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5篇文章
< 1 2 2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鲐鱼蛋白水解液脱苦脱腥的研究 被引量:64
1
作者 裘迪红 周涛 +1 位作者 戴志远 娄永江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37-39,共3页
分别采用活性碳吸附,β-CD包埋法,乙醚萃取法,酵母发酵法对鲐鱼蛋白水解液进行处理,经比较发现,酵母发酵法效果最佳,水解液中加入2%酵母粉进行35℃,1h发酵后,腥味基本脱除。
关键词 活性炭 乙醚萃取 Β-CD 酵母发酵 鲐鱼蛋白水解液 脱苦 脱腥
下载PDF
鱼制品脱腥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56
2
作者 邓后勤 夏延斌 +1 位作者 邓友光 危小湘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09-112,共4页
介绍了生鱼腥味的形成原因及其特征成分,详细综述了鱼制品脱腥的方法,并提出了鱼制品脱腥技术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鱼腥味 脱腥 综述
下载PDF
电子鼻结合GC-MS分析草鱼脱腥前后风味变化 被引量:66
3
作者 崔方超 李婷婷 +4 位作者 杨兵 刘滢 励建荣 李洪军 李敏镇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0期126-130,共5页
采用柠檬酸、碳酸氢钠、酵母3种脱腥剂对草鱼鱼肉进行脱腥处理,通过电子鼻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未经处理的鱼肉与不同脱腥剂处理的鱼肉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结果表明,电子鼻能够较好区分未经脱腥处理及不... 采用柠檬酸、碳酸氢钠、酵母3种脱腥剂对草鱼鱼肉进行脱腥处理,通过电子鼻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未经处理的鱼肉与不同脱腥剂处理的鱼肉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结果表明,电子鼻能够较好区分未经脱腥处理及不同脱腥剂处理的鱼肉样品的风味。主成分分析显示各个样品间差异明显,电子鼻区分度良好。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在脱腥前、柠檬酸处理、碳酸氢钠处理和酵母处理的鱼肉样品中分别检测出35、20、21种和29种挥发性物质。经3种脱腥剂处理的鱼肉样品的挥发性成分均呈现减少趋势,其中柠檬酸处理鱼肉中挥发性成分的数量和峰面积减少最为显著,其次为碳酸氢钠及酵母。这一结果与电子鼻分析结果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鼻 气相色谱-质谱法 顶空固相微萃取 草鱼 脱腥
下载PDF
鲢鱼糜脱腥前后及贮藏过程中挥发性成分的变化 被引量:49
4
作者 杜国伟 夏文水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76-80,共5页
采用臭氧法对鲢鱼糜进行脱腥处理,用固相微萃取技术(SPME)吸附并浓缩鲢鱼糜中的气味成分,结合GC-MS联机分析,对脱腥前后鱼糜以及贮藏过程中鱼肠的挥发性成分及其变化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共检出56种鲢鱼糜挥发性成分,其中正丁醛、戊醛、... 采用臭氧法对鲢鱼糜进行脱腥处理,用固相微萃取技术(SPME)吸附并浓缩鲢鱼糜中的气味成分,结合GC-MS联机分析,对脱腥前后鱼糜以及贮藏过程中鱼肠的挥发性成分及其变化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共检出56种鲢鱼糜挥发性成分,其中正丁醛、戊醛、己醛、2-己烯醛、苯甲醛、壬醛、丙酮、2,3戊-二酮、2-甲基-3-辛酮、1-戊醇、1-戊烯-3-醇、五亚乙基六胺醇、1-辛烯-3-醇、戊二烯、2-甲基呋喃是鲢鱼糜土腥味的主要组成成分。贮藏7d后,其挥发性成分总量及各种鱼腥味物质含量减少,但未见其它挥发性成分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鲢鱼糜 鱼肠 挥发性成分 臭氧法 脱腥 鱼腥味
