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在督脉背段的压痛反应规律 被引量:40
1
作者 吴齐飞 吴继敏 +4 位作者 白兴华 王志华 蔡惠玉 宫玮瓅 田书瑞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775-777,共3页
研究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在督脉背段的压痛反应规律,为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和针灸治疗提供参考依据。以GERD患者76例为观察组,健康人30例为对照组,采用“人体力学压痛测定仪”测定压痛阈值的方法观察GERD患者和健康人在督脉背段... 研究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在督脉背段的压痛反应规律,为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和针灸治疗提供参考依据。以GERD患者76例为观察组,健康人30例为对照组,采用“人体力学压痛测定仪”测定压痛阈值的方法观察GERD患者和健康人在督脉背段的压痛情况,检测范围为第1胸椎至第12胸椎(T,~T12)棘突下,包括督脉经穴和经上非穴。发现观察组在T。~T7节段棘突间隙(即神道、灵台、至阳三穴)的压痛阈值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GERD患者在T5~T,节段棘突间隙存在显著压痛,可作为GERD辅助诊断的重要参考,并为针灸治疗GERD选穴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病 督脉 压痛 经络诊察
原文传递
针刺督脉背段T3~T12棘突下治疗胃食管反流性胸痛临床研究 被引量:14
2
作者 李昕 白兴华 +3 位作者 张陪 潘炜炳 许哲 黄雪 《针灸临床杂志》 2020年第4期9-14,共6页
目的:研究胃食管反流性胸痛的患者针刺督脉背段T 3~T 12棘突下穴位及非穴位前后压痛变化规律,并观察其疗效。方法:根据纳入标准收集60例胃食管反流性胸痛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针刺组30例、西药组30例。针刺组予针刺督脉背段T 3~T 1... 目的:研究胃食管反流性胸痛的患者针刺督脉背段T 3~T 12棘突下穴位及非穴位前后压痛变化规律,并观察其疗效。方法:根据纳入标准收集60例胃食管反流性胸痛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针刺组30例、西药组30例。针刺组予针刺督脉背段T 3~T 12棘突下穴位及非穴位治疗,隔日1次,西药组予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口服,每次20 mg,1日两次,治疗疗程为8周。比较两组患者胃食管反流病问卷(RDQ)评分以及其中的胸痛评分在治疗前后的变化情况,比较T 3~T 12棘突下穴位及非穴位压痛阈值的变化情况,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结果:①治疗后针刺组与西药组RDQ评分以及其中的胸痛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1),且针刺组较西药组改善更为明显(P<0.01);②西药组治疗后T 4、T 5、T 7、T 8、T 9棘突下的压痛阈值较治疗前降低(P<0.05或P<0.01),针刺组治疗后T 5~T 12棘突下的压痛阈值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或P<0.01),治疗后针刺组与西药组进行比较,针刺组在T 6~T 9棘突下的穴位压痛阈值高于西药组较明显(P<0.05);③针刺组愈显率为76.67%(23/30),西药组为30.00%(9/30),临床疗效针刺组优于西药组(P<0.01)。结论:针刺督脉背段T 3~T 12棘突下穴位及非穴位治疗胃食管反流性胸痛较西药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更优,可以明显减轻胸痛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胃食管反流性胸痛 督脉 穴位压痛
下载PDF
针刺督脉背段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反流症状和心理状态的影响 被引量:24
3
作者 赵倩倩 白兴华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97-100,共4页
目的通过观察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躯体和心理症状改善情况来评价针刺督脉背段疗法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就诊的60例GERD患者,按随机数字法随机分为针刺组和西药组,每组30例。针刺组针刺督脉背部T3~T12段棘突下(含经穴及非经穴)治... 目的通过观察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躯体和心理症状改善情况来评价针刺督脉背段疗法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就诊的60例GERD患者,按随机数字法随机分为针刺组和西药组,每组30例。针刺组针刺督脉背部T3~T12段棘突下(含经穴及非经穴)治疗,每周二、四、六治疗,共3次,疗程8周。西药组予奥美拉唑肠溶胶囊口服;同时服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黛力新)。