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34篇文章
< 1 2 5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螺旋CT三维重建在肺隔离症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64
1
作者 聂永康 赵绍宏 +4 位作者 蔡祖龙 杨立 赵红 张爱莲 黄辉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997-1000,共4页
目的 评价螺旋CT三维重建在肺隔离症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对 10例肺隔离症进行回顾性分析。 2例行肺血管造影、2例手术、6例CT血管成像显示病变由异常体动脉供血。所有检查采用PhilipsTomoscanSR 70 0 0或GELighhtSpeedPlus多层面CT扫... 目的 评价螺旋CT三维重建在肺隔离症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对 10例肺隔离症进行回顾性分析。 2例行肺血管造影、2例手术、6例CT血管成像显示病变由异常体动脉供血。所有检查采用PhilipsTomoscanSR 70 0 0或GELighhtSpeedPlus多层面CT扫描机 ,将图像传输至工作站进行三维重建。图像经 2位 (或 2位以上 )放射科医师阅片分析。结果  10例肺隔离症病灶 1例位于右下叶 ,9例位于左下叶 ,异常体动脉供血 8例来自胸主动脉 ,2例来自腹腔干。CT平扫表现为斑片状阴影 4例 ,肺门肿块并邻近肺血管影增多迂曲 3例 ,肺气肿区内条状高密度影 2例 ,多囊融合肿块影 1例。10例增强扫描有 9例显示异常体动脉供血 ,其平均直径 9.7mm ,7例显示引流静脉。采用最大密度投影及曲面重建可显示异常体动脉、引流静脉及其与病变结构的关系 ,表面阴影成像及容积重现可显示异常血管。结论 螺旋CT增强扫描三维重建可显示异常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诊断 隔离 体动 动脉供血 螺旋CT三维重建 引流静脉 肿块 显示 阴影 曲面重建
原文传递
肺隔离症的诊断和治疗 被引量:55
2
作者 张雷 丁嘉安 +2 位作者 姜格宁 谢博雄 陈昶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1期675-677,共3页
目的对肺隔离症的病因、分类、发病率,诊断及治疗加以探讨。方法回顾分析42例肺隔离症的临床资料及文献复习。结果自1964~1997年间通过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的42例肺隔离症。发病率占同期手术的032%,其中叶内型3... 目的对肺隔离症的病因、分类、发病率,诊断及治疗加以探讨。方法回顾分析42例肺隔离症的临床资料及文献复习。结果自1964~1997年间通过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的42例肺隔离症。发病率占同期手术的032%,其中叶内型37例(88%),叶外型5例(12%)。叶内型22例合并感染症状,9例合并咯血症状。叶外型1例合并感染症状,1例合并咯血症状,该病例隔离肺与食管相通。术前确诊或拟诊29例(69%)。结论肺隔离症诊断方法主要为X线检查,支气管碘油造影,选择性动脉造影及CT检查。术中应避免损伤隔离肺的营养血管,对叶外型肺隔离症应注意其它脏器的畸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隔离 诊断 治疗
原文传递
肺隔离症的影像学诊断 被引量:39
3
作者 杭俊德 陈炽贤 +2 位作者 陈丽英 姜泰俊 杜伯儒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35-38,共4页
作者报告经手术、病理和临床证实的肺隔离症23例,其中20例(86.9%)术前影像检查做出正确诊断。描述了本病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及其表现,讨论了各种影像方法在诊断本病中的作用。笔者认为,当患者有反复肺部感染病史,X线平片... 作者报告经手术、病理和临床证实的肺隔离症23例,其中20例(86.9%)术前影像检查做出正确诊断。描述了本病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及其表现,讨论了各种影像方法在诊断本病中的作用。笔者认为,当患者有反复肺部感染病史,X线平片发现肺下叶后基底段囊状或肿块状阴影,经抗炎治疗长期不吸收,应怀疑本病。B超、CT或MRI能显示其供血动脉,对诊断非常有帮助,主动脉造影对本病的确诊有特殊价值。最后,作者提出了本病的最佳影像诊断流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隔离 影像学诊断
原文传递
螺旋CT三维重建血管成像对肺隔离症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36
4
作者 刘进康 夏宇 +2 位作者 杨迎 王辉 陈伟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16-118,共3页
