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358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F三维椎弓根螺钉系统的研制及其临床应用 被引量:417
1
作者 邹德威 海涌 马华松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219-221,共3页
作者在RF系统的基础上,进一步研制成功了AF(atlasfixation)系统。本系统将AO系统可在三维空间调整的万向关节结构,改为虽无万向关节却可在三维空间可调的系统,既保留了RF系统角度螺钉重建脊柱生理弯曲的准确... 作者在RF系统的基础上,进一步研制成功了AF(atlasfixation)系统。本系统将AO系统可在三维空间调整的万向关节结构,改为虽无万向关节却可在三维空间可调的系统,既保留了RF系统角度螺钉重建脊柱生理弯曲的准确性与坚固性,又无角度螺钉U型口与螺杆结合使三维调整所受的限制,更无万向关节易松动的缺陷,因此同时具备了AO及RF两个系统的优点。其特点为:结构简单,调节方便,手术操作大为简化。临床应用31例,压缩骨折1例,爆裂骨折22例,Chance骨折6例,骨折脱位2例,均达解剖复位及牢固固定。术前骨折块椎管占位>30%者17例,术后椎管面积平均增力033%。平均随访8.5个月,除FrankleA级2例无改善外,B级以下19例均至少提高一个等级,C级以下14例,11例脊髓功能完全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骨折 脊髓损伤 骨折固定 椎弓根螺钉
原文传递
骨折椎垂直应力螺钉在胸腰椎骨折中的应用 被引量:306
2
作者 袁强 田伟 +5 位作者 张贵林 刘波 行勇刚 李勤 胡临 李志宇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17-222,共6页
目的探讨在骨折椎上应用垂直应力螺钉以加强胸腰椎骨折后路内固定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2002年3月至2005年3月收治的胸腰椎单一椎体骨折病例,其中16例采用骨折椎加用垂直应力螺钉固定(A组),17例采用传统双平面固定(B组)。A组,男1... 目的探讨在骨折椎上应用垂直应力螺钉以加强胸腰椎骨折后路内固定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2002年3月至2005年3月收治的胸腰椎单一椎体骨折病例,其中16例采用骨折椎加用垂直应力螺钉固定(A组),17例采用传统双平面固定(B组)。A组,男11例,女5例,平均年龄48岁(32~74岁);B组,男12例,女5例,平均年龄40岁(21~61岁)。所有患者外伤均不超过3周,骨折椎一侧或双侧椎弓根完整,椎体下半部及下终板无爆裂。A组在施行后路常规撑开和恢复腰椎前凸的同时,在骨折椎上应用椎弓根螺钉向垂直于撑开应力方向的腹侧加压,以达到局部的应力平衡。术后随访6个月~2年,平均11个月。结果垂直应力螺钉使骨折椎向腹侧移动复位,术后Cobb角及前柱高度恢复较佳。手术前后骨折椎前移复位程度的变化,A组(0.094±0.062)显著高于B组(0.018±0.0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Cobb角的变化(A组11.75°±8.73°,B组6.53°±5.03°)及头侧椎体前上缘至尾侧椎体前下缘距离的变化(A组0.484±0.259,B组0.330±0.149),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椎加用垂直应力螺钉在前柱撑开的同时可有效控制正常椎间盘高度的撑开。结论对胸腰椎单一椎体骨折有条件地应用骨折椎椎弓根螺钉可以增强胸腰椎骨折后路短节段内固定系统的牢固性,并有利于矫正后凸畸形和维持矫正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骨折 脊柱后凸 骨螺丝
原文传递
脊柱爆裂性骨折的影像学诊断 被引量:162
3
作者 张雪哲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61-63,共3页
脊柱爆裂性骨折的影像学诊断张雪哲脊柱骨折是常见的外伤之一,其中以脊柱爆裂性骨折为常见,好发于脊柱胸腰段。爆裂性骨折首先由Holds-worth[1]于1963年提出,当时基于脊柱二柱的概念,曾片面地认为爆裂性骨折是稳... 脊柱爆裂性骨折的影像学诊断张雪哲脊柱骨折是常见的外伤之一,其中以脊柱爆裂性骨折为常见,好发于脊柱胸腰段。爆裂性骨折首先由Holds-worth[1]于1963年提出,当时基于脊柱二柱的概念,曾片面地认为爆裂性骨折是稳定性骨折。1983年和1984年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骨折 爆裂性 影像学诊断
原文传递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良恶性病变的临床技术应用探讨 被引量:148
4
作者 滕皋军 何仕成 +4 位作者 郭金和 邓钢 方文 李国昭 丁惠娟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95-299,共5页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 (PVP)在治疗椎体良恶性病变中的技术操作问题。方法对 2 9例的 41个椎体病变共行 46侧PVP治疗 ,包括椎体转移瘤 16例 ,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 7例 ,椎体血管瘤 3例 ,骨髓瘤 1例 ,外伤性压缩性骨折 1例及不明原因...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 (PVP)在治疗椎体良恶性病变中的技术操作问题。方法对 2 9例的 41个椎体病变共行 46侧PVP治疗 ,包括椎体转移瘤 16例 ,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 7例 ,椎体血管瘤 3例 ,骨髓瘤 1例 ,外伤性压缩性骨折 1例及不明原因骨破坏 1例。PVP在C形臂X线机或C形臂X线机 +CT组合机监视下进行 ,骨水泥 (PMMA)的粉、液比例为 3∶2 ,按椎体计算骨水泥用量为2~ 8ml。结果  46侧PVP成功 45侧 (97 8% )。本组疼痛完全缓解 (CR)者 19例 (19/ 2 9) ,部分缓解(PR)者 9例 (9/ 2 9) ,无效 (NR)者 1例 (1/ 2 9)。随访 2~ 11个月无复发。PVP术后无一例椎体塌陷加重或发生新的压缩 ,无一例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PVP技术安全可行 ,对腰椎等多数椎体行PVP只要在C形臂X线机监视下即可 ,熟练地掌握PMMA使用方法是PVP技术成功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椎体成形术 脊柱骨折 镇痛 椎体加固 椎体转移性肿瘤 骨质疏松症
