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647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R水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23
1
作者 卢延 洪闻 +2 位作者 陆立 王武 张雪哲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1期732-736,共5页
目的:探讨T2W不屏气MR水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材料和方法:用T2WMR水成像技术临床检查159例,包括MR胰胆系成像68例,MR泌尿系成像43例,MR脊髓成像48例。采用不屏气三维快速自旋回波(3DFSE)和脂肪抑... 目的:探讨T2W不屏气MR水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材料和方法:用T2WMR水成像技术临床检查159例,包括MR胰胆系成像68例,MR泌尿系成像43例,MR脊髓成像48例。采用不屏气三维快速自旋回波(3DFSE)和脂肪抑制序列,用表面线圈,回波序列长度(ETL)16。结果:这些序列可以描画出胰胆管、泌尿系集合系统和脊髓硬膜囊的影像,同时能展示狭窄、扩张和充盈缺损,准确性较高。结论:T2W不屏气MR水成像技术是一种可靠的、非侵袭性的检查方法,能较好地显示体内含水器官的解剖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管 胆道 泌尿道 脊髓 NMR 成像
原文传递
巨刺法神经解剖学机制探讨 被引量:79
2
作者 解秸萍 《上海针灸杂志》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28-29,共2页
脊髓、脑干网状结构、丘脑非特异性投射系统及大脑皮层是“巨刺”效应产生的重要结构基础,“巨刺”的机制在中枢神经系统是多层次的,其效应的产生是各级中枢整合和相互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 刺法 神经解剖学 脊髓 脑干网状结构 针刺
下载PDF
产妇鞘内注射舒芬太尼分娩镇痛的效应 被引量:77
3
作者 刘继云 佘守章 +3 位作者 邬子林 韩光炜 杨美英 邓玲红 《中华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768-770,共3页
目的产妇鞘内注射不同剂量舒芬太尼分娩镇痛的效应。方法 孕足月的初产妇100 例,ASA I或Ⅱ级,随机分为5组(n=20):舒芬太尼1μg组(A组)、舒芬太尼3μg组(B组)、舒芬太尼 5μg组(C组)、舒芬太尼7μg组(D组)和舒芬太尼10μg组(E组)。L2,3... 目的产妇鞘内注射不同剂量舒芬太尼分娩镇痛的效应。方法 孕足月的初产妇100 例,ASA I或Ⅱ级,随机分为5组(n=20):舒芬太尼1μg组(A组)、舒芬太尼3μg组(B组)、舒芬太尼 5μg组(C组)、舒芬太尼7μg组(D组)和舒芬太尼10μg组(E组)。L2,3行脊椎-硬联合穿刺,鞘内注射 相应剂量舒芬太尼,硬膜外腔置管,接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泵。记录鞘内给药前、后产妇血压 (BP)、心率(HR)、呼吸频率(R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观察各组镇痛起效时间,应用视觉模拟镇 痛评分(VAS)评估疼痛效果,记录PCEA首次给药时间和总用药量,改良Bromage评分评价双下肢运动 阻滞情况。记录产妇出现不良反应和新生儿出生后1、5 min时Apgar评分。结果 各组年龄、身高、 体重、妊娠时间、宫口扩张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比较,B~E组镇痛起效时 间缩短,首次PCA给药时间延长,最高感觉阻滞平面上移;C~E组PCA药液总量、PCA按压次数减 少;B~E组鞘内给药后5—30min时有效镇痛率升高(P<0.05或0.01)。各组催产素使用率、分娩出 血量、镇痛满意度、新生儿出生后1、5 min时Apgar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E组 恶心呕吐、瘙痒、下肢麻木的发生率高于A、B组(P<0.01)。结论 产妇鞘内注射舒芬太尼联合 PECA分娩镇痛是安全、有效的,鞘内注射舒芬太尼的剂量以3~5μg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舒芬太尼 镇痛 产科 注射 脊髓
原文传递
胸腰段陈旧骨折继发后凸畸形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72
4
作者 陈仲强 李危石 +2 位作者 郭昭庆 齐强 党耕町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01-204,共4页