目的 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血管成像 (3DSCTA)诊断肺隔离症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使用SiemensSo matomPlus 4CT机对 12例肺隔离症患者行胸部CT平扫、增强扫描及病灶区最大密度投影 (MIP)和多平面重建(MPR)。全部病例均经手术证实。结果 ... 目的 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血管成像 (3DSCTA)诊断肺隔离症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使用SiemensSo matomPlus 4CT机对 12例肺隔离症患者行胸部CT平扫、增强扫描及病灶区最大密度投影 (MIP)和多平面重建(MPR)。全部病例均经手术证实。结果  10例为肺叶内型 ,2例为肺叶外型 ;8例位于左下肺 ,4例位于右下肺 ;增强CT显示 11例有血管样条索影自主动脉向病灶内延伸 ;MIP SCTA显示了经手术证实的 14条异常血管中的 13条 ,且清楚地显示了异常血管的起源、走行和形状。结论 MIP SCTA对肺隔离症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CT三维重建血管成像 隔离 诊断 血管牵引学说 病因学
下载PDF
肺隔离症的介入栓塞治疗 被引量:26
5
作者 肖运平 肖恩华 +6 位作者 梁斌 罗建光 朱晖 伍玉枝 杨树仁 王云华 周顺科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952-954,共3页
目的探讨介入栓塞在肺隔离症治疗中的临床价值。资料与方法7例以咯血为主要症状的肺隔离症患者,用丝线段为主要栓塞材料对隔离肺异常供血动脉进行介入栓塞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结果术后造影显示异常供血动脉被栓塞,患者咯... 目的探讨介入栓塞在肺隔离症治疗中的临床价值。资料与方法7例以咯血为主要症状的肺隔离症患者,用丝线段为主要栓塞材料对隔离肺异常供血动脉进行介入栓塞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结果术后造影显示异常供血动脉被栓塞,患者咯血停止.无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3~6个月.除1例外,6例未见症状复发。结论介入栓塞治疗肺隔离症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治疗方法,尤其对以咯血为主要症状者效果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隔离 放射学 介入性 栓塞
下载PDF
肺隔离症的诊断和外科治疗 被引量:25
6
作者 刘伦旭 周清华 +3 位作者 陈光富 杨俊杰 赵雍凡 蒋光亮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1999年第3期186-187,共2页
关键词 隔离 诊断 外科手术
下载PDF
肺隔离症21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25
7
作者 姚彬 张志庸 +2 位作者 朱元珏 王枫 孙成孚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01-102,共2页
目的总结肺隔离症的临床表现和诊断要点。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结果经手术病理证实肺隔离症21例,平均年龄28.5岁。术前仅4例诊断正确,其余多误诊为肺囊肿、良性肿瘤或支气管扩张。综合国内文献连同本组共177例肺隔离症中,... 目的总结肺隔离症的临床表现和诊断要点。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结果经手术病理证实肺隔离症21例,平均年龄28.5岁。术前仅4例诊断正确,其余多误诊为肺囊肿、良性肿瘤或支气管扩张。综合国内文献连同本组共177例肺隔离症中,叶内型146例,叶外型31例。本组21例中,位于左下叶13例,右下叶5例,右上叶2例,右中叶1例。胸部X线表现为边缘清楚的实性肿块和含有液平的囊性阴影。结论B超、CT、磁共振成像(MRI)对显示异常动脉有重要价值,而主动脉造影对本病的确诊有决定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隔离 发育异常 疾病 病理学
原文传递
肺隔离症的外科诊治分析 被引量:25
8
作者 李栋 张志泰 +7 位作者 区颂雷 李昕 马旭晨 张韶岩 梁林 马欣欣 郭琳 孙震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35-137,共3页
目的探讨肺隔离症的分类、诊断、临床特点和外科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经手术证实为肺隔离症患者的I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1985年至2011年收治经手术治疗和病理证实的肺隔离症患者19例,男13例,女6例;年龄9~48岁;病史1个... 目的探讨肺隔离症的分类、诊断、临床特点和外科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经手术证实为肺隔离症患者的I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1985年至2011年收治经手术治疗和病理证实的肺隔离症患者19例,男13例,女6例;年龄9~48岁;病史1个月~30年;病变全部位于下叶基底段其中左下肺15例,右下肺4例;叶内型17例,叶外型2例;术前诊断率47%;所有患者术后均治愈出院。7例经随访,生存良好,无复发。结论肺隔离症是一种少见的肺部先天性畸形,血管造影术是肺隔离症诊断的最佳方法,手术治疗效果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隔离 CT血管造影术 叶内型 叶外型 外科治疗
