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钴对牛胃线虫感染中性粒细胞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4
1
作者 A.Macpheroson 栾志华 《国外兽医学(畜禽疾病)》 CSCD 1989年第2期47-48,共2页
用缺钴饲料与补充钴饲料喂养的青年牛相比,中性粒细胞功能明显受损。对缺钴与补钴牛用奥氏奥斯特他线虫进行实验性感染,均引起牛的增重减少。但在缺钴组,胃线虫的伸展前期明显缩短,虫卵排出量多,血浆胃蛋白酶原浓度降低。屠宰时发现所... 用缺钴饲料与补充钴饲料喂养的青年牛相比,中性粒细胞功能明显受损。对缺钴与补钴牛用奥氏奥斯特他线虫进行实验性感染,均引起牛的增重减少。但在缺钴组,胃线虫的伸展前期明显缩短,虫卵排出量多,血浆胃蛋白酶原浓度降低。屠宰时发现所有实验牛的虫卵数减少。并对缺钴牛的胃线虫感染所致的免疫损伤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性粒细胞 线虫 线虫
下载PDF
您的母猪有胃线虫吗?
2
作者 Roch.,F 《国际养猪》 1994年第1期11-12,共2页
关键词 猪病 母猪 线虫 防治
全文增补中
玉龙县农村猪常见寄生虫病及其防治注意事项
3
作者 王李松 尧学祖 +2 位作者 奚红杉 王丽军 和津辉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5年第6期153-154,共2页
农村对于这样一个寄生虫频发的地方,加强对常见寄生虫的防治势在必行,因此以期为农户提供参考。
关键词 农村 猪蛔虫病 弓形体病 猪后圆线虫 线虫 防治
下载PDF
昆虫线虫一新种——如皋似双胃线虫的鉴定
4
作者 周桂信 舒自美 张克云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18-624,共7页
[目的]从江苏如皋水稻田土样中分离到昆虫线虫一新株系N3(简称虫株N3),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对其进行了鉴定。[方法]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线虫的形态特征,对其形态特征进行测计并构建基于18S r DNA序列的系统发育树等,对... [目的]从江苏如皋水稻田土样中分离到昆虫线虫一新株系N3(简称虫株N3),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对其进行了鉴定。[方法]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线虫的形态特征,对其形态特征进行测计并构建基于18S r DNA序列的系统发育树等,对虫株N3进行了系统分类鉴定。[结果]虫株N3主要形态特征是:食道基球退化;交合刺整体弧形弯曲,基部愈合弯曲;引带近腹部端,附着于交合刺基部;生殖乳突P3近泄殖腔,P2、P4远泄殖腔;双子宫。18S r DNA分子系统树表明:虫株N3与Diplogasteroides nasuensis最为相近,具有93.2%的同源性。虫株N3可以根据食道基球与交合刺基部的形态和引带附着位置加以区分。[结论]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鉴定,虫株N3为新种,命名为如皋似双胃线虫(Diplogasteroides rugaoensis n.s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虫线虫 分类 新种 如皋似双线虫
下载PDF
缺钴与补钴牛的胃线虫感染及其中性粒细胞功能
5
作者 Macp.,A. 栾志华 《牡丹江科技》 1989年第1期26-27,共2页
关键词 线虫 饲料 中性粒细胞
全文增补中
羊胃线虫的危害
6
作者 于洪祥 《饲料博览》 2004年第6期53-53,共1页
关键词 线虫 危害 症状 剖检变化 治疗 丙硫咪唑
下载PDF
一例鸡胃线虫病的诊断和治疗
7
作者 张建军 佟力强 《畜牧业环境》 2022年第3期92-92,共1页
2021年10月份,霍城县某散养户发生一起鸡胃线虫感染的疑似病例,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精神沉郁,被毛紊乱,食欲减退,甩头,咳嗽,呼吸困难等。笔者通过对其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观察,实验室检测以及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确诊为鸡胃线虫感... 2021年10月份,霍城县某散养户发生一起鸡胃线虫感染的疑似病例,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精神沉郁,被毛紊乱,食欲减退,甩头,咳嗽,呼吸困难等。笔者通过对其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观察,实验室检测以及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确诊为鸡胃线虫感染。笔者在确认为鸡胃线虫病的同时也对发病鸡做了治疗,并对散养户提出了防控鸡胃线虫病的建议,以期我县散养户鸡再次发生鸡胃线虫病的时候,能够有效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虫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2种寄生虫感染黄鳝引起的血细胞变化 被引量:18