下载PDF
鱼肉制品腥味物质形成及脱除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0
5
作者 游丽君 赵谋明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17-120,共4页
综述了鱼肉制品腥味物质的形成机理、检测方法和脱除方法的国内外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物理法、化学法、生物法、感官屏蔽法祛腥的特点及应用,旨在为鱼内制品加工过程中的脱腥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鱼腥味 形成机理 脱腥
下载PDF
香脆鳙鱼片的制备工艺 被引量:35
6
作者 段振华 张慜 +2 位作者 郝建 汤坚 孙金才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44-47,共4页
研究了鳙鱼鱼片的脱腥调理和脆化工艺。比较了不同的脱腥剂对鱼片的脱腥效果,结果表明,以“2.0%红茶+0.75%NaCl”作为脱腥剂效果最好。在此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优化了脱腥剂的处理工艺:在温度15℃条件下,以1.5%红茶+0.75%NaCl为脱腥剂,... 研究了鳙鱼鱼片的脱腥调理和脆化工艺。比较了不同的脱腥剂对鱼片的脱腥效果,结果表明,以“2.0%红茶+0.75%NaCl”作为脱腥剂效果最好。在此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优化了脱腥剂的处理工艺:在温度15℃条件下,以1.5%红茶+0.75%NaCl为脱腥剂,处理时间为3h,鱼片与脱腥液的比例为1∶5。通过不同时间的调味浸渍试验,得出鱼片在调味液中煮制20min后,移离热源,继续浸渍30min的效果较好。脆化处理时,采用分别在700w、800w和900w的微波功率下处理90s,比单独在各功率段处理较长时间的效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片 制备工艺 鳙鱼 调理 脆化 脱腥
下载PDF
三角帆蚌肉酶解液的脱苦脱腥研究 被引量:29
7
作者 杨文鸽 张芝芬 +2 位作者 黄晓春 裘迪红 何雄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94-97,共4页
分别采用粉末活性炭吸附、酵母发酵、β-环状糊精(β-CD)包埋、粉末活性炭和β-CD联合法对蚌肉酶解液进行脱苦脱腥。结果显示,粉末活性炭和β-CD联合去苦腥味效果最佳,蚌肉酶解液经0.5%(W/V)粉末活性炭55℃下吸附20min,过滤除去活性炭,... 分别采用粉末活性炭吸附、酵母发酵、β-环状糊精(β-CD)包埋、粉末活性炭和β-CD联合法对蚌肉酶解液进行脱苦脱腥。结果显示,粉末活性炭和β-CD联合去苦腥味效果最佳,蚌肉酶解液经0.5%(W/V)粉末活性炭55℃下吸附20min,过滤除去活性炭,继加1.5%(W/V)β-CD在65℃保温3min,处理后的水解液苦味消失,腥味大大减弱,鲜味氨基酸及必需氨基酸含量丰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角帆蚌 脱苦 脱腥 β-环状糊精包埋 活性炭吸附 蚌肉酶解液
下载PDF
酸碱法提取鲢鱼蛋白脱腥及酵母脱腥机理 被引量:36
8
作者 付湘晋 许时婴 Jinmoon Kim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7-62,共6页