原文传递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诊治专家共识(2021版) 被引量:154
5
作者 中国康复医学会骨质疏松预防与康复专业委员会 杨惠林 +1 位作者 毛海青 孟斌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1期3371-3379,共9页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s)是严重危害骨质疏松人群的常见病,为提高OVCFs的诊治水平,规范诊疗流程,笔者整合了近年来OVCFs相关的指南共识以及循证医学研究证据,结合国内临床实践现状,对原有的OVCFs诊断和治疗系列共识进行修订,细化...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s)是严重危害骨质疏松人群的常见病,为提高OVCFs的诊治水平,规范诊疗流程,笔者整合了近年来OVCFs相关的指南共识以及循证医学研究证据,结合国内临床实践现状,对原有的OVCFs诊断和治疗系列共识进行修订,细化诊治流程,增加围手术期加速康复管理,突出骨质疏松症综合治疗的重要性,进一步优化OVCFs诊疗策略,供广大医务工作者在临床工作中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骨折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诊断 治疗 共识
原文传递
经皮椎体成形术的实验研究与临床应用 被引量:121
6
作者 徐宝山 胡永成 +5 位作者 郑得志 周静 王林森 徐瑾 唐天驷 倪才方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323-330,共8页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vertebroplasty,PVP)灌注剂的调配方法与热效应及其临床效果。方法(1)用Palacos骨水泥加入适量造影剂调配灌注剂,将实验组和对照组制成圆柱形标本,测量聚合反应时温度变化,并行生物力学测试。(2)①...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vertebroplasty,PVP)灌注剂的调配方法与热效应及其临床效果。方法(1)用Palacos骨水泥加入适量造影剂调配灌注剂,将实验组和对照组制成圆柱形标本,测量聚合反应时温度变化,并行生物力学测试。(2)①用灌注剂在20只犬80个椎体上行PVP,术后CT扫描,于第1、2d分别随机取5只犬尸检,其余10只观察4周;②在5只猪10个椎体上取圆柱形骨块,形成空腔并注入灌注剂,测量灌注剂中心、边缘、椎体前缘、椎管前缘的温度变化,2周后取材观察灌注剂周缘骨组织坏死情况。(3)应用PVP治疗有疼痛症状的脊椎血管瘤、脊柱溶骨性转移瘤和骨髓瘤及脊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26例共35个椎体,术后行CT检查。结果(1)骨水泥单体、粉末和造影剂按5ml∶6g∶1ml的比例调匀后,可保持易于注射的稀薄糊状5min左右,且透视下显影清晰,灌注剂聚合放热过程和力学特性与对照组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2)①20只犬行PVP后均未发现肺栓塞表现,CT示椎管内常有渗漏,这与犬椎体的形态有关;②猪椎体内灌注剂平均最高中心温度为70.5℃、边缘为53.5℃、椎体前缘为40.8℃、椎管前缘为40.5℃,术后病理示灌注剂周缘有散在的骨细胞坏死灶。(3)26例PVP术后均未出现肺栓塞、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术后CT示5例7个椎体存在渗漏,其中3例3个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椎体成形术 临床应用 骨髓瘤 骨骼肿瘤 脊柱骨折 脊椎穿刺
原文传递
胸腰段骨折经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入路内固定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36
7
作者 方向前 胡志军 +4 位作者 范顺武 赵兴 黄悦 赵凤东 陈剑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15-319,共5页
目的前瞻性对比研究Wihse经多裂肌和最长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入路在胸腰段椎体骨折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内固定术中对脊旁肌损伤的差异。方法自2004年6月至2006年12月,采用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撑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47例... 目的前瞻性对比研究Wihse经多裂肌和最长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入路在胸腰段椎体骨折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内固定术中对脊旁肌损伤的差异。方法自2004年6月至2006年12月,采用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撑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47例,ASIA分级均为E级。随机采用脊旁肌间隙入路22例,男16例,女6例,年龄19-49岁,平均37.6岁;传统骶棘肌剥离入路25例,男18例,女7例,年龄16-65岁,平均40.1岁。患者术前及术后1、3、5、7d测定肌酸激酶水平。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术前1天及术后1、6个月进行视觉模拟数字法疼痛评分,并在末次随访时行多裂肌肌内静息肌电图评估。结果肌间隙入路组与传统入路组手术时间无明显差异;肌间隙入路组术中平均出血明显低于传统入路组;术后肌酸激酶水平均明显低于传统入路组。肌间隙入路组与传统入路组术前1天VAS评分无明显差异,而术后1、6个月VAS评分均明显低于传统入路组。肌间隙入路组术后肌电图未发现失神经电位;而传统入路组术后肌电图存在明显失神经纤颤电位。结论肌间隙入路相比开放入路具有置钉容易,术中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和对脊旁肌的损伤、干扰少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 腰椎 脊柱骨折 骨折固定术