8
作者 罗宇良 刘小玲 +1 位作者 张桂荣 危爱民 《水利渔业》 1999年第5期41-43,共3页
研究了感染隐藏新棘虫和胃瘤线虫的黄鳝血细胞的变化。结果表明:被隐藏新棘虫和胃瘤线虫感染的黄鳝红细胞数减少,白细胞数增多。白细胞血式也发生变化:其中淋巴细胞所占百分比减少,而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的百分比增多。
关键词 黄鳝 寄生虫 血细胞 隐藏新棘虫 线虫
下载PDF
洞庭湖区黄鳝体内胃瘤线虫的感染研究 被引量:20
9
作者 王文彬 曾伯平 +3 位作者 韩庆 王京仁 王智 罗玉双 《水利渔业》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62-63,共2页
洞庭湖区6个采样点的黄鳝对胃瘤线虫的感染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常德市芦山乡所产黄鳝感染最为严重,感染率高达90%,感染强度为4 35,其次是岳阳县中洲乡,感染率37 1%,华容暂未发现有感染。不同体长组的黄鳝其感染率和感染强度没有显著性差... 洞庭湖区6个采样点的黄鳝对胃瘤线虫的感染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常德市芦山乡所产黄鳝感染最为严重,感染率高达90%,感染强度为4 35,其次是岳阳县中洲乡,感染率37 1%,华容暂未发现有感染。不同体长组的黄鳝其感染率和感染强度没有显著性差异,可能是一个随机感染的过程。胃瘤线虫幼虫主要寄生于黄鳝的腹腔内的肠系膜和体壁内膜上,常常结囊。在肠道内发现有较多的细小胃瘤线虫寄生,说明这种线虫是经消化道而感染的。并测得胃瘤线虫在黄鳝种群中的体长为8 5~55 0mm,其中以10~20mm体长的线虫占多数,说明7~8月份可能是胃瘤线虫感染的高峰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庭湖区 黄鳝 线虫 感染率 感染强度
下载PDF
黄鳝体内胃瘤线虫的种群生物学研究 被引量:19
10
作者 王文彬 王京仁 +2 位作者 曾伯平 韩庆 罗玉双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35-539,共5页
胃瘤线虫幼虫主要寄生于黄鳝的体腔内 ,以包囊形式附着于肠壁及肠系膜等处。该线虫的感染率和感染强度有随宿主体长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 ,但有些波动 ,在体长 35 0— 4 0 0mm的黄鳝中其感染强度先有所下降 ,后又迅速增加 ,体长 4 5 0mm... 胃瘤线虫幼虫主要寄生于黄鳝的体腔内 ,以包囊形式附着于肠壁及肠系膜等处。该线虫的感染率和感染强度有随宿主体长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 ,但有些波动 ,在体长 35 0— 4 0 0mm的黄鳝中其感染强度先有所下降 ,后又迅速增加 ,体长 4 5 0mm以上的黄鳝其感染率降低。这可能宿主鱼的食性改变及对寄生虫的感染产生免疫力等有关。胃瘤线虫的种群平均丰度随宿主体长的增加而缓慢地增加 ,其种群平均丰度 (M)与宿主体长 (L)符合直线方程M =- 1 0 76 0 +0 0 0 85L的变化规律。随着黄鳝体长的增加 ,胃瘤线虫种群在黄鳝中的频率分布的尾增长 ,即黄鳝感染较多线虫所占的比例增加。 4— 5月份黄鳝体内的胃瘤线虫种群组成中以体长较大的虫体 (4 0— 6 0mm)为主。胃瘤线虫种群在宿主黄鳝种群中呈聚集分布 ,且聚集强度随线虫种群平均丰度的增加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鳝 线虫 种群丰度 感染率 感染强度 嘴刺目
下载PDF
几种寄生虫在黄鳝体内寄生的研究 被引量:15
11
作者 温安祥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2003年第1期43-46,75,共5页