原文传递
CT血管造影与DSA诊断肺隔离症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23
9
作者 梁欣 李卉 +2 位作者 张国滨 李明华 赵俊功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816-820,共5页
目的评估64排CT血管造影(CTA)对肺隔离症(PS)的诊断价值。方法 43例疑似肺隔离症患者在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或手术前接受64排CTA检查。从患者及异常供血动脉方面评估CTA的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PPV)和阴性预测值(... 目的评估64排CT血管造影(CTA)对肺隔离症(PS)的诊断价值。方法 43例疑似肺隔离症患者在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或手术前接受64排CTA检查。从患者及异常供血动脉方面评估CTA的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PPV)和阴性预测值(NPV)。结果肺隔离症在CT平扫显示为囊性(5例)、实性(25例)或囊实性病灶(13例),病灶从1.5 cm至12 cm不等。CTA诊断37例患者为肺隔离症,6例为非肺隔离症。DSA和(或)手术显示37例患者为肺隔离症,6例为非肺隔离症。从患者方面评估,CTA诊断肺隔离症的准确率为97.7%,敏感度为97.3%的,特异度为100%,PPV为100%,NPV为85.7%。从异常供血动脉方面评估,CTA诊断肺隔离症的准确率为98.0%,敏感度为97.8%,特异度为100%,PPV为100%,NPV为85.7%。从患者、血管两方面比较,CTA与DSA的诊断效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A可以替代DSA用于术前诊断肺隔离症。CTA不仅能显示异常的供血动脉,而且可以提供异常肺实质、气管及周围肺气肿等具体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隔离 CT血管造影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栓塞
下载PDF
肺隔离症的影像诊断和介入治疗 被引量:23
10
作者 李义 田建明 +4 位作者 曾宪强 陈炜 黄理华 杨继金 叶华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22-124,共3页
目的 探讨肺隔离症的影像学表现及介入治疗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 5例肺隔离症患者的X线平片、CT、MRI表现进行分析 ,并对隔离的肺组织的供血动脉进行栓塞。结果 X线平片主要表现为囊状或团状高密度影及支气管扩张样改变 ,CT、MR... 目的 探讨肺隔离症的影像学表现及介入治疗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 5例肺隔离症患者的X线平片、CT、MRI表现进行分析 ,并对隔离的肺组织的供血动脉进行栓塞。结果 X线平片主要表现为囊状或团状高密度影及支气管扩张样改变 ,CT、MRI可发现部分异常供血动脉 ,血管造影均能发现供血动脉 ,经异常供血动脉采用不锈钢圈栓塞后临床症状逐渐减轻、消失 ,随访 6个月~ 1年 ,症状未再复发。结论 在影像诊断方面 ,X线平片难以确诊 ,CT、MRI可部分确诊 ,而DSA检查是肺隔离症诊断的金标准。经异常供血动脉栓塞治疗肺隔离症安全 ,患者痛苦小 ,并发症少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隔离 影像学诊断 介入治疗 X线平片 CT表现 MRI表现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后重组技术在肺隔离症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22
11
作者 周静然 杨峰 +1 位作者 余河 叶明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4年第5期47-49,共3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后重组技术在肺隔离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3例肺隔离症患者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扫描后数据重组方法为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薄层最大密度投影(TSMIP),观察血管情况及肿块与供血动脉的关系。