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79篇文章
< 1 2 17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支气管哮喘小鼠模型应用评价 被引量:65
1
作者 沈华浩 王苹莉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84-286,共3页
关键词 支气管哮喘 小鼠模型 应用评价 慢性炎症性疾病 气道高反应性 发病机制 动物模型 嗜酸粒细胞 T淋巴细胞 黏液高分泌 炎性细胞 肥大细胞 气流受限 气道重塑 人体试验 哮喘模型 可逆性 哮喘方 局限
原文传递
肠易激综合征回盲部肥大细胞的研究 被引量:47
2
作者 杨云生 周殿元 +2 位作者 张万岱 张振书 宋于刚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231-233,共3页
为探讨肠易激综合征(IBS)回盲部肥大细胞计数有无变化,以及它的可能作用及临床意义,应用组化染色法检测了19名正常人及20例IBS患者回盲部肥大细胞的计数,同时应用免疫组化和电镜观察研究肥大细胞与神经纤维的关系。结果... 为探讨肠易激综合征(IBS)回盲部肥大细胞计数有无变化,以及它的可能作用及临床意义,应用组化染色法检测了19名正常人及20例IBS患者回盲部肥大细胞的计数,同时应用免疫组化和电镜观察研究肥大细胞与神经纤维的关系。结果:IBS患者回盲部肥大细胞计数明显增多(P=0.019);神经纤维与肥大细胞密切毗邻,神经纤维多是无髓神经纤维。结果提示肥大细胞在IBS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可能发挥着一定的作用,在肠道和神经系统之间可能是它们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一种中间媒介。认为肥大细胞稳定剂或肥大细胞产物拮抗剂对IBS可能具有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易激综合征 回盲部 肥大细胞
原文传递
肠易激综合征精神心理因素、肠黏膜肥大细胞及5-羟色胺的变化 被引量:55
3
作者 陈文科 邹益友 +1 位作者 李富军 罗丹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46-50,共5页
目的:探讨精神心理因素、肠黏膜肥大细胞(MC)及5-羟色胺(5-HT)变化在肠易激综合征(IB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应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分别对27例IBS患者和27例对照者进行精神心理因素评分.应用免疫组化法... 目的:探讨精神心理因素、肠黏膜肥大细胞(MC)及5-羟色胺(5-HT)变化在肠易激综合征(IB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应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分别对27例IBS患者和27例对照者进行精神心理因素评分.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回盲部肠黏膜MC含量.应用高效液相电化学检测法测定回盲部肠黏膜5-HT含量.应用直线相关分析焦虑抑郁评分、回盲部肠黏膜MC数目和脱颗粒比率、5-HT浓度之间的关系.结果:IBS组焦虑抑郁评分HAMA(18.26±6.23)和HAMD(20.93±6.96)总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9.15±4.91,9.89±5.31),差异有显著性(P<0.05).IBS组回盲部肠黏膜MC数目、MC脱颗粒比率便秘型(22.1±6.5/HP,35.4%±7.1%)和腹泻型(28.4±7.3/HP和42.3%±10.1%)明显高于对照组(15.6±6.9/HP和24.8%±7.2%),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中腹泻型较便秘型明显升高(P<0.05).IBS组回盲部肠黏膜5-HT浓度便秘型和腹泻型明显高于对照组(2669±920,2628±906ng/gvs1893±984ng/g,P<0.05),其中便秘型和腹泻型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IBS患者焦虑抑郁评分与回盲部肠黏膜MC数目、MC脱颗粒比率呈正相关性(rHAMA=0.784,0.842,rHAMD=0.711,0.860,P<0.01),与回盲部肠黏膜5-HT浓度无明显相关性(P>0.05).IBS患者回盲部肠黏膜5-HT浓度与MC数目、MC脱颗粒比率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IBS精神心理因素异常,回盲部肠黏膜MC含量及活化比例增高,5-HT浓度增高.精神心理因素异常与肠黏膜MC含量增加及肠黏膜MC的脱颗粒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易激综合征 发病机制 心理因素 肥大细胞 5-羟色胺
下载PDF
脑缺血与炎症反应 被引量:52
4
