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23篇文章
< 1 2 17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西医结合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闫贵成 魏宝刚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3年第4期225-226,共2页
目的:对中西医结合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方法:收治肱骨上骨折患者164例,随机分为两组,甲组80例采用西医方法进行临床治疗;乙组84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进行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乙组临床疗效显著优越于甲组,... 目的:对中西医结合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方法:收治肱骨上骨折患者164例,随机分为两组,甲组80例采用西医方法进行临床治疗;乙组84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进行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乙组临床疗效显著优越于甲组,差异性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组临床治疗时间及临床治疗费用显著优越于甲组,差异性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肱骨上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好,无不良反应,能有效的促进患者康复缩短治疗时间,节约临床治疗费用,适宜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医治疗 中西医结合治疗 肱骨骨折 临床疗效
下载PDF
中医手法复位对肱骨髁上骨折疗效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申明高 周清 +2 位作者 戴政 周志 马浩 《中医临床研究》 2014年第32期33-34,共2页
目的:分析临床对肱骨髁上骨折时给予患者实施中医手法复位后的临床效果。方法:择取我科室在近期内接诊的73例肱骨颗上骨折患者,并按照治疗形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将其中实施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36例患者记为A组,将其中实施中医手法... 目的:分析临床对肱骨髁上骨折时给予患者实施中医手法复位后的临床效果。方法:择取我科室在近期内接诊的73例肱骨颗上骨折患者,并按照治疗形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将其中实施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36例患者记为A组,将其中实施中医手法复位后微创穿针夹板外固定治疗的37例患者记为B组。结果:在疼痛、稳定性等自我评价项目上比较,A组患者与B组患者组间比较,差异明显(P<0.05);组间在治愈率、并发症发生机率方面比较,也均具有明显的差异(P<0.05)。结论:对肱骨髁上骨折患者实施中医手法复位后加微创穿针夹板外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理想,应在各医院进行推广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法复位 肱骨骨折 临床效果
下载PDF
肱骨髁上骨折患儿的临床治疗观察与护理 被引量:3
3
作者 许路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第21期230-231,共2页
目的探讨肱骨髁上骨折患儿的临床治疗观察与护理。方法 160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观察组患儿采用综合护理进行辅助治疗,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护理进行辅助治疗,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并对两组患儿家... 目的探讨肱骨髁上骨折患儿的临床治疗观察与护理。方法 160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观察组患儿采用综合护理进行辅助治疗,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护理进行辅助治疗,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并对两组患儿家长的护理满意度、患儿住院时间、舒适评分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有效率为97.5%,对照组患儿治疗有效率为85.0%,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家长的护理满意度为97.5%,对照组患儿家长护理满意度为75.0%,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住院时间(8.63±0.16)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10.23±2.64)d,观察组舒适评分(92.11±5.53)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63±5.64)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肱骨髁上骨折患儿的治疗采用综合护理的治疗方法可以有效提高临床的治疗有效率,提升患儿舒适度,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儿家属的治疗满意度,维护医院的形象,值得临床推广和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骨折 综合护理 临床效果
下载PDF
早期整复加悬吊牵引治疗儿童肱骨上骨折87例体会
4
