率无明显相关(P〉0.1)。浆膜腔积液和巨脾是相对独立的影响死亡的因素(P值分别为0.011和0.01;/bY分别为20.4和18.6)。结论不明原因发热伴肝脾肿大患者,在高度怀疑恶性血液病但又不能明确诊断时,剖腹探查及诊断性脾切除术是有意义的方法。合并浆膜腔积液及巨脾者围手术期死亡率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明原因发热 切除术 诊断
原文传递
肝硬化脾大及脾功能亢进的中医药治疗概况 被引量:11
9
作者 廖文城 陈兰玲 《湖南中医杂志》 2014年第4期169-171,共3页
肝硬化脾大、脾功能亢进症(简称“脾亢”)是由于肝硬化后血液回流受阻,长期脾窦淤血,脾内纤维组织增生和脾髓细胞增生,从而导致脾脏吞噬清除血细胞的功能增强引起的病症。其为肝硬化门脉高压的表现,主要表现为脾大和单系多系血细... 肝硬化脾大、脾功能亢进症(简称“脾亢”)是由于肝硬化后血液回流受阻,长期脾窦淤血,脾内纤维组织增生和脾髓细胞增生,从而导致脾脏吞噬清除血细胞的功能增强引起的病症。其为肝硬化门脉高压的表现,主要表现为脾大和单系多系血细胞减少,脾功能亢进增加了患者感染及出血的概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功能亢进 中医药疗法 综述 学术性
原文传递
急性胰腺炎脾大的CT与临床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1
10
作者 高立 郑晓华 鄢广平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879-882,共4页
目的 分析急性胰腺炎脾肿大的CT表现及与其他CT征象、临床结果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研究 17例急性胰腺炎患者CT扫描脾容积的变化。全部病例均在发病初 (3d内 )行腹部CT检查 ,4~ 30d复查 1次 ,其中 5例为增强CT扫描。计算 2次C... 目的 分析急性胰腺炎脾肿大的CT表现及与其他CT征象、临床结果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研究 17例急性胰腺炎患者CT扫描脾容积的变化。全部病例均在发病初 (3d内 )行腹部CT检查 ,4~ 30d复查 1次 ,其中 5例为增强CT扫描。计算 2次CT扫描的脾容积及其增减百分率 ,并与其他CT征象及临床资料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复查时脾容积 [(30 9.91± 2 0 9.5 8)cm3 ]与发病初脾容积 [(2 2 7.4 8± 14 4 .15 )cm3 ]相比增加 [(36±2 5 .9) % ](P <0 .0 2 )。其中脾容积增加显著 (≥ 5 0 % )的病例 ,CT严重度指数 (CTSI)评分较高 (P <0 .0 2 ) ,住院天数较长 (P <0 .0 1)。结论 脾大是急性胰腺炎的一个常见征象 ,常提示病情恶化、预后不良 ,对于临床及时采取适当治疗、提高治愈率及生存率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胰腺炎 临床相关性 CT征象 发病 CT扫描 治疗 容积 提示 百分率
下载PDF
肝硬化异常脾脏对肝脏病理生理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0
11
作者 江晓妮 刘敏 +4 位作者 李强 王玉平 郭庆红 关泉林 周永宁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2420-2422,共3页
脾肿大是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较早出现的体征。由于肝硬化时脾静脉回流阻力增加,门静脉压力逆传至脾脏,使脾脏被动淤血性肿大,脾组织和脾内纤维组织增生。此外,肠道抗原物质经门-体侧支循环进入体循环,被脾脏摄取后抗原刺激脾单核-巨噬细... 脾肿大是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较早出现的体征。由于肝硬化时脾静脉回流阻力增加,门静脉压力逆传至脾脏,使脾脏被动淤血性肿大,脾组织和脾内纤维组织增生。此外,肠道抗原物质经门-体侧支循环进入体循环,被脾脏摄取后抗原刺激脾单核-巨噬细胞增生,引发脾肿大、脾功能亢进。反之,异常脾脏也可以导致肝功能和门静脉血流动力学改变。因此,在肝硬化及其并发症的治疗过程中,对脾脏的干预是不容忽视的环节。综述了肝硬化过程中脾脏结构与功能异常对肝脏病理生理功能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高血压 门静脉 功能亢进 综述
下载PDF
巨脾切除术的技术要点 被引量:10
12
作者 姜洪池 陆朝阳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1期75-77,共3页
鉴于脾脏的重要生理功能日益被重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行脾保留手术已是全球外科医师的共识。但是,对于部分脾脏疾病,脾切除术的治疗效果非其他治疗方法能及。巨脾切除中因技术差错或判断失误所致的不满意结局尚时有发生,现将... 鉴于脾脏的重要生理功能日益被重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行脾保留手术已是全球外科医师的共识。但是,对于部分脾脏疾病,脾切除术的治疗效果非其他治疗方法能及。巨脾切除中因技术差错或判断失误所致的不满意结局尚时有发生,现将巨脾切除术的相关技术总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除术 临床分析 治疗方法
原文传递
大黄䗪虫胶囊治疗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瘀血阻络证伴脾大的真实世界回顾性队列研究 被引量:10
13
作者 梅昭荷 聂红明 +4 位作者 汪蓉 赵彬彬 姜煜资 张莹 王灵台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1期1894-1899,共6页
