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亚低温治疗对重型脑损伤急性期脑氧分压和脑温的影响 被引量:58
1
作者 只达石 张赛 +11 位作者 林欣 陈荷红 肖绪林 苏晨方 尚彦国 牛玉德 刘敬业 张楷文 毛瑞 曹海华 杨谨涛 马宁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38-40,共3页
目的 研究重型脑损伤急性期脑组织氧分压 (PbtO2 )和脑温 (BT)的变化及亚低温治疗对PbtO2 和BT变化的影响。方法 重型脑损伤病人 18例 ,在伤后 1~ 2 0小时内行亚低温治疗 ,直肠温度 (RT)控制在 31 5℃~ 34 9℃ ,持续 1~ 7天 ,平均 ... 目的 研究重型脑损伤急性期脑组织氧分压 (PbtO2 )和脑温 (BT)的变化及亚低温治疗对PbtO2 和BT变化的影响。方法 重型脑损伤病人 18例 ,在伤后 1~ 2 0小时内行亚低温治疗 ,直肠温度 (RT)控制在 31 5℃~ 34 9℃ ,持续 1~ 7天 ,平均 5 7 7± 2 8 4小时。同时监测病人的PbtO2 和BT等指标。PbtO2 和BT监测使用LICOX Ⅱ型 (德国 )PbtO2 和BT代谢仪 ,分别用PbtO2 和BT探头置于无明显损伤的额叶白质内 (硬膜下 2 7~ 36mm深处 ) ,持续监测 1~ 5天 ,平均 5 4 8± 2 7 0小时。伤后 3个月时根据GOS评估法判定预后。结果 本组 18例病人脑损伤后 2 4小时内PbtO2 值 (9 6± 6 8mmHg)均明显低于正常值水平 (16~ 40mmHg)。亚低温治疗 2 4小时后PbtO2 显著提高到 2 8 7± 8 8mmHg ,伤后第 3天时仍稳定在正常值范围内。重型脑损伤急性期BT高于RT ,亚低温治疗使BT与RT差距增大。过度换气 (PaCO2 =2 5mmHg左右 )可降低脑损伤后的高颅压 ,但同时导致PbtO2 明显下降。结论 在重型颅脑损伤急性期应用PbtO2 和BT直接监测技术 ,安全可靠 ,对于判定病情以及指导亚低温和过度换气等治疗措施 ,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损伤 急性期 氧分压 亚低温治疗
原文传递
重型颅脑损伤颅内压监测临床研究进展 被引量:32
2
作者 王康 孙晓川 刘科 《创伤外科杂志》 2014年第4期370-372,379,共4页
重型颅脑损伤的发病率与死亡率日益受到重视,如何提高其临床诊治水平是临床医生面临的一大难题。随着颅内压监测广泛应用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其对患者病情观察及指导临床治疗有一定作用,但有效性仍存在争议。本文就重型颅脑损伤颅内压... 重型颅脑损伤的发病率与死亡率日益受到重视,如何提高其临床诊治水平是临床医生面临的一大难题。随着颅内压监测广泛应用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其对患者病情观察及指导临床治疗有一定作用,但有效性仍存在争议。本文就重型颅脑损伤颅内压监测相关的临床研究进行如下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损伤 颅内压 氧分压 亚低温
下载PDF
不同麻醉用药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氧分压及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15
3
作者 孙金龙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7年第3期55-58,共4页
目的探讨三种不同麻醉方法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氧分压及代谢的影响。方法 78例颅脑重症损伤患者分为A组(丙泊酚静脉全凭麻醉)、B组(七氟烷吸入全麻)和C组(静吸复合全麻)。比较3组患者于麻醉前(T_0)、插管前即刻(T_1)、插管后2 min(T_2)... 目的探讨三种不同麻醉方法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氧分压及代谢的影响。方法 78例颅脑重症损伤患者分为A组(丙泊酚静脉全凭麻醉)、B组(七氟烷吸入全麻)和C组(静吸复合全麻)。比较3组患者于麻醉前(T_0)、插管前即刻(T_1)、插管后2 min(T_2)、手术开始后10 min(T_3)、手术开始后30 min(T_4)及术毕(T_5)时的有创血压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颈内静脉血氧含量(Cjv O2)、桡动脉血氧含量(Ca O2)、脑氧摄取率(CERO2)。结果与T_0、T_1比较,3组患者T_2~T_5的MAP均显著下降(F=5.112、4.040、4.301,P=0.0002、0.0018、0.0011)。麻醉后,3组患者Sjv O2均显著上升(F=3.833、3.322、8.114,P=0.0027、0.0071、<0.0001),Da-jv O2均显著降低(F=3.127、2.635、4.886,P=0.0094、0.0258、0.0004),CERO2均显著减小(F=14.37、8.805、25.72,P<0.01)。结论丙泊酚静脉全凭麻醉、七氟烷吸入全麻和静吸复合全麻均具有良好的脑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颅损伤 丙泊酚 七氟烷 氧分压 氧代谢
