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1篇文章
< 1 2 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神经超声的操作规范(二) 被引量:15
1
作者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1期3208-3212,共5页
第二部分: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监测的操作规范 TCD可以在床旁对患者进行动态的颅脑循环评估,因此,它的监测价值得到越来越多的肯定和重视。本部分主要阐述了TCD在颅脑监测领域的操作规范。
关键词 经颅多普勒超声 操作 DOPPLER 神经 中国 监测 TCD 循环
原文传递
无创伤红外光谱脑血氧监测仪 被引量:6
2
作者 王强 林淑娟 罗致诚 《国外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分册)》 1998年第1期19-26,共8页
红外光谱分光光度法应用于脑氧供需平衡的监测有着极广阔的研究及应用前景。本文全面介绍了红外光谱法用于监测脑氧供需平衡的发展概况及测量原理,概述了血氧饱和度的分光光度测量方法,比较了透射型和反射型脑血氧测量方法,重点介绍... 红外光谱分光光度法应用于脑氧供需平衡的监测有着极广阔的研究及应用前景。本文全面介绍了红外光谱法用于监测脑氧供需平衡的发展概况及测量原理,概述了血氧饱和度的分光光度测量方法,比较了透射型和反射型脑血氧测量方法,重点介绍了反射型脑血氧饱和度仪,并讨论了脑血氧饱和度仪在临床中的应用和存在的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监测 分光光度法 血氧饱和度 血氧监测
下载PDF
体外膜氧合患者脑监测中国专家共识 被引量:1
3
作者 中国医师协会体外生命支持专业委员会 钱招昕 侯晓彤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662-673,共12页
近年来,随着体外膜氧合在严重呼吸衰竭、心源性休克和心肺复苏患者中的使用显著增加,体外膜氧合相关并发症越来越受重视,而脑损伤是体外膜氧合治疗期间最严重并发症之一,是影响体外膜氧合患者住院死亡率及远期生存质量的重要因素。由于... 近年来,随着体外膜氧合在严重呼吸衰竭、心源性休克和心肺复苏患者中的使用显著增加,体外膜氧合相关并发症越来越受重视,而脑损伤是体外膜氧合治疗期间最严重并发症之一,是影响体外膜氧合患者住院死亡率及远期生存质量的重要因素。由于镇痛、镇静及肌松药的应用干扰神经系统体格检查结果,使得体外膜氧合治疗期间发生的脑损伤不容易被及时发现。因此床旁脑监测对于发现体外膜氧合患者脑损伤并提供早期干预指导具有重要价值。由此,中国医师协会体外生命支持专业委员会组织全国相关专家制订了《体外膜氧合患者脑监测中国专家共识》,本共识以体外膜氧合患者脑损伤的病理生理学机制为基础,以神经系统体格检查、血浆脑损伤生物标记物、颅脑影像、颅内压、脑血流、脑氧、脑电图、体感诱发电位等脑监测技术应用现状为依据,结合体外膜氧合的特殊临床应用场景,整合国内外最新循证医学证据,形成可供重症医学、神经病学、心血管病学、呼吸与危重病学、急诊医学等专业人员参考的15条体外膜氧合患者脑监测专家共识推荐意见。鉴于重症患者的特殊性、复杂性及个体差异,本专家共识推荐意见需结合患者个体情况而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膜氧合作用 损伤 监测 专家共识
原文传递
颅脑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救治中的价值 被引量:4
4
作者 施小燕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237-1239,共3页
重型颅脑损伤其发病率仅次于四肢损伤,死亡率高,幸存者往往留有严重的并发症及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颅脑创伤后的脑损伤根据其损伤的时间过程可分为原发性脑损伤和继发性脑损伤,原发性脑损伤包括急性硬膜下血肿(SDH)、急性硬... 重型颅脑损伤其发病率仅次于四肢损伤,死亡率高,幸存者往往留有严重的并发症及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颅脑创伤后的脑损伤根据其损伤的时间过程可分为原发性脑损伤和继发性脑损伤,原发性脑损伤包括急性硬膜下血肿(SDH)、急性硬膜外血肿、脑挫裂伤、弥漫性轴索损伤(DAI)、脑内出血(ICH)和原发性脑干损伤等。其损伤发生在受到外力冲击的时刻,损伤的严重程度和范围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严重者可导致死亡或长期神经后遗症,被认为是不可逆转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颅损伤 监测 原发性损伤 急性硬膜下血肿 急性硬膜外血肿 弥漫性轴索损伤 原发性干损伤 救治
原文传递
小儿心脏手术中脑监测 被引量:3
5
作者 方才 吴建力 《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36-38,共3页
