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43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胃粘膜上皮细胞系GES-1的建立及其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75
1
作者 柯杨 宁涛 +5 位作者 王冰 路桂荣 冯莉雅 李吉友 吕有勇 鄂征 《中华肿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7-9,T003,共4页
原代培养的胎儿正常胃粘膜上皮细胞用SV40病毒感染,3周左右分离出了转化细胞克隆,并建立了可在体外长期稳定传代的细胞系GES-1。对此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分析表明:细胞的基因组中整合了SV40T基因,并在细胞核中表达。染... 原代培养的胎儿正常胃粘膜上皮细胞用SV40病毒感染,3周左右分离出了转化细胞克隆,并建立了可在体外长期稳定传代的细胞系GES-1。对此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分析表明:细胞的基因组中整合了SV40T基因,并在细胞核中表达。染色体为近三倍体(50~60之间)。除了转化特性之外,GES-1细胞基本保留了正常的细胞骨架结构(微丝、微管、角蛋白),粘蛋白反应阳性。接种在裸鼠中6个月观察无致瘤性。此细胞系将为深入研究胃上皮细胞癌变提供重要的模式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胃粘膜 上皮细胞 基因表达
原文传递
大黄对危重症患者胃肠粘膜血流灌注的影响 被引量:65
2
作者 陈德昌 姜兴禄 +1 位作者 李红江 景炳文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0期581-584,共4页
目的 研究大黄对胃肠粘膜血流灌注的影响。方法 选用激光多普勒血流监测仪和胃肠粘膜内pH(pHi)值作为评估失血性休克动物模型和脓毒症患者胃肠粘膜血流灌注的指标。结果 动物实验显示 :失血性休克大鼠尽管予以充分复苏 ,但胃肠粘膜... 目的 研究大黄对胃肠粘膜血流灌注的影响。方法 选用激光多普勒血流监测仪和胃肠粘膜内pH(pHi)值作为评估失血性休克动物模型和脓毒症患者胃肠粘膜血流灌注的指标。结果 动物实验显示 :失血性休克大鼠尽管予以充分复苏 ,但胃肠粘膜的血流量仅是对照组的一半 ,给予大黄治疗 (5 0mg/kg)后 ,胃肠粘膜的血流量接近正常对照组 (P <0 0 1VS休克组 )。此外正常大鼠喂服大黄后胃肠粘膜的血流量显著提高 (P <0 0 1VS正常对照组 )。临床研究显示 :脓毒症患者胃和直肠粘膜内pHi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0 1)。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患者 ,其pHi显著低于非MODS患者 (P <0 0 0 1VS治疗前 )。另外 ,大黄对应激性胃粘膜病变有效率达 73%。结论 大黄能提高失血性休克大鼠和危重症患者胃肠粘膜内血流灌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 脓毒症 胃粘膜 失血性休克 血流灌注
下载PDF
大鼠实验性腺胃粘膜癌变过程中Ha-ras基因第12位密码子点突变的研究 被引量:51
3
作者 李春启 刘为纹 +3 位作者 吕有勇 张青云 邓国仁 房殿春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5-9,共5页
大鼠实验性腺胃粘膜癌变过程中Ha-ras基因第12位密码子点突变的研究李春启,刘为纹,吕有勇,张青云,邓国仁,房殿春(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消化内科)630038癌基因的激活和抗癌基因的失活是肿瘤发生、发展的分子基础。... 大鼠实验性腺胃粘膜癌变过程中Ha-ras基因第12位密码子点突变的研究李春启,刘为纹,吕有勇,张青云,邓国仁,房殿春(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消化内科)630038癌基因的激活和抗癌基因的失活是肿瘤发生、发展的分子基础。ras基因家族是目前研究得较深入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粘膜 肠化生 癌前状态 维甲酸
下载PDF
氩离子凝固术对猪胃粘膜的凝固作用 被引量:53
4
作者 冯莉 吴云林 +2 位作者 孙波 翟祖康 姚季生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01年第3期164-166,共3页
