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观他空思想述略 被引量:1
1
作者 多罗那他 许得存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2年第1期62-69,共8页
中观他空见是藏传佛教觉囊派的主要见解,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其真实的本性,能独立生长发展和消亡。由于人们的虚妄分别,把本来存在的事物说成是空,否定其独立的实体。因此说性空,只能是“他空”,不能说是“自空”。觉囊派的这种见解遭到了... 中观他空见是藏传佛教觉囊派的主要见解,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其真实的本性,能独立生长发展和消亡。由于人们的虚妄分别,把本来存在的事物说成是空,否定其独立的实体。因此说性空,只能是“他空”,不能说是“自空”。觉囊派的这种见解遭到了藏传佛教其它各派的反对,斥责说觉囊派的观点是来自印度外道,不是佛教的思想。十七世纪,随着觉囊派寺院改宗格鲁派,他空义更加鲜为人知,有些学者也不乐意去研究。到目前人们(包括佛教研究者在内)很少知道觉囊派他空思想的发展传播情况。为了帮助了解这方面的情况,我把多罗那他的这篇文章译成汉文,希望能引起藏传佛教研究者们的重视,同时,希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翻译介绍,研究藏传佛教教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觉囊派 多罗那他 他空见 自性 补特伽罗 空性 格鲁派 中观派 唯识学
下载PDF
二谛圆融 唐代僧人对儒家价值观的融合 被引量:1
2
作者 戎川 《中国宗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72-73,共2页
佛教从古印度传入中国后,产生了诸多不同于以往的新特点。现代解释学家伽达默尔认为,人只能以自身已有的文化视角去审视异质文化,理解始于"前理解"而完成于"视域融合"。佛教中国化的过程即是中国人以中华文化不断... 佛教从古印度传入中国后,产生了诸多不同于以往的新特点。现代解释学家伽达默尔认为,人只能以自身已有的文化视角去审视异质文化,理解始于"前理解"而完成于"视域融合"。佛教中国化的过程即是中国人以中华文化不断理解和述说佛教的过程,必然会融入中华文化之中。佛教在唐代初步完成了佛教中国化进程,形成了具备"儒式出世观"特点的中国佛教形态,即"佛教儒行合而为一"。这亦不违背佛教"二谛"建立,胜义空性("胜义谛")建立于世俗缘起("世俗谛")之上:构成中国僧人"前理解"的中华文化即是"世俗谛",在唐代就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文化体系,这是唐代中国社会的约定俗成,而"二谛"建立本身就是"视域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域融合 世俗 佛教中国化 儒家文化 伽达默尔 空性
原文传递
藏传佛学是一门独立学科 被引量:1
3
作者 李延恺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26-29,共4页
自从释迦牟尼创立佛教伊始未久,便在信徒中、殊是上层中开始了佛学这一新兴的文化形态的研究;其后东传至中国汉地,信徒日众,又经法显、玄奘等高僧大德的极力推崇、弘扬和历代王朝最高统治者的鼎力支持,佛教这一外来文化乃在祖国广大汉... 自从释迦牟尼创立佛教伊始未久,便在信徒中、殊是上层中开始了佛学这一新兴的文化形态的研究;其后东传至中国汉地,信徒日众,又经法显、玄奘等高僧大德的极力推崇、弘扬和历代王朝最高统治者的鼎力支持,佛教这一外来文化乃在祖国广大汉地迅速传播、开花、结果。与此同时,对是种新兴学科的研究亦盛极开来、经久不衰,逐步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在学界已属共识。而佛教之传入我国藏区、尤其西藏地方,藏籍均云是松赞干布生前之五辈,即拉脱多聂赞(佗土度)时期,约当公元5世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因明学 缘起性空 世俗 丹珠尔 量论摄 格鲁派 噶当派 《大藏经》 噶举派
下载PDF
略论唯识三性哲学
4
作者 胡晓光 《法音》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2期20-21,共2页
关键词 唯识学 遍计所执自性 依他起自性 性哲学 三自性 圆成实自性 缘起性空 大乘佛教 我执
原文传递
认识人生 净化人生
5
作者 方新 《法音》 1984年第4期10-13,共4页
