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京德基广场出土南朝金铜佛造像的新发现 被引量:11
1
作者 费泳 《艺术探索》 2018年第1期52-71,共20页
针对南京德基广场出土的南朝金铜佛教造像及残件,可初步考定其发生时间,并具体分析这批造像所呈现的新特点及其源流,包括背屏三尊像,佛、菩萨立莲花高坛,主尊右手施无畏印、左手下伸两指,菩萨作三髻、四髻或头戴三珠冠,X型帔帛和璎珞于... 针对南京德基广场出土的南朝金铜佛教造像及残件,可初步考定其发生时间,并具体分析这批造像所呈现的新特点及其源流,包括背屏三尊像,佛、菩萨立莲花高坛,主尊右手施无畏印、左手下伸两指,菩萨作三髻、四髻或头戴三珠冠,X型帔帛和璎珞于身体两侧呈外展式下垂,胁侍菩萨、弟子及化佛作双手合掌,飞天插件中出现托塔力士及阿育王塔等诸多造像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基广场 金铜佛像 南朝
下载PDF
故宫藏曲阳白石造像中龙的类型与来源
2
作者 赵芸格 《紫禁城》 2024年第2期88-99,共12页
龙作为佛教重要护法之一,常在佛教造像中出现。在故宫博物院保存的曲阳佛造像中就可见龙的身影。曲阳出土的佛造像上可见双树背屏上的盘龙、背屏上端的腾龙以及盘龙腾龙的组合形式。与邺城北吴庄和青州龙兴寺造像中的龙形象进行对比.
关键词 佛造像 青州龙兴寺 曲阳 佛教造像 腾龙 故宫博物院
原文传递
笈多式背屏对龙门石窟唐代造像背光的影响研究
3
作者 金建荣 《中国美术研究》 2024年第1期33-39,共7页
7世纪后半叶,龙门石窟倚坐佛像身后的背光出现新的样式,以大万伍佛洞东壁倚坐弥勒造像背光较为典型,这种背光样式结构独特,造型新颖,既融合了古印度笈多时期佛像身后的背屏装饰样式与内容,又结合了中国本土特色山川日月与飞天等形象,是... 7世纪后半叶,龙门石窟倚坐佛像身后的背光出现新的样式,以大万伍佛洞东壁倚坐弥勒造像背光较为典型,这种背光样式结构独特,造型新颖,既融合了古印度笈多时期佛像身后的背屏装饰样式与内容,又结合了中国本土特色山川日月与飞天等形象,是新的创造。这类背光样式出现时间短暂,考察图像源流,还可以追溯到亚述时期的中亚地域国王的宝座与神兽图像。龙门大万伍佛洞东壁主佛背光是多种文化艺术元素的结合体,体现中国与古印度、中亚密切的文化交流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石窟 大万伍佛洞 造像
原文传递
古青州北朝佛教造像中的飞天伎乐用乐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曹晓卿 《中国音乐》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70-77,共8页
古青州地区1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重要的佛教活动地带。近年来古青州北朝造像的研究多集中于美术领域,而其中独具特色的伎乐飞天则鲜有人涉足。本文从音乐考古学角度出发,以青州龙兴寺出土的北朝背屏式飞天伎乐用乐为重点研究对象,将其... 古青州地区1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重要的佛教活动地带。近年来古青州北朝造像的研究多集中于美术领域,而其中独具特色的伎乐飞天则鲜有人涉足。本文从音乐考古学角度出发,以青州龙兴寺出土的北朝背屏式飞天伎乐用乐为重点研究对象,将其与4-6世纪同属古青州的临朐飞天伎乐做对比分析。研究过程中,以史料为据、以当地考古发现为证,结合古青州特殊的地理位置,发现佛教在现今民间音乐中遗留的踪迹,初步探索此地佛教用乐特点,找出异同并溯清源流,以期对古青州地区音乐文化交流、北朝石刻佛教造像有更全面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青州 北朝 龙兴寺 明道寺 飞天伎乐 音乐考古学
原文传递
北朝青州地区背屏造像头光与火焰纹的样式渊源 被引量:1
5
作者 管厚任 《上海工艺美术》 2020年第1期74-76,共3页
