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眼科新一代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的基础研究及临床试验进展 被引量:38
1
作者 雷春燕 雷博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938-942,共5页
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是眼部多种疾病共有的病理改变,其造成的眼部功能损害是致盲的重要原因之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治疗新生血管性眼病的重要靶点。进入抗VEGF治疗眼病的纪元以来,单靶点抗VEGF—A药物在新生血管性眼病的治... 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是眼部多种疾病共有的病理改变,其造成的眼部功能损害是致盲的重要原因之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治疗新生血管性眼病的重要靶点。进入抗VEGF治疗眼病的纪元以来,单靶点抗VEGF—A药物在新生血管性眼病的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近两年来,以阿柏西普(aflibercept,VEGF Trap—Eye,Eylea)和康柏西普(conbercept,KH902)为代表的多靶点[包括VEGF—A、VEGF—B和胎盘生长因子(P1GF)]抗VEGF药物逐步进入临床。新一代多靶点抗VEGF药物可改善一些对单靶点抗VEGF药物治疗无反应患者的临床症状。同时,因为延长了两次用药之间的间隔又可达到同样的疗效,可减少多次眼内注射带来的相关风险。但是此类药物的新增靶点在维持血管和神经元正常功能方面可能起着作用。因此,虽然目前还没有关于这类新药引起严重不良反应的报道,但仍需进一步评价这类新药潜在的不良反应。就眼科新一代抗VEGF药物,aflibercept和conbercept的基础研究、药代动力学、疗效、安全性及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治疗 视网 脉络膜新生血管/治疗 药物
下载PDF
光动力疗法治疗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 被引量:7
2
作者 俞慧燕 邵彦 《国际眼科纵览》 2006年第4期234-237,共4页
光动力疗法(PDT)是目前治疗老年性黄斑变性(AMD)的脉络膜新生血管(CNV)较为安全有效的方法。本文综述了适于PDT治疗的CNV的特点和PDT的并发症。其中CNV的类型、病灶大小、位置及活动性对治疗效果影响较大,而对于AMD特殊类型如息肉状脉... 光动力疗法(PDT)是目前治疗老年性黄斑变性(AMD)的脉络膜新生血管(CNV)较为安全有效的方法。本文综述了适于PDT治疗的CNV的特点和PDT的并发症。其中CNV的类型、病灶大小、位置及活动性对治疗效果影响较大,而对于AMD特殊类型如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和视网膜血管瘤样增生症的治疗方案尚需进一步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变性/治疗 脉络膜新生血管/治疗 光化学疗法
原文传递
脉络膜新生血管性疾病联合治疗的效果及其存在的问题 被引量:6
3
作者 王雨生 李夏 《眼科》 CAS 2007年第4期226-228,共3页
随着对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发生机制研究的深入,探索CNV相关疾病的最佳治疗手段已成为眼科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研究显示,近年来针对CNV相关疾病开展的联合疗法的效果较单一疗法更优越,但对联合治疗可能存在的问题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随着对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发生机制研究的深入,探索CNV相关疾病的最佳治疗手段已成为眼科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研究显示,近年来针对CNV相关疾病开展的联合疗法的效果较单一疗法更优越,但对联合治疗可能存在的问题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进行广泛而深入的临床研究是客观评价联合疗法价值的主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络膜新生血管/治疗
原文传递
重组补体因子B-小干扰RNA抑制大鼠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的作用及其机制 被引量:2
4
作者 马诚 尚庆丽 +4 位作者 马景学 高建修 贺明 姚会娟 杨爱琴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20-325,共6页
背景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是眼内新生血管的重要表现形式。研究发现补体旁路途径的激活在激光诱导的CNV发展中起关键作用,旁路途径中的补体因子B(CFB)可以作为一个重要的靶点来阻断补体活化的旁路途径。目的探讨不同浓度重组CFB—si... 背景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是眼内新生血管的重要表现形式。研究发现补体旁路途径的激活在激光诱导的CNV发展中起关键作用,旁路途径中的补体因子B(CFB)可以作为一个重要的靶点来阻断补体活化的旁路途径。目的探讨不同浓度重组CFB—siRNA(CFB—siRNA)抑制激光诱导大鼠CNV的效果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取棕色挪威(BN)大鼠60只120只眼,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空白对照组、实验对照组和25、50、75μgCFB—siRNA组,每组12只鼠24只眼。实验对照组和CFB—siRNA组大鼠用激光光凝法建立CNV模型,不同剂量CFB—siRNA组于激光光凝后第1、3、5天分别经鼠尾静脉注射相应剂量的CFB—siRNA;实验对照组大鼠以同样方法注射生理盐水,空白对照组大鼠不给予任何干预措施。各组大鼠分别于光凝后第3、7、14、21、28天进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根据荧光素渗漏程度对各光凝斑评分并检测CNV的生长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大鼠脉络膜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Ⅷ因子的表达情况。