目的 探讨内镜非接触性氩离子凝固术 (APC)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分别对 5只新鲜猪胃的胃体及胃窦粘膜以不同的输出功率 (40 W、 60 W、 80 W)及不同的作用时 间 (1 s、 3 s、 5 s)进行凝固,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组织学改变并测量凝固深度... 目的 探讨内镜非接触性氩离子凝固术 (APC)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分别对 5只新鲜猪胃的胃体及胃窦粘膜以不同的输出功率 (40 W、 60 W、 80 W)及不同的作用时 间 (1 s、 3 s、 5 s)进行凝固,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组织学改变并测量凝固深度及范围。结 果 相同作用功率下,凝固区域的深度及宽度均随作用时间 (1 s、 3 s、 5 s)延长而增加 (P< 0.05);在同一作用时间, 凝固区域的深度及宽度亦随作用功率(40 W、60 W、80 W)的 增高而增加(P< 0.05)。最大的凝固区域深度不超过2 mm, 直径不超过7 mm。结论动物 实验证实,APC为一种安全有效、易于控制的内镜下治疗胃肠疾病的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氩离子凝固术 胃粘膜 APC
原文传递
甘草总黄酮对慢性浅表性胃炎大鼠胃粘膜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52
5
作者 林晓春 陈育尧 +2 位作者 白殊同 郑君 佟丽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99-304,共6页
目的研究甘草总黄酮对慢性浅表性胃炎大鼠胃粘膜损伤的保护作用,探讨其相关药理机制。方法采用0.02%氨水合并饥饱失常刺激制备大鼠慢性浅表性胃炎模型,模型复制成功后动物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维酶素对照组及甘草总黄酮高、中、低剂量组... 目的研究甘草总黄酮对慢性浅表性胃炎大鼠胃粘膜损伤的保护作用,探讨其相关药理机制。方法采用0.02%氨水合并饥饱失常刺激制备大鼠慢性浅表性胃炎模型,模型复制成功后动物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维酶素对照组及甘草总黄酮高、中、低剂量组,连续灌胃给药30 d。采用HE染色观察胃组织病理学变化;阿利新蓝-糖蛋白结合法(AB-PAS)染色,检测胃粘膜上皮细胞粘蛋白合成、分泌功能;ELISA法测定血清中前列腺素E(2PGE2)含量;胃体部、幽门部微循环血流量评价胃微循环状况。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浅表性胃炎模型组大鼠胃黏膜损伤率、胃组织病理学评分、粘蛋白含量显著改变;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试药组血清PGE2水平显著升高,上皮细胞粘蛋白指数及酸性粘蛋白指数提高,上皮细胞粘蛋白分泌功能增强和黏膜屏障完整性得到恢复,大鼠胃黏膜损伤率显著下降。同时,胃微循环血流量改善。结论甘草总黄酮抑制慢性浅表性胃炎大鼠胃粘膜损伤,保护和修复损伤的粘膜组织,这种作用与提高PGE2水平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总黄酮 慢性浅表性 胃粘膜
下载PDF
肝硬化门脉高压与上消化道非曲张静脉破裂出血 被引量:50
6
作者 许中伟 毓珊 +2 位作者 林三仁 叶嗣懋 徐肇敏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CAS CSCD 1994年第1期19-20,共2页
本文总结近4年来国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而行急诊胃镜检查的106例患者,发现非曲张静脉破裂出血占49.05%(胃、十二指肠溃疡25.47%,急性胃粘膜病变23.58%),曲张静脉破裂出血仅占34.91%,且随年龄增大... 本文总结近4年来国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而行急诊胃镜检查的106例患者,发现非曲张静脉破裂出血占49.05%(胃、十二指肠溃疡25.47%,急性胃粘膜病变23.58%),曲张静脉破裂出血仅占34.91%,且随年龄增大此现象更明显。部分患者胃粘膜活检提示粘膜及粘膜下层广泛微小血管扩张等变化。认为非曲张静脉破裂出血是肝硬化门脉高压合并上消化道出血不可忽视的常见原因,尤其在高龄患者中更应引起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脉高血压 上消化道出血 胃粘膜
全文增补中
三七对胃癌前病变大鼠胃粘膜癌基因蛋白异常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9
7
作者 石雪迎 赵凤志 +2 位作者 戴欣 方杰 杨会敏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37-39,共3页