本文分析经颅多谱勒超声(TCD)在小儿心脏手术中监测意义,TCD结合前囱压力测定来判断脑血流、脑血流速度和脑灌注压,能对心脏手术后脑损伤程度进行评估和预测术后神经精神状态。但深低温低流量或停循环期TCD重复性较差。TCD还可探测脑血... 本文分析经颅多谱勒超声(TCD)在小儿心脏手术中监测意义,TCD结合前囱压力测定来判断脑血流、脑血流速度和脑灌注压,能对心脏手术后脑损伤程度进行评估和预测术后神经精神状态。但深低温低流量或停循环期TCD重复性较差。TCD还可探测脑血管内栓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监测 心脏外科手术 儿童
下载PDF
早产儿随访管理与早期干预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3
6
作者 吴胜兰 孙静 +1 位作者 王丽丽 马丙慧 《中国医药指南》 2013年第11期666-667,共2页
目的通过对早产儿出院后的脑神经发育系统监测和早期干预治疗的临床观察研究,了解早产儿后期的脑神经发育状态以及早产儿出院后的随访与管理和早期干预康复治疗的重要性。方法本院出生后的早产婴儿从28d开始建立随访专案管理,定期进行... 目的通过对早产儿出院后的脑神经发育系统监测和早期干预治疗的临床观察研究,了解早产儿后期的脑神经发育状态以及早产儿出院后的随访与管理和早期干预康复治疗的重要性。方法本院出生后的早产婴儿从28d开始建立随访专案管理,定期进行脑神经发育监测,对干预康复治疗组和随访组分别做好记录,选取1岁组进行神经生长发育状况的对照分析。结果早产儿一岁时脑神经发育监测水平对照,干预治疗组与未干预治疗组脑神经发育水平有显著性差异,干预治疗组在大动动和语言、精细动作发育方面优越于未干预治疗组。结论开展早产儿出院后的随访与管理,并且进行系统的脑神经发育系统监测是一级预防,并且对早产儿脑损伤和发育偏离早期干预治疗有重要意义,是减少小儿残障发生的关键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产儿 随访管理 监测 干预治疗 对照观察
下载PDF
贵州省流脑监测县健康人脑膜炎奈瑟菌抗体监测结果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周晖 张丽 +3 位作者 周朝霞 荻安华 王国斌 叶绪芳 《贵州医药》 CAS 2011年第10期933-935,共3页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Nm)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发病年龄以〈15岁的儿童为主。流行菌株以A群为主,C群次之。为了解贵州省健康人群Nm抗体水平,2007年10月在毕节、遵义、紫云等县(市,下称县)采集8个年龄组...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Nm)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发病年龄以〈15岁的儿童为主。流行菌株以A群为主,C群次之。为了解贵州省健康人群Nm抗体水平,2007年10月在毕节、遵义、紫云等县(市,下称县)采集8个年龄组765份血清标本,进行A群和C群的Nm抗体测定,现将检测结果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炎奈瑟菌 抗体水平 健康人群 贵州省 监测结果 监测 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流行性脊髓膜炎
下载PDF
脑监测的最新进展——无创伤脑血氧饱和度仪 被引量:1
8
作者 姚立农 《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34-36,共3页
脑血氧饱和度仪是脑监护领域的最新进展,已用于临床监测大脑氧的输送。该仪器应用红外光的独特特性,连续无创测量局部大脑氧饱和度(rScO_2),并在体外证实与以往大脑血氧定量方法的测量值显著相关。rScO_2正常值约为64±3.4%,其微... 脑血氧饱和度仪是脑监护领域的最新进展,已用于临床监测大脑氧的输送。该仪器应用红外光的独特特性,连续无创测量局部大脑氧饱和度(rScO_2),并在体外证实与以往大脑血氧定量方法的测量值显著相关。rScO_2正常值约为64±3.4%,其微小变化说明脑氧供需平衡受到了破坏,进行性脑缺氧时,rScO_2的变化比EEG敏感。利用红外线示踪剂近红外光谱法还可测定非血流动力学参数——大脑平均输送时间,间接判断脑灌注储备,并可计算脑血流量。rScO_2特点是不受低温、无搏动血流、甚至循环停止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监测 血氧 饱和度仪
下载PDF
近红外光局部脑氧与组织氧饱和度监测在心脏外科手术中应用的经济价值评估
9
作者 谭宝滢 陈浩锐 +1 位作者 余海 宣建伟 《医疗卫生装备》 CAS 2024年第12期82-88,共7页
