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9篇文章
< 1 2 2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F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失败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被引量:2
1
作者 佟世民 谭智怀 曾令辉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12年第3期319-320,共2页
目的探讨AF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失败的原因以及预防措施。方法对应用AF系统治疗的78例资料完整的胸腰椎骨折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骨折类型、植骨融合方式、是否使用横杆以及内固定取出时间对椎弓根螺钉断裂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78... 目的探讨AF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失败的原因以及预防措施。方法对应用AF系统治疗的78例资料完整的胸腰椎骨折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骨折类型、植骨融合方式、是否使用横杆以及内固定取出时间对椎弓根螺钉断裂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78例手术中10例术后出现骨折复位不满意、固定失败、术后局部腰痛或新增神经症状。结论手术方式选择不当、进钉、复位原理错误、植骨融合不当、未正确使用横连杆、过度牵张或受力不均是失败的主要原因。其中椎弓根钉入钉角度、方向及深度可利用术中透视避免错误,而植骨融合不当、未正确使用横连杆、过度牵张或受力不均属认识上的错误。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和手术时机、有效植骨融合、合理使用横杆可有效防止AF内固定系统治疗失败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骨折 腰椎/骨折 骨折固定术
下载PDF
PKP联合针灸治疗骨质疏松性胸椎压缩骨折伴肋间神经痛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2
2
作者 杨英 贺英 +1 位作者 刘坤 肖少雄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8年第3期277-278,共2页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联合针灸治疗骨质疏松性胸椎压缩骨折伴肋间神经痛的疗效。方法纳入自2014-07—2015-01诊治的32例骨质疏松性胸椎压缩骨折伴肋间神经痛,16例采用PKP联合针灸治疗(观察组),16例单纯采用PKP治疗(对照组)...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联合针灸治疗骨质疏松性胸椎压缩骨折伴肋间神经痛的疗效。方法纳入自2014-07—2015-01诊治的32例骨质疏松性胸椎压缩骨折伴肋间神经痛,16例采用PKP联合针灸治疗(观察组),16例单纯采用PKP治疗(对照组)。比较2组术后3 d、术后1个月、术后1年的疼痛VAS评分、ODI指数。结果 32例手术均顺利完成并获得12个月随访。观察组术后3 d、1个月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术后12个月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术后3 d、1个月、1年的ODI指数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KP联合针灸治疗骨质疏松性胸椎压缩骨折伴肋间神经痛疗效明显,能有效缓解患者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性胸椎压缩骨折 肋间神经痛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原文传递
浮针疗法在骨质疏松性胸椎压缩骨折术后肋间痛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2
3
作者 厚晓昀 徐世红 +1 位作者 戴智勇 杨江霞 《针刺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26-329,350,共5页
目的:观察浮针疗法对骨质疏松性胸椎压缩骨折(OVCF)术后遗留肋间痛患者疼痛程度、生活质量、血清5-羟色胺(5-HT)及神经肽Y(NPY)的影响,探讨浮针疗法在OVCF术后遗留肋间痛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60例OVCF术后遗留肋间痛患者随机分为药... 目的:观察浮针疗法对骨质疏松性胸椎压缩骨折(OVCF)术后遗留肋间痛患者疼痛程度、生活质量、血清5-羟色胺(5-HT)及神经肽Y(NPY)的影响,探讨浮针疗法在OVCF术后遗留肋间痛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60例OVCF术后遗留肋间痛患者随机分为药物组和浮针组,每组30例。药物组给予唑来膦酸注射液、鲑鱼降钙素注射液、钙尔奇D片及甲钴胺片治疗8周。浮针组在药物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2周的浮针治疗,隔日治疗1次,以肋间最痛点旁开6 cm处作为进针点,皮下留针24 h。于治疗2、4、8周及治疗后16周,分别用视觉模拟量尺(VAS)评分法和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量表(GQOLI-74)评价两组患者肋间疼痛及生活质量情况,并分析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两组患者血清5-HT和NPY的含量。结果: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2、4、8周及治疗后16周,两组患者VA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GQOLI-74评分、血清5-HT和NPY含量均明显升高(P<0.05)。治疗2、4、8周及治疗后16周,浮针组VAS评分明显低于药物组(P<0.05),GQOLI-74评分、血清5-HT和NPY含量明显高于药物组(P<0.05)。在治疗期及治疗后16周内,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浮针治疗可显著改善OVCF术后遗留肋间痛,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针 骨质疏松性胸椎压缩骨折 肋间痛
