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丁苯酞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神经保护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廖梓亘 陈慧 《中南医学科学杂志》 CAS 2016年第3期275-278,282,共5页
目的探讨丁苯酞注射液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56只清洁级SD大鼠,随机平均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丁苯酞24 h治疗组,丁苯酞48 h治疗组。缺血2 h再灌注时,丁苯酞24 h治疗组及丁苯酞48 h治疗... 目的探讨丁苯酞注射液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56只清洁级SD大鼠,随机平均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丁苯酞24 h治疗组,丁苯酞48 h治疗组。缺血2 h再灌注时,丁苯酞24 h治疗组及丁苯酞48 h治疗组分别予腹腔注射丁苯酞注射液每天20 mg/kg,直至各时间点处死。假手术组和缺血—再灌注组分别向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观察各组脑缺血体积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阳性细胞数。结果丁苯酞治疗组比缺血再灌注组的脑缺血体积明显缩小,且丁苯酞48 h治疗组较24h治疗组缩小更显著(P<0.05)。BDNF阳性细胞检测显示丁苯酞治疗组比缺血再灌注组的BDNF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加,且丁苯酞48 h治疗组较24 h治疗组增多更明显,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注射液可能通过诱导BDNF的表达从而发挥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苯酞 SD大鼠 缺血 再灌注损伤 神经营养
下载PDF
不同年龄女性血清性激素与BDNF的相关性 被引量:5
2
作者 王艳 任慕兰 《中国妇幼保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40-242,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性激素水平时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变化。方法:筛选62例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按STRAW分期及绝经年限长短分组,并募集16例健康育龄女性作对照。采集晨间空腹血标本,分别测定血清雌二醇(E2)、睾酮(T)、卵泡刺激素(FSH... 目的:探讨不同性激素水平时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变化。方法:筛选62例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按STRAW分期及绝经年限长短分组,并募集16例健康育龄女性作对照。采集晨间空腹血标本,分别测定血清雌二醇(E2)、睾酮(T)、卵泡刺激素(FSH)及BDNF的水平。结果:围绝经期组及绝经后组女性血清BDNF的水平明显低于健康育龄组女性,BDNF的水平与E2水平有显著相关性(r=0.303,P=0.017)。结论:血清BDNF的水平与内源性雌激素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素 神经营养 子认知功能 绝经
原文传递
眼针疗法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高原 王哲 +5 位作者 王健 于丹 王守岩 孙宏伟 张立德 关洪全 《中国中医急症》 2011年第6期904-905,919,共3页
目的观察眼针疗法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皮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的影响,探讨眼针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治疗作用。方法线栓法制备SD大鼠大脑中动脉梗死(MCAO)再灌注模型。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 目的观察眼针疗法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皮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的影响,探讨眼针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治疗作用。方法线栓法制备SD大鼠大脑中动脉梗死(MCAO)再灌注模型。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眼针组。于再灌注24h后采用ZeaLonga评分法进行大鼠神经功能评分;采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缺血脑皮质BDNF mRNA的表达;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缺血脑皮质BDNF的表达。结果缺血再灌注24h后,眼针组大鼠神经行为评分显著低于模型组;眼针组大鼠脑皮质BDNF mRNA的表达和蛋白的表达较模型组均有明显减少。结论眼针疗法能诱导大鼠缺血再灌注后脑皮质BDNF表达水平,有利于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元损伤的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再灌注 神经营养 眼针疗法 皮质
下载PDF
NT-3、NT-4和BDNF在面神经逆行转运的动力学比较 被引量:2
4
作者 李云春 陈泽莲 +5 位作者 王全林 梁正路 匡安仁 何刚 高炳庆 林代诚 《华西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535-537,共3页
