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3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古时期北方地区畜牧业的变动 被引量:38
1
作者 王利华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3-47,共15页
中古时期 ,我国北方黄河中下游地区畜牧经济的比重曾有明显上升 ,畜产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具体表现为 :畜牧区域曾向内地显著扩张 ,大型国营和私营畜牧业一度相当繁荣 ,农耕地区家庭饲养规模也有所扩大 ,羊取代了猪成为主要肉畜。但... 中古时期 ,我国北方黄河中下游地区畜牧经济的比重曾有明显上升 ,畜产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具体表现为 :畜牧区域曾向内地显著扩张 ,大型国营和私营畜牧业一度相当繁荣 ,农耕地区家庭饲养规模也有所扩大 ,羊取代了猪成为主要肉畜。但经过一段上升和繁荣之后 ,畜牧业重新渐转衰退。上述这些变动 ,与人口密度的升降和游牧民族的内徙直接相关 ,是农耕与畜牧两种具有不同生态适应性和能量生产效率的经济生产方式不断竞争消长的结果 ,与所谓“胡化”和“汉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化 中古时期 游牧民族 汉化 农耕 繁荣 人口密度 具体表现 直接 变动
原文传递
说“汉人”──辽金时代民族融合的一个侧面 被引量:22
2
作者 刘浦江 《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57-65,共9页
辽金时代的所谓“汉人”,是特指辽朝境内以燕云十六州人口为主的汉族人民。由于长期处于异民族的统治之下,“汉人”具有明显的胡化倾向,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特征和文化风貌,以致于使他们的民族归属难以被认同:宋人不承认他们... 辽金时代的所谓“汉人”,是特指辽朝境内以燕云十六州人口为主的汉族人民。由于长期处于异民族的统治之下,“汉人”具有明显的胡化倾向,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特征和文化风貌,以致于使他们的民族归属难以被认同:宋人不承认他们是汉人,视之为“蕃人”;而契丹、女真等北方民族却仍将他们看作是非我族类的汉人.“汉人”自身的民族意识比较淡薄,政治态度非常灵活,宋人对他们颇多猜忌和防范。金朝前期,“汉人”的民族地位和政治势力明显优于“南人”,海陵朝以后,“汉人”势力最终走向衰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融合 中原汉人 辽金时代 契丹人 北方民族 辽朝 《三朝北盟会编》 燕云地区 枢密院 胡化
原文传递
论唐文化的胡化倾向 被引量:17
3
作者 赵文润 《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4年第4期35-41,共7页
唐文化具有明显的胡化倾向,其原因一是李唐皇帝带有鲜卑族的血统,能够推行各民族文化兼容并包的政策;二是各族入居内地者增多,为唐文化的胡化倾向尊定了坚实的基础;三是长期以来华夏文化同北方少数民族文化融合交流形成必然趋势,... 唐文化具有明显的胡化倾向,其原因一是李唐皇帝带有鲜卑族的血统,能够推行各民族文化兼容并包的政策;二是各族入居内地者增多,为唐文化的胡化倾向尊定了坚实的基础;三是长期以来华夏文化同北方少数民族文化融合交流形成必然趋势,此外,具有鲜卑化倾向的西魏北周的长安文化,是隋唐文化的直接的、主要渊源之一。唐文化的胡化倾向主要表现在婚姻礼俗、饮食文化、服饰文化、体育活动、音乐舞蹈等方面。唐文化的胡化倾向虽然相当普遍,但华夏文化不仅没有被“化”掉,而且更加辉煌灿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文化 饮食文化 服饰文化 儒家学说 胡化
下载PDF
论唐前期文明华化的主导倾向——从各族文化的交流对初盛唐诗的影响谈起 被引量:14
4
作者 葛晓音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131-146,共16页