目的:评估近红外光(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NIRS)局部脑氧与组织氧饱和度监测(以下称“NIRS监测”)在心脏外科手术中应用的经济性。方法:基于中国医疗卫生体系,使用Microsoft Excel构建短期决策树模型,比较心脏外科手术患者使用NIR... 目的:评估近红外光(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NIRS)局部脑氧与组织氧饱和度监测(以下称“NIRS监测”)在心脏外科手术中应用的经济性。方法:基于中国医疗卫生体系,使用Microsoft Excel构建短期决策树模型,比较心脏外科手术患者使用NIRS监测和不使用NIRS监测的围手术期健康结局和成本,其中临床数据来源于已发表的荟萃分析文献,成本数据来源于已发表的文献和专家调研,模型输出指标为质量调整生命年(quality-adjusted life years,QALYs)、术后并发症事件发生人次数和成本。采用单因素敏感性分析和概率敏感性分析验证模型输出结果的稳健性。结果:基础分析结果显示,在30 d的研究时限内,在心外科手术中,与不使用NIRS监测相比,使用NIRS监测在增加0.0015 QALYs的同时避免了0.27人次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减少了1.61 d普通病房天数、0.41 d ICU住院天数,每次治疗可节省总成本为2425.30元。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模型输出结果稳健。结论:在心脏外科手术中,使用NIRS监测在减少术后并发症和降低医疗费用上展现了明显的临床和经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外科手术 近红外光 局部氧与组织氧饱和度监测 卫生经济学 经济学评价 无创监测
下载PDF
全身麻醉下多模式脑监测是根除老年患者围手术期脑部并发症的关键 被引量:5
10
作者 王天龙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1期3201-3203,共3页
老年患者全身麻醉下多模式脑监测主要包括麻醉镇静深度监测、基于脑电图(EEG)的大脑伤害指数监测、无创脑氧饱和度监测(rSO2)、围手术期神经炎症调控。可以通过联合监测以及流程化干预,避免依赖单一监测造成干预的盲目性,由此根除老年... 老年患者全身麻醉下多模式脑监测主要包括麻醉镇静深度监测、基于脑电图(EEG)的大脑伤害指数监测、无创脑氧饱和度监测(rSO2)、围手术期神经炎症调控。可以通过联合监测以及流程化干预,避免依赖单一监测造成干预的盲目性,由此根除老年患者术后严重脑部并发症以及对术后长期脑健康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围手术期 多模式监测 部并发症
原文传递
多模态脑监测对急性大面积脑梗死后脑水肿评估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朱炳(综述) 陈丽霞(审校)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24年第6期572-576,共5页
随着人口老龄化,脑血管疾病成为全球第二大死亡原因,急性脑梗死约占脑血管病的80%,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是因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主干粥样硬化及血栓形成导致动脉闭塞引起大面积脑组织缺血坏死,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死率、高致残率的特点。... 随着人口老龄化,脑血管疾病成为全球第二大死亡原因,急性脑梗死约占脑血管病的80%,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是因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主干粥样硬化及血栓形成导致动脉闭塞引起大面积脑组织缺血坏死,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死率、高致残率的特点。急性大面积脑梗死发生后,病情严重进展迅速,脑细胞大量损伤、坏死后出现脑水肿,进一步压迫神经,可引发脑组织进一步损伤,若未得到及时有效救治,会出现脑疝等危及生命情况。因此,能够床旁动态监测脑水肿的改变对帮助病情评估、判断预后以及指导临床治疗极为重要。本文通过对多种监测方式对急性大面积脑梗死后脑水肿的动态评估应用价值进行综述,为以后临床诊治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大面积梗死 水肿 多模态监测
下载PDF
近红外光谱仪在小儿心外科脑功能监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2
作者 黄继红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2年第6期567-571,共5页
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是心脏外科术后影响小儿生活质量的主要并发症,临床上可有清醒延迟、昏迷、清醒后再昏迷、躁动、抽搐、偏瘫、失语、认知障碍、生理反射异常等各种表现以及目前尚检测不到的征象.