原文传递
骨质疏松性胸椎压缩骨折PVP术后骨水泥弥散效果对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10
4
作者 顾文浩 张乐乐 赵飞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22年第1期53-55,共3页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胸椎压缩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术后骨水泥弥散效果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8-01—2020-12采用PVP治疗的82例骨质疏松性胸椎压缩骨折。41例术后骨水泥弥散良好(弥散良好...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胸椎压缩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术后骨水泥弥散效果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8-01—2020-12采用PVP治疗的82例骨质疏松性胸椎压缩骨折。41例术后骨水泥弥散良好(弥散良好组),41例术后骨水泥弥散不佳(弥散不佳组)。比较两组伤椎后凸角改善率、椎体前缘高度恢复率、并发症情况,比较两组术后3 d及术后3个月ODI指数、疼痛VAS评分。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至少3个月的随访。弥散良好组术后并发症数较弥散不佳少,伤椎后凸角改善率、椎体前缘高度恢复率较弥散不佳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及术后3个月弥散良好组ODI指数、疼痛VAS评分较弥散不佳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水泥弥散类型与骨质疏松性胸椎压缩骨折PVP术后疗效密切相关,骨水泥弥散情况良好的患者伤椎后凸角及椎体前缘高度恢复情况满意,脊柱功能恢复及疼痛缓解的效果较好,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性胸椎压缩骨折 骨水泥 弥散类型 经皮椎体成形术 临床疗效
原文传递
经Wiltse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胸腰椎椎体骨折的疗效对比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肖祥 韩含 程良礼 《河北医药》 CAS 2017年第7期991-994,共4页
目的探讨经Wiltse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胸腰椎椎体骨折的疗效对比。方法选择接诊的80例腰胸椎椎体骨折患者,通过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观察组行经Wiltse入路,对照组行传统后正中入路。比较2... 目的探讨经Wiltse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胸腰椎椎体骨折的疗效对比。方法选择接诊的80例腰胸椎椎体骨折患者,通过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观察组行经Wiltse入路,对照组行传统后正中入路。比较2组患者围术期情况及在不同时间段影像学指标及VAS评分变化、并记录末次随访时0DI评分。结果观察组在切口长度、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少于对照组;2组患者在在治疗前、后、内固定取出前、末次随访时伤锥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相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在术后1周、1月、6月、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均比对照组低(P<0.05);在末次随访时,2组患者ODI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腰胸椎椎体骨折患者中行经Wiltse入路给患者带来的创伤小,手术切口小,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且疼痛感轻,效果优异,值得应用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椎体骨折 内固定 经Wiltse入路 传统后正中入路
下载PDF
单侧经横突-椎弓根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伴有肋间痛的胸椎压缩骨折 被引量:7
6
作者 陈明权 《临床骨科杂志》 2019年第5期521-524,共4页
目的探讨单侧经横突-椎弓根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伴有肋间痛的骨质疏松性胸椎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单侧经横突-椎弓根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32例伴有肋间痛的骨质疏松性胸椎压缩骨折患者。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术中透视... 目的探讨单侧经横突-椎弓根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伴有肋间痛的骨质疏松性胸椎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单侧经横突-椎弓根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32例伴有肋间痛的骨质疏松性胸椎压缩骨折患者。