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时间头针对大脑中动脉梗塞大鼠缺血局部脑皮质微循环状态的影响 被引量:14
1
作者 梁超 王静芝 姜涛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5年第5期874-879,972,共7页
【目的】观察不同时间头针治疗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缺血局部脑皮质微循环状态改变的影响。【方法】选用10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分别按缺血再灌注12、24、48、72 h分为4个亚组),头针组(分别按缺血再灌注1... 【目的】观察不同时间头针治疗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缺血局部脑皮质微循环状态改变的影响。【方法】选用10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分别按缺血再灌注12、24、48、72 h分为4个亚组),头针组(分别按缺血再灌注12、24、48、72 h加头针分为4个亚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假手术组仅分离血管而不插线栓,模型组、各治疗组大鼠均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复制大脑中动脉梗塞(MCAO)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治疗组采用电针头穴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进行干预,其余组不予以任何干预。比较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SS)观察急性脑缺血再灌注各时间点头针对模型大鼠神经功能障碍的影响;采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检测大鼠实验前,缺血再灌注12、24、48、72 h后局部脑组织血流量的变化;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缺血局部脑皮质微血管内皮细胞数目变化情况;对各组大鼠试验后缺血局部脑皮质血流值(r CBF)与微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数目进行Pearson相关性统计分析。【结果】头针组大鼠的NSS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或P<0.01)。实验前,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头针组大鼠的缺血脑皮质r CBF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再灌注24 h外,头针组较模型组在各时间点的r CBF显著增多(P<0.05或P<0.01);头针组再灌注24、48、72 h的微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数目均显著多于模型组的(P<0.05或P<0.01)。模型组和头针组大鼠实验后局部脑血流量的变化与微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数目呈正相关。【结论】头针治疗能明显改善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皮质的微循环状态,提高脑缺血再灌注大鼠局部脑皮质血流量,增加缺血再灌注后局部脑皮质微血管内皮细胞的数量,促进缺血组织的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再灌注/针灸疗法 血流量 微血管内皮细胞 皮质/病理学 疾病模型 动物 大鼠
原文传递
电针治疗对缺氧缺血性脑病模型大鼠mTOR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徐涛 王翠霞 +2 位作者 王一冰 刘伟 张辉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6年第5期669-673,共5页
【目的】观察电针对缺氧缺血性脑病模型大鼠雷帕霉素靶蛋白(m TOR)表达的干预作用。【方法】选择7日龄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每组又以1、3、7、21 d分为4个亚组,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缺氧缺血侧脑组织... 【目的】观察电针对缺氧缺血性脑病模型大鼠雷帕霉素靶蛋白(m TOR)表达的干预作用。【方法】选择7日龄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每组又以1、3、7、21 d分为4个亚组,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缺氧缺血侧脑组织的形态学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m TOR的蛋白表达。【结果】HE染色显示:电针组在21 d时,神经细胞界限清楚,排列有序,细胞肿胀变轻,细胞轮廓及核仁清晰,可见胶质细胞增生。模型组m TOR蛋白的表达均在第1天开始增加,第3、7、21天持续增加,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在1、3、7、21 d 4个时间点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能够促进m TOR蛋白水平的表达,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大鼠可起到脑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氧缺血性病/针灸疗法 雷帕霉素靶蛋白 皮质/病理学 疾病模型 动物 大鼠
原文传递
电针对不同时间段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大鼠p-STAT5表达的影响
3
作者 黄康柏 唐纯志 +2 位作者 钟国新 许能贵 易玮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6年第4期515-519,共5页
【目的】观察电针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缺血灶周围区不同时间段磷酸化信号传导转录活化因子5(p-STAT5)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治疗脑缺血疾病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电针百会、大椎)、AG490(阻滞... 【目的】观察电针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缺血灶周围区不同时间段磷酸化信号传导转录活化因子5(p-STAT5)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治疗脑缺血疾病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电针百会、大椎)、AG490(阻滞剂)组和AG490+电针组,各组又分为术后2 h、l d、3 d、7 d、21 d 5个时段组。采用电凝闭大脑中动脉法复制局灶性脑缺血(MCAO)模型,AG490组及AG490+电针组于术前20 min行右侧脑室注射AG490进行干预。采用免疫荧光及蛋白印迹技术检测病灶侧皮质p-STAT5的表达含量。【结果】各组各时间段的p-STAT5表达在免疫荧光及蛋白印迹检测中具有相似的发展趋势。假手术组在各时间段的检测中均只有少量表达,模型组2 h至7 d时间段p-STAT5表达较假手术组显著升高(均P<0.01);电针组3 d至7 d时间段免疫荧光检测p-STAT5表达较模型组显著升高(P<0.05或P<0.01),在3d时间段蛋白印迹检测p-STAT5表达较模型组显著升高(P<0.01);AG490组和AG490+电针组2 h至3 d时间段免疫荧光检测p-STAT5表达较模型组与电针组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7 d时间段p-STAT5表达较电针组显著降低(P<0.01);而在2 h至7 d时间段蛋白印迹检测p-STAT5蛋白表达较模型组与电针组显著降低(P<0.05或P<0.01)。【结论】电针改善缺血性脑损伤的内在机制可能与电针通过激活JAK2从而提高脑缺血病灶区p-STAT5的表达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针刺疗法 p-STAT5 AG490 皮质/病理学 蛋白表达 疾病模型 动物 大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