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1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俯卧位通气联合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对ICU重症肺炎机械通气病人氧合指标及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0
1
作者 张云 杜凤燕 +2 位作者 陆玉梅 丁磊 王美兰 《全科护理》 2023年第14期1952-1954,共3页
目的:探讨俯卧位通气联合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对重症监护室(ICU)重症肺炎机械通气病人氧合指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2020年5月—2022年5月选取ICU重症肺炎机械通气病人88例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4例。... 目的:探讨俯卧位通气联合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对重症监护室(ICU)重症肺炎机械通气病人氧合指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2020年5月—2022年5月选取ICU重症肺炎机械通气病人88例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4例。对照组行常规机械通气护理,观察组实施俯卧位通气联合肺保护性策略,比较两组干预前后氧合指标及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干预3 d后脉搏血氧饱和度(SpO 2)和动脉氧分压(PaO 2)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3 d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 2)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观察组干预后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入住ICU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气管切开率、压疮发生率及28 d病死率低于对照组(P<0.05),而观察组一次性撤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俯卧位通气联合肺保护性通气策略能有效改善ICU机械通气病人氧合指标,预防相关并发症,改善病人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俯卧位通气 保护性策略 ICU重症 机械通气 氧合指标 预后
下载PDF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机械通气策略新进展 被引量:8
2
作者 刘家朋 覃红梅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08年第4期130-132,共3页
机械通气是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最主要的手段之一。由于对ARDS病理生理认识的改变,通气策略由过去大潮气量、低呼气末正压(PEEP)发展为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容许性高碳酸血症策略,但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势必引起肺泡萎陷,采用肺复张... 机械通气是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最主要的手段之一。由于对ARDS病理生理认识的改变,通气策略由过去大潮气量、低呼气末正压(PEEP)发展为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容许性高碳酸血症策略,但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势必引起肺泡萎陷,采用肺复张方法(RM)成为必要,但复张后应选用最佳PEEP,防止肺泡再度塌陷。本文综述ARDS患者机械通气策略的新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性策略 复张策略 无创通气 呼吸窘迫综合征
下载PDF
肺保护性策略对单肺通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肺癌患者肺功能和脑氧代谢的影响
3
作者 敖杰 罗晓敏 +1 位作者 魏宏 田亮 《慢性病学杂志》 2022年第10期1542-1544,共3页
目的探究肺保护性策略对单肺通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肺癌患者肺功能、脑氧代谢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21年6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协和深圳医院择期进行经单肺通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60例肺癌患者,将所有患者按抽签法分为试验组和... 目的探究肺保护性策略对单肺通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肺癌患者肺功能、脑氧代谢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21年6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协和深圳医院择期进行经单肺通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60例肺癌患者,将所有患者按抽签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通气,试验组给予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对比两组患者肺功能、脑氧代谢及炎性因子水平。结果治疗后试验组最大肺活量、用力肺活量、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峰值呼气流速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8、白细胞介素-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0时两组脑动脉-静脉血氧含量差、氧脑摄取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T2、T3时间段试验组脑动脉-静脉血氧含量差、氧脑摄取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单肺通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肺癌患者实施肺保护性策略治疗后,能明显改善患者肺功能和脑氧代谢,降低机体炎性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性策略 通气胸腔镜叶切除术 功能 脑氧代谢