1997~2002年对四川地区黄鳝寄生虫的感染情况作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在四川地区,黄鳝感染隐藏新棘虫、胃瘤线虫幼虫和锯缘叶形吸虫的感染率高且感染强度较大,并随地区、季节和体长的不同而有一定的差异。这几种寄生虫在黄鳝种群内呈聚... 1997~2002年对四川地区黄鳝寄生虫的感染情况作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在四川地区,黄鳝感染隐藏新棘虫、胃瘤线虫幼虫和锯缘叶形吸虫的感染率高且感染强度较大,并随地区、季节和体长的不同而有一定的差异。这几种寄生虫在黄鳝种群内呈聚集分布,负二项分布系数分别为k棘=0 1519、k线=0 1748、k吸=0 1782。黄鳝的肥满度与感染寄生虫的种类和强度不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寄生虫 黄鳝 体内寄生 隐藏新棘虫 线虫 锯缘叶形吸虫 聚集分布 肥满度
下载PDF
朱鹮胃瘤线虫病的病理学观察 被引量:10
12
作者 周宏超 范光丽 +5 位作者 林青 杨鸣琦 张联丽 曹永汉 芦西荣 路宝忠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27-29,共3页
对 2例朱鹮死亡病例进行了系统的病理学观察。主要肉眼变化为肝、肾、脾肿大 ,腺胃表面有血红色瘤状突起 ,主要组织变化为肝变性、淤血 ,肾变性、坏死、出血 ,腺胃浆膜下有大量虫卵、虫体 ,粘膜上皮细胞坏死 ,间质出血 ,嗜酸性白细胞浸润。
关键词 朱Xuan 线虫 病理学观察
下载PDF
海南黄鳝体内新棘衣虫和胃瘤线虫感染初报 被引量:14
13
作者 王文彬 曾伯平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539-542,共4页
首次报道了海南产野生黄鳝对新棘衣虫和胃瘤线虫(幼虫)的感染情况。结果表明,新棘衣虫的感染率为46.7%,感染强度为3.80,平均丰度为1.78;胃瘤线虫的感染率为24.3%,感染强度为2.15,平均丰度为0.52;黄鳝的感染与其自身的体长有一定关系,体... 首次报道了海南产野生黄鳝对新棘衣虫和胃瘤线虫(幼虫)的感染情况。结果表明,新棘衣虫的感染率为46.7%,感染强度为3.80,平均丰度为1.78;胃瘤线虫的感染率为24.3%,感染强度为2.15,平均丰度为0.52;黄鳝的感染与其自身的体长有一定关系,体长190 mm以下黄鳝对线虫未发现有感染,对棘头虫的感染率亦最低,为20%,而体长191 mm以上黄鳝对棘头虫和线虫均有较高的感染率,其中体长191~220 mm黄鳝的感染率最高;棘头虫和线虫的种群在黄鳝种群中均呈聚集分布,其负二项参数k值分别为0.2539和0.2176;棘头虫和线虫的感染均以210~220 mm体长段的阳性宿主最多,分别占26.0%和34.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鳝 新棘衣虫 线虫 感染率 感染强度
下载PDF
淡水鱼类线虫病的病原及其扫描电镜观察 被引量:9
14
作者 金珊 王国良 +2 位作者 赵青松 陆彤霞 华建权 《中国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59-161,共3页
从浙江省的窖湖、灵湖、凤湖等水库捕捞的大银鱼、花鱼骨、乌鳢鱼、黄颡鱼、鲶鱼、沙塘鳢等 6种鱼类体内获得大量的红色线虫 ,对其进行光镜和扫描电镜察 ,根据其形态特征和流行病学资料 ,鉴定为膨结科胃瘤线虫未定种(Eustrongylides sp.... 从浙江省的窖湖、灵湖、凤湖等水库捕捞的大银鱼、花鱼骨、乌鳢鱼、黄颡鱼、鲶鱼、沙塘鳢等 6种鱼类体内获得大量的红色线虫 ,对其进行光镜和扫描电镜察 ,根据其形态特征和流行病学资料 ,鉴定为膨结科胃瘤线虫未定种(Eustrongylides sp.)。此线虫在大银鱼、花鱼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淡水鱼类 线虫 线虫 扫描电镜观察
下载PDF
黄鳝体内寄生隐藏新棘虫和胃瘤线虫的频率分布及季节动态 被引量:9
15
作者 宋锐 李文祥 +1 位作者 邹红 王桂堂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044-1050,共7页
寄生虫的感染会对黄鳝(Monopterus albus Zuiew,1793)造成不利影响,其中寄生其肠道的隐藏新棘虫(Pallisentis(Neosentis)celatus van Cleave,1928)和寄生于体腔的胃瘤线虫幼虫(Eustrongylides sp.)对黄鳝健康的影响尤其严重,研究调查了... 寄生虫的感染会对黄鳝(Monopterus albus Zuiew,1793)造成不利影响,其中寄生其肠道的隐藏新棘虫(Pallisentis(Neosentis)celatus van Cleave,1928)和寄生于体腔的胃瘤线虫幼虫(Eustrongylides sp.)对黄鳝健康的影响尤其严重,研究调查了以上两种寄生蠕虫在黄鳝体内的频率分布以及季节动态。在连续23个月内共调查黄鳝1980尾,结果显示,隐藏新棘虫的感染率为34.46%,平均丰度为2.94±8.37,平均丰度与鱼类体长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16,P<0.05),平均丰度和聚集度在42 cm≤L<48 cm体长组达到最大值后开始下降,呈现凸形曲线。