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肠杆菌二硫键异构酶DsbA和脯氨酸异构酶PPIaseA双顺反子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被引量:1
1
作者 华子春 许立 +1 位作者 孙爱龙 金冬生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8年第2期251-254,共4页
用PCR方法获得大肠杆菌二硫键异构酶DsbA的编码基因dsbA和大肠杆菌脯氨酸异构酶PPIaseA的编码基因rot,并将DsbA和rot以双顺反子形式克隆至含有Ptac启动子的表达载体pKK233-2中。在IPTG的... 用PCR方法获得大肠杆菌二硫键异构酶DsbA的编码基因dsbA和大肠杆菌脯氨酸异构酶PPIaseA的编码基因rot,并将DsbA和rot以双顺反子形式克隆至含有Ptac启动子的表达载体pKK233-2中。在IPTG的诱导下,DsbA和PPIaseA获得了表达。SDS-PAGE和薄层扫描分析表明:DsbA、PPIaseA的表达水平分别为占菌体裂解上清液总蛋白质的4.32%和4.0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脯氨酸异构酶 二硫键异构酶 双顺反子 PPIaseA
下载PDF
银屑病皮损组织中PPIL6基因的下调表达与功能 被引量:1
2
作者 刘雅妍 罗文辉 梁晓红 《医学分子生物学杂志》 CAS 2016年第2期95-99,共5页
目的:分析人类脯氨酸异构酶基因PPIL6( peptidylprolyl isomerase-like 6)在银屑病皮损组织中的表达异常,并研究PPIL6对信号通路及皮肤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从已经发表的基因芯片表达谱数据中分析脯氨酸异构酶( ... 目的:分析人类脯氨酸异构酶基因PPIL6( peptidylprolyl isomerase-like 6)在银屑病皮损组织中的表达异常,并研究PPIL6对信号通路及皮肤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从已经发表的基因芯片表达谱数据中分析脯氨酸异构酶( PPIase)家族基因在银屑病皮损组织和正常皮肤中的表达差异。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研究PPIL6对Rb信号通路的影响。通过Western印迹研究PPIL6对Rb磷酸化的调控。通过染色质免疫沉淀( ChIP)研究PPIL6敲降表达后E2 F1与下游基因EZH2启动子结合能力的变化。通过MTT实验检测PPIL6对人永生化表皮细胞HaCat增殖能力的影响。结果 PPIL6在银屑病皮损组织中下调表达, PPIL6过表达能够激活Rb信号通路,其机制可能是抑制Rb磷酸化。 PPIL6敲降表达上调E2 F1与EZH2启动子的结合。功能实验表明PPIL6过表达抑制HaCat细胞的增殖。结论 PPIL6可能在银屑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屑病 脯氨酸异构酶 Rb信号通路
原文传递
亲环素A在消化道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张志梅 何晓燕 施瑞华 《国际消化病杂志》 CAS 2015年第1期62-64,67,共4页
亲环素A(CypA)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生物界多种组织和细胞中、具有肽基脯氨酰顺反异构酶(PPIase)、高度保守的蛋白质,参与蛋白折叠、免疫抑制、病毒感染、细胞内信号转导等一系列生物学功能。目前研究发现CypA可参与消化道肿瘤的发生发展,... 亲环素A(CypA)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生物界多种组织和细胞中、具有肽基脯氨酰顺反异构酶(PPIase)、高度保守的蛋白质,参与蛋白折叠、免疫抑制、病毒感染、细胞内信号转导等一系列生物学功能。目前研究发现CypA可参与消化道肿瘤的发生发展,特别是胰腺癌和肝细胞癌等。深入研究CypA在消化道肿瘤生物学中的分子机制,将会是消化道肿瘤研究中新的关注点之一。此文主要讨论CypA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消化道肿瘤方面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亲环素A 脯氨酸异构酶 消化道肿瘤
下载PDF
人PPIL6基因的克隆与原核蛋白表达
4
作者 刘雅妍 罗文辉 梁晓红 《遵义医学院学报》 2016年第2期143-149,共7页
