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09篇文章
< 1 2 14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病灶彻底切除椎间融合治疗脊柱结核 被引量:112
1
作者 阮狄克 何勐 沈根标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28-30,共3页
目的观察病灶切除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脊柱结核的疗效。方法全组78例,男36例,女42例;年龄15~72岁,平均47岁。病变部位颈椎7例,胸椎29例,腰椎34例,腰骶椎8例。病变涉及2个节段29例,3个节段41例,4个节段以上8例。术前后凸畸形成角为13... 目的观察病灶切除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脊柱结核的疗效。方法全组78例,男36例,女42例;年龄15~72岁,平均47岁。病变部位颈椎7例,胸椎29例,腰椎34例,腰骶椎8例。病变涉及2个节段29例,3个节段41例,4个节段以上8例。术前后凸畸形成角为13°~92°,平均34°。手术采用病灶彻底切除一期椎体间植骨融合,使用自体肋骨22例,髂骨44例,髂骨加肋骨12例。结果平均随访5.5年,优良率为98.7%,植骨融合率为97.4%,术后后凸畸形成角为5°~62°,平均22°。结论病灶彻底切除椎体间一期植骨融合,有利于恢复脊柱的即刻稳定性,骨融合率高,可纠正及预防脊柱后凸畸形,减少晚期腰背痛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结核 脊柱融合术 骨移植 治疗
原文传递
特发性脊柱侧凸的PUMC(协和)分型系统 被引量:104
2
作者 邱贵兴 仉建国 +7 位作者 王以朋 徐宏光 张嘉 翁习生 赵宇 林进 沈建雄 杨新宇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9,共9页
目的根据1245例脊柱侧凸建立的数据库,研究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新的分型方法,并对新的分型进行临床验证。方法复习测量了427例有完整资料的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仰卧位左右Bending像以及术后长期随访的X线片及临床... 目的根据1245例脊柱侧凸建立的数据库,研究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新的分型方法,并对新的分型进行临床验证。方法复习测量了427例有完整资料的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仰卧位左右Bending像以及术后长期随访的X线片及临床资料,按SRS关于侧凸和侧凸顶点的定义,制定了PUMC(协和)分型系统,并应用PUMC分型方法对以前手术治疗的特发性脊柱侧凸进行重新分型,统计常见各型所占比例及相应融合范围,并对观察者间的可信度和可重复性进行一致性检验。随后用新的分型方法对特发性脊柱侧凸进行前瞻性临床验证,总结并分析其临床效果。结果按PUMC分型方法将特发性脊柱侧凸分为3型13个亚型,其中PUMCⅠ型占56.62%,Ⅱ型42.16%,Ⅲ型1.22%。观察者间可信度为85%(Kappa系数0.832),可重复性为91%(Kappa系数0.898)。按此分型方法进行前瞻性研究,临床手术治疗152例,平均随访19.5个月(18~26个月),未发现术后失代偿现象。结论建立了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新的分型方法———PUMC(协和)分型系统,该方法对特发性脊柱侧凸常见的类型及相应的融合范围的临床指导性较强,其可信度、可重复性远高于King分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脊柱侧凸 临床研究 脊柱融合术 PUMC分型系统 入路
原文传递
斜外侧椎间融合术在单节段腰椎间盘退行性疾病中的应用 被引量:108
3
作者 张建锋 范顺武 +6 位作者 方向前 赵凤东 周志杰 赵兴 胡志军 刘军辉 王燕燕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80-88,共9页
目的探讨单节段斜外侧椎间融合术(oblique lateral interboy fusion,O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患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4年10月至2016年5月在我院36例应用单节段OLIF术联合或不联合后路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治疗下腰椎病变的患者资料... 目的探讨单节段斜外侧椎间融合术(oblique lateral interboy fusion,O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患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4年10月至2016年5月在我院36例应用单节段OLIF术联合或不联合后路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治疗下腰椎病变的患者资料,其中男11例,女25例;年龄32-75岁,平均(55.2±13.6)岁。椎间盘源性腰痛15例,腰椎轻度滑脱伴或不伴节段性不稳定21例;手术节段L4/5,30例,L3/4 6例。所有患者于术前、术后第1天、术后3d检查生化全套测定肌酸激酶水平;临床结果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摄腰椎正侧位x线并评估内植物及椎间融合情况。结果本组36例中25例联合后路椎弓根钉棒内固定,36例的手术时间为46-175min,平均(112±43)min;其中OLIF术手术时间46-89min,平均(57±23)rain。术中出血量30-180ml,平均(63±35)ml。术后住院日3-7d,平均(4.5±2.1)d。术前平均肌酸激酶水平为(63.5±16.8)IU/L,术后第1天(416.8±152.1)IU/L,术后3d(112.4±37.5)IU/L。所有患者术后VAS和ODI评分均显著降低,VAS评分由术前的(8.3±2.3)分降至术后6月的(1.6±0.4)分,ODI评分由术前的(69.2±17.5)分降至术后6月的(10.7±2.7)分。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25%(9/36),其中术中并发症为8.3%(3/36,均为融合器沉降),术后并发症为16.7%(6/36),包括1例术侧腰大肌无力,1例术侧大腿前侧疼痛,1例对侧屈髋疼痛,1例术侧交感链损伤症状,2例取髂骨区疼痛。所有并发症在随访过程中均得到不同程度缓解或消失。结论OLIF作为一种脊柱外科新技术,可获得良好的短期疗效,具有临床应用价值,但是其远期的随访结果有待进一步观察、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脊柱融合术 临床方案