目的总结分析胸腰段陈旧骨折继发后凸畸形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研究胸腰段陈旧骨折继发后凸畸形33例,平均年龄40.3岁.病史平均36.0个月.后凸Cobb角平均40.8°(20°~82°).全部患者均有脊髓损伤,括约肌功能障碍26例.12... 目的总结分析胸腰段陈旧骨折继发后凸畸形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研究胸腰段陈旧骨折继发后凸畸形33例,平均年龄40.3岁.病史平均36.0个月.后凸Cobb角平均40.8°(20°~82°).全部患者均有脊髓损伤,括约肌功能障碍26例.12例有显著腰背部疼痛.23例既往曾有手术史.手术方式包括前路椎体间隙松解植骨+后路截骨矫形固定15例,后路截骨减压矫形12例,前路松解、椎体间撑开植骨固定6例.结果全部患者后凸畸形矫正率平均为86.0%.无严重手术并发症.随访时间平均24.6个月(6个月~84个月),32例骨性融合,1例植骨未融合,行二次手术后骨性融合.10例术后神经功能有改善,10例术后括约肌功能部分恢复.有显著腰背部疼痛者术后症状均明显减轻.结论单纯后路截骨矫形适用于角度较小(<45°)的后凸畸形.前路松解、后方经关节突截骨矫形适用于不同程度的后凸畸形,尤其对后凸严重或二次手术的病例更显优势.对于合并脊髓不全损伤的病例即使病史较长,手术仍然可能获得一定疗效,特别是对于腰部疼痛的缓解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凸畸形 胸腰段 继发 术后 后路 松解 前路 脊髓 恢复
原文传递
胸腰椎损伤的综合分类与治疗 被引量:64
5
作者 张光铂 张雪哲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71-74,共4页
关键词 脊柱 脊髓 脊柱损伤 脊髓损伤
原文传递
间断鞘内注射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对大鼠脊髓及神经根早期超微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50
6
作者 孙志华 郭曲练 邹望远 《中华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83-287,共5页
目的观察鞘内间断注射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对大鼠脊髓、神经根早期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24只,按改良Yaksh法置入导管至脊髓腰段鞘内8 cm。随机分为4组(n=6):N 组(对照组)经导管注入0.9%氯化钠40μl,每1.5 h一次,共3次。R1、R2、R... 目的观察鞘内间断注射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对大鼠脊髓、神经根早期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24只,按改良Yaksh法置入导管至脊髓腰段鞘内8 cm。随机分为4组(n=6):N 组(对照组)经导管注入0.9%氯化钠40μl,每1.5 h一次,共3次。R1、R2、R3注药方式同N组,分别注入0.5%、0.75%、1%罗哌卡因40μl。各组在注药后6 h取腰膨大处1mm3脊髓及神经根,电镜下观察其早期超微结构变化。结果N、R1、R2组脊髓、神经根早期超微结构基本正常。R3组大多数神经元细胞固缩,大多数粗面内质网扩张,线粒体及内质网结构模糊,有少数神经元细胞完全变性;部分有髓神经纤维变性,板层结构疏松;雪旺氏细胞固缩。与R3组比较,N、R1、R2组神经元胞质空泡形成或变性评分、灰质内空泡评分、髓鞘丢失断裂评分、内、外轴膜清晰度评分及神经根空泡变性评分均降低(P<0.05),而灰质内出血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R1、R2组间以上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0.5、0.7%罗哌卡因间断鞘内注射对大鼠脊髓、神经根超微结构无明显影响,1%罗哌卡因则可造成脊髓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断鞘内注射 罗哌卡因 大鼠 脊髓 神经根 超微结构 麻醉
原文传递
经后路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的置钉研究 被引量:47
7
作者 马向阳 钟世镇 +4 位作者 刘景发 尹庆水 徐达传 丁自海 李忠华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5期392-395,共4页
