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向分化肿瘤血管生成拟态的组织微阵列研究 被引量:46
1
作者 郝希山 孙保存 +1 位作者 张诗武 赵秀兰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9期1298-1302,共5页
目的 探讨在双向分化肿瘤中是否存在肿瘤细胞通过自身变形并模拟产生血管样通道而达到自身血液供应的方式 ,即血管生成拟态 (VM )。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和PAS双重染色技术研究双向分化肿瘤内血管的生成模式 ,收集双向分化肿瘤恶性黑色素... 目的 探讨在双向分化肿瘤中是否存在肿瘤细胞通过自身变形并模拟产生血管样通道而达到自身血液供应的方式 ,即血管生成拟态 (VM )。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和PAS双重染色技术研究双向分化肿瘤内血管的生成模式 ,收集双向分化肿瘤恶性黑色素瘤 (高度恶性 30例、低度恶性 30例 ) ,滑膜肉瘤 (高度恶性 2 3例、低度恶性 13例 ) ,间皮肉瘤 (2 6例 ) ,上皮样肉瘤 (4例 )及具有双向分化倾向的腺泡型横纹肌肉瘤 (高度恶性 16例、低度恶性 16例 )共 15 8例 ,制作成组织芯片 ,进行CD31和PAS双重染色 ,通过网格计数法比较这些肿瘤中CD31和PAS阳性图案围成的管道面积 ,以其差异研究血管生成拟态。并且比较高度恶性肿瘤和低度恶性肿瘤血管生成拟态的差异。结果 双向分化肿瘤中CD31和PAS阳性图案围成的管道面积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同时观察到细胞异型性小的双向分化肿瘤形成血管生成拟态的例数明显少于瘤细胞异型性大的双向分化肿瘤形成血管生成拟态例数 ,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在明显具有血管生成拟态的点阵中见PAS阳性的血管样图案内无内皮细胞衬覆但有红细胞存在 ,并可见双向分化肿瘤的瘤细胞可表达CD31抗原和PAS阳性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阵列 肿瘤血管组织 双向分化肿瘤 血管生成拟态 血液供应 免疫组织化学
原文传递
一氧化氮合酶在膀胱癌中的表达及与肿瘤血管形成的关系 被引量:8
2
作者 林震 陈仕平 +1 位作者 叶传忠 朱绍兴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99-101,共3页
目的 探讨一氧化氮 (NO)在膀胱肿瘤中的作用及与肿瘤血管形成的关系。 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 5 8例膀胱移行细胞癌及 14例正常膀胱粘膜标本进行一氧化氮合酶 (NOS)抗体染色和微血管密度 (MVD)计数 ,观察表达结果与肿瘤生物学特性... 目的 探讨一氧化氮 (NO)在膀胱肿瘤中的作用及与肿瘤血管形成的关系。 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 5 8例膀胱移行细胞癌及 14例正常膀胱粘膜标本进行一氧化氮合酶 (NOS)抗体染色和微血管密度 (MVD)计数 ,观察表达结果与肿瘤生物学特性及与肿瘤血管形成的相关性。 结果 诱导型NOS(iNOS)在正常膀胱组织中无表达 ,而在膀胱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 81% ( 47/5 8) ,表达程度与肿瘤分级、分期无关 (P >0 .0 5 ) ;iNOS表达阳性组和阴性组的MVD分别为 ( 3 9.3± 19.5 )和( 2 9.3± 10 .5 ) /HP ,即iNOS的表达程度与肿瘤MVD成正比 (P <0 .0 1) ;内皮型NOS(eNOS)在膀胱肿瘤和正常膀胱粘膜的血管内皮细胞都有明显表达 ,而移行上皮细胞中未见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肿瘤 一氧化氮合酶 肿瘤血管组织
原文传递
人脑胶质瘤组织内微血管定量和nm23基因表达 被引量:3
3
作者 步星耀 章翔 +4 位作者 王占祥 陈义军 刘飞 费舟 易声禹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1999年第6期486-488,共3页