原文传递
腰椎滑脱的减压、内固定与融合术 被引量:90
4
作者 赵新建 谭家驹 +2 位作者 廖绪强 曾明 关宏业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72-75,共4页
目的观察采用腰椎管减压、横突间植骨、Cage椎间融合器和SOCON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的早期疗效。方法从1997年12月~1999年12月,对38例腰椎滑脱患者采用腰椎管减压,横突间植骨和SOCON内固定手术进行治疗。术前X线检查按Meye... 目的观察采用腰椎管减压、横突间植骨、Cage椎间融合器和SOCON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的早期疗效。方法从1997年12月~1999年12月,对38例腰椎滑脱患者采用腰椎管减压,横突间植骨和SOCON内固定手术进行治疗。术前X线检查按Meyerding分度,Ⅰ度滑脱32例,Ⅱ度滑脱6例;L4,5滑脱29例,L5S1滑脱9例。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8.2个月(14~26个月),比较手术前后临床症状和X线片滑脱复位程度,38例患者中,31例症状完全消失,优良率为81.6%。32例Ⅰ度滑脱完全复位,4例Ⅱ度滑脱完全复位,2例Ⅱ度滑脱复位达90%,解剖复位率达94.7%。结论应用SOCON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效果良好,复位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滑脱 脊椎前移 减压 内固定器 脊柱融合术
原文传递
小切口与传统开放术式行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对脊旁肌损伤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83
5
作者 范顺武 胡志军 +3 位作者 方向前 赵凤东 黄悦 虞和君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000-1004,共5页
目的对比小切口与传统开放术式进行单节段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术对脊旁肌损伤程度的差别。方法2006年3月至2008年5月,应用PLIF术治疗单节段下腰椎病变患者91例。小切口组41例,男22例,女1... 目的对比小切口与传统开放术式进行单节段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术对脊旁肌损伤程度的差别。方法2006年3月至2008年5月,应用PLIF术治疗单节段下腰椎病变患者91例。小切口组41例,男22例,女19例;年龄34-72岁,平均53.5岁;椎间盘突出伴椎间隙狭窄10例、椎管狭窄症7例、椎体后缘离断症4例、腰椎滑脱症20例。开放组50例,男23例,女27例;年龄28-75岁,平均53.4岁;椎间盘突出伴椎间隙狭窄13例、椎管狭窄症8例、椎体后缘离断症4例、腰椎滑脱症25例。比较两组病例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及术前、术后第1、3、5、7天的肌酸激酶水平。对术后1年以上患者评估VAS疼痛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分别对11例小切口和10例开放手术的患者手术节段水平多裂肌横截面积比较。结果小切口组术中出血及术后第1、3、5天肌酸激酶水平明显低于开放组。小切口组25例、开放组30例获得随访。VAS分值和ODI百分数两组患者术前均无明显差别,而术后小切口组均明显低于开放组。小切口组术后多裂肌横截面积无明显变化,脂肪化轻微;而开放组多裂肌萎缩明显,并且瘢痕化、脂肪化明显。结论与传统PLIF术相比,小切口PLIF术具有切口小、术中出血少、软组织损伤小、术后恢复快、多裂肌萎缩和腰背痛的发生率低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融合术 腰椎 对比研究
原文传递
前路减压融合术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中期随访研究 被引量:80
6
作者 关海山 李承罡 +2 位作者 史洁 田江华 韩来春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7期1044-1052,共9页
目的观察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anterior decompression with fusion,ADF)和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posterior open-door laminoplasty,LAMP)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2011年10月至2016年2月手术治疗多节段脊... 目的观察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anterior decompression with fusion,ADF)和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posterior open-door laminoplasty,LAMP)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2011年10月至2016年2月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121例患者的病历资料。