目的 研究神经营养素 3(NT- 3)、神经营养素 4(NT- 4)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BDNF)在面神经中的逆行转运动力学特点。方法 将新西兰兔一侧面神经干横切断后置入硅胶再生室 ,再将 1 2 5I标记的 NT- 3或NT- 4或 BDNF或人血清白蛋白 (HSA... 目的 研究神经营养素 3(NT- 3)、神经营养素 4(NT- 4)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BDNF)在面神经中的逆行转运动力学特点。方法 将新西兰兔一侧面神经干横切断后置入硅胶再生室 ,再将 1 2 5I标记的 NT- 3或NT- 4或 BDNF或人血清白蛋白 (HSA) (10μl/只 ,约 3.7MBq)注入再生室 ,在注药后于不同时刻取兔面神经干和脑干面神经运动核 ,测定其摄取率。利用 3P87动力学处理程序分析计算各标记物在面神经的动力学参数。结果 面神经逆行转运神经营养素的转运量 :NT- 3>BDNF>NT- 4(P <0 .0 5 ) ,转运速率 :NT- 4>NT- 3>BDNF (P <0 .0 5 )。结论 研究结果提供了神经营养素在面神经逆行转运的动力学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营养素3 神经营养素4 神经营养 逆行转运动学 神经
下载PDF
腺相关病毒介导的脑源性神经营养素对脊神经结扎大鼠的镇痛机制 被引量:1
5
作者 黄爱苹 章巧琪 +3 位作者 谷桢 薛纯纯 王开强 谢磊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2期3054-3058,共5页
目的探讨脊神经结扎(spinal nerve ligation,SNL)大鼠鞘内注射腺相关病毒(adeno⁃associated virus,AAV)介导的脑源性神经营养素(BDNF)对神经病理痛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SNL组、生理盐水(NS)组、空载(AAV0... 目的探讨脊神经结扎(spinal nerve ligation,SNL)大鼠鞘内注射腺相关病毒(adeno⁃associated virus,AAV)介导的脑源性神经营养素(BDNF)对神经病理痛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SNL组、生理盐水(NS)组、空载(AAV0)组、BDNF组、BDNF+KCC2拮抗剂(Furos)组、BDNF+NS组。于造模前、注射后0、3、7、14、21 d分别测量大鼠患侧痛阈值。结束后WB检测脊髓背角BDNF、KCC2蛋白表达。结果造模后,各组与正常组比较痛阈值明显下降(P<0.001);注射后14、21 d,BDNF组与SNL、NS、AAV0组比较痛阈值升高(P<0.001)。BDNF+Furos组注射后痛阈值明显低于BDNF、BDNF+NS组(P<0.001)。注射后21 d,BDNF组与SNL、NS、AAV0组比较BDNF、KCC2表达上调(P<0.001);BDNF+Furos组与BDNF、BDNF+NS组比较,KCC2表达下降(P<0.001)。结论AAV介导的BDNF在鞘内表达对SNL大鼠可起到镇痛作用,此作用与KCC2的上调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营养 腺相关病毒 钾离子⁃氯离子共转运体2 神经结扎模型 神经病理痛
下载PDF
低能量体外冲击波治疗对勃起功能障碍患者阴茎海绵体内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5
6
作者 赵玉浩 陈鑫 +2 位作者 刘利杰 张琨 张祥生 《中国性科学》 2021年第12期26-29,共4页
目的分析低能量体外冲击波疗法(Li-ESWT)对勃起功能障碍(ED)患者阴茎海绵体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生成素1(ANG-1)、血管生成素2(ANG-2)、脑源性神经细胞营养因子(BDNF)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6... 目的分析低能量体外冲击波疗法(Li-ESWT)对勃起功能障碍(ED)患者阴茎海绵体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生成素1(ANG-1)、血管生成素2(ANG-2)、脑源性神经细胞营养因子(BDNF)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6月河南省人民医院男科门诊诊治的40例E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试验组在Li-ESWT治疗前1d及治疗后第1d和治疗后第3d相同时间段取阴茎海绵体血液;对照组在假治疗前后的取血时间点同试验组。检测两组VEGF、ANG-1、ANG-2、BDNF的表达水平,分析Li-ESWT治疗对ED患者阴茎海绵体血液中VEGF、ANG-1、ANG-2、BDNF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整体分析结果显示,VEGF、ANG-1表达水平组间、时点及交互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1d相比,治疗后第1d、第3d的VEGF、ANG-1表达水平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1d、第3d的ANG-2、BDNF表达水平与治疗前1d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第1d、第3d试验组VEGF、ANG-1表达水平显著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i-ESWT治疗可以提高ED患者阴茎海绵体内VEGF、ANG-1的表达水平,Li-ESWT可能通过促进VEGF、ANG-1的表达来促进神经血管的再生和(或)修复来改善ED患者的勃起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能量体外冲击波疗法 勃起功能障碍 血管内皮生长 血管生成素1 血管生成素2 神经细胞营养
下载PDF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在卒中后抑郁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7
作者 顾文 王荔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20年第10期796-800,共5页
卒中后抑郁(PSD)是急性脑血管损伤后发生的一种最常见的情感障碍疾病,它会增加卒中的致死率、致残率与复发率,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PSD病因学尚不明确,涉及到一系列复杂的机制,炎性反应、细胞凋亡、神经营养因子、神经递质等... 卒中后抑郁(PSD)是急性脑血管损伤后发生的一种最常见的情感障碍疾病,它会增加卒中的致死率、致残率与复发率,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PSD病因学尚不明确,涉及到一系列复杂的机制,炎性反应、细胞凋亡、神经营养因子、神经递质等可能均发挥重要作用,且尚无有效治疗方法。注射用丹参多酚酸(SAFI)具有抗炎、抗氧化应激、抗凋亡作用,并可改善抑郁行为,将有望成为治疗PSD的一种新型抗抑郁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 反应 神经细胞营养 细胞凋亡 卒中 卒中后抑郁