下载PDF
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术中丙泊酚静脉麻醉的脑保护作用分析 被引量:10
4
作者 李庆凯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4年第14期62-63,共2页
目的探讨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术中应用丙泊酚静脉麻醉对脑保护的作用。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确诊115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手术患者分组,咪达唑仑组给予咪达唑仑为主行麻醉诱导,间断吸入异氟烷维持,丙泊酚组给予丙泊酚为主行麻醉诱导和维持... 目的探讨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术中应用丙泊酚静脉麻醉对脑保护的作用。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确诊115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手术患者分组,咪达唑仑组给予咪达唑仑为主行麻醉诱导,间断吸入异氟烷维持,丙泊酚组给予丙泊酚为主行麻醉诱导和维持,记录麻醉前后颅内压、脑氧分压变化以及术后初醒时间。结果 2组均能够降低术中、术后3h末颅内压和脑氧分压,但丙泊酚组降低术中、术后3h末颅内压和脑氧分压幅度优于咪达唑仑组,(P<0.01);丙泊酚组术后初醒时间平均(13.58±2.26)h明显短于咪达唑仑组(19.63±2.21)h,P<0.01。结论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术中应用丙泊酚静脉麻醉能够通过降低脂质过氧化级联反应,减少钙离子内流和强化围术期应激反应调控等机制降低颅内压和脑氧分压,从而有效保护脑组织和脑细胞,在促进受损脑功能恢复和提高生存质量等方面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重型颅损伤 丙泊酚 咪达唑仑 异氟烷 颅内压 氧分压
下载PDF
颅脑伤患者脑氧代谢监测 被引量:6
5
作者 郑吉安 宋庆华 +1 位作者 林欣 焦德让 《医学综述》 2003年第6期350-353,共4页
关键词 损伤 氧代谢率 氧分压 氧合程度
下载PDF
早期气管切开联合过度通气在重型颅脑创伤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7
6
作者 黄树文 郑建群 +2 位作者 李尧 朱伟东 邓树煌 《广州医学院学报》 2008年第6期52-54,共3页
目的:探讨早期气管切开联合过度通气在重型颅脑创伤治疗中的应用。方法:用GCS3-8分法对颅脑创伤的本院病人18例做前瞻性研究,伤后24 h内常规行气管切开;于2-6 d,当18例病人颅内压超过20 mmHg时,予机械通气法使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维持... 目的:探讨早期气管切开联合过度通气在重型颅脑创伤治疗中的应用。方法:用GCS3-8分法对颅脑创伤的本院病人18例做前瞻性研究,伤后24 h内常规行气管切开;于2-6 d,当18例病人颅内压超过20 mmHg时,予机械通气法使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维持在30-34 mmHg间约30 min,监测颅内压,脑血流及脑氧分压。结果:每个病人都进行32次过度通气,过度通气中有30次使颅内压下降(30/32),平均下降(7.3±3.5)mmHg(P〈0.01);大部分试验(29/32)脑血流和脑氧分压明显下降,但仍能保持在其缺血阈值(50 AU,10 mmHg)之上,3次试验脑血流和脑氧分压下降低于其缺血阈值。结论:中度过度通气(氧化碳分压为230-34 mmHg)有利于降低颅内压,长时间应用有导致脑缺血的危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 气管切开 过度通气 血流 氧分压
下载PDF
脑氧分压与颅内压联合监测在指导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7
7
作者 刘海鹏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4年第10期1347-1348,共2页
目的探讨脑氧分压联合颅内压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治疗中的指导作用。方法收集84例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随机分为A、B、C 3个组,每组28例,分别给予单独脑氧分压监测、单独颅内压监测和脑氧分压联合颅内压监测,分别统计3个组患者入院时... 目的探讨脑氧分压联合颅内压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治疗中的指导作用。方法收集84例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随机分为A、B、C 3个组,每组28例,分别给予单独脑氧分压监测、单独颅内压监测和脑氧分压联合颅内压监测,分别统计3个组患者入院时和治疗72h后的脑氧分压值、治疗1周内的甘露醇应用总量、格拉斯哥预后(GOS)评分各等级的病例数进行对比。