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07篇文章
< 1 2 7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剂量山莨菪碱对脑复苏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22
1
作者 谢钢 蒋崇慧 +3 位作者 郑伟华 赵双彪 尹刚 吴美英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381-382,共2页
目的 探讨大剂量山莨菪碱对心肺复苏后患者的神经功能状况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临床神经功能综合评分 (NFC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NFI)、Barthel指数 (MBI)对心肺复苏后患者的神经功能状况及生活质量进行评定 ,并观察... 目的 探讨大剂量山莨菪碱对心肺复苏后患者的神经功能状况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临床神经功能综合评分 (NFC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NFI)、Barthel指数 (MBI)对心肺复苏后患者的神经功能状况及生活质量进行评定 ,并观察大剂量山莨菪碱对它们的影响。结果 在心肺复苏后第 5天 ,NFCS评分大剂量山莨菪碱组明显较小剂量山莨菪碱组和常规治疗组高 (P <0 0 1) ,在复苏后第 12周和 2 4周 ,大剂量山莨菪碱组NFI评分明显较另两组低 (P <0 0 5 ) ,MBI评分明显较另两组高 (P <0 0 1)。结论 大剂量山莨菪碱可改善心肺复苏后脑复苏患者的神经功能状况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肺复苏 复苏 山莨菪碱 生活质量 神经功能综合评分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心脏骤停 MBI
下载PDF
应用高渗盐水治疗失血性休克 被引量:23
2
作者 郑士友 陈辉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SCD 1993年第7期396-398,共3页
失血性休克的主要病理生理特点是有效循环血量锐减,部分微循环淤滞和组织乏氧代谢。因此,及时恢复有效循环血量是治疗的重要环节。以往主张大量快速输入平衡液,近10多年来应用高渗盐水(HSL)治疗失血性休克的报道日益增多,我们近3年多来... 失血性休克的主要病理生理特点是有效循环血量锐减,部分微循环淤滞和组织乏氧代谢。因此,及时恢复有效循环血量是治疗的重要环节。以往主张大量快速输入平衡液,近10多年来应用高渗盐水(HSL)治疗失血性休克的报道日益增多,我们近3年多来使用HSL治疗失血性休克83例,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结合我们的体会,对临床使用中的具体问题谈几点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血性休克 高渗盐水 有效循环血量 病理生理特点 平衡液 血液动力学 乏氧 多器官衰竭 出血性休克 复苏
原文传递
高压氧在脑复苏中的应用专家共识 被引量:23
3
作者 高压氧在脑复苏中的应用专家共识组 潘曙明 葛晓利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82-690,共9页
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CA)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CA后的神经功能损害给社会带来了沉重负担[1]。目前全球CA的发生率约为20~140例/10万人,尽管患者的自主循环恢复率(restoratio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已达到20%~40%,但出... 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CA)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CA后的神经功能损害给社会带来了沉重负担[1]。目前全球CA的发生率约为20~140例/10万人,尽管患者的自主循环恢复率(restoratio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已达到20%~40%,但出院存活率仍很低,院外心脏骤停(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OHCA)的患者仅6%~10.8%可存活至出院,院内心脏骤停(in-hospital cardiac arrest, IHCA)患者亦仅约25.8%存活至出院[2,3,4,5],且这些患者仅有9%~15.9%等极少数未遗留任何神经功能后遗症[5,6,7],因此CA后的脑损伤是影响患者病死率和致残率的主要因素[8]。目前针对CA后脑复苏(cerebral resuscitation,CR)的药物和方法很多,但效果均不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苏 高压氧 CEREBRAL 神经功能损害 专家 心脏骤停 存活率 自主循环
原文传递
心脏骤停后心肺复苏和心肺脑复苏成功病例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22
4