作者 张予阳 刘岩 付守廷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5-9,共5页
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均支持炎症反应参与缺血性脑损伤的理论,但炎症反应本身及其对缺血性脑损害的影响相当复杂。脑缺血后,在缺血损伤区有多种细胞因子表达及炎细胞浸润,构成了缺血性损伤向炎症性损伤转变的基础,最近研究较多的主要有白... 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均支持炎症反应参与缺血性脑损伤的理论,但炎症反应本身及其对缺血性脑损害的影响相当复杂。脑缺血后,在缺血损伤区有多种细胞因子表达及炎细胞浸润,构成了缺血性损伤向炎症性损伤转变的基础,最近研究较多的主要有白细胞、肥大细胞、白介素-1β(IL-1β)及肿瘤坏死因子(TNF)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细胞 肥大细胞 细胞因子 花生四烯酸 缓激肽
下载PDF
氧化苦参碱对小鼠腹腔肥大细胞组胺释放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53
5
作者 张琪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41-44,共4页
关键词 组胺释放 肥大细胞 氧化苦参碱
原文传递
痛泻要方干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模型大鼠的效应评价 被引量:50
6
作者 张北华 王微 +1 位作者 王凤云 唐旭东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4341-4346,共6页
目的:探讨痛泻要方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肝郁脾虚证大鼠模型的干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中药组,每组10只。采用母子分离联合慢性束缚应激和番泻叶灌胃法建立IBS-D肝郁脾虚证病证结合大鼠模型,采用... 目的:探讨痛泻要方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肝郁脾虚证大鼠模型的干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中药组,每组10只。采用母子分离联合慢性束缚应激和番泻叶灌胃法建立IBS-D肝郁脾虚证病证结合大鼠模型,采用自制测压计检测各组大鼠的痛觉阈值,观察造模结束后的大便积分,采用旷场实验、糖水偏好实验及悬尾实验观察大鼠行为学特征,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血液中T淋巴细胞亚群,间苯三酚法检测血清D-木糖含量,ELISA法检测血清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5-羟色胺(5-HT)、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甲苯胺蓝改良染色法检测近端结肠组织中的肥大细胞(MC),酶免疫组化法检测近端结肠和末端回肠组织中的嗜铬细胞(EC)。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痛觉阈值明显降低,大便积分增加,旷场穿格数、站立数明显减少,糖水偏好率降低,悬尾不动时间延长(P<0.05);血IgA水平升高,T淋巴细胞CD3+CD4+亚群比例升高,CD3+CD8+亚群比例降低,CD4+/CD8+比值升高(P<0.05);血清D-木糖含量降低、5-HT水平升高(P<0.05);近端结肠和末端回肠EC数量增加,近端结肠MC数量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大鼠的痛觉阈值升高,旷场穿格数、站立数升高,糖水偏好率升高,悬尾不动时间缩短(P<0.05);血清5-HT水平降低,末端回肠EC数量减少,近端结肠MC数量减少(P<0.05)。结论:痛泻要方可降低IBS-D肝郁脾虚证模型大鼠的内脏敏感性,改善其抑郁焦虑样行为,降低血清5-HT水平,减少肠组织中EC和MC的数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肝郁脾虚证 痛泻要方 5-羟色胺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肥大细胞 嗜铬细胞
原文传递
Key role of mast cells and their major secretory products in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被引量:45
7
作者 Shao-HengHe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04年第3期309-318,共10页
