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918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带锁髓内钉治疗新鲜四肢长骨干骨折1224例疗效分析 被引量:160
1
作者 孙林 刘兴华 +5 位作者 王雪松 吴宏华 龚晓峰 安贵生 武勇 王满宜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29-135,共7页
目的总结带锁髓内钉治疗肱骨干、股骨干、股骨髁上、胫骨干和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自1996年10月至2004年6月间使用带锁髓内钉治疗的有完整资料的新鲜四肢骨折1224例,男778例,女446例;平均年龄39岁(16 ̄92岁)。骨折位于肱骨干92例,股... 目的总结带锁髓内钉治疗肱骨干、股骨干、股骨髁上、胫骨干和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自1996年10月至2004年6月间使用带锁髓内钉治疗的有完整资料的新鲜四肢骨折1224例,男778例,女446例;平均年龄39岁(16 ̄92岁)。骨折位于肱骨干92例,股骨转子间210例,股骨干488例,股骨髁上92例,胫骨342例。闭合骨折按AO分型:A型642例;B型364例;C型218例。开放骨折15例(GustiloⅠ型8例,GustiloⅡ型7例)。受伤至手术时间平均为8d(3h ̄33d)。闭合复位1203例,切开复位23例;扩髓409例,非扩髓815例。结果平均随访时间为24个月(6 ̄70个月)。1204例骨折愈合,愈合率为98.2%,平均愈合时间为5个月(3 ̄12个月)。骨折不愈合22例,其中肱骨4例,股骨8例,股骨髁上4例,胫骨6例,总不愈合率为1.8%。术后无急性感染发生,3例发生晚期深部感染,总感染率为0.2%。术中16例发生严重骨折劈裂,4例为肱骨逆行髓内钉固定,4例Gamma钉固定,9例为股骨逆行髓内钉固定,占1.3%。6例发生医原性神经损伤,占0.4%。股骨髓内钉主钉断裂1例,锁钉断裂9例(0.6%)。晚期髓内钉末端骨折3例,占0.2%。53例主诉髓内钉尾端部位不适,占4.3%。结论闭合复位带锁髓内钉治疗骨干骨折在骨折愈合率、感染率、出血量、功能恢复情况和早期活动方面均较满意,是治疗骨干骨折较好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锁髓内钉治疗 股骨髁 四肢长骨干骨折 股骨干 肱骨干 髓内钉固定 胫骨 发生 新鲜 感染率
原文传递
胫骨平台后柱骨折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97
2
作者 罗从风 陈健 孙辉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9期804-807,共4页
目的介绍胫骨平台后柱骨折的骨折类型、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讨论二=三柱理论在决定后侧平台骨折治疗方案中的作用。方法2005年2月至2006年8月间,共收治涉及胫骨平台后柱骨折患者36例,均采用支撑钢板内固定。单纯后侧入路20例,其中... 目的介绍胫骨平台后柱骨折的骨折类型、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讨论二=三柱理论在决定后侧平台骨折治疗方案中的作用。方法2005年2月至2006年8月间,共收治涉及胫骨平台后柱骨折患者36例,均采用支撑钢板内固定。单纯后侧入路20例,其中男13例,女7例;年龄29~52岁(平均38.5岁)。前后联合入路16例,其中男11例,女5例;年龄27~49岁(平均37.3岁)。结果经12~15个月(平均14.5个月)随访,36例全部愈合。平均x线愈合时间为15.7周(11~16周),完全负重时间平均为17.6周(13~21周)。术后1年膝关节HSS评分68~92分,平均83.4分。1例患者术中内侧腓肠肌膝下内侧血管损伤,术后1例出现切口裂开,1例发生切口皮缘部分坏死,均经保守治疗痊愈。3例术后出现小腿内下方感觉麻木,无螺钉松动、断裂及内固定失效等其他并发症发生。所有病例术后即刻、术后12个月胫骨平台内翻角(TPA)及内、外侧胫骨平台后倾角(PA)度数的F和P值分别为1.186,0.169;4.923,0.536;1.931,0.21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胫骨平台CT水平面三柱结构决定骨折类型后,单纯后侧或前后联合人路支撑钢板固定是治疗胫骨平台后柱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 骨折 骨折固定术 后柱 后侧入路
原文传递
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的现状 被引量:95
3
作者 黄野 《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 CAS 2016年第5期1-4,共4页