分别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反流性疾病诊断问卷(RDQ)各症状、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的评分。结果 2组治疗后RDQ问卷各症状、SAS和SD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治疗后针刺组RDQ问卷各症状、SAS和SDS评分均显著低于西药组(P<0.05);针刺组RDQ愈显率为66.67%(20/30),西药组为40%(12/30),2组愈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组治疗均有效,但针刺督脉背部T3~T12段棘突下对改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反流症状和心理状态的临床疗效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督脉 胃食管反流病 心理状态 反流症状 临床疗效
下载PDF
针刺督脉背段T_3~T_(12)棘突下治疗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1
4
作者 黄雪 白兴华 +3 位作者 刘镇文 高璐佼 张陪 李昕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9年第2期64-67,共4页
目的观察针刺督脉背段T_3~T_(12)棘突下治疗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西药组,每组30例。西药组予埃索美拉唑镁肠溶片口服,针刺组予针刺督脉背段T_3~T_(12)棘突下治疗。两... 目的观察针刺督脉背段T_3~T_(12)棘突下治疗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西药组,每组30例。西药组予埃索美拉唑镁肠溶片口服,针刺组予针刺督脉背段T_3~T_(12)棘突下治疗。两组均治疗8周,观察临床疗效,比较胃食管反流病问卷(RDQ)评分、胃食管反流病健康相关生存质量量表(GERDHRQL)评分及T_3~T_(12)棘突下压痛阈值的变化情况。结果 (1)针刺组、西药组愈显率分别为60.0%、26.7%;两组临床疗效比较,针刺组优于西药组(P<0.05)。(2)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RDQ、GERD-HRQL评分均较治疗前减少(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针刺组RDQ、GERD-HRQL评分均低于西药组(P<0.05)。(3)治疗前后组内比较,针刺组治疗后T_3~T_(12)各棘突下压痛阈值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西药组T_3~T_(12)各棘突下压痛阈值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针刺组T_3~T_(12)各棘突下压痛阈值均高于西药组(P<0.05)。结论针刺督脉背段T_3~T_(12)棘突下治疗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疗效满意,较埃索美拉唑镁肠溶片能更好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 针刺 督脉 棘突下 压痛 临床研究
下载PDF
针刺胃食管反流病人督脉背段压痛变化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3
5
作者 高璐佼 白兴华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37-241,共5页
目的观察针刺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督脉背段第3-9胸椎棘突下的压痛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60例GERD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西药组,每组30例。针刺组取T3(身柱)、T4(非穴位)、T5(神道)、T6(灵台)、T7(至阳)、T8(非穴位)... 目的观察针刺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督脉背段第3-9胸椎棘突下的压痛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60例GERD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西药组,每组30例。针刺组取T3(身柱)、T4(非穴位)、T5(神道)、T6(灵台)、T7(至阳)、T8(非穴位)、T9(筋缩),隔日治疗1次,1周3次;西药组口服奥美拉唑肠溶胶囊,20mg/次,每日2次,疗程均为8周。2组在治疗前后填写反流性疾病诊断问卷(RDQ)并在T3-T9棘突下进行压痛程度评价和压痛阈值评估。结果针刺组愈显率70%,对比西药组43.3%,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针刺组治疗后在T3-T9段的压痛程度缓解优于西药组(P〈0.05);在T5-T7段的压痛阈值提高大于西药组(P〈0.05)。结论针刺督脉背部T3-T9段棘突下治疗GERD的疗效优于西药组,并且针刺后的压痛阈值也比西药组显著升高,因此可以将督脉背段压痛作为评估针刺治疗GERD效果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胃食管反流病 督脉 压痛