关于唐代文化和风俗的“胡化”,长期以来史学家们做了许多具体例证的搜寻工作,但没有分析这些“胡化”的迹象在总体文化中所占的比例大小和层次的深浅,从而给人造成了唐代社会在开元前后普遍“胡化”的笼统印象。本文通过初盛唐诗歌... 关于唐代文化和风俗的“胡化”,长期以来史学家们做了许多具体例证的搜寻工作,但没有分析这些“胡化”的迹象在总体文化中所占的比例大小和层次的深浅,从而给人造成了唐代社会在开元前后普遍“胡化”的笼统印象。本文通过初盛唐诗歌对唐前期风俗“胡化”的反映,指出唐前期文明的主导倾向仍是华化。初盛唐诗中可资说明“胡化”影响的例证很少,其原因首先是由于游乐、乐舞等外来影响仅限于宫廷,而宫室、服饰、饮食、绘画方面吸收西域文明也仅是个别现象,不能说明整体的“胡化”;其次是由于衣食住行、宗教、艺术等属于文化的表层,传统道德、思想方式、民族精神等属于文化的深层。唐前期政府具有以中华礼教改造入唐胡人的明确意识,并辅之以强有力的行政手段,从而形成唐前期文明在吸收外来文明的同时,坚持以华化为主的基本倾向。因此士阶层作为掌握思想文化的中坚力量,在其诗歌中表现的也主要是对汉文化“涵育无垠”的自豪感,而不是对“胡化”的欣赏或忧虑。研究这一课题,对于当前处理西方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关系仍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盛唐诗歌 唐前期 主导倾向 胡化 民族精神 外来文明 族文化 西域文明 外来文化 新唐书·西域传
原文传递
东魏北齐胡汉之争新说 被引量:7
5
作者 许福谦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26-29,共4页
陈寅恪先生在《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礼仪篇中指出:“北朝胡汉之分,不在种族,而在文化。……当时之所谓胡人汉人。大抵以胡化汉化而不以胡种汉种为分别,即文化关系较重而种族之关系较轻,所谓有教无类者是也。”寅恪先生这一论断,自40年... 陈寅恪先生在《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礼仪篇中指出:“北朝胡汉之分,不在种族,而在文化。……当时之所谓胡人汉人。大抵以胡化汉化而不以胡种汉种为分别,即文化关系较重而种族之关系较轻,所谓有教无类者是也。”寅恪先生这一论断,自40年代初提出,已历半世纪之久,然其所包涵的精义则未曾因时推移而有少泯,至今仍是我们研究魏晋南北朝历史特别是北朝历史的准绳之一,其贡献于史学界者可谓大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齐 魏晋南北朝 鲜卑 胡汉 汉人 胡化 西域胡人 陈寅恪 政治势力 唐代政治
下载PDF
唐代平卢军南下后的种族与文化问题 被引量:9
6
作者 张春海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25-29,56,共6页
平卢军是一支胡化程度相当深的队伍,安史之乱爆发后,在忠于朝廷的势力中又分化为“胡化汉人军事集团”和“营州高句丽武人集团”两大派别。在两大派别陆续南下的过程中,他们都把胡族文化的影响输入到了中原地区,并使一部分地区(淮西)出... 平卢军是一支胡化程度相当深的队伍,安史之乱爆发后,在忠于朝廷的势力中又分化为“胡化汉人军事集团”和“营州高句丽武人集团”两大派别。在两大派别陆续南下的过程中,他们都把胡族文化的影响输入到了中原地区,并使一部分地区(淮西)出现了比较严重的胡化倾向。军队或地域的胡化现象是淮西和淄青两镇得以长期割据、对抗中央的重要基础之一。由于各自不同的社会情势,淮西的胡化现象有逐渐加深、趋于河朔化的趋势;而淄青地区的平卢军人则胡化程度逐渐减轻,并最终被完全汉化。淮西和淄青两地不同的胡化趋势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中唐时期的局势,甚至还影响到了晚唐时期的政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平卢军 胡化 淮西 淄青
下载PDF
关于十年来“汉化”及其相关问题研究的考察 被引量:8
7
作者 祁美琴 《西域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03-113,共11页
文中概述了“汉化”、“胡化”、“民族融合”的内涵、本质及国内的研究状况。
关键词 汉化 胡化 民族融合
下载PDF
试论安史乱军的民族构成及其民族关系 被引量:6
8
作者 崔明德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CSSCI 2001年第3期20-29,共10页