目的:探讨人脑胶质瘤组织内微血管数量(MVC)和nm23基因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对54例人脑胶质瘤组织内的MVC和nm23基因表达采用免疫组化染色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MVC随胶质瘤的恶性程度及瘤周水肿的严重程度增... 目的:探讨人脑胶质瘤组织内微血管数量(MVC)和nm23基因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对54例人脑胶质瘤组织内的MVC和nm23基因表达采用免疫组化染色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MVC随胶质瘤的恶性程度及瘤周水肿的严重程度增加而增多,复发组MVC明显高于未复发组(P<0.01).同时发现nm23表达阳性强度与人脑胶质瘤的恶性程度及瘤周水肿呈负相关(r分别为-0.48和-0.51,P<0.01),复发组nm23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未复发组(P<0.05),且瘤组织内MVC与nm23表达阳性强度呈负相关(r=-0.53,P<0.01).结论:MVC和nm23基因表达是两个相关联的、可反映人脑胶质瘤生物学行为的有用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胶质瘤 肿瘤血管组织 MVC NM23基因
下载PDF
肾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3
4
作者 孟晓 鲁乃恩 +4 位作者 尹继云 唐利生 王梅叶 管淑萍 蔡留义 《武警医学院学报》 CAS 2001年第2期109-111,共3页
目的 :探讨肾癌微血管密度 (MVD)与其组织学类型、肿瘤分级及转移之间的关系 ;评价MVD对肾癌预后估价的意义。方法 :应用Ⅷ因子相关抗原 (FⅧ -RAg)单克隆抗体进行免疫组化SABC法染色 ,检测 49例原发性肾癌根治性切除术标本中MVD。结果 ... 目的 :探讨肾癌微血管密度 (MVD)与其组织学类型、肿瘤分级及转移之间的关系 ;评价MVD对肾癌预后估价的意义。方法 :应用Ⅷ因子相关抗原 (FⅧ -RAg)单克隆抗体进行免疫组化SABC法染色 ,检测 49例原发性肾癌根治性切除术标本中MVD。结果 :49例肾癌组织中平均MVD为 5 8 6 2± 2 3 86 ,明显高于正常肾组织 (P <0 0 1)。MVD与其局部淋巴结转移无相关性 (P <0 0 5 ) ,而与肾癌的分级及远处转移呈正相关 (P <0 0 1) ,与 5年生存期呈负相关 (P <0 0 1)。结论 :肾癌组织中MVD与其组织学类型、肿瘤分级、远处转移及生存期均密切相关 ,检测肿瘤组织中MVD可作为估介肾癌预后的一项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肿瘤血管组织 免疫组织化学 血管密度 MVD
下载PDF
肾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检测 被引量:1
5
作者 王梅叶 孟晓 +4 位作者 尹继云 唐利生 李凌波 何文强 程红梅 《河南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50-152,共3页
目的 :探讨肾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 (MVD)与其组织学类型、肿瘤分级及转移之间的关系 ;评价MVD对肾癌预后评估的意义。方法 :应用Ⅷ因子相关抗原单克隆抗体进行免疫组化SABC法染色 ,检测 49例原发性肾癌根治性切除术标本中MVD ,并以 10例... 目的 :探讨肾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 (MVD)与其组织学类型、肿瘤分级及转移之间的关系 ;评价MVD对肾癌预后评估的意义。方法 :应用Ⅷ因子相关抗原单克隆抗体进行免疫组化SABC法染色 ,检测 49例原发性肾癌根治性切除术标本中MVD ,并以 10例正常肾组织为对照。结果 :49例肾癌组织中平均MVD为 (5 8.6 2± 2 3.86 ) ,明显高于正常肾组织 (P <0 .0 1) ;与其局部淋巴结转移无相关性 (P >0 .0 1) ,而与肾癌的分级、远处转移及 5a生存期有相关性 (P <0 .0 1)。结论 :肾癌组织中MVD与其组织学类型、肿癌分级、远处转移及生存期均密切相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癌 肿瘤血管组织 免疫组织化学 血管密度 MVD
下载PDF
肝肿瘤的多普勒超声及血管病理学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乔治斌 曾燕荣 赵玉珍 《临床荟萃》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5期1103-1105,F0002,共4页