作者 韩文斌 刘巍 +1 位作者 宋斌 李广罡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08-311,共4页
目的探讨影响心脏骤停患者成功脑复苏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对比分析心脏骤停后成功心肺脑复苏(A组,n=38)和仅心肺复苏成功(B组,n=42)患者之间的相关指标,包括性别、年龄、原发疾病、心脏骤停原因、心脏骤停环境、心脏骤停相关时... 目的探讨影响心脏骤停患者成功脑复苏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对比分析心脏骤停后成功心肺脑复苏(A组,n=38)和仅心肺复苏成功(B组,n=42)患者之间的相关指标,包括性别、年龄、原发疾病、心脏骤停原因、心脏骤停环境、心脏骤停相关时间和心肺复苏后相关治疗持续时间。结果两组性别比和平均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原发疾病:A组以外科为主(78.9%),B组以内科为主(61.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心脏骤停原凶:A组31例(81.6%)为急性缺氧、低血压、内脏神经反射和单纯心脏疾患,B组30例(71.4%)为慢性缺氧和慢性心脏病,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心脏骤停环境:A组24例(63.2%)发生在手术室和ICU,B组22例(52.4%)发生在普通病房,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心脏骤停相关时间:A组心脏骤停持续时间(8.2±8.7)min,自主心跳恢复时间(6.7±8.4)min,脑缺血缺氧时间(1.5±1.3)min,均明显短于B组[分别为(30.8±26.2)min、(27.7±24.9)min和(3.1-4-3.1)min,P〈0.001或P〈0.005]。心肺复苏后相关治疗持续时间:A组亚低温持续时间(4.0±2.6)d,呼吸机持续时间(11.1±19.7)d,与B组[(5.9±3.8)d和(15.4±29.3)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原发疾病(OR=6.22,95%CI1.64—23.46)、心脏骤停持续时间(OR=1.11,95%CI 1.04—1.19)和心脏骤停发生环境(OR=4.51,95%CI 1.22~16.61)与成功脑复苏的关系更密切,成为三个独立影响因素。结论没有明显慢性疾病,在手术室和ICU以急性缺氧、低血压和单纯心脏原因发生的心脏骤停,抢救及时有效,复苏后处理恰当、合理,尽早实施全面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骤停 心肺复苏 复苏
下载PDF
葛根素在大鼠脑复苏时对海马CA1区神经元凋亡相关基因的影响 被引量:14
5
作者 杨光田 曹建忠 +2 位作者 刘书山 钟强 邓普珍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393-394,共2页
目的  观察葛根素在大鼠脑复苏时对海马CA1区神经细胞凋亡相关基因的影响。方法 将实验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葛根素组 ,采用Pulsinelli4VO法 ,制备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 ,利用免疫组化法、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大... 目的  观察葛根素在大鼠脑复苏时对海马CA1区神经细胞凋亡相关基因的影响。方法 将实验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葛根素组 ,采用Pulsinelli4VO法 ,制备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 ,利用免疫组化法、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不同时间内Fas、p5 3蛋白表达的水平及凋亡细胞数的变化。结果 ①脑缺血 10min再灌注 6h ,海马CA1区有少量p5 3蛋白表达的阳性细胞 ,再灌注 12h后增多。②脑缺血 10min再灌注 3h ,Fas蛋白表达的阳性细胞增多 ;再灌注12h ,Fas蛋白表达的阳性细胞达高峰 ,后下降。③神经细胞凋亡数随再灌注时间延长而增加。④给予葛根素治疗后 ,上述变化均减轻。结论 葛根素脑复苏的作用机制之一可能是抑制或延迟脑缺血时细胞凋亡、调控基因Fas、p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根素 复苏 细胞凋亡 CA1 p53 FAS 缺血再灌注损伤 动物模型
下载PDF
心肺脑复苏后亚低温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20
6
作者 李海娜 兰超 +3 位作者 李莉 李璐 史晓朋 郭楠楠 《创伤与急危重病医学》 2015年第1期58-61,共4页
心肺复苏发展至今已有几十年的历史。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已经有所提高,但是心肺复苏后脑功能的恢复却不尽如人意。如何促进心肺复苏患者脑功能的恢复,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亚低温治疗是心肺复苏后脑保护的有... 心肺复苏发展至今已有几十年的历史。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已经有所提高,但是心肺复苏后脑功能的恢复却不尽如人意。如何促进心肺复苏患者脑功能的恢复,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亚低温治疗是心肺复苏后脑保护的有效方法之一;但是在2013年美国心脏学会(AHA)年会上公布的两项大规模的有关降温治疗的临床研究,却得出了与以往不同的结论。因此,本文就亚低温疗法在心肺复苏中脑保护的作用机制、降温时机、疗效和不良反应等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肺复苏 复苏 亚低温