佛法所要回答的问题,同哲学研究的对象有共同的一面,它对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及其变化的规律有很系统的论述。佛教认为它对这方面的论证所达到的水平高出一切,胜过一切,所以又称佛法为“出世法”、“胜义谛”、“第一义谛”。佛教探讨这一... 佛法所要回答的问题,同哲学研究的对象有共同的一面,它对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及其变化的规律有很系统的论述。佛教认为它对这方面的论证所达到的水平高出一切,胜过一切,所以又称佛法为“出世法”、“胜义谛”、“第一义谛”。佛教探讨这一问题的根本目的是提醒人们要破除妄执,从善向上,净化身心,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为了说明佛法如何认识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问题,略谈几点浅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 世法 缘起性空 实相 三法印 八识 第一 法身 诸行无常
原文传递
《入中论》讲记(二)
6
作者 隆莲 《法音》 1984年第2期5-15,共11页
第三菩提心发光地火光尽焚所知薪,故此三地名发光,人此地时善逝子,放赤金光如日出。此一颂释发光地名。由离垢地,戒清净故,而生定慧,发智慧光,名发光地。所知者,谓于所知境,所起法爱定爱,火光焚彼,如焚薪故。赤金光者,非同初二地慧,惟... 第三菩提心发光地火光尽焚所知薪,故此三地名发光,人此地时善逝子,放赤金光如日出。此一颂释发光地名。由离垢地,戒清净故,而生定慧,发智慧光,名发光地。所知者,谓于所知境,所起法爱定爱,火光焚彼,如焚薪故。赤金光者,非同初二地慧,惟是寂静光明,此转明利,如初日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中论 自性 三菩提 世俗 空性 智慧光 三十七菩提分 神我 中观宗
原文传递
佛法真实论初探——以《解深密经》为例
7
作者 胡海龙 《中国佛学》 2018年第1期266-285,共20页
真实一直是人类所向往和追求的目标,佛学亦然。《解深密经》通过胜义谛和三自性的界说,实际上建立了一个立体的佛法真实论体系。该体系以胜义谛相为真实的基础,同时用依他起、遍计执、圆成实的三自性来判别诸法的体相。可以说佛法的真... 真实一直是人类所向往和追求的目标,佛学亦然。《解深密经》通过胜义谛和三自性的界说,实际上建立了一个立体的佛法真实论体系。该体系以胜义谛相为真实的基础,同时用依他起、遍计执、圆成实的三自性来判别诸法的体相。可以说佛法的真实论具有极强的包容力,其既可以解释世间、出世间的各种真实,同时又指出其局限性,对之进行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实 四种真实 三自性
下载PDF
从《明句论》看应成派与自续派之论理差别
8
作者 米媛 《法音》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65-68,共4页
《明句论》为月称所著,是《中论》极重要的注释书。该论在对《中论》作注释的过程中,曾批判清辩,以维护佛护之论证法,为应成派之代表作。《明句论》第一品在篇幅上约占整部论的六分之一,含摄了月称所主张的最为系统的中观思想。本文拟... 《明句论》为月称所著,是《中论》极重要的注释书。该论在对《中论》作注释的过程中,曾批判清辩,以维护佛护之论证法,为应成派之代表作。《明句论》第一品在篇幅上约占整部论的六分之一,含摄了月称所主张的最为系统的中观思想。本文拟对第一品部分内容进行分析,以窥应成派之论理方法,并探讨应成派与自续派的论理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续派 句论 清辩 月称 佛护 佛教学者 数论派 世俗 中观派
原文传递
三性与三无性解析
9
作者 纯一 《法音》 北大核心 1991年第7期10-22,47,共14页
三性与三无性作为唯识学派剖示存在问题的三个概念,是唯识宗立教的基本原则之一。从思想渊源上看,存在问题向来为佛教所重,人生的痛苦即源自对存在理法(依他起)的无知,由此追寻到般若、中观时代,始发现最高的存在(胜义谛)根本不在我们... 三性与三无性作为唯识学派剖示存在问题的三个概念,是唯识宗立教的基本原则之一。从思想渊源上看,存在问题向来为佛教所重,人生的痛苦即源自对存在理法(依他起)的无知,由此追寻到般若、中观时代,始发现最高的存在(胜义谛)根本不在我们认知的范围内,凡为我们所思所想的存在都是空。然而,何以在我们的心识上又呈现为有?由有而空,主体如何认识?这些问题都非中观学派所能解答(或不屑解答),唯识学派的继起,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分析存在的性质,替各种存在找出何以呈现之根。纯一法师以此为题,用唯识学本义对此作了疏理、剖析式的工作,并列了一些图表加以说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无性 唯识学 圆成实性 自性 中观学派 纯一法师 依他起性 成唯识论 所缘缘
原文传递
“风幡不动”解
10
作者 张建木 《法音》 1982年第6期6-7,共2页