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ADF组和LAMP组。ADF组57例,男39例,女18例;年龄35~77岁,平均(58.8±10.1)岁;LAMP组64例,男48例,女16例;年龄28~82岁,平均(60.6±12.2)岁。主要观察指标为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术后1、3、6、12和24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及改善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颈椎曲度,颈椎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以及LAMP术后脊髓前方残余压迫情况。记录轴性症状、C5神经根麻痹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ADF组平均随访(25.6±3.8)个月,LAMP组(27.3±4.1)个月。ADF组JOA评分术前平均(8.25±2.33)分,末次随访时(14.62±3.15)分,改善率为72.81%±11.32%;LAMP组JOA评分术前平均(8.84±3.65)分,末次随访时(12.97±4.32)分,改善率为66.54%±14.75%,两组末次随访时JOA评分(t=2.458,P=0.015)及改善率(t=3.172,P=0.002)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VAS评分均明显降低,ADF组为(1.92±0.75)分,LAMP组为(2.78±0.6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64,P=0.021);至术后3个月两组间VA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DF组术前颈椎曲度平均15.3°±7.6°,末次随访时19.2°±5.7°;LAMP组术前颈椎曲度平均16.8°±8.3°,末次随访时13.6°±4.3°,两组末次随访时颈椎曲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41,P=0.005)。两种术式均导致术后颈椎ROM下降,ADF组末次随访时15.2°±3.6°,LAMP组18.1°±4.1°,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92,P=0.000),ADF组颈椎ROM丢失角度更多。术后并发症发生率ADF组为35.1%,LAMP组为20.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AMP组根据术后MRI有无脊髓前方残余压迫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脊髓压迫症 脊柱融合术
原文传递
腰椎单侧及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椎间融合器的生物力学研究 被引量:74
7
作者 何蔚 张桦 +2 位作者 何海龙 许国华 叶晓健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05-408,共4页
目的探讨腰椎单侧及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加椎间融合器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20具人新鲜尸体腰椎标本,随机分为单节段(L4-5)腰椎标本和双节段(L4-5,L5-S1)腰椎标本(各10具)。每具标本分别制作以下3种模型:正常对照;右侧椎弓根螺钉固定附... 目的探讨腰椎单侧及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加椎间融合器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20具人新鲜尸体腰椎标本,随机分为单节段(L4-5)腰椎标本和双节段(L4-5,L5-S1)腰椎标本(各10具)。每具标本分别制作以下3种模型:正常对照;右侧椎弓根螺钉固定附加椎间融合器模型(单侧模型);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附加椎间融合器模型(双侧模型)。用WDW-4100电子万能试验机测试各标本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和左/右扭转方向上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单节段标本在前屈/后伸、左/右弯、左/右扭转6个方向上的生物学稳定性在单侧模型与双侧模型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双节段标本在前屈、左弯、左/右旋转方向上的生物学稳定性在单侧模型与双侧模型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后伸、右弯方向上双侧模型的稳定性均较单侧模型高(P<0.05)。结论在生物力学实验中,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椎间融合术生物力学性能优良,刚度适中,腰椎可获得可靠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脊柱融合术 椎弓根螺钉固定 生物力学
下载PDF
前路减压固定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 被引量:71
8
作者 宋跃明 刘立岷 +4 位作者 龚全 刘浩 李涛 饶书城 胡云洲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0-23,共4页