下载PDF
心搏骤停后脑缺血缺氧损害与脑复苏 被引量:18
7
作者 黄子通 符岳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1期93-94,共2页
关键词 心搏骤停 缺血缺氧损害 缺血缺氧性损害 复苏 神经细胞坏死 病理生理过程 神经功能障碍 持续植物状态 记忆缺失 学习困难
原文传递
亚低温治疗在心肺复苏患者脑复苏中的应用及护理 被引量:19
8
作者 李军 李素玲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42-43,共2页
目的探讨应用亚低温治疗心肺复苏患者脑复苏的临床疗效及护理方法。方法选取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科收治的心脏骤停患者40例,经心肺复苏(CPR)达到基础生命支持后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与亚低温治疗组各20例。随访3个月观察其临床疗... 目的探讨应用亚低温治疗心肺复苏患者脑复苏的临床疗效及护理方法。方法选取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科收治的心脏骤停患者40例,经心肺复苏(CPR)达到基础生命支持后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与亚低温治疗组各20例。随访3个月观察其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亚低温治疗组治愈率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亚低温治疗组的致残率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心脏骤停后CPR患者实行亚低温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法。正确使用电脑降温毯及专科护理等是降低亚低温治疗脑复苏并发症的关键护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低温治疗 心肺复苏 复苏 护理
原文传递
亚低温联合生脉注射液对心脏骤停后脑复苏患者心脑功能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9
9
作者 朱文生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CAS 2018年第6期720-723,共4页
目的探讨亚低温联合生脉注射液对心脏骤停后脑复苏患者心脑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7年2月我院收治的心脏骤停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39例,均在心肺复苏后行脑复苏治疗,对照组给予亚低... 目的探讨亚低温联合生脉注射液对心脏骤停后脑复苏患者心脑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7年2月我院收治的心脏骤停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39例,均在心肺复苏后行脑复苏治疗,对照组给予亚低温治疗(MHT)及基础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生脉注射液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心脏指数(CI)、心输出量(CO)、左室射血分数(LVEF)评价心功能,比较其复苏后1周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评价两组脑功能分级情况,同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清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白介素-1(IL-1)、白介素-8(IL-8),并观察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CI(2.63±0.24)L/(min·m)、CO(3.92±0.16)L/min及LVEF(73.29±1.67)%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脑功能良好率66.67%较对照组33.33%高(P<0.05);观察组治疗后GCS评分(10.18±1.65)分、ADL评分(78.29±1.67)分高于对照组,APACHEⅡ评分(23.19±1.57)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GDF-15(0.45±0.12)μg/L、IL-1(63.29±1.65)μg/L、IL-8(40.32±1.67)μg/L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7.69%低于对照组25.64%(P<0.05)。结论亚低温联合生脉注射液有利于保护心脏骤停后脑复苏患者心脑功能,下调血清GDF-15及炎症因子水平,降低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低温 生脉注射液 心脏骤停 复苏 功能
