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ET/CT诊断恶性肿瘤及其转移灶的价值 被引量:40
1
作者 吴湖炳 王全师 +2 位作者 王明芳 王欣璐 郭晓君 《中华核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84-86,i004,共4页
目的 探讨PET CT对恶性肿瘤及其转移灶的检测效能。方法 恶性肿瘤患者6 5例皆行PET CT检查,原发灶皆经病理组织学确诊,转移灶的诊断综合组织病理学结果及多种影像学检查而定。行1 8F 脱氧葡萄糖(FDG)PET CT融合图像、PET图像和CT图像... 目的 探讨PET CT对恶性肿瘤及其转移灶的检测效能。方法 恶性肿瘤患者6 5例皆行PET CT检查,原发灶皆经病理组织学确诊,转移灶的诊断综合组织病理学结果及多种影像学检查而定。行1 8F 脱氧葡萄糖(FDG)PET CT融合图像、PET图像和CT图像帧对帧对比分析。结果 初诊恶性肿瘤患者5 9例,有恶性病灶2 6 4个。2 6 4个病灶中,PET与平扫CT阅片均有肯定诊断结论者12 8个,占4 8 4 % ;而PET有肯定诊断结论,但CT难以有肯定诊断结论者111个,占4 2 0 % ;PET显像为阴性或难以确定,而CT有肯定诊断结论者11例共2 5个病灶,占9 6 %。PET CT的总检出率高于PET和CT。6例治疗后患者,CT难以确定肿瘤残余和坏死区域,而PET CT能清楚区分。结论 PE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移灶 CT诊断 ^18F-脱氧葡萄糖 PET/CT 恶性肿瘤患者 价值 CT融合图像 恶性肿瘤诊断 病理组织学 影像学检查 组织病理学 CT检查 对比分析 CT图像 平扫CT 总检出率 肿瘤残余 原发灶 病灶 治疗后 准确性
下载PDF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再次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8
2
作者 张跃曦 田凯 +3 位作者 王宜林 柳其中 姚大强 郭冠飞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 CAS 2013年第3期268-270,共3页
目的总结再次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Re TUR)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疗效。方法122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分为两组,接受单次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TUR)(单次TUR组)者63例和首次TUR及术后4~6周内Re TUR(Re TUR组)者59例。两组术后均接... 目的总结再次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Re TUR)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疗效。方法122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分为两组,接受单次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TUR)(单次TUR组)者63例和首次TUR及术后4~6周内Re TUR(Re TUR组)者59例。两组术后均接受吡柔比星膀胱内灌注化疗。随访比较两组患者肿瘤复发率,了解TUR后肿瘤残留及Re TUR对肿瘤病理分期的重新评估情况。结果术后随访平均35.3月,Re TUR组患者肿瘤复发率显著低于单次TUR组(28.81%和53.97%,P<0.05)。Re TUR组患者中,23例(38.98%)发现有残余肿瘤,11例(18.64%)在首次TUR时肿瘤分期被低估。在发现残余肿瘤的患者中,有16例(69.95%)在原发部位。结论Re TUR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能有效发现首次TUR术后残余肿瘤,提高肿瘤分期的准确性,降低肿瘤的复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 再次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 肿瘤残余 分期 复发率
下载PDF
肝癌射频消融后肿瘤残余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被引量:15
3
作者 王东东 李晓光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800-804,共5页
射频消融术(RFA)是一种原位灭活肝癌的微创治疗技术,在肝癌的治疗方面取得了普遍认可,已成为除外科手术、放疗和化疗外的另一有效疗法,尤其适用于高龄、体弱、肿瘤不易切除或合并其他严重疾病的患者。肝癌RFA治疗后,及时发现有无肿瘤残... 射频消融术(RFA)是一种原位灭活肝癌的微创治疗技术,在肝癌的治疗方面取得了普遍认可,已成为除外科手术、放疗和化疗外的另一有效疗法,尤其适用于高龄、体弱、肿瘤不易切除或合并其他严重疾病的患者。肝癌RFA治疗后,及时发现有无肿瘤残余决定了治疗效果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肝癌RFA可能造成肿瘤残余危险因素、影像学评估方法、病理特征、免疫学特征和联合治疗方面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频消融 肝癌 肿瘤残余
下载PDF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首次电切术后肿瘤残余及二次电切术后复发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12