目的 探讨经后路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的可行性。 方法 利用 2 0具颈椎尸体标本 ,模拟经后路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在寰椎后弓后缘表面 ,经枢椎下关节突中心点纵垂线与寰椎后弓上缘下方 3mm水平线的交点作为进钉点 ,按内斜 10度、上斜 ... 目的 探讨经后路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的可行性。 方法 利用 2 0具颈椎尸体标本 ,模拟经后路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在寰椎后弓后缘表面 ,经枢椎下关节突中心点纵垂线与寰椎后弓上缘下方 3mm水平线的交点作为进钉点 ,按内斜 10度、上斜 5度钻孔 ,经寰椎椎弓根置入直径 3.5 mm的皮质骨螺钉。测量进钉点与寰椎椎弓根中线平面的距离、螺钉最大进钉深度、螺钉内斜角度和螺钉上斜角度等解剖指标 ,观察螺钉是否突破椎弓根和侧块骨皮质 ,以及椎动脉、硬膜、脊髓是否损伤等。 结果 共放置 4 0枚寰椎椎弓根螺钉 ,测得进钉点与寰椎椎弓根中线的平均距离为( 2 .2 0± 0 .4 2 ) mm,螺钉最大进钉深度平均 ( 30 .5 1± 1.5 9) mm,螺钉内斜角度平均 ( 9.70± 0 .6 7)度 ,上斜角 ( 4 .6 0±0 .5 9)度。其中 1枚螺钉因上斜角度过大穿破椎弓根上缘 ,8枚因后弓高度过小而突破椎弓根下缘 ,5枚进钉过深突破寰椎侧块前缘皮质 ,但均未对脊髓和椎动脉造成损伤。 结论 经后路行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是安全可行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椎 椎弓根螺钉 后路 后弓 固定 椎动脉 侧块 皮质 脊髓 枢椎
下载PDF
经皮经椎间孔入路内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中并发类脊髓高压症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7
8
作者 刘雅普 高利峰 +3 位作者 徐永辉 胡军华 吴广良 侯秀伟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82-384,共3页
经皮经椎间孔入路内镜下(简称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TELD)已成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的成熟外科技术,与开放式椎间盘切除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经皮经椎间孔入路内镜下(简称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TELD)已成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的成熟外科技术,与开放式椎间盘切除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显著保留椎旁结构,减少围手术期失血,住院时间短,恢复快,术后疼痛轻微,医源性不稳定的风险低。伴随着椎间孔镜技术的推广和适用范围的扩大,关于该手术的相关并发症如:硬膜损伤,神经损伤,血肿压迫,感染,器械断裂,术后复发等并发症均有较多报道,而类脊髓高压症作为椎间孔镜手术中特有的术中并发症,患者多表现为术中头颈痛、胸闷、耳鸣、视物模糊等不适感,部分表现为极度烦躁,也可伴有或不伴有血压升高、心率增快等体征;具体诱发因素尚不明确。笔者对2012 年8月~2018年8月于我院采用经皮穿刺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539例患者中,5例术中并发类脊髓高压症情况进行总结,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切除术 经椎间孔入路 相关并发症 高压症 临床研究 脊髓 治疗
下载PDF
电针“夹脊穴”抑制创伤痛诱发的脊髓FOS蛋白表达 被引量:34
9
作者 孙文颖 李晓文 +3 位作者 娄之聪 刘昱 佟振清 欧阳群 《针刺研究》 CAS CSCD 1996年第1期60-64,共5页
实验用雄性、成年SD大鼠,以截肢造成创伤痛。用ABC法检测Fos蛋白作为C-fos原癌基因表达的指标,观察电针“夹脊穴”对创伤痛情况下C-fos原癌基因表达的影响,以深入探讨C-fos原癌基因在伤害性信息传递过程中的生物学意义和电针“夹... 实验用雄性、成年SD大鼠,以截肢造成创伤痛。用ABC法检测Fos蛋白作为C-fos原癌基因表达的指标,观察电针“夹脊穴”对创伤痛情况下C-fos原癌基因表达的影响,以深入探讨C-fos原癌基因在伤害性信息传递过程中的生物学意义和电针“夹脊穴”镇痛的机理。本实验结果表明,截肢性创伤痛传入信息诱发脊髓内多层神经元C-fos原癌基因表达,其表达产物Fos蛋白,于伤后5h,以后角Ⅰ-Ⅱ及Ⅴ-Ⅵ层内最多;并首次报道电针“夹脊穴”能明显抑制上述表达过程,表现为Fos蛋白形成减少。提示,电针“夹脊穴”缓解术后痛的作用与抑制伤害性传入冲动诱发的脊髓原癌基因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截肢 创伤痛 脊髓 夹脊穴 电针疗法
下载PDF
督脉与脊髓的关系探析 被引量:42
10
作者 胥林波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11年第30期3844-3845,共2页
督脉与脊髓有密切的关系,不仅在行走路线、解剖上有共同性,而且生理上相互依存,病理上相互影响,本文就此进行探析,以抛砖引玉。
关键词 经络 督脉 脊髓
下载PDF
遗传性脊髓小脑型共济失调的CAG三核苷酸突变检测 被引量:31
11