关键词 近红外光谱仪 小儿 心脏外科术 功能监测 无创性监测
下载PDF
神经重症多模态脑监测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田田 刘恒方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2年第6期92-96,共5页
神经重症监护室(NICU)患者多存在继发性损伤,如脑水肿、颅高压、癫痫及灌注异常,因此,预防、诊断及治疗继发性脑损伤是影响患者临床转归和结局的重要因素。多模态脑监护(MMM)采用多种监护手段,系统性、全面性评估脑生理功能和病理改变,... 神经重症监护室(NICU)患者多存在继发性损伤,如脑水肿、颅高压、癫痫及灌注异常,因此,预防、诊断及治疗继发性脑损伤是影响患者临床转归和结局的重要因素。多模态脑监护(MMM)采用多种监护手段,系统性、全面性评估脑生理功能和病理改变,以期实现精准化管理。目前常用的MMM技术包括脑组织氧监测、颅内压监测、脑代谢监测、脑血流监测、脑电监测和多模态影像学,并可分为有创性和无创性,这些监测技术可评估不同角度的脑生理及病理改变。近红外光谱(NIRS)可用于脑组织血氧饱和度,评估颅内灌注情况及血管调节功能。有创颅内压监测可精准监测患者颅内压变化,预测颅内压变化,指导脱水降颅压药物用量。脑微透析(CMD)可对颅内细胞外液进行采样,实时监测颅内代谢产物含量,明确颅内代谢情况。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可用于监测颅内外大血管的血流量。脑电监测可直接反映脑电活动,也可间接反映脑血流量,用于预测继发性损伤中癫痫及脑缺血情况,而其中的连续脑电图(cEEG)监测在神经重症中应用较为多见,脑电波形的改变与患者临床症状及预后密切相关。多模态影像学作为新兴的监测技术,可客观反映脑结构、功能及病理改变。该文系统梳理了目前应用于NICU中MMM的各类监测技术的应用原理及监测特点,归纳总结了不同监测技术指标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并浅谈这些监测技术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系统疾病 神经重症医学 多模态监测 监测 多模态神经影像学
下载PDF
多模态脑监测系统在重症脑损伤患者治疗中的价值 被引量:1
14
作者 孙瑞迅 李琳坤 +2 位作者 刘飒 陈洋 刘保洋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23年第7期743-746,共4页
目的 探讨重症脑损伤患者治疗期间应用多模态脑监测系统监测颅内压、脑血流动力学及脑电生理学变化对及时控制颅高压、减轻脑损伤、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 2019年1月—2021年1月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诊治重症脑损伤患者112例,治疗... 目的 探讨重症脑损伤患者治疗期间应用多模态脑监测系统监测颅内压、脑血流动力学及脑电生理学变化对及时控制颅高压、减轻脑损伤、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 2019年1月—2021年1月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诊治重症脑损伤患者112例,治疗期间行多模态脑监测者56例为观察组,未行多模态脑监测者56例为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颅内植入颅内压探头监测颅内压、经颅多普勒超声监测脑血流动力学、视频脑电图记录脑电变化;对照组采用常规颅脑CT及观察瞳孔、引流管液平面评估颅内压。2组治疗期间均采用床头抬高30°~45°、亚低温、镇痛镇静、机械通气、渗透脱水、脑脊液引流、手术减压等方法控制颅压,均以颅内压<20 mmHg为治疗目标。比较2组性别、年龄、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心功能不全及呼吸机辅助通气比率等临床资料;采用GCS评估2组治疗第7天脑损伤及意识恢复情况;采用格拉斯哥结局评分(GOS)评估2组出院3个月时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比较2组住院时间及治疗期间癫痫、颅内感染、肺部感染发生率。结果 2组男性、高血压、糖尿病、心功能不全、癫痫、开颅手术、肺部感染、颅内感染、呼吸机辅助通气比率及年龄、入院时GC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26.00±4.58)d]短于对照组[(27.00±5.26)d](t=1.253,P=0.031),治疗第7天GCS评分[(7.60±3.23)分]、出院3个月GOS评分[(3.48±1.26)分]均高于对照组[(6.32±2.39)、(3.11±1.06)分](t=2.392,P=0.039;t=1.703,P=0.042),治疗期间癫痫、颅内感染及肺部感染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重症脑损伤患者治疗期间行多模态脑监测可实时监测颅内压、脑血流动力学、脑电生理学变化,有利于及时控制颅内压,减轻脑损伤、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不增加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损伤 多模态监测 颅内压监测 经颅多普勒超声 视频电图
原文传递
长程视频脑电监测在癫痫规范诊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5
作者 陈建军 黄晓芸 +2 位作者 林菡 官少兵 方浩威 《吉林医学》 CAS 2017年第4期624-626,共3页