Coventry首先报道并倡导的胫骨高位截骨术(HTO),应用于膝关节骨关节炎的治疗已经有超过50年的历史。回顾整个发展历史,不难发现,HTO的成功至少包含三个要素:适当的患者选择,安全准确的手术技术和可靠的内固定。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加... Coventry首先报道并倡导的胫骨高位截骨术(HTO),应用于膝关节骨关节炎的治疗已经有超过50年的历史。回顾整个发展历史,不难发现,HTO的成功至少包含三个要素:适当的患者选择,安全准确的手术技术和可靠的内固定。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加锁定钢板固定这一新的技术组合,目前已发展成为一种固定术式,被广泛地应用到临床。以此技术为基础的教育推广,将推动"保膝"理念在我国的快速广泛传播。"保膝"和"换膝"并举的"阶梯性治疗",在膝关节骨关节炎手术治疗方面将起到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 截骨 骨关节炎
原文传递
关节镜治疗膝关节盘状半月板损伤的临床疗效及术后疼痛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68
4
作者 蒋涛 瞿玉兴 许建安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278-1280,共3页
目的探讨关节镜治疗膝关节盘状半月板损伤的临床疗效及术后疼痛的影响因素。方法通过随访2007年5月—2010年5月我科收治的62例(71膝)膝关节盘状半月板损伤患者,回顾性分析关节镜术后的临床效果,分析术后疼痛可能的影响因素。结果术后随... 目的探讨关节镜治疗膝关节盘状半月板损伤的临床疗效及术后疼痛的影响因素。方法通过随访2007年5月—2010年5月我科收治的62例(71膝)膝关节盘状半月板损伤患者,回顾性分析关节镜术后的临床效果,分析术后疼痛可能的影响因素。结果术后随访12~36个月,71膝行走疼痛、关节功能和活动范围明显改善,术后按照Ikeuchi膝关节评分标准评定:优46膝,良19膝,可2膝,差4膝;6例患者术后出现膝部疼痛,经保守治疗无效后4例行全膝关节置换术,2例行关节镜再次手术治疗。疼痛组和无痛组患者的关节软骨损伤、术后冷敷、过早负重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指数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痛组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术前平均为(62.21±6.34)分,术后(94.35±3.68)分;疼痛组Lysholm膝关节术前(58.17±5.73)分,术后(87.42±2.43)分;两组术前功能评分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04,P>0.05),术后评分有统计学意义(t=4.507,P<0.05)。结论关节镜可以有效诊断和治疗膝关节盘状半月板损伤,改善关节功能,关节镜术后疼痛主要与伴有关节软骨损伤、术后未冷敷、过早负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镜检查 膝关节 半月板 胫骨 疼痛
下载PDF
胫骨平台骨折三柱分型的可信度评价 被引量:66
5
作者 朱奕 罗从风 +3 位作者 杨光 仲飚 高洪 曾炳芳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54-259,共6页
目的研究胫骨平台骨折三柱分型不同观察者间的可信度,并与传统Schatzker分型进行比较,证实三柱分型的可靠性。方法2004年12月至2007年3月,对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进行三柱分型,根据分型选择手术切口和治疗。采用随机数表法从304例(323... 目的研究胫骨平台骨折三柱分型不同观察者间的可信度,并与传统Schatzker分型进行比较,证实三柱分型的可靠性。方法2004年12月至2007年3月,对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进行三柱分型,根据分型选择手术切口和治疗。采用随机数表法从304例(323膝)胫骨平台骨折中抽取50例,选择4位未参与该项手术的工作人员,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对每例胫骨平台骨折的三柱分型和Schatzker分型的评估。评估结束后使用Kappa值计算4组相关度,以比较评价三柱分型和Schatzker分型的可信度差别。结果323膝胫骨平台骨折中,0柱骨折4膝(1.2%),单柱骨折181膝(56.0%),双柱骨折108膝(33.4%),三柱骨折30膝(9.3%)。在单柱骨折中,外侧柱114膝(63.0%),内侧柱53膝(29.3%),后侧柱14膝(7.7%)。在双柱骨折中,外侧柱合并内侧柱36膝(33.3%),内侧柱合并后侧柱34膝(31.5%),外侧柱合并后侧柱38膝(35.2%)。三柱分型的可信度Kappa值为0.766(0.706"-0.890),属于基本可信程度;Schatzker分型的可信度Kappa值为0.567(0.513-0.589),属于中度可信程度。结论基于CT和三维重建的胫骨平台骨折三柱分型直观明了,具有较高可信度,建议作为新的分型系统在临床推广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 骨折 评价研究
原文传递