20世纪90年代,青州龙兴寺及其周边地区出土了大量北朝时期的佛造像,大量佛像的身后有放射状的背光,或刻或绘,丰富多元。佛光是佛教造像重要的内容,可以说佛像背屏就是佛光,包括头光和身光(火焰纹)。"常光一丈相"("三十二... 20世纪90年代,青州龙兴寺及其周边地区出土了大量北朝时期的佛造像,大量佛像的身后有放射状的背光,或刻或绘,丰富多元。佛光是佛教造像重要的内容,可以说佛像背屏就是佛光,包括头光和身光(火焰纹)。"常光一丈相"("三十二相"内容之一),就是对佛光最早的描述之一,其意是说佛陀身体常常放出一丈高的光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焰纹 青州龙兴寺 佛造像 三十二相 青州地区 北朝时期 佛教造像
原文传递
仙佛胜景石门山述略
6
作者 已未 《文物天地》 2001年第5期17-19,共9页
石门山石窟,位于大足县城东20公里处石马镇新胜村的石门山巅,因两巨石夹峙如门而得名。由文惟一、文居道、蹇忠进等匠师开凿于北宋绍圣至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094-1151年)。崖面全长71.8米,崖高3.4-5米,沿岩造像,共13窟龛,是我国石窟艺术... 石门山石窟,位于大足县城东20公里处石马镇新胜村的石门山巅,因两巨石夹峙如门而得名。由文惟一、文居道、蹇忠进等匠师开凿于北宋绍圣至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094-1151年)。崖面全长71.8米,崖高3.4-5米,沿岩造像,共13窟龛,是我国石窟艺术中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观音造像 双手 袖长 石窟艺术 美术 石门山 孔雀明王 诃利帝母
全文增补中
山东背屏式造像圆形执物小考
7
作者 张潇(文/图) 《大众考古》 2019年第10期62-68,共7页
山东地区出土的背屏式造像中,有一种特殊的造像形式,其背屏身光后雕刻有手持圆形执物的人像。对于这种圆形执物的性质,前人做出了可能为日、月二天神托举日月形象的推测。经过对比中国古代文物中所表现的日、月神形象,可能未必如此,比... 山东地区出土的背屏式造像中,有一种特殊的造像形式,其背屏身光后雕刻有手持圆形执物的人像。对于这种圆形执物的性质,前人做出了可能为日、月二天神托举日月形象的推测。经过对比中国古代文物中所表现的日、月神形象,可能未必如此,比对古代印度佛教造像以及中国石窟造像中的乐器图像,此圆形执物可能为供养人持物或膜鸣乐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窟造像 供养人 古代文物 佛教造像 未必如此 乐器图像 山东地区
下载PDF
“破碎与聚合——青州龙兴寺古代佛教造像”特展实景
8
作者 王磊 《收藏.拍卖》 2016年第11期70-75,共6页
2016年9月,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的"破碎与聚合——青州龙兴寺古代佛教造像"特展适逢龙兴寺窖藏发掘20周年的特殊时机,更为北京第34届世界艺术史大会增添了亮色。本次展览并未囿于古代中国雕塑的框架,而是从佛教造像的历史出发,... 2016年9月,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的"破碎与聚合——青州龙兴寺古代佛教造像"特展适逢龙兴寺窖藏发掘20周年的特殊时机,更为北京第34届世界艺术史大会增添了亮色。本次展览并未囿于古代中国雕塑的框架,而是从佛教造像的历史出发,讲述了石像的生命以及其"灵力"被塑造、破除和恢复的过程,具有丰富多元的文化史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造像 青州龙兴寺 中央美术学院 世界艺术 古代中国 青州城 雕刻技法 曹仲达 尊像
原文传递
北朝佛教造像记书法艺术——以嵩洛地区为例
9
作者 刘超 《法音》 2020年第9期28-32,共5页
