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幽门螺杆菌感染胃癌发生风险与TP53基因多态性分析 被引量:9
1
作者 吴小芳 尹方 +2 位作者 吴英芬 孙雪彤 吴煌福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301-1304,共4页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肿瘤抑制因子P53(TP53)基因多态性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胃癌发生风险的相关性及其对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3月-2020年3月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行胃癌根治术Hp阳性患者136例作为研究组,选择同期医院进行治疗...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肿瘤抑制因子P53(TP53)基因多态性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胃癌发生风险的相关性及其对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3月-2020年3月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行胃癌根治术Hp阳性患者136例作为研究组,选择同期医院进行治疗的Hp阳性慢性胃溃疡患者80例作为对照组。抽取所有患者空腹外周静脉血,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对TP53基因第72密码子多态性进行检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法对cDNA中TP53基因mRNA水平进行检测;比较两组患者TP53基因多态性分布情况,分析TP53不同基因型与胃癌患者TP53mRNA水平和临床资料的关系。结果哈迪-温伯格平衡(HWE)检验结果显示,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TP53基因多态性分布具有群体代表性;两组患者TP53基因Arg/Arg、Arg/Pro基因型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TP53基因Pro/Pro基因型频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发现,胃癌Hp阳性患者TP53基因不同基因型之间TP53 mRNA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患者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秩和检验结果发现,胃癌Hp阳性患者TP53基因不同基因型之间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NM分期、分化程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P53基因Pro/Pro基因型可增加幽门螺杆菌感染者胃癌发生的风险,且与病理分级有关,在临床中可进行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幽门螺杆菌 单核苷酸多态性 病理分级 肿瘤抑制因子p53
原文传递
ZCCHC10通过激活P53促进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中CCL18基因的转录
2
作者 刘凯丽 宁贻崇 +2 位作者 周昊 周建林 夏良娥 《生命科学研究》 CAS 2024年第2期121-127,共7页
肿瘤抑制因子P53是一种转录因子,可激活一系列靶基因的转录,从而调控细胞周期停滞、DNA修复、免疫、炎症和细胞凋亡等多种生理或病理过程。前期研究表明,CCHC型锌指蛋白10(zinc finger CCHC-type containing 10,ZCCHC10)通过激活P53在... 肿瘤抑制因子P53是一种转录因子,可激活一系列靶基因的转录,从而调控细胞周期停滞、DNA修复、免疫、炎症和细胞凋亡等多种生理或病理过程。前期研究表明,CCHC型锌指蛋白10(zinc finger CCHC-type containing 10,ZCCHC10)通过激活P53在肺癌和急性髓系白血病中发挥抑癌作用。为进一步探讨ZCCHC10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作用机制,本文通过RNA测序(RNA sequencing,RNA-seq)技术对过表达ZCCHC10或空载体的ML2细胞进行了转录组分析,一共鉴定到1284个差异基因[|log2(fold change)|逸1,q值约0.05],包括778个上调基因和506个下调基因。其中,趋化因子CCL18在过表达ZCCHC10的ML2细胞中上调18倍。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CCL18基因启动子上含有两个P53反应元件。生物素标记DNA亲和实验和染色质免疫共沉淀实验证实,P53可结合到CCL18基因启动子上。荧光素酶活性分析表明,P53可以增强CCL18基因启动子的活性。这些研究表明ZCCHC10通过激活P53促进CCL18基因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髓系白血病(AML) CCHC型锌指蛋白10(ZCCHC10) 肿瘤抑制因子p53 CC趋化因子配体18(CCL18) 转录调控
下载PDF
CTNNB1、TP53蛋白在儿童肝母细胞瘤组织中的表达及与病理特征、预后的关系
3
作者 许彩霞 盛玉 《联勤军事医学》 CAS 2024年第4期304-308,共5页