目的探讨经前路椎体切除减压固定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疗效。方法通过对自1985年1月至2002年6月采用前路减压固定植骨融合治疗537例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临床资料分析,以及248例患者的随访结果比较,观察其神经功... 目的探讨经前路椎体切除减压固定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疗效。方法通过对自1985年1月至2002年6月采用前路减压固定植骨融合治疗537例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临床资料分析,以及248例患者的随访结果比较,观察其神经功能恢复和局部脊柱的稳定性。结果573例患者术后均无神经功能损害加重。出院时神经功能改善情况:93例无神经损伤者,术后功能良好;新鲜骨折合并不全瘫患者275例中,240例有1~3级恢复;107例陈旧性骨折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62例全瘫患者,仅5例感觉有部分恢复。248例随访中,26例全瘫患者仅4例部分浅感觉恢复,204例不全瘫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改善。全部患者X线片显示植骨均已融合,有4例出现断钉,但无临床症状。结论对来自椎管前方压迫的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前路减压手术具有减压彻底、神经功能改善率高、Ⅰ期固定融合成功率高、脊柱稳定性好等优点,是治疗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 腰椎 骨折 脊柱融合术 前路减压
原文传递
脊柱结核的外科治疗与术后疗效评估 被引量:71
9
作者 郭立新 马远征 +3 位作者 陈兴 李宏伟 薛海滨 谢明玖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979-982,共4页
目的采用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坚强内固定术治疗脊柱结核,术后对多项疗效指标进行观察和评估。方法74例脊柱结核选自2003年10月至2006年10月手术的患者,其中有17例合并脊髓功能障碍,Frankel分级D级12例,C级5例。结核病灶位于颈椎12例... 目的采用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坚强内固定术治疗脊柱结核,术后对多项疗效指标进行观察和评估。方法74例脊柱结核选自2003年10月至2006年10月手术的患者,其中有17例合并脊髓功能障碍,Frankel分级D级12例,C级5例。结核病灶位于颈椎12例、胸椎37例、腰椎25例。CT或MRI显示病灶有明显的死骨和脓肿,并有不同程度的后凸畸形。术前给予4周以上的抗结核化疗,术后动态观察结核中毒症状和脊髓功能的改善情况、畸形矫正和病灶愈合情况。结果入院时红细胞沉降率平均为81.5mm/1h,C反应蛋白平均为41.6mg/L,其中51例(68.9%)脊柱结核处于活动期。抗结核化疗4周后红细胞沉降率降至43.8mm/1h,C反应蛋白降至27.4mg/L,结核中毒症状明显改善。术后第8-12周红细胞沉降率和CRP检测结果正常,结核症状及病椎疼痛消失。病椎植骨单节段融合时间平均4.3个月,双节段融合时间平均6.7个月,后凸畸形平均矫正74.9%,结核病灶治愈率为97.3%。术后12个月有3例患者仍扶拐行走(Frankel D级),其余患者脊髓功能恢复正常。结论脊柱结核的外科治疗旨在彻底清除病灶和重建脊柱稳定性,进而提高治疗效果和缩短化疗时间。规范的抗结核化疗与充分的术前准备是手术成功和病灶治愈的重要保障。动态观察和全面评估疗效指标,对于判断手术疗效和病灶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脊柱 脊柱融合术 治疗结果
原文传递
后路半椎体切除术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的初步结果 被引量:64
10
作者 仉建国 邱贵兴 +3 位作者 于斌 王以朋 丁立祥 任玉珠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56-160,共5页
目的评价后路半椎体切除术治疗完全分节半椎体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施行后路半椎体切除术的先天性脊柱侧后凸1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7例,女11例;手术时年龄1.5~18岁,平均11.3岁。半椎体均为侧后方半椎体,其... 目的评价后路半椎体切除术治疗完全分节半椎体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施行后路半椎体切除术的先天性脊柱侧后凸1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7例,女11例;手术时年龄1.5~18岁,平均11.3岁。半椎体均为侧后方半椎体,其中胸椎8例、腰椎10例。均行后路一期半椎体切除及矫形固定融合术。内固定器械包括CDH2例、TSRH2例、ISOLA8例、Moss-Miami6例。其中4例使用Meshcage椎间支撑融合。结果手术时间2.5~8.0h,平均5.5h;术中出血量150~2000ml,平均918ml,平均输血量850ml;固定节段2~8个椎体,平均3.7个椎体。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3.5个月。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示冠状面Cobb角由术前平均42.11°矫正至14.25°,平均矫正率66.40%;矢状面Cobb角由术前49.30°矫正至14.12°,平均矫正率69.98%;顶椎偏移由术前26.94mm矫正至11.06mm。终末随访时冠状面Cobb角平均19.39°,丢失5.14°;矢状面Cobb角平均14.80°,无明显丢失。围手术期并发症包括伤口愈合不良1例,椎弓根切割需翻修1例,无神经系统并发症。结论后路半椎体切除可直接去除致畸因素,在冠状面和矢状面均可获得良好的矫形,与前后路手术相比,可缩短时间、减少创伤,适用于从胸段至腰段的半椎体畸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凸 脊柱后凸 脊柱融合术 内固定器
原文传递