下载PDF
老年脑卒中合并抑郁患者血清miR-26b和BDNF的表达关系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李晓峰 张文瑛 梁铁生 《河北医药》 CAS 2020年第15期2324-2327,共4页
目的探讨老年脑卒中合并抑郁患者血清miR-26b和脑源性神经细胞营养因子(BDNF)表达关系以及对老年脑卒中患者并发抑郁的预测作用。方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老年脑卒中患者95例,根据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标准将患者分为合并抑... 目的探讨老年脑卒中合并抑郁患者血清miR-26b和脑源性神经细胞营养因子(BDNF)表达关系以及对老年脑卒中患者并发抑郁的预测作用。方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老年脑卒中患者95例,根据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标准将患者分为合并抑郁症组41例与未合并抑郁症组54例,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56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qRT-PCR)检测血清miR-26b表达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BDNF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未合并抑郁症组相比,合并抑郁症组miR-26b水平显著升高(P<0.05),BDNF水平显著降低(P<0.05);老年脑卒中合并抑郁患者血清miR-26b与BDNF表达呈负相关(r=-0.604,P<0.05);血清miR-26b、BDNF水平预测老年脑卒中患者发生抑郁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07(敏感度68.3%,特异性87.0%)、0.900(敏感度87.8%,特异性为88.9%);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IHSS评分>27分、血清miR-26b水平≥1.35、BDNF≤11.91 ng/ml是影响老年脑卒中患者合并抑郁的危险因素。结论老年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血清miR-26 b高表达、BDNF低表达,二者表达呈负相关,检测血清miR-26 b、BDNF表达对脑卒中患者发生抑郁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卒中合并抑郁 血清 miR-26 神经细胞营养
下载PDF
卵巢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外周血凝血指标、BDNF水平变化及对妊娠的影响 被引量:4
9
作者 王学博 杨建敏 +4 位作者 杨然 郭小芬 冯磊 瞿小玲 李英霞 《实用预防医学》 CAS 2022年第3期371-375,共5页
目的探究卵巢型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 EMS)患者外周血凝血酶原时间(prothombin time, 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ited partial thomboplastin time, APTT)、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 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IB)... 目的探究卵巢型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 EMS)患者外周血凝血酶原时间(prothombin time, 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ited partial thomboplastin time, APTT)、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 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IB)、D-二聚体(D-dimer, D-D)、脑源性神经细胞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phic factor, BDNF)水平变化及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南阳市中心医院2018年1月—2020年6月收治的卵巢型EMS患者96例作为研究组,依据1∶1配对设计原则,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女性96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及研究组不同疾病分期、生育指数(endometriosis fertility index, EFI)评分患者外周血PT、APTT、TT、FIB、D-D、BDNF水平,分析外周血PT、APTT、TT、FIB、D-D、BDNF与疾病分期、EFI评分相关性。研究组均进行腹腔镜手术及术后生育指导,随访6个月,根据妊娠情况分为妊娠与未妊娠,对比不同妊娠情况患者入院时外周血PT、APTT、TT、FIB、D-D、BDNF水平,分析各指标对妊娠的预测价值。结果研究组外周血PT、APTT、TT小于对照组,FIB、D-D、BDNF高于对照组(均P<0.05);研究组外周血PT、APTT、TT随疾病分期增加逐渐缩短,随EFI评分增加逐渐延长,FIB、D-D、BDNF随疾病分期增加逐渐升高,随EFI评分增加逐渐降低(均P<0.05);卵巢型EMS患者外周血PT、APTT、TT与疾病分期呈负相关,与EFI评分呈正相关,FIB、D-D、BDNF与疾病分期呈正相关,与EFI评分呈负相关(均P<0.05);研究组未妊娠者入院时外周血PT、APTT、TT小于妊娠者,FIB、D-D、BDNF高于妊娠者(均P<0.05);外周血PT、APTT、TT、FIB、D-D、BDNF预测卵巢型EMS患者未妊娠的曲线下面积(AUC)均>0.75,各指标联合预测的AUC最大,为0.969,联合预测的最佳预测敏感度为97.73%,特异度为92.31%。结论卵巢型EMS患者外周血PT、APTT、TT明显缩短,FIB、D-D、BDNF明显升高,与患者病情密切相关,且在预测妊娠结局方面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型子宫内膜异位症 凝血四项 D-二聚体 神经细胞营养 妊娠结局
原文传递