目的:观察长程视频脑电监测在癫痫规范诊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经常规脑电图监测拟诊为癫痫的10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长程视频脑电监测,观察脑电图异常率、可疑脑电图异常率、脑电图大致正常率、不同监测时相的痫样... 目的:观察长程视频脑电监测在癫痫规范诊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经常规脑电图监测拟诊为癫痫的10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长程视频脑电监测,观察脑电图异常率、可疑脑电图异常率、脑电图大致正常率、不同监测时相的痫样放电发生率、确定癫痫样发作,不同监测时程与临床发作、异常痫样放电发生率的关系等。结果:106例患者脑电图异常的占67.9%,可疑脑电图异常的占11.3%,脑电图大致正常的占20.8%;单纯睡眠期痫样放电率明显高于睡眠期+清醒期以及单纯清醒期(P<0.05)。监测时程2 h的临床发作率最高,明显高于监测6 h、12h以及24 h(P<0.05);监测12 h的临床发作率明显高于6 h和24 h(P<0.05);不同监测时程的异常痫样放电发生率没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视频脑电图可提高癫痫样异常放电检出率和临床发作检出率,有助于癫痫的诊断、分型,适合在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程视频监测 癫痫规范诊疗 电图异常 应用效果
下载PDF
脑监测设备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临床应用进展
16
作者 熊佳宝 张瑞剑 +1 位作者 王诗秋 韩金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9期175-177,共3页
重型颅脑损伤(TBI)是临床上常见的神经外科疾病,这种疾病的致残率和致死率是非常高的,并且治疗起来难度较大。当前,随着科技的发展进步,多种新型的脑检测设备已经被逐渐应用在了对于神经外科疾病的诊疗当中,进而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重型... 重型颅脑损伤(TBI)是临床上常见的神经外科疾病,这种疾病的致残率和致死率是非常高的,并且治疗起来难度较大。当前,随着科技的发展进步,多种新型的脑检测设备已经被逐渐应用在了对于神经外科疾病的诊疗当中,进而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重型TBI的救治率。基于此,本文对几种脑监测设备的临床应用进行了阐述,希望为重型TBI患者的诊疗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监测设备 重型颅损伤 临床应用进展
下载PDF
经颅多普勒超声在VA-ECMO患者脑血流动力学评估中的观察性研究
17
作者 吕盛秋 吕宇 +4 位作者 黄京菊 覃涛 杨耿 杨叶桂 卢俊宇 《广西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49-455,共7页
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 Ultrasound,TCD)监测动脉静脉体外膜肺氧合(Venoarterial 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VA-ECMO)患者的脑血流动力学,分析其脑血流参数与血压、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 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 Ultrasound,TCD)监测动脉静脉体外膜肺氧合(Venoarterial 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VA-ECMO)患者的脑血流动力学,分析其脑血流参数与血压、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流量变化的关系,以及脑血流动力学改变与患者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的关系,为指导临床治疗及判断早期预后提供依据。转机后对VA-ECMO患者进行双侧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s,MCA)血流监测,记录脑血流与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ECMO流量情况,根据脉压差(Pulse Pressure,PP)是否大于10 mmHg分为两组,比较两组患者脑血流动力学情况及ECMO流量特点,以及脑血流改变与患者急性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的相关性。结果表明:PP≤10 mmHg组的VA-ECMO患者MAP低于PP>10 mmHg组[(59.44±15.54)mmHg vs(77.93±8.68)mmHg,P=0.008],其ECMO流量高于PP>10 mmHg组[(4.29±0.88)L/min vs(3.37±0.74)L/min,P=0.041],此时MCA的收缩期流速、平均流速、脑血流指数相较于PP>10 mmHg组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MCA舒张期流速无显著性差异。PP≤10 mmHg组患者右侧MCA搏动指数、阻力指数均低于PP>10 mmH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泵功能衰竭且脉压差低于10 mmHg的患者,提高VA-ECMO流量可维持其脑血流,利用TCD监测VA-ECMO患者脑血流变化并指导临床诊疗具有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多普勒超声 体外膜肺氧合 血流动力学 无创监测 损伤