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与传统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并发症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69
11
作者 肖波 毛克亚 +9 位作者 王岩 肖嵩华 张永刚 张西峰 张雪松 王征 崔庚 陆宁 朱守荣 薛超 《脊柱外科杂志》 2013年第1期23-27,共5页
目的对比分析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与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的并发症,并探讨并发症发生原因和相关对策。方法... 目的对比分析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与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的并发症,并探讨并发症发生原因和相关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年1月~2011年7月收治的215例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其中110例行传统切开减压及PLIF,105例行MIS-TLIF,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各种并发症发生率,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随访12~30个月,平均16个月。MIS-TLIF组所有患者7人次(6.67%)出现并发症:硬膜囊破裂3例(2.86%);神经损伤1例(0.95%);切口浅部感染1例(0.95%);椎间融合器下沉2例(1.90%)。PLIF组所有患者20人次(18.18%)出现并发症:硬膜囊破裂6例(5.45%);神经损伤8例(7.27%);切口感染3例(2.73%);椎间融合器下沉2例(1.90%);椎弓根螺钉松动1例(0.91%)。2组间神经损伤和总并发症发生率,MIS-TLIF组低于P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IS-TLIF治疗下腰椎退变性疾病安全、可靠,并发症发生率与传统PLIF手术相比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脊柱融合术 外科手 微创性 中并发症 后并发症
下载PDF
经伤椎置钉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2年以上随访结果 被引量:67
12
作者 曾忠友 张建乔 +4 位作者 金才益 王斌 江春宇 吴鹏 严卫锋 《中国骨伤》 CAS 2012年第2期128-132,共5页
目的:探讨经伤椎置钉6钉三椎体固定并选择性单节段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采用经伤椎置钉6钉三椎体固定方式并选择性单节段植骨治疗且获得2年以上随访的32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其中男25例,... 目的:探讨经伤椎置钉6钉三椎体固定并选择性单节段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采用经伤椎置钉6钉三椎体固定方式并选择性单节段植骨治疗且获得2年以上随访的32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其中男25例,女7例,年龄25~60岁,平均39.1岁。按AO分型:A1.3型5例,A3.1型17例,A3.3型8例,C1.1型1例,C1.3型1例。载荷评分4~7分,平均5.8分。脊髓神经损伤按Frankel分级:A级2例,B级2例,C级5例,D级9例,E级14例。测量并对比其术前、术后及最后随访时的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及椎管占位程度,同时采用Denis评分对疼痛及劳动能力进行评价。结果:32例平均随访时间为39.2个月(30~48个月)。无内固定松动或断裂,除3例为浮壁骨痂外其余病例关节突间及椎板表面植骨融合良好。术后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及椎管占位情况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但最后随访时脊柱矫正度较术后有部分丢失(P>0.05)。25例患者最后随访时CT扫描显示椎体前上方存在大小不一的空洞现象。脊髓神经功能除2例A级无变化外,其余均有1~2级的恢复。Denis疼痛评分:P122例,P27例,P33例。Denis工作状态评分:W118例,W28例,W33例,W53例。结论:虽然经伤椎置钉6钉三椎体固定方式并选择性单节段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能有效恢复脊柱生理弧度、伤椎前缘高度及椎管容积,亦无内固定松动或断裂,且腰背痛获得很好缓解,但并不能改善椎体空壳现象,亦不能避免矫正度部分丢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骨折 骨折固定 脊柱融合术 回顾性研究
下载PDF
颈椎带锁钢板在单节段颈前路融合术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61
13
作者 袁文 贾连顺 +1 位作者 倪斌 陈德玉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198-200,共3页
