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肩周肌群功能训练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4
1
作者 罗平 林鸿生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43-547,共5页
目的:探讨肩周肌群功能训练方法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subacromial impingement syndrome,SIS)的疗效。方法:将确诊为SIS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15例,Ⅰ组为肩胛肌群功能训练组、Ⅱ组为肩袖肌群功能训练组、Ⅲ组为肩胛肌群加肩袖肌群功... 目的:探讨肩周肌群功能训练方法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subacromial impingement syndrome,SIS)的疗效。方法:将确诊为SIS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15例,Ⅰ组为肩胛肌群功能训练组、Ⅱ组为肩袖肌群功能训练组、Ⅲ组为肩胛肌群加肩袖肌群功能训练组,分别有各自的训练负荷,循序渐进各训练4周,隔天1次。评价指标:Neer试验、Hawkins试验和PENN SHOULDER SCORE评分量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和随后3个月后进行以上指标的评价结果:所有患者接受肩周肌群功能训练治疗后,Neer试验和Hawkins试验都转为阴性,疼痛度都较治疗前非常显著下降(P≤0.01),满意度、功能都较治疗前非常显著提升(P≤0.01);分别与Ⅰ和Ⅱ相比,Ⅲ组接受治疗后疼痛度下降最显著(P≤0.01),满意度和功能提升最显著(P≤0.01)。结论:肩周肌群功能训练无论是肩胛肌群的功能训练还是肩袖肌群的功能训练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治疗都非常有效,但肩胛肌群和肩袖肌群同时进行的功能训练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最为显著。关键词肩周肌群;功能训练;肩峰下撞击综合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周 功能训练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 疗效
下载PDF
肩周肌群的抗阻力量训练对肩袖损伤患者术后功能恢复及预后质量的影响
2
作者 郭丹 《中华肩肘外科电子杂志》 2024年第2期115-120,共6页
目的分析肩周肌群的抗阻力量训练对肩袖损伤患者术后功能恢复及预后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本院行手术治疗的肩袖损伤患者90例,纳入时间为2020年1月至2023年6月,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5)、观察组(n=45),对照组给予常规围术期护理,... 目的分析肩周肌群的抗阻力量训练对肩袖损伤患者术后功能恢复及预后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本院行手术治疗的肩袖损伤患者90例,纳入时间为2020年1月至2023年6月,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5)、观察组(n=45),对照组给予常规围术期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肩周肌群的抗阻力量训练,比较两组患者肩关节功能优良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肩关节功能评分(constant-murley score,CMS)],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肩关节活动度和生活质量评分。结果对照组、观察组患者肩关节功能优良率分别为77.78%、93.33%,观察组肩关节功能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1个月、3个月时间点中,观察组患者CM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患者前屈、外展、外旋、内旋活动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患者生理、心理、社会关系、环境各维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肩周肌群的抗阻力量训练可有效提高肩袖损伤患者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效果,改善肩关节活动能力,增强患者生活质量,可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周 抗阻力量训练 肩袖损伤 术后 功能恢复 预后
原文传递
表面肌电在脑卒中偏瘫患者肩带肌肉评估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刘骞豪 虞璐 +2 位作者 郝道剑 梁英姿 许灵玲 《中国地方病防治》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413-1413,1416,共2页
目的观察表面肌电在脑卒中偏瘫患者肩带肌肉评估的应用效果.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20例为实验组,年龄、性别与患者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20例为对照组.用表面肌电记录所有受试者做双侧上肢主动外展动作时肱三头肌、三角肌后束及斜方肌上束表... 目的观察表面肌电在脑卒中偏瘫患者肩带肌肉评估的应用效果.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20例为实验组,年龄、性别与患者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20例为对照组.用表面肌电记录所有受试者做双侧上肢主动外展动作时肱三头肌、三角肌后束及斜方肌上束表面肌电信号.结果对照组肱三头肌、三角肌后束及斜方肌上束均方根值(RMS)左、右侧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偏瘫侧上述肌群RMS均显著小于非偏瘫侧及对照组(P<0.05),非偏瘫侧RMS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卒中后患者双侧上肢肩带肌群均受损,且表面肌电可有效检测脑卒中患者双上肢主动外展情况下肱三头肌、三角肌后束及斜方肌上束肌电活动,可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电图 脑卒中 肩周 双侧
