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陕北地区动物骨骼的脂肪酸单体碳同位素分析
被引量:6
- 1
-
-
作者
孙诺杨
胡松梅
孙周勇
郭小宁
韩宾
杨益民
-
机构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学考古学与人类学系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
出处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69-79,共11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2072217)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批准号:17YJAZH107)
+1 种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批准号:18ZDA218和17ZDA217)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项目共同资助。
-
文摘
基于动物油脂的脂肪酸单体碳同位素模型开展古代样品的脂肪酸单体碳同位素分析可细化脂肪来源,有助于探究动物资源的加工利用、相关载体的使用功能及先民饮食策略,从而为古代人类的生活方式和古代社会的经济形态提供重要信息。目前该模型已得到国外诸多地区现代动物样品的验证,但其在中国的适用性尚不明晰。文章对陕北地区石峁遗址和高家洼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骼开展了脂肪酸分析,并对其中1例缺乏形态鉴定特征的碎骨样本进行ZooMS(基于质谱的动物考古学)分析。结果显示,该碎骨样本的一系列特征肽段与鹿和绵羊的部分肽段相匹配,表明其为鹿或绵羊。家养动物(猪、普通牛、羊亚科)中,除2例绵羊显现出较强的C_(4) 饮食信号,应源于粟类作物副产品或人工采集的藜科植物消费;其余动物均表现为C_(3) /C_(4) 类混合特征,意味着存在野生C_(3) 植物的摄入。相比其他遗址,石峁遗址采取了相对粗放的家猪管理模式;而牛、羊饲养模式的多样化可能是先民在当地自然条件下对新兴家畜品种开展探索性饲养活动的反映。野生动物(梅花鹿、马鹿)中,2例鹿具有较高的δ^(13)C_(16:0) 和δ^(13)C_(18:0) 值,应有C_(4) 植物的摄入,表明龙山时代陕北地区先民与鹿存在互动关系。古代陕北地区C_(4) 植物对饮食的贡献使得该地区的动物脂肪酸单体碳同位素数据相对于前人建立的"δ^(13)C_(18:0) -δ^(13)C_(16:0) "分布模型存在正向偏移,但仍可通过计算Δ^(13)C值来区分该地区的动物脂肪来源(Δ^(13)C>0‰为非反刍动物体脂,-3.3‰<Δ^(13)C<0‰为反刍动物体脂)。
-
关键词
陕北
石峁遗址
高家洼遗址
脂肪酸单体碳同位素分析
家养动物饲养模式
野生动物管理
-
Keywords
northern Shaanxi
Shimao site
Gaojiawa site
compound specific carbon isotope analysis of individual fatty acids
raising patterns of domestic animals
wildlife management
-
分类号
K872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P597.2
[历史地理—历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