采用幽门弹簧插入加热糊复合方法 16周复制大鼠胃癌前病变模型 ,免疫组化法检测三七粉0 .6 g/ (kg·d)治疗 12周对胃癌前病变大鼠胃粘膜上皮细胞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EGFR)、C erbB 2、H ras、Bcl 2等癌基因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 采用幽门弹簧插入加热糊复合方法 16周复制大鼠胃癌前病变模型 ,免疫组化法检测三七粉0 .6 g/ (kg·d)治疗 12周对胃癌前病变大鼠胃粘膜上皮细胞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EGFR)、C erbB 2、H ras、Bcl 2等癌基因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大鼠癌前病变胃粘膜上述 4种癌基因蛋白阳性表达细胞较正常组大鼠明显增多 ,表达强度显著增强 (P <0 .0 1) ,而三七治疗组 4种癌基因蛋白阳性细胞数和表达强度均显著低于模型组和蒸馏水组 (P <0 .0 1)。提示胃癌前病变大鼠胃粘膜上皮细胞存在着EGFR、C erbB 2、H ras、Bcl 2等癌基因表达的异常增高现象 ,三七则有可能通过降低上述癌基因的异常表达发挥治疗胃癌前病变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七 胃粘膜 癌前状态 原癌基因 动物实验 癌前病变
原文传递
胃痛灵保护胃粘膜作用及对胃溃疡愈合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47
8
作者 鄢顺琴 凤良元 +2 位作者 苏英豪 陈向涛 许家林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0期612-614,共3页
采用无水乙醇、0.6NHCl、0.6NNaOH等诱发大鼠急性胃溃疡,并用冰醋酸引发慢性溃疡模型,观察中药胃痛灵对胃粘膜的保护作用。用粘液组织化学染色、AgNOR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对大鼠愈合性胃溃疡再生粘膜进行定量观察... 采用无水乙醇、0.6NHCl、0.6NNaOH等诱发大鼠急性胃溃疡,并用冰醋酸引发慢性溃疡模型,观察中药胃痛灵对胃粘膜的保护作用。用粘液组织化学染色、AgNOR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对大鼠愈合性胃溃疡再生粘膜进行定量观察,用胃痛灵治疗后和自然愈合的溃疡粘膜作比较。结果显示愈合性胃溃疡再生粘膜可能是胃溃疡复发的形态学基础,并可能与癌变有关;胃痛灵不仅能促进溃疡愈合,而且能提高胃溃疡的愈合质量,有助于防止胃溃疡的复发与癌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痛灵 溃疡 胃粘膜 再生粘膜
下载PDF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粘膜血流量的研究 被引量:38
9
作者 张玉 林庚金 +2 位作者 金惠铭 钱睿哲 张国平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1997年第2期101-102,共2页
为探明慢性萎缩性胃炎者胃粘膜血供情况,应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测定28例胃炎患者的胃粘膜血流量(GMBF),其中慢性萎缩性胃炎组15例,非萎缩性胃炎组13例。发现:(1)两组从十二指肠球部至胃底部,随着位置的升高,GMB... 为探明慢性萎缩性胃炎者胃粘膜血供情况,应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测定28例胃炎患者的胃粘膜血流量(GMBF),其中慢性萎缩性胃炎组15例,非萎缩性胃炎组13例。发现:(1)两组从十二指肠球部至胃底部,随着位置的升高,GMBF逐渐增加;(2)胃大弯侧高于小弯侧(前组胃窦部相反);(3)前组各部位GMBF均低于后组(P<0.05,胃窦大弯侧P<0.01)。说明慢性萎缩性胃炎GMBF较非萎缩性胃炎明显降低,推测这是其发病及难以治愈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 萎缩性 胃粘膜 血流量
原文传递
电针对狗胃粘膜血流量的影响及与血浆胃肠激素的关系 被引量:37
10
作者 孙大勇 黄裕新 +3 位作者 褚自宏 高巍 王庆莉 刘国实 《华人消化杂志》 1998年第11期936-938,共3页