目的观察大黄䗪虫胶囊治疗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瘀血阻络证伴脾大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基于真实世界研究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2年1月至2017年4月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就诊的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瘀血阻络证伴脾大患者... 目的观察大黄䗪虫胶囊治疗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瘀血阻络证伴脾大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基于真实世界研究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2年1月至2017年4月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就诊的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瘀血阻络证伴脾大患者114例。根据纳入患者是否服用大黄䗪虫胶囊分为对照组(基础治疗包括抗病毒治疗和保肝治疗)61例和治疗组(以基础治疗联合大黄䗪虫胶囊口服)53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年后脾脏厚度及长度、中医证候积分、肝功能、血常规、肝纤维化指标、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和血小板比率指数(APRI),判定治疗后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脾脏厚度及长度均较治疗前明显缩小(P<0.05),且以脾脏厚度在50~69mm、脾脏长度在100mm以下患者脾脏缩小最明显(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明显下降,且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APRI均明显升高(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69.8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3.11%(P<0.05)。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是发生肝硬化失代偿和(或)肝癌的相关危险因素。以是否服用大黄䗪虫胶囊作为暴露因素,分析暴露人群与非暴露人群是否发生肝硬化失代偿和(或)肝癌的相对危险度(RR)为0.35,95%可信区间为(0.12,1.01),表明暴露有益。两组患者均未见不良事件发生。结论大黄䗪虫胶囊具有显著缩小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瘀血阻络证伴脾大患者脾脏,延缓肝硬化,并能改善患者血瘀证症状,临床疗效肯定,且安全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䗪虫胶囊 乙型肝炎 肝硬化 瘀血阻络证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胰源性门脉高压症二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9
14
作者 田孝东 王会元 +2 位作者 杨尹默 严仲瑜 黄筵庭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4期245-246,共2页
关键词 胰源性门脉高压症 临床表现 胃底静脉曲张 诊断 B超 CT 开腹探查术
原文传递
脾大脾脏巨噬细胞在门脉高压症脾亢发生中的作用 被引量:9
15
作者 王永向 李国威 李宗芳 《西安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29-131,共3页
目的 探讨脾大、脾脏巨噬细胞 (MΦ)在门脉高压症 (PHT)脾亢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和透射电镜等方法 ,对比观察PHT脾脏MΦ 内ACP含量 ,MΦ 超微结构及MΦ 吞噬破坏血细胞数量的变化。并对PHT患者的脾指数、MΦ 内ACP含量及... 目的 探讨脾大、脾脏巨噬细胞 (MΦ)在门脉高压症 (PHT)脾亢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和透射电镜等方法 ,对比观察PHT脾脏MΦ 内ACP含量 ,MΦ 超微结构及MΦ 吞噬破坏血细胞数量的变化。并对PHT患者的脾指数、MΦ 内ACP含量及外周血细胞计数三者之间作相关分析。结果 同正常脾脏相比 ,PHT脾脏MΦ 内ACP含量增多 ,MΦ 表面伪足增多、增长 ,胞内溶酶体数量增多 ,MΦ 吞噬破坏红细胞、血小板的数量明显增多。PHT患者的脾指数和MΦ 内ACP含量与外周血细胞计数成反比 ,脾指数和MΦ 内ACP含量成正比。结论 脾大、脾脏MΦ 在PHT脾亢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噬细胞 门脉高压症
下载PDF
套扎术联合聚桂醇硬化序贯法治疗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8
16
作者 赵彦琴 李静玲 +2 位作者 张志会 侯丽芳 武思翠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20年第21期3585-3587,共3页
肝硬化发展至代偿期时,患者可出现明显的门静脉高压,门-体侧支循环开放,腹腔积液、脾功能亢进及脾大,其中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肝硬化的严重并发症,其病情凶险,病死率高,是最常见的消化系统急诊之一。研究指出,我国每年有15%左右的肝... 肝硬化发展至代偿期时,患者可出现明显的门静脉高压,门-体侧支循环开放,腹腔积液、脾功能亢进及脾大,其中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肝硬化的严重并发症,其病情凶险,病死率高,是最常见的消化系统急诊之一。研究指出,我国每年有15%左右的肝硬化患者出现食管静脉曲张,使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风险增加,是肝硬化并发症致死的主要原因[1]。随着内镜技术及配套设备的不断发展,临床治疗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多采用内镜下套扎术进行止血,但其再出血的发生率较高[2],曲张静脉直径>2 cm,不适合内镜下套扎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功能亢进 门静脉高压 曲张静脉 侧支循环 套扎术 再出血