原文传递
肩周肌群训练联合封闭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疗效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蒋攀峰 崔银江 付新生 《长治医学院学报》 2018年第5期346-348,共3页
目的:探讨肩周肌群训练联合封闭治疗肩峰撞击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6例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采用肩周肌群功能康复训练联合封闭治疗,治疗后定期门诊随访,分别于治疗后1个月、3个月评估患者肩峰撞击试验、VAS疼痛评分及UCLA评分。... 目的:探讨肩周肌群训练联合封闭治疗肩峰撞击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6例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采用肩周肌群功能康复训练联合封闭治疗,治疗后定期门诊随访,分别于治疗后1个月、3个月评估患者肩峰撞击试验、VAS疼痛评分及UCLA评分。结果:本组患者治疗1个月、3个月后,疼痛VAS评分较治疗前均下降,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1个月与3个月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肩关节UCLA评分治疗前(12.19±2.17)较治疗后3个月(31.13±4.03)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1个月与3个月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1个月后肩峰撞击试验均阴性,治疗后3个月有3例患者再次出现疼痛弧及NEER征阳性,最终选择关节镜下肩峰减压手术后治愈。结论:采用肩周肌群功能康复训练联合封闭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 肩周 功能训练 封闭治疗
下载PDF
关节镜下肩峰成形术与肩周肌群训练联合封闭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疗效比较 被引量:3
5
作者 温财源 陈凯宁 +1 位作者 李振宇 陈志云 《中国医药科学》 2021年第10期213-216,共4页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肩峰成形术与肩周肌群训练联合封闭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SIS)疗效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我院治疗SIS的患者40例,根据治疗的方式分为A组(n=21)和B组(n=19)。A组患者采用关节镜下肩峰成形术治疗,B...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肩峰成形术与肩周肌群训练联合封闭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SIS)疗效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我院治疗SIS的患者40例,根据治疗的方式分为A组(n=21)和B组(n=19)。A组患者采用关节镜下肩峰成形术治疗,B组患者采用肩周肌群训练联合封闭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肩峰撞击实验、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UCLA)。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NEER试验、痛弧征均为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三个月两组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B组肩峰撞击实验阳性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A组VAS评分均低于B组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UCL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UCLA评分均高于治疗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A组UCLA评分均高于B组UCLA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下肩峰成形术治疗效果显著于肩周肌群训练联合封闭治疗,有助于减轻患者的疼痛,术后肩关节恢复快,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镜 肩峰成形术 肩周 封闭治疗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
下载PDF
肩峰下注射皮质类固醇药物与肩周肌群功能训练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疗效研究
6
作者 罗平 林鸿生 《军事体育学报》 2018年第4期93-98,共6页