4
作者 蒋书算 曹健 +3 位作者 韩惟青 叶明佶 刘侃 曾恭谦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CAS 2021年第4期264-269,共6页
目的:分析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on-muscular-invasive bladder cancer,NMIBC)首次电切术后肿瘤残余发生率,肿瘤残余及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分析,探讨二次电切术(repeat transurethral resection,Re-TUR)对NMIBC的临床意义及需改进措施。方... 目的:分析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on-muscular-invasive bladder cancer,NMIBC)首次电切术后肿瘤残余发生率,肿瘤残余及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分析,探讨二次电切术(repeat transurethral resection,Re-TUR)对NMIBC的临床意义及需改进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r,TURBT)后行Re-TUR的膀胱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统计患者Re-TUR后肿瘤残余状态;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肿瘤残余的相关因素,利用Cox危险因素模型分析无复发生存期(RFS)的相关因素。应用Kaplan-Meier法来描绘RFS,并用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比较。结果:共计247例膀胱癌患者接受Re-TUR,病理结果显示肿瘤残余78例(31.6%),平均随访时间22(1~65)个月,随访期间31例(14.7%)患者复发,其中1年复发率为12.8%,3年复发率为14.2%,其中8例(3.8%)复发患者出现疾病进展。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残余与肿瘤多发(OR=2.12,P=0.035),卫星灶(OR=3.86,P=0),首次电切标本可见肌肉组织(OR=0.48,P=0.047),肿瘤距输尿管开口<2 cm(OR=2.02,P=0.005)显著相关。疾病复发相关因素分析中,Cox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残余(HR=4.31,P=0),肿瘤带蒂(HR=0.32,P=0.002),合并原位癌(HR=5.14,P=0.002),肿瘤再发(HR=3.52,P=0.006)和BCG膀胱灌注(HR=0.478,P=0.041)与RFS显著相关,进一步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残余(HR=3.31,P=0.003)为RFS的独立相关因素。Kaplan-Meier生存分析(P=0 Log-rank)显示肿瘤残余与患者RFS显著相关。结论:膀胱肿瘤首次电切术后存在一定的肿瘤残余,二次电切病理阳性较阴性患者预后差,二次电切可进一步清除残余肿瘤;肿瘤多发,卫星灶,原位癌及肿瘤距输尿管开口<2 cm为肿瘤残余正相关因素,推荐此类患者行二次电切;患者RFS与肿瘤残余、肿瘤带蒂、原位癌、BCG膀胱灌注及肿瘤再发显著相关,其中肿瘤残余为RFS的独立相关因素,肿瘤残余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肿瘤 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 Re-TUR 肿瘤残余 预后
原文传递
二次电切阳性发现在T1期膀胱癌中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0
5
作者 陈锦超 李腾 +5 位作者 宁向辉 彭双鹤 王江宜 戚聂聂 蔡林 龚侃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4期1124-1127,共4页
目的探索T1期膀胱癌二次电切阳性率的影响因素及二次电切阳性发现对疾病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室从2008至2015年因T1期膀胱癌行二次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re-TURBT)的患者共计72例。分析re-TURBT阳性率的影响... 目的探索T1期膀胱癌二次电切阳性率的影响因素及二次电切阳性发现对疾病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室从2008至2015年因T1期膀胱癌行二次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re-TURBT)的患者共计72例。分析re-TURBT阳性率的影响因素,并对re-TURBT术后患者进行随访,比较re-TURBT阳性或阴性发现对预后的影响。结果re-TURBT阳性率为33.3%。T1期膀胱癌re-TURBT阳性与肿瘤大小相关(P〈0.05),肿瘤直径较大(/〉4cm)的患者二次电切阳性的可能大,而与肿瘤分级和数目无关。re-TURBT术后随访65例。阳性组3个月内复发率为25%,阴性组3个月内无复发病例,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阳性组和阴性组的肿瘤总复发率、中位无复发生存时间、肿瘤进展率、切除膀胱率、肿瘤特异性死亡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对T1期膀胱癌来说较大体积的肿瘤预示着二次电切的阳性率较高,二次电切结果与肿瘤早期复发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肿瘤 肿瘤残余