Historically, mast cells were known as a key cell type involved in type I hypersensitivity. Until last two decades, this cell type was recognized to be widely involved in a number of non-allergic diseases including in... Historically, mast cells were known as a key cell type involved in type I hypersensitivity. Until last two decades, this cell type was recognized to be widely involved in a number of non-allergic diseases including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 Markedly increased numbers of mast cells were observed in the mucosa of the ileum and colon of patients with IBD, which was accompanied by great changes of the content in mast cells such as dramatically increased expression of TNFα,IL-16 and substance P. The evidence of mast cell degranulation was found in the wall of intestine from patients with IBD with immunohistochemistry technique. The highly elevated histamine and tryptase levels were detected in mucosa of patients with IBD, strongly suggesting that mast cell degranulation is involved in the pathogenesis of IBD.However, little is known of the actions of histamine, tryptase,chymase and carboxypeptidase in IBD. Over the last decade,heparin has been used to treat IBD in clinical practice. The 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 (LMWH) was effective as adjuvant therapy, and the patients showed good clinical and laboratory response with no serious adverse effects. The roles of PGD2, LTC4, PAF and mast cell cytokines in IBD were also discussed. Recently, a series of experiments with dispersed colon mast cells suggested there should be at least two pathways in man for mast cells to amplify their own activation-degranulation signals in an autocrine or paracrine manner.The hypothesis is that mast cell secretogogues induce mast cell degranulation, release histamine, then stimulate the adjacent mast cells or positively feedback to further stimulate its host mast cells through H1 receptor. Whereas released tryptase acts similarly to histamine, but activates mast cells through its receptor PAR-2. The connections between current anti-IBD therapies or potential therapies for IBD with mastcells were discussed, implicating further that mast cell is a key cell type that is involved in the pathogenesis of IBD.In conclusion, while patho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大细胞 炎性肠道疾病 细胞分泌物 非过敏性疾病
下载PDF
肥大细胞和P物质参与急性胃黏膜损伤大鼠体表穴位的敏化过程 被引量:47
8
作者 石宏 程斌 +4 位作者 李江慧 陈淑莉 谭奇纹 晋志高 景向红 《针刺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23-329,共7页