作者 唐北沙 夏家辉 +9 位作者 王德安 汤熙祥 沈璐 刘春宇 戴和平 严新翔 潘乾 肖剑峰 张宝荣 欧阳珊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281-284,共4页
目的 评价 S C A1 、 S C A2 、 S C A3/ M J D、 S C A6 、 S C A7 和 D R P L A 的 C A G 三核苷酸异常扩增突变[( C A G)n] ,在中国人遗传性脊髓小脑型共济失调(spinocereb... 目的 评价 S C A1 、 S C A2 、 S C A3/ M J D、 S C A6 、 S C A7 和 D R P L A 的 C A G 三核苷酸异常扩增突变[( C A G)n] ,在中国人遗传性脊髓小脑型共济失调(spinocerebellar ataxia , S C A) 患者的分布频率。方法经聚合酶链反应、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银染显带技术,检测分析了85 个中国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S C A 家系( 其中患者167 例) 和37 例散发 S C A 患者的 S C A1 、 S C A2 、 S C A3/ M I D、 S C A6 、 S C A7 、 D R P L A( C A G)n 。结果 在85 个 S C A 家系中,4 个 S C A 家系7 例患者有 S C A1( C A G)n 突变,5 个 S C A 家系12 例患者有 S C A2( C A G)n 突变,41 个 S C A 家系83 例患者有 S C A3/ M I D( C A G)n 突变,阳性率分别为470 % 、588 % 、4823 % ,未发现 S C A6 、 S C A7 、 D R P L A( C A G) n 突变。散发型 S C A 患者的 S C A1 、 S C A2 、 S C A3/ M J D、 S C A6 、 S C A7 、 D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性共济失调 脊髓 小脑 三核苷酸 基因诊断
原文传递
辣根过氧化物酶追踪“足三里”穴的脊髓投射研究 被引量:26
12
作者 赵敏生 余安胜 李西林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9期551-553,共3页
采用辣根过氧化物酶 (CT HRP)追踪足三里穴的脊髓投射方法 ,观察了足三里穴和对比区的神经在脊髓神经节的不同数标记的神经细胞 ,证实了足三里穴与非穴位的HRP追踪发现在脊髓节段上基本相同 ,但在节段的标记数目上却有明显的不同 ,两组... 采用辣根过氧化物酶 (CT HRP)追踪足三里穴的脊髓投射方法 ,观察了足三里穴和对比区的神经在脊髓神经节的不同数标记的神经细胞 ,证实了足三里穴与非穴位的HRP追踪发现在脊髓节段上基本相同 ,但在节段的标记数目上却有明显的不同 ,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或P <0 0 5)。证明穴位区的神经传导功能比非穴位区强 ,针刺时可能在脊髓的相应节段产生不同功能表现 ,在穴区与非穴区局部存在着不同的神经构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三里 神经支配 脊髓 辣根过氧化物酶 传入通路
下载PDF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在临床疾病诊治过程中更多的优势和价值 被引量:39
13
作者 刘建航 刘昊 +3 位作者 陈道云 徐志为 谢桂鑫 李锦威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241-1247,共7页
背景: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是一项新兴的磁共振成像方法,由于其利用水分子在组织中自由扩散的原理揭示组织病变特点,常被用于检测神经系统细微结构的改变以及评价神经系统疾病的预后。目的:综述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的特征及临床应... 背景: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是一项新兴的磁共振成像方法,由于其利用水分子在组织中自由扩散的原理揭示组织病变特点,常被用于检测神经系统细微结构的改变以及评价神经系统疾病的预后。目的:综述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的特征及临床应用的作用。方法:第一作者以"弥散张量成像、各向异性参数、表观弥散系数、纤维示踪、白质、脑血管、脊髓、肌肉、椎间盘"为中文检索词,以"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FA,ADC,fibre tracing,DTT,white matter,cerebrovasculardiseases,spinalcord,muscle,intervertebraldisc"为英文检索词,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ELSEVIER数据库、EMBASE数据库、Springer数据库、IEEE、Wiley Online Library、Google Scholar和PubMed数据库中关于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的文章,共纳入41篇文献。