分别于第7、14、21、28天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脉络膜中CFB、VEGF、转化生长因子β2(TGF—β2)蛋白的表达,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观察CFB与VEGFmRNA、TGF-β2mRNA表达的关系。结果不同剂量CFB—siRNA组的CNV发生率明显低于实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75p.gCFB—siRNA治疗组CNV发生率明显低于25μgCFB—siRNA组(P〈0.05)。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显示,不同剂量CFB—siRNA组VEGF、Ⅷ因子在大鼠脉络膜中的表达较2个对照组均减弱,且75μgCFB—siRNA组减弱程度高于25斗gCFB—siRNA组。光凝后14~21d,各剂量CFB-siRNA组VEGF蛋白、Ⅷ因子和TGF—B,在脉络膜中的表达均低于空白对照组,各组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光凝后7~21d,不同剂量CF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络膜新生血管/治疗 基因疗法 补体因子B 小干扰核糖核酸
下载PDF
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单克隆抗体ranibizumab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6
5
作者 岳枚 戴虹 +2 位作者 喻晓兵 杨絮 龙力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10-514,共5页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单克隆抗体ranibizumab(商品名Lucentis)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ICNV)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经临床检查确诊的ICNV患者54例54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24例24只眼,女性30例3...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单克隆抗体ranibizumab(商品名Lucentis)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ICNV)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经临床检查确诊的ICNV患者54例54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24例24只眼,女性30例30只眼;年龄21~49岁,平均年龄(32.57±7.06)岁;病程6d~3个月。采用Snellen视力表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治疗研究(EDTRs)视力表行EDTRS视力检查,同时行间接检眼镜、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光相干断层扫描(0CT)等检查。患眼治疗前BCVA眼前手动~0.6,EDTRS视力平均字母数为(32.00±16.41)个。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CRT)平均值为(337.31±76.91)ptm。玻璃体腔注射10mg/ml的ranibizumab0.05ml(含ranibizumab 0.5mg)。治疗后平均随访时间(15.56±6.54)个月。首次治疗后第1个月随访检查时如发现CNV病灶扩大或有新发CNV病灶,则行再次注射治疗。对比分析治疗前后BCVA、ETDRS视力、CRT及CNV病灶渗漏变化情况。结果首次治疗后1个月,ETDRS视力平均字母数为(48.81±16.96)个,较治疗前平均字母数增加16.81个字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991,P〈0.01)。视力增加〉15个字母者25只眼,占46.30%;视力减少≥1个字母者2只眼,占3.70%。OCT检查显示,CRT平均值为(227.67土91.41)μm,与治疗前CRT平均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021,P〈0.01)。末次随访检查时,患眼注射次数1~4次,平均注射次数(1.59±0.71)次。ETDRS视力平均字母数为(49.20±16.60)个,较治疗前平均字母数增加17.20个字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390,P〈0.01)。视力增加〉15个字母者27只眼,占50.00%;视力减少≥1个字母者3只眼,占5.56%。OCT检查显示,CRT平均值为(227.69±89.30)μm,与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络膜新生血管化/治疗 抗体 单克隆/治疗应用 RANIBIZUMAB
原文传递
病理性近视继发脉络膜新生血管诊疗现状与进展 被引量:15
6
作者 占宗议 李梓敬 丁小燕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04-107,共4页
病理性近视继发脉络膜新生血管(PM—CNV)的危险因素包括老龄、眼轴长、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薄、患眼有萎缩斑或漆裂纹,其发病机制可能与这些因素引起的视网膜色素上皮萎缩或缺氧导致外层视网膜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有关。荧... 病理性近视继发脉络膜新生血管(PM—CNV)的危险因素包括老龄、眼轴长、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薄、患眼有萎缩斑或漆裂纹,其发病机制可能与这些因素引起的视网膜色素上皮萎缩或缺氧导致外层视网膜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有关。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可提示PM—CNV病灶类型、位置和活动性。光相干断层扫描检查可见活动期PM—CNV表现为紧临视网膜色素上皮的强反射区域伴极少量视网膜下积液;瘢痕期表现为病灶表面强反射,伴下方信号快速衰减;萎缩期则表现为平坦退化病灶和脉络膜视网膜萎缩。光动力疗法与抗VEGF药物玻璃体腔注射是目前治疗PM—CNV的主要方法。其中,抗VEGF药物玻璃体腔注射为目前更多推崇关注的治疗方法。但其治疗频率、再治疗及终止治疗标准等具体用药方案以及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均需更多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观察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络膜新生血管化/诊断 脉络膜新生血管化/治疗 近视 退行性/并发症 综述