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率、骨水泥弥散面积率,比较术前、术后1d及末次随访时胸背部、肋间疼痛VAS评分、ODI、伤椎前缘高度、椎体Cobb角。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0个月。胸背部、肋间VAS评分、ODI术后1d均较术前降低(P<0.01),末次随访时进一步降低(P<0.01)。伤椎前缘高度术后1d较术前增加(P<0.01),末次随访时较术后1d无明显丢失(P>0.05)。椎体Cobb角术后1d较术前减小(P<0.01),末次随访时较术后1d无明显改变(P>0.05)。随访过程中有2例再发非手术椎骨折。结论 单侧经横突-椎弓根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伴有肋间痛的骨质疏松性胸椎压缩骨折具有较好的疗效,能有效缓解肋间痛,恢复脊柱稳定性,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穿刺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肋间痛 骨质疏松 胸椎压缩骨折
下载PDF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中段胸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疗效 被引量:6
7
作者 高玉盛 董智勇 +2 位作者 范学辉 侯志勇 周晓东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2019年第3期182-185,共4页
背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胸腰段椎体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已成为常规手段,但用来治疗中上胸椎压缩骨折仍是一个挑战。目的:评估单侧椎弓根外入路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中段胸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 背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胸腰段椎体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已成为常规手段,但用来治疗中上胸椎压缩骨折仍是一个挑战。目的:评估单侧椎弓根外入路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中段胸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8月至2017年1月间经单侧椎弓根外入路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中段胸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患者28例(38椎)。记录并比较患者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椎体前缘高度。结果:2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切口甲级愈合。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7~24个月,平均随访(13.2±1.3)个月。4例患者椎体出现骨水泥渗漏,其中2例渗漏至椎体前缘,2例渗漏至椎间隙。无脊髓压迫症、肺栓塞及下肢深静脉血栓等严重并发症。患者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ODI均较术前降低[(2.5±0.5)、(2.8±0.3)分vs(7.5±0.5)分,(34.2±1.5)%、(30.5±1.9)%vs(63.5±1.9)%],椎体前缘高度均较术前增加[(17.8±0.4)、(18.2±0.9)mm vs(12.7±1.3)mm],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患者术后1周与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ODI、椎体前缘高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单侧椎弓根外入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中段胸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安全性高,并发症少,可明显改善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显著减轻患者背部疼痛,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胸椎压缩骨折 骨质疏松症 椎弓根外侧入路
下载PDF
下胸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PVP术中不同剂量骨水泥对临床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6
8
作者 王君 徐无忌 《江西医药》 CAS 2013年第6期482-484,共3页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骨水泥对下胸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PVP术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将80例下胸椎压缩骨折患者随机均分成A和B两组,A组注入2ml骨水泥行PVP术治疗,B组注入4ml骨水泥行PVP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疗效。结果A组患者术后骨水泥外渗...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骨水泥对下胸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PVP术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将80例下胸椎压缩骨折患者随机均分成A和B两组,A组注入2ml骨水泥行PVP术治疗,B组注入4ml骨水泥行PVP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疗效。结果A组患者术后骨水泥外渗率显著小于B组(P<0.05),两组患者在椎体高度恢复、术后止痛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胸椎压缩骨折PVP术中,采用2ml剂量骨水泥注入,创伤小、疗效可靠、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症 胸椎压缩骨折 PVP术 骨水泥