通过感观评定,测定硫代巴比妥酸值(TBA),研究了酸碱法对鱼肉蛋白腥味的影响及活性炭、环糊精、酵母发酵的脱腥效果,并应用蒸馏萃取-气相-质谱(SDE-GC-MS)技术研究了酵母发酵对碱提蛋白风味的影响及脱腥机理。水洗和碱提工艺显著减弱腥... 通过感观评定,测定硫代巴比妥酸值(TBA),研究了酸碱法对鱼肉蛋白腥味的影响及活性炭、环糊精、酵母发酵的脱腥效果,并应用蒸馏萃取-气相-质谱(SDE-GC-MS)技术研究了酵母发酵对碱提蛋白风味的影响及脱腥机理。水洗和碱提工艺显著减弱腥味和降低TBA值,酸提工艺腥味加重、TBA值略微升高。活性碳、β-环糊精、酵母发酵脱腥都有一定效果,其中碱提蛋白加酵母脱腥效果最好,可得到完全无腥味的鱼蛋白。感官评分与TBA值之间相关性很好(R2=0.9045)。SDE-GC-MS结果表明,鱼肉蛋白中主要的风味物质是醇类和醛类;酵母发酵使杂环化合物种类数量从7种下降到1种,低级、支链醇的种类增加,醛类物质从21种减少到10种,具有腥味的来自n-6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自动氧化降解的醛类相对含量从0.691%降低到0.04%。酵母发酵脱腥的机理之一是把醛类、醇类转化成相应的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鲢鱼 蛋白 风味 脱腥 酸碱法
下载PDF
淡水鱼土腥味物质及脱腥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33
9
作者 伍瑞祥 吴涛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1年第10期253-256,共4页
对淡水鱼土腥味的来源及脱腥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旨在为提升鱼制品的加工品质及资源的有效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淡水鱼 土腥味 脱腥
下载PDF
鱼制品脱腥工艺的研究 被引量:27
10
作者 陈奇 黄寿恩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63-167,共5页
分别采用了液体烟薰料腌制脱腥法、紫苏混合液腌制脱腥法、粉末活性碳脱腥法、有机红茶脱腥法和酵母发酵脱腥法分别对淡水鲢鱼和干海鱼仔进行脱腥试验。结果显示:酵母发酵对海鱼仔脱腥效果最理想,紫苏混合腌液对淡水鲢鱼脱腥效果最佳。... 分别采用了液体烟薰料腌制脱腥法、紫苏混合液腌制脱腥法、粉末活性碳脱腥法、有机红茶脱腥法和酵母发酵脱腥法分别对淡水鲢鱼和干海鱼仔进行脱腥试验。结果显示:酵母发酵对海鱼仔脱腥效果最理想,紫苏混合腌液对淡水鲢鱼脱腥效果最佳。海鱼仔经2%酵母脱腥液在35℃,1h发酵后腥味基本脱除。4.5%的紫苏液+5‰的食用醋(醋酸度为2.5%)+1%的料酒和7×10-6乙基麦芽酚与混合盐在10~18℃条件下对鲜鲢鱼块进行脱腥腌制48h,腌制之后,再经烤干,鱼块腥味除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腥 紫苏混合液 酵母 海鱼仔 鲢鱼
下载PDF
螺旋藻的脱腥研究 被引量:27
11
作者 谢林明 励建荣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67-71,共5页
采用加热、掩蔽、真空、萃取、吸附、发酵等方法对螺旋藻进行脱腥试验。结果表明 ,掩蔽、真空、萃取、吸附、发酵法对螺旋藻的脱腥都有良好的效果 ,其中最理想的方法是真空脱腥。真空脱腥最佳的萃取剂是体积分数 10 0 %的乙醚。最佳的... 采用加热、掩蔽、真空、萃取、吸附、发酵等方法对螺旋藻进行脱腥试验。结果表明 ,掩蔽、真空、萃取、吸附、发酵法对螺旋藻的脱腥都有良好的效果 ,其中最理想的方法是真空脱腥。真空脱腥最佳的萃取剂是体积分数 10 0 %的乙醚。最佳的掩蔽剂是 β 环糊精。吸附脱腥的最佳工艺条件为 :茉莉花茶添加量为 0 6% ,吸附时间为 3 0min ,吸附温度为 5 0℃。发酵脱腥的最佳工艺条件为 :酵母添加量为 0 6% ,发酵时间为 90min ,发酵温度为 3 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藻 脱腥 感官评定 发酵法 真空脱腥 功能性食品
下载PDF
罗非鱼碎鱼肉酶解液的脱腥技术及其机理探讨 被引量:26
12
作者 段振华 易美华 +1 位作者 汪菊兰 王志国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65-67,共3页
