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背包方式行走对大学生脊柱角度的影响 被引量:7
1
作者 王敏 陆阿明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21-326,共6页
目的:探索不同背包方式行走对大学生脊柱角度的影响,为人们合理背包和防止背包给人体带来的损伤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方法:选取12名苏州大学在校男性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使其负重10%BW背包以不同背包方式(后、前、右、左、后前交替、右左... 目的:探索不同背包方式行走对大学生脊柱角度的影响,为人们合理背包和防止背包给人体带来的损伤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方法:选取12名苏州大学在校男性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使其负重10%BW背包以不同背包方式(后、前、右、左、后前交替、右左交替)行走10min,运用Vicon红外高速运动捕捉系统采集到脊柱各骨性标志点的空间坐标数据,然后通过Matlab数学软件计算出不同背包条件行走后各脊柱角度在矢状面和额状面的角度值,再通过SPSSl7.0统计学软件包对各角度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不同方式背包时,C7-T7-T12角度在矢状面和额状面的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前背比后背对C7-T7-T12角度在矢状面的影响更小;后背比前背对其在额状面的影响更小;右背小于左背对C7-T7-T12角度在矢状面和额状面的影响,交替背可缓解单一背包方式对其的影响。2不同方式背包时,T7-T12-SACR角度在矢状面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但单一方式背包对其在矢状面的影响较小,交替背对其的影响则更大;不同背包方式对这一角度在额状面变化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前背小于后背、左背小于右背对T7-T12-SACR角度在额状面的影响,交替背可缓解单一方式背包对其的影响。结论:1不同方式背包明显影响胸椎在矢状面和额状面的弯曲角度;前后交替背和左右交替背能缓解单一背包方式对胸椎的影响。2不同背包方式对下胸椎至腰椎段在矢状面的角度变化无明显影响;不同方式背包对下胸椎至腰椎段在额状面的角度变化有明显影响,前背对下胸椎至腰椎段在额状面的角度影响最小,交替背能缓解下胸椎至腰椎段的侧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背包方式 脊柱角度
下载PDF
铜砭刮痧联合手法复位治疗特发性脊柱侧弯的护理观察
2
作者 张琪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11期252-255,共4页
分析特发性脊柱侧弯(IS)行铜砭刮痧+手法复位的护理效果。方法 选取样本(样本量):IS病例(70例);选取时间(起-止):2022.3(起)-2024.3(止);所有样本均收治于我院。70例患者,随机数字表分组,A组、B组,入组病例n=35,前者手法复位,后者铜砭刮... 分析特发性脊柱侧弯(IS)行铜砭刮痧+手法复位的护理效果。方法 选取样本(样本量):IS病例(70例);选取时间(起-止):2022.3(起)-2024.3(止);所有样本均收治于我院。70例患者,随机数字表分组,A组、B组,入组病例n=35,前者手法复位,后者铜砭刮痧+手法复位。统计指标:脊柱角度、腰部活动度、生活质量、患者满意度。结果 脊柱角度(Cobb角、躯干/椎体旋转角):A组vs B组,均后者更低(P<0.05)。腰部活动度(前屈、后伸):A组vs B组,均后者更高(P<0.05)。生活质量评分(SRS-22、Borg):A组vs B组,后者降低显著(P<0.05)。满意度:80.00%(A组,28/35)、97.14%(B组,34/35),后者明显较前者高(P<0.05)。结论 IS行铜砭刮痧+手法复位干预可改善脊柱角度与腰部活动度,提升患者生活质量,获得认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砭刮痧 手法复位 特发性脊柱侧弯 生活质量 脊柱角度
下载PDF
单节段ProDisc-C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对颈椎曲度和活动度的影响 被引量:12
3
作者 赵衍斌 孙宇 +2 位作者 张凤山 陈仲强 刘忠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677-680,共4页
目的:观察单节段ProDisc-C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和颈椎曲度变化情况,分析ProDisc-C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的效果。方法:2006年6月~2008年9月对53例颈椎病患者行单节段前路减压、ProDisc-C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置换节段C3/47例,... 目的:观察单节段ProDisc-C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和颈椎曲度变化情况,分析ProDisc-C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的效果。方法:2006年6月~2008年9月对53例颈椎病患者行单节段前路减压、ProDisc-C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置换节段C3/47例,C4/510例,C5/627例,C6/79例。应用医学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PACS)测量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置换节段活动度(ROM)、置换节段脊柱功能单位(functional spinal unit,FSU)Cobb角和颈椎整体曲度(C2~C7Cobb角)。结果:随访3~36个月,平均13.8个月。术前置换节段ROM为8.6°±3.7°,末次随访时为9.7°±3.5°,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FSUCobb角(前凸为正值)为0.1°±4.8°,末次随访时为3.6°±4.5°,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颈椎整体曲度为7.0°±10.2°,末次随访时为8.0°±10.4°,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单节段ProDisc-C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较术前增大,颈椎整体曲度无明显变化,FSU前凸增大,对于术前病变节段FSU生理前凸变小或轻度后凸的拟行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的患者可选择ProDisc-C假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椎间盘置换术 ProDisc-C 脊柱功能单位角度 颈椎曲度 颈椎活动度
