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靶向调控肿瘤血管的新型纳米递药系统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高春晓 方峥瑜 +1 位作者 汤湛 俞文英 《中国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7期1401-1405,共5页
高度紊乱的血管系统是恶性实体肿瘤的共性特征,肿瘤血管与肿瘤的发生及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因而肿瘤血管靶向治疗已成为肿瘤治疗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肿瘤血管靶向药物也随之产生。但目前用于肿瘤血管靶向治疗的小分子或抗体药物存... 高度紊乱的血管系统是恶性实体肿瘤的共性特征,肿瘤血管与肿瘤的发生及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因而肿瘤血管靶向治疗已成为肿瘤治疗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肿瘤血管靶向药物也随之产生。但目前用于肿瘤血管靶向治疗的小分子或抗体药物存在脱靶效应及毒副作用,一定程度上不能满足临床需求。因此,如何改善肿瘤血管靶向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纳米疗法为肿瘤血管靶向治疗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潜力。根据肿瘤血管的特殊结构和功能特点,研究者们设计了多种不同的纳米递送系统用于肿瘤的治疗,如通过纳米技术诱导肿瘤血管栓塞、靶向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及提高肿瘤血管灌注等,从而实现肿瘤的安全、有效治疗。笔者综述了近几年靶向调控肿瘤血管的纳米递送系统,为设计安全、有效的新型抗肿瘤药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递送 肿瘤血管靶向 肿瘤血管栓塞 肿瘤血管生成 靶向肿瘤相关血小板 肿瘤血管灌注
原文传递
肿瘤血管靶向肽GX1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简宇凡 樊婷婷 文爱东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0期2439-2443,共5页
环形七肽GX1(CGNSNPKSC)作为一种新型抗肿瘤药物修饰肽,具有肿瘤血管特异靶向性,而其修饰的肿瘤血管靶向药物与传统抗肿瘤药物相比,克服了易产生耐药性的缺点、提高了整个药物的靶向性、增加了肿瘤细胞生长抑制率且毒副作用小。本文从GX... 环形七肽GX1(CGNSNPKSC)作为一种新型抗肿瘤药物修饰肽,具有肿瘤血管特异靶向性,而其修饰的肿瘤血管靶向药物与传统抗肿瘤药物相比,克服了易产生耐药性的缺点、提高了整个药物的靶向性、增加了肿瘤细胞生长抑制率且毒副作用小。本文从GX1的受体鉴定、靶向性、GX1修饰的药物载体3个方面对GX1进行阐述,为肿瘤血管靶向治疗提供一种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形七肽GX1 肿瘤血管靶向 肿瘤靶向 肿瘤药物载体 肿瘤细胞生长抑制
原文传递
肿瘤血管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0
3
作者 吴学元 马巍 +2 位作者 任国文 王振汉 张党风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09年第1期121-125,共5页
肿瘤血管在实体瘤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靶向肿瘤血管的抑制在抗肿瘤治疗已得到广泛的认同,并生产出大批抗血管制剂,有的已应用于临床治疗。这些新研发的抗血管制剂与传统的针对实体瘤的细胞毒性药物作用机理截然不同。根据作用... 肿瘤血管在实体瘤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靶向肿瘤血管的抑制在抗肿瘤治疗已得到广泛的认同,并生产出大批抗血管制剂,有的已应用于临床治疗。这些新研发的抗血管制剂与传统的针对实体瘤的细胞毒性药物作用机理截然不同。根据作用机理及对血管抑制的阶段不同,肿瘤血管靶向治疗分为抗血管新生制剂和肿瘤血管阻断制剂。抗血管新生制剂旨在抑制肿瘤新生血管新生过程,而肿瘤血管阻断制剂则通过快速而有选择性地损坏或阻塞已构建完成的肿瘤血管,使肿瘤血供受阻引起肿瘤坏死。两者区别主要在作用靶点、肿瘤类型及治疗时机不同。本文对近年来抗血管新生制剂和血管阻断剂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血管靶向治疗 血管新生制剂 肿瘤血管阻断制剂
下载PDF
肿瘤血管靶向治疗策略的新进展 被引量:11
4
作者 刘臻臻 罗琪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7期2889-2893,共5页