目的克隆1个新的人类脯氨酸异构酶基因PPIL6(peptidylprolyl isomerase-like 6),并通过原核表达获得重组蛋白进行生化活性鉴定。方法通过PCR进行基因克隆。通过荧光定量PCR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PPIL6的组织分布。通过EGFP融合蛋白观察PPIL... 目的克隆1个新的人类脯氨酸异构酶基因PPIL6(peptidylprolyl isomerase-like 6),并通过原核表达获得重组蛋白进行生化活性鉴定。方法通过PCR进行基因克隆。通过荧光定量PCR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PPIL6的组织分布。通过EGFP融合蛋白观察PPIL6的细胞定位。通过大肠杆菌原核表达获得PPIL6重组蛋白。通过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检测PPIL6与Cs A的相互作用。通过分光光度法检测Cs A对PPIL6的抑制。结果 PPIL6存在2个转录本(PPIL6a和PPIL6b),在脯氨酸异构酶家族中属于一个独立的分支。PPIL6在不同组织中广泛表达,并在肾小管中有强染色。PPIL6定位于HeLa细胞的细胞核中。PPIL6能够与Cs A结合,并且其活性受Cs A抑制。结论克隆到1个新的人类脯氨酸异构酶基因PPIL6,可能在细胞核中发挥基因表达调控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脯氨酸异构酶 绿色荧光蛋白 细胞定位 表面等离子共振
下载PDF
女性冠心病患者血清冯维勒布兰德因子、胎球蛋白B、肽基脯氨酸异构酶A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相关性 被引量:2
5
作者 刘芳 李超 孙英慧 《临床军医杂志》 CAS 2019年第10期1122-1123,共2页
目的探讨女性冠心病患者血清冯维勒布兰德因子(vWF)、胎球蛋白B(FETUB)、肽基脯氨酸异构酶A(PPIA)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新疆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自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80例女性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Gens... 目的探讨女性冠心病患者血清冯维勒布兰德因子(vWF)、胎球蛋白B(FETUB)、肽基脯氨酸异构酶A(PPIA)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新疆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自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80例女性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Gensini积分评估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并根据Gensini积分的第1个至第4个四分位数,将患者分入Q1组、Q2组、Q3组、Q4组。比较4组患者的vWF、FETUB、PPIA表达量;同时,采用Spearman法分析vWF、FETUB、PPIA表达量与Gensini积分的相关性。结果Q1组、Q2组、Q3组、Q4组的vWF、FETUB、PPIA表达量呈逐渐上升趋势,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vWF、FETUB、PPIA表达量与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r=0.372、0.432、0.264,P<0.05)。结论女性冠心病患者血清中的vWF、FETUB、PPIA表达量可作为用于判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快速、简单、易获得的实验室潜在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 冠心病 冯维勒布兰德因子 胎球蛋白B 肽基脯氨酸异构酶A 冠状动脉狭窄程度
下载PDF
胃癌中FKBP1A高表达的预后价值及其靶向PI3K/AKT对糖代谢的调控作用 被引量:1
6
作者 孙洋 王炼 +7 位作者 赵萌 张小凤 耿志军 王月月 宋雪 左芦根 李静 胡建国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726-739,共14页
背景与目的:胃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FKBP脯氨酸异构酶1A(FKBP prolyl isomerase 1A,FKBP1A)参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但在胃癌中的生物学作用及机制尚未明确。本研究旨在探讨FKBP1A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预后价值,分析其... 背景与目的:胃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FKBP脯氨酸异构酶1A(FKBP prolyl isomerase 1A,FKBP1A)参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但在胃癌中的生物学作用及机制尚未明确。本研究旨在探讨FKBP1A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预后价值,分析其调控胃癌进展的可能途径和机制。