结果 A组和C组治疗后脑氧分压值的上升水平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治疗1周内应用甘露醇的总量明显少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恢复良好的11例,明显多于A组的4例和B组的3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无死亡患者,明显少于A组的4例和B组的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行脑氧分压联合颅内压监测既可及时有效地指导纠正脑缺血缺氧情况,又可正确地指导脱水剂的应用,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中具有良好的效果和重要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分压 颅内压 监测 重型颅损伤
下载PDF
重型颅脑损伤后脑组织氧分压和颅内压监测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5
8
作者 许璟 陈大庆 +2 位作者 尹波 张弩 牟朝晖 《浙江创伤外科》 2002年第4期211-213,共3页
目的探求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ICP)和脑组织氧分压(PbtO2)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重型脑损伤患者(GCS<8)28例,PbtO2持续监测,同时行颅内压(ICP)、血电解质、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测定;分析ICP和PbtO... 目的探求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ICP)和脑组织氧分压(PbtO2)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重型脑损伤患者(GCS<8)28例,PbtO2持续监测,同时行颅内压(ICP)、血电解质、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测定;分析ICP和PbtO2的变化规律及意义。结果(1)伤后24小时PbtO2≤5mmHg,ICP≥40mmHg无法降压者预后不良;(2)伤后ICP、PaO2、PaCO2明显影响患者PbtO2;(3)没有发生与插入监测电极相关的并发症。结论脑组织氧分压测定是一种安全、可靠、灵敏的脑组织氧合程度监测方法,可反映出重型脑损伤后的脑组织缺血缺氧情况,提示预后,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损伤 氧分压 颅内压 监测
下载PDF
异丙酚联合地氟烷麻醉对颅脑损伤患者的脑保护作用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张娇娇 薛志强 刘丽霞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0年第1期142-145,共4页
目的:探讨异丙酚联合地氟烷麻醉对颅脑损伤患者的脑保护作用。方法:选取80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采取相同的术前麻醉诱导,术中对照组采取异丙酚维持麻醉,研究组采取异丙酚联合地氟烷维持麻醉,对比两组不同时点的脑氧分压(PbrO2... 目的:探讨异丙酚联合地氟烷麻醉对颅脑损伤患者的脑保护作用。方法:选取80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采取相同的术前麻醉诱导,术中对照组采取异丙酚维持麻醉,研究组采取异丙酚联合地氟烷维持麻醉,对比两组不同时点的脑氧分压(PbrO2)、血清丙二醛(MDA)、谷氨酸(Glu)、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及脑氧摄取率(OER)、动-静脉血氧含量差(Da-jvO2)、脑灌注压(CPP)和平均动脉压(MAP)等指标的变化。结果:研究组苏醒时间、定力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手术开始2 h及术后,两组脑PbrO2均升高,且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在麻醉诱导前、手术开始2 h时,两组MDA、Glu和SOD无显著差异;在术后1 h时,两组MDA、Glu高于麻醉诱导前,SOD低于麻醉诱导前,且观察组的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T1~T3时刻,两组的OER、Da-jvO2均下降,且研究组低与对照组,MAP均增加,且研究组高与对照组;而CPP在T1~T2时刻,出现了降低,且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T3时刻,显著增加,且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颅脑损伤患者手术时用异丙酚联合地氟烷麻醉,麻醉效果显著,能够有效的促进MDA合成、抑制Glu和SOD的释放,保护脑脑组织,同时减少术中的脑血流动力学,降低患者术中的脑代谢,维持脑氧平衡,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丙酚 地氟烷 麻醉 损伤 氧分压 氧摄取率 动-静脉血氧含量差