一、从北齐静明等修塔造像石刻谈起静明等修塔造像石刻,刻立于北齐天保八年(557)十一月二十九日,石原在河南嵩山。刻石大约在晚清民国年间不知踪迹,留有拓本流传,因此很多人误认刻石为碑,而不知还有造像。静明等修塔造像刻石形制是背屏... 一、从北齐静明等修塔造像石刻谈起静明等修塔造像石刻,刻立于北齐天保八年(557)十一月二十九日,石原在河南嵩山。刻石大约在晚清民国年间不知踪迹,留有拓本流传,因此很多人误认刻石为碑,而不知还有造像。静明等修塔造像刻石形制是背屏式造像,现所见拓片文字为雕像背屏后面的题记、题名和两侧处的题名,正面是造像。依据所藏拓片,墨拓纸本高153厘米,宽84厘米,每侧宽10厘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民国 造像 刻石 北齐 书法艺术 拓片 河南嵩山
原文传递
长期坚持敦煌壁画臨摹工作的李承仙同志
10
作者 常书鸿 《美术》 1956年第9期25-27,共3页
当我們在敦煌的洞窟中面对着彩色斑爛的壁画时,从它們那奔放的筆触和遒勁有力的綫条中,彷彿看到古代壁画作者們正在揮筆用墨;他們的得失和优劣,常常在我們内心的深处引起贊嘆和惋惜,他們的浩繁的、卓越的劳动成果吸引了我們,并鼓舞我們... 当我們在敦煌的洞窟中面对着彩色斑爛的壁画时,从它們那奔放的筆触和遒勁有力的綫条中,彷彿看到古代壁画作者們正在揮筆用墨;他們的得失和优劣,常常在我們内心的深处引起贊嘆和惋惜,他們的浩繁的、卓越的劳动成果吸引了我們,并鼓舞我們这一、二十个美術工作者在千佛洞長期地从事臨摹工作,通过臨摹,深入地研究古代藝術遺產,同时把这些埋藏在洞窟中的宝藏廣泛地介紹給人民群众。李承仙同志就是这一、二十个美術工作者中的一个。近十年來,她一直从事于魏、隋、唐、宋各时代的壁画的臨摹工作。解放以前,在荒涼的沙漠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壁画 用墨 人民群众 敦煌文物研究所 十年 同样大小 原壁 一只手 十二章
原文传递
罗汉床中所昭示的传统休闲文化
11
作者 戴蔚成 《浙江画报》 2013年第5期46-47,共2页
俗语:良田干顷不过一日三餐,广厦万间只睡卧榻三尺。中国传统休闲文化中,在"吃"和"睡"上的讲究,一直是足以让西方人瞠目结舌的。这件由浙江瑶山艺术品投资有限公司提供的紫檀木、黄花梨等材质的罗汉床,可以说是传... 俗语:良田干顷不过一日三餐,广厦万间只睡卧榻三尺。中国传统休闲文化中,在"吃"和"睡"上的讲究,一直是足以让西方人瞠目结舌的。这件由浙江瑶山艺术品投资有限公司提供的紫檀木、黄花梨等材质的罗汉床,可以说是传统休闲文化中的典型器物之代表——不仅用料硕大敦实,而且造型稳重气派,22尊瑞兽狮子有序分布在床体各个部位,姿态各异,威风凛凛,神气十足,堪称典型清式家具风格的佳作。如此精湛的工艺背后所预示的正是先人在"睡"字上的讲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汉床 休闲文化 清式家具 吉祥纹 兽面纹 狮纹 透雕 绦环板 司言
原文传递
新见四川大学博物馆藏两件南朝石刻造像 被引量:1
12
作者 董华锋 周静 +1 位作者 邓宽宇 尹俊霞 《文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1-88,共8页
四川大学博物馆藏品十分丰富,石刻是其中最具特色的收藏门类之一。馆藏石刻中有若干件十分少见的南朝造像。此前,霍巍撰文刊布了该馆收藏的两尊南朝背屏式造像[1],受到学界广泛关注。近来,我们在对馆藏石刻文物作进一步整理时,又发现两... 四川大学博物馆藏品十分丰富,石刻是其中最具特色的收藏门类之一。馆藏石刻中有若干件十分少见的南朝造像。此前,霍巍撰文刊布了该馆收藏的两尊南朝背屏式造像[1],受到学界广泛关注。近来,我们在对馆藏石刻文物作进一步整理时,又发现两件南朝石刻造像。这两件造像学术价值较高,迄今尚未报道,兹简要介绍,并就相关问题作进一步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刻造像 四川大学博物馆 南朝造像 石刻文物 学术价值 馆藏
原文传递
北齐双树背屏式佛造像形成新探
13
作者 李婧 张廷波 《新疆艺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36-49,共14页