肿瘤血管生成(tumor angiogenesis)对大多数实体瘤的生长和转移具有重要意义,他是一个多步骤多因素参与的复杂病理过程.抗肿瘤血管的治疗策略分为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生成和阻断肿瘤血管血流两方面.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生成旨在抑制肿瘤新生... 肿瘤血管生成(tumor angiogenesis)对大多数实体瘤的生长和转移具有重要意义,他是一个多步骤多因素参与的复杂病理过程.抗肿瘤血管的治疗策略分为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生成和阻断肿瘤血管血流两方面.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生成旨在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生成的过程,目前研究的成果比较多;而阻断肿瘤血管血流则是通过快速而选择性地破坏肿瘤血管功能,使肿瘤血供受阻,对于治疗较大体积的肿瘤有显著的疗效.肿瘤血管的靶向治疗特别是阻断肿瘤血管血流将成为恶性肿瘤的一种新的、重要的常规治疗手段.本文对近年来这两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血管靶向治疗 肿瘤血管生成抑制策略 血管阻断制剂
下载PDF
抗肿瘤血管新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5
作者 陈 娇 陈娇 徐为人 《现代药物与临床》 CAS 2012年第1期1-5,共5页
目前肿瘤血管靶向治疗新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向,即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剂(tumor angiogenesis inhibitor,TAI)和肿瘤血管靶向制剂(vascular targeting agent,VTA)。TAI类旨在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的过程,近年来研究较多的为血管内皮生长因... 目前肿瘤血管靶向治疗新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向,即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剂(tumor angiogenesis inhibitor,TAI)和肿瘤血管靶向制剂(vascular targeting agent,VTA)。TAI类旨在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的过程,近年来研究较多的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类、基质金属蛋白酶(MMP)类、血管抑素类、内皮抑素类等;而VAT类则是通过破坏肿瘤组织中已存在的血管从而使肿瘤坏死,主要包括小分子类VTA和生物类VTA。对近年来各类抗肿瘤血管治疗新药的种类、作用机制及各自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剂(TAI) 内皮生长因子(VEGF) 基质金属蛋白酶(MMP) 肿瘤血管靶向制剂(VTA)
原文传递
肿瘤血管靶向药物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6
作者 任萱 孙启明 +1 位作者 林莉萍 丁健 《生命科学》 CSCD 2007年第4期427-432,共6页
肿瘤血管在实体瘤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靶向肿瘤血管的新药研发已成为一个热点领域。抗肿瘤血管的治疗策略分为肿瘤新生血管生成抑制剂(tumor angiogenesis inhibitor,TAI)和肿瘤血管靶向药物(vasculartar getingagents,VTAs)两... 肿瘤血管在实体瘤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靶向肿瘤血管的新药研发已成为一个热点领域。抗肿瘤血管的治疗策略分为肿瘤新生血管生成抑制剂(tumor angiogenesis inhibitor,TAI)和肿瘤血管靶向药物(vasculartar getingagents,VTAs)两方面的研究。肿瘤新生血管生成抑制剂旨在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生成的过程,而肿瘤血管靶向药物则是通过快速而有选择性地破坏肿瘤血管功能,使肿瘤血供受阻,导致肿瘤坏死。VTA类药物分为两类:一是小分子抑制剂(small molecule agents),利用肿瘤血管和正常组织血管存在的差别选择性地破坏肿瘤血管;另一种是生物制剂(biological agents),借助能够特异结合肿瘤血管的配体将毒素、凝血诱导剂、凋亡诱导分子等运送到肿瘤血管,引起血管阻塞使肿瘤坏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血管靶向药物 新生血管生成抑制剂 小分子VTAs 生物类VTAs
下载PDF