下载PDF
脑复苏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17
10
作者 黄子通 符岳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24-125,共2页
脑复苏是指在心搏骤停后以脑功能恢复为目标的复苏措施.自主循环恢复患者中,大约68%的院外心搏骤停患者和23%院内心搏骤停患者死于脑损伤,存活患者中40%~50%出现永久性认知功能障碍.最近一项24 132例患者的研究数据表明,复苏后患者病... 脑复苏是指在心搏骤停后以脑功能恢复为目标的复苏措施.自主循环恢复患者中,大约68%的院外心搏骤停患者和23%院内心搏骤停患者死于脑损伤,存活患者中40%~50%出现永久性认知功能障碍.最近一项24 132例患者的研究数据表明,复苏后患者病死率仍高达71%.脑复苏研究任重而道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苏 自主循环恢复 心搏骤停 认知功能障碍 功能恢复 患者 损伤 永久性
原文传递
尼莫地平及参麦注射液对脑复苏效应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6
11
作者 水海峰 王风 +2 位作者 刁铁梅 覃丽萍 周孝贞 《急诊医学》 CSCD 1996年第3期131-134,共4页
猪经股动脉放血降压至术前的50%,同时阻断其双侧颈总动脉和推动脉。10min后出现平坦脑电图(EEG)且伴随全身抽搐。制成上述急性完全性脑缺血模型5min后,分三组分别给予尼莫地平(0.2mg/kg)、参麦注射液(1ml/kg)及等量生理盐... 猪经股动脉放血降压至术前的50%,同时阻断其双侧颈总动脉和推动脉。10min后出现平坦脑电图(EEG)且伴随全身抽搐。制成上述急性完全性脑缺血模型5min后,分三组分别给予尼莫地平(0.2mg/kg)、参麦注射液(1ml/kg)及等量生理盐水静滴,比较尼莫地平、参麦注射液对脑缺血再灌流损伤的复苏效应。与对照组相比,结果表现为尼莫地平促进脑缺血再灌流猪EEG幅度的有效恢复且降低了EEG的异常率(P<0.01);参麦注射液有类似效果,但作用软弱(P<0.05);尼莫地平和参麦注射液均可抑制再灌流损伤后脑环磷酸腺苷(cAM)的升高(P<0.05);减轻脑水肿和大脑皮层损伤的程度。提示尼莫地平注射液和参麦注射液对缺血再灌流脑组织损伤有明显拮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 再灌流损伤 尼莫地平 参麦注射液 复苏
原文传递
肾上腺素在心肺脑复苏中的应用 被引量:16
12
作者 肖锋 王一镗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36-38,共3页
决定心搏骤停复苏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冠状动脉灌注压,即主动脉舒张压和右房舒张压之差。实验证明右房舒张压很低,与正常窦性心律相比,在胸外按压时变化也较小,但是,正常心律时平均主动脉压舒张压约100mmHg,心搏骤停10分钟后复苏时约10... 决定心搏骤停复苏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冠状动脉灌注压,即主动脉舒张压和右房舒张压之差。实验证明右房舒张压很低,与正常窦性心律相比,在胸外按压时变化也较小,但是,正常心律时平均主动脉压舒张压约100mmHg,心搏骤停10分钟后复苏时约10~15mmHg,因此复苏时增加主动脉舒张压,亦即增加冠状动脉灌注压,可以提高复功苏成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肺复苏 复苏 肾上腺素
下载PDF
亚低温治疗在脑复苏中的应用及影响预后因素分析 被引量:16
13
作者 王国兴 谢苗荣 +1 位作者 刘凤奎 王振洲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602-605,共4页
目的 探讨影响心肺复苏(CPR)术后亚低温治疗患者预后的因素及动态脑电波监测对预后的价值.方法 对42例循环稳定的CPR术后患者在全身治疗的基础上进行亚低温治疗,体温(颈静脉球温度)控制在31~34℃,维持3~6 d后复温.治疗期间行各项... 目的 探讨影响心肺复苏(CPR)术后亚低温治疗患者预后的因素及动态脑电波监测对预后的价值.方法 对42例循环稳定的CPR术后患者在全身治疗的基础上进行亚低温治疗,体温(颈静脉球温度)控制在31~34℃,维持3~6 d后复温.治疗期间行各项常规检查,同时监测脑电波并进行Hockday分级,对于存活3个月者通过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估神经系统功能.结果 良好转归组(包括恢复良好、中度残疾,19例)与不良转归组(包括严重残疾、植物状态、死亡,23例)间停跳后至开始CPR时间及复苏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血中剩余碱、乳酸浓度均存在不同程度差异[停跳后至开始CPR时间(min):4.11±1.80比13.08±11.37,GCS(分):5.48±1.32比4.13±1.61,剩余碱(mmol/L):-10.27±6.23比-13.18±7.29,乳酸(mmol/L):6.82±3.12比8.47±4.14,P<0.05或P<0.01];37例患者行动态脑电波监测,Hockday分级Ⅱ级与Ⅲ级间的良好预后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5.7%(12/14)比37.5%(3/8),P<0.05].结论 停跳后至开始CPR时间及复苏后GCS、血中剩余碱、乳酸浓度有助于判定亚低温治疗后患者的预后;脑电波监测对判定亚低温治疗后患者神经功能转归有较大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低温 复苏 预后 电波
