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90-2007年中国能源足迹时空差异分析 被引量:27
1
作者 赵冠伟 杨木壮 陈健飞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65-69,共5页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分析中国1990-2007年的能源生态足迹变化态势,并利用重心模型研究能源足迹的区域差异及变化。结果表明:1)近18年来,中国人均能源足迹呈现波动增长,能源足迹结构方面煤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建议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清...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分析中国1990-2007年的能源生态足迹变化态势,并利用重心模型研究能源足迹的区域差异及变化。结果表明:1)近18年来,中国人均能源足迹呈现波动增长,能源足迹结构方面煤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建议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清洁可再生能源。2)中国各地区间能源足迹存在明显差异,空间分布格局为南少北多,能源生产与消费存在错位;建议国家设立能源生态补偿机制,由出现能源生态赤字的地区支付能源生态补偿基金给能源生态盈余地区。3)中国能源足迹的重心呈现逐步向西南方向移动的轨迹,通过与GDP重心轨迹的对比发现中国经济发展主要靠能源消费拉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生态足迹 能源足迹强度 重心
下载PDF
基于弹性系数的江苏省能源生态足迹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3
2
作者 杨足膺 赵媛 付伍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4期6741-6748,共8页
在核算1985—2006年江苏省能源生态足迹的基础上,采用弹性系数方法,对江苏省能源生态足迹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评价,包括不同影响因素的作用程度高低、不同时期主要及次要影响因素的变动等。这对促进江苏省能源与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协... 在核算1985—2006年江苏省能源生态足迹的基础上,采用弹性系数方法,对江苏省能源生态足迹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评价,包括不同影响因素的作用程度高低、不同时期主要及次要影响因素的变动等。这对促进江苏省能源与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结果显示:不同时期,影响江苏省能源生态足迹的主导因素不同。2003年以前,江苏省分别经历了主导因素变动、耕地因素主导和人口因素主导3个时期;2003年以后,全省第二产业比重反弹,第二产业比重偏大,产业结构不合理,成为目前促进江苏省能源生态足迹提高的主导因素。同时在2003年以后,江苏省城市化水平的迅速提高(2005年已达50%)和全省能源技术效率的下降(单位GDP能耗由0.78反弹至0.89tce/万元),这些次要因素也推动了江苏省能源生态足迹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省 能源生态足迹 影响因素 弹性系数法
下载PDF
中国能源生态足迹的技术进步影响实证分析 被引量:21
3
作者 邹艳芬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280-1288,共9页
全球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和能源使用的巨大环境影响使能源消耗的生态占用问题受到各国的广泛关注。本文借助生态足迹分析法(EFA)的理念,计算了中国1980年-2007年的能源生态足迹,并利用非参数的DEA-Malmquist生产率方法将广义技术进步分... 全球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和能源使用的巨大环境影响使能源消耗的生态占用问题受到各国的广泛关注。本文借助生态足迹分析法(EFA)的理念,计算了中国1980年-2007年的能源生态足迹,并利用非参数的DEA-Malmquist生产率方法将广义技术进步分解为科技进步、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3个部分,然后采用时间序列法实证分析了这3个部分和能源专有技术进步对中国能源生态足迹的作用。结果表明,技术进步确实能够降低能源生态足迹,但各因素的相对作用和作用周期有一定的差异;比较而言,广义技术进步的作用要大于能源专有技术的作用;规模效率的滞后性最明显;技术效率的相对作用较大,科技进步的贡献相对低些,但随着时间推移,技术效率的作用慢慢减弱,而科技进步的作用却逐渐稳步增强。另外,在人口、国内生产总值、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四个考察因素中,能源消费结构的消极作用最大,人口的作用次之,产业结构的积极作用再次之,经济发展的作用要小得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生态足迹 科技进步 曼奎斯特指数
原文传递
中国能源生态足迹与能源生态补偿的测度 被引量:15
4
作者 薛晓娇 李新春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90-93,共4页