原文传递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治疗进展
4
作者 王晓田 李淑君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09年第S2期24-26,共3页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由心源性以外的各种肺内外致病因素所致的、以进行性呼吸困难和顽固性低氧血症为特征的急性呼吸衰竭。是临床常见的危重症。经过多年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其诊断和治疗日臻完...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由心源性以外的各种肺内外致病因素所致的、以进行性呼吸困难和顽固性低氧血症为特征的急性呼吸衰竭。是临床常见的危重症。经过多年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其诊断和治疗日臻完善,但其病死率仍高达50%以上。本文对其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窘迫综合征 保护性策略 复张策略 表面活物质
下载PDF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机械通气肺保护性策略研究概述
5
作者 连文喜 陈晓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 CAS 2009年第3期121-123,126,共4页
关键词 呼吸窘迫综合征 机械通气 保护性策略
下载PDF
肺保护性机械通气和传统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急性呼吸衰竭临床观察 被引量:7
6
作者 周贻荣 周小坚 李昌崇 《浙江临床医学》 2008年第2期157-158,共2页
目的观察传统机械通气和肺保护性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急性呼吸衰竭的临床情况。方法选择40例急性呼吸衰竭新生儿患儿,随机分为两组,A组用传统机械通气,B组用肺保护性机械通气。A组潮气量(VT)10~12ml/kg,气道峰压(PIP)<25cmH2O,呼气... 目的观察传统机械通气和肺保护性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急性呼吸衰竭的临床情况。方法选择40例急性呼吸衰竭新生儿患儿,随机分为两组,A组用传统机械通气,B组用肺保护性机械通气。A组潮气量(VT)10~12ml/kg,气道峰压(PIP)<25cmH2O,呼气末正气(PEEP)(5.0±1.5)cmH2O,呼吸频率(RR)60次/min;B组VT为5~8ml/kg,PEEP为(7.6±1.5)cmH2O,RR为40~60次/分。结果转归比较:两组所有病人均治愈。呼吸机参数比较:两组在维持SaO2在90%以上且PaCO2<8.0kPa的呼吸机各项参数,A组的VT(10.11±1.20)ml/kg、PIP(24.01±2.10)cmH2O、PEEP(7.50±1.50)cmH2O,两组VT、PIP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两组PEEP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血气比较:pH值A组7.35±0.10,B组7.25±0.15;PaCO2为A组(6.90±0.72)kPa,B组(93.0±2.8)kPa;两组pH、PaCO2、SaCO2(%)值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两组并发症比较:A组肺损伤4例,循环系统并发症3例,B组无。结论传统策略和肺保护性策略通气均能治愈新生儿急性呼吸衰竭,但后者并发症较少。在维持PH、PaCO2、PaO2、SaO2基本相同的情况下,肺保护性通气的呼吸机参数VT和PIP较传统通气明显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性策略通气 呼吸衰竭 潮气量 气道峰压 呼吸末正压
下载PDF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应用机械通气肺保护性策略的效果分析
7
作者 朱文娟 《常州实用医学》 2018年第5期290-291,共2页
目的分析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应用机械通气肺保护性策略的效果。方法将收治的40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例。观察组采用肺保护性的机械通气治疗方案,对照组采用传统无创通气治疗方案,比较两组患... 目的分析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应用机械通气肺保护性策略的效果。方法将收治的40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例。观察组采用肺保护性的机械通气治疗方案,对照组采用传统无创通气治疗方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氧合指数(OI)和动脉血氧分压(PaCO_(2))。结果治疗前两组OI和PaCO_(2)指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I治疗后对照组和观察组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aCO_(2)治疗后对照组和观察组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结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应用机械通气肺保护性策略效果显著,值得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窘迫综合征 治疗 机械通气保护性策略 效果
下载PDF
围术期肺保护性通气策略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被引量:52
8
作者 王月兰 +1 位作者 杨建军 米卫东 《中华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13-519,共7页
术后肺部并发症(PPCs)是影响手术患者术后转归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观察人群及手术种类的不同,所报道的发生率在10%~59%之间;更为重要的是,PPCs与患者住院时间及术后30 d死亡率显著相关。因此,采取有效措施,有的放矢地实施围术期肺保护... 术后肺部并发症(PPCs)是影响手术患者术后转归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观察人群及手术种类的不同,所报道的发生率在10%~59%之间;更为重要的是,PPCs与患者住院时间及术后30 d死亡率显著相关。因此,采取有效措施,有的放矢地实施围术期肺保护性通气策略(LPVS)具有重要意义。本共识专家组通过检索国内外文献证据,参考国际相关指南,并结合我国临床实际,在高危因素筛查、风险预警、全程监控、LPVS及综合防治策略实施等方面,提出了意见建议;并针对特殊手术、特殊体位和特殊人群的围术期肺保护,汇总制订了本共识,以期有助于改善手术患者预后。由于目前国内此类文献有限,尚不足以推荐证据等级,后续有待进一步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性通气策略 特殊体位 证据等级 术后转归 风险预警 综合防治策略 特殊人群 意见建议