原文传递
微创与传统开放附加伤椎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30
8
作者 王洪伟 李长青 +3 位作者 周跃 王建 初同伟 张正丰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12-116,共5页
目的:比较附加伤椎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微创与传统开放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方法:2006年12月~2009年3月选择42例胸腰椎骨折患者给予附加伤椎固定的三椎体六钉固定,分别采用Sextant系统下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18例,微创... 目的:比较附加伤椎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微创与传统开放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方法:2006年12月~2009年3月选择42例胸腰椎骨折患者给予附加伤椎固定的三椎体六钉固定,分别采用Sextant系统下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18例,微创组)和传统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24例,开放组),对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相关指标、后凸畸形矫正情况、术后神经功能恢复、腰背痛改善等进行比较。结果:微创组与开放组相比,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输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使用止痛药的比例,以及术后手术伤口疼痛VAS评分、术后并发症等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前与术后影像学比较,矢状位后凸Cobb角、伤椎自身成角、矢状位指数、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微创组术后Cobb′s角、伤椎自身成角、矢状面指数的改善程度与开放手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伤椎前缘高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两组矫正度丢失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的前提下,附加伤椎内固定的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手术操作简单、安全可靠、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住院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对伤椎畸形的矫正和内固定效果与传统开放手术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骨折 经伤椎固定 经皮 椎弓根螺钉 内固定
下载PDF
单侧与双侧椎体后凸成形术对椎体刚度和力学平衡影响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17
9
作者 陈柏龄 黎艺强 +3 位作者 谢登辉 庄新明 杨晓曦 郑召民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3期251-255,共5页
目的探讨单侧与双侧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在恢复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椎体刚度中的差异,以及骨水泥分布对椎体两侧力学平衡的影响。方法将27个胸椎椎体制作成从缩性骨折模型,随机分为3组(每组9个椎体):经单侧椎弓根PKP且骨水泥填充... 目的探讨单侧与双侧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在恢复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椎体刚度中的差异,以及骨水泥分布对椎体两侧力学平衡的影响。方法将27个胸椎椎体制作成从缩性骨折模型,随机分为3组(每组9个椎体):经单侧椎弓根PKP且骨水泥填充局限于椎体半侧组(A组)、经单侧椎弓根PKP且骨水泥填充超过中线组(B组)及经双侧椎弓根PKP组(C组)、采用MTS材料测试系统对所有椎体在3个不同时相中(完整状态、骨水泥强化前、骨水泥强化后)进行压缩试验。记录力和位移随时间变化的数据,比较椎体各时相、各部位的刚度值。结果B组有1个椎体、C组有2个椎体被损坏,予以剔除.骨水泥强化前3组椎体标本的整体刚度较完整状态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水泥强化后,3组均可显著增加椎体的整体刚度,A组和B组刚度值[(251.37±23.34)、(250.41±21.27)N/m]与完整状念时的刚度水平[(260.48±34.15)、(257.60±31.44)N/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C组强化后的刚度值[(280.88±37.54)N/ml高于完整状态水平[(246.20±43.74)N/m](P〈0.05)。骨水泥强化后,A组强化侧的刚度值可以恢复至完整状念水平,且显著高于非强化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椎体均可以均衡恢复两侧的刚度(P〉0.05)。结论 单侧与双侧PKP均可恢复压缩性骨折椎体的整体刚度。当骨水泥填允超过中线时,单侧PKP可以与双侧PKP一样使椎体两侧刚度得到均衡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骨折 胸椎 生物力学 椎体后凸成形术
原文传递
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周壁破损的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 被引量:94
10
作者 杨惠林 牛国旗 +5 位作者 王根林 陈亮 陆俭 赵刘军 顾晓晖 唐天驷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65-169,共5页