结果 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后重组技术在肺隔离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3例肺隔离症患者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扫描后数据重组方法为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薄层最大密度投影(TSMIP),观察血管情况及肿块与供血动脉的关系。结果 13例肺隔离症患者12例为叶内型,1例为叶外型,左肺下叶后基底段10例,右肺下叶后基底段3例。囊性肿块6例,囊实质性肿块4例,实质性肿块2例,局部肺气肿、肺血管增多紊乱1例。13例患者共发现14支供血动脉,均发自胸主动脉(10支)、腹主动脉上段(2支)、腹腔干(1支)及肺动脉(1支),静脉引流均为肺静脉。多层螺旋CT重组技术可清楚显示肺隔离症肿块形态、血管及周围组织的关系。结论多层螺旋CT后重组技术可清楚显示肺隔离症肿块形态、血管及周围组织的关系,为肺隔离症术前评估提供重要的资料,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隔离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下载PDF
肺隔离症的影像诊断:附8例报告 被引量:21
12
作者 尹兴家 车东俊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118-119,共2页
关键词 隔离 影像学诊断
原文传递
MSCT血管成像在肺隔离症诊断中的价值评估 被引量:19
13
作者 孟瑜 陈爱华 胡道予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98-301,共4页
目的:探讨MSCT血管成像在肺隔离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经临床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肺隔离症患者23例,均行X线平片、MSCT平扫及CTA检查,结合图像后处理技术(MPR、MIP、VR),分析本病在MSCT检查中的特征性影像学表现。结果:肺隔离症位于左... 目的:探讨MSCT血管成像在肺隔离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经临床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肺隔离症患者23例,均行X线平片、MSCT平扫及CTA检查,结合图像后处理技术(MPR、MIP、VR),分析本病在MSCT检查中的特征性影像学表现。结果:肺隔离症位于左肺下叶16例,右肺下叶7例。表现为肺野内实性肿块者11例;囊性病灶者8例,其中1例为单囊;表现为团片状病灶者3例;表现为单纯主动脉分支与下肺静脉吻合1例。23例隔离肺的供血动脉均发自体动脉,其中19例发自胸主动脉,4例发自腹主动脉。结论:MSCTA各种后处理技术的有机结合可准确、直观地显示隔离肺组织的供血动脉,MSCTA可以作为目前诊断肺隔离症的首选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隔离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成像
下载PDF
全胸腔镜与开胸手术治疗肺隔离症的疗效对比 被引量:18
14
作者 王俊峰 代雨 +7 位作者 付玉东 阚强波 侯波 吉红波 黄若山 李明学 贾国华 赵章勇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25-328,共4页
目的探讨全胸腔镜与开胸手术治疗肺隔离症(pulmonary sequestration,PS)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1月~2016年3月手术治疗的48例肺隔离症资料,根据患者经济条件,行全胸腔镜手术18例,开胸手术30例。行肺叶切除或隔离肺切除术。比... 目的探讨全胸腔镜与开胸手术治疗肺隔离症(pulmonary sequestration,PS)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1月~2016年3月手术治疗的48例肺隔离症资料,根据患者经济条件,行全胸腔镜手术18例,开胸手术30例。行肺叶切除或隔离肺切除术。比较2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当日胸腔引流量、术后镇痛时间、胸腔引流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结果与开胸组比较,全胸腔镜组术中出血少[(56.1±50.4)ml vs.(120.0±54.2)ml,t=-3.813,P=0.000],术后当日胸腔引流量少[(160.0±56.0)ml vs.(280.0±65.0)ml,t=-6.100,P=0.000],术后镇痛时间短[(2.4±1.2)d vs.(7.6±1.9)d,t=-9.650,P=0.000],胸腔引流时间短[(2.8±1.0)d vs.(5.7±1.5)d,t=-6.755,P=0.000],术后住院时间短[(6.5±2.6)d vs.(10.1±2.8)d,t=-4.160,P=0.000]。2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发生肺部感染、心律失常、肺不张全胸腔镜组分别为1、0、1例,开胸组为3、2、1例,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胸腔镜手术治疗肺隔离症较传统开胸手术创伤小,术中出血少,疼痛轻,恢复快,住院时间短,是一种可靠安全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腔镜 开胸手术 隔离