经皮微创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术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63
6
作者 郑晓辉 沈泽培 +1 位作者 黄枫 周琦石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6期515-518,共4页
目的探讨经皮微创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术的临床应用及其疗效。方法应用间接复位技术,通过建立骨折两端皮下隧道,采用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胫腓骨干骨折15例,锁骨骨折12例,肱骨骨折4例。结果所有患者随访4~18个月,平均10个月。骨折愈... 目的探讨经皮微创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术的临床应用及其疗效。方法应用间接复位技术,通过建立骨折两端皮下隧道,采用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胫腓骨干骨折15例,锁骨骨折12例,肱骨骨折4例。结果所有患者随访4~18个月,平均10个月。骨折愈合时间:胫骨10~20周(平均12周),1例骨折延迟愈合(20周),无骨不愈合;锁骨6~10周(平均8周),肱骨8~13周(平均11周),均无骨折延迟愈合及不愈合。所有病例无感染及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结论经皮微创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符合生物学固定(BO)原则,有利于骨折的愈合及软组织的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 锁定加压钢板 接骨术 骨折 胫骨 锁骨 肱骨
原文传递
腹水传代与体外培养Walker 256癌细胞系建立大鼠骨癌痛模型的可行性 被引量:61
7
作者 姚明 杨建平 +4 位作者 王丽娜 成浩 张艳兵 许期年 吴翼伟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3期880-884,共5页
目的探讨腹水传代与体外培养walker256细胞接种建立SD大鼠骨癌痛模型的可行性并验证其可靠性。方法体外培养细胞与大鼠腹水传代培养Walker256细胞,种植于SD大鼠左胫骨上端。大鼠分为Hank’s液对照组(N组)、热杀死肿瘤细胞组(K组)... 目的探讨腹水传代与体外培养walker256细胞接种建立SD大鼠骨癌痛模型的可行性并验证其可靠性。方法体外培养细胞与大鼠腹水传代培养Walker256细胞,种植于SD大鼠左胫骨上端。大鼠分为Hank’s液对照组(N组)、热杀死肿瘤细胞组(K组)、体外培养的肿瘤细胞种植组(V组)和腹水肿瘤细胞种植组(A组),每组8只。通过疼痛行为学、镇痛药效学、影像学、病理组织学等检查评估肿瘤及疼痛发生发展情况。结果大鼠接种后肛温无明显变化。A组与V组大鼠术后第6天开始左侧后肢活动度开始下降,X线摄片可见左胫骨上端骨小梁小缺损;第12天X线摄片示骨皮质有破坏,放射性核素显像可见接种区反应性骨形成活跃;第14天增重开始减缓;第18天X线摄片显示大片骨质缺损,软组织肿块形成,左胫骨病理切片示骨癌细胞生长。模型大鼠接种后第6~18天,机械性压爪缩爪阈值、触痛觉超敏von Frey阈值、左侧后肢负重进行性下降(P〈0.01)。术后第15天注射吗啡后,模型大鼠机械性压爪缩爪阈值呈剂量依赖性增高,而纳洛酮可拮抗此效应。结论经腹水传代与体外培养Wal ker256细胞均可用于SD大鼠骨癌痛模型的建立;经腹水传代建模更为简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型 动物 大鼠 腹水 接种 疼痛 胫骨
原文传递
胫腓骨骨折固定物与固定方式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2
8
作者 徐佳明 艾自胜 张长青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4期663-671,共9页
背景:研究表明,血液供应和坚强牢固的骨折内固定存在不少冲突。胫骨和腓骨骨折患者手术治疗时人工内植物固定方式的选择,业已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临床课题。目的:回顾近年来不同类型胫骨和腓骨骨折固定物及固定方式的文献研究,为胫... 背景:研究表明,血液供应和坚强牢固的骨折内固定存在不少冲突。胫骨和腓骨骨折患者手术治疗时人工内植物固定方式的选择,业已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临床课题。目的:回顾近年来不同类型胫骨和腓骨骨折固定物及固定方式的文献研究,为胫骨和腓骨骨折临床治疗实践中客观合理地选择固定物提供参考和评价标准。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于1990年1月至2012年5月有关胫腓骨骨折手术固定治疗的临床与基础实验研究,检索关键词分别为"tibiofibularfracture,fixationmethod,researchprogress"和"胫腓骨骨折,固定方法,研究进展",排除发表时间较早或重复研究。