本文从探求中国能源可持续消费出发,运用生态足迹模型,重点将中国29个行政区域化石能源消费的生态足迹进行了测度,并且进行了横向对比,生态赤字大小的顺序为东部>中部>西部。同时,以生态系统服务和生态足迹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从... 本文从探求中国能源可持续消费出发,运用生态足迹模型,重点将中国29个行政区域化石能源消费的生态足迹进行了测度,并且进行了横向对比,生态赤字大小的顺序为东部>中部>西部。同时,以生态系统服务和生态足迹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从国家宏观层面建立生态补偿的判定标准、量化模型。在此基础上以中国各省份为例,研究中国区域之间的生态补偿量化问题,建立这种补偿的理论基础并尝试确定补偿的标准。结果显示:有19个省市需要向其他地区支付一定的生态补偿。应支付生态补偿的地区多为东部沿海的经济发达地区,应接受补偿的地区多为较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建议国家建立生态补偿基金,协调区域生态服务与生态占用的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生态足迹 能源生态服务价值 能源生态补偿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湘潭市能源的生态足迹及森林固碳减排效应的分析 被引量:12
5
作者 周光明 黄农 《湖南林业科技》 2006年第1期4-6,共3页
生态足迹作为可持续发展定量研究的一种新方法,具有简明而综合的特点。采用生态足迹成分法对湘潭市2003年能源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并对湘潭市2003年CO2排放量及森林固碳减排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3年湘潭市人均能源生态足迹为0... 生态足迹作为可持续发展定量研究的一种新方法,具有简明而综合的特点。采用生态足迹成分法对湘潭市2003年能源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并对湘潭市2003年CO2排放量及森林固碳减排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3年湘潭市人均能源生态足迹为0.653 hm2,实有人均能源生态足迹为0.077 hm2,人均能源生态足迹赤字为0.576hm2;2003年湘潭市CO2排放量为1 186.42万t,现有森林CO2年吸收量为140.25万t。通过扩大森林面积和提高森林生产力,每年可多吸收74.27万t CO2,实现减排6.2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生态足迹 成分法 森林 固碳减排 湘潭市
下载PDF
中国省域能源生态足迹空间效应研究 被引量:11
6
作者 冯银 成金华 申俊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85-96,共12页
选取30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单位作为基本空间单元,依据2004—2015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能源统计年鉴数据,对中国人均能源生态足迹进行核算,在此基础上运用STIRPAT模型的变式,采用空间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分析人均能源生态足迹影响因素... 选取30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单位作为基本空间单元,依据2004—2015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能源统计年鉴数据,对中国人均能源生态足迹进行核算,在此基础上运用STIRPAT模型的变式,采用空间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分析人均能源生态足迹影响因素的空间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从2003年到2014年中国人均能源生态足迹呈现不断上升的态势;期间中国人均能源生态足迹存在着显著的全局空间集聚效应;中国省域人均能源生态足迹存在较为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人均GDP和建筑业总产值的提升对中国人均能源生态足迹有着正向的空间影响,新型城镇化的进程、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产出效率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均有利于降低人均能源生态足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生态足迹 STIRPAT模型 空间计量
下载PDF
基于生态足迹法的城市能源系统分析 被引量:10
7
作者 郑忠海 付林 狄洪发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905-1908,1914,共5页
基于可持续发展,在城市层面上研究能源生态足迹(EEF)。以城市和建筑能源供需为研究边界,计算了北京市1990—2007年的EEF变化趋势和分行业EEF值。并重点以城市中的热电联产、热电冷三联供能源系统和建筑能源系统方案为案例进行EEF分析。... 基于可持续发展,在城市层面上研究能源生态足迹(EEF)。以城市和建筑能源供需为研究边界,计算了北京市1990—2007年的EEF变化趋势和分行业EEF值。并重点以城市中的热电联产、热电冷三联供能源系统和建筑能源系统方案为案例进行EEF分析。结果表明:EEF可作为能源系统评价的依据之一;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节能减排是降低常规化石能源的EEF有效途径;满足建筑能源需求的EEF可达到建筑面积的100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能源系统 能源生态足迹 热电联产 热电冷三联供
原文传递
中国能源生态足迹的时空动态特征及效应分析 被引量:6
8
作者 李琦 韩亚芬 陈建永 《资源开发与市场》 CAS CSSCI 2010年第8期693-696,共4页