目的:观察急性胃黏膜损伤后伊文思蓝(EB)渗出穴区肥大细胞聚集数量和脱颗粒变化及其局部P物质(SP)的表达,以揭示病理状态下穴位的组织细胞特征,确定肥大细胞和SP参与穴位敏化的过程。方法: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15只。采... 目的:观察急性胃黏膜损伤后伊文思蓝(EB)渗出穴区肥大细胞聚集数量和脱颗粒变化及其局部P物质(SP)的表达,以揭示病理状态下穴位的组织细胞特征,确定肥大细胞和SP参与穴位敏化的过程。方法: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15只。采用空腹稀盐酸灌胃造成急性胃黏膜损伤模型。5 h后尾静脉注射EB,模型组取EB渗出点"脾俞""胃俞"和旁开2 mm处的皮肤和皮下组织,正常对照组取对应点皮肤和皮下组织。采用甲苯胺蓝染色法标记这些部位肥大细胞的聚集分布数量及脱颗粒特征。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显示局部SP的分布并进行Western blot相对定量测定。结果:急性胃黏膜损伤后EB体表穴区渗出点的皮肤和皮下组织中肥大细胞呈现聚集,其数量和脱颗粒数明显多于正常对照组和"脾俞""胃俞"旁开对照组(P<0.05,P<0.001),脱颗粒率也显著高于旁开点和正常对照组(P<0.01)。在EB渗出点和旁开部位均可见SP蛋白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其阳性纤维多分布于皮下。结论:在急性胃黏膜损伤时,体表出现的敏化穴位中肥大细胞参与了与疾病相关的体表穴位敏化过程,且其局部的SP表达水平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胃黏膜损伤 敏化穴位 神经源性炎性反应 肥大细胞 P物质
原文传递
电针对大鼠针刺穴位、穴旁和炎性痛病灶皮下肥大细胞数量的影响 被引量:39
9
作者 李熳 施静 +4 位作者 刘晓春 王丽娜 张静 李玲俐 关新民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597-601,共5页
目的 :探讨电针的消炎镇痛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在大鼠一侧足背皮下制备炎性痛病灶 ,应用痛行为学及组织化学方法 ,观察电针对炎性痛大鼠的消炎镇痛作用及穴位药物、机械阻滞对电针效应的影响。结果 :1 .电针能显著抑制福尔马林导致的... 目的 :探讨电针的消炎镇痛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在大鼠一侧足背皮下制备炎性痛病灶 ,应用痛行为学及组织化学方法 ,观察电针对炎性痛大鼠的消炎镇痛作用及穴位药物、机械阻滞对电针效应的影响。结果 :1 .电针能显著抑制福尔马林导致的痛行为反应 ,并能减轻足背的炎性水肿 ;2 .电针穴位皮下肥大细胞数显著高于炎症组 ,而其病灶肥大细胞数显著低于炎症组 (P <0 0 1 ) ;3 .穴位药物、机械阻滞对电针效应具有一定的阻滞作用。结论 :肥大细胞可能参与了福尔马林所致的炎性痛反应过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肥大细胞 针灸效应 炎症 针灸疗法 疼痛 针灸疗法
下载PDF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内脏高敏感性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23
10
作者 董文珠 邹多武 +5 位作者 李兆申 许国铭 邹晓平 朱爱勇 尹宁 满晓华 《中华消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8-22,共5页
目的 检测肠易激综合征 (IBS)患者的内脏感觉及其结肠黏膜肥大细胞 (MC)、P物质(SP)和血管活性肠肽 (VIP)的改变 ,探讨MC、SP、VIP对IBS患者内脏高敏感性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黏膜标本取自 19例正常人和 2 2例腹泻型IBS(D IBS)、2 0... 目的 检测肠易激综合征 (IBS)患者的内脏感觉及其结肠黏膜肥大细胞 (MC)、P物质(SP)和血管活性肠肽 (VIP)的改变 ,探讨MC、SP、VIP对IBS患者内脏高敏感性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黏膜标本取自 19例正常人和 2 2例腹泻型IBS(D IBS)、2 0例便秘型IBS(C IBS)患者回肠末端、回盲部、升结肠、乙状结肠 ,应用特殊组织化学染色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分别对MC、SP和VIP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进行染色 ,应用彩色病理图像分析软件进行分析 ,电镜观察MC及其毗邻结构 ;应用电子气压泵及灌注导管测压仪检测上述患者肛门直肠压力、直肠对容量刺激的感觉及直肠顺应性。结果 IBS组回肠末端、回盲部、升结肠MC明显增多 ,MC显著变异 (P <0 .0 1) ;IBS组结肠黏膜SP、VIP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较正常对照组增多、增粗、阳性强度增强 (P <0 .0 1) ;IBS组SP、VIP免疫反应阳性纤维的阳性强度均值、面积与MC的密度、面积密切相关 (r =0 .3 860~ 0 .663 2 ,P <0 .0 1、P <0 .0 5) ,并可观察到MC与无髓神经末梢及浆细胞等内分泌细胞毗邻或密切接触 ;IBS组肛门直肠括约肌的静息压、收缩压、松弛压与正常对照组相似 (P >0 .0 5) ,感觉阈值、排便阈值、疼痛阈值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直肠顺应性降低 (P <0 .0 1) ,向直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易激综合征 肥大细胞 P物质 血管活性肠肽 内脏高敏感性 病理生理机制