下载PDF
PKP联合针刺治疗骨质疏松性胸椎骨折合并肋间神经痛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6
9
作者 石晨 程安源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20年第9期941-943,共3页
目的比较单纯采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与PKP联合针刺治疗骨质疏松性胸椎骨折合并肋间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7-01—2018-06诊治的50例骨质疏松性胸椎骨折合并肋间神经痛,25例采用单纯PKP治疗(对照组),25例采用PK... 目的比较单纯采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与PKP联合针刺治疗骨质疏松性胸椎骨折合并肋间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7-01—2018-06诊治的50例骨质疏松性胸椎骨折合并肋间神经痛,25例采用单纯PKP治疗(对照组),25例采用PKP联合针刺治疗(观察组)。比较2组术后1、6、12个月疼痛VAS评分、ODI指数及伤椎Cobb角。结果50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12个月以上的随访。术后1个月与术后6个月观察组疼痛VAS评分、ODI指数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12个月疼痛VAS评分、ODI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1、6、12个月伤椎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KP联合针刺治疗骨质疏松性胸椎骨折合并肋间神经痛早期临床疗效明显,可有效改善患者疼痛程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性胸椎压缩骨折 肋间神经痛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针刺疗法
原文传递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后脊柱-骨盆动态姿势与矢状面平衡参数联合预测相邻椎体继发骨折的价值
10
作者 吴海龙 张弛 +4 位作者 李一鹏 张帅 周建伟 郭洪涛 商永伟 《河北医学》 CAS 2024年第3期499-505,共7页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PKP)术后脊柱-骨盆动态姿势与矢状面平衡参数联合预测相邻椎体继发骨折的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106例骨质疏松性胸椎压缩骨折(OVCF)患者,均接受PKP手术治疗,术后3个月测量脊柱-骨盆的动态姿势...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PKP)术后脊柱-骨盆动态姿势与矢状面平衡参数联合预测相邻椎体继发骨折的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106例骨质疏松性胸椎压缩骨折(OVCF)患者,均接受PKP手术治疗,术后3个月测量脊柱-骨盆的动态姿势参数(静态时脊柱旋转幅度、行走时脊柱侧倾幅度、前倾幅度)、矢状面平衡参数[脊柱矢状轴(SVA)、骶骨倾斜角(SS)、胸椎后凸角(TK)、骨盆入射角(PI)、腰椎前凸角(LL)、骨盆倾斜角(PT)、T1骨盆角(TPA)],随访1年,根据相邻椎体是否继发骨折分为继发组(37例)与未继发组(69例)。比较两组脊柱-骨盆的动态姿势、矢状面平衡参数,分析脊柱-骨盆的动态姿势与矢状面平衡参数相关性及预测价值。结果:继发组脊柱旋转幅度小于未继发组,侧倾幅度、前倾幅度大于未继发组(P<0.05);继发组SVA、TK大于未继发组,LL、SS、PI小于未继发组(P<0.05);脊柱旋转幅度与SVA、TK呈负相关,与LL、SS、PI呈正相关,侧倾幅度、前倾幅度与SVA、TK呈正相关,与LL、SS、PI呈负相关(P<0.05);脊柱侧倾幅度、前倾幅度、SVA、TK高值、脊柱旋转幅度、LL、SS、PI低值会显著增加相邻椎体继发骨折风险(P<0.05);脊柱-骨盆动态姿势参数联合矢状面平衡参数预测相邻椎体继发骨折的AUC为0.920(95%CI:0.851~0.964),敏感度为89.19%,特异度为82.61%,优于脊柱-骨盆动态姿势参数联合预测、矢状面平衡参数联合预测及各参数单独预测。结论:OVCF患者PKP术后脊柱-骨盆动态姿势与矢状面平衡参数显著相关,均会增加相邻椎体继发骨折风险,联合预测价值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性胸椎压缩骨折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脊柱-骨盆动态姿势 矢状面平衡参数 相邻椎体继发骨折 预测价值
下载PDF
胸骨骨折并胸椎骨折的治疗体会 被引量:4
11
作者 芮高峰 《中国当代医药》 2011年第33期163-163,165,共2页
目的:探讨胸骨骨折并胸椎骨骨折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年11月~2010年11月共收治的17例胸骨骨折并胸椎骨骨折患者的诊治资料,总结该类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及治疗方法。结果:胸骨骨折并胸椎骨骨折患者... 目的:探讨胸骨骨折并胸椎骨骨折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年11月~2010年11月共收治的17例胸骨骨折并胸椎骨骨折患者的诊治资料,总结该类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及治疗方法。结果:胸骨骨折并胸椎骨骨折患者具有致伤暴力强、脊髓损伤严重、合并多发伤的概率高的临床特点。3例患者行保守治疗,14例患者行手术治疗,所有患者经治疗后,骨折脱位均复位良好。结论: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对胸骨骨折并胸椎骨骨折患者的治疗方法,保守治疗适合于完全神经损伤及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手术治疗适合于不稳定型胸椎骨骨折并胸骨骨折患者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骨骨折胸椎骨折 临床特点 手术治疗、保守治疗