原文传递
正确理解新生血管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合理行使抗新生血管药物治疗 被引量:13
7
作者 黎晓新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57-159,共3页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眼内新生血管形成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中心环节,抗VEGF治疗是眼内新生血管性疾病治疗的突破点。抗新生血管药物玻璃体腔注入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眼部新生血管性及渗出性疾病的方式,具有生物相容性好,价...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眼内新生血管形成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中心环节,抗VEGF治疗是眼内新生血管性疾病治疗的突破点。抗新生血管药物玻璃体腔注入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眼部新生血管性及渗出性疾病的方式,具有生物相容性好,价格低,玻璃体内半衰期较长,不需要频繁注射等优点;但目前缺乏多中心研究,其长期效果和安全性有待进一步临床验证。新生血管的病因、类型不同,治疗反应也不一样;同样的新生血管,治疗方式也不尽相同,需要正确理解新生血管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合理选择治疗方式,努力探索安全、有效、经济、方便的治疗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络膜新生血管化/治疗 视网新生血管化/治疗 抗体 单克隆/治疗应用 光化学疗法/方法 激光凝固术/方法
原文传递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单克隆抗体ranibizumab治疗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的一年疗效观察 被引量:11
8
作者 李晓陵 何守志 +4 位作者 王炜 崔霞 张鲲 王宁 张卯年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15-519,共5页
目的观察连续12个月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单克隆抗体ranibizumab(商品名Lucentis)治疗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AMD)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前瞻、无对照、开放性研究。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 目的观察连续12个月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单克隆抗体ranibizumab(商品名Lucentis)治疗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AMD)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前瞻、无对照、开放性研究。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确诊的22例渗出型AMD患者22只眼纳入研究。患者中,男性18例,女性4例;年龄46~79岁,平均年龄(68.2±9.3)岁。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和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非接触眼压计测量眼压。为便于统计分析,视力换算为最小分辨角对数视力(10gMAR)。患眼BCVA0.01~0.9,平均BCVA0.26±0.22,平均logMAR0.76±0.44;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CRT)182~559μm,平均CRT值为(302.62±90.18)μm。眼压均正常。玻璃体腔注射10rag/m1的ranibizumab 0.05ml(含ranibizumab 0.5mg),每一个月1次,连续12个月。每次治疗后1h和治疗后1d行眼压检查。每一个月均采用首次治疗前的方法和设备行视力、眼压、眼底、OCT检查;3个月行FFA、ICGA检查。22例患者中,完成了12个月随访者13例。13例患者平均logMAR0.74±0.37,平均CRT值为(305.77±99.69)/am,平均眼压为(12.07±3.93)himHg(1mm Hgo.133kPa)。采用配对t检验对比分析治疗过程中视力、CRT变化。结果所有患眼治疗后1个月,平均logMAR为0.52±0.32,与首次治疗前平均logMA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18,P%0.05);治疗后3个月,平均logMAR为0.37±0.27,与首次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37,P〈0.05)。完成12个月随访的13只眼,治疗后1、3、12个月平均logMAR分别为0.51±0.34、0.35±0.26、0.34±0.30,与首次治疗前平均logMA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443,5.438,4.756;P〈0.05)。治疗后1、3个月平均CRT值分别为(228.85±54.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变性/治疗 脉络膜新生血管化/治疗 抗体 单克隆/治疗应用 RANIBIZUMAB
原文传递
贝伐单抗和雷珠单抗玻璃体腔注射治疗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的疗效对比观察 被引量:10
