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T诊断胸腹部动脉破裂损伤(附6例报告) 被引量:11
1
作者 杨岗 张联合 +5 位作者 王大丽 张士良 张小坚 张梅花 余艳凤 蒋申琦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04-306,共3页
目的探讨CT增强扫描对外伤性动脉损伤或破裂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证实的6例外伤性动脉损伤或破裂患者的CT资料。结果本组6例CT扫描均明确显示动脉损伤破裂的直接或间接征象。CT增强扫描能很好地显示动脉损伤或破裂,对比剂外溢... 目的探讨CT增强扫描对外伤性动脉损伤或破裂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证实的6例外伤性动脉损伤或破裂患者的CT资料。结果本组6例CT扫描均明确显示动脉损伤破裂的直接或间接征象。CT增强扫描能很好地显示动脉损伤或破裂,对比剂外溢为动脉破裂的直接征象。结论 CT增强扫描对外伤性动脉损伤或破裂有定位、定性诊断价值,可以作为疑有外伤性动脉损伤或破裂患者的首选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部动脉 腹部 创伤和损失 破裂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诊断显像
下载PDF
256层螺旋CT血管造影术对胸廓内动脉的解剖学显示 被引量:5
2
作者 陈伟彬 冯莉 +1 位作者 宫凤玲 张惠英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99-202,共4页
目的初步评价256层螺旋CT血管造影术对胸廓内动脉的解剖学显示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7例拟诊胸主动脉病变患者的血管造影图像,观察两侧胸廓内动脉的走行规律及其解剖分支特征,沿胸骨角及第6肋间隙水平分为近、中、远3段,测量3个节段血... 目的初步评价256层螺旋CT血管造影术对胸廓内动脉的解剖学显示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7例拟诊胸主动脉病变患者的血管造影图像,观察两侧胸廓内动脉的走行规律及其解剖分支特征,沿胸骨角及第6肋间隙水平分为近、中、远3段,测量3个节段血管腔内径、两侧胸廓内动脉长度及其分支肌膈动脉内径和至邻近胸骨缘的距离,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07例患者两侧胸廓内动脉显示率均为100%。两侧胸廓内动脉中,同侧近、中、远各段内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侧相应节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各段内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侧胸廓内动脉较右侧稍长(P<0.05),男性胸廓内动脉较女性长(P<0.05)。两侧肌膈动脉内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间内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至胸骨边缘距离,两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间距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侧胸廓内动脉末端分支,右侧两支分支者89例(83.18%)、三支者10例(9.35%)、四支者8例(7.48%)。左侧两支分支者91例(85.05%)、三支者9例(8.41%)、四支者7例(6.54%),两侧均以两支分支型最多见。结论采用256层螺旋CT血管造影术可以清晰观察胸廓内动脉走行规律及其解剖分支特征,可为临床提供较为重要的解剖信息,对术前评估有一定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部动脉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原文传递
256层螺旋CT评价胸廓内动脉与冠状动脉的解剖学关系 被引量:3
3
作者 陈伟彬 冯莉 +1 位作者 宫凤玲 张惠英 《天津医药》 CAS 2015年第9期1056-1059,共4页
目的应用256层螺旋CT血管造影术评价自体胸廓内动脉与冠状动脉的解剖学关系。方法分析200例因胸痛行胸主动脉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患者的血管造影图像,测量两侧胸廓内动脉及冠状动脉各主要分支的长度、内径,以及主动脉-冠状动脉搭桥长度... 目的应用256层螺旋CT血管造影术评价自体胸廓内动脉与冠状动脉的解剖学关系。方法分析200例因胸痛行胸主动脉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患者的血管造影图像,测量两侧胸廓内动脉及冠状动脉各主要分支的长度、内径,以及主动脉-冠状动脉搭桥长度等解剖学参数数值。结果胸廓内动脉内径为(2.52±0.38)mm,胸廓内动脉自起点至终端长度为(190.12±1.90)mm。两侧胸廓内动脉管腔内径及长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冠状动脉前降支、左旋支、对角支、右冠状动脉及后室间支内径分别为(2.82±0.25)、(2.60±0.12)、(2.22±0.25)、(3.02±0.27)和(2.35±0.35)mm,除右冠状动脉内径高于胸廓内动脉内径外,其余与胸廓内动脉内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游离移植于升主动脉起始部上方2 cm搭桥至前室间支中点、沿左旋支途径搭桥至房室交点、沿右冠状动脉途径搭桥至房室交点弧形长度和自房室交点至后室间支中点长度均低于胸廓内动脉长度(P<0.05);原位移植除自胸廓内动脉起始部至前降支中点弧形长度与胸廓内动脉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至左旋支房室交点、至右冠状动脉房室交点弧形长度均高于胸廓内动脉长度(P<0.05)。结论胸廓内动脉与冠状动脉主要分支内径接近,原位移植适用于心前壁血管,用游离胸廓内动脉移植,其长度可满足桥接升主动脉与任何冠状动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部动脉 冠状动脉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机 血管造影术 256层螺旋CT