目的探讨周壁破损的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采用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的个体化手术方案及其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对35例39椎周壁破损的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施行椎体后凸成形术,男8例,女27例;年龄48 ̄85岁,平均68.3岁。术中采用个体化手术方... 目的探讨周壁破损的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采用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的个体化手术方案及其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对35例39椎周壁破损的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施行椎体后凸成形术,男8例,女27例;年龄48 ̄85岁,平均68.3岁。术中采用个体化手术方法:对前壁破损的患者采用骨水泥分次灌注的方法,以防骨水泥向前方渗漏;对后壁或侧壁破损的患者采用全程动态“C”型臂X线机监测下灌注骨水泥,以防骨水泥向后方或侧方渗漏。术后观察症状改善、骨折复位及并发症情况。结果全部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无症状性并发症发生。术后椎体高度平均恢复率68.46%。后凸畸形Cobb角平均矫正8.6°,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8872,P<0.01)。27例31椎获得随访6 ̄41个月,平均20.1个月。术后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VAS评分由术前8.7分降至2.6分。结论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周壁破损的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采用个体化手术方法防止骨水泥渗漏有一定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椎体前壁破损者采用骨水泥分次灌注,椎体后壁或侧壁破损者采用术中全程动态“C”型臂X线机监测,有助于防止骨水泥渗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骨折 骨质疏松 骨水泥 手术中并发症
原文传递
脊柱骨折后路短节段AF内固定技术 被引量:95
11
作者 邹德威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2期118-120,共3页
关键词 脊柱骨折 外科手术 治疗 内固定术
下载PDF
综合护理干预应用于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术中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95
12
作者 钟传弟 殷巧艮 +1 位作者 钟爱红 劳进娟 《护士进修杂志》 2015年第14期1334-1336,共3页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应用于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术中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4年1月我院骨科收治的脊柱骨折患者90例,所有患者均合并有骨髓损伤,根据骨折的类型实施内固定手术治疗,予以综合护理干预措施,观察患者...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应用于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术中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4年1月我院骨科收治的脊柱骨折患者90例,所有患者均合并有骨髓损伤,根据骨折的类型实施内固定手术治疗,予以综合护理干预措施,观察患者的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情况以及术后的康复情况和生活质量。结果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18.3±2.1)d,术后出现3例伤口感染,3例切口裂开,2例脑脊液漏,并发症的发生率为为8.89%(8/90)。出院时以及出院后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患者的康复状况评分逐渐递增,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6个月患者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独立能力、社会关系四个方面的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优于出院后1月,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患者,在术中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加快术后恢复,提高术后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护理 脊柱骨折 脊髓损伤 护理
下载PDF
经皮椎体成形术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95
13
作者 吴耀 王峰 +2 位作者 周建强 刘彩云 武瑞星 《中国骨伤》 CAS 2014年第5期385-389,共5页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vertebroplasty,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kyphoplasty,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osteoporoticvertebralcompressionfractures,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7年1月至2...