胃瘤线虫幼虫感染率为15.14%,平均丰度为0.61±2.45,平均丰度与鱼类体长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R=–0.14,P<0.05),平均丰度在24 cm≤L<30 cm体长组达到最大值后开始逐渐下降,聚集度是在30 cm≤L<36 cm体长组达到最大值后开始下降。各月份间隐藏新棘虫的平均丰度和感染率都有显著性差异(F=10.50,P<0.05;G=84.44>χ20.05[22]=33.9),感染主要发生在春季和秋季;胃瘤线虫幼虫各月份间的平均丰度和感染率也都有显著性差异(F=6.70,P<0.05;G=143.88>χ20.05[22]=33.9),感染主要发生在春末夏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鳝 线虫 隐藏新棘虫 频率分布 季节动态
下载PDF
黄鳝体内寄生虫感染对血液若干生化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7
16
作者 刘金 曾伯平 +1 位作者 颜亨梅 王文彬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EI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67-69,共3页
 研究了感染胃瘤线虫和新棘衣棘头虫的黄鳝血液若干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被胃瘤线虫和新棘衣棘头虫感染的黄鳝血液的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和血红蛋白含量减少,而血清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活力显著增大(P<0.05或P<0.01)血糖...  研究了感染胃瘤线虫和新棘衣棘头虫的黄鳝血液若干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被胃瘤线虫和新棘衣棘头虫感染的黄鳝血液的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和血红蛋白含量减少,而血清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活力显著增大(P<0.05或P<0.01)血糖浓度有减小,但变化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化指标 寄生虫感染 血液 黄鳝 体内 血红蛋白含量 线虫 血清总蛋白 棘头虫感染 谷草转氨酶 血糖浓度 白蛋白 酶活力
下载PDF
黄鳝胃瘤线虫ITS及5.8S rDNA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被引量:6
17
作者 段柳春 刘伟 +5 位作者 徐平源 何鑫 周小军 刘智连 郑艳琼 刘毅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53-458,共6页
本研究旨在阐明黄鳝胃瘤线虫湖南分离株的核糖体DNA(rDNA)内转录间隔区(ITS)及5.8SrDNA序列的遗传变异情况,并用ITS序列重构胃瘤线虫与其它线虫的种群遗传关系。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胃瘤线虫rDNA的ITS-1、5.8S及ITS-2片段,将PCR... 本研究旨在阐明黄鳝胃瘤线虫湖南分离株的核糖体DNA(rDNA)内转录间隔区(ITS)及5.8SrDNA序列的遗传变异情况,并用ITS序列重构胃瘤线虫与其它线虫的种群遗传关系。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胃瘤线虫rDNA的ITS-1、5.8S及ITS-2片段,将PCR扩增出的片段纯化后克隆至pGEM-T Easy载体,重组质粒通过菌落PCR鉴定后,对阳性菌落进行序列测定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显示所获得的胃瘤线虫ITS及5.8SrDNA序列总长存在一定差异(922~927bp),其中包含部分的18S、28S及全部的ITS-1(350~351bp)、5.8S(102bp)及ITS-2(340~344bp)序列。本研究系国内首次报道胃瘤线虫的ITS序列,其结果为黄鳝胃瘤线虫的分类鉴定以及进一步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和群体遗传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鳝 线虫 内转录间隔区(ITS) 序列分析 种系发育关系
下载PDF