原文传递
重型颅脑损伤后颅内压监测及对症治疗的研究进展
10
作者 叶劲弦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2年第7期124-126,共3页
重型颅脑损伤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外科疾病,病死率高,治疗难度大,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和生活。目前,严重颅脑损伤的发生率与死亡率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而如何提高其诊治水平已成为外科医师的一个重要课题。由于颅内压的控制在严重颅脑外伤... 重型颅脑损伤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外科疾病,病死率高,治疗难度大,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和生活。目前,严重颅脑损伤的发生率与死亡率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而如何提高其诊治水平已成为外科医师的一个重要课题。由于颅内压的控制在严重颅脑外伤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其对病人的观察、对临床治疗的指导意义仍然存在一定的争论。本文对重度颅脑外伤患者的颅内压力控制进行了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损伤 颅内压 氧分压 亚低温
下载PDF
从脑氧代谢角度探讨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近期疗效
11
作者 何建国 唐文渊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59-161,175,共4页
目的 :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亚低温治疗过程中的脑组织氧分压 (Braintissueoxygenpressure -PbrO2 )变化进行监测、分析 ,探讨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近期疗效。方法 :重型脑外伤患者 4 2例 ,分为亚低温组、对照组。亚低温组于伤后 12... 目的 :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亚低温治疗过程中的脑组织氧分压 (Braintissueoxygenpressure -PbrO2 )变化进行监测、分析 ,探讨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近期疗效。方法 :重型脑外伤患者 4 2例 ,分为亚低温组、对照组。亚低温组于伤后 12h内行亚低温治疗 ( 32~ 34℃ ) ,时程 3~ 5天 ;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两组均持续监测PbrO2 ,并对不同时段PbrO2 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亚低温组和对照组重型颅脑损伤 (GCS6~ 8分 )患者于降温前、降温 4h时段及复温后的PbrO2 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但亚低温组在降温 2 4、4 8、72h时段PbrO2 均低于对照组 (P <0 .0 5 )。亚低温组与对照组特重型颅脑损伤 (GCS3~ 5分 )患者各时段PbrO2 无显著差异 (P >0 .0 5 )。亚低温组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死亡率低于对照组 (P <0 .0 5 ) ,而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死亡率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 (GCS6~ 8分 )能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同时也降低了PbrO2 ;对特重型颅脑损伤 (GCS3~ 5分 )无明显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损伤 亚低温 氧分压 死亡率
下载PDF
亚低温治疗重型脑损伤急性期脑氧分压的变化
12
作者 朱岩湘 姚杰 +2 位作者 卢尚坤 章更生 周关仁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689-691,共3页
关键词 亚低温治疗 重型损伤 急性期氧分压 血流 氧代谢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