下载PDF
中医正骨推拿、火龙罐联合施罗特疗法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的临床研究
4
作者 闫海龙 刘翠萍 +1 位作者 秦静 李正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24年第12期1648-1654,共7页
目的 观察中医正骨推拿、火龙罐联合施罗特疗法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1年10月—2023年1月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诊治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90例进行前瞻性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传统疗法组、运... 目的 观察中医正骨推拿、火龙罐联合施罗特疗法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1年10月—2023年1月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诊治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90例进行前瞻性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传统疗法组、运动疗法组和联合组,每组30例。传统疗法组采用中医正骨推拿和火龙罐疗法治疗,运动疗法组采用施罗特疗法治疗,联合组采用中医正骨推拿、火龙罐联合施罗特疗法治疗,3组均连续治疗16周。比较3组治疗前后脊柱侧弯角度(Cobb角和背部倾斜角)、CSVL-C7PL间距、Nash-Moe椎体旋转度分级、顶椎凸侧和凹侧的表面肌电信号均方根值,统计3组治疗总有效率。结果 3组治疗后Cobb角、背部倾斜角以及CSVL-C7PL间距均明显小于治疗前(P均<0.05),且联合组上述指标均明显小于传统疗法组和运动疗法组(P均<0.05)。3组治疗后Nash-Moe椎体旋转度分级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均<0.05),且联合组Nash-Moe椎体旋转度分级明显低于传统疗法组和运动疗法组(P均<0.05)。3组治疗前后顶椎凸侧表面肌电信号均方根值组内和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组治疗后的顶椎凹侧表面肌电信号均方根值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均<0.05),且联合组顶椎凹侧的表面肌电信号均方根值明显高于传统疗法组和运动疗法组(P均<0.05);传统疗法组和运动疗法组治疗后的顶椎凸侧表面肌电信号均方根值均明显高于同组的顶椎凹侧(P均<0.05),而联合组治疗后的顶椎凸侧和凹侧表面肌电信号均方根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传统疗法组和运动疗法组[96.67%(29/30)比76.67%(23/30)、80.00%(24/30),P均<0.05]。结论 中医正骨推拿和火龙罐疗法、施罗特疗法以及中医正骨推拿、火龙罐联合施罗特疗法均可有效缩小脊柱侧弯角度,恢复脊柱平衡,改善背部不对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正骨推拿 火龙罐 施罗特疗法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 脊柱侧弯角度 脊柱矫正
下载PDF
经皮椎体成形术对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疼痛评分、腰痛评分、脊柱侧弯角度的影响分析
5
作者 董书航 《现代诊断与治疗》 CAS 2024年第1期116-118,共3页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术)对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疼痛评分、腰痛评分、脊柱侧弯角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我院收治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60例,基于倾向性匹配法校正混杂因素影响后,分为保守组和PVP组各3...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术)对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疼痛评分、腰痛评分、脊柱侧弯角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我院收治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60例,基于倾向性匹配法校正混杂因素影响后,分为保守组和PVP组各30例。保守组给予常规保守治疗,PVP组在保守组基础上给予PVP术。治疗1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疼痛评分、腰痛评分、椎体功能障碍、脊柱侧弯角度、椎体校正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PVP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6.67%,高于保守组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PVP组的疼痛评分(VAS)和椎体功能评分(ODI)较保守组低,腰痛评分(JOA)较保守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PVP组的脊椎侧弯角度(Cobb角)较保守组低,椎体校正情况伤椎中线相对高度、伤椎前缘相对高度较保守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VP组的并发症椎间盘突出发生率为3.33%低于保守组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VP术临床疗效较好,能减轻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的疼痛情况,促进脊柱侧弯的角度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椎体成形术 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 疼痛评分 腰痛评分 脊柱侧弯角度
下载PDF
姿态训练联合脊柱侧弯矫形器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王传生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2年第6期83-85,共3页