下载PDF
175例小儿连续胸腔镜肺切除术回顾性研究 被引量:17
15
作者 张娜 曾骐 +2 位作者 陈诚豪 严冬 张旭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CSCD 2017年第8期591-594,共4页
目的探讨胸腔镜肺切除术在治疗婴幼儿和儿童肺部病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研究2014年9月至2016年6月间一组在北京儿童医院收治的需要肺切除的患儿,总结分析175例病例的临床资料、手术方法、手术效果及术后病理。结果175例病例... 目的探讨胸腔镜肺切除术在治疗婴幼儿和儿童肺部病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研究2014年9月至2016年6月间一组在北京儿童医院收治的需要肺切除的患儿,总结分析175例病例的临床资料、手术方法、手术效果及术后病理。结果175例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严重并发症及二次开胸的病例。175例中,男100例,女75例。年龄2个月至13岁10个月,平均(18.5±41.6)个月;手术时间15~120min,平均(75.0±37.9)min;出血量1~30HDml,平均(5.0±26.9)ml。中转开胸7例,中转开腹1例,中转率4.6%。术后病理:先天性肺气道畸形即肺囊性腺瘤样畸形(CPAM)105例、隔离肺47例、肺部肿瘤9例、肺气肿6例、肺囊肿4例、肺血管淋巴管畸形1例,肺动静脉瘘1例、肺寄生虫性肉芽肿1例。结论婴幼儿和儿童的肺部病变可以经过胸腔镜治疗,且胸腔镜肺切除术是安全和有效的。腔镜的微创手术可以降低手术创伤,减轻术后疼痛,缩短住院时间,同时减小手术切口,伤口美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囊腺瘤样畸形 先天性 胸腔镜 隔离 切除术
原文传递
27例肺隔离症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7
16
作者 杨异 陈文虎 +2 位作者 王勇文 赵珩 周允中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03年第1期11-13,共3页
目的 :探讨肺隔离症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 2 7例手术证实为肺隔离症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1985年至 2 0 0 1年我院共手术治疗 2 7例肺隔离症 ,其中叶内型 2 3例(85 % ) ,叶外型 4例 (15 % )。叶内型以咳嗽... 目的 :探讨肺隔离症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 2 7例手术证实为肺隔离症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1985年至 2 0 0 1年我院共手术治疗 2 7例肺隔离症 ,其中叶内型 2 3例(85 % ) ,叶外型 4例 (15 % )。叶内型以咳嗽、脓痰、咯血、胸痛等呼吸道感染症状为主 ,叶外型多无症状。术前确诊或拟诊本症 17例 (6 3% ) ,主要诊断手段为胸片、CT、选择性动脉造影。本组均为肺叶切除 ,无手术死亡及并发症发生。结论 :肺隔离症发病率低 ,诊断方法主要为X线、CT、MRI检查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隔离 临床分析 病因 诊断 治疗 叶切除术
下载PDF
胸腔镜手术治疗叶内型肺隔离症 被引量:16
17
作者 林宗武 蒋伟 +5 位作者 王群 葛棣 谭黎杰 徐松涛 范虹 卢春来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641-643,650,共4页
目的分析胸腔镜手术治疗叶内型肺隔离症的可行性、安全性及切除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2月至2011年9月17例胸腔镜手术治疗的叶内型肺隔症患者资料,其中男性7例,女性10例;年龄14~61岁,平均40.3岁。术前通过增强CT确诊9例,未... 目的分析胸腔镜手术治疗叶内型肺隔离症的可行性、安全性及切除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2月至2011年9月17例胸腔镜手术治疗的叶内型肺隔症患者资料,其中男性7例,女性10例;年龄14~61岁,平均40.3岁。术前通过增强CT确诊9例,未确诊8例。选择3孔切口,在下肺韧带内找到异常动脉后,使用直线型切割缝合器切断,然后根据情况选择肺楔形切除或者肺叶切除。结果17例胸腔镜手术均成功,无中转开胸,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5例患者选择行肺楔形切除,4例顺利完成,1例转肺叶切除;12例直接行肺叶切除。手术80~170min,平均128min;出血量5~200ml,平均80ml。术后胸管引流2~6天,平均4.0天;术后住院4~11天,平均7.6天。所有患者术中及术后病理均证实为叶内型肺隔离症。结论胸腔镜手术治疗叶内型肺隔离症安全可行,情况允许时,可以优先选择肺楔形切除或者肺段切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外科手术 电视辅助 隔离 切除术