安史乱军的民族构成比较复杂,既有安禄山那样的混血儿,又有一大批少数民族将士,也有高丽残部及扶余、新罗人,还有许多汉族文官和将士,但从多方面加以考察,安禄山、史思明所重用的以及在安史乱军中起主要作用的多为汉族人;唐代的河朔地... 安史乱军的民族构成比较复杂,既有安禄山那样的混血儿,又有一大批少数民族将士,也有高丽残部及扶余、新罗人,还有许多汉族文官和将士,但从多方面加以考察,安禄山、史思明所重用的以及在安史乱军中起主要作用的多为汉族人;唐代的河朔地区既有胡化趋向,也有汉文化保持和提高的趋向;安史乱军中的民族关系比较缓和,少数民族和汉族将士在文化、心理素质等方面渐趋一致,少数民族和汉族将士在许多方面能够积极配合。这些是唐中央平叛工作进展缓慢以及安史之乱持续8年之久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史之乱 胡化 高丽 新罗 民族构成 民族关系 少数民族 混血 缓和 文官
原文传递
崔莺莺与唐蒲州粟特移民踪迹 被引量:8
9
作者 葛承雍 《中国历史文物》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60-68,79,共10页
陈寅恪先生推测元稹《莺莺传》中的主角崔莺莺原型是与酒家胡有关的中亚粟特种族女子。本文继续其思路补充新证:一、蒲州唐河中府治所官衙“绿莎厅”可能是粟特语“首脑、头子”的译音,证明蒲州曾有粟特胡人聚落存在。二、大历至贞元年... 陈寅恪先生推测元稹《莺莺传》中的主角崔莺莺原型是与酒家胡有关的中亚粟特种族女子。本文继续其思路补充新证:一、蒲州唐河中府治所官衙“绿莎厅”可能是粟特语“首脑、头子”的译音,证明蒲州曾有粟特胡人聚落存在。二、大历至贞元年间蒲州为李怀光根据地,其部下有大量粟特胡人驻此。三、蒲州乾和葡萄酒的“乾和”二字是突厥语“盛酒皮囊”译音,证明蒲州有胡人酿造葡萄酒业存在。四、唐初蒲州地区就有酒家胡,相邻的绛州王绩写有题壁酒家胡诗。五、元稹对胡人生活非常熟悉,写有许多有关“胡化”风气的诗歌。从而进一步证实了陈寅恪的推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人 胡化 陈寅恪 风气 根据地 突厥语 踪迹 证明 女子 熟悉
原文传递
“北方文学”的宏观价值与基本功能 被引量:8
10
作者 杨义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2年第4期1-6,共6页
对我国北方民族政权下的文学研究 ,牵涉着游牧文明与农业文明的冲突 ,以及两千多年来中华文明的总体结构。我国的“北方文学”拓展和重构了中国文学的总体结构 ,丰富和改善了中国文学的内在特质 ,改变和引导了中国文学的发展轨迹 ,参与... 对我国北方民族政权下的文学研究 ,牵涉着游牧文明与农业文明的冲突 ,以及两千多年来中华文明的总体结构。我国的“北方文学”拓展和重构了中国文学的总体结构 ,丰富和改善了中国文学的内在特质 ,改变和引导了中国文学的发展轨迹 ,参与和营造了中国文学的时代风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文学" 边缘活力 中原文学 胡化 汉化
下载PDF
试论唐代河北地区胡化与汉化的两种趋向 被引量:6
11
作者 马文军 《洛阳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6年第6期72-76,共5页
河北地区在安史之乱后便达到了“全是胡化”的高潮,这在各镇镇帅出身和日常生活中,在军事组织的军事民主中,在整个社会中,都表现得极为明显。此后河北地区又逐步开始汉化,汉化原因有内地汉人大量入仕河北,各镇帅力行汉化等,最根... 河北地区在安史之乱后便达到了“全是胡化”的高潮,这在各镇镇帅出身和日常生活中,在军事组织的军事民主中,在整个社会中,都表现得极为明显。此后河北地区又逐步开始汉化,汉化原因有内地汉人大量入仕河北,各镇帅力行汉化等,最根本原因是先进文明对后进野蛮的吸引力。河北地区在汉化过程中表现出了不同阶层、不同地区汉化进度不一,汉化总势中伴随胡化逆流等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河北地区 胡化 汉化 中国 安史之乱
下载PDF
金朝“南人”胡化考略 被引量:4
12
作者 张其凡 惠冬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7-52,共6页
金朝入主中原之后,中原地区形成一个外部对南宋隔绝而内部多元化的文化空间,加之女真统治者对汉民族的统治政策及变化,都在强制或促进着中原汉人("南人")的胡化。这种胡化状况表现在衣饰、发式、礼仪等方方面面,在心理上则呈... 金朝入主中原之后,中原地区形成一个外部对南宋隔绝而内部多元化的文化空间,加之女真统治者对汉民族的统治政策及变化,都在强制或促进着中原汉人("南人")的胡化。这种胡化状况表现在衣饰、发式、礼仪等方方面面,在心理上则呈现出对南宋的疏离,和对金朝统治的认同倾向。"南人"的胡化,消融了他们与燕云"汉人"之间的政治、文化差异,为元朝四等人制对汉民族的划分提供了现实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朝 南人 汉人 胡化