禅宗的要典《坛经》(《行由第一》通行本)记载着一段故事:“时有二僧论风幡义,一曰风动,一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一众骇然。”这个故事还见于禅宗其他撰述,今不俱引。以上的记载是否历史事实,暂... 禅宗的要典《坛经》(《行由第一》通行本)记载着一段故事:“时有二僧论风幡义,一曰风动,一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一众骇然。”这个故事还见于禅宗其他撰述,今不俱引。以上的记载是否历史事实,暂不讨论。我们现在只就其所述义理而议论。明明我们看到风吹幡动,有人却说它不动,其道理何在?我们很难断言《坛绎》撰者的本意究竟如何,但可由其它经论试作窥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坛经》 惠能 经论 瑜伽师地论 一曰 成实论 有为法 通行本 自性
原文传递
文殊法门的实践风格及其演变
11
作者 张正 《五台山研究》 CSSCI 2019年第2期56-60,共5页
文殊教法或文殊法门,是从与文殊相关的主要经典中整理出来的一系独特的佛学。在义理上,"专依胜义,重视法界";在实践上,"但说深法,不拘一格"。文殊法门的思想特色与行为风格十分鲜明。随着历史的发展,文殊法门也日... 文殊教法或文殊法门,是从与文殊相关的主要经典中整理出来的一系独特的佛学。在义理上,"专依胜义,重视法界";在实践上,"但说深法,不拘一格"。文殊法门的思想特色与行为风格十分鲜明。随着历史的发展,文殊法门也日益开放与包容,整个体系也日趋完善,为更广泛的群体所信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殊法门 实践风格 法界
下载PDF
《解深密经》的胜义谛思想
12
作者 罗珍生 《船山学刊》 CSSCI 2009年第1期152-154,共3页
本文通过对佛教胜义谛思想演变的探寻,揭示佛教胜义谛思想的发展理路以及大乘瑜珈行派的胜义谛思想渊源,进而分析《解深密经》的胜义谛思想及其特质。
关键词 佛教解 深密经
下载PDF
空与语言——以《中论》第24品第7颂的解释为中心
13
作者 斋藤明 叶少勇 《宗教研究》 2011年第1期232-247,共16页
引言关于龙树的语言观,至今已经积累了很多研究。从聚焦于'戏论'(prapanca)、'假托[某者]的施设'(upādāya prajnaptih,假名)这两个概念开始,~①近年来又将维特根斯坦的语言观,特别是'语言游戏'(sprachspiel)... 引言关于龙树的语言观,至今已经积累了很多研究。从聚焦于'戏论'(prapanca)、'假托[某者]的施设'(upādāya prajnaptih,假名)这两个概念开始,~①近年来又将维特根斯坦的语言观,特别是'语言游戏'(sprachspiel)和'家族相似性'(Familien(a|¨)hnlichkeit)等支撑其后期哲学思想的基本概念所体现的语言观,与龙树的语言观进行对比考察,此类研究引人注目。~②然而,从迄今为止有关龙树语言观的研究之中,可以看出一个显著特色,即大都以《中论》第24品第8至10颂所展开的'二谛说'为着眼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论》
原文传递
胜义谛思想初探——兼论《解深密经》胜义谛义(上) 被引量:1
14
作者 唐思鹏 《法音》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3-39,共7页
关键词 思想 《解深密经》 真理 《显扬圣教论》 《成唯识论》 《瑜伽师地论》 世俗 诸法
原文传递
胜义谛思想初探(下)——兼论《解深密经》胜义谛义
15
作者 唐思鹏 《法音》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11-16,共6页
关键词 思想 《解深密经》 执著相 缘生相 无我相 佛教
原文传递
唯识宗四重二谛说蠡测
16
作者 陈帅 《中国佛学》 2013年第1期209-216,共8页
《成唯识论》中提出了四种胜义谛,而《瑜伽师地论》《显扬圣教论》中则有四种世俗、非安立真实的说法,窥基法师在他的著作中将这两组概念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对治、提升的结构,即四重二谛说。唯识宗的四重二谛说,和三论宗、天台宗的... 《成唯识论》中提出了四种胜义谛,而《瑜伽师地论》《显扬圣教论》中则有四种世俗、非安立真实的说法,窥基法师在他的著作中将这两组概念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对治、提升的结构,即四重二谛说。唯识宗的四重二谛说,和三论宗、天台宗的四重二谛相比有自己的独特性,在该宗法门的融通上有着非凡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重二 窥基 四种 四种世俗及非安立真实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