对罗非鱼加工产生的碎鱼肉酶解液进行了脱腥研究。以罗非鱼冻鱼片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碎鱼肉为原料,经过生物酶复合降解后,首次采用腥气和腥味双重指标,研究了生物转化、分子包埋和物理吸附等方法对酶解液的脱腥效果。结果表明,以2.5%酵母,... 对罗非鱼加工产生的碎鱼肉酶解液进行了脱腥研究。以罗非鱼冻鱼片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碎鱼肉为原料,经过生物酶复合降解后,首次采用腥气和腥味双重指标,研究了生物转化、分子包埋和物理吸附等方法对酶解液的脱腥效果。结果表明,以2.5%酵母,在35℃条件下发酵30min;然后,加入2.5%β-CD,在65℃反应30min处理的效果最好。在此基础上,经过调配制得一种无腥味、金黄色透明、氨基酸含量为3.12%,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含量33%的氨基酸营养液产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非鱼 酶解液 脱腥 氨基酸
下载PDF
牡蛎酶解过程的成分变化及脱腥初步研究 被引量:27
13
作者 叶盛权 吴晖 +6 位作者 赖富饶 章超桦 钟敏 曾名勇 沈少飞 杨晋青 郭祀远 《现代食品科技》 EI CAS 2009年第3期262-265,共4页
对牡蛎原浆液、酶解液及其浓缩液的基本营养成分进行分析比较,分别采用了活性炭吸附、β-环状糊精包埋法和酵母发酵法对牡蛎酶解液进行脱腥,研究了温度、时间、pH和脱腥剂用量等对脱腥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牡蛎蛋白质、水分含量分别为9... 对牡蛎原浆液、酶解液及其浓缩液的基本营养成分进行分析比较,分别采用了活性炭吸附、β-环状糊精包埋法和酵母发酵法对牡蛎酶解液进行脱腥,研究了温度、时间、pH和脱腥剂用量等对脱腥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牡蛎蛋白质、水分含量分别为9.46%和81.42%;酶解后,蛋白质和水分含量分别为7.36%和83.18%;酶解液浓缩后,蛋白质含量高达52.55%。活性炭脱腥效果最优:用量为0.5%,在pH7.0、30℃条件下吸附0.5h,酶解液基本无腥味,蛋白质回收率可达84.65%。促进牡蛎酶解液的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蛎 蛋白质 酶解 脱腥
下载PDF
养殖大黄鱼脱脂脱腥处理前后挥发性成分的变化 被引量:28
14
作者 杨倩倩 邱杨 +2 位作者 余以刚 肖性龙 吴晖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4期206-210,共5页
采用不同方法对养殖大黄鱼进行脱脂脱腥处理,并用固相微萃取和气质联用法分析和鉴定养殖大黄鱼脱脂脱腥处理前后挥发性成分的变化。经NIST质谱数据库检索和文献对照,脱脂脱腥前的大黄鱼检测出48种成分,其中以羰基化合物和醇类为主,腥味... 采用不同方法对养殖大黄鱼进行脱脂脱腥处理,并用固相微萃取和气质联用法分析和鉴定养殖大黄鱼脱脂脱腥处理前后挥发性成分的变化。经NIST质谱数据库检索和文献对照,脱脂脱腥前的大黄鱼检测出48种成分,其中以羰基化合物和醇类为主,腥味成分主要为己醛、2,4-癸二烯醛、1-戊烯-3-酮、3,5-辛二烯-2-酮、1-戊烯-3-醇和1-辛烯-3-醇。碱法处理和碱盐结合法处理后的大黄鱼分别检测出24和18种成分。结果表明,碱法和盐法不仅有效得降低养殖大黄鱼的脂肪,还能促进鱼体内腥味成分的析出,从而改善养殖大黄鱼的肉质、风味等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鱼 脱脂 脱腥 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法
下载PDF
发酵法在淡水鱼鱼糜脱腥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1
15
作者 金晶 周坚 李永丽 《武汉工业学院学报》 CAS 2007年第4期8-12,共5页