Combretastatin A4的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6
7
作者 任萱 林莉萍 丁健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7期1336-1341,共6页
肿瘤细胞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完整的血管系统提供氧气、养料并输送废物,同时提供转移的主要路线,因此肿瘤血管成为肿瘤治疗中一个很有吸引力的靶点。以往大量的研究集中在抗新生血管生成方面,近年来对于肿瘤血管靶向药物(Vascular targetin... 肿瘤细胞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完整的血管系统提供氧气、养料并输送废物,同时提供转移的主要路线,因此肿瘤血管成为肿瘤治疗中一个很有吸引力的靶点。以往大量的研究集中在抗新生血管生成方面,近年来对于肿瘤血管靶向药物(Vascular targeting agents)的研究逐渐增多,此类药物针对肿瘤既存血管产生迅速且有选择性的破坏作用,使肿瘤细胞由于氧气和养料缺乏而死亡。Combretastatin A4作为其中的一个候选化合物,吸引众多的研究人员对其体内外药理作用进行研究,该候选化合物的水溶性前药已经被OxiGen公司开发,目前在美国和欧洲进行II期临床试验,且已获准进入美国FDA快速通道审批。现就其体内外药效学、作用机制以及临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血管 抗新生血管生成 肿瘤血管靶向药物 Combertastafin A4 COMBRETASTATIN A4磷酸盐
下载PDF
氩氦刀联合恩度治疗局部晚期肺癌疗效分析 被引量:6
8
作者 刘吉福 赵京 +3 位作者 徐波 薛文平 李文 刘克强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10年第6期1145-1146,共2页
目的:探讨氩氦刀冷冻消融联合恩度局部应用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方法:2007年7月至2008年11月,192例中晚期NSCLC,氩氦刀联合恩度局部应用连续治疗102例;单纯用氩氦刀治疗90例。两组中性别、年龄、瘤体大小、肿瘤分期... 目的:探讨氩氦刀冷冻消融联合恩度局部应用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方法:2007年7月至2008年11月,192例中晚期NSCLC,氩氦刀联合恩度局部应用连续治疗102例;单纯用氩氦刀治疗90例。两组中性别、年龄、瘤体大小、肿瘤分期、Karnofsky评分均无显著差异。联合组在冷冻前瘤体内注射恩度15mg;单纯组仅采用冷冻治疗。均采用氩氦刀治疗系统,冻融两个循环。冷冻覆盖范围两组均达到90%-100%。治疗后两周做支气管动脉介入化疗1次。随访2个月对瘤体大小及血流灌注情况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患者的全身状况、食欲、胸闷、咳嗽症状明显好转。肿瘤缩小范围联合组是(35±15)%;单纯组是(25±12)%。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肿瘤区密度:治疗后两组增强扫描,联合组CT值增强前为(29±20)HU;增强后为(31±14)HU;单纯组为(33±22)HU,增强后为(38±16)HU。两组间CT值有显著差异。结论:冷冻消融联合恩度局部应用治疗局部晚期NSCLC有增强疗效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冷冻消融治疗 肿瘤血管靶向
下载PDF
超声造影在肿瘤血管靶向药物Ⅰ期临床试验疗效评价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3
9
作者 刘隆忠 裴小青 +2 位作者 李安华 郑玮 李毓红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2011年第5期990-998,共9页
目的探讨低机械指数实时超声造影技术——血管识别成像技术(VRI)在肿瘤血管靶向药物聚乙二醇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代号M2ES)Ⅰ期临床试验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9例肝转移癌患者,给药剂量分别为15mg/m2(4例)、30mg/m2(3例)、60mg/... 目的探讨低机械指数实时超声造影技术——血管识别成像技术(VRI)在肿瘤血管靶向药物聚乙二醇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代号M2ES)Ⅰ期临床试验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9例肝转移癌患者,给药剂量分别为15mg/m2(4例)、30mg/m2(3例)、60mg/m2(2例),每周给药1次,共3次,用药结束后观察7d。每例患者于治疗前及每次给药后的第2、7天进行VRI成像检查。配合Image-ProPlus6定量分析软件行肿瘤内的造影剂摄取率计算,肿瘤治疗有效定义为治疗前后造影剂摄取率下降10%以上。结果 VRI检查总次数为59次,与治疗前对比,有效组共3位患者9次超声造影检查肿瘤内造影剂摄取率平均减少53.1%,其他患者造影剂摄取率治疗前后无改变,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RI成像技术在肿瘤血管靶向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过程中可反复多次使用,能有效、及时地监测用药后肿瘤的血流灌注改变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造影剂 肿瘤血管靶向治疗 肿瘤灌注定量分析
