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针灸三大作用原理与方式 被引量:4
1
作者 李韵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2年第2期77-79,共3页
针灸含射于中国文化中,以"整体观"、"恒动观"和"辨证论治"指导临床。从《黄帝内经》至文革前,历代医家沿用经络为主传统针法。近几十年八字针法、腹针、脐针、耳针、眼针、天乙针法、易理针灸学等特种针... 针灸含射于中国文化中,以"整体观"、"恒动观"和"辨证论治"指导临床。从《黄帝内经》至文革前,历代医家沿用经络为主传统针法。近几十年八字针法、腹针、脐针、耳针、眼针、天乙针法、易理针灸学等特种针法如雨后春笋相继产生,诸多针法作用原理归纳为三大途径:经络腧穴、太极―八卦、全息全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原理 经络腧穴 天人合一类针法 针法 八字疗法 易经八卦类针法 全息全像 理论探析
下载PDF
人迎寸口脉针法在儿科疾病的思考及应用
2
作者 董秀兰 袁靖沣 +3 位作者 刘滨 赵楷波 苏浩东 庄礼兴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835-1839,共5页
《黄帝内经》所载人迎寸口脉针法,是通过辨别阴阳虚实、经脉脏腑病变,用针刺补虚泻实的手法,以达到阴阳调和、邪祛正安的作用。通过对《黄帝内经》人迎寸口脉针法的操作方法和思路进行解读,有如下几个方面值得我们去思考:①人迎寸口脉... 《黄帝内经》所载人迎寸口脉针法,是通过辨别阴阳虚实、经脉脏腑病变,用针刺补虚泻实的手法,以达到阴阳调和、邪祛正安的作用。通过对《黄帝内经》人迎寸口脉针法的操作方法和思路进行解读,有如下几个方面值得我们去思考:①人迎寸口脉的具体定位;②“盛”的界定;③“躁”的判定;④双侧脉象对比不一致时的补泻;⑤治疗时取穴方法;⑥补泻手法及治疗时间;⑦人迎寸口脉针法的禁忌。因小儿脏器轻灵,随拨即应,人迎寸口脉针刺法对儿科常见病、疑难病及急危重症的临床效果令人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迎寸口针法 儿科 《黄帝内经》 调和阴阳 守神
原文传递
浅谈人迎寸口脉针法的应用与体会 被引量:2
3
作者 郭勇军 吕子山 +2 位作者 王悠悠 魏燕芳 吴永刚 《新中医》 CAS 2016年第11期194-196,共3页
脉法为《黄帝内经》诸诊法的重要组成之一,而人迎脉和寸口脉互参的脉法(以下简称人迎寸口脉法)则是《内经》脉法之冠上的璀璨明珠。作者尝试从人迎寸口脉的定经定位,选穴及数量,经脉补泻的先后顺序、频率及操作等对人迎寸口针法的应用... 脉法为《黄帝内经》诸诊法的重要组成之一,而人迎脉和寸口脉互参的脉法(以下简称人迎寸口脉法)则是《内经》脉法之冠上的璀璨明珠。作者尝试从人迎寸口脉的定经定位,选穴及数量,经脉补泻的先后顺序、频率及操作等对人迎寸口针法的应用进行了总结和阐述。认为此法能去繁就简,法朴而理微,对临床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迎寸口针法 人迎 寸口 《内经》 泻阳经补阴经 泻阴经补阳经
原文传递
人迎寸口脉针法联合肝豆汤治疗肝豆状核变性吞咽障碍的疗效观察
4
作者 裴培 陈怀珍 +3 位作者 黄智姜 崔圣玮 张宇 杨文明 《上海针灸杂志》 CSCD 2023年第7期699-704,共6页
目的观察人迎寸口脉针法联合肝豆汤治疗湿热内蕴型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湿热内蕴型HLD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予常规排铜治疗,治疗组在对照... 目的观察人迎寸口脉针法联合肝豆汤治疗湿热内蕴型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湿热内蕴型HLD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予常规排铜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人迎寸口脉针法联合肝豆汤治疗。采用洼田饮水试验(water swallow test,WST)、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tandardized swallowing assessment,SSA)及吞咽生活质量问卷(swallow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SWAL-QOL)评价吞咽功能及生活质量,同时检测24 h尿铜及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WST及SSA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1),SWAL-QOL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0.01);治疗组WST及SSA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SWAL-QO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两组24 h尿铜水平较治疗前升高(P<0.01),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治疗后血清Hcy水平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P<0.01,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两组总有效率和痊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排铜治疗基础上,人迎寸口脉针法联合肝豆汤能显著改善湿热内蕴型HLD患者的吞咽功能及生活质量,促进铜排出,升高血清Hc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疗法 针药并用 人迎寸口针法 肝豆状核变性 吞咽障碍 湿热内蕴
下载PDF
赵立新教授运用交通任督二脉针法治疗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经验
5
作者 李信旺 邱燕萍 +1 位作者 郭欢沁 赵立新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3年第9期107-110,共4页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是一类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本文总结了赵立新教授对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病因病机、临证治疗的思辨过程,结合传承著名针灸专家郭耀康教授的学术思想,以沟通阴阳、交通任督二脉针法为治疗大法的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是一类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本文总结了赵立新教授对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病因病机、临证治疗的思辨过程,结合传承著名针灸专家郭耀康教授的学术思想,以沟通阴阳、交通任督二脉针法为治疗大法的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临床治疗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 交通任督二针法 医案 针灸
下载PDF
长桑君人迎气口脉法——长桑君脉法传人李树森治疗痹证肢体麻木的经验
6