衡阳市黄鳝感染新棘衣虫和胃瘤线虫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邹乐喜 王文彬 罗明 《内陆水产》 2007年第8期19-20,共2页
2007年2月对衡阳市黄鳝感染新棘衣虫和胃瘤线虫进行了初步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新棘衣虫的感染率为18.4%,感染强度为5.53(2~18),平均丰度为1.02±2.76;胃瘤线虫的感染率为42.7%,感染强度为3.57(1~15),平均丰度为1.52±2.49;... 2007年2月对衡阳市黄鳝感染新棘衣虫和胃瘤线虫进行了初步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新棘衣虫的感染率为18.4%,感染强度为5.53(2~18),平均丰度为1.02±2.76;胃瘤线虫的感染率为42.7%,感染强度为3.57(1~15),平均丰度为1.52±2.49;两种蠕虫均感染的占样本总数的4.9%,都不感染的占样本总数的43.7%。黄鳝的感染与其体长有一定关系,对新棘衣虫,体长45cm以下86尾中仅1尾发现有感染,以上则有较高的感染率(最高为76.5%);对胃瘤线虫,体长35cm以上其感染率随体长的增加而上升,感染强度则降低,以上感染率随体长的增加而下降,感染强度则变化不大。新棘衣虫和胃瘤线虫的种群在黄鳝种群中均呈聚集分布,其中二项参数k值分别为0.16和0.49,表明棘头虫比线虫的聚集度更高一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棘衣虫 线虫 感染率 感染强度
下载PDF
常德稻田黄鳝感染胃瘤线虫的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王文彬 赵东海 +1 位作者 曾伯平 肖二梅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4年第3期64-67,共4页
研究了5月份沅水下游常德稻田所产黄鳝对胃瘤线虫幼虫的感染情况.结果表明,其感染率为77.3%,感染强度为6.08,平均丰度为4.70;黄鳝的感染与其自身的体长有一定关系,感染率在体长201-350mm范围内的黄鳝高达80%以上,感染强度在体长301-35... 研究了5月份沅水下游常德稻田所产黄鳝对胃瘤线虫幼虫的感染情况.结果表明,其感染率为77.3%,感染强度为6.08,平均丰度为4.70;黄鳝的感染与其自身的体长有一定关系,感染率在体长201-350mm范围内的黄鳝高达80%以上,感染强度在体长301-350mm范围内的黄鳝为最高(11.0个/尾),而体长大干350mm的黄鳝,其感染率和感染强度均有所降低,这可能与黄鳝对胃瘤线虫的感染产生免疫力有关;胃瘤线虫种群在黄鳝中呈聚集分布,其负二项参数k=0.9915;胃瘤线虫种群主要由体长41-60mm的个体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鳝 线虫 体长 感染强度 稻田 体组成 聚集分布 感染率 虫种 免疫力
下载PDF
湖南省黄鳝源胃瘤线虫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岑静 夏宁波 +6 位作者 罗旭 李开微 格桑西若 陈丽 盛晓枫 刘毅 刘伟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244-247,共4页
胃瘤线虫病是一种由寄生于鱼类、鸟类体内的线虫引起的疾病,对野生动物保护、养殖业均构成较大威胁。试验于2012年4月-2013年4月用蠕虫学剖检方法检查了58839副黄鳝内脏胃瘤线虫的感染情况,并对其感染平均丰度、虫体长度、体长与存活... 胃瘤线虫病是一种由寄生于鱼类、鸟类体内的线虫引起的疾病,对野生动物保护、养殖业均构成较大威胁。试验于2012年4月-2013年4月用蠕虫学剖检方法检查了58839副黄鳝内脏胃瘤线虫的感染情况,并对其感染平均丰度、虫体长度、体长与存活时间关系进行观察与分析,同时测定了黄鳝血液pH。结果显示,胃瘤线虫的平均丰度为5.45%,其中春夏季平均丰度(7.85%)大于秋冬季平均丰度(4.08%),野生黄鳝平均丰度(4.08%)明显高于养殖黄鳝平均丰度(1.10%),表明胃瘤线虫平均丰度受季节及养殖方式的影响;测量300条胃瘤线虫平均长度为49.69ram(体长范围为26.80~70.50mm),春夏季及秋冬季虫体平均长度分别为47.10、54.86mm,表明胃瘤线虫秋冬季长度整体长于春夏季;虫体长度在〈30、30~39.9、40~49.9、50~59.9、〉60mm的平均存活时间分别为2.5、3.6、4.4、5.4、9.0d,表明虫体存活时间与虫体长度呈一定的正相关;黄鳝血液pH无明显季节性变化。本试验结果可为湖南省胃瘤线虫病防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鳝 线虫 平均丰度 体长 存活时间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