下载PDF
山莨菪碱对兔离体胸主动脉平滑肌的钙拮抗作用 被引量:3
4
作者 陈锦明 张明志 《中国药理学报》 CSCD 1992年第5期445-448,共4页
关键词 胸部动脉 平滑肌 山莨菪碱
原文传递
超声检测胸主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
5
作者 张学义 卜培丽 +2 位作者 张薇 季晓平 张运 《山东医科大学学报》 2002年第1期53-54,56,共3页
目的:探讨胸主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测41例正常人、42例高血压、49例冠心病和31例脑梗死患者的胸主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测量胸主动脉内径及内膜中层厚度(IMT)。结果:与对照组比较,... 目的:探讨胸主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测41例正常人、42例高血压、49例冠心病和31例脑梗死患者的胸主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测量胸主动脉内径及内膜中层厚度(IMT)。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其他3组胸主动脉内径扩大,IMT增厚;胸主动脉粥样斑块的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脑梗死组>冠心病组>高血压病组;胸主动脉粥样斑块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为63.27%,特异性为97.56%。结论:胸主动脉内径扩大、IMT增厚是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的一种血管重构现象;胸主动脉粥样斑块是预测冠心病的有用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胸部动脉 心血管疾病 脑栓塞 血栓形成 超声心动描记术 食管 临床意义
下载PDF
高频超声引导下胸背动脉穿支移植皮瓣的设计 被引量:2
6
作者 沈美华 阿里木江.阿不来提 +3 位作者 艾合买提江.玉树甫 董建 王伟 刘亚飞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4年第38期6141-6145,共5页
背景:国内外最先进的、具有代表性的研究穿支血管的诊断学技术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CT、MRI等影像技术。血管显影清楚、精准性高,但有一定的创伤,且不易普及。目的:应用高频超声探测胸背动脉及其穿支血管,为胸背动脉穿支皮瓣的术前设计... 背景:国内外最先进的、具有代表性的研究穿支血管的诊断学技术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CT、MRI等影像技术。血管显影清楚、精准性高,但有一定的创伤,且不易普及。目的:应用高频超声探测胸背动脉及其穿支血管,为胸背动脉穿支皮瓣的术前设计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15例拟行胸背动脉穿支皮瓣的患者,术前用高频超声探测穿支血管,重点探测各穿支血管走形、直径、穿支的位置,并进行体表标记。选取直径粗、位置表浅、血管走行平直的穿支血管为主干血管,设计并切取皮瓣。结果与结论:15例患者胸背动脉全部发自肩胛下动脉,胸背动脉及其主要分支以及13例大于1 mm的主干穿支显示清晰,并与术中测量结果基本吻合。小于1 mm的穿支血管仅能显示点条状血流信号或基本无血流及频谱信号,且与周围组织分辨不清。1例经术前探测发现血管扭曲、变异,改行其他手术。2例穿支血管术前非探及,经术中解剖发现并证实。结果表明高频超声在穿支血管术前体表定位方面作用显著,结合计算机辅助断层增强扫描或核磁辅助增强扫描等影像技术,可发挥更全面、可靠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外科皮瓣 胸部动脉 血流动力学 组织构建 组织工程 超声 定位 穿支皮瓣 数字化 影像技术 手术导航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下载PDF
25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胸廓内动脉的显示价值 被引量:2
7
作者 陈伟彬 冯莉 +2 位作者 宫凤玲 张惠英 李盖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763-765,共3页
目的探讨256层螺旋CT(MSCT)血管成像对胸廓内动脉的显示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7例怀疑胸腹主动脉病变患者的血管造影图像,观察两侧胸廓内动脉的走行规律及其解剖特征,将其沿走行平均分为近、中、远3段,测量3个节段血管腔内径、两侧胸... 目的探讨256层螺旋CT(MSCT)血管成像对胸廓内动脉的显示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7例怀疑胸腹主动脉病变患者的血管造影图像,观察两侧胸廓内动脉的走行规律及其解剖特征,将其沿走行平均分为近、中、远3段,测量3个节段血管腔内径、两侧胸廓内动脉长度及其分支肌膈动脉内径和至邻近胸骨缘的距离。结果 107例患者两侧胸廓内动脉及其分支肌膈动脉显示率均为100%。两侧胸廓内动脉中,同侧近、中、远各段内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上至下依次变细;两侧相应节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侧胸廓内动脉较右侧稍长(P<0.05)。两侧肌膈动脉内径及至胸骨边缘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25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可以清晰显示正常胸廓内动脉走行规律及其解剖特征,为临床提供了较为重要的解剖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部动脉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下载PDF
用峰值跟踪法行胸部动脉期CT增强扫描的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刘广月 朱斌 +2 位作者 冯骏 刘蓉 冯林 《山西医药杂志》 CAS 2007年第1期42-43,共2页