目的观察电针对狗胃粘膜血流量、血浆胃肠激素水平的影响及两者间变化的关系,以探讨电针对胃粘膜保护作用机制.方法将20条狗随机分为4组,即:空白对照组,非经非穴组,上巨虚组,足三里组(每组5条).采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测定... 目的观察电针对狗胃粘膜血流量、血浆胃肠激素水平的影响及两者间变化的关系,以探讨电针对胃粘膜保护作用机制.方法将20条狗随机分为4组,即:空白对照组,非经非穴组,上巨虚组,足三里组(每组5条).采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测定狗胃粘膜血流量.用RIA法同步测定血浆促胃液素(GT),生长抑素(SS),内皮素(ET)含量,用生化法测定一氧化氮(NO)含量,分析其电针前后的变化,并观察变化规律.结果电针后足三里组胃粘膜血流量显著升高(V,46±07→69±11,P<001),其他组无显著变化.电针后足三里组血浆GT,NO含量也显著升高(ng/L,65±12→102±21,P<001),而SS,ET含量显著下降(ng/L,231±18→194±27,P<005;978±179→558±153,P<005);上巨虚组NO含量显著上升,ET显著下降(P<005),但足三里组的变化趋势更明显.空白对照组,非经非穴组则无显著变化.结论电针足三里穴可使狗胃粘膜血流量增加,与通过影响胃粘膜血流量的某些活性物质的含量改变有关,并具有一定的穴位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胃粘膜 肠激素 血液
原文传递
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胃粘膜病理、幽门螺杆菌感染及胃粘膜分泌特点 被引量:33
11
作者 冯春霞 劳绍贤 +1 位作者 黄志新 周福生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03年第3期187-190,共4页
[目的]探讨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与胃粘膜的病理改变、胃粘膜分泌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及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方法]选择55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为观察对象,其中脾胃湿热... [目的]探讨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与胃粘膜的病理改变、胃粘膜分泌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及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方法]选择55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为观察对象,其中脾胃湿热证35例,脾虚证20例,并设无临床症状者15例为正常对照组,检测胃粘膜病理组织学改变,观察胃粘膜组织中IL-8、TNF-α和sIgA水平以及HP感染情况。[结果]脾胃湿热证患者的HP感染率、胃粘膜炎症程度要高于脾虚证组和正常组(P<0.05或P<0.01);脾胃湿热证胃粘膜组织中的IL-8、TNF-α要高于脾虚证组(P<0.05或P<0.01),而sIgA却低于脾虚证组(P<0.01);在脾胃湿热证中,HP阳性者的胃粘膜炎症程度明显重于阴性者(P<0.01),且HP阳性者胃粘膜组织中的IL-8、TNF-α要高于阴性者(P<0.05),而sIgA在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脾胃湿热证的胃粘膜呈现一种活动性炎症改变,这可能与局部炎症因子(IL-8、TNF-α)分泌增加、防御因子(sIgA)分泌减少有关;而HP感染可能是引起和加重脾胃湿热证内在病理变化的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浅表性 湿热证 胃粘膜 病理特点 幽门螺杆菌
下载PDF
大鼠胃粘膜癌前病变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40
12
作者 严茂祥 陈芝芸 +2 位作者 项柏康 秦继祖 曹俊敏 《浙江中医学院学报》 1998年第2期3-4,共2页
用100μg/ml致癌剂MNNG溶液,让大鼠自由饮用35周,同时每周灌胃1.5ml/只的60℃热糊2次,连续20周,以诱发大鼠的胃粘膜癌前病变,并以单纯应用MNNG溶液相比较,结果发现,MNNG加热损伤组胃粘膜异型增生发生率为65%,胃腺癌的发生率... 用100μg/ml致癌剂MNNG溶液,让大鼠自由饮用35周,同时每周灌胃1.5ml/只的60℃热糊2次,连续20周,以诱发大鼠的胃粘膜癌前病变,并以单纯应用MNNG溶液相比较,结果发现,MNNG加热损伤组胃粘膜异型增生发生率为65%,胃腺癌的发生率为10%,明显高于单纯自由饮用MNNG溶液组(P<0.05),表明该模型是一个较为理想的胃癌前病变的模型;同时也提示胃粘膜的反复损伤为致癌剂的致癌作用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发病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癌前病变 肿瘤 胃粘膜 动物模型
下载PDF
新一代的质子泵抑制剂──兰索拉唑 被引量:40
13
作者 姚光弼 《新药与临床》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301-305,共5页