运用生态足迹方法计算出1990—2007年中国能源消费的生态足迹。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能源足迹强度(EFI)、能源足迹生态压力(EPIEF)的时空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20年来我国能源足迹波动上升,能源消费结构有所改善,但煤炭足迹仍占主导,... 运用生态足迹方法计算出1990—2007年中国能源消费的生态足迹。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能源足迹强度(EFI)、能源足迹生态压力(EPIEF)的时空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20年来我国能源足迹波动上升,能源消费结构有所改善,但煤炭足迹仍占主导,近几年又有回升趋势;能源足迹强度呈幂指数衰减,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EPIEF呈上升趋势,说明能源利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压力逐渐增大。在空间分布上,各省区能源足迹差异显著,能源足迹强度由西向东逐渐降低,而EPIEF则由西向东呈增大趋势。依据EPIEF指数将中国30个省区划分为能源足迹生态盈余区(EPIEF<1)、生态轻度亏损区(1<EPIEF<5)和生态严重亏损区(EPIEF>5)3种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生态足迹 能源足迹强度 生态压力 时空动态
下载PDF
中国能源生态足迹空间差异及收敛趋势
9
作者 于楠 孙仁金 +1 位作者 石红玲 杨溯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7-47,共11页
文章基于隐含碳视角,采用净初级生产力模型测度1997-2021年全中国和各区域的能源生态足迹,运用核密度估计模型分析其动态分布特征,刻画空间绝对差异演变规律,进一步构建空间绝对β收敛和空间条件β收敛模型探究能源生态足迹的空间收敛... 文章基于隐含碳视角,采用净初级生产力模型测度1997-2021年全中国和各区域的能源生态足迹,运用核密度估计模型分析其动态分布特征,刻画空间绝对差异演变规律,进一步构建空间绝对β收敛和空间条件β收敛模型探究能源生态足迹的空间收敛性。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能源生态足迹呈现稳定增加趋势,空间分布呈现“沿海高、内陆低”的分异性特征。(2)中国能源生态足迹总体分布呈现“单峰向多峰过度、主波峰左移”趋势,除了黄河中游和长江中游地区的能源生态足迹呈现“单峰”态势之外,其他地区的能源生态足迹均呈现“单峰向双峰转变”、“主波峰高度下降”、“右拖尾”的特征,区域间差异呈扩张趋势。从2003年开始两级分化现象加强,区域中两级分化最严重的是北部沿海和南部沿海地区,东北地区、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两级分化最弱。(3)区域的能源生态足迹均存在空间绝对和条件β收敛趋势且空间条件收敛速度快于空间绝对收敛速度,收敛速度最快的地区是东北地区,最慢的是长江中游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含碳 能源生态足迹 空间差异 空间收敛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能源生态足迹空间效应分析——基于区域分工视角 被引量:5
10
作者 周倩 余兴厚 +1 位作者 李文华 汪亚美 《资源开发与市场》 CAS CSSCI 2018年第12期1685-1692,共8页
考虑到全国工业主体长江经济带的生态足迹赤字较大且产业间同质化现象严重的问题,将较少涉及的区域分工因素纳入到空间模型分析框架,以探究人均能源生态足迹影响因素的空间效应。结果表明:(1)虽然我国长江经济带各省市人均能源生态足迹... 考虑到全国工业主体长江经济带的生态足迹赤字较大且产业间同质化现象严重的问题,将较少涉及的区域分工因素纳入到空间模型分析框架,以探究人均能源生态足迹影响因素的空间效应。结果表明:(1)虽然我国长江经济带各省市人均能源生态足迹呈逐年上升趋势,但能源足迹强度和产值变化状况表明长江经济带能源利用的集约度在增强;(2)长江经济带人均能源生态足迹呈空间正相关关系;(3)长江经济带区域分工对人均能源生态足迹具有抑制作用,而其他控制变量则具有促进作用,其中人均GDP对人均能源生态足迹增长的贡献度最高;(4)长江经济带城镇化率、人均GDP和单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拥有的有效专利数三方面均存在着正向溢出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能源生态足迹 空间效应 区域分工
下载PDF
中国能源生态足迹效率的技术进步影响实证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邹艳芬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3-59,共7页
借助生态足迹分析法(EFA)的理念,计算了中国1980—2007年的能源生态足迹及其动态效率,并利用非参数DEA-Malmquist生产率方法将广义技术进步分解为科技进步、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三个部分,然后实证分析了这三部分和能源专有技术进步对... 借助生态足迹分析法(EFA)的理念,计算了中国1980—2007年的能源生态足迹及其动态效率,并利用非参数DEA-Malmquist生产率方法将广义技术进步分解为科技进步、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三个部分,然后实证分析了这三部分和能源专有技术进步对中国能源生态足迹动态效率的作用。结果表明,对能源生态足迹效率的促进上,能源专有技术进步的作用是最大的,但其基本随时间呈衰减趋势;技术效率一直有显著的积极作用,直接效果和长期效益较好,但基础性科技进步发挥作用周期的滞后性和稳定性却非常明显;进一步分解可知,纯技术效率的作用一般维持在两期,规模效率一般只在当期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生态足迹 动态效率 技术进步 曼奎斯特指数
原文传递
基于森林碳汇视角的能源消费可持续性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华志芹 温作民 《世界林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8-12,共5页