9
作者 杨琳 金学民 周朋义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39-143,共5页
目的 对比观察贝伐单抗和雷珠单抗玻璃体腔注射治疗病理性近视(PM)继发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临床检查确诊的PM-CNV患者79例79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26例26只眼,女性53例53只眼;平均年龄(30.77±5.5... 目的 对比观察贝伐单抗和雷珠单抗玻璃体腔注射治疗病理性近视(PM)继发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临床检查确诊的PM-CNV患者79例79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26例26只眼,女性53例53只眼;平均年龄(30.77±5.53)岁.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裂隙灯显微镜、眼底彩色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采用标准对数视力表由同一名验光师行BCVA检查,记录时换算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采用美国蔡司公司Cirrus HD-OCT仪行OCT检查,测量患眼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CMT).依据接受治疗情况将患眼分为贝伐单抗治疗组、雷珠单抗治疗组,分别为38、41只眼.两组患眼平均logMAR BCVA(t=-0.467)、眼压值(t=-1.983)、CMT值(t=1.293)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642、0.051、0.200).贝伐单抗治疗组、雷珠单抗治疗组患眼玻璃体腔分别注射贝伐单抗0.05 ml(含贝伐单抗1.25 mg)、雷珠单抗0.05 ml(含雷珠单抗0.50 mg).对比观察两组患眼治疗后1、7d,1个月眼压变化情况;1、3、6、12、24个月logMARBCVA、CMT变化情况以及与药物和治疗方式相关的眼部和全身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1、7d,1个月,两组患眼平均眼压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49、0.07、1.382,P>0.05).治疗后1、3、6、12、24个月,贝伐单抗治疗组、雷珠单抗治疗组患眼平均logMAR BCVA均较治疗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2.374,P<0.01);两组患眼之间治疗后不同时间点平均logMARBCV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095,P=0.759).两组患眼平均CMT值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2.374,P<0.01);两组患眼之间治疗后不同时间点平均CMT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332,P=0.566).随访期间均未发生视网膜脱离、眼内炎、白内障及持续性眼压升高等与药物、注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络膜新生血管化/治疗 血管生成抑制剂/治疗应用 抗体 单克隆/治疗应用 近视 退行性/并发症
原文传递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玻璃体腔注射以及联合光动力疗法治疗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疗效观察 被引量:10
10
作者 毛羽 周海英 +3 位作者 高丽琴 焦璇 熊颖 张风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20-524,共5页
目的观察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ranibizumzb玻璃体腔注射与光动力疗法(PDT)联合ranibizumzb玻璃体腔注射治疗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AMD)的疗效。方法渗出型AMD患者30例30只眼,分为ranibizumzb玻璃体腔注射治疗组与PDT联合... 目的观察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ranibizumzb玻璃体腔注射与光动力疗法(PDT)联合ranibizumzb玻璃体腔注射治疗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AMD)的疗效。方法渗出型AMD患者30例30只眼,分为ranibizumzb玻璃体腔注射治疗组与PDT联合ranibizumzb玻璃体腔注射治疗组,每组各15例15只眼。治疗及随访时间6~17个月,平均治疗随访时间12.5个月。其中,ranibizumzb玻璃体腔注射治疗组玻璃体腔注射ranibizumzb0.5mg,每一个月1次,连续注射12个月;自第一次治疗后每一个月随访1次。PDT联合ranibizumzb玻璃体腔注射治疗组于PDT后24h内玻璃体腔注射相同剂量ranibizumzb,第2、3个月分别再行相同剂量ranibizumzb玻璃体腔注射;于3次治疗后每一个月随访1次,随访期内出现重复治疗指征则重复注射1次。Ranibizumzb玻璃体腔注射平均次数(3.7±1.0)次。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光相干断层扫描(OCT)、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MP-1微视野计检查结果、ranibizumzb玻璃体腔注射平均次数及并发症。结果治疗后第1、3、6、12个月,ranibizumzb玻璃体腔注射治疗组患眼黄斑区平均光敏感度(MS)平均提高值分别为1.9、3.8、5.0、5.5dB,PDT联合ranibizumzb玻璃体腔注射治疗组患眼MS平均提高值为2.0、4.2、3.7、4.8dB。两组MS提高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91、-0.171、1.339、0.785;P=0.943、0.865、0.173、0.898)。BCVA、OCT改变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S与BCVA之间为正相关(r=0.660,P=0.037)。随访期间未发现眼内感染、视网膜色素上皮撕裂和玻璃体积血等并发症。结论Ranibizumzb玻璃体腔注射与PDT联合ranibizumzb玻璃体腔注射均为治疗渗出型AMD的有效方法,但后者能有效减少ranibizumzb玻璃体腔重复注射的次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变性/治疗 脉络膜新生血管化/治疗 抗体 单克隆/治疗应用 光化学疗法