关键词 CT增强扫描检查 胸部动脉 动脉 峰值 跟踪法 16排螺旋CT CT检查技术 增强扫描技术
下载PDF
翻转胸廓内动脉在冠状动脉搭桥术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9
作者 陈伟彬 冯莉 +2 位作者 徐永平 李伟兰 张惠英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19年第6期561-565,共5页
目的应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术观察翻转胸廓内动脉在冠状动脉搭桥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观察分析2015年3月-2018年5月200例于我院同时行胸主动脉和冠状动脉CTA检查患者的病例影像学图像,并分别测量左、右两侧第6肋间隙以上胸廓内动脉各... 目的应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术观察翻转胸廓内动脉在冠状动脉搭桥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观察分析2015年3月-2018年5月200例于我院同时行胸主动脉和冠状动脉CTA检查患者的病例影像学图像,并分别测量左、右两侧第6肋间隙以上胸廓内动脉各肋间中点内径,各肋间中点到胸廓内动脉起点、以及到冠状动脉前降支中点的距离,测量冠状动脉前降支、左旋支及右冠状动脉中点内径,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左、右两侧胸廓内动脉第5肋间隙以上各肋间中点内径与冠状动脉前降支、左旋支及右冠状动脉中点内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侧胸廓内动脉第3肋间以上各肋间中点到起点的距离短于到冠状动脉前降支中点的长度(P<0.05);右侧第4肋间以上各肋间中点到起点的距离短于到冠状动脉前降支中点的长度(P<0.05)。结论胸廓内动脉内径与冠状动脉三大分支内径相近,且于近端切断游离胸廓内动脉可以满足翻转胸廓内动脉冠状动脉搭桥术,保证逆向供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部动脉 冠状动脉搭桥术 体层摄影术 血管造影术
原文传递
淀粉样β蛋白25-35诱导兔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凋亡的研究
10
作者 周小英 张微微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7年第2期68-71,共4页
目的探讨淀粉样β蛋白25-35(Aβ25-35)体外诱导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凋亡作用。方法取正常兔胸主动脉VSMC株,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为Aβ25-35与VSMC共培养,按Aβ25-35浓度再分为10、20、50及100μmol/L组;对照组为等渗... 目的探讨淀粉样β蛋白25-35(Aβ25-35)体外诱导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凋亡作用。方法取正常兔胸主动脉VSMC株,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为Aβ25-35与VSMC共培养,按Aβ25-35浓度再分为10、20、50及100μmol/L组;对照组为等渗盐水与VSMC共培养。每组分别培养1、3及10d。采用AnnexinV-FITC、碘化丙啶染色法定性检测细胞凋亡情况;借助流式细胞仪定量观察细胞凋亡情况。结果Aβ25-3510μmol/L组孵育3d时,VSMC凋亡率为(5.3±1.4)%,20μmol/L组为(25.9±5.8)%;Aβ25-35100μmol/L组孵育10d时,凋亡率为(94.0±14.4)%,3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凋亡率随Aβ25-35浓度、孵育时间的增加而增高。Aβ25-3520μmol/L组孵育1d后,即可观察到处于早期凋亡的细胞呈现绿色荧光标记;Aβ25-35100μmol/L组孵育10d,可观察到呈现绿色、红色两种荧光标记,为处于凋亡晚期或临近坏死的细胞。结论Aβ25-35可通过凋亡途径发挥对VSMC的毒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淀粉样Β蛋白 胸部动脉 肌细胞 平滑肌 凋亡
下载PDF
A new way to produce descending thoracic aorta dissection in the dogs
11
作者 汤敬东 黄俊峰 《China Medical Abstracts》 2008年第2期156-159,共4页
To oonstruct a canine thoracic aortic dissection (TAD) model for later studying. Methods: we opened the thorax of the dog and exposed the aorta. The descending aorta right below the left innominated artery was damp... To oonstruct a canine thoracic aortic dissection (TAD) model for later studying. Methods: we opened the thorax of the dog and exposed the aorta. The descending aorta right below the left innominated artery was damped. The median was cut 1/3 in depth and 1/3 in circumference. Then the head of the ballcon was put into the interspace of the median, the balloon was dilated after putting forward the tube, the normal saline was instilled into the interspace and a suit pressure was kept. The balloon proceeded alongside the separation of the median. After that the elasticity Protease was instilled