能源燃烧释放的CO2已被认为是温室效应的最直接原因,但森林生态系统的储碳效应在很大程度上延缓了CO2直接排放于大气的过程,因而考虑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更加有利于实现能源可持续消费。文中利用能源生态足迹方法,以2007年市场一般均衡... 能源燃烧释放的CO2已被认为是温室效应的最直接原因,但森林生态系统的储碳效应在很大程度上延缓了CO2直接排放于大气的过程,因而考虑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更加有利于实现能源可持续消费。文中利用能源生态足迹方法,以2007年市场一般均衡状态下的真实能源中间投入与商品进出口数据为基础,估算各部门中间投入能源足迹以及最终商品消费内含能源足迹,全面地核算当年我国的能源生态足迹,并且估算当年的森林生态系统碳汇功能承载力,从而为判断我国能源消费是否具有可持续性提供依据。结果显示:2007年我国能源生态足迹远远大于森林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承载力;从静态角度分析,我国当年的能源消费不具有可持续性;随着能源消费量增加,能源生态足迹将进一步扩大,而森林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承载力基本保持不变甚至有小幅下降。因此,降低能源碳排放将是中国实现能源可持续消费的关键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碳汇 能源生态足迹 碳汇功能承载力 能源消费
原文传递
基于能源生态足迹的森林碳汇影子价格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华志芹 温作民 《林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44-47,共4页
从能源生态足迹角度出发,将森林生态系统的碳汇承载力以资源形式纳入丰十会经济系统,采用Xavie rLabandeira计算影子价格的方法,即影子价格体现在碳汇承载力约束下的均衡价格差异中,理论上估箅森林碳汇影子价格。结果表明:(1)森... 从能源生态足迹角度出发,将森林生态系统的碳汇承载力以资源形式纳入丰十会经济系统,采用Xavie rLabandeira计算影子价格的方法,即影子价格体现在碳汇承载力约束下的均衡价格差异中,理论上估箅森林碳汇影子价格。结果表明:(1)森林碳汇承载力资源将对市场各部门的生产活动产牛较强的约束性,企业在碳汇承载力约束下的实际产量远低于没有约束下的实际产出量。(2)森林碳汇承载力约束下有些部门的碳汇影子价格为负,有些部门为正,因此保持市场各部门的总福利不变为条件,求解市场均衡状态下的森林生态系统碳汇影子价格为907元/tCO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碳汇 可计算一般均衡 能源生态足迹 碳汇承载力
下载PDF
碳中和目标下海南省经济开放的环境效应研究——基于能源生态足迹的分析
14
作者 张皞 黄勇 《特区经济》 2023年第9期56-60,共5页
海南省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不仅面临经济开放的瓶颈,还承担着巨大的降碳压力。2020年中央提出在海南建立自贸港,建设自贸港不仅要求海南省在经济对外开放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也要求全省环境质量要居于世界领先水平。为此文章将碳中和... 海南省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不仅面临经济开放的瓶颈,还承担着巨大的降碳压力。2020年中央提出在海南建立自贸港,建设自贸港不仅要求海南省在经济对外开放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也要求全省环境质量要居于世界领先水平。为此文章将碳中和作为环境问题的切入点,以能源生态足迹作为环境指标,以1997—2019年作为研究期,通过调节效应模型来探究海南省该阶段的经济开放是如何影响能源生态足迹的。以期为海南自贸港经济开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开放 碳中和 能源生态足迹 海南省
下载PDF
环境规制与能源生态足迹——基于绿色技术创新的中介效应
15
作者 于楠 孙仁金 +1 位作者 石红玲 杨溯 《调研世界》 2023年第12期27-35,共9页
本文基于1998—2020年我国29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采用中介效应模型,以绿色技术创新为中介变量,检验了环境规制与能源生态足迹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环境规制对能源生态足迹呈倒“U”型影响,对绿色技术创新呈“U”型影响,绿色技术创... 本文基于1998—2020年我国29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采用中介效应模型,以绿色技术创新为中介变量,检验了环境规制与能源生态足迹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环境规制对能源生态足迹呈倒“U”型影响,对绿色技术创新呈“U”型影响,绿色技术创新能够降低能源生态足迹,在环境规制与能源生态足迹之间具有负向中介作用;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环境规制对能源生态足迹均呈倒“U”型影响但作用效果不同,东部地区大于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西部地区绿色技术创新抑制能源生态足迹效果最为显著;绿色技术创新作为中介变量有效传递了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环境规制对能源生态足迹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生态足迹 环境规制 绿色技术创新 中介效应
下载PDF
能源消耗、环保投资与生态足迹的灰色系统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刘惠敏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57-164,共8页