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vertebroplasty,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kyphoplasty,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osteoporoticvertebralcompressionfractures,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10年2月收治的0VCF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采用PVP治疗20例(PVP组),男8例,女12例,年龄54~81岁,平均(66.37±2.34)岁;采用PKP治疗20例(PKP组),男11例,女9例,年龄56-79岁,平均(65.12±3.21)岁。术后1、12周及1年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法、巴塞尔(Barthelindex,BI)评分方法对术后患者疼痛缓解程度及日常生活功能的改善情况进行评定;通过影像学资料观察责任椎的前缘高度、后凸角度(Cobb角)的变化。结果:PVP组出现椎体后缘骨水泥渗漏1例,但无任何·临床症状,渗漏的骨水泥未用手术方法处理。两组均无切口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所有患者获得1年以上随访。术后两组VAS、B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下降(P〈0.01),疼痛缓解明显,日常生活功能改善显著。术后l、12周及1年各时间段的VAS、B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1、12周及1年的责任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变化在PVP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PK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12周及1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各时间段的责任椎前缘高度及Cobb角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VP和PKP均能明显缓解OVCF患者的疼痛,完全或部分恢复患者的日常生活功能;PKP在恢复责任椎前缘高度和矫正椎体后凸畸形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尤其是对压缩程度较大的椎体高度恢复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脊柱骨折 经皮椎体成形术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下载PDF
骨水泥在骨质疏松性骨折椎体内分布状态与生物力学性能的关系 被引量:89
14
作者 贺宝荣 许正伟 +3 位作者 郝定均 郭华 昌震 王栋琪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768-773,共6页
目的研究骨水泥在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椎体内不同区域分布状态的生物力学特性,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取12具福尔马林固定的老年尸体腰椎标本(包括L。也),共筛选49个椎体... 目的研究骨水泥在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椎体内不同区域分布状态的生物力学特性,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取12具福尔马林固定的老年尸体腰椎标本(包括L。也),共筛选49个椎体。对各椎体标本施加轴向压力负载,测量各椎体的原始强度和刚度,并建立椎体压缩骨折模型。按临床PKP手术操作要求根据不同的椎体分区灌注骨水泥,分为对照组和6个实验组,每组7个椎体。测量每组的最大压缩强度和刚度。结果PKP术后各实验组最大压缩强度较初始强度均明显增强。单侧前2/3灌注组和单侧后2/3灌注组比较,单侧全灌注组、双侧前2/3灌注组和双侧后2,3灌注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椎体最大压缩强度双侧全灌注组〉单侧全灌注组、双侧前2/3灌注组和双侧后2,3灌注组〉单侧前2/3灌注组和单侧后2/3灌注组。PKP术后双侧全灌注组椎体刚度和初始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各组度均明显小于初始刚度。单侧前2/3灌注组、单侧后2/3灌注组和单侧全灌注组比较,D和双侧后2/3灌注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双侧全灌注组〉双侧前2/3灌注组和双侧后2/3灌注组〉单侧前2/3灌注组、单侧后2/3灌注组和单侧全灌注组。结论骨水泥分布在骨质疏松性骨折椎体的不同区域,其生物力学性能存在差异,骨水泥在椎体双侧分布较单侧分布可以获得更好的生物力学效应。骨水泥均匀分布于椎体前2/3区域是较为理想的分布状态。但仍需临床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脊柱骨折 甲基丙烯酸甲酯类 生物力学
原文传递
胸腰椎骨折伤椎椎弓根内固定生物力学研究与临床应用 被引量:86
15
作者 吕夫新 黄勇 +2 位作者 张强 赵东升 胡樵 《脊柱外科杂志》 2008年第4期229-233,共5页
目的通过生物力学测试和临床应用对胸腰椎骨折伤椎椎弓根内固定进行评价。方法取5具新鲜小牛的胸腰椎脊柱标本(T12-L6),制作成严重前中柱损伤模型,应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测试标本应用不同固定方法后在轴向压缩、屈伸和扭转实验中... 目的通过生物力学测试和临床应用对胸腰椎骨折伤椎椎弓根内固定进行评价。方法取5具新鲜小牛的胸腰椎脊柱标本(T12-L6),制作成严重前中柱损伤模型,应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测试标本应用不同固定方法后在轴向压缩、屈伸和扭转实验中生物力学稳定性及长短椎弓根螺钉的拔持力,探讨伤椎固定对脊柱稳定性的影响。临床应用伤椎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19例。结果3种螺钉固定(8钉固定、6钉固定、4钉固定)方式,均能提高骨折失稳后脊柱的各向稳定性。而6钉固定(伤椎固定)与8钉固定对失稳脊柱的各向稳定性的加强程度较为接近(P〉0.05),且均高于4钉固定形式(P〈0.05)。临床观察表明,伤椎椎弓根内固定能利于骨折复位和脊柱生理曲度恢复,同时可有效的维持脊柱稳定性,减少术后伤椎高度丢失。结论生物力学测试证明胸腰椎骨折伤椎椎弓根内固定能加强脊柱的稳定性。临床应用表明伤椎椎弓根内固定在技术操作上是可行的,可更好的维持骨折的稳定,减少伤椎高度的丢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 腰椎 脊柱骨折 内固定器 生物力学