下载PDF
针刺督脉背段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伴有睡眠障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3
6
作者 李晨阳 白兴华 《针刺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516-521,共6页
目的:观察针刺督脉背段胸椎(T)3-T 12治疗伴有睡眠障碍的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临床疗效。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58例GERD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28例和西药组30例。针刺组针刺督脉背段T 3~T 12棘突下,隔日1次,每周3次;西药组口服奥美拉唑肠... 目的:观察针刺督脉背段胸椎(T)3-T 12治疗伴有睡眠障碍的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临床疗效。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58例GERD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28例和西药组30例。针刺组针刺督脉背段T 3~T 12棘突下,隔日1次,每周3次;西药组口服奥美拉唑肠溶胶囊,20mg/次,2次/d;两组均治疗8周。治疗前后分别对患者进行反流性疾病诊断问卷评分(RDQ)、GERD症状程度评分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并评价疗效。结果:两组RDQ、GERD症状程度、PSQI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1),且针刺组治疗前后RDQ、GERD症状程度、PSQI评分差值较西药组显著降低(P<0.01)。针刺组3种评分的愈显率、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西药组(P<0.05,P<0.01)。结论:针刺督脉背段T 3~T 12棘突下可治疗伴有睡眠障碍的GERD,且疗效优于西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胃食管反流病 睡眠障碍 督脉穴位 临床试验
原文传递
针刺督脉背段T_3~T_(12)棘突下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伴有睡眠障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0
7
作者 李晨阳 白兴华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57-261,共5页
目的研究伴有睡眠障碍的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针刺督脉背段T_3~T_(12)前后压痛变化规律,以期客观评价针刺疗效。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GERD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西药组,针刺组脱落2例,西药组30例,针刺组28例。针刺组针刺患者督... 目的研究伴有睡眠障碍的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针刺督脉背段T_3~T_(12)前后压痛变化规律,以期客观评价针刺疗效。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GERD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西药组,针刺组脱落2例,西药组30例,针刺组28例。针刺组针刺患者督脉背段T_3~T_(12)棘突下,隔日1次,每周3次。西药组患者口服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每次20mg,每日2次。2组均治疗8周。2组治疗前后分别对患者进行反流性疾病诊断问卷评分(RDQ)、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及T_3~T_(12)棘突下行压痛阈值评估。结果 58例患者睡眠障碍有其自身的特点。治疗后,2组RDQ评分、PSQI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针刺组较西药组显著降低(P<0.01)。2组T_4、T_5、T_6、T_7、T_8、T_(11)压痛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0.01)。治疗后针刺组在T_4、T_5、T_6、T_7、T_8、T_(11)处的压痛阈值显著高于西药组(P<0.05~0.01)。结论胃食管反流病伴有的睡眠障碍有其自身特点,针刺督脉背段T_3~T_(12)棘突下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伴有睡眠障碍的疗效优于西药组,并且针刺后的压痛阈值也比西药组显著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病 督脉 睡眠障碍 穴位压痛
下载PDF
针刺督脉背段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9