目的探讨颈椎带锁钢板在单节段颈前路融合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 50例颈椎疾患患者施行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及 AO颈椎前路带锁钢板内固定术。术后随访观察植骨融合率、椎间高度维持情况及有无内置物并发症。结果 46例获得随访,平... 目的探讨颈椎带锁钢板在单节段颈前路融合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 50例颈椎疾患患者施行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及 AO颈椎前路带锁钢板内固定术。术后随访观察植骨融合率、椎间高度维持情况及有无内置物并发症。结果 46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 26个月。 45例获得牢固骨性融合,融合率为 97.8%;椎间高度维持良好;未发生钢板螺钉松动、滑脱或断裂等内置物并发症。结论颈椎前路带锁钢板应用于单节段颈前路融合术可显著提高植骨融合率,并有效维持椎间高度,避免了由于椎间塌陷带来的继发性神经功能损害。只要掌握手术适应证,遵循手术操作原则,内置物并发症一般是可以避免的,因此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脊柱融合术 内固定器 颈椎带锁钢板 适应证
原文传递
椎间盘源性腰痛的诊断与治疗初步报告 被引量:57
14
作者 夏群 Steffen Sola +6 位作者 胡永成 苗军 张继东 李建光 马毅 张晓林 周静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62-166,共5页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源性疼痛的诊断方法及采用前路经腹膜外入路椎间盘切除人工椎间盘置换或椎间cage植骨融合的临床疗效。方法35例经保守治疗无效的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接受手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诊断标准为:(1)腰部及下肢疼痛的...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源性疼痛的诊断方法及采用前路经腹膜外入路椎间盘切除人工椎间盘置换或椎间cage植骨融合的临床疗效。方法35例经保守治疗无效的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接受手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诊断标准为:(1)腰部及下肢疼痛的部位与神经根定位不符;(2)症状反复发作,病程在半年以上;(3)MRI病变椎间盘T2加权像低信号;(4)椎间盘造影阳性,相邻节段为阴性对照;(5)关节突关节封闭除外关节突关节退变引起的疼痛。患者年龄25-67岁,平均43.6岁。L4-5 14例,L5S1 16例,L4-5和L5S1双间隙5例。前路经腹膜外入路椎间盘切除后行人工椎间盘置换13例16个椎间盘,椎间cage融合22例24个椎间盘。术后3-7天下地活动。腰围固定3个月。结果所有患者随访6~26个月,平均18个月。术后腰痛及下肢痛症状明显缓解,均恢复正常生活或工作。VAS评分由术前平均72分,降至术后18分,随访6个月时6.5分。ODI评分由术前平均21.5分。降至随访6个月时3分。椎间隙高度从术前平均9.5mm增加至术后13.5mm。手术时间70-120min,出血量100-400ml。随访时未发现肠梗阻、逆行射精和假体位置移动。结论椎间盘源性腰痛由于临床和影像学表现不典型,常被误诊或漏诊,可结合腰椎MRI及椎间盘造影进行诊断。腰椎前路椎间盘切除人工椎间盘置换或椎间cage融合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有效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 腰痛 诊断 治疗结果 脊柱融合术
原文传递
布鲁杆菌病性脊柱炎的诊断与手术治疗 被引量:56
15
作者 买尔旦·买买提 田娟 +2 位作者 盛伟斌 郭海龙 普拉提·买买提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23-330,共8页
目的探讨布鲁杆菌病性脊柱炎的临床、实验室、影像学特点及手术疗效。方法2000年9月至2010年12月共手术治疗布鲁杆菌病性脊柱炎患者27例,男18例,女9例;年龄23~57岁,平均32.8岁。颈椎3例,胸腰椎8例,腰骶椎16例。17例以“脊柱结... 目的探讨布鲁杆菌病性脊柱炎的临床、实验室、影像学特点及手术疗效。方法2000年9月至2010年12月共手术治疗布鲁杆菌病性脊柱炎患者27例,男18例,女9例;年龄23~57岁,平均32.8岁。颈椎3例,胸腰椎8例,腰骶椎16例。17例以“脊柱结核”收治,2例以“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收治。根据患者的临床、影像学及血清学检查等,明确诊断为布鲁杆菌病性脊柱炎。8例行后路病灶清除、自体骨植骨内固定术;19例采用前路病灶清除,自体骨植骨内固定术。24例术中病灶局部放置链霉素粉剂(余3例链霉素皮试阳性)。术后支具外固定4-6周,口服药物1.5-3.0个月。临床疗效评价包括临床治愈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及植骨融合率。结果27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4年,平均19.7个月。根据布鲁杆菌病性脊柱炎疗效评定标准:痊愈24例,有效3例。3例腰椎病变者因切口渗出、窦道形成,给予清创缝合或病灶清除内固定调整术后痊愈,愈后无复发。结论颈、胸、腰背部疼痛伴间歇性波浪热,结合影像学检查和特异性的血清凝集试验阳性可确诊布鲁杆菌病性脊柱炎。对于顽固腰痛保守治疗无效,椎体、椎间盘严重破坏造成椎体间不稳,脊髓、神经根受压,或伴较大难以吸收的椎旁脓肿或腰大肌脓肿者,彻底的病灶清除、自体骨植骨内固定手术,联合抗菌药物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鲁杆菌病 脊柱 感染 诊断 脊柱融合术
原文传递
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间接减压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早期疗效 被引量:55
16
作者 余将明 马俊 +3 位作者 谢宁 席焱海 陈华江 叶晓健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6期972-979,共8页