下载PDF
呼唤对卒中昏迷病人的临床应用价值 被引量:43
18
作者 范慧琴 李建玲 《护理研究(下半月)》 2004年第5期870-871,共2页
[目的 ]探讨呼唤对脑卒中昏迷病人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对 47例昏迷病人进行呼唤声音刺激 ,观察脑电波的反应性 ,并与昏迷病因、程度及临床预后进行回顾性相关分析。 [结果 ] 3 0例 ( 63 .8% )昏迷病人出现呼唤反应 ,17例缺乏反应 ... [目的 ]探讨呼唤对脑卒中昏迷病人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对 47例昏迷病人进行呼唤声音刺激 ,观察脑电波的反应性 ,并与昏迷病因、程度及临床预后进行回顾性相关分析。 [结果 ] 3 0例 ( 63 .8% )昏迷病人出现呼唤反应 ,17例缺乏反应 ;出现呼唤反应者较缺乏反应者病死率低 ;轻度昏迷病人对呼唤反应较中重度昏迷病人显著。 [结论 ]呼唤对昏迷病人有较高的诊断、治疗价值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唤 卒中 昏迷 临床应用 电波 监测
下载PDF
生物电阻抗断层成像技术及其临床研究进展 被引量:41
19
作者 徐灿华 董秀珍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3738-3745,共8页
生物电阻抗断层成像技术(EIT)是一种无创无放射损伤的功能成像技术。它通过体表电极测量得到的信号重构出内部电阻抗或电阻抗变化的分布。EIT首次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30多年的发展,其基础理论、信息采集、图像重构等方面已得到较大... 生物电阻抗断层成像技术(EIT)是一种无创无放射损伤的功能成像技术。它通过体表电极测量得到的信号重构出内部电阻抗或电阻抗变化的分布。EIT首次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30多年的发展,其基础理论、信息采集、图像重构等方面已得到较大完善,并已过渡到临床研究阶段。该技术在乳腺癌检测成像、腹部脏器功能监测成像、呼吸功能监测成像、脑功能成像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关注和快速发展。为此,简述了生物EIT的发展状况,重点介绍了最新的相关临床应用,并提出了有关研究所面临的难点和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阻抗断层成像 信息采集 图像重构 乳腺癌检测 脏器功能监测 呼吸功能监测 功能监测
下载PDF
正常足月新生儿振幅整合脑电图特点的多中心研究 被引量:30
20
作者 施亿赟 程国强 +9 位作者 邵肖梅 庄德义 刘登礼 刘先知 汪吉梅 姚明珠 王志中 周文浩 王来栓 曹云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2009年第6期514-519,共6页
目的探讨正常足月新生儿生后3 d内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的特点,为新生儿临床脑功能监测提供依据。方法选择各参研医院母婴同室或新生儿室的正常足月新生儿为研究对象,依据胎龄分为37周~、38周~、39周~、40周~和41~42周胎龄组。采... 目的探讨正常足月新生儿生后3 d内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的特点,为新生儿临床脑功能监测提供依据。方法选择各参研医院母婴同室或新生儿室的正常足月新生儿为研究对象,依据胎龄分为37周~、38周~、39周~、40周~和41~42周胎龄组。采用首台国产aEEG仪记录正常足月新生儿生后1、2和3日龄的aEEG,每次记录3 h。采用半对数公式计算电压,分析正常足月新生儿aEEG背景波、电压、睡眠-觉醒周期及其影响因素。结果2008年5月至2009年5月纳入116名正常足月新生儿。①正常足月新生儿aEEG背景波呈现连续性波形。90.5%(105/116名)在生后1日龄出现睡眠-觉醒周期,所有正常足月新生儿在生后2日龄均出现睡眠-觉醒周期;②1个睡眠-觉醒周期的平均持续(69.9±18.7)min,其中宽带平均为(22.0±5.7)min,窄带平均为(47.9±17.1)min;③正常足月新生儿生后1、2和3日龄aEEG背景波最低电压分别为(12.8±3.4)、(12.1±2.0)和(12.5±2.6)μV,最高电压分别为(37.5±11.0)、(38.4±9.4)和(38.6±9.6)μV;④日龄、性别、分娩方式及母亲妊娠并发症对正常足月新生儿aEEG的宽带、窄带电压和时程均无显著影响,37周~胎龄组生后1~3日龄aEEG窄带电压上界较38~42周各胎龄组显著增高(P分别为0.014,0.001和0.000)。结论正常足月新生儿aEEG背景波为连续波形,存在明显的睡眠-觉醒周期;最低电压均>5μV,最高电压均>10μV。37周~胎龄组的正常足月新生儿生后1~3日龄aEEG窄带电压上界较38~42周各胎龄组正常足月新生儿显著增高。正常足月新生儿的aEEG表现不受日龄、性别、分娩方式及母亲妊娠并发症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振幅整合电图 功能监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