原文传递
肺保护性通气策略联合肺复张对严重烧伤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疗效 被引量:40
9
作者 李孝建 钟晓旻 +7 位作者 邓忠远 张旭辉 张志 张涛 汤文彬 陈宾 刘昌玲 曹文娟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05-309,共5页
目的 探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联合肺复张对严重烧伤并发ARDS患者的疗效. 方法 分析2011年9月-2013年9月笔者单位烧伤ICU收治的15例符合纳入标准的烧伤并发ARDS患者资料.患者自确诊为急性肺损伤/ARDS时起,即采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行机械通气... 目的 探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联合肺复张对严重烧伤并发ARDS患者的疗效. 方法 分析2011年9月-2013年9月笔者单位烧伤ICU收治的15例符合纳入标准的烧伤并发ARDS患者资料.患者自确诊为急性肺损伤/ARDS时起,即采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行机械通气,当氧合指数(OI)≤200 mmHg(1 mmHg =0.133 kPa)时,联合应用呼气末正压递增法行肺复张;OI >200 mmHg时结束肺复张,继续行肺保护性通气策略通气;OI> 300 mmHg时,停止机械通气.分别于联合肺复张前、肺复张24 h及肺复张结束时采用血气分析仪测定本组患者血气分析指标pH值、PaO2、PaCO2,并计算OI;动态监测本组患者血流动力学参数心率、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及4例行脉搏轮廓心排血量(PiCCO)监测患者的心排血量(CO)、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统计患者的治疗情况及结果.对数据行单组资料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LSD检验. 结果 (1)联合肺复张前、肺复张24 h及肺复张结束时,本组患者PaO2和OI分别为(77±8)、(11 3±5)、(142±6) mmHg,(128±12)、(188±8)、(237±10) mmHg.各时相点间总体比较,PaO2和OI变化明显(F值分别为860.96和842.09,P值均小于0.01),pH值和PaCO2无明显变化(F值分别为0.35和3.13,P值均大于0.05).(2)各时相点间总体比较,本组患者心率、MAP、CVP及4例行PiCCO监测患者CO无明显变化(F值为0.13 ~4.26,P值均大于0.05).4例行PiCCO监测患者联合肺复张前、肺复张24 h及肺复张结束时EVLWI分别为(13.5±1.3)、(10.2±1.0)、(7.0±0.8)mL/kg,差异明显(F=117.00,P< 0.01).(3)本组患者于伤后2~72 h行机械通气,持续14~32(21 ±13)d;伤后3~14(7±5)d,联合应用肺复张2 ~5(3.0 ±2.0)d.15例患者均治愈,未出现其他并发症. 结论 肺保护性通气策略联合肺复张可以明显改善严重烧伤并发ARDS患者的氧合,并可能因此而改善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呼吸窘迫综合征 成人 复张 保护性通气策略
原文传递
主动循环呼吸训练联合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对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后患者肺功能、炎症因子及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33
10
作者 周宗团 宋凌志 +2 位作者 谭华荣 韩玉妮 黄志文 《肿瘤预防与治疗》 2021年第9期838-842,共5页
目的:探讨主动循环呼吸训练(active cycle and breathing training,ACBT)联合肺保护性通气策略(lung protective ventilation strategy,LPVS)对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后患者的肺功能、炎症因子和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6... 目的:探讨主动循环呼吸训练(active cycle and breathing training,ACBT)联合肺保护性通气策略(lung protective ventilation strategy,LPVS)对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后患者的肺功能、炎症因子和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6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收治的120例经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n=60)和对照组(n=60),对照组给予LPVS,观察组在LPVS基础上行ACBT,对比两组患者肺功能[最大肺活量(VCmax)、用力肺活量(FVC)、第1s用力呼气容积(FEV1)、峰值呼气流速(PEF)]、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a(TNF-a)、白介素-8(IL-8)、白介素-1O(IL-1O)]和氧化应激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0D)、丙二醛(MDA)]之间的差异。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的VCmax、FVC、FEVl和PEF值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干预后均表现为观察组患者的VCmax、FVC、FEVl和PEF值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两组患者均表现为干预后的VCmaX、FVC、FEVl和PEF值升高(均P<0.001),但观察组的上述肺功能指标的升高幅度更明显。干预前两组患者的TNF-a、IL-8和1L-10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TNF-a、IL-8和IL-10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两组患者均表现为干预后的TNF-a、L-8和IL-10降低(均P<0.001),但观察组的上述炎症因子指标的下降幅度更明显。干预前两组患者的MDA、SOD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MDA低于对照组,SOD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两组患者均表现为干预后的MDA降低,SOD升高(均P<0.001),但观察组的变化幅度更明显。结论:ACBT联合LPVS可以改善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后患者的肺功能、降低机体炎症反应及氧化应激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循环呼吸训练 保护性通气策略 胸腔镜下癌根治术 功能 炎症因子 氧化应激