方法:免疫组织化学观察FKBP1A在胃癌中的表达情况并结合生物信息学与临床病理学参数分析其与预后不良的相关性;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描述FKBP1A对胃癌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的影响,采用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探讨影响胃癌患者术后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FKBP1A表达在胃癌患者中的诊断价值;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富集分析FKBP1A的生物学功能及可能参与的信号转导通路,体外构建慢病毒转染的MGC803细胞模型,探究FKBP1A对MGC803细胞糖代谢和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以及可能的分子机制,并构建裸鼠移植瘤模型加以验证。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显示,FKBP1A在胃癌中呈高表达(P<0.01),生物信息学与临床参数分析结果显示,其与患者预后不良相关;Kaplan-Meier生存分析和COX回归分析显示,FKBP1A表达量与患者5年生存率呈负相关,且其与外周血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5μg/L、糖类抗原19-9(carbohydrate antigen 19-9,CA19-9)≥37 kU/L、T分期(T3~T4期)和N分期(N2~N3期)是影响胃癌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表明,FKBP1A高表达具有较好的预后诊断价值(P<0.01);GO和KEGG富集分析推测FKBP1A可能参与调节胃癌细胞糖代谢。体外实验显示,过表达FKBP1A促进MGC803细胞糖代谢、增殖、侵袭和迁移,沉默FKBP1A则相反(P<0.05)。在体实验显示,胃癌细胞过表达FKBP1A促进裸鼠移植瘤的生长,而沉默则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FKBP脯氨酸异构酶1A 预后 糖代谢 磷酰脂肌醇3激/蛋白激B
下载PDF
田鼠巴贝虫肽基脯氨酸异构酶基因的重组表达及功能分析
7
作者 孙家辉 宋鹏 +4 位作者 陈木新 周魇 林琳 陈家旭 蔡玉春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9-35,共7页
目的表达田鼠巴贝虫重组肽基脯氨酸异构酶(BmPPIase)基因并分析其功能。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分析BmPPIase基因信息。通过BmPPIase全基因合成获得目的片段BmPPIase,构建重组质粒pET28a-BmPPIase,转入大肠埃希菌BL21感受态细胞中... 目的表达田鼠巴贝虫重组肽基脯氨酸异构酶(BmPPIase)基因并分析其功能。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分析BmPPIase基因信息。通过BmPPIase全基因合成获得目的片段BmPPIase,构建重组质粒pET28a-BmPPIase,转入大肠埃希菌BL21感受态细胞中进行原核表达,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析BmPPIase重组蛋白表达情况,镍柱亲和纯化重组蛋白,小牛血清蛋白(BSA)法测定重组蛋白浓度。取BmPPIase重组蛋白在新西兰白兔背部多点免疫4次(第1、15、29、43天,每次1.5 mg),首次免疫后第53天颈动脉采血,ELISA鉴定其特异性多克隆抗体效价。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分析多克隆抗体的免疫原性。免疫荧光定位实验判断PPIase在田鼠巴贝虫虫体的位置。体外抑虫实验分别设置BmPPIase重组蛋白终浓度500、250、100、50、10μg/ml组,以及重组剪接因子1组(无关蛋白对照组,500、250、100、50、10μg/ml)、BSA组、空白对照组,各组加入小鼠感染红细胞孵育48 h,经溴化乙锭标记后,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感染红细胞的比例,分析重组蛋白在田鼠巴贝虫感染宿主红细胞过程中的作用。结果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BmPPIase为亲环素类PPIases;在牛巴贝虫、泰勒虫、人芽囊原虫、疟原虫中均存在同源蛋白。重组质粒酶切结果显示,插入的基因大小为531 bp,与预期相符,测序结果正确。SDS-PAGE分析结果显示,BmPPIase重组蛋白为可溶性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19000,经纯化后获得蛋白浓度为1.5 mg/ml。ELISA检测结果显示,抗BmPPIase重组蛋白特异性多克隆抗体效价>1∶80000。Western blotting分析结果显示,制备的抗BmPPIase多抗可特异识别重组蛋白。免疫荧光定位实验结果显示,BmPPIase分布在田鼠巴贝虫虫体表面,属于分泌蛋白。体外抑虫实验结果显示,重组BmPPIase对虫体入侵小鼠红细胞存在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BmPPIase重组蛋白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贝虫病 田鼠巴贝虫 肽基脯氨酸异构酶 荧光定位 体外抑虫实验