作者 白晨平 鲍铁华 《河南中医药学刊》 2002年第3期56-57,共2页
关键词 早期整复 悬吊牵引 治疗 儿童 肱骨骨折
下载PDF
肱骨髁上骨折并发肘内翻的生物力学研究 被引量:132
5
作者 浦立勇 张锡庆 +2 位作者 王晓东 王科文 戚太奎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37-239,共3页
目的 探讨肱骨髁上骨折并发肘内翻的机制及预防肘内翻发生的方法。方法 ①采用 6具正常儿童尸体 (3~ 4岁 ,平均 3.3岁 )的上肢标本 ,比较轴向压缩载荷下肱骨髁上区内外侧的应力及应变 ;②将上述标本在鹰嘴窝上方横行截断 ,先后以三... 目的 探讨肱骨髁上骨折并发肘内翻的机制及预防肘内翻发生的方法。方法 ①采用 6具正常儿童尸体 (3~ 4岁 ,平均 3.3岁 )的上肢标本 ,比较轴向压缩载荷下肱骨髁上区内外侧的应力及应变 ;②将上述标本在鹰嘴窝上方横行截断 ,先后以三种克氏针固定方法 (内外侧交叉克氏针、外侧交叉克氏针、外侧平行克氏针 )进行固定 ,比较三种克氏针固定方法在生物力学方面的稳定性。结果 ①肱骨髁上区在轴向载荷下内侧应力及应变明显大于外侧 ,且在统计学上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 .0 5 ) ;②内外侧交叉克氏针组与外侧交叉克氏针组、外侧平行克氏针组相比在抗旋转、抗侧弯、抗侧向移位等方面均有明显的优越性 (P <0 .0 5 )。结论 ①在肱骨髁上骨折中 ,髁上区内侧骨皮质易发生程度不同的塌陷 ,如塌陷的程度较大而在骨折复位中忽视或不考虑这种因素 ,往往可导致复位后提携角的减小 ,从而形成肘内翻 ;②在经皮克氏针固定中运用内外侧交叉克氏针固定可以提供可靠的稳定性 ,最大限度地预防由于复位后骨折远端移位造成的肘内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骨折 肘内翻 生物力学 发病机制 经皮克氏针 儿童 合并症 SFH
原文传递
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完全移位的肱骨髁上骨折 被引量:129
6
作者 杨建平 刘宝琨 +5 位作者 张质彬 戴祥麒 马志坚 任秀智 李建江 李恩琪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1期659-661,共3页
评价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完全移位的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从1997年2月~1998年7月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采用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完全移位的肱骨髁上骨折共43例。患儿的平均年... 评价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完全移位的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从1997年2月~1998年7月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采用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完全移位的肱骨髁上骨折共43例。患儿的平均年龄为6岁7个月(2~13.8岁)。伸直尺偏型27例,伸直桡偏型14例,屈曲型2例。在臂丛麻醉和“C”型臂X线机透视下,先行闭合整复骨折,然后经皮穿入两枚交叉克氏针固定。结果 本组42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8个月(11~27个月)。患侧肘关节伸直平均为-8°;屈曲平均为130°。随访时无一例发生Volkmann挛缩、肘内翻畸形。结论在骨折复位满意后,采用经皮交叉克氏针固定,能避免骨折远端向尺侧的再移位,消除了肘内翻形成的因素;不需极度屈肘外固定,因而能防止前臂Volkmann挛缩的发生;住院时间短,肘关节功能恢复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肱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 闭合复位
原文传递
210例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治疗方法改进的探讨 被引量:113
7
作者 徐英杰 张树伟 +4 位作者 张子元 王铁翔 邢国利 曹凯 王鹏举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8期463-466,共4页
目的:通过改进后的治疗方法降低肘内翻的发生率。方法:复位时使骨折端桡侧嵌插、尺侧分离,前臂屈曲旋前位固定,矫正尺偏及尺侧倾斜,以恢复骨折段正常轴线,尺偏型矫枉过正成轻度桡偏。需手术者,采用改进的后内侧手术入路,不切断... 目的:通过改进后的治疗方法降低肘内翻的发生率。方法:复位时使骨折端桡侧嵌插、尺侧分离,前臂屈曲旋前位固定,矫正尺偏及尺侧倾斜,以恢复骨折段正常轴线,尺偏型矫枉过正成轻度桡偏。需手术者,采用改进的后内侧手术入路,不切断肱三头肌。当尺侧骨皮质塌陷明显,复位后尺侧骨折端遗留间隙过大时,同时截除部分桡侧骨折端骨质,其截除长度相当于尺侧骨皮质塌陷的高度,并需术中测携带角,以防截除桡侧骨质过多造成肘外翻。判定复位优良的标准是恢复骨折段的正常轴线,不是骨折断端的局部对正、对齐。结果:210例中175例得到1~14年随访,平均4.4年。通过摄肘关节标准正、侧位X线片测量数据(x±s):CA角15.27°±3.81°,BA角28.41°±3.17°,肘内翻发生率3.43%。结论:从生物力学及小儿肱骨髁上部解剖学观测角度,肘内翻发生虽有其客观因素,但治疗时只要彻底纠正尺偏倾斜并维持复位后的稳定,可使肘内翻发生率降至最低限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骨折 儿童 肘内翻 治疗
原文传递
肱骨髁上骨折复位后固定位置的生物力学探讨 被引量:89
8
作者 俞辉国 宋连城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209-211,共3页
关键词 肱骨骨折 固定 生物力学
原文传递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所造成的肘内翻畸形(附90例报告) 被引量:66
9
作者 俞辉国 阎祖强 过邦辅 《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1991年第3期129-131,共3页