兰索拉唑是一种新一代的质子泵抑制剂,对胃酸分泌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口服兰索拉唑30mg/d治疗酸相关性消化系疾病,如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和反流性食管炎,4~6wk溃疡的愈合率达90%以上,效果优于H2受体拮抗剂。用较大... 兰索拉唑是一种新一代的质子泵抑制剂,对胃酸分泌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口服兰索拉唑30mg/d治疗酸相关性消化系疾病,如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和反流性食管炎,4~6wk溃疡的愈合率达90%以上,效果优于H2受体拮抗剂。用较大剂量可治疗对H2受体拮抗剂无效的顽固性消化性溃疡和胃泌素瘤,也有相当好的疗效。兰索拉唑与1种或2种抗生素联合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的溃疡病,根治率为60%~90%。本品安全性较高,不良反应发生率约2.5%,严重反应少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索拉唑 奥美拉唑 质子泵抑制剂 胃粘膜
原文传递
中国幽门螺杆菌感染研究进展 被引量:35
14
作者 陈晶晶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50-152,共3页
关键词 中国 幽门螺杆菌 胃粘膜 研究
原文传递
丹参对大鼠乙醇性胃粘膜损伤的保护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34
15
作者 常江 邓长生 +1 位作者 沈佩弟 谢音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27-30,共4页
应用90只SD大鼠研究丹参对大鼠乙醇性急性胃粘膜损伤、胃壁结合粘液含量、胃排空运动的影响,以及消炎痛、外源性PGE_1与这一影响的关系,初步探讨了丹参胃粘膜保护作用的机理。结果表明:丹参水溶液能减轻大鼠乙醇性急性胃粘... 应用90只SD大鼠研究丹参对大鼠乙醇性急性胃粘膜损伤、胃壁结合粘液含量、胃排空运动的影响,以及消炎痛、外源性PGE_1与这一影响的关系,初步探讨了丹参胃粘膜保护作用的机理。结果表明:丹参水溶液能减轻大鼠乙醇性急性胃粘膜损伤,促进胃壁结合粘液分泌,消炎痛可部分削弱这二个作用,给予外源性PGE_1可反转消炎痛的抑制作用。提示丹参的保护作用及其促进胃壁结合粘液分泌增加,可能部分是由其刺激内源性前列腺素合成和释放增加所介导。应用琥珀色树脂球定量测定胃对固体颗粒的排空运动,结果显示丹参有抑制胃运动作用,后者可能是减轻胃粘膜损伤的一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粘膜 排空 丹参 保护作用
下载PDF
糖尿病患者胃粘膜血流量和血液粘度的研究 被引量:38
16
作者 朱良湘 王雁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8期476-478,共3页
关键词 糖尿病 胃粘膜 微循环 激光
原文传递
不同病变胃粘膜端粒酶活性及其亚单位的检测 被引量:29
17
作者 杨仕明 房殿春 +3 位作者 罗元辉 鲁荣 杨金亮 刘为纹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23-27,共5页
目的:探讨端粒酶及其亚单位(TP1、hTR、hTRT)在胃粘膜癌变过程中的作用。方法:端粒酶的检测采用端粒末端重复序列扩增技术(telomeric repeat amplification protocol,TRAP... 目的:探讨端粒酶及其亚单位(TP1、hTR、hTRT)在胃粘膜癌变过程中的作用。方法:端粒酶的检测采用端粒末端重复序列扩增技术(telomeric repeat amplification protocol,TRAP),端粒酶亚单位的检测采用RT-PCR法。结果:端粒酶阳性检出率在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及胃癌中分别为24.6%(14/57)、38.9%(7/18)、37.5%(3/8)及92.3%(60/65),正常胃粘膜未检测到端粒酶活性,与以上各病变组织有显著性差异(P<0.05~0.01),而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组织中端粒酶阳性率亦明显低于胃癌组织(P<0.01);端粒酶的表达与临床病理指标无相关性;RT-PCR定性检测发现端粒酶亚单位hTR和TP1在大多数胃粘膜中都有表达,而hTRT主要在胃癌及部分癌前组织中表达,且在胃癌中hTRT的表达与端粒酶活性之间具有明显的相关性(P<0.01)。结论:端粒酶不仅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在部分癌前组织中也有表达。提示端粒酶在胃癌的发生过程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端粒酶亚单位hTRT不仅可能作为胃癌的诊断指标,而且还可能作为胃癌基因治疗的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粘膜 端粒酶 端粒酶亚单位 HTRT