原文传递
田鼠巴贝虫肽基脯氨酸异构酶重组蛋白免疫保护效果
8
作者 蔡玉春 宋鹏 +4 位作者 陈木新 孙家辉 周魇 林琳 陈家旭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604-610,共7页
目的观察田鼠巴贝虫肽基脯氨酸异构酶(BmPPIase)重组蛋白主动免疫对巴贝虫感染小鼠的免疫保护效果。方法将雌性BALB/c小鼠(6周龄,约20 g/只)分为重组蛋白免疫组、感染对照组、正常对照组,各组分别为25、18、15只。以BmPPIase重组蛋白主... 目的观察田鼠巴贝虫肽基脯氨酸异构酶(BmPPIase)重组蛋白主动免疫对巴贝虫感染小鼠的免疫保护效果。方法将雌性BALB/c小鼠(6周龄,约20 g/只)分为重组蛋白免疫组、感染对照组、正常对照组,各组分别为25、18、15只。以BmPPIase重组蛋白主动免疫重组蛋白免疫组小鼠,末次免疫后2周,选取抗体效价较高的18只小鼠经腹腔注射100μL田鼠巴贝虫染虫全血;感染对照组小鼠均经腹腔注射100μL田鼠巴贝虫染虫全血;正常对照组15只小鼠不进行任何处理,直接进行后续实验。重组蛋白免疫组、感染对照组于实验第0~30天,采血观察各组小鼠巴贝虫感染情况,计算染虫率;此外,于实验第0、7、14、21、28天采用血细胞分析仪对各组小鼠进行血常规检测,并采用微量样本多指标流式蛋白定量技术进行小鼠血清细胞因子检测。结果末次免疫后2周,重组蛋白免疫组25只小鼠体内均产生抗BmPPIase抗体,效价为5×10^(3)~8×10^(4)。重组蛋白免疫组和感染对照组小鼠均于实验第7天达到染虫高峰,染虫率分别达13.3%和50.0%;两组染虫率在实验第3、5、7、9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13.18、475.22、465.98、18.71,P均<0.01);实验第11天后,两组染虫率均逐渐趋于0。全血细胞分析显示,感染第0~28天,重组蛋白免疫组小鼠红细胞数量[(5.30±0.50)×10^(12)/L~(9.87±0.24)×10^(12)/L]及血红蛋白含量[(89.67±22.80)~(148.60±3.05)g/L]均高于感染对照组。观察期间内重组蛋白免疫组小鼠血清γ干扰素(IFN-γ)[(748.59±17.56)~(3858.28±1049.10)fg/mL]、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6687.34±1016.64)~(12708.13±1629.79)fg/mL]、白细胞介素(IL)-6[(611.05±75.60)~(6852.68±1554.00)fg/mL]及IL-17a[(167.68±185.00)~(10849.27±355.40)fg/mL]均高于感染对照组,而IL-10[(247.65±138.00)~(18787.20±2830.22)fg/mL]低于感染对照组。结论田鼠巴贝虫PPIase重组蛋白可诱导感染小鼠体内IFN-γ、TNF-α等重要细胞因子上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贝虫病 田鼠巴贝虫 肽基脯氨酸异构酶 免疫保护性 细胞因子
原文传递
多肽脯氨酸顺反异构酶在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9
作者 李宇 王庆祝 《安徽医学》 2013年第10期1571-1573,共3页
阿尔茨海默病是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中最常见的类型.其确切病因未明,现有多种假说,其中影响较广泛的有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Aβ)瀑布假说,该假说认为Aβ的生成与清除失衡是导致神经元变性及痴呆发生的起始.另一个较重要的假说为tau... 阿尔茨海默病是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中最常见的类型.其确切病因未明,现有多种假说,其中影响较广泛的有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Aβ)瀑布假说,该假说认为Aβ的生成与清除失衡是导致神经元变性及痴呆发生的起始.另一个较重要的假说为tau蛋白假说,该假说认为过度磷酸化的tau蛋白影响了神经元骨架微管蛋白的稳定性,从而导致神经元纤维缠结形成,破坏了神经元及突触的正常功能.目前的观点认为这两种机制均参与了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发展,并就其具体机制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近年来,研究发现多肽脯氨酰顺反异构酶(Pin1)在Aβ的形成及tau蛋白的磷酸化中均起着重要作用,如在Pin1基因敲除的小鼠中表现出tau蛋白及Aβ有关的病理改变,并伴有神经元变性[1,2],而适度过表达Pin1可抑制tau蛋白及Aβ相关病理变化及神经元退行性变[3].这提示改变体内Pin1的水平或活性可以作为阿尔茨海默病的一种新的治疗策略.本文就近年来的相关研究成果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肽脯氨酸顺反异构酶 Β-淀粉样蛋白 TAU蛋白 阿尔茨海默病
全文增补中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