8
作者 高丹霞 白兴华 《针刺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40-143,共4页
目的:通过观察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ERC)患者咳嗽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来评价针刺督脉背段治疗GERC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GERC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针刺组和西药组,每组30例。针刺组针刺督脉背部胸(T)3—T12段棘突下(含经穴及非经穴),每... 目的:通过观察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ERC)患者咳嗽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来评价针刺督脉背段治疗GERC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GERC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针刺组和西药组,每组30例。针刺组针刺督脉背部胸(T)3—T12段棘突下(含经穴及非经穴),每周二、四、六治疗,疗程8周。西药组予奥美拉唑肠溶胶囊口服,每日2次,疗程8周。分别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反流性疾病诊断问卷(RDQ)、咳嗽症状积分表、莱塞斯特咳嗽生命质量问卷(LCQ)评分。结果:两组治疗后RDQ、咳嗽症状积分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LCQ三大区域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治疗后针刺组RDQ、咳嗽症状积分表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LCQ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两组治疗均有效,但针刺督脉背部T3—T12段棘突下对改善GERC患者反流症状、咳嗽症状及生活质量水平的临床疗效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性咳嗽 针刺疗法 督脉 反流症状 临床疗效
原文传递
铋剂四联疗法联合针刺督脉背段压痛穴位治疗脾胃虚寒型Hp感染性胃溃疡疗效分析
9
作者 王小沙 刘青塬 《中国烧伤创疡杂志》 2024年第2期152-156,共5页
目的分析铋剂四联疗法联合针刺督脉背段压痛穴位治疗脾胃虚寒型幽门螺杆菌(Hp)感染性胃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80例脾胃虚寒型Hp感染性胃溃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治疗方法... 目的分析铋剂四联疗法联合针刺督脉背段压痛穴位治疗脾胃虚寒型幽门螺杆菌(Hp)感染性胃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80例脾胃虚寒型Hp感染性胃溃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将其分为联合组(40例)与对照组(40例),联合组患者采用铋剂四联疗法联合针刺督脉背段压痛穴位治疗,对照组患者单纯采用铋剂四联疗法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中医症候评分、溃疡长径、血清胃泌素(GAS)水平、Hp转阴率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14 d后,联合组患者胃脘疼痛、食后腹胀、嗳气泛酸、恶心反胃评分以及血清GAS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6.910、6.318、7.140、9.345、8.819,P均<0.001),溃疡长径明显短于对照组(t=18.860,P<0.001);联合组患者Hp转阴率为87.5%,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Hp转阴率67.5%(χ^(2)=4.588,P=0.032);联合组患者中显效26例、有效11例、无效3例,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显效19例、有效10例、无效11例(Z=-1.997,P=0.046)。结论铋剂四联疗法联合针刺督脉背段压痛穴位治疗脾胃虚寒型Hp感染性胃溃疡,可明显降低GAS水平,提高Hp转阴率,改善患者脾胃虚寒症状,促进溃疡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督脉 压痛穴位 铋剂四联疗法 Hp感染 胃溃疡 脾胃虚寒
下载PDF
氟哌噻吨美利曲辛联合针刺督脉背段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伴睡眠障碍的效果
10
作者 孙银平 钟平玉 《中外医学研究》 2024年第18期51-55,共5页