本文报告90例儿童肱骨髁上骨所造成的肘内翻畸形.作者通过对该组病例的分析研究,认为骨折远端骨片的内侧倾倒是肘内翻畸形的主要原因.而旋转、复位不良及复位后固定位置的不适当等,均是引起远端骨片内侧倾倒的重要因素,对此本文还推荐... 本文报告90例儿童肱骨髁上骨所造成的肘内翻畸形.作者通过对该组病例的分析研究,认为骨折远端骨片的内侧倾倒是肘内翻畸形的主要原因.而旋转、复位不良及复位后固定位置的不适当等,均是引起远端骨片内侧倾倒的重要因素,对此本文还推荐了一系列有效的预防措施,以防止骨折后肘内翻畸形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骨折 肘内翻 儿童 畸形
下载PDF
改良张力带钢丝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及其临床应用 被引量:61
10
作者 杨勇 王建华 +7 位作者 邵斌 赵建民 王跃文 刘广辉 路全立 滑利 包毅敏 吉浩宇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36-39,共4页
目的应用自行设计改良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技术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方法对11侧人工肱骨髁上骨折标本应用改良张力带钢丝与交叉克氏针固定后,进行相关的生物力学测试。临床治疗肱骨髁上骨折患儿46例,随访6~78个月,平均38个月。结果生物... 目的应用自行设计改良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技术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方法对11侧人工肱骨髁上骨折标本应用改良张力带钢丝与交叉克氏针固定后,进行相关的生物力学测试。临床治疗肱骨髁上骨折患儿46例,随访6~78个月,平均38个月。结果生物力学试验测试结果显示改良张力带钢丝的桡侧绑结可使骨折端产生压应力,固定强度明显优于交叉克氏针。临床随访显示骨折愈合佳,功能活动好,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结论改良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的效果明显优于克氏针交叉内固定,其稳定性允许废弃外固定,并能早期活动肘关节,是一种更符合生物力学原理的技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张力带钢丝 治疗 肱骨骨折 生物力学 临床应用 内固定
原文传递
肱骨髁上骨折并发肘内翻畸形病理形态学分析 被引量:60
11
作者 郭跃明 王志远 +1 位作者 邹勇根 吉士俊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10期725-727,共3页
目的 :探讨肘内翻发生的病理形态学的改变特点。方法 :对 5 0例肘内翻进行X线片及术中所见病理形态学分析。结果 :大多数病例肱骨外髁膨大 ,内髁变小 ,滑车萎缩 ,尺骨鹰嘴窝变浅变形 ,肱骨远端尺偏、尺嵌及旋转 ,关节发育不均衡 ,尚有... 目的 :探讨肘内翻发生的病理形态学的改变特点。方法 :对 5 0例肘内翻进行X线片及术中所见病理形态学分析。结果 :大多数病例肱骨外髁膨大 ,内髁变小 ,滑车萎缩 ,尺骨鹰嘴窝变浅变形 ,肱骨远端尺偏、尺嵌及旋转 ,关节发育不均衡 ,尚有部分尺骨近端向肱骨尺神经沟方向滑脱。结论 :肘内翻是肱骨髁上骨折后由于肱骨远折端尺偏、尺嵌及内旋所引起 ,与骨骺损伤无关。内翻严重且日久者可造成肘关节的不稳定 ,关节面的不平衡从而出现肘外侧压痛等症状。宜早期发现 ,及早手术矫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骨折 肘内翻 病理形态学
下载PDF
小儿肱骨髁上骨折内固定的生物力学评价 被引量:47
12
作者 王春 王金华 王以进 《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0年第1期33-34,共2页
目的 比较三种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内固定方法 ,为临床选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 8具尸体上肢标本 ,制成骨折损伤模型 ,随机分组分别适用交叉克氏针加 8字钢丝 ,交叉克氏针、平行克氏针等三种方法固定后 ,模拟肘关节伸、屈和扭... 目的 比较三种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内固定方法 ,为临床选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 8具尸体上肢标本 ,制成骨折损伤模型 ,随机分组分别适用交叉克氏针加 8字钢丝 ,交叉克氏针、平行克氏针等三种方法固定后 ,模拟肘关节伸、屈和扭转三种情况下进行加载。结果 采用交叉克氏针加 8字钢丝无论在强度还是刚度方面均优于单用交叉克氏针内固定 ,更比平行克氏针内固定的效果好 ,前者比后者强度平均高出 12 %和 30 %。刚度平均高出 15 %和 33% (P <0 0 1)。结论 交叉克氏针加钢丝固定 ,它操作简单、牢固、稳定性好 ,是治疗肱骨髁上骨折防止肘内翻的较好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骨折 生物力学 骨折固定术 儿童
下载PDF
四肢骨折患者术后肢体康复护理中健康教育的应用及对患者生活质量评分的影响 被引量:41
13
作者 袁萌 郑向英 《山西医药杂志》 CAS 2020年第14期1930-1933,共4页
四肢骨折是骨科中一种常见的疾病,常发生在中年和老年人群,通常采用手术方式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常见的四肢骨折类型有锁骨骨折、肱骨干骨折、肱骨髁上骨折等[1]。在临床上通常采用手术方法来治疗该病,但是手术会让患者的受... 四肢骨折是骨科中一种常见的疾病,常发生在中年和老年人群,通常采用手术方式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常见的四肢骨折类型有锁骨骨折、肱骨干骨折、肱骨髁上骨折等[1]。在临床上通常采用手术方法来治疗该病,但是手术会让患者的受伤部位受到刺激,增加肿胀程度。如果患者的肿胀情况长期存在,就会对患者肢体末梢的血运动造成一定影响,无法让血氧得到及时供应,从而影响骨折以及手术切口的恢复,严重时还会出现并发症,给患者的肢体功能产生影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由于四肢骨折患者是突然遭受创伤造成的,患者心理缓冲期比较短,而且肢体也受到一定影响,再加之出现的疼痛,通常存在生存质量低下的情况[2]。同时由于患者对疾病知识的缺乏,再加之术后出现的应激反应,容易产生负面情绪,影响治疗效果[3]。因此需要对患者的护理不仅包括对肢体康复护理,还要对其进行健康教育干预,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锁骨骨折 手术切口 肱骨骨折 肿胀情况 疾病知识 肿胀程度 负面情绪 四肢骨折