原文传递
新生儿肺保护性通气策略 被引量:30
11
作者 庄思齐 《中国新生儿科杂志》 CAS 2010年第1期6-10,共5页
机械通气与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应用,认为是80年代以来新生儿治疗学上的两大飞跃,它们的应用极大地降低了新生儿死亡率,并改善了存活儿的预后。机械通气模式的选择能够明显影响肺损伤的发生和后续进程,同时通气模式对脑血流自主调节的... 机械通气与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应用,认为是80年代以来新生儿治疗学上的两大飞跃,它们的应用极大地降低了新生儿死亡率,并改善了存活儿的预后。机械通气模式的选择能够明显影响肺损伤的发生和后续进程,同时通气模式对脑血流自主调节的影响已为众多学者所公认。许多专家学者指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死亡率 保护性通气策略 机械通气模式 表面活物质 专家学者 治疗学 存活儿 损伤
原文传递
右美托咪定联合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可减轻单肺通气食管癌根治术患者的肺损伤 被引量:28
12
作者 龚拯 龙小毛 +4 位作者 韦慧君 唐莹 栗俊 马利 余军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013-1017,共5页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联合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对单肺通气(OLV)食管癌患者肺损伤保护作用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行外科手术单肺通气食管癌患者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肺保护性通气策略组(F)和右美托咪定联合肺保护性通气策略组(DF),...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联合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对单肺通气(OLV)食管癌患者肺损伤保护作用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行外科手术单肺通气食管癌患者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肺保护性通气策略组(F)和右美托咪定联合肺保护性通气策略组(DF),每组20例。F group在麻醉过程中单纯采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DFgroup于麻醉诱导前10 min开始静脉泵注盐酸右美托咪定0.3μg/kg/h,并维持至手术结束,同时术中联合肺保护性通气策略。于术前双肺通气时(T0),OLV开始30 min(T1)、OLV后90 min(T2)和术毕(T3)四个时间点采集患者的桡动脉血5 mL,比较两组各时点的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介素6的表达水平,以及动脉血氧分压、氧合指数和肺顺应性指标。结果超氧化物歧化酶和白介素6在两组间的变化趋势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T1、T2和T3时间点,DF组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均高于F group,白介素6水平均低于F grou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氧分压、氧合指数和肺顺应性在两组间的变化趋势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T1、T2和T3时间点,DF组的PaO2、氧合指数和肺顺应性水平均高于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联合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可以通过抗炎与抗氧化应激反应减少单肺通气食管癌患者围术期的肺脏损伤,改善患者的肺脏功能,降低了外科治疗对患者造成的不良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美托咪定 保护性通气策略 食管癌 围术期 保护
下载PDF
急性肺损伤的治疗进展 被引量:27
13
作者 董亮 邱海波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35-238,共4页
急性肺损伤(ALI)/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ICU最常见的急危重症,是一种以失控炎症反应为根本发病原因,以肺泡上皮和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为主要病理生理改变,以急性非心源性肺水肿和顽固性低氧血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 急性肺损伤(ALI)/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ICU最常见的急危重症,是一种以失控炎症反应为根本发病原因,以肺泡上皮和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为主要病理生理改变,以急性非心源性肺水肿和顽固性低氧血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征。由于机械通气等支持治疗技术的进步,尤其是近十年来肺保护性通气策略的推广,ALI的病死率已显著下降,但仍高达30%~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损伤 支持治疗 呼吸窘迫综合征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非心源水肿 保护性通气策略 病理生理改变 急危重症
原文传递
肺保护性通气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进展 被引量:27