下载PDF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后自发性椎管内硬膜下血肿导致截瘫1例 被引量:4
12
作者 钟水林 林锡铭 陈宗雄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21年第5期547-548,共2页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发展,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率逐渐提高,最常见的是椎体压缩骨折,好发于下胸椎及腰椎。椎体压缩骨折目前主要采用椎体成形术治疗,具有创伤小、疼痛缓解迅速、并发症少等优点[1]。椎体成形术具有着良好的止痛效果,微创手...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发展,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率逐渐提高,最常见的是椎体压缩骨折,好发于下胸椎及腰椎。椎体压缩骨折目前主要采用椎体成形术治疗,具有创伤小、疼痛缓解迅速、并发症少等优点[1]。椎体成形术具有着良好的止痛效果,微创手术使患者住院时间明显缩短,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2],但也存在并发症发生的风险[3]。笔者于2019-02诊治1例胸椎压缩骨折伴脊髓水肿,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后自发性椎管内硬膜下血肿导致截瘫,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压缩骨折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自发性椎管内硬膜下血肿 截瘫
原文传递
骨质疏松性胸椎压缩骨折术后遗留肋间痛的风险模型建立及应用评价
13
作者 吴宇 刘轶寅 《颈腰痛杂志》 2024年第2期320-324,共5页
目的建立骨质疏松性胸椎压缩骨折术后遗留肋间痛的风险预测模型。方法纳入本院2018年3月~2023年3月收治的342例骨质疏松性胸椎压缩骨折患者,按照3∶1比例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别纳入训练集(n=257)、验证集(n=85)。以术后1 d肋间区域疼痛... 目的建立骨质疏松性胸椎压缩骨折术后遗留肋间痛的风险预测模型。方法纳入本院2018年3月~2023年3月收治的342例骨质疏松性胸椎压缩骨折患者,按照3∶1比例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别纳入训练集(n=257)、验证集(n=85)。以术后1 d肋间区域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4分为肋间痛标准,评估训练集患者术后肋间痛遗留率,并按照患者是否遗留肋间痛,将其分别纳入肋间痛组、非肋间痛组;使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模型,探索影响患者术后遗留肋间痛的风险因素并建立列线图模型,完善模型内部验证、效能分析和决策曲线分析(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结果342例患者术后遗留肋间痛发生率为19.01%。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椎间孔减小率每升高5%、重度骨折、胸腰筋膜损伤,均为影响骨质疏松性胸椎压缩骨折术后遗留肋间痛的独立风险因素,楔形骨折为保护性因素(P<0.05)。内部验证结果示,训练集、验证集的AUC分别为0.935、0.954。Kolmogorov-Smimov拟合优度检验结果显示模型校准度良好(P>0.05)。DCA结果显示,在5%~92%阈值范围内,训练集、测试集决策曲线均位于All、None上方。结论骨质疏松性胸椎压缩骨折患者术后遗留肋间痛风险较高,风险因素包括椎间孔减小率、骨折严重度等,基于风险因素建立的列线图模型效能良好、净收益率较高,能够为术后遗留肋间痛的风险评估提供可靠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胸椎压缩骨折 肋间痛 风险模型 模型验证
下载PDF
经后路保留胸椎后柱结构椎体次全切术治疗胸椎爆裂骨折及胸椎Kümmell病伴脊髓损伤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正云 胡永军 +3 位作者 陈增刚 岑万春 卢旻鹏 霍理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21年第3期239-241,共3页
目的探讨经后路保留胸椎后柱结构椎体次全切术治疗胸椎爆裂骨折及胸椎Kümmell病伴脊髓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08—2017-08采用经后路保留胸椎后柱结构椎体次全切术治疗的19例胸椎爆裂骨折及胸椎Kümmell病伴脊... 目的探讨经后路保留胸椎后柱结构椎体次全切术治疗胸椎爆裂骨折及胸椎Kümmell病伴脊髓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08—2017-08采用经后路保留胸椎后柱结构椎体次全切术治疗的19例胸椎爆裂骨折及胸椎Kümmell病伴脊髓损伤,比较术前与术后6个月胸椎管前后径比值、横断面积比值、JOA评分以及ASIA脊髓损伤等级。结果 19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1~4年,平均2.2年。术后出现脑脊液漏1例,切口愈合不良1例,对症治疗后均治愈。术后6个月胸椎管前后径比值、横断面积比值、JOA评分较术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ASIA脊髓损伤等级:D级1例,E级18例。结论经后路保留胸椎后柱结构椎体次全切术治疗胸椎爆裂骨折及胸椎Kümmell病伴脊髓损伤在保留了脊椎后柱结构完整性同时,可以对胸椎管前方能充分减压,去除脊髓前方的压迫,获得满意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留胸椎后柱结构 胸椎次全切除术 胸椎管减压 脊髓损伤 Kümmell病 胸椎爆裂骨折