结果与结论:①胫骨和腓骨拥有自己独特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骨折固定稳定及血液供应保障,应在胫骨和腓骨骨折的治疗中首先考虑,手术之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是骨折恢复所必要的过程,也将很大程度上依赖骨折固定的稳定性。②以何种方式固定胫骨和腓骨骨折,应根据骨折部位、骨折类型、创伤污染程度、软组织损伤程度等多种因素决定。③严格执行经典AO骨折的固定和生物骨折固定的改良理论和技术显得非常重要。新型系列钢板和外固定支架的出现亦是值得研究的临床方向,外固定支架结合有限内固定的使用以及序贯治疗概念的提出有待进一步大样本实践研究。④解剖复位困难或严重损害邻近关节的特殊病例,关节镜或关节置换可以有效地提高骨折的预后并改善术后生活功能。通过经皮插入钢板内固定间接复位技术,降低了伤口愈合不良、感染、骨折延迟愈合、骨不连等不良后果的发生率,正逐渐成为胫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最佳选择,而配合符合生物学骨折内固定原则的锁定加压钢板器械设计使经皮插入钢板内固定得以成为值得推广的内固定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植入物 骨关节植入物综述 胫骨 腓骨 骨折 骨折部位 骨折类型 固定物 微创 稳定性 血液供应 研究进展
下载PDF
微创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 被引量:59
9
作者 唐佩福 姚琦 +1 位作者 黄鹏 王岩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7年第11期908-909,共2页
目的探讨微创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效果。方法自2003年6月~2005年5月微创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56例。按AO分类标准:A型20例,B型19例,C型17例。结果48例获得随访,平均11个月(8~21个月)。X线片... 目的探讨微创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效果。方法自2003年6月~2005年5月微创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56例。按AO分类标准:A型20例,B型19例,C型17例。结果48例获得随访,平均11个月(8~21个月)。X线片显示骨折全部一期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13周,均无感染、骨不连、钢板松动等并发症。按照Mazur踝关节功能评分:优38例,良6例,可4例,优良率为91.7%。结论微创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符合生物力学固定(BO)原则,内固定牢靠,有利于骨折的愈合及软组织的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 锁定加压钢板 接骨术 胫骨 骨折
下载PDF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肱骨及胫骨骨折的临床应用研究 被引量:56
10
作者 熊鹰 陆继鹏 +7 位作者 王大兴 徐永清 李群辉 柳百炼 赵烽 张武 任云峰 普淇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4期1209-1211,共3页
[目的]探讨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肱骨及胫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该系统治疗肱骨及胫骨骨折共58例,其中肱骨骨折17例,胫骨骨折41例,邻近关节骨折14例,骨不连5例,合并桡神经损伤3例。术后定期X线片检查,将患侧与健侧对比,并测... [目的]探讨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肱骨及胫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该系统治疗肱骨及胫骨骨折共58例,其中肱骨骨折17例,胫骨骨折41例,邻近关节骨折14例,骨不连5例,合并桡神经损伤3例。术后定期X线片检查,将患侧与健侧对比,并测量患肢成角、旋转和短缩情况,进行综合评定。[结果]所有病例随访12~18个月,平均15个月,术后无伤口感染、骨不愈合、内固定金属松动、断裂等严重并发症。优38例,良17例,中3例,总优良率为94%。[结论]该系统的结构设计合理,生物学、生物力学特性符合骨科发展的BO原则,可操作性强,适应证广泛,可最大限度地保留骨折部的血运,有利于骨折的按期愈合及减少并发症,是一种值得推广和发展的内固定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接内固定 肱骨 胫骨 骨折
原文传递
前交叉韧带断裂和重建的临床流行病学分析 被引量:53
11