利用活性干酵母发酵法对淡水鱼鱼糜进行脱腥,选择接种量、温度、时间、和pH四因素进行正交试验,以感官评定结果和三甲胺含量作为评价指标,优化了该法脱腥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当酵母接种量为2.00%、pH 6.65、温度35℃下加热30min,... 利用活性干酵母发酵法对淡水鱼鱼糜进行脱腥,选择接种量、温度、时间、和pH四因素进行正交试验,以感官评定结果和三甲胺含量作为评价指标,优化了该法脱腥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当酵母接种量为2.00%、pH 6.65、温度35℃下加热30min,脱腥效果最好,由此加工制成的鱼糜制品产品品质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糜 鱼腥味 脱腥 酵母 发酵法
下载PDF
牡蛎蛋白酶解液脱腥技术的研究 被引量:26
16
作者 刘慧 秦小明 +2 位作者 林华娟 章超桦 李学恭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78-86,共9页
以感官评价和蛋白收率为评价指标,探讨酵母发酵、活性炭等单因素以及联合脱腥方法对牡蛎蛋白酶解液脱腥效果的影响。通过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质联用检测法(HS-SPME-GC-MS)分析比较脱腥前、后腥味成分的变化。试验结果显示,相对于单因... 以感官评价和蛋白收率为评价指标,探讨酵母发酵、活性炭等单因素以及联合脱腥方法对牡蛎蛋白酶解液脱腥效果的影响。通过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质联用检测法(HS-SPME-GC-MS)分析比较脱腥前、后腥味成分的变化。试验结果显示,相对于单因素脱腥方法,联合脱腥法(酵母发酵结合活性炭处理)不仅能提高蛋白回收率(达91.64%),还能有效去除牡蛎腥味成分,并增加愉快风味成分的比例。脱腥前、后牡蛎蛋白酶解液的挥发性成分的组成和浓度有明显差异。从脱腥前的牡蛎酶解液中共检出44种挥发性化合物,其中呈愉快气味的化合物30种,累计质量浓度为94.52μg/mL;呈不愉快气味的化合物有14种,累计质量浓度为29.93μg/mL。从脱腥后的牡蛎酶解液中共检出47种化合物,其中愉快气味的化合物增加至39种,累计质量浓度为102.02μg/mL;而不愉快气味的化合物减少至8种,累计质量浓度为9.68μg/mL。脱腥后牡蛎蛋白酶解液中不愉快气味的化合物浓度下降了67.66%,而愉快气味的化合物浓度提高了7.9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蛎 酵母粉 活性炭 脱腥 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
原文传递
鳕鱼皮胶原蛋白肽酶解液脱色脱腥工艺的研究 被引量:25
17
作者 郭玉华 李钰金 +1 位作者 吴新颖 邵仁东 《中国食品添加剂》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25-128,共4页
鱼皮胶原蛋白肽是指鱼皮胶原或明胶经蛋白酶等降解处理后制得的产物。该产物在氨基酸组成方面与大分子的胶原蛋白不相上下,而且更容易被人体吸收,还表现出超出大分子胶原蛋白的生理活性,可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和保健品等行业。近年来,... 鱼皮胶原蛋白肽是指鱼皮胶原或明胶经蛋白酶等降解处理后制得的产物。该产物在氨基酸组成方面与大分子的胶原蛋白不相上下,而且更容易被人体吸收,还表现出超出大分子胶原蛋白的生理活性,可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和保健品等行业。近年来,由于口蹄疫、疯牛病等动物疾病的爆发及宗教等原因,从水产品中提取胶原蛋白或胶原蛋白多肽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但胶原蛋白水解产物具有令人不愉快的颜色和气味,限制了其推广应用。本研究以蛋白质损失率和感官值为考察指标,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研究了活性炭对水解产物脱色脱腥的效果。确定最佳脱色脱腥工艺条件为活性炭用量0.3%(w/v)、温度50℃、时间45min、pH5.5,在此条件下水解产物蛋白质损失率为4.2%,感观值为8,基本达到了脱色脱腥的目的,提高了水解蛋白的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鳕鱼皮 胶原蛋白肽 酶解液 脱色 脱腥