原文传递
胸脊神经射频热凝治疗胸椎压缩骨折后肋间神经痛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3
15
作者 林立钧 《中外医学研究》 2019年第17期37-39,共3页
目的:探讨胸脊神经射频热凝治疗胸椎压缩骨折后肋间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在笔者所在医院2017年1月-2018年6月收治的胸椎压缩骨折后肋间神经痛患者中纳入58例为对象,用单盲法将58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9例。... 目的:探讨胸脊神经射频热凝治疗胸椎压缩骨折后肋间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在笔者所在医院2017年1月-2018年6月收治的胸椎压缩骨折后肋间神经痛患者中纳入58例为对象,用单盲法将58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9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方法治疗,而观察组患者采用胸脊神经射频热凝术治疗。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VAS评分、ODI指数、QOL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时间段两组患者VAS评分、ODI指数均降低,QOL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患者VAS评分、ODI指数低于对照组,QOL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脊神经射频热凝治疗胸椎压缩骨折后肋间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明显,具有多方面应用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压缩骨折 肋间神经痛 胸脊神经射频热凝 效果
下载PDF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椎压缩骨折合并肋间神经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3
16
作者 王圣轩 吴建军 梁珪清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1年第22期7-9,共3页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椎压缩骨折合并肋间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63例骨质疏松性胸椎压缩骨折合并肋间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均接受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将手术治...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椎压缩骨折合并肋间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63例骨质疏松性胸椎压缩骨折合并肋间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均接受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将手术治疗前仰卧位疼痛未缓解的患者纳入对照组(n=12),将手术治疗前仰卧位疼痛缓解的患者纳入观察组(n=51)。比较两组疼痛缓解度、日常生活障碍评分(ODI)评分与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术后肋间神经痛缓解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个月、3个月与6个月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与ODI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影像上测量伤椎椎间孔高度,两组术前术后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椎压缩骨折合并肋间神经痛的疗效确切,术前仰卧位疼痛是否缓解是影响术后疼痛改善的重要因素,椎间孔形态改变可能是导致疼痛发生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胸椎压缩骨折 经皮椎体成形术 肋间神经痛 疼痛程度 生活质量
下载PDF
改良微创胸椎椎弓根钉置钉技术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孙志峰 曹晓建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6年第9期957-959,共3页
目的观察改良微创胸椎椎弓根钉置钉技术治疗胸椎压缩骨折的疗效,并探讨其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1-01—2013-12采用改良微创椎弓根钉置钉技术治疗的30例胸椎压缩骨折。取小切口,从最长肌及多裂肌之间进入,分离肌间隙后,... 目的观察改良微创胸椎椎弓根钉置钉技术治疗胸椎压缩骨折的疗效,并探讨其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1-01—2013-12采用改良微创椎弓根钉置钉技术治疗的30例胸椎压缩骨折。取小切口,从最长肌及多裂肌之间进入,分离肌间隙后,显露出相关节段的下关节突及横突,选择下关节突外缘延长线与横突中轴线交界点为进针点,置入螺钉后透视证实螺钉位置。结果本组共置入螺钉180枚,按Mobbs-Raley分级标准评定螺钉置入的准确性:0级155枚,1级17枚,2级6枚,3级2枚,安全置钉率95.6%。2枚3级者(L4、L5各1枚)出现神经受压症状,行术后翻修。30例均获得随访12~26个月,平均15.6个月。术后1个月Cobb角、伤椎椎体前缘高度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Cobb角、伤椎椎体前缘高度维持良好,与术后1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改良微创胸椎椎弓根钉置钉技术治疗胸椎骨折具有创伤小、操作便捷、辐射损伤小、置钉准确率高的优点,并且能够很好地恢复Cobb角及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后期并发症的发生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压缩骨折 改良胸椎椎弓根钉置钉技术 内固定 微创