原文传递
肿瘤残余在肝癌微波消融治疗后出现的原因及防治 被引量:9
6
作者 唐裕福 张怡冰 +4 位作者 罗斌 王学范 林琳 姜晓峰 梁健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075-1080,共6页
目的:探讨微波消融术后肿瘤残余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总结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2004-10/2010-06465例(796个肿瘤结节)肝癌患者行微波消融治疗的临床资料,分析了48例患者微波消融术后肿瘤残余的原因.结果:436例患者(754个... 目的:探讨微波消融术后肿瘤残余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总结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2004-10/2010-06465例(796个肿瘤结节)肝癌患者行微波消融治疗的临床资料,分析了48例患者微波消融术后肿瘤残余的原因.结果:436例患者(754个肿瘤结节)获得有效复查资料,其中48例(48/436,11.01%)患者69个(69/754,9.15%)肿瘤结节存在消融后肿瘤残余.45例残余肿瘤患者的66个肿瘤结节再次接受微波消融治疗,62个肿瘤获得完全消融,完全消融率为93.94%.1例患者的2个肿瘤结节再次接受无水乙醇消融治疗,均获得完全消融.2例患者接受肝癌切除治疗,其中1例在术后1mo仍有残余肿瘤.统计学检验结果提示,肿瘤直径较大、肿瘤位置特殊(肝门部、临近空腔脏器及近膈顶)、多发肿瘤、超声显像模糊者更容易发生肿瘤残余(均P<0.01),结合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治疗可提高微波完全消融率(3.60%vs12.39%,P<0.01).进一步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肿瘤大小、肿瘤部位、肿瘤数目,结合TACE治疗是微波消融术后肿瘤残余的独立影响因素,分别为肿瘤直径较大者(OR=5.748,P=0.016)、肿瘤位置特殊者(OR=8.343,P<0.01)、多发性肿瘤(OR=6.567,P=0.001)、结合TACE治疗者(OR=8.232,P<0.01).结论:肝癌微波消融术后局部肿瘤灶残留的相关因素包括肿瘤直径较大、肿瘤位置特殊、多发病灶、结合TACE治疗.残留的局部肿瘤灶再次接受消融治疗仍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消融 肝癌 肿瘤残余
下载PDF
内镜垂体瘤切除术中鞍膈形态与肿瘤残余及并发症的关系 被引量:6
7
作者 李建民 周凯 +2 位作者 罗坤 张伟 张庭荣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4年第4期353-358,共6页
目的:探讨经鼻内镜垂体瘤切除术中鞍膈下降形态与肿瘤残余、尿崩症及术中脑脊液漏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2月~2013年3月我科80例鼻内镜垂体瘤切除术的临床资料。术中肿瘤切除后鞍膈下降形态分为4型:A型:鞍膈以垂体柄为中心对称... 目的:探讨经鼻内镜垂体瘤切除术中鞍膈下降形态与肿瘤残余、尿崩症及术中脑脊液漏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2月~2013年3月我科80例鼻内镜垂体瘤切除术的临床资料。术中肿瘤切除后鞍膈下降形态分为4型:A型:鞍膈以垂体柄为中心对称性降至鞍区;B型:鞍膈非对称性降至鞍区,垂体柄偏向一侧;C型:鞍膈对称性下降,垂体柄移至鞍背;D型:鞍膈未或仅有轻微下降,垂体柄位置模糊不清。结果 A、B、C、D四型鞍膈的肿瘤残余率、尿崩症发生率及脑脊液漏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χ2=11.069,P=0.011;χ2=11.483,P=0.009;χ2=8.890,P=0.031)。肿瘤残余多见于B、D型鞍膈,肿瘤残余发生率与A、C型鞍膈有统计学差异(Z=-2.409,P=0.016;Z=-2.062,P=0.039;Z=-2.477,P=0.013;Z=-2.245,P=0.025),但B型与D型肿瘤残余率无统计学差异(Z=-0.791,P=0.429)。尿崩症、术中脑脊液漏多见于A、C型鞍膈,发生率与B、D型鞍膈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A型与C型尿崩症、脑脊液漏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Z=-0.195, P=0.846;Z=-0.362,P=0.717)。结论鞍膈下降形态可以作为肿瘤残余、尿崩症及术中脑脊液漏的一个解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鞍膈 鼻内镜垂体瘤切除术 肿瘤残余 尿崩症 术中脑脊液漏
下载PDF
白血病儿童外周血及骨髓中WT1基因表达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5
8
作者 白晓玲 赵洪宁 +6 位作者 姚慧 郑楠 许波 孙念政 姜国胜 唐天华 张玉昆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78-80,共3页