目的:探讨肩峰下注射皮质类固醇药物与肩周肌群功能训练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将确诊为SIS的30名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15名,I组为肩周肌群功能训练组,II组为肩峰下注射皮质类固醇药物组。I组训练4周,隔天一次。评价指标为... 目的:探讨肩峰下注射皮质类固醇药物与肩周肌群功能训练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将确诊为SIS的30名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15名,I组为肩周肌群功能训练组,II组为肩峰下注射皮质类固醇药物组。I组训练4周,隔天一次。评价指标为尼尔试验、霍金斯试验和佩恩肩关节评分量表。所有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6周、治疗后12周和治疗后24周分别进行以上指标的测试。结果:(1)I组和II组在分别接受治疗后的6周,12周和24周,Neer-test和Hawkins-test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性高度显著(P≤0.01),疼痛度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性高度显著(P≤0.01);满意度、功能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性高度显著(P≤0.01)。(2)I组和II组的Neer-test和Hawkins-test分别在治疗后的6周、12周和24周进行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性不显著(P≥0.05);I组和II组的疼痛度分别在治疗后的6周、12周和24周进行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性高度显著(P≤0.01),而满意度在治疗后的12周和24周进行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性高度显著(P≤0.01),功能在治疗后的6周进行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性高度显著(P≤0.01)。(3)I组和II组的Neer-test和Hawkins-test在6周与12周,6周与24周,12周与24周各自比较,差异性分别不显著(P≥0.05),而I组的疼痛度、满意度、功能分别在6周与12周,6周与24周比较,差异性高度显著(P≤0.01),12周与24周比较,差异性不显著(P≥0.05),II组的疼痛度、满意度、功能除了满意度在6周与12周,6周与24周比较中,差异性高度显著(P≤0.01),余差异性不显著(P≥0.05)。结论:肩周肌群功能训练和肩峰下注射皮质类固醇药物分别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短期和中长期疗效显著,前者优于后者,但后者起效较前者更早趋于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周 功能训练 肩峰下注射皮质类固醇药物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 疗效
下载PDF
肩周肌群训练联合肌内效贴治疗肩袖损伤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0
7
作者 贾品茹 张静 +1 位作者 陆博 成慧 《中国康复》 2022年第5期289-292,共4页
目的:研究肩周肌群训练联合肌内效贴治疗肩袖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肩袖损伤标准的患者40例,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进行肩周肌群训练,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肌内效贴布,治疗疗程为4周。2组在治疗前(T1)、治疗... 目的:研究肩周肌群训练联合肌内效贴治疗肩袖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肩袖损伤标准的患者40例,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进行肩周肌群训练,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肌内效贴布,治疗疗程为4周。2组在治疗前(T1)、治疗4周后(T2)、治疗结束后1个月随访时(T3)进行评估,评价指标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系统(CMS)、美国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系统(UCLA)、患侧肩关节活动范围(ROM)。结果:在T2和T3时,2组患者VAS评分均较T1时明显下降(均P<0.05),CMS及UCLA评分均较T1时明显提高(均P<0.05),前屈、外展、内外旋活动度均较T1时明显增加(均P<0.05),且研究组VAS评分均更低于对照组(均P<0.05),CMS及UCLA评分均更高于对照组(均P<0.05),前屈、外展、内外旋活动度均更高于对照组(均P<0.05);在T3随访时,研究组VAS评分较T2时明显下降(P<0.05),CMS及UCLA评分均较T2时明显提高(均P<0.05),前屈、外展、内外旋活动度均较T2时明显增加(均P<0.05),而对照组各项评分和肩关节ROM较T2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说明肩周肌群训练联合肌内效贴治疗肩袖损伤效果更好,而且在治疗结束后1个月内肌内效贴仍能够维持一定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袖损伤 内效贴 肩周训练
下载PDF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运动员肩周肌群肌力的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罗平 林鸿生 +1 位作者 方健辉 肖才坤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02-108,共7页