人类的行为时刻在影响着生态系统,或积极,或消极。选择人均能源生态足迹(包括煤、焦炭、燃料油和电力等)作为代表生态阈值的指标,以能源消耗弹性系数代表人类对生态系统的消极影响,构造环保投资弹性系数代表人类对生态系统的积极影响,... 人类的行为时刻在影响着生态系统,或积极,或消极。选择人均能源生态足迹(包括煤、焦炭、燃料油和电力等)作为代表生态阈值的指标,以能源消耗弹性系数代表人类对生态系统的消极影响,构造环保投资弹性系数代表人类对生态系统的积极影响,运用灰色系统方法,研究生态系统与行为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分别测算上海市1978-2010年的能源消耗弹性系数、环保投资弹性系数与人均能源生态足迹的灰色关联系数,结果表明,电力是与能源消费关联最密切的因素,也是影响环保投入产出效率的最重要指标。研究发现,人类消极行为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大于积极行为,从环境治理政策的角度来说,"节能"的效果远大于"减排",在当前发展阶段,有序约束人类行为以减少对环境的消耗和破坏已迫在眉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生态足迹 能源消耗弹性系数 环保投资弹性系数 灰色关联度
下载PDF
四川省1997-2011年能源生态足迹及其效率的动态变化评价 被引量:1
17
作者 庞有智 谢贤健 +1 位作者 周丽 张海宁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8期72-76,共5页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能源生态足迹研究方法,对四川省1997-2011年的能源生态足迹及其效率的动态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四川省1997-2011年的人均能源生态足迹和能源足迹产值总体呈上升趋势,而能源足迹强度呈下降趋势,其中人均能源...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能源生态足迹研究方法,对四川省1997-2011年的能源生态足迹及其效率的动态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四川省1997-2011年的人均能源生态足迹和能源足迹产值总体呈上升趋势,而能源足迹强度呈下降趋势,其中人均能源足迹和能源足迹强度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能源足迹产值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与四川省的能源消费构成中天然气和水能等清洁能源占有一定的比例有关.尽管如此,四川省的人均能源足迹仍高于林地生态承载力,且在所研究时段一直处于赤字状态,并有扩大化的趋势.故为了减少生态赤字,政府需要调整产业结构,转变能源使用方式,加大节能减排的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生态足迹 能源足迹强度 四川省
下载PDF
新世纪以来内蒙古煤炭经济研究——基于能源生态足迹效率评估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紫秀 《现代商业》 2012年第14期189-190,共2页
新世纪以来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的高速发展离不开煤炭经济的支持,本文运用能源生态足迹效率评估的方法对内蒙古自治区煤炭经济的发展现状作出分析,并且针对现状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关键词 内蒙古自治区 煤炭经济 能源生态足迹
下载PDF
重庆市能源生态足迹与可持续能力评价
19
作者 伍永杰 《区域治理》 2021年第11期28-29,共2页
能源作为国家或者地区发展的关键资源,是影响一个地区发展水平的关键指标,在使用方式和能源消耗量上,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重庆市作为中国老工业基地之一,是西南地区的经济中心。近年来,重庆市对于重工业转型愈加重视。本文利用生态... 能源作为国家或者地区发展的关键资源,是影响一个地区发展水平的关键指标,在使用方式和能源消耗量上,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重庆市作为中国老工业基地之一,是西南地区的经济中心。近年来,重庆市对于重工业转型愈加重视。本文利用生态足迹模型,对重庆市能源生态足迹进行计算,并根据生态承载力,对重庆市能源可持续发展力进行了评价。通过计算发现,重庆市能源消费存在较大的缺口。年能源生态足迹达1.2635hm2,而生态承载力仅为0.41381hm2,因此评估重庆市能源可持续发展力较低,亟须相关规划进行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市 能源生态足迹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基于最终需求视角的中国能源消费生态占用研究
20
作者 汪凌志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3-20,共8页
能源生态足迹(EEF)反映能源消费所产生的生态占用,是定量评价能源消费生态环境影响的重要指标。基于最终需求视角,利用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测算并分析中国1992~2007年经济系统的能源生态足迹值,结果显示:1992~2007年,中国最终需求能... 能源生态足迹(EEF)反映能源消费所产生的生态占用,是定量评价能源消费生态环境影响的重要指标。基于最终需求视角,利用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测算并分析中国1992~2007年经济系统的能源生态足迹值,结果显示:1992~2007年,中国最终需求能源生态足迹总量持续增长,第二产业能源生态足迹占据绝对比重,能源生态足迹增长特征总体表现为消费与投资驱动型向出口与投资驱动型转变。进一步地,结构分解分析显示:能源强度对能源生态足迹的抑制作用较为显著,最终需求规模的扩张是拉动能源生态足迹增长的主要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生态足迹 最终需求 投入产出模型 结构分解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