下载PDF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35例手术体会 被引量:37
14
作者 陈博昌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1995年第4期255-256,共2页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35例手术体会陈博昌自1989年2月~1992年6月,作者对35例肱骨髁上骨折的病儿进行了手术。本文对手术所见,手术关键,随访结果和并发症的预防进行初步探讨。1临床资料35例中,男性22例,女性13例...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35例手术体会陈博昌自1989年2月~1992年6月,作者对35例肱骨髁上骨折的病儿进行了手术。本文对手术所见,手术关键,随访结果和并发症的预防进行初步探讨。1临床资料35例中,男性22例,女性13例;右侧2O例,左侧15例。年龄2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骨折 肱骨骨折 儿童 外科手术
下载PDF
手术治疗小儿移位肱骨髁上骨折209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35
15
作者 郭仲华 王军 杨乃军 《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1996年第1期40-41,共2页
我科自1984年2月~1994年4月采用切开复位克氏针交叉内固定治疗小儿移位肱骨髁上骨折209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关键词 儿童 肱骨骨折 复位 骨折固定
下载PDF
应用不同入路切开复位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重肱骨髁上骨折 被引量:39
16
作者 孙国强 刘红旗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06-307,共2页
[目的]探讨肱骨髁上骨折手术治疗必要性,并比较不同手术入路的治疗效果。[方法]自2004年8月~2006年1月,对32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患者行切开复位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术治疗,其中20例采用前外侧入路,12例采用肘后正中入路,男24例,女8... [目的]探讨肱骨髁上骨折手术治疗必要性,并比较不同手术入路的治疗效果。[方法]自2004年8月~2006年1月,对32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患者行切开复位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术治疗,其中20例采用前外侧入路,12例采用肘后正中入路,男24例,女8例;年龄3~12岁,平均8岁。伸直型28例,屈曲型4例,2例合并有正中神经损伤,1例合并有桡神经损伤。其中伸直型依据Gartland的分型方法,Ⅱ型9例,Ⅲ型23例。术后3~4周拔出克氏针,开始功能锻炼。并以Cassebaum等肘关节评分系统评价肘关节功能。[结果]28例获得随访,随访30周~16个月,平均41.3周。随访期内无肘内、外翻发生,肘关节功能评价:优18例,良8例,可2例。关节活动范围平均为115。。[结论]对于Ⅱ、Ⅲ型肱骨髁上骨折且肘关节肿胀明显,手法复位困难的患者,手术治疗是一种可靠的治疗方法。而肘关节前外侧手术入路优于肘后正中入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骨折 内固定 手术入路
下载PDF
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伸直尺偏型肱骨髁上骨折86例分析 被引量:39
17
作者 王林涛 董震 +3 位作者 李伟 齐克飞 李友 齐鹏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0期1912-1914,共3页
[目的]探讨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伸直尺偏型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本院2015年3月~2016年2月收治的86例伸直尺偏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均给予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术后统计患儿手术总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 [目的]探讨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伸直尺偏型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本院2015年3月~2016年2月收治的86例伸直尺偏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均给予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术后统计患儿手术总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骨折愈合情况,术前、末次随访对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作出评价,术后采用Flynn肘功能评分标准评估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并观察术后有无Volkmann挛缩、肘内翻、针孔感染、尺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结果]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1例患肢出现针孔感染,经过及时治疗感染治愈,术后随访1年,随访期内克氏针无松动。末次随访VAS评分为(2.04±0.93)分,明显低于术前的(5.30±2.27)分(P<0.05);根据Flynn肘功能评分标准,术后优80例(93.02%)、良4例(4.65%)、可2例(2.32%);治疗总体满意率96.51%(83/86)。[结论]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伸直尺偏型肱骨髁上骨折,固定可靠,骨折愈合快,临床效果好,对患儿伤害小,是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闭合复位 经皮克氏针内固定 儿童 肱骨骨折