into the separation maintained for 2 hours. The balloon was put out, the other 2/3 of the median in depth and the intima were cut. The external 1/3 part of the median and the adventitia were sutured. At last the chest wall was dosed. Results: TAD model was established instantly, proved by angiography, MRI and autopsy. Conclusion: it is applicable to construction of a canine TAD model by this proced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ortic aneurysrn THORACIC ANEURYSM dissecting Pancreatopeptidase
下载PDF
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附91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5
12
作者 景在平 冯 翔 +7 位作者 包俊敏 赵志青 赵珺 曲乐丰 陆清声 冯睿 黄晟 叶必远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01年第6期372-375,共4页
目的:探讨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手术指征、术前评估方法、手术操作技巧、并发症防治原则及临床应用前景.方法:回顾性分析本中心1998年9月至2001年7月间采用腔内隔绝术治疗91例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 目的:探讨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手术指征、术前评估方法、手术操作技巧、并发症防治原则及临床应用前景.方法:回顾性分析本中心1998年9月至2001年7月间采用腔内隔绝术治疗91例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经验.术前CTA或MRA显示:夹层动脉瘤最大直径为6.6mm±1.8mm(4.0~10.0mm);70例表现为单一夹层裂口,21例表现为多裂口.手术方法为经股动脉或腹主动脉将移植物导入胸主动脉封闭夹层裂口,手术在DSA监视下完成.结果:即时手术成功率为98.9%;70例单一夹层裂口病人中,62例使用了单一移植物,7例使用2个移植物,一例使用3个移植物;21例多夹层裂口者,8例使用2个移植物同时封闭不同部位夹层裂口,12例远端夹层裂口旷置,一例中转开胸手术;6例手术结束时残存Ⅰ型内漏;3例术后近期死亡,其余病例术后无心、肺、肾功能衰竭及截瘫等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1~34个月,一例术后11个月猝死,2例分别于术后14个月和24个月再发Stanford A型胸主夹层瘤而行Bentall手术,其余病人未出现与夹层及手术相关的并发症.结论: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是一种创伤小、恢复快的新方法,短期的随访结果表明该技术安全、有效;内漏是该方法的主要并发症并可能导致病人术后即期死亡;该方法的远期疗效有待继续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部动脉夹层动脉 腔内隔绝术 STANFORD B型 手术指征
下载PDF
胸部降主动脉瘤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3
13
作者 徐志云 张宝仁 +3 位作者 邹良建 梅举 郎希龙 韩林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55-56,共2页
关键词 胸部降主动脉 外科手术 治疗
原文传递
主动脉瘤的CT诊断 被引量:1
14
作者 曹智辉 成官迅 +1 位作者 王秀荣 娄明武 《实用医技杂志》 2003年第7期720-721,共2页
报道 33例主动脉瘤的 CT检查资料 ,其中主动脉夹层瘤 12例 ,腹主动脉瘤 15例 ,胸主动脉瘤 6例 ,与MRI和 UCG对照。主动脉夹层瘤 CT可见主动脉双腔和剥离内膜片 ,但不能显示内膜破口。 CT增强能有效辨认真假腔。CT可显示胸、腹主动脉瘤... 报道 33例主动脉瘤的 CT检查资料 ,其中主动脉夹层瘤 12例 ,腹主动脉瘤 15例 ,胸主动脉瘤 6例 ,与MRI和 UCG对照。主动脉夹层瘤 CT可见主动脉双腔和剥离内膜片 ,但不能显示内膜破口。 CT增强能有效辨认真假腔。CT可显示胸、腹主动脉瘤与肾动脉的关系、附壁血栓及分支受累情况。CT对主动脉瘤的定量与 MRI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 诊断 CT检查 鉴别诊断 胸部动脉 腹主动脉
下载PDF
带膜金属支架对胸部降主动脉瘤的治疗
15
作者 佟小强 朝户干雄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58-159,共2页
关键词 胸部降主动脉 治疗 带膜金属支架 病例报告 CT导向
下载PDF
胸部降主动脉瘤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京生 孙衍庆 +3 位作者 刘传绶 解基严 王新生 陈生龙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14-114,共1页
1990年4月至1995年12月我们共收治胸部降主动脉瘤病人48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48例病人中男41例,女7例。年龄21~63岁,平均(39.0±2.3)岁。临床诊断DeBakeyII型夹层动脉瘤31例... 1990年4月至1995年12月我们共收治胸部降主动脉瘤病人48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48例病人中男41例,女7例。年龄21~63岁,平均(39.0±2.3)岁。临床诊断DeBakeyII型夹层动脉瘤31例,单纯降主动脉瘤10例,主动脉峡部瘤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 胸部降主动脉 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