目的 探讨钙黏蛋白相关蛋白(cadherin associated protein beta 1,CTNNB1)、肿瘤抑制因子P53(tumor suppressor factor P53,TP53)蛋白在儿童肝母细胞瘤(hepatoblastoma, HB)组织中的表达及与病理特征、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7-06/202... 目的 探讨钙黏蛋白相关蛋白(cadherin associated protein beta 1,CTNNB1)、肿瘤抑制因子P53(tumor suppressor factor P53,TP53)蛋白在儿童肝母细胞瘤(hepatoblastoma, HB)组织中的表达及与病理特征、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7-06/2020-06月作者医院收治的72例HB患儿为研究对象,手术留取癌组织标本及对应的癌旁组织。连续随访3年,记录患儿的预后生存情况,并计算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 OS)。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TNNB1、TP53蛋白在HB患儿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采用χ~2检验分析CTNNB1、TP53蛋白表达与HB患儿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探讨HB患儿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HB患儿癌组织中CTNNB1阳性表达率(76.39%)高于对照组(43.06%),TP53阴性表达率(70.83%)高于对照组(38.89%)(P均<0.05)。初诊甲胎蛋白浓度≥100μg/L、POST-TEXT分期Ⅲ~Ⅳ期、肿瘤直径≥3 cm、有肿瘤侵袭或转移HB患儿的CTNNB1阳性表达率、TP53阴性表达率高于初诊甲胎蛋白<100μg/L、POST-TEXT分期Ⅰ~Ⅱ期、肿瘤直径<3 cm、无肿瘤侵袭或转移HB患儿(P均<0.05)。初诊甲胎蛋白≥100μg/L、POST-TEXT分期Ⅲ~Ⅳ期、有肿瘤侵袭或转移、CTNNB1阳性表达、TP53阴性表达的HB患儿3年OS低于初诊甲胎蛋白<100μg/L、POST-TEXT分期Ⅰ~Ⅱ期、无肿瘤侵袭或转移、CTNNB1阴性表达、TP53阳性表达的HB患儿(P均<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OST-TEXT分期Ⅲ~Ⅳ期(HR=2.077,95%CI:1.423~3.032)、有肿瘤侵袭或转移(HR=2.291,95%CI:1.536~3.417)、CTNNB1阳性表达(HR=2.757,95%CI:1.781~4.268)、TP53阴性表达(HR=2.477,95%CI:1.635~3.753)是HB患儿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HB患儿癌组织中CTNNB1主要呈阳性表达,而TP53主要呈阴性表达,二者与初诊甲胎蛋白、POST-TEXT分期、肿瘤直径、有肿瘤侵袭或转移密切相关,有望作为评估HB患儿预后的生物学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黏蛋白相关蛋白 肿瘤抑制因子p53 儿童 肝母细胞瘤 病理特征 预后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究白藜芦醇治疗前列腺癌的作用机制
4
作者 蒋湘勇 康海 +4 位作者 郭琼 周松 谭武宾 杨科 李铁求 《现代药物与临床》 CAS 2024年第7期1717-1726,共10页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究白藜芦醇治疗前列腺癌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TCMSP、HERB、Drugbank等9个药物靶点数据库检索并收集白藜芦醇的作用靶点;利用DisGeNET、GeneCards、OMIM等6个疾病靶点数据库获得前列腺癌的相...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究白藜芦醇治疗前列腺癌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TCMSP、HERB、Drugbank等9个药物靶点数据库检索并收集白藜芦醇的作用靶点;利用DisGeNET、GeneCards、OMIM等6个疾病靶点数据库获得前列腺癌的相应靶点;利用Venny 2.1.0平台获得药物和疾病的交集靶点,然后利用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 3.9.1软件的Centiscape 2.2插件进行拓扑分析,进一步筛选得到白藜芦醇抗前列腺的作用靶点;再次利用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3.9.1软件进行网络的拓扑分析,筛选出核心靶点并绘制蛋白相互作用(PPI)图;利用David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论(GO)与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并使用Rstudio软件对其结果进行可视化;使用AutoDoc 1.5.7软件对白藜芦醇与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利用UALCAN数据库验证核心靶基因在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共收集到585个白藜芦醇作用靶点和5 331个前列腺癌相关靶点,其中交集靶点441个,进一步筛选后得到白藜芦醇抗前列腺的作用靶点67个,其中核心靶点有肿瘤抑制因子p53(TP53)、蛋白激酶B1(Akt1)、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雌激素受体1(ESR1)、转录因子Jun(JUN)、原癌基因酪氨酸蛋白激酶Src(SRC)、连环蛋白β1(CTNNB1)、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MAPK1);KEGG富集分析主要得到糖尿病并发症中的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及其受体(AGE-RAGE)信号通路、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催乳素信号通路等;分子对接结果显示,白藜芦醇和核心靶点之间均具有良好的结合性;核心基因表达量验证结果表明,TP53和Akt1在前列腺癌组织中表达量较高,STAT3、ESR1、CTNNB1、MAPK1则表达量较低。结论 白藜芦醇可能通过TP53、Akt1、STAT3、ESR1、JUN等靶点调节AGE-RAGE、PI3K/Akt等信号通路发挥抗前列腺癌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藜芦醇 前列腺癌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作用机制 肿瘤抑制因子p53 蛋白激酶B1