目的:观察氟哌噻吨美利曲辛联合针刺督脉背段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伴睡眠障碍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5月—2023年7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龙岩第一医院收治的90例胃食管反流病伴睡眠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系统随机化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 目的:观察氟哌噻吨美利曲辛联合针刺督脉背段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伴睡眠障碍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5月—2023年7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龙岩第一医院收治的90例胃食管反流病伴睡眠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系统随机化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5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观察组给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联合针刺督脉背段。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抑郁情绪、睡眠指标、睡眠质量、疲劳程度、血清指标。结果:治疗后,两组抑郁自评量表(SD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SDS评分、HAMD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睡眠时间长于治疗前,睡眠潜伏期、觉醒时间短于治疗前,且观察组睡眠时间长于对照组,睡眠潜伏期、觉醒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简易疲惫量表(BFI)评分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PSQI评分、BFI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去甲肾上腺素(NE)、5-羟色胺(5-HT)水平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NE、5-HT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氟哌噻吨美利曲辛联合针刺督脉背段治疗可改善抑郁情绪及睡眠质量、疲劳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病 睡眠障碍 氟哌噻吨美利曲辛 针刺督脉 睡眠质量 血清指标 PSQI评分 BFI评分
下载PDF
针刺督脉背段联合膈肌生物反馈训练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临床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杜艺婷 余勇 喻永明 《光明中医》 2023年第20期4003-4006,共4页
目的探究针刺督脉背段联合膈肌生物反馈训练治疗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1年9月于江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治疗的68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联合组(34例)采用针刺督脉背段联合膈肌生物反... 目的探究针刺督脉背段联合膈肌生物反馈训练治疗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1年9月于江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治疗的68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联合组(34例)采用针刺督脉背段联合膈肌生物反馈训练,用药组(34例)给予埃索美拉唑镁肠溶片治疗。比较2组疗效、RDQ评分、GERD-HRQL评分以及抗反流屏障改善情况。结果联合组的总有效率高于用药组(P<0.05);联合组治疗后的CDP、EJGP高于用药组(P<0.05);联合组的RDQ、GERD-HRQL评分均明显低于用药组(P<0.05)。结论针刺督脉背段联合膈肌生物反馈训练对于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效果显著,能够有效增强患者抗反流屏障作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病 抗反流屏障 针刺督脉 膈肌生物反馈训练
下载PDF
肺小结节hook—wire定位胸腔镜切除术中定位针沿肺动脉游走1例 被引量:4
12
作者 吴巍 陈曦 +1 位作者 刘建阳 张春江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2017年第11期687-688,共2页
患者女,53岁。左肺下叶背段小结节,大小1.0cm×1.0cm,CT值-35HU。决定行胸腔镜下肺结节切除术,术前行hook-wire定位。定位针型号:20G×90mm乳腺穿刺定位针(普诺麦斯公司)。CT引导下定位:以病灶为中心局部扫描,确定... 患者女,53岁。左肺下叶背段小结节,大小1.0cm×1.0cm,CT值-35HU。决定行胸腔镜下肺结节切除术,术前行hook-wire定位。定位针型号:20G×90mm乳腺穿刺定位针(普诺麦斯公司)。CT引导下定位:以病灶为中心局部扫描,确定进针点、设计进针路线;经病灶旁肺组织,将定位针刺入病灶远侧肺内1.5cm左右,针尖斜面朝向病灶方向退出外壳,弹开钢钩;距体表2cm剪断尾丝,包扎固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腔镜切除术 肺小结节 定位针 肺动脉 肺下叶 结节切除术 乳腺穿刺 CT引导