原文传递
光动力疗法、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玻璃体腔注射及二者联合治疗晚期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疗效观察 被引量:8
11
作者 胡洁 宋新 +5 位作者 刘清云 王敬伟 马红婕 胡安娣 娜连玉 唐仕波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25-528,共4页
目的观察光动力疗法(PDT)、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玻璃体腔注射及二者联合治疗晚期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AMD)的临床效果。方法临床确诊为晚期渗出型AMD的28例患者32只眼纳入研究。其中,15只眼行PDT或抗VEGF药物单一治疗... 目的观察光动力疗法(PDT)、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玻璃体腔注射及二者联合治疗晚期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AMD)的临床效果。方法临床确诊为晚期渗出型AMD的28例患者32只眼纳入研究。其中,15只眼行PDT或抗VEGF药物单一治疗,17只眼行联合治疗。治疗后随访5~28个月,平均随访时间21个月。治疗后第1、2周以及每一个月行常规视力、眼压和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每3个月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观察所有患者治疗前后视力、黄斑渗漏及中央视网膜厚度(cRT)的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分析单一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平均治疗次数的差异。结果32只眼中,视力提高20只眼,占62.5%;不变9只眼,占28.1%;下降3只眼,占9.4%。黄斑渗漏消失17只眼,占53.1%;减少12只眼,占37.5%;增加3只眼,占9.4%。CRT减少23只眼,占71.8%;增厚9只眼,占28.2%。单一治疗组治疗次数2~7次,平均治疗次数(3.4±0.5)次;联合治疗组治疗次数1~4次,平均治疗次数(2.3±0.2)次。联合治疗组治疗次数明显少于单一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05,P〈0.05)。所有患者在随访期间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PDT、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及二者联合治疗晚期渗出型AMD均可改善患者病情和视力。联合治疗可减少治疗次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变性/治疗 脉络膜新生血管化/治疗 抗体 单克隆/治疗应用 曲安奈德/治疗应用 光化学疗法
原文传递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性疾病临床研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8
12
作者 戴虹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03-505,共3页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是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性疾病的首选方法,其疗效、安全性已为大量临床实践和循证医学研究所证实。但不同CNV病变的治疗原则、抗VEGF药物的最佳给药方案、联合治疗的适应证与方法、影响疗效的因素...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是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性疾病的首选方法,其疗效、安全性已为大量临床实践和循证医学研究所证实。但不同CNV病变的治疗原则、抗VEGF药物的最佳给药方案、联合治疗的适应证与方法、影响疗效的因素以及全身和局部潜在风险等诸多方面仍需探讨、完善和达成共识。如何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制定合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是抗VEGF药物临床应用中亟需解决的问题。我们应当把握ranibizumab(商品名Lucentis)即将在国内上市的契机,在现有的循证医学研究结果基础上,利用我们病例资源丰富的优势,高起点的进行此领域的探索,以进一步推动我国抗VEGF药物临床应用研究水平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络膜新生血管化/治疗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 述评
原文传递
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重复光动力疗法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7
13
作者 戴虹 喻晓兵 +2 位作者 卢颖毅 龙力 夏群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20-223,共4页