下载PDF
针灸对胃粘膜屏障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8
18
作者 高希言 吕金秀 +4 位作者 刘望乐 关晨霞 孟丹 牛学恩 周红勤 《中国中医药科技》 CAS 2001年第5期277-278,共2页
目的 :探讨针灸治疗萎缩性胃炎的作用机理 ,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针刺、艾灸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足三里”、“中脘”、“天枢”穴 ,观察对其胃粘膜的影响。结果 :针灸可增加胃粘膜血流量、Na+ 净流出量 ,降低H+ 反弥散量 ,... 目的 :探讨针灸治疗萎缩性胃炎的作用机理 ,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针刺、艾灸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足三里”、“中脘”、“天枢”穴 ,观察对其胃粘膜的影响。结果 :针灸可增加胃粘膜血流量、Na+ 净流出量 ,降低H+ 反弥散量 ,其作用强于针刺组和药物组。结论 :针灸对胃粘膜屏障确有保护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萎缩性 针灸疗法 胃粘膜 针灸效应 足三里穴 中脘穴 天枢穴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长期感染对胃粘膜的影响 被引量:35
19
作者 谢勇 吕农华 +6 位作者 陈江 徐萍 周小江 王崇文 黄德强 祝金泉 张昆和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01年第4期204-206,共3页
目的为了研究 Hp长期感染对胃粘膜病变转归的影响。方法随防了 63例 10年前 Hp感染患者,并分析对比 10年前后 Hp感染情况、胃镜和病理组织学变化。结果① 63例患者中 16例( 25.4%) Hp转阴, 47例 (74.6% )Hp持续阳性。② Hp持续阳... 目的为了研究 Hp长期感染对胃粘膜病变转归的影响。方法随防了 63例 10年前 Hp感染患者,并分析对比 10年前后 Hp感染情况、胃镜和病理组织学变化。结果① 63例患者中 16例( 25.4%) Hp转阴, 47例 (74.6% )Hp持续阳性。② Hp持续阳性者 10年前后消化性溃疡( PU)的发生率分别为 14例( 29.78%)和 25例( 53.19%)( P < 0.05), Hp转阴者 10年前后消化性溃疡( PU)的发生率分别为 11例( 68.8%)和 2例 (12.5% ) (P < 0.05)。③ Hp持续阳性者 10年前后慢性炎症严重程度积分分别为 1.77± 0.43和 2.13± 0.34(P < 0.01),肠上皮化生( IM)严重程度积分分别为 1.13± 0.35和 1.63± 0.52(P < 0.05); Hp转阴者 10年前后慢性炎症严重程度积分分别为 1.81± 0.40和 1.31± 0.48(P < 0.01),肠上皮化生( IM)严重程度积分分别为 1.6± 0.55和 1.4± 0.59(P >0.05); Hp持续阳性者 10年前后胃粘膜糜烂的发生分别为 8例 (17.02% )和 18例 (38.29% ) (P < 0.05), IM的发生分别为 8例 (17.02% )和 21例 (44.68% )( P < 0.01); Hp转阴者 10年前后 IM的发生均为 5例( 31.25%) ,胃粘膜糜烂 10年后完全消失。结论 Hp持续感染可增加消化性溃疡的发生机率,加剧胃粘膜的炎症程度,并促进肠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性溃疡 螺杆菌 幽门 肠上皮化生 胃粘膜 长期感染
原文传递
幽门螺杆菌专题笔谈 被引量:34
20
作者 姚光弼 萧树东 +2 位作者 李石 邱德凯 陈强 《中华消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S1期56-60,共5页
幽门螺杆菌专题笔谈姚光弼,萧树东,李石,邱德凯,陈强前言自从Warren和Mashall(1983)发现幽门螺杆菌(HP)与胃、十二指肠疾病的关系以来,进展迅速,成为消化系病研究的热点之一。为了进一步推动HP的研究,... 幽门螺杆菌专题笔谈姚光弼,萧树东,李石,邱德凯,陈强前言自从Warren和Mashall(1983)发现幽门螺杆菌(HP)与胃、十二指肠疾病的关系以来,进展迅速,成为消化系病研究的热点之一。为了进一步推动HP的研究,本刊特汇集了一组论著,编辑为增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美拉唑 幽门螺杆菌 甲硝唑 阿莫西林 慢性 治愈率 胃粘膜 替硝唑 标准三联疗法 不典型增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