结果与结论:弥散张量成像技术是一项尚待继续开发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通过计算组织内水分子自由扩散特征参数值,反映其扩散能力,继而能较准确地显示组织内部微观结构的表现,目前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应用的领域较为广泛,比如脊髓病变,阿尔茨海默病、癫痫及脑肿瘤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周围神经损伤,脑梗死等脑血管疾病,椎间盘退变,肌肉系统病变等方面,但技术开发程度还有很大空间,未来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在肌肉纤维示踪、组织损伤评估等方面的研究尚有很大前景,有望成为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等退行性疾病的无创性评价肌肉损伤的间接特征性的重要技术指标,从而为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肌肉结构改变提供有力的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工程 弥散张量成像 脊髓 周围神经 扩散加权成像 各向异性参数 表观弥散系数 平均扩散率 轴向扩散率 径向扩散率 纤维示踪
下载PDF
星形胶质细胞调节慢性疼痛的分子机制 被引量:37
14
作者 高永静 纪如荣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545-552,共8页
慢性疼痛是临床治疗上的难题之一,开发新的镇痛药物需要对慢性疼痛的产生和维持机制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神经胶质细胞,尤其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在慢性疼痛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星形胶质细... 慢性疼痛是临床治疗上的难题之一,开发新的镇痛药物需要对慢性疼痛的产生和维持机制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神经胶质细胞,尤其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在慢性疼痛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星形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中数量最多、占据体积最大的细胞,在结构上与神经元突触紧密接触。而且,外周神经损伤、组织损伤、肿瘤浸润、关节炎等引起的慢性疼痛状态下,脊髓星形胶质细胞比小胶质细胞呈现出更持久的活化,该活化与慢性疼痛行为密切相关。活化的星形胶质细胞可通过丝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MAP激酶(MAPK)释放炎症前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等调节神经元的兴奋性,促进慢性疼痛的维持。本文对脊髓星形胶质细胞参与慢性疼痛调节的机制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形胶质细胞 慢性疼痛 神经炎症反应 趋化因子 细胞因子 神经元 胶质细胞相互作用 脊髓
下载PDF
趋化因子介导的神经炎症反应和神经病理性疼痛 被引量:36
15
作者 高永静 张志军 曹德利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97-307,共11页
各种疾病引起的神经系统的损伤或功能障碍致使全球数以百万计的人们患有神经性病理性疼痛。目前的方法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疗效不佳且有副作用,需要开发有效的治疗方法。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脊髓中胶质细胞(如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 各种疾病引起的神经系统的损伤或功能障碍致使全球数以百万计的人们患有神经性病理性疼痛。目前的方法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疗效不佳且有副作用,需要开发有效的治疗方法。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脊髓中胶质细胞(如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能通过释放强效的神经调质,如促炎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在神经性病理性疼痛的产生和维持中起重要作用。