目的探究姿态训练联合脊柱侧弯矫形器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AIS)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0年11月本院收治的82例AIS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1例.对照组采用姿态训练,观察组在对照... 目的探究姿态训练联合脊柱侧弯矫形器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AIS)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0年11月本院收治的82例AIS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1例.对照组采用姿态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脊柱侧弯矫形器,均持续干预1年.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脊柱侧弯角度(Cobb角)、椎体旋转角度(AVR)、顶椎偏离骶骨中线距离(AVT).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7.56%高于对照组的80.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脊柱Cobb角、AVR、AVT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年后,观察组脊柱Cobb角(8.94±1.22)°、AVR(1.03±0.16)°均小于对照组,AVT(17.34±2.61)mm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姿态训练联合脊柱侧弯矫形器能够有效缩小AIS患者的脊柱Cobb角及AVR,缩短AVT,加快康复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 姿态训练 脊柱侧弯矫形器 脊柱侧弯角度
原文传递
中医正骨联合施罗斯体操治疗特发性脊柱侧弯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熊群 何水勇 +2 位作者 张衍辉 严张仁 张小明 《大医生》 2023年第21期78-80,共3页
目的 探讨中医正骨联合施罗斯体操治疗特发性脊柱侧弯的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0年12月至2023年1月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60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 目的 探讨中医正骨联合施罗斯体操治疗特发性脊柱侧弯的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0年12月至2023年1月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60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患者给予中医正骨(顶椎及远离中线部分椎体)矫正联合施罗斯体操治疗,对照组患者仅给予施罗斯体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觉模拟量表(VAS)疼痛评分、脊柱旋转角度(ATR)及头侧端椎上缘的垂线与尾侧端椎下缘垂线的交角(Cobb角)。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VAS疼痛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ATR较治疗前减小,且观察组小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Cobb角小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 施罗斯体操治疗与中医正骨联合施罗斯体操治疗在脊柱侧弯腰背区疼痛中均有疗效,且中医正骨联合施罗斯体操治疗对于改善患者ATR和Cobb角的效果更好,建议临床对此类患者采用联合疗法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正骨 施罗斯体操 特发性脊柱侧弯 脊柱旋转角度 疼痛
下载PDF
脊柱小角度扳转手法治疗颈椎病临床观察 被引量:3
8
作者 张红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08年第4期565-566,共2页
关键词 脊柱角度扳转手法 颈椎病 疗效 病例
下载PDF
肌内效贴提高男性大学生柔韧素质的时效性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瞿强 袁凌燕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454-458,共5页
目的:研究肌内效贴对男性大学生柔韧素质提高的效果,观察其24小时的维持效应。方法:将40名男性大学生受试者采用随机数字表的形式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20人,对照组和干预组受试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对照组为空白对照;干预组使用... 目的:研究肌内效贴对男性大学生柔韧素质提高的效果,观察其24小时的维持效应。方法:将40名男性大学生受试者采用随机数字表的形式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20人,对照组和干预组受试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对照组为空白对照;干预组使用肌内效贴作为干预手段,对躯干竖脊肌群和大腿股后肌群分别使用两条放松贴法的"I"形肌内效贴进行贴扎。在干预前、干预后即刻、干预24 h后分别测量受试者的坐位体前屈值和脊柱弯曲活动度。结果:(1)在坐位体前屈值上,干预组组内数据比较显示:与干预前(5.52±1.93 cm)比较,干预后即刻(9.54±3.83 cm)、干预24 h后(9.94±3.75 c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干预后即刻与干预24 h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即刻,与对照组(6.11±2.87 cm)比较,干预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24 h后,与对照组(6.04±4.50cm)比较,干预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2)在脊柱弯曲活动度上,干预组组内数据比较显示:与干预前(66.46°±11.30°)比较,干预后即刻(80.92°±12.67°)、干预24 h后(79.14°±10.1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干预后即刻与干预24 h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即刻,与对照组(72.01°±14.12°)比较,干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24 h后,与对照组(71.51°±13.40°)比较,干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肌内效贴可以增加脊柱弯曲活动范围,提高坐位体前屈值,继而改善人体柔韧素质,且在24小时内持续改善人体柔韧素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内效贴 柔韧素质 坐位体前屈 脊柱屈曲角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