下载PDF
应用经皮椎体成形术及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被引量:88
16
作者 董双海 田纪伟 +3 位作者 王雷 赵庆华 夏天 刘诚祎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36-240,共5页
目的观察应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以及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sis vertebra compressed fracture,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7年8月-2009年7月收治的42例采用PVP或PKP治疗的OVCF患者,... 目的观察应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以及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sis vertebra compressed fracture,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7年8月-2009年7月收治的42例采用PVP或PKP治疗的OVCF患者,应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及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估患者疼痛及生活质量改变情况,同时通过手术节段的x线测量计算伤椎高度恢复率及受伤节段后凸矫正率,并结合胸片判断有无骨水泥渗漏发生。结果两组骨水泥渗漏率有差异。PVP组或PKP组患者术后2周及术后6个月的VAS、SF-36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PVP组与PKP组术后6个月VAS及SF-36评分与术后2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及术后6个月两组VAS及SF-36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周PKP组伤椎前、中柱高度恢复率略优于PVP组(P〈0.05)。术后2周PKP组后凸矫正率略优于PVP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OVCF的治疗,PVP和PKP的疼痛缓解率相似,两者对椎体高度及后凸畸形均能有一定程度的恢复.PVP的骨水泥渗漏率要多于PK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骨折 骨质疏松 经皮椎体成形术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原文传递
单节段与双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胸腰椎单椎体骨折的生物力学比较 被引量:81
17
作者 魏富鑫 刘少喻 +3 位作者 赵卫东 于滨生 李浩淼 陈柏龄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1期46-50,共5页
目的:比较单节段与双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固定胸腰椎单椎体骨折的生物力学效果。方法:在16具新鲜小牛胸腰椎标本(T11-L3)的L1椎体上制作不完全爆裂骨折模型,分为两组,分别行单节段与双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对固定后的标本施加扭矩为4Nm... 目的:比较单节段与双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固定胸腰椎单椎体骨折的生物力学效果。方法:在16具新鲜小牛胸腰椎标本(T11-L3)的L1椎体上制作不完全爆裂骨折模型,分为两组,分别行单节段与双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对固定后的标本施加扭矩为4Nm的疲劳载荷共2000次,加载频率为0.5Hz,经脊柱三维运动测量系统测量正常、损伤、固定和周期性加载后固定节段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和左/右旋转运动时固定节段的运动范围。结果:单节段固定组前屈、后伸、侧屈、旋转稳定指数(SPI)分别为0.78、0.80、0.92、0.83,双节段固定组SPI分别为0.88、0.89、0.95、0.85,在前屈方向单节段固定组明显小于双节段固定组(P<0.01);疲劳后,单节段固定组SPI在前屈、后伸、侧屈、旋转方向分别降低0.05、0.03、0.05、0.11,降低值均大于双节段固定组,且在旋转和侧屈方向有显著性差异(旋转:P<0.01;侧屈:P<0.05)。结论:两种术式均可重建脊柱骨折即刻稳定性,效果无明显差异。在旋转、侧屈方向,双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抗疲劳载荷效果优于单节段固定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骨折 生物力学 内固定 椎弓根
下载PDF
高龄患者行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的护理 被引量:85
18
作者 罗仕兰 何明菊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87-188,共2页
目的 :总结高龄患者行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的护理特点和注意事项。方法 :12例高龄患者在C型臂X线机透视引导下接受了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术前进行体位耐受能力评估 ,术后监测生命体征 ,卧硬板床 12h ,指导进行康复训练。结果 :本组均顺... 目的 :总结高龄患者行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的护理特点和注意事项。方法 :12例高龄患者在C型臂X线机透视引导下接受了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术前进行体位耐受能力评估 ,术后监测生命体征 ,卧硬板床 12h ,指导进行康复训练。结果 :本组均顺利完成手术 ,手术疗效显著 ,在住院期间未发生护理并发症。结论 :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前、术后的周到护理是使高龄患者安全、顺利接受手术的重要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 护理 脊柱骨折 胸椎 腰椎 脊柱肿瘤 老年人
