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膈肌脚及脚后间隙病变的CT与MRI诊断 被引量:4
1
作者 刘文华 彭卫斌 +6 位作者 王冬青 殷瑞根 赵亮 李月峰 刘文 孙维斌 赵天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315-1318,共4页
目的分析膈肌脚及脚后间隙病变的CT及MRI表现,探讨其诊断与鉴别诊断。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67例经临床及病理证实的膈肌脚及脚后间隙病变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结果 270例病变中下腔静脉变异16例;奇静脉、半奇静脉曲张5例;主动脉夹层59例... 目的分析膈肌脚及脚后间隙病变的CT及MRI表现,探讨其诊断与鉴别诊断。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67例经临床及病理证实的膈肌脚及脚后间隙病变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结果 270例病变中下腔静脉变异16例;奇静脉、半奇静脉曲张5例;主动脉夹层59例;腹主动脉动脉瘤15例;骨质增生20例;椎旁脓肿3例;淋巴结肿大76例;食管裂孔疝30例;食管破裂感染伴纵隔积气1例;神经母细胞瘤1例;畸胎瘤3例;肿瘤直接侵及41例。结论正确认识膈肌脚及脚后间隙解剖结构有助于脚后间隙病变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膈肌 间隙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原文传递
连续膈肌脚后间隙阻滞治疗顽固性上腹部癌痛疗效观察 被引量:6
2
作者 付霜 曲丕盛 +1 位作者 方军 袁晓红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60-264,共5页
目的:观察连续膈肌脚后间隙神经阻滞对顽固性上腹部癌性疼痛的疗效。方法:71例中晚期上腹部癌痛患者,随机分单次腹腔神经丛阻滞(NCPB)组(N组)、连续膈肌脚后间隙神经阻滞组(C组)和单独镇痛药物组(D组)。观察治疗前、后1周、1、2、4、6... 目的:观察连续膈肌脚后间隙神经阻滞对顽固性上腹部癌性疼痛的疗效。方法:71例中晚期上腹部癌痛患者,随机分单次腹腔神经丛阻滞(NCPB)组(N组)、连续膈肌脚后间隙神经阻滞组(C组)和单独镇痛药物组(D组)。观察治疗前、后1周、1、2、4、6个月视觉模拟评分(VAS),吗啡用量和生存质量(QOL)及相关并发症情况。结果:3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1),1周至4个月,N组、C组低于D组(P<0.05),第6个月时,N组、D组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1—6个月疗效优良率D组低于N组、C组(P<0.05)。N组、C组治疗后吗啡用量低于D组,QOL均明显提高(P<0.01)。结论:神经阻滞联合镇痛药物优于单独药物治疗。连续膈肌脚后神经阻滞远期疗效及QOL改善优于单次NCPB治疗,可安全应用于临床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膈肌间隙 腹腔神经丛阻滞 癌性疼痛
下载PDF
膈脚后间隙淋巴腺病的MRI诊断 被引量:3
3
作者 吕发金 罗天友 +4 位作者 石军 李咏梅 袁书伟 史斌 吴景全 《重庆医学》 CAS CSCD 2002年第10期945-947,共3页
目的 研究膈脚后间隙淋巴腺病的MRI鉴别诊断及临床价值。方法 对 99例病人行腹部或胸部MRI扫描。分析了 4 0例膈脚后间隙淋巴结增大的特点及对淋巴瘤、肺癌临床分期和治疗方案选择的价值。结果  (1)腹膜后恶性淋巴瘤常累及膈脚后间... 目的 研究膈脚后间隙淋巴腺病的MRI鉴别诊断及临床价值。方法 对 99例病人行腹部或胸部MRI扫描。分析了 4 0例膈脚后间隙淋巴结增大的特点及对淋巴瘤、肺癌临床分期和治疗方案选择的价值。结果  (1)腹膜后恶性淋巴瘤常累及膈脚后间隙淋巴结 (91 3% ) ,多呈广泛增大 (敏感性为 95 2 % ,特异性为 86 9% ) ,而淋巴结转移性肿瘤较少累及膈脚后间隙淋巴结 (2 7 9% ) ,多呈局限增大 (敏感性为 84 2 % ,特异性为 94 1% ) ;(2 )腹膜后恶性淋巴瘤累及膈脚后间隙临床分期为Ⅲ期 ,应选择放化疗结合的综合性治疗方案 ;(3)肺癌纵隔淋巴结广泛转移及部分下叶肿瘤 ,可通过膈脚后间隙淋巴引流 ,向腹膜后间隙扩散。结论 恶性淋巴瘤与淋巴结转移性肿瘤累及膈脚后间隙淋巴结特点不同 ;膈脚后间隙是胸腹部恶性肿瘤淋巴扩散的途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恶性淋巴瘤 鉴别诊断 间隙 淋巴腺病 MRI