14
作者 刘培俊 何先弟 吴晓飞 《中华全科医学》 2014年第1期117-119,共3页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概念的提出源于1967年Ashbough等对12例急性呼吸衰竭患者临床资料的研究,2012年柏林会议去除急性肺损伤(ALI)概念,将其分为轻、中、重3期[1].尸检证实,重度ARDS患者...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概念的提出源于1967年Ashbough等对12例急性呼吸衰竭患者临床资料的研究,2012年柏林会议去除急性肺损伤(ALI)概念,将其分为轻、中、重3期[1].尸检证实,重度ARDS患者普遍存在弥漫性肺泡损伤[2],是临床常见的危重症之一,病死率高达30%[3].机械通气是治疗ARDS的有效方法,只要治疗时机及时,通气策略正确,可显著提高患者生存率,降低病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窘迫综合征 机械通气 保护性通气策略
原文传递
肺保护性通气策略联合右美托咪定对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的肺保护作用 被引量:26
15
作者 高蓉 顾连兵 +3 位作者 许仄平 王丽君 辜晓岚 卞清明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185-1188,共4页
目的观察肺保护性通气策略联合右美托咪定对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炎症反应及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胸腔镜肺癌根治术的患者40例,男23例,女17例,年龄40~64岁,BMI 20~25 kg/m2,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两组:肺保护性通气策略... 目的观察肺保护性通气策略联合右美托咪定对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炎症反应及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胸腔镜肺癌根治术的患者40例,男23例,女17例,年龄40~64岁,BMI 20~25 kg/m2,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两组:肺保护性通气策略组(P组)和肺保护性通气策略联合右美托咪定组(DP组)。DP组于麻醉诱导前10 min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负荷量0.5μg/kg(10 min泵注完毕),随后以0.6μg·kg-1·h-1持续泵注至手术结束;P组以等容量生理盐水持续静脉泵注。双肺通气及单肺通气期间所有患者均采用相同的通气策略:VT 6 ml/kg,FiO2 70%,PEEP 5cmH2O。分别在麻醉诱导前(T0)、单肺通气前即刻(T1)、单肺通气1 h(T2)、单肺通气2 h(T3)、术后2 h(T4)、术后24 h(T5)检测血清TNF-α、IL-6和MPO含量;记录术后肺部并发症情况。结果与P组比较,T2-T5时DP组TNF-α、IL-6、MPO含量明显降低(P<0.05)。P组有2例(10%)肺部并发症。结论肺保护性通气策略联合右美托咪定用于胸腔镜肺癌根治术能够进一步减轻术中炎症反应,可能有助于减少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美托咪定 保护性通气策略 通气 炎症反应 术后部并发症
下载PDF
麻醉诱导期开始采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对妇科腔镜手术患者氧合及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26
16
作者 冯丹丹 郝静 +1 位作者 许华晔 顾小萍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748-752,共5页
目的探讨从麻醉诱导期开始采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对妇科腔镜手术患者氧合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本院接受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三组,每组20例。采用间歇正压通气(IPPV)模式,氧浓度为100%,氧气流量2 L/min,吸呼比为1∶2... 目的探讨从麻醉诱导期开始采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对妇科腔镜手术患者氧合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本院接受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三组,每组20例。采用间歇正压通气(IPPV)模式,氧浓度为100%,氧气流量2 L/min,吸呼比为1∶2。A组:从诱导期(即自主呼吸消失后,予面罩机械通气5 min)开始全程通气模式:VT6 ml/kg,RR 16次/分,PEEP为5cm H2O,每30分钟给予一次手法肺复张(手控通气,气道压力维持40 cm H2O,持续30 s);B组:诱导期通气模式:VT10 ml/kg,RR 10次/分,插管后通气模式:VT6 ml/kg,RR 16次/分,PEEP 5cm H2O,每30分钟给予一次手法肺复张;C组:全程通气模式均为VT10 ml/kg,RR 10次/分。记录插管前(T0)、气腹后(T1)、手术开始30 min(T2)、60 min(T3)、放气腹(T4)时的气道峰压(Ppeak)、平均气道压(Pmean)、计算肺顺应性(CL),并在T0、T1、T3、清醒拔管后吸空气5 min(T5)时抽取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计算氧合指数(OI)及肺内分流率(Qs/Qt)。记录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与住院天数。结果与T0时比较,T1~T4时三组Ppeak和Pmean均明显升高,C组Ppeak明显高于A组和B组(P〈0.05),T2时C组Pmean明显高于A组和B组(P〈0.05);三组CL在气腹后明显降低(P〈0.05),T3和T4时C组明显低于A组和B组(P〈0.05);三组PETCO2在气腹后明显升高,T2~T4时C组明显低于A组与B组(P〈0.05),A组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OI随着时间延长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拔管后三组均明显降低(P〈0.05);三组Qs/Qt随着手术进行呈上升趋势,与T0时比较,三组在T3时明显上升(P〈0.05),C组明显大于A组和B组(P〈0.05);T5时均明显下降(P〈0.05)。术后仅C组有1例发生肺部感染。结论与常规通气相比,对接受妇科腔镜手术患者采用保护性肺通气策略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肺顺应性和氧合功能,有利于肺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保护性通气策略 麻醉诱导 氧合功能