邺城北吴庄出土的北齐双树背屏式佛造像,以其独特双树样式与透雕工艺闻名于现存南北朝佛教造像。通过梳理此类造像样式与工艺脉络可知,双树背屏样式受甘陕佛教造像双树龛样式影响,是由西魏降民带至邺城。双树背屏式佛像在北齐时装饰一... 邺城北吴庄出土的北齐双树背屏式佛造像,以其独特双树样式与透雕工艺闻名于现存南北朝佛教造像。通过梳理此类造像样式与工艺脉络可知,双树背屏样式受甘陕佛教造像双树龛样式影响,是由西魏降民带至邺城。双树背屏式佛像在北齐时装饰一些象征净土世界的物象,如化生童子与水禽等,由此双树图像从古印度佛教美术中作为佛陀、林间的象征,转变为净土空间的象征。这是净土思想在北齐皇家、王族、平民之间流行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齐 双树式佛像 透雕
下载PDF
清华大学藏北朝晚期道教羽化像考论
14
作者 李静杰 《文物》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81-90,1,共11页
清华大学图书馆收藏一件北朝晚期道教背屏式造像,具有若干定州系统白石造像特征。主尊卧像模仿佛涅槃像而来,又呈现自身独特性,实为罕见的老子羽化造像。十真人依照佛十弟子侍立主尊身后,联排小龛取代娑罗树作为背景。台座上护法狮子、... 清华大学图书馆收藏一件北朝晚期道教背屏式造像,具有若干定州系统白石造像特征。主尊卧像模仿佛涅槃像而来,又呈现自身独特性,实为罕见的老子羽化造像。十真人依照佛十弟子侍立主尊身后,联排小龛取代娑罗树作为背景。台座上护法狮子、神王造型则一如佛教造像。在效法佛涅槃造像的过程中,教化众生而示现涅槃的用意大概一并转移过来,富于时代色彩的净土往生观念也渗透其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华大学图书馆 时代色彩 佛教造像 北朝晚期 造像特征 主尊 羽化
原文传递
麦积山第140窟天人佛塔图考析
15
作者 张铭 《敦煌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6-34,共9页
麦积山石窟第140窟是北魏晚期开凿的小型洞窟,该窟窟顶新发现的北周所绘飞天与佛塔组合壁画,是该窟重修的重要历史信息,也是麦积山石窟现存唯一的天人佛塔图像。显示出北周时期,麦积山石窟同时受到来自南朝和北朝佛教艺术的影响,并形成... 麦积山石窟第140窟是北魏晚期开凿的小型洞窟,该窟窟顶新发现的北周所绘飞天与佛塔组合壁画,是该窟重修的重要历史信息,也是麦积山石窟现存唯一的天人佛塔图像。显示出北周时期,麦积山石窟同时受到来自南朝和北朝佛教艺术的影响,并形成了自身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佛塔图 式造像 北周
下载PDF
再论东魏北齐背屏式佛教造像分期问题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婧 《中国美术》 2022年第1期86-93,共8页
背屏式佛教造像是东魏北齐佛教造像中造型独特且占据一定数量的造像类型,根据现有纪年造像分型、分式,可将其分为六期。现有的研究大多将背屏式佛教造像从时间上划分为北魏晚期至东魏前期、东魏后期、北齐至隋以及唐代四个历史时期。学... 背屏式佛教造像是东魏北齐佛教造像中造型独特且占据一定数量的造像类型,根据现有纪年造像分型、分式,可将其分为六期。现有的研究大多将背屏式佛教造像从时间上划分为北魏晚期至东魏前期、东魏后期、北齐至隋以及唐代四个历史时期。学者们对东魏北齐时期的背屏式佛教造像鲜有系统、深入的研究。本文尝试从这一时期背屏式佛教造像的风格样式出发,对此类造像从时间角度重新进行划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魏北齐 式佛教造像 分期
下载PDF
山西北周佛教造像的初步整理与研究
17
作者 崔嘉宝 《石窟寺研究》 2022年第1期58-75,共18页