作者 彭学征 李树森(指导) 《中医临床研究》 2023年第19期86-89,共4页
人迎气口脉法作为中医临床重要的脉诊方法,从《黄帝内经》开始就有专篇论述,但《黄帝内经》并未说明人迎与气口的具体诊脉部位,历代医家对此莫衷一是。长桑君人迎气口脉法及脉息术是长桑君脉法传人李树森老师的祖传绝学。长桑君人迎气... 人迎气口脉法作为中医临床重要的脉诊方法,从《黄帝内经》开始就有专篇论述,但《黄帝内经》并未说明人迎与气口的具体诊脉部位,历代医家对此莫衷一是。长桑君人迎气口脉法及脉息术是长桑君脉法传人李树森老师的祖传绝学。长桑君人迎气口脉法将人体疾病分为六经,依据人迎气口脉的“一盛、二盛、三盛”辨别病在六经中的哪条经络上。脉息术是李树森老师从《黄帝内经》中研究整理出来的一项重要中医理论。长桑君人迎气口脉法结合脉息术,根据“少气、平人、脉躁”三种状态,能够方便区分疾病是在手六经,还是在足六经上。长桑君人迎气口脉法、脉息术能精准指导中医临床经络辨证、分经取穴治疗,临床效果显著。文章结合案例介绍长桑君人迎气口脉针法治疗痹证肢体麻木的经验,以期为临床提供相关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桑君人迎气口针法 息术 痹证肢体麻木 临床经验
下载PDF
调奇经通八脉针法联合地西泮片治疗失眠18例
7
作者 闵志云 张辉 +1 位作者 何立东 程立红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年第5期49-50,共2页
目的:观察调奇经通八脉针法联合地西泮片治疗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36例失眠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8例)和对照组(18例),观察组予以调奇经通八脉针法联合地西泮片治疗,对照组则予以地西泮片治疗。比较两组的总有效率及治疗前后睡眠质量... 目的:观察调奇经通八脉针法联合地西泮片治疗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36例失眠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8例)和对照组(18例),观察组予以调奇经通八脉针法联合地西泮片治疗,对照组则予以地西泮片治疗。比较两组的总有效率及治疗前后睡眠质量、催眠药物采用PSQI评分的改善情况。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睡眠质量、催眠药物的PSQI评分及总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调奇经通八脉针法联合地西泮片治疗失眠疗效确切,利于提高睡眠质量和减轻副作用及成瘾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眠 调奇经通八针法 地西泮片 疗效
下载PDF
基于肌骨超声观察“交通跷脉”针法对中风后足内翻患者下肢肌肉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16
8
作者 阮传亮 陈若蓝 +1 位作者 林子涵 林海利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51-255,共5页
目的:评价"交通跷脉"针法治疗中风后足内翻的疗效。方法:将64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纳入30例,脱落2例)和对照组(纳入30例,脱落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和康复功能锻炼;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交通跷脉&qu... 目的:评价"交通跷脉"针法治疗中风后足内翻的疗效。方法:将64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纳入30例,脱落2例)和对照组(纳入30例,脱落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和康复功能锻炼;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交通跷脉"针法,穴取患侧风池、然谷、照海及风府,均每天1次,每周治疗5 d,共治疗4周。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对患者分别进行足内翻角度测量、Holden功能步行分级评定,并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肌骨超声测量患者静息状态下胫骨前肌、胫骨后肌的厚度。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足内翻角度、Holden功能步行分级均较治疗前改善(P<0.01,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1,P<0.05)。治疗前两组健侧胫前和胫后肌厚度均较患侧厚(P<0.05);治疗后两组患侧胫前和胫后肌厚度均较治疗前增厚(P<0.01,P<0.05),观察组健侧厚度治疗前后相当(P>0.05),而对照组健侧厚度较治疗前增厚(P<0.05);治疗后两组患侧胫前和胫后肌厚度与健侧相当(P>0.05),观察组患侧胫前和胫后肌厚度均较对照组厚(P<0.05)。结论:"交通跷脉"针法能有效改善中风后足内翻患者的足内翻角度、步行功能,并能有效改善其胫骨前肌、胫骨后肌的肌肉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足内翻 “交通跷针法 肌骨超声 肌肉形态
原文传递
脉轮针法治疗急性疼痛期肩关节周围炎临床观察
9
作者 赵子玲 曹怡 +1 位作者 陈文婷 陈大隆(指导) 《广西中医药》 2020年第1期35-36,共2页
目的:观察脉轮针法配合治疗急性疼痛期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急性疼痛期肩关节周围炎患者随机分成2组各60例,观察组予脉轮针法治疗,对照组予常规针刺治疗,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治疗10次为1个疗程。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提... 目的:观察脉轮针法配合治疗急性疼痛期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急性疼痛期肩关节周围炎患者随机分成2组各60例,观察组予脉轮针法治疗,对照组予常规针刺治疗,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治疗10次为1个疗程。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提前治愈率分别是26.7%、8.6%,总有效率分别为95.0%和91.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脉轮针法治疗急性疼痛期肩关节周围炎效果显著,值得针灸临床推广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关节周围炎 常规针灸疗法 针法
下载PDF
通任调脾胃脉针法治疗老年复发性口腔溃疡62例 被引量:5
10
作者 王环仁 滕爱君 迟晓伟 《针灸临床杂志》 2006年第9期33-33,共1页
关键词 通任调脾胃针法 老年复发性口腔溃疡 临床观察
下载PDF
通任调脾胃脉针法治疗老年复发性口腔溃疡62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环仁 迟晓伟 《中医外治杂志》 2006年第6期55-55,共1页
关键词 老年复发性口腔溃疡 通任调脾胃针法 外治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