原文传递
慢性嗜酸性粒细胞性肺炎1例CT诊断 被引量:4
13
作者 冯忠波 李新辉 刘军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5年第2期167-168,共2页
患者男,32岁,无明显原因出现发热2个月,最高体温39℃,咳嗽、咳痰,为黄色黏痰。外院按“肺炎冶给予“阿奇霉素冶治疗2周,体温降至正常,咳嗽、咳痰症状减轻。10 d前再次出现发热,主要于下午及晚间出现,咳白色黏痰,无寒战、盗汗,使用“阿... 患者男,32岁,无明显原因出现发热2个月,最高体温39℃,咳嗽、咳痰,为黄色黏痰。外院按“肺炎冶给予“阿奇霉素冶治疗2周,体温降至正常,咳嗽、咳痰症状减轻。10 d前再次出现发热,主要于下午及晚间出现,咳白色黏痰,无寒战、盗汗,使用“阿奇霉素冶体温控制不佳,于2014年3月5日收治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科。否认肝炎、结核、疟疾等病史;患者久居西安,无疫区、疫情、疫水接触史。体检:体温37.3℃,脉搏102次/min,呼吸25次/min,血压113/78 mmHg(1 mmHg=0.133 kPa),神志清楚,精神尚可。实验室检查:白细胞10.46×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8.01%,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六项未见异常,结核菌试验弱阳性,红细胞沉降率16 mm/h,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呼吸道病毒抗体、EB-DNA、CMV-DNA、TB-DNA、斑点试验未见明显异常。 X线胸片:两肺纹理增重,右下肺可见淡薄的絮状模糊影(图1A﹚。胸部CT:右肺下叶背段见斑片状高密度渗出影﹙图1B﹚;40天复查CT示右肺下叶背段斑片状高密度影吸收,左肺下叶背段可见约31 mm×32 mm类圆形病灶,其内可见小的空洞影,边界不清,周围可见絮状渗出影,相邻胸膜增厚,胸膜腔少量积液﹙图1C、1D﹚;2个月后复查CT示示左肺病灶范围增大,约41 mm×52 mm,胸腔积液较前增多。患者俯卧位于CT检查床上,行经皮左肺病灶CT引导下穿刺活检(图1E)。病理检查:肺组织慢性炎伴坏死及纤维组织增生及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图1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CT诊断 慢性炎 粒细胞性 肺炎 西安交通大学 肺下叶 CMV-DNA
原文传递
疑难病例析评 第80例 双肺弥漫性钙化症—右下肺单发型上皮样血管内皮瘤 被引量:3
14
作者 周健光 郑敏 +1 位作者 潘文胜 蔡绥勍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6期1864-1867,共4页
关键词 上皮样血管内皮瘤 疑难病例析评 弥漫性 双肺 单发型 右下肺 钙化症 胸部X线片 肺下叶 密度增高 结节状 骨化病 特发性 肺块影 头胀痛 对称性 踝关节 咳痰 咳嗽 出现 胸片 复查
原文传递
治疗肺结核合并Gilbert综合征一例 被引量:2
15
作者 何丙生 李双初 +1 位作者 陈晖 冷剑辉 《中国防痨杂志》 CAS 2012年第5期335-336,共2页
患者,男,50岁。2009年4月8日因"肺结核化疗1个月,恶心、厌食、乏力1周余"住院。 患者1个月前因咳嗽、咯痰15d,就诊于孝感市中心医院。胸部CT示右肺上叶后段、下叶背段及中叶斑片状、结节状高密度影。
关键词 GILBERT综合征 肺结核 治疗 2009年 结核化疗 右肺上叶 胸部CT 下叶
下载PDF
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诊断下叶背段肺结核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文伟 柯明耀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2000年第1期70-71,共2页
关键词 下叶 肺结核 纤维支气管镜 诊断
下载PDF
支气管囊肿CT误诊2例报告 被引量:2
17
作者 刘康 徐浩 +1 位作者 熊义富 杨林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4年第4期114-114,116,共2页
1临床资料 病例1,女,25岁。因咯血3月入院。体格检查:双肺叩诊清音,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和胸膜摩擦音。心前区无隆起,心尖搏动位置正常,未触及震颤,心界无扩大,心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辅助检查:腹部B... 1临床资料 病例1,女,25岁。因咯血3月入院。体格检查:双肺叩诊清音,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和胸膜摩擦音。心前区无隆起,心尖搏动位置正常,未触及震颤,心界无扩大,心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辅助检查:腹部B超、心电图及实验室检查均无异常。胸部CT检查发现右肺下叶背段团块状密度增高影,边界较清,大小约4.2cm×3.2cm,纵膈及腋窝淋巴结无肿大。CT诊断:右肺肿瘤(图1-2)。在全麻下行右肺肿块切除术,术中见右下肺背段囊性肿块,大小约4.0cm×4.0cm,质软,富有弹性,囊内为咖啡色粘稠物质,完整剥离肿块,于腋中线第8肋间留置胸腔引流管,关闭胸腔。病理结果:支气管囊肿。痊愈出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气管囊肿 CT误诊 肿块切除术 胸腔引流管 胸部CT检查 病理性杂音 实验室检查 肺下叶