原文传递
低温用于脑复苏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14
作者 王新华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6期345-347,共3页
低温用于脑复苏的研究进展王新华心肺脑复苏中的脑复苏,即有效的脑保护和促进脑神经功能恢复,仍然是直接关系复苏成功率的难点和受到关注的焦点之一。90年代以来,尤其是近2~3年来,由于研究方法完善和先进技术手段的应用,大量... 低温用于脑复苏的研究进展王新华心肺脑复苏中的脑复苏,即有效的脑保护和促进脑神经功能恢复,仍然是直接关系复苏成功率的难点和受到关注的焦点之一。90年代以来,尤其是近2~3年来,由于研究方法完善和先进技术手段的应用,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1.低温脑复苏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苏 低温疗法 损伤
下载PDF
复苏后综合征患者神经功能评估与脑复苏的现状 被引量:15
15
作者 孙漓(综述) 彭强(审校)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50-454,共5页
脑复苏的疗效直接影响心脏骤停患者复苏的预后,选择更客观、更科学的评估复苏后综合征患者神经功能结局的方法,探索除亚低温治疗外更具前景的脑复苏措施将使脑复苏取得更理想的效果,结合相关文献进行综述。
关键词 复苏后综合征(PRS) 神经功能评估 复苏 心脏骤停(CA)
下载PDF
纳洛酮对10min内心脏骤停脑复苏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14
16
作者 胡绍勤 刘黎彪 朱进森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1期104-105,共2页
目的:探讨10min内心脏骤停在综合抢救的措施上应用β-内啡肽拮抗剂纳洛酮对脑复苏的作用。方法:对33例10min内心脏骤停患者(观察组)在采取综合抢救基础上,均联合应用纳洛酮治疗,观察分析心肺复苏(CPR)成功率、脑复苏及48h存活率。并与... 目的:探讨10min内心脏骤停在综合抢救的措施上应用β-内啡肽拮抗剂纳洛酮对脑复苏的作用。方法:对33例10min内心脏骤停患者(观察组)在采取综合抢救基础上,均联合应用纳洛酮治疗,观察分析心肺复苏(CPR)成功率、脑复苏及48h存活率。并与既往未应用纳洛酮治疗的33例(对照组)作回顾性对照分析。结果:观察组CPR成功率为58%(19例),对照组55%(18例),差异无显著性。观察组脑复苏成功率为36%(12例),对照组12%(4例),48h存活率观察组为42%(14例),对照组24%(8例),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早期应用纳洛酮对10min内心脏骤停脑复苏具有较好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停搏 纳洛酮 复苏 心肺复苏
下载PDF
亚低温疗法对心肺复苏后病人脑复苏及预后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4
17
作者 郭敏军 晏平 +1 位作者 梁庆 梁子敬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6年第21期2568-2570,共3页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心肺复苏后病人脑复苏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来我院治疗的心跳呼吸骤停后心肺复苏病人8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3例)和亚低温治疗组(45例)。对照组只进行心肺复苏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亚低温以及冰毯冰帽全身降...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心肺复苏后病人脑复苏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来我院治疗的心跳呼吸骤停后心肺复苏病人8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3例)和亚低温治疗组(45例)。对照组只进行心肺复苏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亚低温以及冰毯冰帽全身降温治疗方法。评价两组病人的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测定血糖、血乳酸水平,观察并发症,评价预后和日常生活能力。结果亚低温治疗组GCS评分、血糖、血乳酸水平、并发症发生率、预后和日常生活能力不同时间点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方对心跳呼吸骤停病人心肺复苏后脑复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改善病人的远期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搏骤停 心肺复苏 亚低温治疗 复苏 预后 格拉斯哥昏迷量表
下载PDF