目的 比较外周血 (PB)和骨髓 (BM)标本中WT1基因的表达在儿童白血病微小残留病(MRD)检测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筑巢式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 ,同步动态观察了 34例急性白血病 (AL)患儿的PB及BM单个核细胞WT1基因表达的相对水平... 目的 比较外周血 (PB)和骨髓 (BM)标本中WT1基因的表达在儿童白血病微小残留病(MRD)检测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筑巢式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 ,同步动态观察了 34例急性白血病 (AL)患儿的PB及BM单个核细胞WT1基因表达的相对水平。结果  (1) 34例AL患儿的BM中WT1阳性表达为 2 7例 ,表达水平 0 784± 0 311;PB中为 2 6例 ,表达水平为 0 734± 0 2 95 ,两者的阳性率及表达水平差异无显著性。 (2 )完全缓解后PB与BM中WT1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B中WT1表达阳性的 5例均复发 ,转阴的 13例中有 3例复发 ,P =0 0 0 6 5 ,差异有显著性 ;而BM标本中WT1表达阳性与转阴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动态观察儿童急性白血病WT1基因的改变 ,可监测MRD ,预测复发。而PB在MRD监测中比BM特异性更强 ,临床应用更方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肿瘤残余 癌基因 基因表达 聚合酶链反应 检测 儿童
原文传递
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首次电切术后肿瘤残余及二次电切术后复发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9
作者 豆鹏 钟鑫 +2 位作者 陈荣 谭平 张朋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CAS 2023年第12期898-904,909,共8页
目的:探讨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on-muscle-invasive bladder cancer,NMIBC)患者首次电切术后肿瘤残余的危险因素以及二次电切(repeat transurethral resection,re-TUR)术后患者的复发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旨在为临床开展re-TUR提供... 目的:探讨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on-muscle-invasive bladder cancer,NMIBC)患者首次电切术后肿瘤残余的危险因素以及二次电切(repeat transurethral resection,re-TUR)术后患者的复发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旨在为临床开展re-TUR提供更多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20年1月—2023年8月收治的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r,TURBT)后并于2~6周内行re-TUR的高危NMIBC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统计本中心首次电切术后肿瘤残余的发生率;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可能影响首次电切术后肿瘤残余的因素;利用Cox回归模型分析可能影响re-TUR术后肿瘤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71例患者,re-TUR术后发现肿瘤残余65例(38.01%),中位随访时间24.03(0.9,49.2)个月。随访期间,42例(24.56%)患者复发,其中1年复发率为15.20%,2年复发率为23.98%,其中9例(5.26%)复发患者出现疾病进展。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残余与肿瘤高级别(P=0.012)、合并卫星灶(P=0.022)显著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卫星灶(P=0.024)是肿瘤残余的独立相关危险因素。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后膀胱灌注卡介苗(BCG)(P=0.012)、肿瘤残余(P=0.006)、高白蛋白与碱性磷酸酶比值(albumin to alkaline phosphatase ratio,AAPR)(P=0.010)、高白蛋白与纤维蛋白原比值(albumin to fibrinogen ratio,AFR)(P=0.018)与无复发生存期(recurrence-free survival,RFS)显著相关。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残余(P=0.002)是肿瘤复发的独立相关危险因素,术后膀胱灌注BCG(P=0.001)和高AFR(P=0.017)是影响肿瘤复发的保护因素。结论:在高危NMIBC患者中,肿瘤残余与肿瘤高级别、合并卫星灶显著相关,合并卫星灶是影响首次电切后肿瘤残余的独立相关危险因素,推荐具有肿瘤残余高危因素(合并卫星灶)的患者接受re-TUR。术后膀胱灌注BCG、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 二次电切 肿瘤残余 肿瘤复发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MRI与双能量CT检查对原发性肝癌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治疗疗效的评估价值
10
作者 李佳音 耿云平 +2 位作者 尤国庆 李真真 万里新 《癌症进展》 2023年第24期2757-2759,共3页