原文传递
铜死亡与铜代谢在妇科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5
作者 张静 齐琦 +2 位作者 王敏 王佩晨 许飞雪 《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 2024年第4期7-10,共4页
铜是一种重要的金属元素,在多种生物过程中起着催化或者辅助因子的作用,例如在线粒体呼吸、抗氧化剂防御和生物合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但过量的铜会通过氧化应激[1]、调节自噬[2]、促血管生成[3]及相关铜途径(CTR1-铜轴)[4]等促进癌... 铜是一种重要的金属元素,在多种生物过程中起着催化或者辅助因子的作用,例如在线粒体呼吸、抗氧化剂防御和生物合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但过量的铜会通过氧化应激[1]、调节自噬[2]、促血管生成[3]及相关铜途径(CTR1-铜轴)[4]等促进癌症的发生发展。铜失衡引起的细胞及机体紊乱现成为学者研究的热点,有望成为妇科癌症治疗的潜在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死亡 蛋白质脂酰化 肿瘤抑制因子p53 铜代谢 妇科肿瘤
原文传递
白藜芦醇对糖尿病白内障大鼠正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相关酶1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5
6
作者 张剑 齐艳秀 +1 位作者 姜伟 王冬兰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4期1-6,共6页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对糖尿病白内障大鼠晶状体正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相关酶1(SIRT1)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8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糖尿病模型组及白藜芦醇低剂量组及白藜芦醇高剂量组。糖尿病模型组、白藜芦醇低剂量组及白...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对糖尿病白内障大鼠晶状体正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相关酶1(SIRT1)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8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糖尿病模型组及白藜芦醇低剂量组及白藜芦醇高剂量组。糖尿病模型组、白藜芦醇低剂量组及白藜芦醇高剂量组一次性腹腔注射链脲菌素(STZ)(60 mg/kg)制备糖尿病大鼠模型。成模后低剂量组每日20 mg/kg,高剂量组每日100 mg/kg予白藜芦醇灌胃。裂隙灯显微镜照相机记录各组晶状体变化。12周实验结束时测定各组大鼠晶状体丙二醛(MDA)、超氧化物岐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酶含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各组大鼠晶状体SIRT1、肿瘤抑制因子P53、叉头转录因子1、核转录因子κB(NF-κB)表达情况。结果糖尿病模型组大鼠晶状体均发生不同程度混浊,甚至完全混浊,形成白内障。白内障糖尿病大鼠晶状体MDA(7.96±0.51)nmol/mg·prot较正常对照组(4.21±0.27)nmol/mg·prot升高(P<0.01),糖尿病白内障大鼠晶状体SOD、谷胱甘肽过氧化酶[(31.92±5.03)和(7.43±1.53)u/mg·prot]较正常对照组[(61.86±6.17)和(13.61±2.27)u/mg·prot]降低(P<0.01)。高剂量白藜芦醇组大鼠晶状体MDA(4.64±0.42)nmol/mg·prot较白内障糖尿病大鼠晶状体(7.96±0.51)nmol/mg·prot降低(P<0.01)。高剂量白藜芦醇组大鼠晶状体SOD、谷胱甘肽过氧化酶[(52.41±6.54)和(12.76±1.72)u/mg·prot]较白内障糖尿病大鼠晶状体SOD、谷胱甘肽过氧化酶[(31.92±5.03)和(7.43±1.53)u/mg·prot]增高(P<0.01)。白内障糖尿病大鼠晶状体SIRT1 mRNA表达(0.187±0.034)较正常对照组大鼠(0.523±0.089)降低(P<0.01)。高剂量白藜芦醇组大鼠晶状体SIRT1 mRNA表达(0.497±0.072)较白内障糖尿病大鼠晶状体(0.187±0.034)增强(P<0.01)。白内障糖尿病大鼠晶状体P53、叉头转录因子1、NF-κB mRNA表达(0.816±0.153)、(1.269±0.231)、(0.896±0.029)较正常对照组(0.592±0.104)、(0.674±0.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藜芦醇 糖尿病性白内障 正沉默信号调节因子相关酶1 肿瘤抑制因子p53 叉头转录因子1 核转录因子-κB
下载PDF
5-氨基乙酰丙酸光动力疗法调控P53/Caspase9通路抑制乳腺癌荷瘤裸鼠肿瘤生长的作用观察 被引量:1
7
作者 罗红兰 刘凯 +3 位作者 朱晓东 姬生威 冯兴勇 刘静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9年第10期1012-1016,共5页