目的总结2002年7月至2005年3月光动力疗法(PDT)治疗渗出型老年黄斑变性(AMD),重复治疗病例的疗效和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渗出型AMD患者78例94只眼采用PDT治疗,患者平均年龄68.4岁,治疗次数为132次,平均1.4次,其中22例30只... 目的总结2002年7月至2005年3月光动力疗法(PDT)治疗渗出型老年黄斑变性(AMD),重复治疗病例的疗效和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渗出型AMD患者78例94只眼采用PDT治疗,患者平均年龄68.4岁,治疗次数为132次,平均1.4次,其中22例30只眼接受重复PDT治疗,占治疗总数31.9%。30只眼共进行PDT治疗68次,其中2次22只眼,占73.3%;3次7只眼,占23.3N;6次1只眼,占3.3%。随诊时间3~32个月,平均随诊时间16.7个月。结果PDT治疗后末次随诊检查时,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或FFA联合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显示CNV渗漏停止14只眼,占46.7%;渗漏减少12只眼,占40%;持续渗漏4只眼,占13.3%。与首次PDT治疗前相比,末次检查矫正视力提高≥2行7只眼,占23.3%;视力波动在上下1行以内14只眼,占43.3%;视力下降≥2行9只眼,占30%。首次PDT后最佳矫正视力13只眼视力提高≥2行,占43.3%;12只眼视力波动在上下1行之内,占40%;5只眼视力下降≥2行,占16.7%。在随诊期中,最佳矫正视力出现在首次PDT后24只眼,占80%;有5只眼出现在2次PDT后,占16.7%;1只眼出现在3次PDT后,占3.3%。结论在重复PDT治疗患者中,末次随诊检查大部分眼CNV能完全或部分闭合,视力提高和维持者占67.8%,最佳矫正视力多出现在首次PDT后,随着PDT治疗次数的增加,最佳矫正视力出现的概率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变性/治疗 脉络膜新生血管化/治疗 光化学疗法
原文传递
脉络膜新生血管治疗研究展望 被引量:6
14
作者 陈有信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4-8,共5页
过去20年,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治疗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黄斑光凝研究首先明确了激光在治疗CNV中的价值;经瞳孔温热疗法克服了激光光凝的缺点,但治疗效果有待进一步证实。近年来,维替泊芬光动力疗法(PDT)突破了黄斑中心凹下CN... 过去20年,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治疗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黄斑光凝研究首先明确了激光在治疗CNV中的价值;经瞳孔温热疗法克服了激光光凝的缺点,但治疗效果有待进一步证实。近年来,维替泊芬光动力疗法(PDT)突破了黄斑中心凹下CNV治疗的“禁区”,是CNV治疗历程中的一个里程碑;Pegaptanib、Ranibizumab、Bevacizumab等药物在治疗CNV方面也取得了令人兴奋的效果;曲安奈德(TA)玻璃体腔注射、手术治疗、滋养血管激光光凝治疗等也显示了一定的疗效。目前,最被推崇的是所谓联合疗法如PDT联合TA,PDT联合抗新生血管因子、甚至PDT联合TA以及抗新生血管生长因子的三联疗法。所有这些进展为CNV患者带来了希望,我们进入了CNV治疗的春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络膜新生血管化/病因学 脉络膜新生血管化/病理学 脉络膜新生血管化/治疗
原文传递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单克隆抗体bevacizumab治疗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疗效观察及无效病例分析 被引量:7
15
作者 杨诚 于珊珊 +5 位作者 周焕娇 黄永盛 孙刚 张熙芳 魏丽清 梁小玲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29-533,共5页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单克隆抗体bevacizumab(IVB)治疗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AMD)的效果,分析治疗无效的原因。方法开放性、单一治疗组的前瞻性研究。经最佳矫正视力(BCVA)、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单克隆抗体bevacizumab(IVB)治疗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AMD)的效果,分析治疗无效的原因。方法开放性、单一治疗组的前瞻性研究。经最佳矫正视力(BCVA)、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及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确诊为渗出型AMD的17例患者18只眼纳入研究。确诊并取得患者知情同意后行第1次IVB治疗。此后第6、12、24、36、48周分别行第2、3、4、5、6次IVB治疗。治疗前及每次治疗后均行BCVA、眼压、裂隙灯显微镜、眼底、彩色眼底照相、OCT检查,于治疗前及第6、24、52周行FFA和ICGA检查。以末次随访患者BCVA所见字母数增加、不变或减少〈5个为治疗有效,字母数减少≥5个为治疗无效;观察其治疗效果。对比分析治疗无效患眼治疗前后OCT测得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病变最大处视网膜厚度(MRT)变化以及FFA和ICGA的形态学变化情况。结果18只眼中,有效12只眼,占66.67%;无效6只眼,占33.33%。无效眼治疗前平均CMT、MRT为506.83、635.33μm,治疗后平均CMT、MRT为446.17、563.67μm;治疗后较治疗前分别降低了60.67、71.67μ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572,-0.943;P=0.116,0.345)。FFA及ICGA检查发现,治疗无效的6只眼中,3只眼病灶位于黄斑中心凹区域内,整个治疗过程中未见病灶反复活动,第6次治疗后病灶均出现大片状瘢痕化。另3只眼在第3次治疗后黄斑区病灶面积扩大,荧光渗漏,CNV呈花环样;第6次治疗后,黄斑区荧光渗漏较第3次治疗后减轻,部分病灶瘢痕化。OCT检查发现,治疗无效眼神经上皮脱离减轻,视网膜色素上皮与脉络膜光带较治疗前光滑,但仍有增厚、隆起,黄斑区视网膜水肿。结论IVB治疗渗出型AMD具有一定的有效性。治疗无效的原因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变性/治疗 脉络膜新生血管化/治疗 抗体 单克隆/治疗应用 医疗无效
原文传递
正确认识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的临床特征提高其诊断治疗及规范随访水平 被引量:7
16
作者 丁小燕 陈冲林 《中华眼底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64-568,共5页