目的探讨MRI和双能量CT检查对原发性肝癌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疗效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120例行TACE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所有患者术后均接受MRI和双能量CT检查,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MRI及双能量CT检... 目的探讨MRI和双能量CT检查对原发性肝癌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疗效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120例行TACE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所有患者术后均接受MRI和双能量CT检查,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MRI及双能量CT检查对原发性肝癌肿瘤残余或复发的诊断价值。结果120例患者共135个病灶,DSA检查结果证实,63个(46.67%)肿瘤无残余/复发,72个(53.33%)肿瘤残余/复发。MRI检查诊断原发性肝癌肿瘤残余/复发的灵敏度和准确度分别为93.06%和96.30%,分别高于双能量CT检查的77.78%和88.15%,MRI检查与DSA检查结果的一致性较高(Kappa=0.926,P﹤0.01),双能量CT检查与DSA检查结果的一致性中等(Kappa=0.766,P﹤0.01)。结论对于接受TACE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MRI检查能够较双能量CT检查更准确地显示肿瘤残余或复发情况,诊断效能理想,应用价值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RI 双能量CT 原发性肝癌 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 肿瘤残余 复发
下载PDF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二次电切术后肿瘤复发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刘沛昆 蔡令凯 +7 位作者 杨潇 曹强 吴启开 冯德翔 袁宝瑞 庄俊涛 李鹏超 吕强 《现代泌尿生殖肿瘤杂志》 2022年第1期16-22,共7页
目的探究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初次电切术后肿瘤残余及二次电切术后肿瘤复发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至2020年收治的NMIBC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在初次电切术后4~8周内行二次电切。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初次... 目的探究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初次电切术后肿瘤残余及二次电切术后肿瘤复发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至2020年收治的NMIBC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在初次电切术后4~8周内行二次电切。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初次电切术后肿瘤残余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Cox回归分析模型,分析二次电切术后肿瘤复发与各因素的相关性。采用Kaplan-Meier方法绘制生存曲线,分析各因素对患者无复发生存的影响。结果共纳入72例患者,二次电切术后发现肿瘤残余13例(18.1%),中位随访时间32(6~79)个月。与非高级别肿瘤以及初次病理包含肌层的患者相比,高级别肿瘤(27.8%vs 8.3%)以及初次病理不包含肌层(35.0%vs 11.5%)的患者初次电切术后肿瘤残余比例更高。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高级别肿瘤(OR=7.71,95%CI:1.45~41.04,P=0.017)和初次病理不包含肌层(OR=5.34,95%CI:1.16~24.71,P=0.032)是初次电切术后肿瘤残余的独立危险因素。此外,与肿瘤直径<3 cm以及二次电切术后灌注卡介苗的患者相比,肿瘤直径≥3 cm(65.4%vs 31.7%)以及二次电切术后不灌注卡介苗(51.8%vs 9.1%)的患者二次电切术后肿瘤复发比例更高。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发现,肿瘤直径≥3 cm(HR=2.19,95%CI:1.06~4.45,P=0.035)是二次电切术后肿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结果显示,患者1、3、5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74.6%、46.9%和46.9%。结论对于高级别、单次病理不含肌层的NMIBC患者需更加积极地进行二次电切。对于具有肿瘤复发危险因素的二次电切术后的患者,尤其是肿瘤直径≥3 cm的患者,进行更加积极的治疗可能有助于改善其预后。二次电切术后的患者进行膀胱内卡介苗灌注治疗有降低肿瘤复发的可能,术后3年内应密切随访和复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次电切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 肿瘤残余 肿瘤复发