目的观察5-氨基乙酰丙酸(5-ALA)光动力疗法调控肿瘤抑制因子(P53)/半胱氨酸蛋白酶9(Caspase9)通路抑制乳腺癌荷瘤裸鼠肿瘤生长的作用。方法取40只裸小鼠,背部接种乳腺癌细胞株MCF-7制作荷瘤鼠模型,建模成功后随机分为5组,模型组(A组)、... 目的观察5-氨基乙酰丙酸(5-ALA)光动力疗法调控肿瘤抑制因子(P53)/半胱氨酸蛋白酶9(Caspase9)通路抑制乳腺癌荷瘤裸鼠肿瘤生长的作用。方法取40只裸小鼠,背部接种乳腺癌细胞株MCF-7制作荷瘤鼠模型,建模成功后随机分为5组,模型组(A组)、单纯激光照射组(B组)、低剂量5-ALA+激光照射组(C组)、中剂量5-ALA+激光照射组(D组)、高剂量5-ALA+激光照射组(E组)。C组、D组、E组分别给予瘤内注射10 mg/kg、20 mg/kg、40 mg/kg的5-ALA生理盐水溶液,A组、B组给予瘤内注射无菌生理盐水溶液,2 h后,B组、C组、D组、E组应用半导体激光治疗仪局部照射瘤体治疗。对比各组干预前、干预14 d时肿瘤体积,并比较B组、C组、D组、E组抑瘤率;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观察各组肿瘤组织病理学变化;采用原位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 UTP缺口末端标记(TUNEL)检测并对比各组肿瘤细胞凋亡率,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和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并对比肿瘤组织中P53、Caspase9 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结果干预前各组肿瘤体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干预14 d各组肿瘤体积与干预前比较均显著较高(P <0. 05),干预14 d后肿瘤体积从小至大依次如下,E组、D组、C组、B组、A组,每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抑瘤率从高至低依次如下,E组、D组、C组、B组,每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组织病理学观察发现,A组瘤细胞丰富、排列拥挤呈条索状、血供丰富,细胞大小不一、核大而深染伴有核分裂相,C~E组肿瘤细胞数量较A组明显减少,细胞排列紊乱,且细胞核固缩、染色质淡染,其中E组变化最为明显,B组变化不明显;肿瘤细胞凋亡率、P53、Caspase9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从高至低依次如下,E组、D组、C组、B组、A组,每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5-ALA光动力疗法可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荷瘤裸鼠 5-氨基乙酰丙酸 肿瘤抑制因子p53 半胱氨酸蛋白酶9
下载PDF
肿瘤抑制因子p53/溶质载体家族7成员11蛋白调控铁死亡在缺血性脑卒中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8
作者 陈霞 秦文秀 +3 位作者 魏丹 冯琳雯 翁建兴 李澎 《中医临床研究》 2024年第11期89-93,共5页
缺血性脑卒中是中老年人致残及死亡的主要原因,完善脑卒中的治疗方案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已然成为当今医学研究的热点。铁死亡是最新研究发现的细胞程序性死亡,对脑缺血-再灌注的发病机制有重要的调控作用,肿瘤抑制因子p53(Tumor Suppr... 缺血性脑卒中是中老年人致残及死亡的主要原因,完善脑卒中的治疗方案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已然成为当今医学研究的热点。铁死亡是最新研究发现的细胞程序性死亡,对脑缺血-再灌注的发病机制有重要的调控作用,肿瘤抑制因子p53(Tumor Suppressor Protein p53,P53)/溶质载体家族7成员11蛋白(Solute Carrier Family 7 Member 11,SLC7A11)是铁死亡过程中的重要信号传导通路,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生理病理息息相关,但目前关于此通路作用于缺血性脑卒中的机制仍需更多的循证医学证据。中药作为公认的多靶点治疗手段,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细胞铁死亡的一种手段,也对P53/SLC7A11信号传导通路发挥了关键的调控作用。但目前铁死亡参与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制未完全阐明,中药如何调控铁死亡相关信号通路尚处于探索阶段,随着相关研究的深入,中药作用于铁死亡信号通路的机制会更加清晰,中药复合提取物与中药活性物质可能是缺血性脑卒中铁死亡未来的研究方向和治疗前景。目前P53/SLC7A11信号传导通路研究以基础研究为主,随着研究的进展,应将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相结合,以期开展新药研发,为缺血性脑卒中提供新的治疗手段和途径。文章对P53/SLC7A11信号传导通路在缺血性脑卒中疾病中的调控过程以及中药对此信号传导通路所产生的效力进行综合性叙述,以期为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治疗及预防提供新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抑制因子p53/溶质载体家族7成员11蛋白信号传导通路 铁死亡 缺血性脑卒中 中药 作用机制
下载PDF
突变型p53调节蛋白在淋巴瘤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9
作者 吴仕收(综述) 于国华(审校) 《临床与病理杂志》 2020年第12期3287-3291,共5页
肿瘤抑制因子p53在维持细胞正常生长及抑制细胞恶性增殖过程发挥重要作用。当发生突变后形成突变型p53,其表达产物MTp53(mutant type p53)即失去原有的抑癌作用,导致细胞内信号通路紊乱,p53扮演的控制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开关作用消失,细... 肿瘤抑制因子p53在维持细胞正常生长及抑制细胞恶性增殖过程发挥重要作用。当发生突变后形成突变型p53,其表达产物MTp53(mutant type p53)即失去原有的抑癌作用,导致细胞内信号通路紊乱,p53扮演的控制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开关作用消失,细胞发生癌变,此过程受多种调节蛋白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变型肿瘤抑制因子p53 调节蛋白 淋巴瘤 代谢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