目的探讨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OLIF)间接减压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伴或不伴腰椎不稳患者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07月至2015年12月采用OLIF技术治疗15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伴或不... 目的探讨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OLIF)间接减压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伴或不伴腰椎不稳患者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07月至2015年12月采用OLIF技术治疗15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伴或不伴腰椎不稳患者的病历资料,男7例,女8例;年龄36~86岁,平均(53.5+15.2)岁。主要症状表现为腰痛伴下肢根性疼痛或间歇性跛行。临床疗效评价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评分和健康调查简表(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SF-36);测量手术前后椎间隙高度、椎管内径、椎间孔高度、椎间孔面积、椎管面积和盘黄间隙等影像学参数评价影像学疗效。结果术后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21个月,平均12.5个月。术后腰痛、腿痛VAS评分、ODI、JOA评分及SF-36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影像学测量结果显示术后手术节段椎间隙背侧高度增加了3.6mm、椎间隙腹侧高度增加了4.8mm,椎间孔高度增加了5.7mm,椎间孔面积增加了44.2mm^2,椎管内径增加了2.55mm,椎管面积增加了24.8mm^2,盘黄间隙增加了2mm,手术前后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椎间孔横径增加了0.3mm,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手术节段前凸角和腰椎前凸角均得到部分恢复,分别增加了14.0°与13.6°。术后出现屈髋乏力及大腿前侧麻木各l例,对症处理后于术后3个月症状缓解;1例术后1个月发生腰痛加重,再次行后路固定手术。结论OLIF手术治疗退行性腰椎椎管狭窄症可以增加椎间隙高度、椎间孔上下径、椎管直径、盘黄间隙距离及恢复腰椎前凸,达到中央管及椎间孔狭窄间接减压的目的,早期临床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椎管狭窄 脊柱融合术
原文传递
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下腰椎疾病 被引量:54
17
作者 范顺武 方向前 +2 位作者 赵兴 赵凤东 虞和君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81-85,共5页
目的探讨扩张通道管系统(X-Tube)辅助下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lumbarinterbodyfusion,TLIF)治疗下腰椎疾患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X—Tube辅助下微创TLIF治疗下腰椎病变患者25例,男16例,女9例;年龄34-65... 目的探讨扩张通道管系统(X-Tube)辅助下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lumbarinterbodyfusion,TLIF)治疗下腰椎疾患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X—Tube辅助下微创TLIF治疗下腰椎病变患者25例,男16例,女9例;年龄34-65岁,平均52.4岁;单侧椎间盘突出伴椎间隙狭窄10例,椎间盘源性腰痛6例,单侧椎体后缘离断6例,脊柱不稳引起的力学源性腰腿痛1例,单侧侧隐窝狭窄2例。L3-4病变1例,L4-5病变14例,L3S1病变10例。患者术前、术后第l天及术后7天检查生化全套,测定肌酸激酶水平变化。随机统计另25例行开放TUF患者的肌酸激酶水平,并与行微创TLIF患者进行比较。结果25例行微创TLIF患者手术时间平均154min;术中出血平均367ml。微创TLIF术后第1天肌酸激酶水平明显低于开放手术(P〈0.001)。术后1例患者减压侧手术切口周缘皮肤坏死,经切除坏死皮肤,重新缝合切口后愈合,其余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25例行微创TLIF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5个月,平均10.7个月,除1例患者主诉手术区域轻度疼痛外,其余患者均未诉疼痛。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由术前平均(34.6±6.1)分降至术后平均(15.6±5.4)分,手术结果优良。结论X—Tube辅助下微创TLIF治疗下腰椎疾患具有术中出血量少、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短期疗效确切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手 微创性 脊柱融合术 腰椎
原文传递
脊柱侧凸后路矫形融合术术后感染的治疗 被引量:53
18
作者 仉建国 李书纲 +2 位作者 杨新宇 田野 邱贵兴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8期453-456,共4页