作者 陈连旭 付立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4期3602-3608,共7页
背景:前交叉韧带解剖重建是治疗前交叉韧带断裂的主要方法。目前针对前交叉韧带重建,从组织胚胎、解剖结构和生物力学,到重建材料、操作技术和重建后康复都进行了全面细致的研究,但缺乏前交叉韧带断裂和重建的临床流行病学资料。目的:... 背景:前交叉韧带解剖重建是治疗前交叉韧带断裂的主要方法。目前针对前交叉韧带重建,从组织胚胎、解剖结构和生物力学,到重建材料、操作技术和重建后康复都进行了全面细致的研究,但缺乏前交叉韧带断裂和重建的临床流行病学资料。目的:分析前交叉韧带断裂和重建的临床流行病学特点,为预防和治疗前交叉韧带断裂提供指导。方法:统计了前交叉韧带断裂重建患者352例,对患者的年龄、性别、受伤原因、受伤机制、就诊时间和前交叉韧带断裂后对半月板和关节软骨的影响,以及手术过程中的发现情况、手术方式和重建材料等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1)前交叉韧带断裂多发生于男性年轻人,左膝多于右膝;(2)男性患者多发生于篮球、足球和意外伤,女性患者多发生于意外伤、羽毛球和滑雪伤,损伤机制以膝关节内旋外翻伤多见;(3)手术时间以前交叉韧带断裂伤1-3个月多见,常伴有半月板和关节软骨损伤。外侧半月板损伤发生率相对稳定,内侧半月板损伤在前交叉韧带断裂超过半年后明显增多。关节软骨损伤以髌骨软骨损伤为主,超过1年,内侧髁软骨损伤显著增加;(4)韧带重建方式以解剖单束重建为主,骨道定位可参考住院医师嵴和束间嵴,重建材料多为自体半腱股薄肌肌腱;(5)结果提示,前交叉韧带断裂应早期进行前交叉韧带的解剖重建,恢复膝关节的稳定性,防止内侧半月板和股骨内侧髁软骨的继发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 前交叉韧带 半月板 胫骨 组织构建 组织工程 断裂 重建 流行病学
下载PDF
经后外侧入路治疗胫骨外侧平台单纯后侧、后外侧骨折的初步报告 被引量:53
12
作者 俞光荣 张世民 +4 位作者 夏江 袁锋 周家钤 贾永伟 饶志涛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3期207-211,共5页
目的探讨胫骨外侧平台单纯后侧、后外侧骨折的损伤机制及介绍采用自行设计的后外侧入路进行治疗的经验。方法自2007年5月至2007年10月,采用自行设计的后外侧入路治疗少见的胫骨外侧平台单纯后侧、后外侧骨折的患者6例。根据AO分型:41-... 目的探讨胫骨外侧平台单纯后侧、后外侧骨折的损伤机制及介绍采用自行设计的后外侧入路进行治疗的经验。方法自2007年5月至2007年10月,采用自行设计的后外侧入路治疗少见的胫骨外侧平台单纯后侧、后外侧骨折的患者6例。根据AO分型:41-B-2.2.4型即胫骨外侧平台后侧塌陷性骨折2例,41-B-3.1.2型即胫骨外侧平台后外侧塌陷劈裂性骨折4例。采用T型支撑钢板治疗4例,L型支撑钢板治疗2例。结果术后X线片检查示所有患者均达到解剖复位,6例术后随访15~37周,平均26.3周。随访3个月时X线片示骨折均已愈合,未见高度丢失,Rasmussen放射评分16~18分,平均17.3分。膝关节总伸屈度100°-135°,平均120°。膝关节功能HSS评分为85~95分,平均89.3分。结论胫骨外侧平台后侧、后外侧髁骨折是膝关节屈曲且在不同程度外翻状态下受到轴向暴力所致,而后外侧入路是治疗这种类型骨折较为理想的手术入路,具有暴露清楚、内固定安放方便、创伤小以及临床疗效好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 骨折 入路 钢板 骨折固定术
原文传递
国人股骨胫骨髓腔的形态学研究及带锁髓内钉的改进 被引量:44
13
作者 王永清 罗先正 +3 位作者 刘长贵 郭艾 张保中 邹爱春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215-218,共4页
为设计适合中国人使用的带锁髓内钉,对成年人新鲜不成对股骨18根、胫骨22根髓腔形态作一系统的观测和铸型研究。结果:股骨髓腔中轴有一向前弧度,于非松质骨区弧度半径为:88.889cm±16.047cm(70~125... 为设计适合中国人使用的带锁髓内钉,对成年人新鲜不成对股骨18根、胫骨22根髓腔形态作一系统的观测和铸型研究。结果:股骨髓腔中轴有一向前弧度,于非松质骨区弧度半径为:88.889cm±16.047cm(70~125cm);髓腔两端松质骨区呈矢状径短、冠状径长的漏斗形,非松质骨区为矢状径长、冠状径短的类柱体,狭窄区集中于中上部,最狭窄部的矢冠状径分别为:1.435cm±0.166cm和1.202cm±0.113cm。胫骨髓腔的非松质骨区,中轴是一条直线,两端松质骨区髓腔宽大,亦似漏斗状。各部位的横断面近似圆形,狭窄区集中于中下部。最狭窄部矢冠状径分别为:1.192cm±0.196cm和1.230cm±0.194cm,胫骨结节上方的入钉点,距近端松质骨起处的距离是8.636cm±0.693cm,且与非松质骨区髓腔中轴成11.545°±1.71°(9°~14°)的夹角。据所测结果,将股骨带锁髓内钉改为有弧度的,其弧度半径125cm,钉的直径为1.202cm±0.113cm;胫骨带锁髓内钉的弯曲部位改在上中1/4交界处,弯曲角度改为11.5°,直径为1.192cm±0.196cm。在新鲜完整的和模拟骨折的尸体骨上试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 胫骨 解剖 内固定器 髓腔 形态学