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MCNV)是引起亚洲国家青壮年视力损害的主要原因。我国病理性近视(PM)人口基数大,MCNV造成的社会、经济负担及个人心理压力严重,已成为一个新的公共卫生问题。该病目前发生机制未明,患者常以视物变形为主诉,... 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MCNV)是引起亚洲国家青壮年视力损害的主要原因。我国病理性近视(PM)人口基数大,MCNV造成的社会、经济负担及个人心理压力严重,已成为一个新的公共卫生问题。该病目前发生机制未明,患者常以视物变形为主诉,病灶小、渗出少,发展缓慢但难以自限。其自然病程、临床特征及治疗应答与老年性黄斑变性(AMD)等疾病有较大差异。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治疗是业界公认的一线治疗方法,但其治疗不宜简单借鉴、移植AMD等疾病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治疗方案、疗效判断方法、再治疗指标和随访方案。要全面应对这一新的公共卫生问题带来的挑战,亟待明确PM的概念及诊断标准,正确认识MCNV的临床特征,探讨最佳抗VEGF药物治疗方案,还应加强疾病宣教,注重规范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退行性/诊断 近视 退行性/并发症 脉络膜新生血管化/治疗 述评
原文传递
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光动力疗法治疗后黄斑中心视网膜和脉络膜形态及厚度变化 被引量:6
17
作者 史雪辉 杨丽红 +2 位作者 丁宁 魏文斌 王诏华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45-548,共4页
目的观察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ICNV)光动力疗法(PDT)治疗后黄斑中心视网膜和脉络膜形态及厚度变化。方法临床确诊为ICNV并经PDT治疗的16例患者16只眼(ICNV组)以及正常健康者16名16只眼(对照组)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行常规PDT... 目的观察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ICNV)光动力疗法(PDT)治疗后黄斑中心视网膜和脉络膜形态及厚度变化。方法临床确诊为ICNV并经PDT治疗的16例患者16只眼(ICNV组)以及正常健康者16名16只眼(对照组)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行常规PDT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1、3、6个月检查两组受检者最佳矫正视力(BcVA);采用光相干断层扫描深层成像技术(EDI—OCT),观察黄斑中心凹处视网膜及脉络膜形态,并测量黄斑中心凹处视网膜厚度(CRT)及脉络膜厚度(CCT)。采用Pearson法分析BCVA与CRT、CCT的相关性。结果治疗后1、3、6个月,ICNV组平均BCVA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08,P=0.030)。治疗后1个月,ICNV组CNV对应部位有不同程度视网膜水肿;治疗后3个月,视网膜水肿消退,CNV纤维化形成瘢痕13只眼;治疗后6个月,cNV完全瘢痕化。治疗后1、3、6个月,ICNV组CNV对应部位脉络膜层光反射信号减弱。其CRT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946,P=0.000)。ICNV组CRT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1个月与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后3、6个月与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28,0.083)。治疗后1、3、6个月,ICNV组CCT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674,P=0.170);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186,0.551,0.498)。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BCVA与CRT、CCT均呈轻度负相关,但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r=-0.051,-0.164;P=0.739,0.283)。结论PDT治疗ICNV后BCVA提高,视网膜水肿消退;CRT明显下降,CCT无明显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络膜新生血管化/治疗 光化学疗法 体层摄影术 光学相干
原文传递
CXCR4抑制剂与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抗体联合应用对实验性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的干预作用 被引量:5
18
作者 汪枫桦 姜媛 +5 位作者 王雯秋 胡玮婷 苏梦茹 陈训劼 顾青 孙晓东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53-556,共4页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联合注射CXCR4抑制剂AMD3100与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抗体对实验性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形成的干预作用。方法选取48只棕色挪威(BN)大鼠随机分为AF564干预实验组(A组)、AMD3100干预实验组(B组)、联合干预...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联合注射CXCR4抑制剂AMD3100与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抗体对实验性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形成的干预作用。方法选取48只棕色挪威(BN)大鼠随机分为AF564干预实验组(A组)、AMD3100干预实验组(B组)、联合干预实验组(c组)、磷酸盐缓冲液(PBS)对照组(D组),每组均为12只大鼠,左眼为实验眼。采用氪红激光光凝建立CNV模型。激光光凝后即刻玻璃体腔分别注射抗鼠VEGF抗体(AF564)、CXCR4特异性抑制剂AMD3100、抗鼠VEGF抗体及AMD3100、PBS各5μl。