目的评价清创术后置管冲洗、负压吸引及一期关闭伤口对脊柱侧凸后路矫形融合术术后感染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1984年2月~1997年10月924例行脊柱后路矫形融合术的脊柱侧凸病例,发现感染15例,男5例,女10例,年龄11~32岁,平均17.5岁;特发... 目的评价清创术后置管冲洗、负压吸引及一期关闭伤口对脊柱侧凸后路矫形融合术术后感染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1984年2月~1997年10月924例行脊柱后路矫形融合术的脊柱侧凸病例,发现感染15例,男5例,女10例,年龄11~32岁,平均17.5岁;特发性脊柱侧凸7例,先天性脊柱侧凸8例;内固定系统包括Harrington+Luque3例,Harrington8例,CD4例。结果7例诊断为术后早期感染,平均发现时间为术后15d,清创术后除2例内固定物取出外,其余5例均予保留。8例迟发感染,平均发现时间为术后5.5个月,所有病例均予彻底清创,4例内固定物完全取出(其中1例因并发呼吸功能衰竭死亡),2例内固定物部分取出,2例保留。所有病例清创术后均置管持续冲洗及负压吸引,一期关闭伤口。平均置管冲洗2.8周,清创术后静脉使用抗生素19d。14例患者平均随访3.5年,未见感染复发。结论清创术后置管冲洗、负压吸引及一期关闭伤口,是治疗脊柱侧凸后路矫形融合术术后感染的有效方法。保留植入物,对多数病例并不影响对感染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凸 脊柱融合术 感染 冲洗法
原文传递
不同手术方法治疗老年退变性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症疗效的比较 被引量:53
19
作者 马超 吴继彬 +7 位作者 赵猛 戴维享 吴德慧 王兆红 冯杰 柳超 赵庆华 田纪伟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620-623,共4页
目的比较两种脊柱融合术治疗老年退变性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7年3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老年退变性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症28例患者分为A、B两组。分别行椎管减压加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经后路椎体间融合(PLI... 目的比较两种脊柱融合术治疗老年退变性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7年3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老年退变性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症28例患者分为A、B两组。分别行椎管减压加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经后路椎体间融合(PLIF)(A组)和椎管减压+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加改良的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TLIF)(B组)。A组13例,平均42.5岁。B组15例,平均3,6.1岁。两组滑脱主要部位为LS/S1,滑脱度为Ⅱ至Ⅲ度,术前均行MRI或CT检查,证实有侧隐窝狭窄、中央椎管狭窄。两组术前资料无显著差异。结果28例患者均达到良好的融合效果;实施PLIF患者,Prolo功能和症状评分分别为1.36和1.48;术前腰椎滑脱角为46.9%,术后恢复至14.6%。实施改良TLIF患者,Prolo功能和症状评分分别为1.75和1.63;术前腰椎滑脱角为45.2%,术后恢复至26.3%。结论治疗老年退变性腰椎滑脱症,应用腰椎后路椎弓根内固定系统可以获得牢固稳定,在保持腰椎术后功能恢复方面,改良TLIF优于PLIF,但临床结果差异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脊柱融合术 减压 外科
原文传递
一期前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相邻多椎体结核 被引量:49
20
作者 张强 洪标辉 +2 位作者 李小海 赵秉航 刘鹏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79-182,共4页
目的探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钛网植骨内固定治疗相邻多椎体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2002年4月至2004年5月对24例胸腰椎相邻多椎体结核患者行一期前路病灶清除钛网植骨内固定治疗。男15例,女9例;年龄23 ̄62岁,平均42岁。病变节段最高T4,最低L3... 目的探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钛网植骨内固定治疗相邻多椎体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2002年4月至2004年5月对24例胸腰椎相邻多椎体结核患者行一期前路病灶清除钛网植骨内固定治疗。男15例,女9例;年龄23 ̄62岁,平均42岁。病变节段最高T4,最低L3;胸椎12例,胸腰椎3例,腰椎9例;病变破坏2个椎体5例,3个椎体11例,4个椎体8例,造成椎体间缺损6 ̄9cm。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后凸畸形,融合节段后凸角27.5°±3.5°;6例伴不完全截瘫。术前强化抗痨2 ̄4周,术中彻底清除病灶、钛网填充自体肋骨植骨及椎体侧前方内固定,术后规则抗痨治疗1年。结果全部病例随访1.5 ̄2.5年,平均1.9年。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1 ̄6个月血沉逐渐恢复正常。术后融合节段后凸角5°±2.5°,8周时钛网两端下沉总和为(3.5±0.5)mm,终末随访时畸形矫正角度丢失4.1°±1.0°。钛网植骨于术后3个月开始融合,随访期间未发生松动、移位。6例不完全截瘫患者术后6个月神经功能完全恢复正常。无术中、术后并发症。结论一期前路病灶清除钛网植骨内固定治疗相邻多椎体结核可彻底清除病灶、矫正后凸畸形、重建脊柱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结核 脊柱融合术 内固定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4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