原文传递
应用LISS治疗下肢骨不连的初步报告 被引量:42
14
作者 张长青 张开刚 +1 位作者 李鸿帅 曾炳芳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5期409-411,共3页
目的报告应用微创内固定系统(LISS)治疗股骨及胫骨骨不连的初步临床效果。方法自2003年2月~2004年8月间,应用LISS固定与植骨治疗5例股骨下段骨折不连接,4例胫骨上段骨折不愈合;其中内固定失效7例,外固定治疗失败和感染各1例;病程10~11... 目的报告应用微创内固定系统(LISS)治疗股骨及胫骨骨不连的初步临床效果。方法自2003年2月~2004年8月间,应用LISS固定与植骨治疗5例股骨下段骨折不连接,4例胫骨上段骨折不愈合;其中内固定失效7例,外固定治疗失败和感染各1例;病程10~111个月,平均29个月。结果全部患者随访6~16个月,平均8个月;骨折均在术后4~6个月牢固连接,平均愈合时间4.7个月,无内植入物松动等并发症。结论LISS因其先进的设计,能有效治疗股骨下段和胫骨上段骨折不连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内固定系统(LISS) 股骨 胫骨 骨折 不连接
原文传递
阻挡钉快速置入技术在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胫骨远侧干骺端骨折中的应用 被引量:46
15
作者 喻景奕 周公社 +3 位作者 位新维 黄明 孔长旺 魏世隽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27-132,共6页
目的探讨胫骨远侧干骺端骨折闭合复位髓内钉内固定术中快速置入阻挡钉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周口市中心医院骨科采用闭合复位髓内钉内固定治疗的24例胫骨远侧干骺端骨折患者资料。男17例,女7例;年... 目的探讨胫骨远侧干骺端骨折闭合复位髓内钉内固定术中快速置入阻挡钉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周口市中心医院骨科采用闭合复位髓内钉内固定治疗的24例胫骨远侧干骺端骨折患者资料。男17例,女7例;年龄21~60岁,平均39.7岁;2例GustiloⅠ型开放性骨折。骨折按AO/OTA分型:42-A2型3例,42-A3型4例,42-B1型6例,42-B2型2例,42-B3型3例,42-C1型2例,42-C2型3例,42-C3型1例。髓内钉内固定术中透视下手法复位矫正骨折远端存在的内外翻复位不良,依据骨折类型选择在成角的凹凸面紧贴主钉置入3.0mm斯氏针阻挡,然后逐步替代为4.5mm阻挡螺钉并完成交锁固定。术后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以及并发症情况(包括感染、内固定松动或断裂、骨延迟愈合与不愈合);通过术后X线片及CT三维重建评估骨折复位及力线。末次随访时依据Johner-Wruhs胫骨干骨折术后评定标准评价疗效。结果22例患者术后获平均35.5个月(24~48个月)随访。平均手术时间为68.3min(50~85min),术中平均出血量95mL(60~150mL)。1例患者骨折延迟愈合经动力化后获愈合,所有患者骨折平均愈合时间3.9个月(3.0~8.5个月),未观察到感染、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畸形愈合等。末次随访时依据Johner-Wruhs评定标准评定疗效:优12例,良10例,可2例,优良率为91.7%。结论对于胫骨远侧干骺端骨折闭合复位髓内钉内固定术中的远端内外翻复位不良问题,可以通过手法矫正,斯氏针辅助复位并替代为阻挡螺钉的方法获得快速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 骨折固定术 骨钉 胫骨远侧干骺端骨折
原文传递
骨质疏松对骨生物力学性质影响实验研究 被引量:43
16
作者 马洪顺 陆有 王晓晨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64-369,共6页
研究了正常大鼠股骨和维甲酸所致大鼠骨质疏松股骨的生物力学性质。选用了 175 g~ 2 4 5 g ,3月龄~ 4月龄Wistar大鼠 6 0只 ,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 30只 ,模型组 30只。对模型组大鼠灌服维甲酸 (70mg·kg-1·d-1) 2周 ,实验第 1... 研究了正常大鼠股骨和维甲酸所致大鼠骨质疏松股骨的生物力学性质。选用了 175 g~ 2 4 5 g ,3月龄~ 4月龄Wistar大鼠 6 0只 ,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 30只 ,模型组 30只。对模型组大鼠灌服维甲酸 (70mg·kg-1·d-1) 2周 ,实验第 12周末处死大鼠 ,测定股骨骨密度。取胫骨制作脱钙切片 ,进行骨组织形态观察。取股骨进行拉伸、冲击实验和应力松弛、蠕变实验。测定股骨生物力学性能指标 ,得出了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股骨的拉伸应力、应变数据等。还得出冲击功、冲击韧性、应力松弛 ,蠕变数据和曲线。对应力松弛蠕变实验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 ,得出归一化应力松弛函数、蠕变函数及曲线。实验结果表明模型组的各项力学性能指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5 )。对骨质疏松对力学性能指标的影响进行分析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骨质疏松 股骨 胫骨 力学性质影响