近期的证据显示,趋化因子是疼痛调控中的新成员。该文综述了一些趋化因子和受体(如CCL2/CCR2、CXCL1/CXCR2、CX3CL1/CX3CR1、CCL21/CXCR3)作为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相互调控的介质参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调节。靶向趋化因子介导的神经炎症反应将成为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新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病理性疼痛 神经炎症 胶质细胞 趋化因子 神经损伤 脊髓
原文传递
电针夹脊穴对佐剂关节炎大鼠脊髓单胺类递质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22
16
作者 王升旭 洪军 赖新生 《中国中医药科技》 CAS 2001年第1期1-2,共2页
目的 :观察电针夹脊穴对佐剂关节炎大鼠脊髓单胺类递质含量的影响。方法 :Wistar雄性大鼠 2 1只 ,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电针夹脊穴加模型组。电针夹脊穴组针刺双侧L3 ~L5夹脊穴 ,接G6 80 5电针仪 ,频率 15赫兹 ,时间 2 0min ,... 目的 :观察电针夹脊穴对佐剂关节炎大鼠脊髓单胺类递质含量的影响。方法 :Wistar雄性大鼠 2 1只 ,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电针夹脊穴加模型组。电针夹脊穴组针刺双侧L3 ~L5夹脊穴 ,接G6 80 5电针仪 ,频率 15赫兹 ,时间 2 0min ,隔日针刺 1次。于实验第 14d上午取脊髓组织 ,测定 5 -HT、DA、NA、5 -HIAA的含量。结果 :电针夹脊穴组脊髓 5 -HT、5 -HIAA含量均非常显著升高 ,脊髓NA、DA含量显著下降。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佐剂性关节炎 针灸疗法 针灸效应 电针 脊髓
下载PDF
鞘内注射万古霉素并地塞米松治疗小儿难治性化脓性脑膜炎的疗效研究 被引量:33
17
作者 马小云 李昭 +3 位作者 王雪君 冶建军 马永萍 李瀛 《重庆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2期3070-3072,3076,共4页
目的观察并探讨静脉注射美罗培南基础上联合鞘内注射万古霉素并地塞米松治疗小儿难治性化脓性脑膜炎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2014年6月至2015年3月青海省妇女儿童医院收治的90例难治性化脓性脑膜炎患儿依据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45例)和... 目的观察并探讨静脉注射美罗培南基础上联合鞘内注射万古霉素并地塞米松治疗小儿难治性化脓性脑膜炎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2014年6月至2015年3月青海省妇女儿童医院收治的90例难治性化脓性脑膜炎患儿依据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对照组静脉注射美罗培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鞘内注射万古霉素并地塞米松,治疗7d后比较两组血清炎性标志物变化及临床疗效,随访3个月,记录后遗症发生率。结果治疗7d后,观察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水平下降幅度[(87.3±21.8)pg/mL、(47.9±10.7)mg/L、(348.9±67.3)pg/m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61.5±18.5)pg/mL、(33.0±7.9)mg/L、(263.7±61.5)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86,P=0.037),观察组总有效率(93.3%)高于对照组(82.2%)(χ~2=2.589,P=0.108)。观察组平均治疗时间[(12.8±3.9)d]明显少于对照组[(16.7±4.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16,P<0.01)。两组药物不良反应及后遗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难治性化脓性脑膜炎在静脉注射美罗培南基础上联合鞘内注射万古霉素并地塞米松能进一步抑制炎性反应,提高临床疗效,并且未显著增加药物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膜炎 注射 脊髓 万古霉素 地塞米松 美罗培南
下载PDF
