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小鼠法检测脂溶性贝类毒素假阳性来源分析
被引量:1
- 1
-
-
作者
刘晓玉
徐静
晚观生
刘慧颖
曹际娟
-
机构
大连工业大学
辽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
出处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0期157-161,共5页
-
基金
国家公益性行业(质检)科研专项(201310141)
-
文摘
目的:探讨牡蛎样品中游离脂肪酸含量随贮存温度和时间的变化,以期对小鼠法检测脂溶性贝类毒素假阳性结果的来源进行探索和分析。方法:采用三氟化硼甲酯化法对脂肪酸进行衍生化,使用固定液100%二氰丙基聚硅氧烷的毛细管色谱柱对牡蛎样品中游离脂肪酸进行检测。结果:-10℃和-20℃贮存样品中游离脂肪酸总含量随时间延长先增加后减少,之后再缓慢增加,4℃贮存样品中游离脂肪酸总含量随贮存时间的延长一直缓慢增加;贮存时间相同,-20℃贮存样品游离脂肪酸含量明显高于-10℃。在3种贮存温度条件下,高毒游离脂肪酸C_(20:5n-3)和低毒游离脂肪酸C_(22:6n-3)含量均随时间延长而增长。5个月后-20℃贮存样品中C_(20:5n-3)含量为136.79μg/g,达到小鼠最小致死量(6 mg)45%;若取2.5倍称样量进行实验,可导致小鼠法假阳性结果。结论:牡蛎样品中高毒游离脂肪酸是小鼠法检测脂溶性贝类毒素假阳性结果的重要来源,且高毒游离脂肪酸含量随贮存温度和时间变化呈增长趋势。
-
关键词
小鼠法
脂溶性贝类毒
假阳性
游离脂肪酸
-
Keywords
mice method
fat soluble shellfish poison
false positive
free fatty acid
-
分类号
TS254.4
[轻工技术与工程—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