原文传递
多层螺旋CT三维血管重建技术诊断肺隔离症的价值 被引量:16
18
作者 郭海燕 曹阿丹 +5 位作者 徐文中 杨浩 武乐乐 宋敏 郑丽远 胡舸帆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7年第3期276-277,共2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血管重建技术在肺隔离症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肺隔离症患者的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及多平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容积再现血管重建影像资料。结果 11例均为单发病灶,呈叶内型;病灶位于左肺下叶后基底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血管重建技术在肺隔离症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肺隔离症患者的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及多平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容积再现血管重建影像资料。结果 11例均为单发病灶,呈叶内型;病灶位于左肺下叶后基底段9例,右肺下叶后基底段2例;嚢性肿块5例,实质性肿块4例,混合性(嚢实性)肿块2例;隔离肺的供血动脉9例来自于胸降主动脉,2例来自于腹主动脉上段;异常供血动脉直径5~14 mm,其中5例供血动脉进入病灶后呈多分支状,包绕病灶边缘或伸入病灶内部;11例显示引流静脉均为肺静脉。结论多层螺旋CT三维血管重建技术可清晰显示肺隔离症异常供血动脉的起源、走行及其引流静脉,在肺隔离症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隔离 多层螺旋CT 三维血管重建
原文传递
螺旋CT增强扫描及血管造影诊断肺隔离症的价值 被引量:15
19
作者 陈明旺 王桂华 +2 位作者 王海林 郑一君 卜雨华 《中国CT和MRI杂志》 2006年第2期28-30,共3页
目的探讨螺旋CT增强扫描及血管造影对显示肺隔离症供血血管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8例肺隔离症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结果18例术前均做了CT平扫与增强、血管造影(主要采用最大密度投影法)检查。18例肺隔离症中,14例为... 目的探讨螺旋CT增强扫描及血管造影对显示肺隔离症供血血管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8例肺隔离症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结果18例术前均做了CT平扫与增强、血管造影(主要采用最大密度投影法)检查。18例肺隔离症中,14例为肺叶内型,4例为肺叶外型。病灶12例位于左肺下叶,6例位于右肺下叶。CT平扫示降主动脉后方或右肺下叶软组织密度肿块11例,囊肿样病变7例,病灶周围伴有肺气肿。增强CT显示了13例供血动脉。而血管造影明确显示了16例异常供血动脉,其中自发于胸主动脉10例,腹主动脉3例,冠状动脉1例,肋间动脉2例。此与术中所见的血管起源、走行和形状基本一致。结论螺旋CT增强扫描和螺旋CT血管造影能很好地显示肺隔离症的异常供血动脉,此有利于确诊该病和制订手术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隔离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成像术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在诊断肺隔离症中的应用 被引量:15
20
作者 夏裕平 张文洪 +2 位作者 李东 章晓清 张思全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07年第1期22-23,28,共3页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肺隔离症的诊断能力。方法15例经病理(14例)和血管造影(1例)证实的叶内型肺隔离症患者均经多层螺旋CT平扫与增强扫描,并采用容积再现技术,最大密度投影及多平面重建显示异常血管与病灶的关系。结果15例肺...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肺隔离症的诊断能力。方法15例经病理(14例)和血管造影(1例)证实的叶内型肺隔离症患者均经多层螺旋CT平扫与增强扫描,并采用容积再现技术,最大密度投影及多平面重建显示异常血管与病灶的关系。结果15例肺隔离症患者中,14例的病灶位于左下叶,1例的病灶位于右下叶,异常体动脉供血全部来自胸主动脉,其平均直径1.6cm。CT平扫表现为肿块形7例,圆形或卵圆形5例,不规则形3例。增强后15例均显示异常体动脉供血。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能准确诊断肺隔离症,并可取代其他有创性检查,如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隔离 多层螺旋CT 增强扫描 CT血管成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