原文传递
具新生血管抑制及血管阻断双重作用的肿瘤血管靶向药物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0
作者 周峰 朱驹 +4 位作者 吕加国 刘嘉 李唯 郑灿辉 周有骏 《药学进展》 CAS 2013年第1期17-23,共7页
以血管新生抑制剂和血管阻断剂为代表的肿瘤血管靶向药物作为一种新的抗肿瘤疗法,其研究与开发已取得显著进展,尤其是二者联用已在临床实践中获得更好疗效。因而,近年来具有新生血管抑制和血管阻断双重作用的肿瘤血管靶向药物研究备受... 以血管新生抑制剂和血管阻断剂为代表的肿瘤血管靶向药物作为一种新的抗肿瘤疗法,其研究与开发已取得显著进展,尤其是二者联用已在临床实践中获得更好疗效。因而,近年来具有新生血管抑制和血管阻断双重作用的肿瘤血管靶向药物研究备受关注。这种具双重作用的肿瘤血管靶向药物因同时保持了血管新生抑制剂和血管阻断剂的各自作用特点,在临床肿瘤治疗上更具优势,不仅能一药多靶,增强抗肿瘤疗效,同时还可降低用药剂量,减少毒副作用,提高用药耐受性,故临床应用前景广阔。综述新生血管抑制剂和血管阻断剂的作用机制及特点,介绍具代表性的兼有新生血管抑制和血管阻断双重作用的肿瘤血管靶向药物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血管抑制剂 血管阻断剂 双重作用 肿瘤血管靶向药物
原文传递
ZD6474对膀胱癌裸小鼠皮下移植瘤的影响
11
作者 陈爱武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1年第12期40-41,共2页
目的:探讨ZD6474对膀胱癌裸鼠皮下移植瘤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30只BALB/c裸鼠建立膀胱癌原位移植瘤动物模型,随机分为5组(每组6只):实验组A[0.5(mg/(kg.d)];实验组B(3(mg/kg.d)];实验组C[7(mg/(kg.d)];实验组D[10 mg/(kg.d)],分别给予Z... 目的:探讨ZD6474对膀胱癌裸鼠皮下移植瘤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30只BALB/c裸鼠建立膀胱癌原位移植瘤动物模型,随机分为5组(每组6只):实验组A[0.5(mg/(kg.d)];实验组B(3(mg/kg.d)];实验组C[7(mg/(kg.d)];实验组D[10 mg/(kg.d)],分别给予ZD6474,于接种后第7、14、21、28、35天测量动物体重及MRI检查,测量肿瘤细胞直径。结果:7 mg/(kg.d)组在给予ZD6474第21天时,肿瘤直径为(1.20±0.08)mm,与3 mg/(kg.d)组[肿瘤直径(2.80±0.15)m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 mg/(kg.d)组与7 mg/(kg.d)相比,肿瘤直径为(1.20±0.09)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有2例死亡,尸体解剖示肝坏死。结论:荷人膀胱癌原位移植瘤动物模型的实验,提示其对膀胱癌具有抗肿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癌 裸鼠 ZD6474 肿瘤血管靶向治疗 内皮生长因子
下载PDF
靶向肿瘤新生血管的阿霉素阳离子脂质体的体外研究 被引量:10
12
作者 赵惟 马会利 齐宪荣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982-988,共7页
本研究采用3β-[N-(N’,N’-二甲基胺乙基)胺基甲酰胺基]胆固醇(DC-Chol)和二棕榈酰磷脂酰胆碱为脂材制备了各种DC-Chol含量不同的阿霉素阳离子脂质体,考察了阿霉素阳离子脂质体的体外性质,同时以大鼠主动脉内皮细胞为模型,考... 本研究采用3β-[N-(N’,N’-二甲基胺乙基)胺基甲酰胺基]胆固醇(DC-Chol)和二棕榈酰磷脂酰胆碱为脂材制备了各种DC-Chol含量不同的阿霉素阳离子脂质体,考察了阿霉素阳离子脂质体的体外性质,同时以大鼠主动脉内皮细胞为模型,考察它们对不同阳离子脂质体的摄取情况,并采用静脉注射FITC-Dextran(Mt 500000)标记体内肿瘤新生血管,为体内靶向肿瘤血管提供依据。结果表明阿霉素阳离子脂质体包封率均在90%以上,粒径在100—200nm。随着DC-Chol含量的增加,zeta电位升高,但PEG的加入会降低zeta电位。DC-Chol含量的增加会增大阿霉素的释放量,同时也促进脂质体被内皮细胞的摄取,加快摄取速度。因此在进行体内靶向肿瘤血管考察时应充分关注这些体外实验结果。FITC-Dextran标记法可以显影体内新生血管,为体内肿瘤血管靶向实验提供直观的观察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新生血管靶向 阳离子脂质体 阿霉素 内皮细胞