山西境内有丰富的北朝佛教遗迹,年代大多属于北魏、东魏和北齐,但是也有少量的北周佛教造像,主要分布于山西西南部的运城地区,其中以体量庞大的单体造像尤为引人注意,但由于数量相对较少,常被研究者所忽略。本文在整理这批造像资料的基... 山西境内有丰富的北朝佛教遗迹,年代大多属于北魏、东魏和北齐,但是也有少量的北周佛教造像,主要分布于山西西南部的运城地区,其中以体量庞大的单体造像尤为引人注意,但由于数量相对较少,常被研究者所忽略。本文在整理这批造像资料的基础上,将从造像特点和历史背景两个方面,来讨论山西北周佛教造像与周边地区造像之间的关系,以及造像反映出的北周统治区域的逐步扩张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周 佛教造像 造像碑 单体造像 式造像
原文传递
地域传统与文化融合:北朝伎乐天边饰背屏式佛教造像之考察——以河北定州和邺城地区为中心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洪彩 崔雨萌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21-226,共6页
伎乐天边饰背屏式造像是北朝背屏式佛教造像的代表。本文通过梳理河北定州与邺城地区北朝伎乐天边饰背屏式佛教造像的时代风格,考证了数件时代不明的佛教造像,力图揭示北魏后期至北齐定州与邺城地区背屏式造像的复杂关系。河北北朝伎乐... 伎乐天边饰背屏式造像是北朝背屏式佛教造像的代表。本文通过梳理河北定州与邺城地区北朝伎乐天边饰背屏式佛教造像的时代风格,考证了数件时代不明的佛教造像,力图揭示北魏后期至北齐定州与邺城地区背屏式造像的复杂关系。河北北朝伎乐天边饰背屏式造像风格的演变,既与南朝文化的影响、定州与邺城传统地域特色有关,又与当时汉化与胡化的思潮此消彼长关联密切。另外,通过对比伎乐天在佛教文本中的表现,可知背屏边饰伎乐天像是为法音供养,表现闻法成佛的信仰主旨,这也为其艺术特色的形成提供了创造表现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北 伎乐天 式造像 北朝
下载PDF
北齐释迦七尊背屏式造像探略
19
作者 张洁 《云冈研究》 2022年第3期36-38,46,共4页
1954年8月,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在晋源城西北发现两处石刻埋藏,其中一处埋藏坑出土的北齐七尊背屏式造像保存较为完整,此铺造像贴金彩绘,雕刻工艺精湛,时代特征明显,宗教气息浓郁,代表了太原地区北齐的佛像风格和制作技术。
关键词 北齐佛教 释迦七尊式造像 佛教艺术
原文传递
山东北部北朝背屏式三尊石刻造像造型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黄文智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18年第11期66-71,共6页
山东北部北魏晚期至北齐初,普遍流行背屏式三尊石刻造像,按照背屏中组合元素的不同,可将其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台基莲座一铺三尊像,显著特征是背光上端有倒龙口衔藤蔓与头光中缠枝莲花相连,雕刻样式遵循由注重浮雕立体感向平面的阴线刻转... 山东北部北魏晚期至北齐初,普遍流行背屏式三尊石刻造像,按照背屏中组合元素的不同,可将其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台基莲座一铺三尊像,显著特征是背光上端有倒龙口衔藤蔓与头光中缠枝莲花相连,雕刻样式遵循由注重浮雕立体感向平面的阴线刻转变;二是倒龙化生莲座一铺三尊像,其中胁侍菩萨的莲座,是由主尊两侧倒龙口衔莲枝喷出水束并化生出来,背光上端大多表现宝塔,人物服饰及背光注重平面阴线刻和彩绘。两种类型佛像相继出现,其图像构成,是以洛阳窟龛造像为摹本,吸收南朝元素和融合本地造像特征并独立发展而成,形成山东北部北朝经典造像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北部 式三尊石刻造像 造型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