下载PDF
原发性腹膜后恶性肿瘤的综合治疗 被引量:2
12
作者 石彦 余佩武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88-291,共4页
关键词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 肿瘤残余 减容手术
原文传递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行首次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后肿瘤残余和患者预后
13
作者 张鑫 陈晓峰 +2 位作者 邓奇威 邓旺龙 曾向阳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2年第11期39-42,共4页
明确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行首次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后肿瘤残余的发生率、肿瘤残余的危险因素、肿瘤残余对患者生存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2016年1月~2021年9月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31例行首次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并且之后又行二次... 明确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行首次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后肿瘤残余的发生率、肿瘤残余的危险因素、肿瘤残余对患者生存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2016年1月~2021年9月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31例行首次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并且之后又行二次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膀胱肿瘤的初次手术和病理信息,灌注药物种类,肿瘤复发、肿瘤进展、以及患者生存情况和死因。统计患者首次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后肿瘤残余状态;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肿瘤残余的相关因素,利用Cox危险因素模型分析无复发生存期的相关因素。应用Kaplan-Meier法来描绘无复发生存期,并用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比较。结果 共31例患者纳入研究分析,7例(22.5%)患者行首次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后发现肿瘤残余;其余24例未发现肿瘤残余。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个数、肿瘤与三角区关系、主刀与肿瘤残余均无相关性。31例中复发3例(10.7%),1年复发率为0例(0%),2年复发率为1例(3.6%),3年复发率为3例(10.7%);进展4例(14.3%),1年进展率为3例(10.7%),2年进展率为4例(14.3%),3年进展率为4例(14.3%)。7例首次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后肿瘤残余患者随访26~62个月,均无肿瘤复发或进展,全部无瘤生存。其余24例首次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后无肿瘤残余患者中失访3例;21例随访9~80个月,其中复发3例,进展4例。结论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行首次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后肿瘤残余率仍较高,肿瘤残余的危险因素尚不确定。行二次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可以降低肿瘤复发和进展。行首次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后有肿瘤残余的患者通过二次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预后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肿瘤 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 二次电切 肿瘤残余
下载PDF
全结肠系膜切除在右半结肠癌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
14
作者 龙晓彬 张建军 《中国现代医生》 2015年第33期42-44,47,共4页