神经精神狼疮患者240例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33
18
作者 周惠琼 冷晓梅 张奉春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771-774,共4页
目的对神经精神狼疮(NPSLE)的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进行总结。方法对240例NPSLE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1999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对神经精神狼疮命名和定义的分类标准对NPSLE患者分型,并分析鞘内注射甲氨蝶呤(MTX)及地塞米松... 目的对神经精神狼疮(NPSLE)的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进行总结。方法对240例NPSLE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1999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对神经精神狼疮命名和定义的分类标准对NPSLE患者分型,并分析鞘内注射甲氨蝶呤(MTX)及地塞米松(DXM)治疗NPSLE的疗效。结果240例患者共表现15种神经精神症状,最常见为狼疮性头痛及癫痫样发作,64.2%(154/240)患者同时存在两种及以上神经精神症状。109例患者接受鞘内注射治疗,接受鞘内注射患者组的治疗后狼疮疾病活动指数(SLEDAI,6±5)、平均住院日(39d±22d)及住院病死率(6.6%)均明显低于对照组(10±6,46d±26d,14.8%)(P〈0.05~0.01),鞘内注射治疗的副作用发生率为11.0%(12/109)。130例随诊患者有23例复发,其中7例给予鞘内注射治疗均获得再次缓解。结论神经精神狼疮的临床表现多样,常见为狼疮性头痛及癫痴样发作。鞘内注射MTX及DXM治疗能明显改善NPSLE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斑狼疮 系统性 狼疮血管炎 中枢神经系统 治疗 注射 脊髓
原文传递
大鼠脊髓慢性压迫性损伤实验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31
19
作者 梁益建 孙善全 +1 位作者 汪克建 余维华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20-324,共5页
目的:建立一种新型大鼠脊髓慢性压迫实验动物模型,为探索脊髓受压后的病理生理机制奠定基础。方法:根据大鼠脊柱解剖结构特点自行设计一种大鼠脊髓压迫器,用以制作大鼠慢性压迫模型。运用行为学、影像学、TTC、HE、Tunnel等方法,了解动... 目的:建立一种新型大鼠脊髓慢性压迫实验动物模型,为探索脊髓受压后的病理生理机制奠定基础。方法:根据大鼠脊柱解剖结构特点自行设计一种大鼠脊髓压迫器,用以制作大鼠慢性压迫模型。运用行为学、影像学、TTC、HE、Tunnel等方法,了解动物行为学变化及受压节段脊髓病理学改变,以评价模型的可靠性。结果:脊髓压迫后渐次出现肌力减退、行动瘫痪;TTC结果显示,在各时段可见脊髓缺血范围与压迫时间及压迫强度相关;压迫后,脊髓出现组织水肿、神经元空泡化、白质疏网状改变及退行性变,以及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的凋亡。结论:⑴用大鼠脊髓压迫器制作的大鼠脊髓慢性压迫缺血性损伤模型,具有方法简单、科学、重复性强等特点;⑵脊髓压迫程度可根据实验目的不同进行调节;⑶本实验为脊髓压迫性损伤机制的研究提供了一种理想的动物试验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 损伤 慢性压迫模型 大鼠
下载PDF
半椎板入路椎管内肿瘤显微切除术 被引量:32
20
作者 刘洪泉 孙印臣 +4 位作者 王立忠 王洪生 赵佩林 孙晓峰 于学洁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503-505,共3页
目的探讨经一侧半椎板入路在显微切除椎管肿瘤中的应用。方法经一侧半椎板显微切除69例椎管内肿瘤,其中神经鞘瘤31例,脊膜瘤19例,上皮样囊肿6例,蛛网膜囊肿4例,海绵状瘤3例,室管膜瘤2例,星形细胞瘤2例,髓母细胞瘤椎管转移2例。肿瘤位于... 目的探讨经一侧半椎板入路在显微切除椎管肿瘤中的应用。方法经一侧半椎板显微切除69例椎管内肿瘤,其中神经鞘瘤31例,脊膜瘤19例,上皮样囊肿6例,蛛网膜囊肿4例,海绵状瘤3例,室管膜瘤2例,星形细胞瘤2例,髓母细胞瘤椎管转移2例。肿瘤位于颈段19例,胸段34例,腰段16例。结果除2例髓内星形细胞瘤外,其余肿瘤均获全切,术后2周即可下床活动,随访期内(2-48个月)症状和体征均明显改善,无手术并发症和脊柱畸形。结论经一侧半椎板入路能够最大程度保留脊柱后部的肌肉、韧带和骨结构,有利于脊柱稳定性,具有手术创伤小、安全、卧床时间短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 肿瘤 显微手术 半椎板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