下载PDF
腘绳肌腱结嵌压固定法重建交叉韧带的临床应用与生物力学研究 被引量:40
17
作者 刘玉杰 李众利 +7 位作者 王志刚 王岩 周密 汪爱媛 蔡胥 唐金树 张文涛 高丽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39-242,共4页
目的探讨腘绳肌腱结嵌压固定法重建交叉韧带的可行性。方法对52例陈旧性前、后交叉韧带损伤患者在关节镜下行双股腘绳肌腱中间打结,嵌入瓶颈状股骨隧道内固定,胫骨端采用肌腱编织缝合在骨桥上打结固定,重建交叉韧带。其中前交叉韧带25例... 目的探讨腘绳肌腱结嵌压固定法重建交叉韧带的可行性。方法对52例陈旧性前、后交叉韧带损伤患者在关节镜下行双股腘绳肌腱中间打结,嵌入瓶颈状股骨隧道内固定,胫骨端采用肌腱编织缝合在骨桥上打结固定,重建交叉韧带。其中前交叉韧带25例,前、后十字韧带同时重建15例,后交叉韧带12例。生物力学实验采用猪膝关节。股骨端固定分为肌腱结嵌入组(n=13)和骨髌腱骨(B PT B)介面螺钉固定组(B PT B介面钉组,n=11)。胫骨端固定分为肌腱编织缝合线在骨桥打结组(n=7)、肌腱编织缝合介面螺钉组(n=8)。进行最大拔出强度、最大位移和固定刚度等力学实验。结果术后随访49例,平均14 6个月,Lanchman试验阴性46例,阳性3例。术后Lysholm评分由术前56 7分提高到92 8分。按膝关节疗效评定标准,优46例,良3例。生物力学实验最大拔出强度肌腱结嵌入组高于B PT B介面钉组;固定刚度肌腱结嵌入组小于B PT B介面钉组;最大位移肌腱结嵌入组大于B PT B介面钉组。胫骨端固定抗拉强度和刚度骨桥打结组优于介面螺钉组。结论腘绳肌腱结嵌压固定重建交叉韧带生物力学抗拉强度能满足生理需求,方法可行;可克服位移因素,降低韧带松弛率,提高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腱 交叉韧带 生物力学 固定 临床应用 胫骨 重建 缝合 瓶颈
原文传递
关节镜下经双后内侧入路治疗急性后十字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 被引量:46
18
作者 赵金忠 何耀华 王建华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6-20,共5页
目的关节镜下通过双后内侧入路和“Y”形骨隧道治疗急性后十字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探讨此技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33例急性后十字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在关节镜下结合常规关节镜入路和双后内侧入路进行骨折复位固定。高位后内侧... 目的关节镜下通过双后内侧入路和“Y”形骨隧道治疗急性后十字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探讨此技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33例急性后十字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在关节镜下结合常规关节镜入路和双后内侧入路进行骨折复位固定。高位后内侧入路位于膝关节线近侧4cm,低位后内侧入路位于关节线水平。术中使用双根6号Aesculap聚乙烯缝线,从前往后拢住韧带,在韧带后方、骨块上方打结,进行韧带和撕脱骨块绑扎。从胫骨前内侧,向胫骨后方骨床的下内侧和下外侧,作前侧单开孔、后侧双开孔的“Y”形骨隧道。经“Y”形骨隧道将缝线拉出,固定于钛质纽扣上,并通过固定纽扣的旋转绞紧固定线,以充分复位骨折块。术后6个月定期随访,了解骨折复位、愈合,膝关节稳定性、活动度及患肢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6周,骨折均愈合,无移位。术后6个月,1例患者有Ⅰ度后抽屉试验阳性,其余均为阴性。所有患者均无伸膝受限,3例有10°~15°屈膝受限,平均屈膝活动度139°±4.1°。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为(91.4±3.6)分。结论关节镜下通过双后内侧入路治疗后十字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监控可靠,操作简便;“Y”形骨隧道和纽扣旋转技术的应用可保证固定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内侧入路 胫骨 后十字韧带 关节镜下 撕脱骨折 治疗 骨隧道 临床应用效果 试验 固定
原文传递
关节镜下缝线固定治疗前十字韧带撕脱骨折不愈合 被引量:45
19