关键词 肿瘤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免疫组织化学 肿瘤血管组织
下载PDF
肾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7
作者 孟晓 王梅叶 +4 位作者 尹继云 唐利生 何文强 程红梅 管淑萍 《武警医学》 CAS 2001年第10期583-585,共3页
目的 探讨肾癌微血管密度 (MVD)与其组织学类型、肿瘤分级及转移之间的关系 ;评价MVD对肾癌预后估价的意义。方法 应用Ⅷ因子相关抗原 (FⅧ -RAg)单克隆抗体进行免疫组化SABC法染色 ,检测 49例原发性肾癌根治性切除术标本中MVD。结果... 目的 探讨肾癌微血管密度 (MVD)与其组织学类型、肿瘤分级及转移之间的关系 ;评价MVD对肾癌预后估价的意义。方法 应用Ⅷ因子相关抗原 (FⅧ -RAg)单克隆抗体进行免疫组化SABC法染色 ,检测 49例原发性肾癌根治性切除术标本中MVD。结果  49例肾癌组织中平均MVD为 5 8.6 2± 2 3.86 ,明显高于正常肾组织 (P <0 .0 1)。MVD与其局部淋巴结转移无相关性 (P >0 .0 5 ) ,而与肾癌的分级及远处转移呈正相关 (P <0 .0 1) ,与 5a生存期呈负相关(P <0 .0 1)。结论 肾癌组织中MVD与其组织学类型、肿瘤分级、远处转移及生存期均密切相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肿瘤血管组织 免疫组织化学 检测
下载PDF
血管内皮抑素转基因双歧杆菌抑瘤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王喜安 王洛伟 +4 位作者 金冠球 王晓熙 谢宇野 肖正达 徐根兴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2000年第z1期29-,共1页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抑素转基因双歧杆菌口服冻干粉剂(ETB-2)对裸鼠人胃癌模型和小鼠肝癌模型的抑瘤作用,并探讨有关的抑瘤机制.方法人胃癌细胞株MKN-45和小鼠HAC肝癌细胞株分别接种于BALB/L裸鼠和昆明种小鼠前肢腋下皮下建立胃癌和肝癌动...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抑素转基因双歧杆菌口服冻干粉剂(ETB-2)对裸鼠人胃癌模型和小鼠肝癌模型的抑瘤作用,并探讨有关的抑瘤机制.方法人胃癌细胞株MKN-45和小鼠HAC肝癌细胞株分别接种于BALB/L裸鼠和昆明种小鼠前肢腋下皮下建立胃癌和肝癌动物模型.分别设阴性对照(PBS)和双歧杆菌组(SQ),阳性对照胃癌组采用氟铁龙(5-FU),肝癌组采用环磷酰胺(CTX),ETB-2组分设接种24h给药组(ETB-2A)和见瘤给药组(ETB-2B),灌胃给药,每日每只0.5mL.动物处死后,剥离肿瘤,称重并计算抑瘤率.剥离瘤体切片HE染色和EnvisionSystem免疫组化方法染色,分别计数微血管密度(MVD)、PCNA指数和VEGF阳性率(肝癌组),并采用Tunel方法检测细胞凋亡(胃癌组).结果ETB-2的抑瘤作用:胃癌组ETB-2A的抑瘤率为47.5%,ETB-2B为43.20%,SQ为0.03%,5-FU组为41.1%;肝癌组ETB-2A的抑瘤率为51.06%,ETB-2B为39.10%,SQ为14.90%,CTX组为83.79%.MVD:胃癌组ETB-2A为3.90±0.67(P<0.05),ETB-2B为4.58±0.31(P<0.05),SQ为5.80±0.67,5-FU为5.70±0.67,PBS为5.83±0.83;肝癌组ETB-2A为8.10±2.03(P<0.05),ETB-2B为12.02±1.54(P<0.05),SQ为13.75±3.36,CTX为11.49±2.82,PBS为16.80±5.22.胃癌组凋亡率(%):ETB-2A为13.92±0.65(P<0.05),ETB-2B为13.89±0.57(P<0.05),SQ为5.13±1.35,5-FU为2.67±0.23(P<0.05),PBS为1.29±0.06.肝癌组VEGF阳性率(%):ETB-2A为4.20±1.51(P<0.05),ETB-2B为4.50±2.82(P<0.05),SQ为10.88±6.24(P>0.05),CTX为5.40±3.88(P<0.05),PBS为11.53±4.25.结论①ETB-2对实验型胃癌和肝癌均有良好的抑瘤作用,其作用点主要为血管内皮抑素抑制肿瘤血管形成.②双歧杆菌对血管内皮抑素有协同抑瘤作用,又是其良好的转基因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生成因子 肿瘤/血管组织 血管内皮抑素 肿瘤 细胞凋亡 基因 抑制 肿瘤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