下载PDF
魏晋南北朝: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历史关键期 被引量:6
13
作者 吴楚克 王浩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1年第1期90-96,共7页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各民族走向新的国家进程的开始,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茁壮成长的开始,也是民族矛盾演化为"国内区域民族矛盾"的开始。如何看待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间"汉化""胡化"发展到"华化"...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各民族走向新的国家进程的开始,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茁壮成长的开始,也是民族矛盾演化为"国内区域民族矛盾"的开始。如何看待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间"汉化""胡化"发展到"华化"的过程,就是如何准确看待中华民族诞生的过程,就是如何正确看待中国"汉民族"的民族性,就是确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起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民族 胡化 “华化”
下载PDF
韩知古家族的婚姻与政治 被引量:5
14
作者 史风春 《黑龙江民族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01-103,共3页
韩知古家族是辽朝仅次于皇族耶律氏、后族萧氏的大家族,终辽之世,影响颇大。其家族与契丹、汉族、奚、渤海等民族的通婚状况是汉人在辽朝政治活动的一个典型反映,也是辽代的婚姻政治的特点以及胡汉同化现象的一个反映。笔者结合近年来... 韩知古家族是辽朝仅次于皇族耶律氏、后族萧氏的大家族,终辽之世,影响颇大。其家族与契丹、汉族、奚、渤海等民族的通婚状况是汉人在辽朝政治活动的一个典型反映,也是辽代的婚姻政治的特点以及胡汉同化现象的一个反映。笔者结合近年来出土的韩知古家族墓志的相关记载,将韩氏家族在辽朝的婚姻嫁娶情况及特点作一简要概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知古 婚姻 政治 胡化
下载PDF
关于北齐北周反汉化问题的认识 被引量:4
15
作者 李红艳 《大同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9年第3期16-19,26,共5页
本文对北齐、北周时期的推行胡化反对汉化政策进行了仔细的分析,认为不能简单地加以否定,“胡化”不是“反汉化”的逆流,北齐、北周统治者为了稳固地立足于中原,他们都要在“胡化”的前提下,走“汉化”之路。“胡化”在这里已不是本性使... 本文对北齐、北周时期的推行胡化反对汉化政策进行了仔细的分析,认为不能简单地加以否定,“胡化”不是“反汉化”的逆流,北齐、北周统治者为了稳固地立足于中原,他们都要在“胡化”的前提下,走“汉化”之路。“胡化”在这里已不是本性使然,而是为了维护其特权地位,“汉化”是为了适应封建制的发展,从而巩固其统治地位。“胡化”和“汉化”是这两个政权发展过程的两个方面,“胡化”的本质是走“汉化”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齐 北周 胡化 汉化 适应封建制
下载PDF
十六国、北朝游牧民族的水崇拜与投尸入河习俗稽释——以拓跋鲜卑族为主要对象 被引量:4
16
作者 刘长旭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07-112,共6页