目的探讨全结肠系膜切除用于右半结肠癌中的临床疗效,旨在为临床减少复发率、延长患者生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3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右半结肠癌患者13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根治术,研究... 目的探讨全结肠系膜切除用于右半结肠癌中的临床疗效,旨在为临床减少复发率、延长患者生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3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右半结肠癌患者13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根治术,研究组患者给予全结肠癌系膜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排气时间、总淋巴结清扫数量,统计并发症率、术后吻合口漏率、残端肿瘤残余率,并进行为期2年的随访统计复发率、死亡率。结果研究组患者手术出血量为(184.15±12.35)m L,术后引流量为(65.67±2.51)m L,总淋巴结清扫数量为(20.16±2.08)个,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并发症率为9.23%、吻合口漏率为7.69%、残端肿瘤残余率为3.08%、复发率为1.54%、死亡率为0,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全结肠系膜切除用于右半结肠癌可有效清除肿瘤、降低复发率,延长患者生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结肠系膜切除 右半结肠癌 肿瘤残余 并发症
下载PDF
^(11)C-MET PET/CT在检测脑胶质瘤术后残余病灶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5
作者 吴湖炳 王全师 +2 位作者 王明芳 王欣璐 郭晓君 《中国神经肿瘤杂志》 2005年第3期172-176,共5页
背景与目的:常规CT/MRI检测脑胶质瘤术后残余病灶十分困难。临床证实18F-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术(18F-fluorodeoxyglucose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18F-FDG PET)在术后肿瘤残余病灶检测方面有独特的应用价值。但脑皮质大... 背景与目的:常规CT/MRI检测脑胶质瘤术后残余病灶十分困难。临床证实18F-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术(18F-fluorodeoxyglucose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18F-FDG PET)在术后肿瘤残余病灶检测方面有独特的应用价值。但脑皮质大量摄取18F-FDG,对颅内残余肿瘤的显像有影响。本研究旨在探讨11C-蛋氨酸(11C-methionine,11C-MET)PET/CT显像在检测脑胶质瘤术后肿瘤残余病灶中的应用价值,并与18F-FDG PET/CT相比较。方法:脑胶质瘤术后患者38例行11C-MET PET/CT显像,其中有18例同时行18F-FDG PET/CT 显像。临床随访时间均>6个月。结果:38例患者中经临床影像随诊及病理活检证实肿瘤残余者30例,11C-MET 和18F-FDG PET/CT检测灵敏度分别为93.3%、82.3%(X2=1.376,P>0.05),8例无肿瘤复发者11C-MET PET/CT显像阴性,其中1例行18F-FDG PET/CT显像也为阴性。11C-MET显像所见病灶边界清楚,远较18F-FDG清晰。14 例患者中,11C-MET显像的肿瘤/灰质比值、肿瘤/白质比值明显高于18F-FDG显像(2.11±1.13比0.99±0.42,P< 0.01和3.20±2.1 1比1.89±0.64,P<0.05)。结论:11C-MET显像能灵敏地检测脑胶质瘤术后残余病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胶质瘤 肿瘤残余 ^11C-MET ^18F—FDG PET/CT显像
下载PDF
介入栓塞化疗联合射频消融术治疗原发性肝癌 被引量:1
16
作者 闻应时 朱汉洲 +1 位作者 蒋剑 缪钰媛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CAS 2011年第4期739-740,743,共3页
目的探讨介入栓塞化疗联合射频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方法.疗效及前景。方法20例肝癌患者经过一次或多次介入化疗栓塞仍有肿瘤残余,且均存在无法再栓塞的情况,然后在超声引导下进行射频消融术。术后观察AFP的动态变化、影像资料、评... 目的探讨介入栓塞化疗联合射频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方法.疗效及前景。方法20例肝癌患者经过一次或多次介入化疗栓塞仍有肿瘤残余,且均存在无法再栓塞的情况,然后在超声引导下进行射频消融术。术后观察AFP的动态变化、影像资料、评估肿瘤坏死率、以及患者的生存情况。结果肿瘤完全坏死率达95%,肿瘤复发率10%,随访8月~1.5年,仅有2例出现了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结论介入栓塞化疗联合射频消融术治疗原发性肝癌是安全、有效的方法,其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的介入化疗栓塞,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入栓塞化疗 射频消融治疗 原发性肝癌 射频消融术 介入化疗栓塞 肿瘤坏死率 肿瘤残余 肝癌患者
下载PDF
颅脑肿瘤手术患者非计划再手术原因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孟祥继 杨洪安 +2 位作者 丁锋 庞琦 辛涛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75-77,81,共4页