下载PDF
经膈脚后间隙穿刺损毁内脏神经治疗胰腺癌疼痛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于雪 刘妍 +4 位作者 奚奇 万成福 董道松 赵林 宋涛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01-304,327,共5页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膈脚后间隙穿刺毁损内脏神经治疗胰腺癌疼痛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3年10月至2014年12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疼痛科就诊的58例胰腺癌痛患者,按病情基本接近结合患者及家属的意愿原则将患者分为2组,...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膈脚后间隙穿刺毁损内脏神经治疗胰腺癌疼痛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3年10月至2014年12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疼痛科就诊的58例胰腺癌痛患者,按病情基本接近结合患者及家属的意愿原则将患者分为2组,内脏神经毁损组(A组,32例)、非毁损组(B组,26例)。A组行膈脚后间隙(内脏神经)穿刺,注入无水乙醇15 mL;B组应用奥施康定配合吗啡即释片止痛治疗。分别在A组术前(T0)、B组为入组当日,术后1 d(T1)、15 d(T15)、30 d(T30)、60 d(T60)观察2组患者疼痛缓解、阿片类药物用量、生活质量、睡眠质量、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结果 A组患者无穿刺失败,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较T0明显降低(P<0.01)。2组VAS、生活质量评分(Karnofsky评分)、睡眠质量评分(PSQI评分)在T1、T15、T30、T60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明显优于B组。B组阿片类药物应用量与A组比较明显增多(P<0.01)。A组术后出现不良反应为体位性低血压(6例)、肋间神经痛(2例)、腹泻(2例);B组的不良反应为恶心(20例)、便秘(11例)、头晕(8例)。结论 CT引导下经膈脚后间隙内脏神经毁损治疗胰腺癌疼痛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隙 内脏神经 毁损 胰腺癌 疼痛
下载PDF
CT引导下腹主动脉旁毁损腹腔神经丛治疗上腹部晚期癌痛的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王达建 张雷 +3 位作者 刘晓 张玲 吴玉晓 王春亭 《实用疼痛学杂志》 2011年第5期327-332,共6页
目的 研究提高腹腔神经丛穿刺的成功率,增强晚期癌痛的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方法 选择上腹部脏器晚期癌痛患者86例,随机分为A、B两组,A组64例,采用CT引导下腹主动脉旁腹腔神经丛毁损,B组22例,采用CT引导下膈脚后间隙腹腔神经丛毁损.比... 目的 研究提高腹腔神经丛穿刺的成功率,增强晚期癌痛的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方法 选择上腹部脏器晚期癌痛患者86例,随机分为A、B两组,A组64例,采用CT引导下腹主动脉旁腹腔神经丛毁损,B组22例,采用CT引导下膈脚后间隙腹腔神经丛毁损.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结果 两组治疗1周后,A组有效率100%,优良率90.6%;B组有效率95.5 %,优良率81.8%.治疗后1个月进行随访,A组有效率92.2%,优良率82.8%;B组有效率90.9%,优良率77.3%.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中严重并发症发生率,A组O%,B组2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一般并发症发生率,A组65.6%.B组68.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引导下腹主动脉旁毁损腹腔神经丛治疗上腹部晚期癌痛,较膈脚后间隙毁损,定位准确、穿刺容易、成功率高、疗效确切、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引导 晚期癌痛 间隙 腹腔神经丛毁损 腹主动脉