原文传递
基于罗森塔尔效应的护理干预对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术后康复及心理状况的影响 被引量:84
19
作者 郭佳佳 严缘园 周文娟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20年第33期4669-4673,共5页
目的探讨基于罗森塔尔效应的护理干预对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术后康复及心理状况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7年6月—2019年5月在南通大学附属海安医院骨科接受治疗的160例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8... 目的探讨基于罗森塔尔效应的护理干预对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术后康复及心理状况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7年6月—2019年5月在南通大学附属海安医院骨科接受治疗的160例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8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接受基于罗森塔尔效应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的康复效果、焦虑抑郁和生活质量评分。结果干预组患者干预后的日常生活能力量表[(50.1±5.7)vs.(44.2±6.2)分]、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积分量表[(36.8±4.6)vs.(30.6±5.3)分]评分高于对照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15.2±5.0)vs.(18.5±4.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干预后的焦虑[(9.3±1.0)vs.(11.2±1.2)分]、抑郁[(8.1±1.3)vs.(10.2±1.0)分]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干预后的生理功能[(75.4±5.2)vs.(69.8±7.3)分]、生理职能[(72.7±6.0)分vs.(64.3±5.6)分]、躯体疼痛[(78.6±6.9)vs.(72.8±6.6)分]、总体健康[(78.5±7.5)vs.(64.8±6.7)分]、活力[(75.3±7.4)vs.(64.3±7.3)分]、社会功能[(72.5±7.6)vs.(58.1±6.5)分]、情感职能[(61.5±6.2)vs.(57.3±6.7)分]、精神健康[(66.7±7.7)vs.(58.2±6.7)分]领域及生活质量总均分[(72.3±9.5)vs.(63.7±12.1)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罗森塔尔效应的护理干预应用于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中,可有效提高患者康复效果,降低焦虑、抑郁情绪,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复护理 脊髓损伤 脊柱骨折 罗森塔尔效应
原文传递
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在胸腰椎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82
20
作者 赵斌 赵轶波 +3 位作者 马迅 钟英斌 王浩 陈祺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147-1151,共5页
目的探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手术方法及其与传统手术方法的比较。方法2006年10月至2008年10月,52例无神经损伤表现的胸腰椎骨折患者被纳入研究。依据Denis骨折分型,压缩型骨折17例,爆裂型骨折35例,其中男37例,女15... 目的探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手术方法及其与传统手术方法的比较。方法2006年10月至2008年10月,52例无神经损伤表现的胸腰椎骨折患者被纳入研究。依据Denis骨折分型,压缩型骨折17例,爆裂型骨折35例,其中男37例,女15例;年龄18-59岁,平均46.5岁。T4骨折1例,T7骨折2例,T8骨折1例,T10骨折3例,T11骨折5例,T13骨折14例,L1骨折16例,L2骨折9例,L3骨折1例。影像学检查示:椎管内占位〈1/3,突人椎管骨块均匀完整,无碎裂及翻转。患者依次纳入研究,分为两组,其中20例患者采用传统后正中入路,其他32例患者采用经椎旁肌间隙人路,均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损伤节段、受伤至手术时间及随访时间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经肌间隙入路较传统后正中入路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放置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下地时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两组间比较各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至2009年10月,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时间21.5个月(12-36个月),所有患者伤椎椎体高度均无丢失,内固定无松动、断裂。结论与传统手术方法相比,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可完整保留脊柱后方复合体结构,具有创伤小、出血少和恢复快等优点,是一种安全实用的手术方法,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手术 微创性 脊柱骨折 治疗结果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