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麻醉方法对胸腰段退行性疾病手术后胃肠道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3
1
作者 张在斌 杨进国 +2 位作者 曾文强 散小虎 朱辉 《中国临床研究》 CAS 2017年第4期512-514,共3页
目的探讨在胸腰段退行性疾病手术中采用不同麻醉方式对患者术后胃肠道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6月至2014年8月就诊并采用手术治疗的154例胸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7例。观察组采用硬... 目的探讨在胸腰段退行性疾病手术中采用不同麻醉方式对患者术后胃肠道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6月至2014年8月就诊并采用手术治疗的154例胸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7例。观察组采用硬膜外麻醉,对照组采用全身麻醉方式,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患者排气时间、进食流质饮食时间、正常饮食时间),术前、术后6 h、3 d、1周采用酶法检测两组患者血浆D-乳酸水平,评估胃肠道屏障功能。结果观察组患者胃肠道不良反应以便秘为主,对照组以便秘、腹胀为主,腹胀发生率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排气时间、进食流质饮食时间、正常饮食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治疗前两组血浆D-乳酸水平相当(P>0.05),治疗后6 h、3 d两组血浆D-乳酸水平均上升,但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在胸腰段退行性疾病手术中应用硬膜外麻醉,在患者术后腹胀发生率降低和胃肠道功能恢复及屏障功能恢复方面优于全身麻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膜外麻醉 全身麻醉 退行性病变 椎间盘突出症 胃肠道功能 D-乳酸 胃肠道屏障功能
原文传递
后路减压椎间融合联合皮质骨轨迹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行性病变疗效观察 被引量:17
2
作者 刘光普 刘磊 +5 位作者 宋飞霏 赵猛 王春增 马超 韩猛 薛有地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20年第3期278-280,共3页
目的探讨后路减压椎间融合联合皮质骨轨迹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行性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1—2016-08采用腰椎后路翻修手术治疗的14例腰椎融合术后邻近椎体退行性疾病,术中采用皮质骨轨迹螺钉固定技术... 目的探讨后路减压椎间融合联合皮质骨轨迹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行性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1—2016-08采用腰椎后路翻修手术治疗的14例腰椎融合术后邻近椎体退行性疾病,术中采用皮质骨轨迹螺钉固定技术,比较术前与术后12个月疼痛VAS评分、JOA评分、ODI指数。结果 14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8.5(12~24)个月,随访期间未出现螺钉松动及内固定断裂、移位等并发症。术后12个月疼痛VAS评分、ODI指数较术前低,JOA评分较术前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12个月按Brantigan椎间融合分级标准:C级1例,D级3例,E级10例,植骨融合率为92.9%。结论后路减压椎间融合联合皮质骨轨迹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行性病变可以在不取出原有内固定的基础上进行邻近节段固定,增加了螺钉把持力,手术创伤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融合术 邻近节退行性病变 皮质骨轨迹螺钉内固定 后路减压椎间融合术
原文传递
腰椎融合术后融合区邻近节段退行性病变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3
作者 赵栋 邱贵兴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5期394-397,共4页
关键词 退行性病变 邻近节 融合区 术后 椎融合 disease 椎体压缩骨折 邻近运动节 增生关节炎 脊柱融合 融合区邻近节退行性病变
下载PDF
腰椎融合内固定术后退行性病变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施劲楠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8年第16期2437-2438,共2页
目的:分析腰椎融合内固定术后邻近节段退行性病变(ASD)的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1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85例行腰椎融合内固定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完成至少36个月的术后随访,通过X线或MRI观察腰椎融合内... 目的:分析腰椎融合内固定术后邻近节段退行性病变(ASD)的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1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85例行腰椎融合内固定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完成至少36个月的术后随访,通过X线或MRI观察腰椎融合内固定术后邻近节段椎间盘退行性病变的发生率和程度,分析年龄(<60岁、≥60岁)、性别(男、女)、术前邻近节段退变情况(存在、不存在)、融合位置(L4/L5、L5/S1)、融合范围(单节段、多节段)、术后并发症(有、无)、内固定材料(椎弓根钉、植骨)对腰椎融合内固定术后的退行性病变的影响。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6~74个月,平均时间(39±11)个月,经影像学显示术后邻近节段退行性病变的发生率为21.18%(18/85)。<60岁和≥60岁、术前邻近节段存在病变和不存在病变、单节段融合和多节段融合、术后有并发症和术后无并发症、椎弓根内固定和椎间植骨融合术的术后邻近节段退行性病变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融合内固定术后出现退行性病变的风险较高,与年龄、术前邻近节段退变情况、融合范围、内固定材料、术后并发症有关,围手术期应密切关注ASD的危险因素,避免或降低邻近节段病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融合术 邻近节退行性病变
下载PDF
ACDF中应用零切迹双插片自稳型椎间融合器与锁定钛板内固定联合椎间融合器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4
5
作者 朱俊 袁峰 +3 位作者 彭琨翔 陈鹏宇 张弛 邓斌 《山东医药》 CAS 2019年第4期77-80,共4页
目的比较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ACDF)中应用颈椎零切迹双插片自稳型椎间融合器(ROI-C)与颈椎锁定钛板内固定联合椎间融合器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45例单节段颈椎间盘退行性病变患者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ACDF)治疗,其中19例采用颈椎零切... 目的比较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ACDF)中应用颈椎零切迹双插片自稳型椎间融合器(ROI-C)与颈椎锁定钛板内固定联合椎间融合器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45例单节段颈椎间盘退行性病变患者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ACDF)治疗,其中19例采用颈椎零切迹双插片自稳型椎间融合器作为内植物(ROI-C组),26例采用锁定钛板联合椎间融合器作为内植物(钛板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前后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和颈、上肢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Bazaz法评估患者术后吞咽困难情况,采用颈前柱高度的测量方法比较两组手术前后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变化,比较两组手术前后颈椎Cobb's角,依据Vaccraro标准判断植骨融合情况。