下载PDF
靶向肿瘤新生血管唑来膦酸阳离子隐形脂质体抗肿瘤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陈芳君 王增 +3 位作者 蔡鑫君 曹莹莹 陈培 邵芸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7年第1期33-36,共4页
目的:研究APRPG(Ala-Pro-Arg-Pro-Gly)修饰的隐形唑来膦酸阳离子脂质体对荷前列腺癌PC-3裸鼠的抗肿瘤作用。方法:构建荷前列腺癌PC-3裸鼠模型,比较研究唑来膦酸阳离子脂质体、APRPG修饰的隐形唑来膦酸阳离子脂质体对肿瘤体积增长的抑制... 目的:研究APRPG(Ala-Pro-Arg-Pro-Gly)修饰的隐形唑来膦酸阳离子脂质体对荷前列腺癌PC-3裸鼠的抗肿瘤作用。方法:构建荷前列腺癌PC-3裸鼠模型,比较研究唑来膦酸阳离子脂质体、APRPG修饰的隐形唑来膦酸阳离子脂质体对肿瘤体积增长的抑制作用,计算肿瘤抑制率,并通过免疫组化实验分析其对肿瘤相关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分化抗原簇44(CD44)表达的影响。结果:唑来膦酸阳离子脂质体、APRPG修饰的隐形唑来膦酸阳离子脂质体对荷前列腺癌PC-3裸鼠的肿瘤抑制率分别为31.81%、68.18%,后者的肿瘤抑制率明显高于前者(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VEGF和CD44蛋白在模型对照组中表达呈强阳性,在唑来膦酸阳离子脂质体组中呈中度阳性表达,而在APRPG修饰的隐形唑来膦酸阳离子脂质体中表达较为微弱。结论:APRPG修饰的隐形唑来膦酸阳离子脂质体对前列腺癌PC-3裸鼠具有更强的肿瘤抑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新生血管靶向 唑来膦酸阳离子隐形脂质体 肿瘤
下载PDF
基于PAMAM复合脂质载体的分级肿瘤主动靶向给药系统的构建及其性质考察
14
作者 李罡 胡海洋 +3 位作者 乔明曦 赵秀丽 宋永玉 陈大为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749-758,共10页
目的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了具有肿瘤分级靶向和pH敏感释药功能的载阿霉素聚酰胺-胺复合脂质载体c[RGDyk]-PEG2000-PSL-[PAMAMG5.0-AC80-FITC5-FA5/DOX]并对其相关性质进行了考察。方法通过微柱离心法和荧光分光光度法(spectrofluorome... 目的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了具有肿瘤分级靶向和pH敏感释药功能的载阿霉素聚酰胺-胺复合脂质载体c[RGDyk]-PEG2000-PSL-[PAMAMG5.0-AC80-FITC5-FA5/DOX]并对其相关性质进行了考察。方法通过微柱离心法和荧光分光光度法(spectrofluorometry,SPF)测定了聚酰胺-胺复合脂质载体的载药量及包封率;分别利用透射电镜(transmissionelectronmicroscope,TEM)、动态光散射法(dynamiclightscattering,DLS)和孝电位分析仪对聚酰胺-胺复合脂质载体的形态、粒径和表面电位进行了表征;采用透析法分别考察了聚酰胺-胺复合脂质载体在pH=7.4和pH=6.5释放介质中的体外释放行为,以及血浆对其体外释放行为的影响。结果聚酰胺-胺复合脂质载体的DOX包封率为35.17%(W),载药量为0.41%(W);其粒径分布很窄,平均粒径为106.1am;在透射电镜下,可见聚酰胺-胺复合脂质载体呈囊泡状,粒径大小均匀(100~150am);其表面f电位值为-6.00mV;聚酰胺-胺复合脂质载体的体外释药行为体现出pH敏感性和对血浆的稳定性。结论以C[RGDyk卜PEG修饰的pH敏感长循环脂质体包载PAMAMG5.0-AC80-FITC,-FA,/DOX复合物构建具有肿瘤分级靶向和pH敏感释药功能的载阿霉素聚酰胺-胺复合脂质载体有可行性及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新生血管靶向 肿瘤靶向 分级靶向 PH敏感 聚酰胺—胺复合脂质载体
下载PDF
本期导读
15
《浙江医学》 CAS 2019年第23期F0002-F0002,共1页
当前,肿瘤的发病率、死亡率不断上升,探寻有效的治疗方法一直是医学界研究的热点与难点。以肿瘤供养血管网为靶点的药物研究是肿瘤治疗的新领域,积极开展肿瘤血管靶向治疗研究对提高肿瘤治愈率、降低患者死亡率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血管 肿瘤治疗 肿瘤血管靶向治疗 患者死亡率 治愈率 发病率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