自拟益气活血汤加减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气虚血瘀证)的效果及对血清NGF、BDNF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10
作者 王少朋 唐亚为 薛兵 《海南医学》 CAS 2023年第22期3214-3218,共5页
目的探讨自拟益气活血汤加减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气虚血瘀证)的效果及对血清神经生长因子(NGF)、脑源性神经细胞营养因子(BDNF)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8月至2022年8月西安市第三医院接诊的200例缺血性脑卒中(气虚血瘀证)患者... 目的探讨自拟益气活血汤加减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气虚血瘀证)的效果及对血清神经生长因子(NGF)、脑源性神经细胞营养因子(BDNF)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8月至2022年8月西安市第三医院接诊的200例缺血性脑卒中(气虚血瘀证)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西医综合治疗,观察组患者联合自拟益气活血汤加减治疗,疗程均为1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的血清NGF、BDNF、血液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比容、红细胞聚集指数,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清NGF、BDNF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清NGF、BDNF水平均明显升高,且观察组患者的血清NGF、BDNF分别为(15.10±3.15)ng/L、(14.22±2.83)μg/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3.06±2.60)ng/L、(11.75±2.50)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液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比容、红细胞聚集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上述指标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患者的上述指标分别为(4.65±0.32)mPa·s、(1.70±0.08)mPa·s、0.36±0.05、4.01±0.6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91±0.67)m Pa·s、(1.83±0.10)m Pa·s、0.42±0.12、4.33±0.7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分别为6.00%、1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拟益气活血汤加减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气虚血瘀证)能提高患者的血清NGF、BDNF水平,改善血液流变学,临床疗效显著且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卒中 气虚血瘀证 益气活血汤 神经生长 神经细胞营养 血液流变学 疗效 不良反应
下载PDF
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患者血清VEGF、BDNF水平变化及预测妊娠结局价值
11
作者 李娟 顾笑梅 赵金珩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3年第3期609-613,共5页
目的:探讨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脑源性神经细胞营养因子(BDNF)水平异常表达对妊娠结局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3月-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卵巢囊肿患者152例作为囊肿组,健康体检女性100例作为对照组... 目的:探讨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脑源性神经细胞营养因子(BDNF)水平异常表达对妊娠结局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3月-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卵巢囊肿患者152例作为囊肿组,健康体检女性100例作为对照组,采集囊肿组入院时、对照组体检时血清检测VEGF和BDNF水平,统计两组及不同囊肿疾病分期患者的妊娠结局,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上述指标预测囊肿患者妊娠结局价值。结果:外周血VEGF、BDNF水平,囊肿组(406.35±123.27 pg/ml、1079.22±209.32 ng/L)均高于对照组(305.27±100.34 pg/ml、659.34±100.24 ng/L),且随着疾病分期增加两项指标水平升高,未受孕者均高于受孕者、劣质胚胎者高于优质胚胎、未流产者低于自然流产者、良好妊娠者低于不良妊娠(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VEGF和BDNF预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患者妊娠结局的AUC分别为0.748(95%CI 0.606~0.890)、0.720(95%CI 0.581~0.859),预测妊娠结局的临界值分别为406.845 pg/ml、992.071 ng/L,此时的预测敏感度分别为68.4%、42.8%,特异度分别为68.0%、88.0%,两项联合的AUC为0.919(95%CI 0.872~0.966),敏感度93.8%,特异度30.5%。结论: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患者外周血VEGF、BDNF水平异常升高,且随着疾病分期的增加而升高,早期检测可辅助临床预测患者妊娠,且联合检测的诊断价值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 血管内皮生长 神经细胞营养 妊娠结局 预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