下载PDF
应用64层螺旋CT探讨脾体积的简易估测方法 被引量:8
17
作者 王萱 薛华丹 +2 位作者 刘炜 孙昊 金征宇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60-563,共4页
目的运用64层螺旋CT测量成人正常脾体积(splenic volume,SP)及容积相关参数,探讨SP与生理参数的关系及SP的简易估测方法。资料与方法对无明确脾疾病的120例受检者行64层螺旋CT腹部增强扫描,针对层厚2mm、重组间隔2mm的门静脉期图像进行... 目的运用64层螺旋CT测量成人正常脾体积(splenic volume,SP)及容积相关参数,探讨SP与生理参数的关系及SP的简易估测方法。资料与方法对无明确脾疾病的120例受检者行64层螺旋CT腹部增强扫描,针对层厚2mm、重组间隔2mm的门静脉期图像进行分析。采用Siemens Volume体积测量软件测定脾的体积值,并测定脾上下径、左右径、前后径、厚度和最大截面积。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20例受检者的平均脾体积为(203±79)cm3。平均脾上下径、左右径、前后径、厚度和最大截面积分别为(9.0±1.7)cm、(9.1±1.0)cm、(9.5±1.9)cm、(3.8±0.7)cm和(35.6±9.5)cm2。体积与身高、体重存在较弱的正相关关系,与年龄间存在较弱的负相关关系。消除了体重因素的影响后,不同性别组间SP无显著差异。SP与脾上下径(r=0.7887,P<0.01)及脾最大截面积(r=0.8641,P<0.01)均具有很好的正相关性。简化的回归方程为:脾体积=0.616×脾上下径×脾最大截面积(t=109.7,r2=0.9906,P<0.01)。脾增大的诊断标准为SP>358cm3。结论SP与各种生理参数间相关性不强,绝对体积值>358cm3可诊断为脾增大。通过测量CT像上脾上下径与最大横截面积,可以简单、迅速而较准确地估测S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像术 X线计算机 体积
原文传递
慢性胰腺炎致儿童左侧门脉高压伴脾功能亢进诊治1例
18
作者 许坚吉 张金山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46-547,共2页
患儿男,16岁,因间断腹痛2个月余,加重3 d,就诊于本院急诊,完善血液学检查,血淀粉酶368.6 U/L,脂肪酶3336 U/L,结合患儿近2年多次胰腺炎发作病史,考虑慢性胰腺炎急性发作收治入院。入院后完善血液学检查、腹部增强CT和超声检查,提示白细... 患儿男,16岁,因间断腹痛2个月余,加重3 d,就诊于本院急诊,完善血液学检查,血淀粉酶368.6 U/L,脂肪酶3336 U/L,结合患儿近2年多次胰腺炎发作病史,考虑慢性胰腺炎急性发作收治入院。入院后完善血液学检查、腹部增强CT和超声检查,提示白细胞2.16×10^(9)/L,血小板7×10^(9)/L,血红蛋白75 g/L;腹部增强CT提示急性胰腺炎,脾大,脾静脉未见显示,脾门及胃体周围迂曲血管影(图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学检查 慢性胰腺炎 功能亢进 门脉高压 血淀粉酶 静脉
原文传递
误诊为脾梗死的肝脾T细胞淋巴瘤一例
19
作者 朱丽 闫旭 +1 位作者 王玥 武波 《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 CAS 2024年第2期123-124,共2页
患者男,49岁,4个月前出现左上腹痛伴乏力、头晕、盗汗,外院超声及CT检查均考虑脾梗死,遂一直采取随诊观察。2 d前上述症状加重伴发热就诊于本院。查体:淋巴结未触及肿大,肝肋下未触及,脾肋下12 cm可触及。实验室检查示血小板106×10... 患者男,49岁,4个月前出现左上腹痛伴乏力、头晕、盗汗,外院超声及CT检查均考虑脾梗死,遂一直采取随诊观察。2 d前上述症状加重伴发热就诊于本院。查体:淋巴结未触及肿大,肝肋下未触及,脾肋下12 cm可触及。实验室检查示血小板106×109/L。脾脏超声及增强CT检查提示:巨脾,脾内见多发楔形低密度影,指向脾门,增强后未见强化,考虑脾梗死(图1)。完善相关检查后无手术禁忌证,行腹腔镜下脾脏切除术。大体描述:脾大,切面呈弥漫牛肉样,细腻质软(图2)。病理诊断:非霍奇金淋巴瘤,伴多灶脾梗死,WHO分类:肝脾T细胞淋巴瘤(hepatosplenic T?cell lymphoma,HSTCL)。镜下:病变广泛累及红髓,白髓明显减少或消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霍奇金淋巴瘤 梗死 脏切除术 随诊观察 低密度影
原文传递
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30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8
20
作者 华正豪 顾静文 《中华传染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302-304,共3页
目的分析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至2007年华山医院住院诊治的30例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中男性略多于女性,平均年龄31.8岁。70%患者有脾肿大,10%出现肝肿大,3... 目的分析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至2007年华山医院住院诊治的30例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中男性略多于女性,平均年龄31.8岁。70%患者有脾肿大,10%出现肝肿大,33%出现皮疹,77%有肝功能异常,20%的患者EB病毒IgM抗体阳性,2例患者为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CAEBV)。本病治疗以抗病毒和对症治疗为主。结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表现多变,易误诊。成人CAEBV少见。本组病例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疱疹病毒4型 临床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