原文传递
肥大细胞在胃感觉过敏患者胃黏膜中的改变 被引量:29
11
作者 朱良如 谢小平 侯晓华 《中华消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76-79,共4页
目的 了解国人功能性消化不良 (FD)患者是否存在胃机械感觉过敏 ,对胃感觉过敏患者胃黏膜肥大细胞数量及脱颗粒情况进行研究 ,探讨肥大细胞在胃感觉过敏中的作用。方法 运用电子恒压器测定 4 0例FD患者和 15例正常人的胃感觉阈值。根... 目的 了解国人功能性消化不良 (FD)患者是否存在胃机械感觉过敏 ,对胃感觉过敏患者胃黏膜肥大细胞数量及脱颗粒情况进行研究 ,探讨肥大细胞在胃感觉过敏中的作用。方法 运用电子恒压器测定 4 0例FD患者和 15例正常人的胃感觉阈值。根据感知阈值将 2 3例FD患者分为两组 :感觉正常组 (FD N)和感觉过敏组 (FD H)。免疫组化方法染色肥大细胞 ,计数肥大细胞数 ;图像分析了解肥大细胞在扩张刺激前后平均吸光度值 (A)的变化 ;电镜观察肥大细胞超微结构改变。结果 FD患者对胃机械扩张刺激的感知阈值、不适阈值、疼痛阈值均较正常人显著下降 (P <0 .0 1,P <0 .0 1,P <0 .0 5 )。感觉过敏患者近端胃黏膜肥大细胞数量明显多于FD N组和对照组 (P <0 .0 5 )。刺激前后感觉过敏患者肥大细胞平均A值减少百分数较FD N组和对照组明显增多 (P <0 .0 5 )。电镜观察到肥大细胞与神经末梢关系密切 ,肥大细胞释放的颗粒有向神经末梢靠拢趋势。结论 部分FD患者存在胃机械感觉过敏 ;胃感觉过敏与胃黏膜肥大细胞数量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大细胞 胃感觉过敏 胃黏膜 功能性消化不良 FD
原文传递
针刺引起的炎性反应是针效产生始动环节之一 被引量:44
12
作者 周丹 潘萍 +2 位作者 郭义 郭永明 吴丽萍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2-34,共3页
现代的研究结果表明肥大细胞与针效的产生有密切关系,针刺可激活肥大细胞,引起一系列的血管反应和免疫效应。笔者认为,针刺是一种伤害性刺激,可引起针刺部位的炎性反应,进一步激活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使针刺的作用得以级联放大。针刺... 现代的研究结果表明肥大细胞与针效的产生有密切关系,针刺可激活肥大细胞,引起一系列的血管反应和免疫效应。笔者认为,针刺是一种伤害性刺激,可引起针刺部位的炎性反应,进一步激活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使针刺的作用得以级联放大。针刺引起的炎性反应构成了针刺起效的始动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效应 炎症 炎症介导素类 肥大细胞 针灸原理
原文传递
肥大细胞是针刺效应信号放大的关键因素之一 被引量:44
13
作者 潘萍 郭义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2066-2068,共3页
通过对经脉线自身特性及肥大细胞与神经-体液-免疫网络系统的关系等方面的论述,从不同方面论证了肥大细胞是针刺效应信号放大的关键因素之一。为进一步探讨肥大细胞在针刺效应中的作用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肥大细胞 针刺效应 信号放大
下载PDF
手针与电针“足三里”穴镇痛效应的穴位传入机制差异性分析 被引量:40
14
作者 余晓佳 詹睿 +1 位作者 黄红 丁光宏 《针刺研究》 CAS CSCD 2008年第5期310-315,共6页
目的:观察手针与电针"足三里"穴位镇痛效应的穴位传入机制的差异性,分析这两种临床常用针刺方法的穴位始动信号的启动机制。方法:SD成年大鼠64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手针组、电针组、胶原酶手针组、胶原酶电针组、色甘... 目的:观察手针与电针"足三里"穴位镇痛效应的穴位传入机制的差异性,分析这两种临床常用针刺方法的穴位始动信号的启动机制。方法:SD成年大鼠64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手针组、电针组、胶原酶手针组、胶原酶电针组、色甘酸钠手针组和色甘酸钠电针组,每组8只。采用踝关节腔内注射完全弗氏佐剂(0.05 ml)建立大鼠佐剂性关节炎(AA)模型。在AA大鼠模型上,胶原酶手针和电针组于针刺前30 min在患侧"足三里"注射Ⅰ型胶原酶20μl(5 mg/ml)破坏局部组织胶原纤维,色甘酸钠手针和电针组于针刺前30 min在患侧"足三里"注射色甘酸钠20μl(0.02 g/ml)对局部肥大细胞进行功能屏蔽,并予以手针或电针。以大鼠缩爪反射潜伏期、痛阈变化率和肥大细胞脱颗粒率为镇痛效果和穴位激活的观察指标,比较穴区组织中胶原纤维对手针或电针"足三里"的镇痛效应及肥大细胞功能的影响。结果:Ⅰ型胶原酶或色甘酸钠"足三里"预处理后手针镇痛效果明显被削弱(P<0.05),而电针镇痛效果未受影响(P>0.05);两种预处理方法下,手针或电针穴位肥大细胞脱颗粒率均受到明显抑制(P<0.05)。结论:手针的针刺穴位始动信号可能是由胶原纤维参与介导的,并通过激活肥大细胞的功能,将有效信息经外周传入到中枢;而电针的针刺信号可能是直接激活外周神经感受器,由神经介导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佐剂性关节炎 针刺镇痛 胶原纤维 肥大细胞