原文传递
肱骨髁上骨折的并发症及其防治 被引量:35
18
作者 梁军 钱洁 +1 位作者 李明 马仁治 《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1年第6期459-460,共2页
关键词 肱骨骨折 并发症 防治 肱骨骨折
下载PDF
两种手术方法治疗儿童不可复性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37
19
作者 李凡 李明静 +2 位作者 刘郁东 徐剑 胡涛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94-96,共3页
目的 比较有限切开复位克氏针经皮内固定与闭合复位外固定支架外固定治疗儿童不可复性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方法 自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我们共收治34例儿童不可复性Gartland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其中18例行有限切开复位克氏针经皮内... 目的 比较有限切开复位克氏针经皮内固定与闭合复位外固定支架外固定治疗儿童不可复性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方法 自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我们共收治34例儿童不可复性Gartland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其中18例行有限切开复位克氏针经皮内固定(内固定组),16例行闭合复位外固定支架外固定(外固定组).比较两组患儿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骨折愈合时间、术后3d与2个月时Baumann角的变化及肘关节功能.结果 术后所有患儿均获得随访,时间为12-24个月,平均16.5个月.内固定组手术时间(49.1±6.6)min较外固定组(72.3±12.6)min短,术中透视次数(3.6±0.9)次较外固定组(10.1±2.0)次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均在术后4周获骨折临床愈合,术后2个月获骨性愈合.内固定组术后3d与2个月时Baumann角变化(2.4±1.3)°与外固定组(6.1±2.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01).按照Flynn肘关节评分标准评定疗效:术后3个月内固定组优良率为27.8%(5/18),外固定组为25.0%(4/16);术后1年内固定组优良率为99.4%(17/18)、外固定组为81.3%(13/16).两组患儿均无骨折延迟愈合、骨筋膜室综合征及医源性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 有限切开复位克氏针经皮内固定与闭合复位外固定支架外固定治疗儿童不可复性Gartland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骨折愈合时间相同,但前者可获得更满意的复位、更稳定的固定、更好的肘关节功能,而且手术时间短,术中透视次数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骨折固定术 外固定器 肱骨骨折
原文传递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治疗中预防肘内翻的探讨 被引量:36
20
作者 魏世隽 陈庄洪 +3 位作者 韩芳 熊昌源 蔡贤华 李姣 《中国骨伤》 CAS 2006年第1期6-8,共3页
目的:探讨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治疗中降低肘内翻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总结76例肱骨髁上骨折病例资料,按治疗方法分为手法复位加小夹板固定组(A组)31例,手法复位加石膏外固定组(B组)24例,尺骨鹰嘴牵引组(C组,2周后去除牵引改石... 目的:探讨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治疗中降低肘内翻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总结76例肱骨髁上骨折病例资料,按治疗方法分为手法复位加小夹板固定组(A组)31例,手法复位加石膏外固定组(B组)24例,尺骨鹰嘴牵引组(C组,2周后去除牵引改石膏固定)9例,手术治疗组(D组)12例。对A组与B组以及4组中的Ⅲa型骨折病例的疗效进行分析比较,并作统计学处理,着重对肘内翻的预防加以探讨。结果:所有病例经4-36个月随访,通过摄患侧肘关节标准正侧位X线片,治疗前后测量鲍曼氏角(BA角)、携带角(CA角),参照郭仲华等对肱骨髁上骨折疗效标准的评定。A组与B组的疗效比较(χ^2=0.132,P=0.716〉0.05),无显著性差异;C、D组与A、B组中的Ⅲa型骨折治疗结果比较(χ^2=6.078,P=0.014〈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对于肘内翻的预防应贯穿于骨折复位、固定、复查的全过程。根据骨折类型合理选择治疗方法,正确的复位方法,合理的复位判断及固定方式,手术入路的合理选择无论对保证肘关节的功能还是降低肘内翻的发生率均是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骨折 肘内翻 手法复位 牵引 外固定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