十六国、北朝时期的游牧民族依自然环境逐水草而居 ,渔猎经济在其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这种生活特点使其严重依赖于水 ,形成水崇拜。在原始魂灵观念的影响下 ,他们将一些人的尸体投入水中 ,以求隔离其灵魂 ,祛除不祥。伴随着这些游牧民... 十六国、北朝时期的游牧民族依自然环境逐水草而居 ,渔猎经济在其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这种生活特点使其严重依赖于水 ,形成水崇拜。在原始魂灵观念的影响下 ,他们将一些人的尸体投入水中 ,以求隔离其灵魂 ,祛除不祥。伴随着这些游牧民族汉化、胡化潮流的缓急 ,这种投尸入河习俗时盛时衰 ,成为当时北方游牧民族汉化道路上的一个晴雨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六国 北朝 游牧民族 水崇拜 投尸入河 汉化 胡化
下载PDF
新世纪以来中国古代“汉化”、“胡化”研究述评 被引量:4
17
作者 马晓丽 穆琛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71-81,共11页
自"汉化"、"胡化"概念出现后,学术界对我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民族、不同区域的"汉化"、"胡化"问题予以广泛关注。尤其进入新世纪以来,学术界不但对秦汉至明清时期整个封建社会"汉化&... 自"汉化"、"胡化"概念出现后,学术界对我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民族、不同区域的"汉化"、"胡化"问题予以广泛关注。尤其进入新世纪以来,学术界不但对秦汉至明清时期整个封建社会"汉化"、"胡化"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已初步构建起"汉化"、"胡化"问题的研究体系,而且在史料应用、研究方法、研究视角等方面也取得较大进展甚至一定程度的突破。但是,以往成果也存在着理论研究有所欠缺、研究不够均衡和思想深度略显不足等三大薄弱环节。深入开展中国古代"汉化"与"胡化"问题研究,应在进一步厘清相关概念、不断拓展研究视野及增强理论深度等三个方面下功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化 胡化 内涵 进程
下载PDF
胡气氤氲的大唐服饰 被引量:3
18
作者 竺小恩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41-44,共4页
在唐朝,胡汉文化相融合的文化效应得到最为充分的释放。与观念意识、气质、礼法、饮食、歌舞等都受胡风影响一样,唐代服饰也大受胡气浸染。唐代盛行的圆领缺骻袍、裤褶、幞头、胡帽、靴等都源自胡服。而且这些服装不只为男子专用,同时... 在唐朝,胡汉文化相融合的文化效应得到最为充分的释放。与观念意识、气质、礼法、饮食、歌舞等都受胡风影响一样,唐代服饰也大受胡气浸染。唐代盛行的圆领缺骻袍、裤褶、幞头、胡帽、靴等都源自胡服。而且这些服装不只为男子专用,同时也为女子所爱,"妇人为丈夫之像"成了唐朝服饰世界的一大景观。另外女子艳丽的裙装,半掩粉胸的袒胸装,飘逸的帔帛,女子的化妆等等,无一不受西域、南亚等外来世界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朝 服饰 胡化
下载PDF
“胡化”色彩的北朝婚礼习俗 被引量:3
19
作者 庄丽霞 《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年第4期36-38,共3页
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受其影响,北朝婚礼习俗异彩纷呈,青庐交拜、催妇上车、新妇乘马鞍、戏新婿、婚礼用乐等胡化"色彩的婚礼习俗空前盛行于北朝,并对随后的唐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 北朝 婚礼习俗 胡化
下载PDF
论唐代民事法律的发展及其特点 被引量:1
20
作者 金眉 《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1期56-57,共2页
本文根据相关史料和研究,将唐代民事立法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是民事法律制度全面确立时期,后期是特别法和习惯的上升时期。与其他朝代相比,唐代民事立法深受国家、礼教和胡化因素的影响,并呈现出相对制度化的特点。
关键词 民事立法 民事法律制度 特别法 确立 根据 国家 制度化 胡化 唐代 史料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