下载PDF
鱼鳞酶解及酶解液脱腥工艺研究 被引量:17
18
作者 李春美 彭光华 +2 位作者 胡元华 韦兴 钟朝辉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36-138,共3页
应用正交实验优选鱼鳞蛋白酶解的最佳条件。分别选用胃蛋白酶和中性蛋白酶,考察酶量、固形物浓度、反应温度和酶解时间等因素对酶解反应的影响,以水解度为检测指标,确定最佳条件。结果表明,鱼鳞酶解宜采用1398中性蛋白酶,用盐酸和石灰... 应用正交实验优选鱼鳞蛋白酶解的最佳条件。分别选用胃蛋白酶和中性蛋白酶,考察酶量、固形物浓度、反应温度和酶解时间等因素对酶解反应的影响,以水解度为检测指标,确定最佳条件。结果表明,鱼鳞酶解宜采用1398中性蛋白酶,用盐酸和石灰水作预处理,可使鱼鳞蛋白得到较高程度的水解,酶解时最佳温度为50℃,酶量宜采用2.5%,酶解的最佳时间为7h,底物浓度宜选择15%。分别采用活性炭吸附,β-环状糊精包埋法,乙醚萃取法,酵母发酵法对鱼鳞酶解液进行处理,经比较发现,酵母发酵法效果最佳,水解液中加入2%酵母在35℃发酵1h后,腥味基本脱除,并且带来较好的清香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鳞 酶解 脱腥
下载PDF
大豆不同脱腥方法对豆乳中蛋白质含量及脱腥效果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23
19
作者 谢继志 张天宝 顾瑞霞 《中国乳品工业》 CAS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102-106,共5页
大豆在加工过程中所产生的豆腥味是研究开发新的蛋白食品的主要障碍。在众多的脱腥专利技术中,结合热处理钝化大豆中的脂肪氧化酶是广为采用而较为有效的方法。由于热处理虽则使豆乳风味及口感有明显改善,但也程度不同地降低了大豆蛋白... 大豆在加工过程中所产生的豆腥味是研究开发新的蛋白食品的主要障碍。在众多的脱腥专利技术中,结合热处理钝化大豆中的脂肪氧化酶是广为采用而较为有效的方法。由于热处理虽则使豆乳风味及口感有明显改善,但也程度不同地降低了大豆蛋白的可溶性,影响了大豆蛋白的得率。本文就几种行之有效的脱腥方法进行了比较,并对豆乳中蛋白质的影响规律作了某些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脱腥 豆乳 蛋白
下载PDF
美国鲢鱼挥发性成分和脱腥方法研究 被引量:24
20
作者 钱攀 马旭婷 +3 位作者 许刚 薛静 金仁耀 戴志远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69-176,共8页
使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对美国鲢鱼鱼肉作挥发性风味成分分析,共检测出52种物质。采用活性炭吸附法、β-CD包埋法、红茶浸泡法和酵母发酵法对鲢鱼鱼肉进行脱腥,对每种脱腥方法做正交试验,并采用GC-MS结合感官评价分析脱... 使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对美国鲢鱼鱼肉作挥发性风味成分分析,共检测出52种物质。采用活性炭吸附法、β-CD包埋法、红茶浸泡法和酵母发酵法对鲢鱼鱼肉进行脱腥,对每种脱腥方法做正交试验,并采用GC-MS结合感官评价分析脱腥后腥味物质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红茶浸泡脱腥法的脱腥效果最显著,其最优的脱腥工艺为添加2%红茶粉末,浸泡时间50 min,浸泡温度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脱腥 鲢鱼 风味成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