激光光凝后14d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病理组织切片及脉络膜血管铺片检查。观察不同组别大鼠荧光渗漏程度以及CNV相对厚度和面积的变化。结果激光光凝后14d,A、B、C、D组荧光渗漏评分分别为2.16±0.91、2.16±0.91、1.92±1.03、1.39±0.93。A、B、C组荧光渗漏较D组荧光渗漏明显受抑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2.91,P〈0.001);C组荧光渗漏程度低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21,P〈O.05)。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激光光凝后14d,A、B、C、D组CNV相对厚度分别为1.82士0.11、1.90±0.22、1.12±0.12、2.82±0.29。A、B、C组相对CNV厚度与D组CNV相对厚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92,P〈O.001);C组CNV相对厚度明显变薄,与A、B组CNV相对厚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16,P〈0.05)。脉络膜血管铺片结果显示,A、B、C、D组CNV面积分别为(8204±122)、(9332±211)、(6533土101)、(13644±255)μm2。A、B、C组cNV面积较D组cNV面积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47.50,P〈0.001);C组CNV面积与A、B组CMV面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2.60,P〈0.05)。结论CXCR4抑制剂及抗VEGF抗体联合使用,可显著抑制激光诱导的CNV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络膜新生血管化/治疗 受体 CXCR4/药物作用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 趋化因子CXCL12 疾病模型 动物
原文传递
光动力疗法治疗有无伴发黄斑囊样水肿脉络膜新生血管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5
19
作者 樊利敏 金陈进 +4 位作者 刘杏 田臻 冀杰 赖坤贝 徐莉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3-15,共3页
目的观察光动力疗法(PDT)治疗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AMD)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有无伴发黄斑囊样水肿(CME)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经临床确诊为渗出型AMD并接受PDT治疗的的44例患者54只眼的临床资料。其中,CNV伴黄斑CME者16例2... 目的观察光动力疗法(PDT)治疗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AMD)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有无伴发黄斑囊样水肿(CME)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经临床确诊为渗出型AMD并接受PDT治疗的的44例患者54只眼的临床资料。其中,CNV伴黄斑CME者16例21只眼,不伴CME者28例33只眼。所有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每3个月采用糖尿病早期治疗研究(ETDRS)视力表检查视力、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测黄斑水肿和黄斑中心小凹处层间厚度(BFT)。治疗后随访3~18个月,平均随访8.3个月。结果末次随访时,伴CME组ETDRS字母数为(29.429±17.907)个,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89,P=0.701);OCT检查显示BFT为(316.429±77.161)μm,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46,P=0.019)。不伴CME组ETDRs字母数为(48.121±17.911)个,OCT检查显示BFT为(244.667±37.619)μm,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424,6.880;P=0.002,0.000)。两组间治疗前后ETDRS视力提高字母数和BFT提高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94,2.212;P=0.033,0.031)。结论PDT治疗渗出型AMDCNV不伴CME患者的临床疗效优于CNV伴CME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变性/并发症 脉络膜新生血管化/治疗 黄斑水肿/治疗 光化学疗法 体层摄影术 光学相干
原文传递
光动力疗法联合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单克隆抗体ranibizumab治疗视网膜血管瘤样增生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4
20
作者 曾繁星 徐海峰 +1 位作者 孙晓蕾 吴洁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82-584,共3页
视网膜血管瘤样增生(RAP)是近年来被认同的一种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AMD)的特殊类型。其表现为深层视网膜内血管异常及视网膜-视网膜或视网膜-脉络膜血管吻合。RAP自然预后不良,其治疗也尚处于探索阶段。无论是对异常血管团直接... 视网膜血管瘤样增生(RAP)是近年来被认同的一种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AMD)的特殊类型。其表现为深层视网膜内血管异常及视网膜-视网膜或视网膜-脉络膜血管吻合。RAP自然预后不良,其治疗也尚处于探索阶段。无论是对异常血管团直接激光光凝、激光光凝其滋养血管、光动力疗法(PDT)或经瞳孔温热疗法效果均不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络膜新生血管化/治疗 光化学疗法 抗体 单克隆/治疗应用 RANIBIZUMAB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