目的探讨颅脑肿瘤手术患者行非计划再手术的原因,减少再手术发生率。方法通过对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神经外科2008年1月~2012年12月颅脑肿瘤手术后行非计划再手术的92例患者的II盏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再手术的主要诱发因素。... 目的探讨颅脑肿瘤手术患者行非计划再手术的原因,减少再手术发生率。方法通过对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神经外科2008年1月~2012年12月颅脑肿瘤手术后行非计划再手术的92例患者的II盏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再手术的主要诱发因素。结果肿瘤残余、局部颅压的迅速变化、瘤周血管损伤为非计划再手术的主要诱发因素。结论降低肿瘤残余率、避免局部颅压迅速变化、减少瘤周血管的损伤,均可降低非计划再手术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肿瘤 非计划再手术 肿瘤残余 瘤周血管损伤
原文传递
鼻咽癌放射治疗后肿瘤残留与疗效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于馨 《当代医学》 2021年第5期75-77,共3页
目的探究鼻咽癌放射治疗后的肿瘤残留与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2月本院收治的80例鼻咽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鼻咽癌治疗护理工作常规,实验组在此基础上采用放射... 目的探究鼻咽癌放射治疗后的肿瘤残留与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2月本院收治的80例鼻咽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鼻咽癌治疗护理工作常规,实验组在此基础上采用放射治疗。比较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健康知识掌握程度和治疗依从性。结果治疗后,实验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肿瘤残余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配合随访、科学用药、饮食起居依从性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咽癌患者采用放射治疗效果显著,患者依从性较高,肿瘤残余优良率较高,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癌 放射治疗 肿瘤残余 临床分析
下载PDF
肝门部胆管癌的根治性切除及生存的预测指标
19
作者 张琴 张一楚 《国际外科学杂志》 2001年第1期45-46,共2页
关键词 根治性切除 胆管癌 肝门部 预后因素 辅助放疗 肿瘤残余 组织学分级 胆管造影 阳性手术切缘 肿瘤定位
原文传递
MSCT与MRI对肝细胞肝癌TACE术后疗效评价的价值分析 被引量:10
20
作者 闫景伟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4年第15期1303-1304,F0003,共3页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MSCT)动态增强扫描与MRI动态增强扫描诊断肝细胞肝癌患者经皮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后肿瘤残余或复发的价值。方法对52例肝细胞肝癌患者于术前及术后6个月进行MSCT、MRI检查,比较肿瘤残留或复发情况、肿瘤包膜情况...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MSCT)动态增强扫描与MRI动态增强扫描诊断肝细胞肝癌患者经皮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后肿瘤残余或复发的价值。方法对52例肝细胞肝癌患者于术前及术后6个月进行MSCT、MRI检查,比较肿瘤残留或复发情况、肿瘤包膜情况。结果以DSA检查和临床随访结果为对照,52例患者78个病灶,术后DSA扫描有肿瘤残余或复发54个病灶,无肿瘤残余或复发24个病灶;MSCT扫描有肿瘤残余或复发40个病灶,无肿瘤残余或复发38个病灶。DSA与MSCT有无肿瘤残余或复发的显示率具有统计学差异(χ2=4.52,P<0.05);MRI扫描有肿瘤残余或复发51个病灶,无肿瘤残余或复发27个病灶。DSA与MRI有无肿瘤残余或复发的显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1,P>0.05);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临床随访结果为标准,MRI判断病灶的准确性为94.87%,敏感性为94.44%,特异性为100%;MSCT判断病灶的准确性为82.05%,敏感性为74.07%,特异性为100%。两组敏感性、准确性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60,P<0.05,χ2=6.98,P<0.01);MSCT包膜的检出率为6.41%,MRI包膜的检出率为32.25%,两组检出率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4.90,P<0.01)。结论 MRI对术后肿瘤复发、残余病灶的敏感性、准确性高于MSCT,为进一步治疗提供参考依据,而且MRI能显示TACE治疗HCC后的病理生理改变,是理想的TACE术后评价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肝癌 多层螺旋CT MRI经皮肝动脉化疗栓塞术肿瘤残余复发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