下载PDF
熟地黄和生地黄配伍的四物汤抗过敏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36
15
作者 戴岳 詹亚玲 +1 位作者 毕培曦 陈耀邦 《中医药学刊》 2002年第5期596-597,603,共3页
目的 :观察熟地 (黄 )和生地 (黄 )配伍的四物汤对实验性变态反应的影响 ,比较其作用差异。方法 :以compound4 8/80诱导小鼠过敏性休克、皮肤搔抓反应及大鼠腹腔肥大细胞释放组胺 ,分别测定 1h内的死亡率、10min内的搔抓次数及组胺的释... 目的 :观察熟地 (黄 )和生地 (黄 )配伍的四物汤对实验性变态反应的影响 ,比较其作用差异。方法 :以compound4 8/80诱导小鼠过敏性休克、皮肤搔抓反应及大鼠腹腔肥大细胞释放组胺 ,分别测定 1h内的死亡率、10min内的搔抓次数及组胺的释放量和残留量 (荧光法 ) ;以氯化钴诱导小鼠耳廓迟发型超敏反应 ,测定耳廓肿胀度。结果 :熟地配伍的四物汤(5 0 0mg/kg)显著抑制compound4 8/80所致小鼠过敏性休克 ,而生地配伍的四物汤无明显影响 ;熟地和生地配伍的四物汤(5 0 0mg/kg)均明显抑制compound4 8/80诱导的小鼠搔抓反应及氯化钴所致小鼠迟发型超敏反应 ,前者的作用强于后者 ;体外试验中 ,熟地或生地配伍的四物汤 (10 0~ 4 0 0 μg/ml)抑制compound4 8/80诱导的大鼠肥大细胞释放组胺 ,前者的作用强于后者 ,熟地提取物减少组胺释放 ,而生地提取物无明显作用。结论 :熟地配伍的四物汤对肥大细胞依赖性速发型变态反应及T淋巴细胞依赖性迟发型变态反应的抑制作用均强于生地配伍的四物汤 ,熟地和生地作用的差异可能是其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熟地黄 生地黄 四物汤 过敏性休克 搔痒 肥大细胞 迟发型变态反应
下载PDF
苍耳子对速发型过敏反应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40
16
作者 戴岳 毕培曦 陈耀邦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02年第6期61-64,共4页
苍耳子 70 %醇提物 (5 0 0 ,10 0 0mg kg)剂量依赖性抑制compound 4 8 80引起的小鼠过敏性休克、卵白蛋白所致大鼠被动皮肤过敏反应 ;在体外 ,苍耳子 (2 0 ,5 0 μg ml)浓度依赖性减少大鼠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和 β -氨基己糖酶 ;苍耳子 (5... 苍耳子 70 %醇提物 (5 0 0 ,10 0 0mg kg)剂量依赖性抑制compound 4 8 80引起的小鼠过敏性休克、卵白蛋白所致大鼠被动皮肤过敏反应 ;在体外 ,苍耳子 (2 0 ,5 0 μg ml)浓度依赖性减少大鼠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和 β -氨基己糖酶 ;苍耳子 (5 0 0 ,10 0 0mg kg)对组胺或 5 -羟色胺所致大鼠皮肤反应无明显作用。上述结果表明苍耳子通过稳定肥大细胞膜 ,减少组胺等过敏介质的释放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敏性休克 被动皮肤过敏反应 肥大细胞 组胺 β-氨基已糖酶 中药制剂 苍耳子 速发型过敏反应 抑制作用
下载PDF
雷公藤红素对人肥大细胞白血病细胞系HMC-1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4
17
作者 鲍一笑 余润泉 +4 位作者 张登海 李莉 张玲珍 徐玲玲 孔宪涛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46-148,共3页
目的探讨雷公藤红素对人肥大细胞白血病的作用及机制。方法以人肥大细胞白血病细胞系HMC1细胞为靶细胞,观察雷公藤红素对HMC1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结果①0.12~1.00μmol/L雷公藤红素可以引起HMC1细胞... 目的探讨雷公藤红素对人肥大细胞白血病的作用及机制。方法以人肥大细胞白血病细胞系HMC1细胞为靶细胞,观察雷公藤红素对HMC1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结果①0.12~1.00μmol/L雷公藤红素可以引起HMC1细胞凋亡,表现为细胞呈凋亡形态学改变,DNA琼脂糖凝胶电泳出现梯形条带,流式细胞仪分析HMC1细胞在G1期前出现凋亡峰;②凋亡率随药物浓度的增加及作用时间的延长而递增;③促进G1期细胞进入S期,使S期细胞比例升高,随后凋亡率升高,S期细胞下降,两者呈负相关(P<0.01);④雷公藤红素可使HMC1细胞bax、cmyc表达增加,bcl2表达下降。结论雷公藤红素可有效地诱导HMC1细胞凋亡,凋亡主要发生在S期,凋亡的发生与其上调促进凋亡基因bax、cmyc和下调抑凋亡基因bcl2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肥大细胞 细胞凋亡 雷公藤红素 HMC-1