目的:探讨具有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女排和男举项目运动员肩周肌群肌力情况。方法:对广东省女排和男举运动员进行肩部评估,分别确诊为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女排运动员13名为Ⅰ组、肩部功能正常的女排运动员8名为Ⅱ组和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男... 目的:探讨具有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女排和男举项目运动员肩周肌群肌力情况。方法:对广东省女排和男举运动员进行肩部评估,分别确诊为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女排运动员13名为Ⅰ组、肩部功能正常的女排运动员8名为Ⅱ组和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男举运动员9名为Ⅲ组、肩部功能正常的男举运动员10名为Ⅳ组;使用电子测角仪和Hogan Mycroft 2手持式肌力测试仪分别对Ⅰ组、Ⅱ组、Ⅲ组和Ⅳ组运动员进行肩部活动度和肩周肌群肌力测试。分别比较运动员在肩关节活动度和肩周肌群肌力的差异性。结果:与Ⅱ组相比,Ⅰ组肩关节前屈和外展受限明显(P<0.05);上斜方肌肌力下降非常明显(P<0.01),下斜方肌和前锯肌肌力上升(P<0.05),中斜方肌肌力变化不大;额状位肩袖肌群内旋和外旋肌力下降(P<0.05);肩胛位肩袖肌群内旋和外旋肌力下降(P<0.05),但120°的外旋肌力显著上升(P<0.01)。与Ⅲ组相比,Ⅳ组前屈、后伸和外展受限明显(P<0.05),尤以外展受限最为明显(P<0.01);上斜方肌肌力明显下降(P<0.05),中、下斜方肌肌力下降,前锯肌肌力上升,但都不显著;在额状位60°和90°内旋和外旋时,肩袖肌群肌力下降明显(P<0.05),尤以60°外旋和90°的内旋下降最为显著(P<0.01);在肩胛位60°、90°和120°内旋和外旋时,肩袖肌群肌力下降显著(P<0.05);尤而内旋时肩袖肌群肌力下降最为显著(P<0.01)。结论:与肩部功能正常的运动员相比,肩峰下撞击综合征女排和男举项目运动员的肩周肌群肌力下降,但下降的程度和因下降而出现的代偿应区别项目有针对性地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排运动员 男举运动员 肩周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
下载PDF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女子排球运动员肩周肌群肌力的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罗平 林鸿生 《中国体育科技》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7-32,共6页
目的:探讨肩峰下撞击综合征运动员肩周肌群肌力。方法:1名医师对广东省一线女子排球队运动员进行肩部评估,确诊为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运动员13名为I组,肩部功能正常的运动员8名为II组;测试者使用电子测角仪和Hoggan Micro Fet 2手持式肌... 目的:探讨肩峰下撞击综合征运动员肩周肌群肌力。方法:1名医师对广东省一线女子排球队运动员进行肩部评估,确诊为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运动员13名为I组,肩部功能正常的运动员8名为II组;测试者使用电子测角仪和Hoggan Micro Fet 2手持式肌力测试仪分别对I组和II组运动员进行肩部活动度和肩周肌群肌力测试,比较两组运动员肩关节活动度和肩周肌群肌力的差异性。结果:肩峰下撞击综合征运动员肩关节前屈和外展受限明显(P=0.04);上斜方肌肌力明显下降(P=0.001),下斜方肌和前锯肌肌力上升(P=0.04),中斜方肌肌力变化不大;额状位肩袖肌群内旋和外旋肌力下降(P≤0.05);肩胛位肩袖肌群内旋和外旋肌力下降(P≤0.05),但120°的外旋肌力显著上升(P=0.001)。结论:与肩部功能正常的女子排球运动员相比,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女子排球运动员的肩周肌群肌力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子 排球 肩周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
下载PDF
肩周肌群训练联合发散式冲击波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临床疗效 被引量:5
10
作者 吴志峰 路莹 +3 位作者 唐子滨 曹雷 齐冰 王哲 《临床军医杂志》 CAS 2021年第3期350-351,353,共3页
目的探讨肩周肌群训练联合发散式冲击波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SI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自2017年2月至2019年7月于武警吉林省总队医院就诊的107例SIS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n=54)与训练组(n=53)。训... 目的探讨肩周肌群训练联合发散式冲击波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SI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自2017年2月至2019年7月于武警吉林省总队医院就诊的107例SIS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n=54)与训练组(n=53)。训练组行肩周肌群训练治疗;联合组行肩周肌群训练联合发散式冲击波治疗。比较两组患者Constan-Murley肩关节功能(CMS)评分(包括疼痛评分、日常活动评分、关节活动度评分、肌力评分),以及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4、12周的CMS疼痛评分、日常活动评分、关节活动度评分、肌力评分及总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治疗后4、12周疼痛评分、日常活动评分、总评分均显著高于训练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12周联合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训练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肩周肌群训练联合发散式冲击波对SIS短期疗效显著,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 发散式冲击波 肩周训练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