亚低温治疗对院内心脏骤停心肺复苏后患者脑复苏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4
18
作者 石波 崔惠芬 +3 位作者 包小丽 刘暖林 李远辉 汤步阶 《中国医药指南》 2013年第19期53-54,共2页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对心肺复苏后患者脑复苏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资料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06年01月至2012年10月我院ICU收治的院内心搏骤停、行心肺复苏成功的患者33例,完全随机分配常温治疗组16例与亚低温治疗组17例(中心体温降...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对心肺复苏后患者脑复苏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资料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06年01月至2012年10月我院ICU收治的院内心搏骤停、行心肺复苏成功的患者33例,完全随机分配常温治疗组16例与亚低温治疗组17例(中心体温降至32~34℃,维持24h),比较两组患者自主循环恢复后初始血乳酸水平,6h、24h血乳酸清除率,24h、72h、7d的G.C.S评分及APACHEⅡ评分。结果在CPR术后7d,接受亚低温治疗患者的G.C.S评分明显高于常温治疗组,24h血乳酸清除率在亚低温治疗组亦高于常温治疗组,亚低温治疗组的APACHE评分低于常温治疗组。结论亚低温治疗有促进心肺复苏自主循环恢复患者脑功能的改善及降低病死率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低温治疗 心脏骤停 心肺复苏 复苏 预后
下载PDF
亚低温治疗对心肺复苏术后脑复苏的影响 被引量:14
19
作者 李国吾 武玉荣 +2 位作者 邹俊 赵亮 王道协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19年第2期193-194,共2页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对心肺复苏术后脑复苏的影响。方法观察2014年1月-2018年1月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ICU收治的心跳骤停后行心肺复苏术成功的患者30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及亚低温治疗组。比较两组患者6h、24h血乳酸清除率,第1、3、7天的...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对心肺复苏术后脑复苏的影响。方法观察2014年1月-2018年1月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ICU收治的心跳骤停后行心肺复苏术成功的患者30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及亚低温治疗组。比较两组患者6h、24h血乳酸清除率,第1、3、7天的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Ⅱ,APACHE Ⅱ)评分及病死率。结果亚低温治疗组24h血乳酸清除率高于常温治疗组,第7天的APACHE Ⅱ评分低于常规治疗组,GCS评分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病死率低于常规治疗组。结论心肺复苏术时亚低温治疗可以改善患者脑功能及降低患者病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肺复苏 亚低温 复苏
下载PDF
头部低温对再灌流下丘脑神经肽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1
20
作者 段满林 李德馨 徐建国 《中华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366-368,共3页
目的:了解兔脑缺血后再灌注时神经肽分泌的变化和观察再灌注后实施头部重点低温对这些改变的影响。方法:采用新西兰兔56只,8只为常温对照组(Ⅰ组),其余动物先用“四血管”式造成缺血30分钟,再分成常温再灌注和头部重点低温... 目的:了解兔脑缺血后再灌注时神经肽分泌的变化和观察再灌注后实施头部重点低温对这些改变的影响。方法:采用新西兰兔56只,8只为常温对照组(Ⅰ组),其余动物先用“四血管”式造成缺血30分钟,再分成常温再灌注和头部重点低温组。两组均分再灌注30、180和360分钟三个亚组,各亚组动物均为8只。头部低温在再灌注开始后一分钟开始实施,脑组织中神经肽含量采用放免法测定。结果:与非缺血组比较,Ⅱ组三种神经肽含量在所测的再灌流的三个时段均明显下降(P<0.01),而低温组加压素(AVP)和β-内啡肽(β-EP)含量无明显下降(P>0.05),血管活性肠肽(VIP)含量在再灌注30和180分钟有明显下降(P<0.01);与常温再灌注组相比,头部低温治疗后三种神经肽的含量均有明显回升(P<0.01)。结论:再灌流时兔脑神经肽分泌紊乱,再灌流后实施低温仍能有效地减轻这种紊乱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部重点低温 复苏 神经肽 再灌流损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7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