作者 赵金忠 皇甫小桥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88-192,共5页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8”字缝线固定治疗前十字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不愈合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01年2月至2003年11月,对19例(男13例,女6例)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不愈合的患者在关节镜下复位,使...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8”字缝线固定治疗前十字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不愈合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01年2月至2003年11月,对19例(男13例,女6例)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不愈合的患者在关节镜下复位,使用不吸收缝线进行“8”字法固定。患者从受伤到手术时间间隔为1-8年,平均3.6年。术后随访对其临床结果采用IKDC、Lysholm以及Tegner评分标准进行评估。结果18例患者随访超过2年(24-30个月,平均26个月)。术后3个月,所有病例骨折均愈合。末次随访时,患者关节屈伸活动均无限制;1例Lachman试验Ⅰ度阳性,其余均阴性;KT-1000检查显示17例双侧膝关节松弛度差值为0-2mm,1例为4mm;Lysholm评分为91-100分,平均(96.7-1.9)分,和术前(74.3±4.6)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6,P=-0.0007);15例完全恢复到伤前的运动水平;Tegner评分初次受伤前、术前、末次随访时分别为(6.1±0.6)分、(3.6±1.0)分、(6.0±0.8)分,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3,P=-0.03),其中受伤前和末次随访Tegne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0.44,P=0.38)。结论关节镜下“8”字缝线固定治疗陈旧性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能达到骨折愈合,重建关节稳定性,恢复关节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 胫骨 骨折固定术 关节镜检查 缝线
原文传递
胫骨平台后侧骨折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45
20
作者 陈红卫 赵钢生 +7 位作者 张根福 潘骏 吴立军 陈旭宏 金国华 陈欣 赵胜春 鲍丰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24-228,共5页
目的 探讨膝关节后内侧入路和后外侧入路手术治疗胫骨平台后侧骨折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1月至2008年6月,采用后侧入路手术治疗胫骨平台后侧骨折获得随访的患者21例,男12例,女9例;年龄28~68岁,平均39.5岁.致伤原因:车祸伤1... 目的 探讨膝关节后内侧入路和后外侧入路手术治疗胫骨平台后侧骨折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1月至2008年6月,采用后侧入路手术治疗胫骨平台后侧骨折获得随访的患者21例,男12例,女9例;年龄28~68岁,平均39.5岁.致伤原因:车祸伤13例,高处坠落伤8例.按Khan骨折分型:后内侧骨折7例,后外侧骨折8例,同时累及后内及后外侧骨折6例;均为新鲜闭合性骨折.采用胫骨平台后内侧入路7例,胫骨平台后外侧入路8例,后内外联合人路6例.结果 2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6.2个月.无一例发生切口感染、血管神经损伤、内固定松动及断裂,骨折均愈合,无膝关节内、外翻畸形和骨折再移位.术后Rasmussen膝关节功能为13~30分,平均24.2分,其中优12例,良7例,可2例,优良率为90.5%;Rasmussen放射学评分为10~18分,平均15.6分,其中优13例,良7例,可1例,优良率为95.2%.术后1例膝关节伸屈活动明显受限,经二期关节镜下松解并行功能锻炼后改善;2例发生创伤性关节炎,经向关节内注射玻璃酸钠及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后疼痛缓解.结论 膝关节后内侧和后外侧入路手术治疗胫骨平台后侧骨折,有利于平台后侧骨折的复位和固定,具有暴露清楚、内固定安放方便、创伤小及临床疗效好等优点.运用合适的内固定和恰当的功能锻炼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 骨折 骨折固定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