下载PDF
新生儿常见疾病的机械通气策略 被引量:25
17
作者 周晓光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01-404,共4页
肺保护性通气的目的是达到和维持适当的肺气体交换,注重各重要脏器功能的保护和尽量避免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的发生,减少患儿呼吸作功,并使患儿处于最舒适状态。新生儿肺保护性通气策略主要包括尽可能利用患儿的自主呼吸和采用自主或部... 肺保护性通气的目的是达到和维持适当的肺气体交换,注重各重要脏器功能的保护和尽量避免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的发生,减少患儿呼吸作功,并使患儿处于最舒适状态。新生儿肺保护性通气策略主要包括尽可能利用患儿的自主呼吸和采用自主或部分辅助通气模式、低容量通气、低压力通气、允许性低氧血症、允许性高碳酸血症和脑保护策略等多方面。现对新生儿常见疾病如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胎粪吸入综合征、持续肺动脉高压、肺出血和早产儿呼吸暂停等机械通气策略及方法进行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性通气策略 机械通气 婴儿 新生
原文传递
以脑氧饱和度为导向的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对老年患者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后谵妄的影响 被引量:23
18
作者 滕培兰 徐德荣 +3 位作者 吕菲 刘恒花 王宁 冯雪辛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009-1012,共4页
目的探讨单肺通气(OLV)期间采用脑氧饱和度(rScO 2)为导向的肺保护性通气策略(LPVS)对老年患者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后谵妄(POD)的影响。方法选取全麻下行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患者60例,男44例,女16例,年龄65~80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随机... 目的探讨单肺通气(OLV)期间采用脑氧饱和度(rScO 2)为导向的肺保护性通气策略(LPVS)对老年患者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后谵妄(POD)的影响。方法选取全麻下行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患者60例,男44例,女16例,年龄65~80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随机分为两组:常规肺保护性通气组(PV组)和以rScO 2为导向的肺保护性通气组(TPV组),每组30例。PV组双肺通气(TLV)期间V T 7 ml/kg、肺复张术,OLV期间V T 5 ml/kg、肺复张术。其中肺复张术包括维持吸气压15、20、25 cmH 2O,PEEP 5 cmH 2O,每个压力水平做3次呼吸(5 s/次),每45分钟复张1次。TPV组通气模式同PV组,当rScO 2较基础值降低幅度>10%时,及时采取调控措施,包括:确定电极位置是否准确;调整麻醉深度;调整呼吸参数,适度提高P ET CO 2,使PaCO 2略高于40 mmHg;维持MAP波动幅度小于基础值的20%。计算术中rScO 2最低值(rScO 2min)、rScO 2平均值(rScO 2mean)、rScO 2较基础值下降的最大百分比(rScO 2%max)。术后3 d和5 d采用谵妄评估量表评估POD。结果与PV组比较,TPV组rScO 2min和rScO 2mean明显升高,rScO 2%max明显降低(P<0.05)。术后3 d TPV组POD发生率明显低于PV组(P<0.05),术后5 d两组POD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患者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中OLV期间维持rScO 2降低幅度低于10%,可明显减少术后早期POD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性通气策略 通气 脑氧饱和度 术后谵妄 老年
下载PDF
严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策略 被引量:22
19
作者 李晓华 李福祥 肖贞良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86-189,共4页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临床常见危重症,20世纪90年代以来,其诊断标准已获得学术界的广泛认同。因多数患者确诊时病情往往发展到较严重阶段,尽管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已经提出多年并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
关键词 严重急呼吸窘迫综合征 保护性通气策略 治疗 诊断标准 危重症 学术界 临床
原文传递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防治进展 被引量:22
20
作者 刘玲 刘松桥 邱海波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33-237,共5页
尽管机械通气及体外生命支持技术不断进步,但近十年来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发病率及病死率却无明显降低.ARDS作为由一系列不同病因引起的综合征,其严重程度各不相同,治疗策略理应有所差异.随着对ARDS认识的不断深入,2012年提出... 尽管机械通气及体外生命支持技术不断进步,但近十年来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发病率及病死率却无明显降低.ARDS作为由一系列不同病因引起的综合征,其严重程度各不相同,治疗策略理应有所差异.随着对ARDS认识的不断深入,2012年提出了ARDS柏林定义,根据氧合指标将ARDS的严重程度进行明确的分级,为ARDS的分级治疗及预后的判断划分了可操作的临床标准.随后一系列研究针对不同严重程度ARDS提出了分级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同时,俯卧位通气以及体外膜肺氧合(ECMO)也逐步成为重症ARDS的常规及规范化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窘迫综合征 临床防治 保护性通气策略 体外膜氧合 ARDS 生命支持技术 分级治疗 规范化治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