下载PDF
人体肝脏前裂静脉的解剖学特点
18
作者 温富凯 张宇 +1 位作者 崔逸峰 陆朝阳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547-1552,共6页
目的探讨人体肝脏前裂静脉的解剖学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3月至2021年3月哈尔滨医科大学人体解剖学教研室的22具成人尸体标本;男15具,女7具;年龄为45(18~75)岁。观察指标:(1)肝脏前裂静脉识别率及汇入肝静脉... 目的探讨人体肝脏前裂静脉的解剖学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3月至2021年3月哈尔滨医科大学人体解剖学教研室的22具成人尸体标本;男15具,女7具;年龄为45(18~75)岁。观察指标:(1)肝脏前裂静脉识别率及汇入肝静脉位置。(2)肝脏前裂静脉长度及汇入肝静脉开口直径。(3)肝脏前裂静脉与肝Ⅷ段腹侧肝静脉(V8v)位置及V8v情况。(4)肝脏前裂静脉与前腹段门静脉及前背段门静脉的关系。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结果(1)肝脏前裂静脉识别率及汇入肝静脉位置:22具尸体肝脏标本中,肝脏前裂静脉识别率为90.9%(20/22),9.1%(2/22)的尸体肝脏标本不存在肝脏前裂静脉。肝脏前裂静脉汇入肝中静脉近端和肝右静脉近端比例分别为19/20和1/20,无汇入肝中静脉远端和肝右静脉远端的标本。(2)肝脏前裂静脉长度及汇入肝静脉开口直径:20具有肝脏前裂静脉的尸体肝脏标本中,肝脏前裂静脉长度为(6.41±1.26)cm,肝脏前裂静脉汇入肝静脉开口直径为(0.38±0.10)cm。(3)肝脏前裂静脉与V8v位置及V8v情况:22具尸体肝脏标本中,25支V8v分支均汇入肝中静脉近端,V8v长度为(3.83±0.36)cm,V8v直径为(0.16±0.08)cm。17具尸体肝脏标本同时存在肝脏前裂静脉和V8v,V8v汇入肝脏前裂静脉后再汇入肝中静脉比例为14/17,肝脏前裂静脉与V8v分别汇入肝中静脉比例为3/17,无肝脏前裂静脉汇入肝右静脉且V8v汇入肝中静脉标本。(4)肝脏前裂静脉与前腹段门静脉及前背段门静脉的关系:20具有肝脏前裂静脉尸体肝脏标本中,16具肝脏标本中的肝脏前裂静脉可作为划分肝右前区前腹段和前背段的分界标识。肝脏前裂静脉与前腹段门静脉距离为(1.40±0.43)cm,与前背段门静脉距离为(1.46±0.63)cm,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静脉 前裂静脉 右前区前腹和前 保留肝实质 肝切除 解剖学
原文传递
血清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阳性的肺泡细胞癌1例报告 被引量:1
19
作者 肖永龙 桂贤华 张德平 《中国肺癌杂志》 CAS 2008年第2期294-296,共3页
患者男性,59岁,汉族。因“咳嗽咳痰两月余”入院。患者人院前两月出现无诱因的咳嗽咳痰,为白黏痰,偶有活动后气喘,但无发热和盗汗,在当地医院查CT示两肺上叶后段,下叶背段见多发大小不一的片状样影,内见空洞(图1,图2)。纤维... 患者男性,59岁,汉族。因“咳嗽咳痰两月余”入院。患者人院前两月出现无诱因的咳嗽咳痰,为白黏痰,偶有活动后气喘,但无发热和盗汗,在当地医院查CT示两肺上叶后段,下叶背段见多发大小不一的片状样影,内见空洞(图1,图2)。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无异常,痰找抗酸杆菌,痰找异形细胞为阴性,给予氨茶碱平喘及抗生素治疗,症状无好转,又给予利福平,异烟肼,乙胺丁醇抗结核治疗,十七天后复查CT,病变无明显变化,遂入院进一步诊断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阳性 肺泡细胞癌 纤维支气管镜检查 血清 痰找抗酸杆菌 抗生素治疗 抗结核治疗 下叶
下载PDF
儿童支气管黏液表皮样癌一例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洪武 周云芝 +4 位作者 马洪明 罗凌飞 李晶 邹珩 李冬妹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944-945,共2页
患儿男,4岁,因咳嗽、咯血1个月于2008年6月26日入院。入院前1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开始以干咳为主,后咯鲜红色泡沫状痰,每次5~10m1。X线胸片及CT检查示“左下叶背段及后段实变,右侧叶间胸膜局限性增厚”(图1),考虑“左下... 患儿男,4岁,因咳嗽、咯血1个月于2008年6月26日入院。入院前1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开始以干咳为主,后咯鲜红色泡沫状痰,每次5~10m1。X线胸片及CT检查示“左下叶背段及后段实变,右侧叶间胸膜局限性增厚”(图1),考虑“左下肺不张”,经对症处理后无明显好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液表皮样癌 支气管 儿童 下叶 CT检查 X线胸片 对症处理 肺不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