原文传递
循经针刺对大鼠足阳明胃经穴区皮下筋膜内肥大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32
18
作者 邓云平 曾涛 +1 位作者 关新民 周严 《针刺研究》 CAS CSCD 1996年第3期68-70,共3页
为探讨肥大细胞在经络活动中的作用,本文对比观察了针刺大鼠一侧“足三里”及“髀关”穴后,两侧足阳明胃经上五对不同穴区皮下筋膜肥大细胞数目的变化,发现各穴区皮下肥大细胞均显著高于经穴旁,针刺后各穴区肥大细胞数目皆明显增加... 为探讨肥大细胞在经络活动中的作用,本文对比观察了针刺大鼠一侧“足三里”及“髀关”穴后,两侧足阳明胃经上五对不同穴区皮下筋膜肥大细胞数目的变化,发现各穴区皮下肥大细胞均显著高于经穴旁,针刺后各穴区肥大细胞数目皆明显增加,而经穴旁肥大细胞数目无明显差异。提示肥大细胞可能是经络活动及循经感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大细胞 足阳明胃经 电针
下载PDF
慢性荨麻疹免疫学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0
19
作者 李洁 李红文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313-316,共4页
慢性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主要由肥大细胞驱动的疾病,同时具有自身免疫性和变态反应性疾病的特征。目前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T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各种炎症递质、自身抗体等参与发病。本文对近年慢性荨麻疹免... 慢性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主要由肥大细胞驱动的疾病,同时具有自身免疫性和变态反应性疾病的特征。目前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T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各种炎症递质、自身抗体等参与发病。本文对近年慢性荨麻疹免疫学发病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荨麻疹 慢性 发病机制 免疫 肥大细胞 炎症递质 自身抗体
下载PDF
穴区肥大细胞功能与针刺缓解急性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疼痛效应的关系 被引量:34
20
作者 林俊 黄红 +1 位作者 丁光宏 张迪 《针刺研究》 CAS CSCD 2007年第1期16-19,共4页
目的:通过观察针刺镇痛效应与穴位区肥大细胞脱颗粒率的变化,研究针刺效应与穴位局部的肥大细胞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58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留针组(仅留置针体在穴位处)、电针(EA,2/100Hz,0.5/1.0/1.5mA,“足三里”)... 目的:通过观察针刺镇痛效应与穴位区肥大细胞脱颗粒率的变化,研究针刺效应与穴位局部的肥大细胞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58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留针组(仅留置针体在穴位处)、电针(EA,2/100Hz,0.5/1.0/1.5mA,“足三里”)组和手针(MA)组,在急性佐剂性关节炎(AA,完全弗氏佐剂0.05mL注射于动物踝关节)大鼠模型上,采用辐射热缩爪反射的方法,以大鼠缩爪反射的潜伏期为观察指标,比较电针、手针和留针组的镇痛效果。将穴位区的组织块制成石蜡切片,用甲苯胺蓝特殊染色法染色,观察其中肥大细胞变化的情况。结果:电针和手针对AA大鼠都有很明显的镇痛效应(与留针组比较P<0.01),而留针组无效(与模型组比较P>0.05),其中手针穴位处的效果更明显于电针。同时,电针和手针组的组织切片中肥大细胞脱颗粒率明显高于留针组(P<0.01)。结论:穴位组织中的肥大细胞在针刺镇痛效应的产生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肥大细胞脱颗粒参与了针刺镇痛效应中针刺信号从穴位向靶器官传输与转换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穴位 肥大细胞 脱颗粒率 针刺镇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