原文传递
脊柱胸椎段骨折截瘫合并胸外伤的临床合理治疗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刘一涛 《中国医药科学》 2017年第15期175-177,共3页
目的探讨脊柱胸椎段骨折截瘫合并胸外伤的临床合理治疗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2015年11月在我院胸外科治疗的25例脊柱胸椎段骨折截瘫合并胸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入院后立即行CT或MRI检查,根据影像学表现分析临床特点、决定治疗... 目的探讨脊柱胸椎段骨折截瘫合并胸外伤的临床合理治疗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2015年11月在我院胸外科治疗的25例脊柱胸椎段骨折截瘫合并胸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入院后立即行CT或MRI检查,根据影像学表现分析临床特点、决定治疗方案、近期随访结果,总结临床治疗体会。结果所有患者中,合并肋骨骨折19例(76%)、合并血气胸16例(64%)、合并严重脊髓伤17例(68%);19例患者实施手术治疗,手术方法为后路椎管减压加经椎弓根系统复位内固定手术,6例患者行非手术内科保守治疗;胸外科处理包括气管切开10例、呼吸机辅助呼吸8例、膈肌修补4例、胸腔闭式引流11例;截瘫治疗情况中,痊愈6例、好转7例、无变化8例、死亡4例。结论及时正确的治疗和处理胸腰段骨折和严重胸外伤两者的关系,对于符合手术指征的患者早期手术解决截瘫和脊柱骨折,有利于脊柱稳定性的增强,改善临床症状并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胸椎骨折 截瘫 胸外伤 临床合理治疗
下载PDF
体位复位后微量骨水泥注入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椎椎体骨折 被引量:2
19
作者 胡天瑞 吴博文 +2 位作者 胡安文 曹纬 张振兴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918-922,共5页
目的探讨体位复位后微量骨水泥注入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 plasty,PV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椎椎体骨折的疗效。方法2014年1月~2020年1月,对60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胸椎椎体骨折行PVP,椎体高度压缩<1/2。体位复位后C... 目的探讨体位复位后微量骨水泥注入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 plasty,PV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椎椎体骨折的疗效。方法2014年1月~2020年1月,对60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胸椎椎体骨折行PVP,椎体高度压缩<1/2。体位复位后C臂X线机定位骨折线区域,透视下注入骨水泥1~3 ml,使其弥散到椎体骨折区域。观察术中骨水泥渗漏发生率,术前、术后3天、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伤椎椎体前缘和中间高度变化。结果60例手术均成功,骨水泥注射量1.0~3.0 ml,平均2.1 ml,术中无骨水泥渗漏,术后胸背部疼痛症状均缓解。术后随访6~26个月,平均12个月。术后3天疼痛VAS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伤椎椎体前缘、中间高度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末次随访与术后3 d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邻椎无骨折。结论体位复位后微量骨水泥注入PVP能消除疼痛,恢复椎体高度,并发症少,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椎椎体骨折的较好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位复位 微量骨水泥 胸椎椎体骨折
下载PDF
胸椎爆裂骨折伴多发性肋骨骨折护理干预 被引量:2
20
作者 杨婷 《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1年第2期109-109,118,共2页
胸椎爆裂性骨折患者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往往伴有肋骨骨折、胸腔积液,很多患者终身遗留残疾或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甚至生活不能完全自理,有些患者对治疗和生活丧失信心,短节段椎弓根螺钉棒系统手术治疗,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脊柱的运... 胸椎爆裂性骨折患者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往往伴有肋骨骨折、胸腔积液,很多患者终身遗留残疾或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甚至生活不能完全自理,有些患者对治疗和生活丧失信心,短节段椎弓根螺钉棒系统手术治疗,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脊柱的运动功能,而科学合理地进行心理护理、疼痛护理、病情观察、神经功能观察、甲强龙激索冲击治疗等是预防并发症、保证手术成功、患者康复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爆裂骨折 护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