结果 ROI-C组、钛板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29±25)、(172±29)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88±29)、(151±33)m L,两组比较,P均=0. 00。两组术后JOA评分、VAS均较术前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 05);两组术后同时间点JOA评分、VA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 05)。ROI-C组术后1周吞咽困难发生率较钛板组降低(P=0. 021),两组术后1、3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 05);两组术后半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26)。ROI-C组、钛板组术后各时间段Cobb's角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 000);45例患者在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均获得骨性愈合,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ACDF术中应用ROI-C与颈椎前路椎间融合器联合钛板治疗单节段退行性颈椎间盘病变均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但ROI-C具有操作简便、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低、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低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节颈椎退行性病变 ROI-C融合器 锁定钛板 临床疗效
下载PDF
选择性神经根阻滞确定多节段腰椎退变责任节段 被引量:2
6
作者 杨新军 王思斌 +3 位作者 解植凯 宋江峰 沈壮迎 陈维花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862-864,共3页
[目的]评价超声联合透视引导下选择性神经根阻滞确定多节段腰椎退变性病变责任节段的意义。[方法]2019年9月-2021年8月,作者对72例多节段腰椎退行变患者采用超声联合C形臂X线机引导下选择性神经根阻滞(selective nerve root block,SNRB... [目的]评价超声联合透视引导下选择性神经根阻滞确定多节段腰椎退变性病变责任节段的意义。[方法]2019年9月-2021年8月,作者对72例多节段腰椎退行变患者采用超声联合C形臂X线机引导下选择性神经根阻滞(selective nerve root block,SNRB)明确责任节段后,明确手术节段及范围,行相应手术处理。评价SNRB与手术治疗相关资料。[结果]72例中,首次穿刺定位责任神经根30例(41.7%),第2次穿刺定位12例(16.7%),第3次穿刺定位22例(30.6%),未能定位责任神经根8例(11.1%);总定位成功率为88.9%。SNRB操作时间20~30 mim,平均(24.5±2.6)min;透视次数2~5次,平均(3.4±1.0)次。依据影像定位与SNRB结果,行单节段椎管减压12例(16.7%),单节段椎管减压联合椎间盘切除17例(23.6%),多节段减压10例(13.9%),多节段减压联合椎间盘切除15例(20.8%),减压椎弓钉固定脊柱融合18例(25.0%)。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大出血,无神经损伤,均获随访12个月以上。随时间推移,腰痛VAS评分和腿痛VAS评分,以及ODI评分显著减少(P<0.05),而JOA评分均显著增加(P<0.05)。[结论]选择性神经根阻滞可准确定位主要责任节段,缩小手术减压范围,提高手术治疗多节段腰椎退行性病的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节退行性病变 选择神经根阻滞 定位诊断 手术治疗
原文传递
传统入路与微创内镜下腰椎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病变的疗效与安全性比较 被引量:3
7
作者 赵伟 孟桢桢 王兴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1年第16期82-84,共3页
目的研究传统入路与微创内镜下腰椎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病变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60例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研究组进行微创内镜下腰椎间融合术治疗,对照组进行传统入路腰椎间... 目的研究传统入路与微创内镜下腰椎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病变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60例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研究组进行微创内镜下腰椎间融合术治疗,对照组进行传统入路腰椎间融合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情况(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24 h引流量及住院时间),术前和术后14 d、1个月、3个月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手术持续时间(3.16±0.45)h长于对照组的(2.51±0.44)h,住院时间(5.52±0.75)d短于对照组(6.01±0.81)d,术中出血量(351.16±20.59)ml、术后24 h引流量(45.15±10.15)ml均少于对照组的(581.10±22.15)、(121.01±50.46)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4 d、1个月、3个月,两组VAS评分均低于术前,且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4 d、1个月、3个月,两组ODI评分均低于术前,且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10.00%低于对照组的3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内镜下腰椎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病变可促进患者术后恢复,减轻患者疼痛感,促进腰椎功能恢复,且并发症少,安全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入路 微创内镜下椎间融合术 单节退行性病变
下载PDF
Isobar动态内固定系统治疗两节段腰椎退行性病变的疗效 被引量:1
8
作者 张快强 杨利学 +2 位作者 谭龙旺 孙智平 董琪 《临床骨科杂志》 2019年第5期542-545,共4页
目的探讨Isobar动态内固定系统治疗两节段腰椎退行性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37例两节段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行责任椎间隙髓核摘除、椎间融合器置入,Isobar动态内固定系统对责任椎间隙行绝对固定,相邻椎间隙利用该系统的微动弹簧部分行... 目的探讨Isobar动态内固定系统治疗两节段腰椎退行性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37例两节段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行责任椎间隙髓核摘除、椎间融合器置入,Isobar动态内固定系统对责任椎间隙行绝对固定,相邻椎间隙利用该系统的微动弹簧部分行弹性固定。采用VAS评分和ODI评定疼痛和功能情况,测量术前、术后3个月及术后1年弹性固定椎间隙前缘和后缘高度,评估相邻椎间退变情况。结果 37例均获得随访,时间6~36个月。术后1、3、6个月及末次随访VAS评分、O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7例影像学评估结果:弹性固定节段椎间隙前缘高度术后1年与术前、术后3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隙后缘高度术后1年与术前、术后3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未见邻近节段退行性病变加重。结论 Isobar动态内固定治疗两节段腰椎退行性病变,在保证椎间融合同时,预防和减少了相邻节段椎间盘的退变,近期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sobar动态内固定系统 双节退行性病变 脊柱融合 非融合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