原文传递
连续腹腔神经丛阻滞对癌性腹痛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影响
6
作者 张一肖 陶凡 +3 位作者 赵杰 曲丕盛 万海方 章小林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0年第11期911-914,共4页
神经阻滞作为药物癌痛三阶梯治疗的补充手段,临床效果明显,被称为癌性疼痛治疗第四阶梯[1],腹腔神经丛阻滞术是目前内脏源性疼痛为主的上腹部肿瘤中晚期癌痛的经典镇痛方法之一。有研究指出经膈肌脚后间隙预放置导管并分次、连续注射可... 神经阻滞作为药物癌痛三阶梯治疗的补充手段,临床效果明显,被称为癌性疼痛治疗第四阶梯[1],腹腔神经丛阻滞术是目前内脏源性疼痛为主的上腹部肿瘤中晚期癌痛的经典镇痛方法之一。有研究指出经膈肌脚后间隙预放置导管并分次、连续注射可使药物更直接作用内脏神经、降低药物用量且获得更佳的远期镇痛疗效[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腹腔丛神经阻滞 腹腔神经丛 膈肌间隙 上腹部癌性疼痛
下载PDF
主动脉旁腹腔神经丛毁损治疗上腹部晚期癌痛
7
作者 赵向南 李安振 《医药论坛杂志》 2015年第1期137-138,共2页
目的提高腹腔神经丛穿刺的成功率,增强晚期癌痛的治疗效果,减少治疗中的并发症。方法选择上腹部脏器晚期癌痛患者139例,随机分为A、B两组,A组117例,采用主动脉旁腹腔神经丛毁损,B组22例,采用脚后间隙腹腔神经丛毁损。比较两组的治疗效... 目的提高腹腔神经丛穿刺的成功率,增强晚期癌痛的治疗效果,减少治疗中的并发症。方法选择上腹部脏器晚期癌痛患者139例,随机分为A、B两组,A组117例,采用主动脉旁腹腔神经丛毁损,B组22例,采用脚后间隙腹腔神经丛毁损。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结果两组治疗1周后,A组有效率97.4%,优良率88.9%,B组有效率95.4%,优良率77.3%。治疗后1月进行随访,A组有效率96.6%,优良率85.5%。B组有效率90.9%,优良率72.7%。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中严重并发症发生率,A组0%,B组3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一般并发症发生率,A组58.1%,B组59.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主动脉旁毁损腹腔神经丛治疗上腹部晚期癌痛,较脚后间隙毁损,定位准确、穿刺容易、成功率高、疗效确切、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期癌痛 主动脉旁腹腔神经丛毁损 间隙腹腔神经丛毁损
原文传递
膈肌脚后间隙病变的CT表现
8
作者 李在明 游继平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2年第33期192-192,共1页
目的:分析膈肌脚后间隙病变的CT表现,评价CT的诊断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经手术病理或临床证实的膈肌脚后病变患者的CT表现,总结其特征。结果:淋巴结肿大10例:转移性淋巴结肿大7例,淋巴瘤3例。Castleman病1例。临近器官肿瘤侵犯隔肌脚... 目的:分析膈肌脚后间隙病变的CT表现,评价CT的诊断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经手术病理或临床证实的膈肌脚后病变患者的CT表现,总结其特征。结果:淋巴结肿大10例:转移性淋巴结肿大7例,淋巴瘤3例。Castleman病1例。临近器官肿瘤侵犯隔肌脚2例,后腹壁原发恶性肿瘤侵犯膈肌脚1例,左下肺癌侵犯后腹膜及膈肌脚1例。脊椎结核13例。脊椎转移瘤5例。结论:病变侵犯膈肌脚时,见膈肌脚增厚,边界不清。软组织肿块突入膈肌脚后间隙,呈圆形,椭圆形软组织密度影,分布于膈肌脚的后缘或侧方。膈肌脚后间隙变形或消失,密度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膈肌间隙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